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拥有和老人与海相似的结构。
一开始数次的警告都被无视,因为我们“走得太远”,我们身负罪孽,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
而我们是否愿意悔改,是唯一衡量我们是否还有拯救可能的依据。
一开始不断胆怯退缩的女主和傲慢地将钉子摇落的朋友早在旅途的最初已经分别开来。
那个女孩一次次地在危险中纵身一跃,最终终于坠落。
但也许,死亡就是她对女主角的赎罪。
生命很短暂,某种意义上,她比开头想自杀的女主角更急于求死。
如果这次轻易成功她以后可能也会死在别处,如果这次侥幸活下去…..我不知道。
虽然很多暗示足够明确,但因为太过恐惧紧张到手心冒汗但脖子肌肉到已经僵直的我,在发现朋友死掉那一刻开始无法停止地痛哭。
我想到她离开时说的我爱你,更想到女主角的幻想中,她回来的一刻说,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
然后她的存在一直鼓励着女主角,因为她的爱留下了。
和老人与海其实满含基督教的隐喻一样,基督三日重生,老人与海的三天搏斗,到女主角,当秃鹫啄食她的身躯,她身后的塔针如同背负的十字架,最终她睁开双眼,她的眼神不仅告诉秃鹫这不再是一个濒死的人,这是一个有灵的活人。
她征服了秃鹫,因为不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这都归我们掌管。
甚至可以坦然地对朋友再一次说爱,再一次告别。
因为爱里没有惧怕。
和小男孩如同圣灵一般的陪伴一样,女主角曾在拒绝父亲之后在歧途越来越远,又在朋友的死亡与爱里再次回归,爱是唯一的圣灵。
其实一开始我是带着错误的剧透去看的,我以为两个女孩都死了,虽然我中途依然很害怕很希望她们活着。
那两个偷车也是主角误入非法之地的惩罚,但我也不禁想如果他们伸出援手,其实朋友不会死。
但这里的剧情还在旧约的罪恶之城,人类的恶是无底线的。
回来的路上我还不断想起朋友坠落的尸体,他们需要刺激才能知道自己活着,光是普通的生活我就已经觉得刺激过头了。
虽然已经吓惨了,虽然误以为两个人死才是结局,但最后就算爸爸看到尸体那一刻我也无比坚信她还活着。
因为她们已经说了对不起,说了爱,在我心里始终相信她们已经重获新生。
SAW一开场,两女生醒来,发现被困于无人区的600米高塔上,只有一平米的平台活动,而且没有下去的梯子。
此时她们发现身边只有两个没有信号的手机和一根不怎么长的登山绳!
其中一部手机上贴有纸条:play!
于是她们播放了手机上的视频:一个电锯人玩偶出现在视频中并说道:I want to play a game!
你们所处的平台并非永久的,它被分成了4块,每块下面都有个定时撑杆,每N小时会随机松落一个,在4块小平面都松落前,你们要找到方法blablabla......在你们下方的信号锅上有一个背包,里面有水和无人机blablabla......Live or die, make your choice. (总之不赶紧自救就会死)两女生看完焦虑起来,为什么她们会出现在这绝命游戏中。
然后她们尝试扔鞋求信号,一女生发现另一女生的脚有数字怀疑对方勾引自己男人blablabla......接下去的剧情大致雷同,不过人性表现更黑暗,从一起求生到猜忌到杀死一方,结局是一女存活成为新的竖锯。。。
《坠落》于11月18日正式在院线上映。
大陆版片长为106分10秒,而台版为106分45秒,删减了部分血腥片段。
实际上,顶石影业为了博得更大的票房市场,要求制作团队对电影中30多处Fxxk台词做了后期处理,变成了现在的PG-13分级,只保留了几处脏话和裸露戏份。
《坠落》主海报《坠落》是一部兼具趣味性和感染力的高空惊悚片,巧妙地戳中了观众的恐高症,让人产生了生理性眩晕,在身体震颤中抵达视觉的高潮。
导演斯科特·曼和摄影师麦克格雷戈以IMAX格式进行实景拍摄,在600多米的山崖上搭了一个30米高、4平方米大小的信号塔,两位演员在空中完成的一切特技表演都太不可思议了,以至于观众会误以为这些都是特效制作的。
影片讲述了丈夫意外坠崖丧生后,女主角贝姬为了抚慰内心创伤,选择和同样爱好冒险的好友亨特攀登一座高达610米的B67废弃电视塔,却不料被困于塔顶之上,周围是无边无际的加州沙漠,两人孤立无援,开始了一场心惊肉跳的绝境求生……在开场片段中,我们看到两人与贝姬的丈夫丹一起攀登垂直的岩壁,丹最终坠崖身亡。
一年过后,贝姬放不下丈夫之死,沉浸在她的痛苦和恐惧之中,萦绕在这场悲剧四周的焦虑症也挥之不去。
她最好的朋友亨特却充满了狂放的热情,一直劝导她一起爬上电视塔,并计划在到达塔顶时将丹的骨灰从高空撒下去。
某种程度上,贝姬跟随亨特上路试险,只是为了自我疗愈,而作为YouTuber的亨特却想要为了她的60000名粉丝记录整个攀登过程,以彰显她超越600米高度极限的非凡能力。
直到这里,本片还仅仅是一部讲述“如何战胜内心恐惧”的温情励志电影。
当两个女人开始登塔时,航拍视角观看下面的加州莫哈韦沙漠就像风光片一样,影片的所有图像元素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统一:高塔、地平线、攀登者。
从特写镜头滑到全景,光影总是恰到好处。
对于经验丰富的攀登者来说,登塔并非难事,大概在影片半小时左右,她们成功登上了塔顶的圆形平台。
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座塔高得吓人,以至于我们比主人公更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脉搏在迅速飙升,因为在她们攀爬的过程中,塔的整个结构一直在颤抖,到处都有螺母或螺栓松开掉落的镜头,提升了体验感的延宕。
尤其是当两个人迈出最后几步时,摇摇晃晃的梯子从破旧的塔楼上脱落,甚至还将梯子的其余部分顺势带了下去,于是影片终于过渡到了它最为关键的戏剧性时刻——她们被彻底困住了。
当她们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发现“重返地面”已经变成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是下去的梯子没了,剩下的圆柱杆因为过于光滑,失去了基本的踩踏能力,而她们唯一的绳子又不够长,尽管还带着手机,但高塔根本任何信号服务,现在除了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基本没有任何办法,两个女性的专业攀登技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
本片处理此类“脱险”可能性的方式会让人想到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那部《一切尽失》,讲述远赴印度洋独自航行的男子海上遇险的故事。
同样以一次紧迫事件作为惊悚的源头,以事件漩涡中的人作为叙事核心,并实现了某种技术向的突破。
此外,还有一部2003年的恐怖独立片《颤栗汪洋》,讲述一对夫妻在深海中全力求生的故事,本片最吊诡的地方不是片中危险的大白鲨,而在于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左为《一切尽失》海报,右为《颤栗汪洋》海报《坠落》借鉴了影史上的经典情节,慢慢露出它的真实面目,成为一部挑战生理极限的惊悚电影。
当然,观众也自然生发了自己的观看期待——摆在两个主角面前的无非是生存或者毁灭的问题,而接下来的关键则是,这两个人如何走向生,或者走向死。
实际上,这些听起来颇具哲学的思考都在短时间内被浓缩为高度的娱乐性,尤其体现在它的视觉冲击和文本反转上。
我们会为了主角空中飞跃抓背包的情节而感到惶恐不安,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似乎和这两个人产生了生理性共振,陪着她们一同经历每一次的突然坠落,有时候还在祈祷着,下一秒就有过路人可以解救她们。
片中确实展现了类似桥段,贝姬和亨特在夜晚发射信号弹,但过路人非但没有救她们,反而偷走了她们停在下面的汽车。
与此同时,以高塔为中心不时出现的快速摇镜头也让人头昏目眩,加之恶劣的天气、秃鹫的偷袭和补给的缺乏,两个女性正在对抗的不仅仅是体力的不支,外界的干扰,更是大自然的重击。
她们必须进行一场又一场殊死搏斗,才有可能活着离开塔楼。
在整个过程中,贝姬和亨特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全面洗礼。
从登塔前的期待,登塔后的欣喜,到发现无法落地的惊慌失措,失去求救工具的绝望,两个人一点点发生着微妙的情绪变化,同时一点点耗尽耐心和勇气,直到最后的脱险。
两个女性角色通过攀登的方式重新建立起情感的联结,其中投射出彼此的依赖和信任,因为一旦两人出现观点不一致,发生口角冲突,处境都会变得岌岌可危。
但故事如果一直稳稳地待在原地,显然不符合类型片的叙事逻辑,于是本片也无一例外地向戏剧性做出了妥协——贝姬和亨特出现了友谊的破裂。
原来贝姬的丈夫丹曾经出轨了好友亨特,这一设计尽管俗套,但格外奏效,让叙事瞬间起了变化。
此时此刻,所有观众都会认为,这是两人面对的终极考验,或者说人性才是挡在面前的那座大山。
基于此,观众会不自觉担心其中一人会对另一人做出可怕的事情。
譬如一开始,亨特的外放性格会让人觉得她的身上存在着诸多危险因子,可能会导致事件的恶化或者对贝姬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而当贝姬和亨特之间产生嫌隙的时候,贝姬是否会在一念之间将亨特推下高塔作为报复,这些来自观众的隐忧甚至一度超过了高塔的惊险本身,却为本片的惊悚属性不断加码,最大化地托举出观众的恐惧情绪。
所以到后来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寻找“安全感”的电影,刚开始,她们要挣脱险境可能需要的是一张梯子,安全感演变为一种求救方式;而当一切尽失之后,她们的安全感来自两个同类人的抱团取暖;最后类群不在,整个外部世界都在坍塌,只剩下你自己的时候,你或许已经不再需要安全感,唯有触底反弹,才能绝处逢生。
《地心引力》剧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转”是,贝姬臆想了一段亨特没有死的情节,从而摆脱孤独,让自己从险境中脱身,这一设计或许有参考阿方索·卡隆的经典科幻片《地心引力》的设定,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 饰)幻想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 饰)没死,从而守住信念回到地球。
左为《云中行走》海报,右为《热气球飞行家》海报不同于《云中行走》《热气球飞行家》等高空题材惊悚电影,《坠落》显然是一部“小而美”的类型片,它的制作成本仅为300万美元,但却收获了不俗的市场反馈。
此类电影往往有着内置标配的创作模式——高概念、低成本、单一场景、强戏剧性等,以“空中作业”的形式拔高原本平庸的主题表达,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坠落》还暗含着一个通关秘诀:不要低头!
在生活面前,如果不想堕入现实的深渊,人就要往上看,往前看,Just look up!
昨天刚刚看,正好下午是华为发布会,如果她们用了Mate50系列手机,就不会有这部剧了,可以直接用北斗卫星发求救消息🙃综合来看,两个女人之间还有很多小心思,关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铁。
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些BUG就可以解释了。
例如,去拿包的时候,完全可以把绳子调整到手可以碰到的那一边,然而却并没有,让人看得很迷惑……
《坠落》。
8分。
斯科特·曼编剧导演,格雷斯·卡罗琳·柯里、维吉尼亚·加德纳主演作品。
很后悔没去电影院看大屏幕,那一定更爽更震撼。
这个片子真的是全程腿软。
故事不能说十分精彩,但在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讲了一个杂糅亲情、爱情、友情、三角恋以及绝地求生、适者生存的故事,我认为编导是杰出的。
两个热爱攀登极限运动的女孩先后爱上了一个男孩,很遗憾一次事故中男孩意外跌落身亡。
女孩一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消沉甚至和父亲关系都撕裂后,作为网红博主的女孩二来找她希望两人一起攀登一座610米的废弃电视塔,登顶后把男孩的骨灰洒向天空。
年久失修的电视塔在登顶后,成功的困住了两个女孩。
绝地求生故事开讲。
当然结尾处故事有一个小插曲,这既是编导的高明之处,也是这一类影片的惯用手法。
虽已在大陆上映,依然诚意推荐。
没看出这俩有任何极限运动OR攀登爱好者的素质,就看到她俩满满的花样作死记录——爬600多米的极限高塔,没准备任何食物,能量棒士力架巧力克压缩饼干啥啥都不带,就带一瓶水,两个人甚至不肯带两瓶水。
那大大的双肩包里宁可放自拍杆和无人机,也不肯多携带一根100米长的登山绳,全程靠着一根可怜巴巴的15米安全绳搁那儿各种捉襟见肘,但凡她俩带了登山绳,手机早就垂到需要的高度发信号出去了。
驱车去离家6个钟头车程的地方,到了现场女主居然还在苦恼手机没地方充电的问题,还得临时放到台灯插座上才能充电,我有没有说过那架无人机也是用两下就电量告急的那种!
充电宝备上一块两块是能怎么样。
包里连纸和笔都没有,最后是拿眼线笔和前一天的餐馆小票写出求救讯息塞给无人机。
事前准备做成这样子还指望个啥还有女主,情绪崩溃终日酗酒沉溺药物已经一年了,一年啊,不是三天,还有个毛线的体能有个毛线的肌肉力量,她这身体素质充满debuff还不如一个正常作息吃饭睡觉的普通人呢,就这样啥也不用调整训练就直接去爬600米高塔了是吗。
人奥运选手成天训练那么刻苦,临到奥运会了还需要提前做竞赛状态调整和赛前训练呢,女主和闺蜜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觉得她俩可以这样子去搞极限高空运动还不翻车的我以为这片能激发我的肾上腺素去看的,结果没想到是几乎全程的操作都很离奇很值得吐槽,闺蜜千辛万苦非要站在信号盘那儿用信仰之跃去够那根绳子,还有她最终快爬到的时候就因为绳子位置和顶端那截梯子位置有距离而翻车,这两个地方我简直都快气乐了
高处不胜寒 电影《坠落》,两个月前的稿子了,还是发一下吧。
连我这个喜欢看各种恐怖片、大半夜看鬼片都不害怕的人,但看这个手心冒汗,你可以喷我胆小,因为我真的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后面细说)。
场景比较单一,就一座高达610米的电视塔,主要演员就两位,故事就是她们被困在这座电视塔塔顶之上,如何逃出生天。
恶劣天气、物资短缺和令人眩晕的高度,以及狭小的驻足空间,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概也如此。
在此代入前提下,该片很多镜头和场面,真的做到了“不忍直视”,爬梯子时的紧张效果,在平台边缘处的命悬一线, 挂在绳子上的揪心一刻,效果格外给力。
如此环境,电视塔的金属摩擦声,风声等环境音效,两位主角在顶端平台时,镜头还时不时扫过下方,那种“高处 不胜寒”的感觉,手心都冒汗了。
所以电影感官是非常刺激,一定也会勾起了诸位“登高”时的回忆,效果比同类的《云中行走》《热气球飞行家》 更强,全程提心吊胆。
假如该片在大银幕上看效果会更佳。
且如今在“伪3D”电影越来越糊弄事儿、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抛弃的背景下,这部《坠落》,我是支持拍成3D格式的。
回忆起当年在电影院看3D版的《云中行走》的感觉,都很刺激。
女主角演得不错,《雷霆沙赞》里的沙赞的大姐玛丽,越来越好看。
从故事模式上来看,该片属于很典型的“独立求生”类作品,即主角孤身一人身处绝境,在在孤立无助的“密室”中脱出突出类型。
这类电影由于角色和场景双双单一,导致很难建立戏剧冲突,也使得这类作品很难编排,所以片子不算多。
但由于过于特殊,所以有一个算是一个,该模式下作品还都比较知名,比如:★女主角一个人被困在海上跟鲨鱼搏斗的《鲨滩》;★男主角攀岩时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最后把自己手割断的《127小时》;★小贱贱被关在棺材中埋在土里的《活埋》;★女主角被关在低温舱里出不来的《氧气危机》(来自我最爱的亚历山大·阿嘉导演);★当然这些都属于“小片”,最著名的、也是量级最大的算是《地心引力》了。
看过上述作品的朋友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孤立主角单一场景的电影有多么难搞,所以《地心引力》最终成片效果,让导演阿方索·卡隆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还是毫无争议。
但凡这类作品里,多一个能让主角说话的对象,都比独自一人“有戏”。
说白了你得让主角求生之余,有“活儿”干才行。
比如《氧气危机》里安排女主角跟“警察”等相关人员通话,后者们安排主角如何逃脱。
这也是为什么《独行月球》沈腾之外还要配一个袋鼠“刚子”,否则你让沈腾一个人,他再怎么演技好、善于搞笑,单打独斗也无济于事。
所以,《坠落》里安排了两个人,女主角与她的搭档组成“作死二人组”,被困之后还牵扯出一段狗血三角恋,纯粹属于“没戏找戏”。
否则你让她们在那么高、那么小的平台上干嘛?
当然这也是调节气氛的一种,虽然该片追求感官刺激和画面效果。
如果全程直观表达高度场面,画面张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但该片后半段,有一段类似《地心引力》中乔治克鲁尼“回归”的设定,还是比较有意思。
PS,《坠落》的故事模式,跟2010年那部《冷冻》其实非常像,后者是两个人被困在高空缆车上,但从观赏性来说,本片显然要比《冷冻》要好。
当然电影故事乏善可陈,因为这种单一场景的作品,只是靠着画面和情节效果,叙事张力肯定会不足的,而本片从动机 到收尾,都略显仓促,好在主体段落比较充实,且逻辑方面,至少是够用的。
因为“够用”就好。
编剧理论里,有个“老师永远不会教但人人必须懂”的理论——作品为了达成某些戏剧效果,必要的时候,可以违反一些现实逻辑。
比如《地心引力》里,女主角最后依靠天宫号逃出生天,这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两艘飞船不在同一轨道上。
本片也是如此,比如手机电量、绳子的长度、女主在塔顶的坚持时间等,在现实里都是问题,但电影中则是为考虑戏剧效果,否则就编不下去了,至少这些bug没有到了影响剧情走向的地步。
其中最大的BUG就是下图无人机和手机的问题,我们认真分析一下:
“为什么不把手机绑在无人机上飞到有信号的地方?
”“手机是用来操控无人机”图中这二位说得都有理,但也都没喷到点子上。
无人机没有手机可以飞吗?
大部分是可以的。
手机只是相当于无人机的眼睛而已,并且用来监测飞行数据及飞行状态这些。
有的无人机不连手机是飞不起来的,但大多数无人机,是可以抛弃手机“盲飞”的,但不方便回收罢了。
电影中明确显示,手机是接在无人机遥控器上的,这种一般来说这种抛弃手机完全可行。
如今是否有直接用手机操控的无人机?
俺好久没玩了,不太了解。
但我觉得科技这么发达,肯定有吧。
其实真正的答案是——那么小的无人机可能带不动手机。
电影中的无人机,主体大小也就跟手机差不多大,这种大小的无人机,上面绑上手机是肯定飞不动的。
但是,你只是要手机去到有信号的地方,而且无人机虽然带不动手机,也是有动力的。
可不可以让无人机带着手机,以非自由落体的方式,匀速下坠,在摔碎之前,把信息发出去?
当然这样做是有风险了,相当于赌一局,闹不好就手机和无人机全没了。
所以电影最终还是绕过了这个观点,毕竟为了戏剧张力,否则无法达成这么紧张的效果。
但比起逻辑,该片最大毛病是动机没有搞好,因为攀岩/极限运动爱好者,与爬电视塔是两码事。
你要说为了克服心魔+扬骨灰,那直接继续徒手攀岩不得了?
电视塔是有梯子的,你猜梯子是给谁准备的?
这还克服个毛线啊。
说不好听的,只要胆子足够大,这个电视塔是个人就能上去,跟她们是不是攀岩爱好者无关。
所以动机方面没有处理好,让观众会觉得这俩主角脑子短路,与其说是极限挑战,倒不如说是作死。
从而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可见,但比起同类几部作品,该片动机处理并不高明,但代入感,其他几部作品是无法比拟的。
因为登高恐惧人人都有。
诸如《活埋》《氧气》主打的幽闭恐惧,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同身受;《鲨滩》的深海恐惧同样如此。
而《地心引力》的深空恐惧就更观众可以体会了。
所以这些作品主打的不是体验感,而是随后的故事性和戏剧效果(以及画面效果)。
但《坠落》可是实打实地依靠“体验感”强化观感的。
把大众对高处天然的恐惧,进行了视觉并放大。
我不是恐高症,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也不是,真正的恐高症我见过,连过街天桥也不敢走,站在二楼窗户边就头晕,再高点就不能走路了。
咱大部分人只是单纯的畏高,是人类祖先给咱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估计是直立行走之后,无法像猴子一样继续在生活在树上,经常摔下来,从而诞生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有过类似“登高”的体验,我有过一次,是“爬烟囱”。
是在我大学实习时期,确切地说,是朋友的实习。
我同宿舍的哥们,他是学环境的,大四实习的时候在一个厂子做环境监测。
有一天他来找我,让我帮他完成一项任务——去烟囱顶上“扫灰”。
其实是进行灰尘采样,回去化验看烟尘里某些含量是否超标,但需要去烟囱口附近进行烟尘取样,所以要爬烟囱。
我那哥们外号叫“大熊”,听这名字就知道他什么体型,爬杆是别想了。
但登高这种事儿我也发怵啊,就发生了如下对话:“这么多人你为啥找我啊?
”“咱俩关系好!
”“说实话!
”“你是练武术的啊”“我靠,我练过武术你就找我猴爬杆啊?
”“不然呢?
”于是我们就去了,回报是他请我吃顿饭(后来觉得亏了,以当时的状况,应该多讹丫几顿)。
我到地方一看,长出一口气,不是“猴爬杆”。
是那种转梯,向蛇一样盘亘在烟囱外表,类似下图这种。
即便是这样,走在上面也害怕啊,旁边就一个扶手,没遮没挡的,是真吓人,走在上面别说往下看了,往两边看都不敢,而且踩在铁梯子上发出的声音,都让我提心吊胆,生怕掉下去。
最离谱的是,因为要取样,我最后真的猴爬杆了。
在顶部的平台上,还要上一截爬梯才能够到顶部的取样点,就跟电影里那垂直梯子类似。
虽然没爬两下吧,也就4、5阶,就这也把我吓得,终身难忘。
下梯子的时候,我更不敢往下看了。
回到地面时候,浑身都湿透了,而且发现个严重的问题——刚才忘自拍了。
我带着手机呢,之前还说上到顶拍一张,结果完全忘了这回事儿,就想着赶紧下去。
所以看到电影里那一幕,代入感真的很强,我曾经爬不算高的烟囱都一身冷汗,一个600多米的电视塔,顶端就那么点儿地方,那感觉可想而知。
其实世界上就有高空作业的工人,去视频网站和平台上搜一下,诸如“高空作业,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10万工资换个灯泡”什么的,你就能了解且佩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本文最后三张图都是来自真实维修工人的拍摄)。
比如片中电视塔上的梯子,就是给人维修人员攀登用的,只不过都有保护绳等配套保护措施,不像电影里二位“裸上”。
开局4分钟,看得我槽点绵绵不绝干干净净的手指,还带着戒指。
全是open点,不对,飞屋檐是个大包动态转移的目标是男友的怀抱男友还不是在保护站,两个人全程处于running belay状态。
两个人之间的绳子这么短,冲坠系数爆炸。
简单说一下冲坠系数,任何物体延展量都是有极限的,跌落的距离/可以延展的绳子长度=冲坠系数,两点间可以供延展的绳子越长,那么越安全。
假如你爬了3米跌落了,那么冲坠系数就是2。
(不要以为不可能,因为有可能起点不是在地面。
)甚至你在转移保护点过程中跌落50cm,你的冲坠系数也有可能为2,风险也很高,所以就有了牛尾的存在男友冲坠,居然另外一个人没有被带起,男友是有多轻。
发生了冲坠第一反应不是建立保护站加强安全系数,相反还解开绳子,真迷之操作。
忍不了忍不了忍不了
这部片子里其实有个“鸟”的设定一直贯穿:前文是男人死于突现的惊鸟;中间是女人们目睹着不祥的鸟、反复出现于梦中的鸟、在幻灭边缘盘旋的鸟;最后是亲手葬送那不详的鸟、吃鸟,并由此解锁决战模式。
“鸟”作为一般象征物,其基本的含义是:“高度的适应者”,而(某些“作死”的)人类作为鸟的反面,是高度的挑战者——即不适者。
而在本片中,由于剧情的安排,鸟还被赋予了第二层含义:“突发的意外”。
因此我们可以将剧情理解为:高度的不适者在面对突发意外时的行动及其结果。
很显然,如果这种意外不是突然的“跌落”——男人和女友都是死于这种情况——即片名FALL所指那种暴力式的意外,那么女性似乎是更顽强的存在。
最后,女主脱胎换骨,她所重回的地面,对其来说已是全新的世间。
凭着自己在生死悬处的所见所思,女主人公既在反省中觉察到了自己对事物的过度美化的倾向——即绝对化、情绪化,又从另一角度避免了因被迫直面不完美而产生的另一种崩溃的可能。
从结局来说,女主的女友事实上通过一场自己将在其中殒命的邀约,完成了对女主的某种义务。
当女友的身体最终带着女主人公的唯一希望坠落,后者所拥有的,只是和解与感激。
由此,女主也在内心接受了自己丈夫的离开,并同样认可了他的脆弱。
当女主人公再度与自己的父亲拥抱,她非但已经完成了父亲所期待的成长,还拥有了一般男性都无法拥有的生命强度。
为什么给出五星,如此简单的场景,要设计出引人入胜不出戏不无聊的观影体验,导演还是有些东西的。
其实在登塔的前三分之一,闺蜜一直都是个不容置疑的“鼓励者”,或者说是“挑唆者”。
女主在父亲满心关怀的一年里丝毫不领情,却对闺蜜以冒险战胜伤痛的方式亦步亦趋,可以说她本身是个相对懦弱的人。
这点从父亲也可以看出来,从未用强势的方式干涉女儿沉浸于悲痛的生活。
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是她当下最有出路的出路。
以至于影片登塔前各种死亡警告的暗示已经多到把观众吓到了,她还是上了那个塔。
我并不觉得闺蜜的鼓励有多么特别,其实一直就是简单的你能行,你能做到。
我更愿意认为是女主内心深处也有好起来走出去的愿望,只是父亲的关心让她退回到我烂给你们看我就是悲伤的心态中。
闺蜜老实说,也是求仁得仁,所有极限冒险者都有心理准备会面对死亡这个结局,只是死亡对于本人一定是难堪的,英雄都是身后的评价。
她们二位并没有那么专业,但是对于影片这种设定不必过于认真,看过《极限攀登》就知道这样的攀爬需要多大的训练程度和多自律的生活。
本来以为出轨这个桥段会让双人在塔上展开一段罗生门,但这是灾难片不是悬疑片。
出轨增加了两人关系的复杂性,也丰富了后面的反转。
找鞋如其他影评所说,绝对是亮点。
值一星。
也完成了女主心理上的真正独立,从需要人在身边陪,到需要心理支持,到自己为自己活下去。
这也是我们普通人面对重大打击恢复的自然阶段,只是在灾难下,这种蜕变可以快速发生。
毕竟能玩攀岩的人,心理素质还是过硬的。
结局简单不拖沓,在此表明自己观点,什么时候最后回到家人怀抱也是个有问题的情节?
父亲最后协助营救成功看到女儿,女儿啪啪给他两巴掌说断绝父女关系因为我是大女主就合理了?
疯了吧?
还是说父亲的角色换成母亲就一切合理?
不说了。
总之整体推荐。
印度电影拍得这么一般真是难得,其实题材还可以,只是表达的不到位
开始比较扑朔迷离和没意思,,随着作家作死的谈话进行,,事件剥茧抽丝的刻画出来,,车站里男给女讲故事,,讲了啥就是发生了啥,,最后一通电话扬长而去,,完成了他利用他人的手为自己报仇,,远程遥控的绝美谋杀。
什么玩意
海报和名字挺吸引人,内容我很无奈。。有点失望,剧情拖对话奇怪
15分钟弃
omg我是有多无聊啊竟然能拖完……
片头挺好看的,节奏不行,介绍人物和背景花了太多时间,给后面的冲突戏份留笔太少,eleph(只记得后面四位)的戏份纯属多余,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作家和三位实验者的对话交代出来,比如主控质问工程师怎么搞砸的,接着讨论eleph的意识和思维状态现状。剧本估计是先写结局再往前推的剧情,所以eleph的行为很刻意,如果主控只是勒令作家封口,他能怎么找到主控?枪杀作家后警方立即到场,出警能这么快吗,而且涉及机密,主控也不一定会被逮捕吧。不太明白医生和工程师为什么一直杵着不走,主控行为不可捉摸一直在威胁他们,他们不怕主控枪杀三人然后伪装现场吗,工程师的手枪也可以圆上三人冲突戕害的逻辑。点子不错,细节不行。
没想到是印度片 有点意思 值得鼓励
为编剧的构思点赞,细节上其实还可以处理的更好点。分割线——你没耐心看完却有勇气去打分?打完分居然还有勇气叨逼叨?谁给你的勇气?
大概猜到,但是还是没看懂
⋯⋯⋯⋯ 我盡力了
其实我觉得还可以,整个形式很有意思,很小成本,但是故事讲的还行。
印度人说英语真的是。。。
纸上谋杀2017,优酷电影名是《生死游戏》,几个人的谈话拼凑成一个故事,慢慢给出线索恍然大悟,故弄玄虚全靠叙述,没什么精彩部分,简单概括就是阿勒弗利用塔斯科约来琴妮和科德,引出他的创造者达玛……车站讲故事的人就是阿勒弗,听故事的纳丝是阿勒弗爱的女孩,琴妮医生设计出了完美的婴儿,电脑工程师科德经常改造阿勒弗的大脑,塔斯科是抄袭作家,达玛是基因设计师~阿勒弗的创造者,故事里的有些一笔带过的想法还算脑洞大开,买DNA,改造基因婴儿
剧情又扯又无聊
不知所云…
宝宝已经尽全力了……这部三哥悬疑片看的老费劲!文艺不文艺,悬疑不悬疑的!卖弄各种手段当观众傻子!
第一次看印度的英语片,很文艺。
浪费时间看了一部漏洞百出的sb片,中途无趣到睡着,醒来坚持着看完= =
开头一大段两人对话,让我放弃继续看下去的念头。这种慢节奏的电影,不是我的菜!我把这种电影一般都归纳到文艺电影类型中,反正是看不下去,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