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被砸死。
要不是我看半截实在受不了跑到外面去透气,我还不知道有这么多人堵在门口进不来,就为了看眼《夜·上海》。
要不是我来豆瓣,我还不知道这个片子居然有这么多三颗星星以上的评价。
情节很烂俗,直接套住《恋爱地图》中的桥段,没了新鲜,所有人物动作的出发点都那么不可信。
那些设置的笑料也显得牵强。
张一白也并没有拍出上海夜晚浮华洗练的感觉。
赵薇表演还不错,就是让故事毁了。
看到最后的大特写的来回剪接有些软色情的感觉。
整个电影就是一大MTV,内音乐煽的,故事煽的,我把拉锁拉到头儿,帽子戴上,仍然有鸡皮疙瘩从脚底蔓延到头顶然后交汇扩散。
这些就算了,你能忍受一个“著名”导演,对焦都是虚的吗?!
不近视的都被张导弄近视了。
《恋爱地图》中,张一白执导的一节还算中规中矩,到了《夜·上海》,简直是惨不忍睹,你不能想像这出自《开往春天的地铁》一个人之手。
张一白,回家自己浮自己一大白吧。
去了上海两次,也去了两次外滩,一次白天,一次夜晚。
白天的外滩朴实无华,没有了夜晚的雍容华贵,没有了万国建筑群的辉煌现代,没有了跳动在上海新天地的浮华堕落,吸引无数世人的外滩在白天,就是安安静静的一条北京老胡同。
它在数十百年的战火中重燃,带着各种侵略者的符号,坦然的入住黄浦江畔。
夜晚,它给一切这个城市中的游魂一个浪荡的理由和地盘,也给那些怀揣梦想的人一阵风帆。
而站在外滩,我却感觉的难抑的孤独。
一切的繁华与我隔岸,我注定是一个过客,匆匆的来,又要匆匆的走。
很多同事派驻上海总部工作,一个月总要回来两三次。
每次聚在一起,说起上海,没有人说喜欢或者向往,我们都习惯了悠闲的小城市生活,出门可以坐公交,打车不超过20到市区,逛街不用担心信用卡额度不够……而在上海,我们只能置身世外,深刻的意识到钱的重要,也恍然大悟M和KFC生意如此之好的原因是这是最便宜的消费和约会场合。
那真是一个没有钱寸步难行的大都会。
《夜 上海》里,赵薇开着出租,努力而孤独的行走在外滩的高架桥。
我还记得离外滩最近的西藏路,一切建筑都吸引着我不停的拍照,也记得当城市的灯光慢慢暗下来,看到半空中的轻轨缓缓而过,独自坐在公车上看到上海商品房密密麻麻的窗户,觉得上海人真可怜。
赵薇的演技越来越炉火纯青,没有一丝做作,绝不拖泥带水,嬉笑怒骂爱恨嗔痴在她的眼睛里,嘴角微笑,开车的肢体表达让我看的不住感叹,比起诸如章子怡,张静初,范冰冰之流,她已经站在另一个她们仰望的高度了。
越来越有大牌风范的赵薇,却反而越来越行事低调。
喜欢她没有戒备的眼神,喜欢她咧开嘴大笑的真挚,喜欢她完全外露的哭笑,看到她,就像看到毫无防备的自己,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剧本很糟糕。
可赵薇是一颗恒星,点亮黯淡的《夜 上海》。
在电影进入都市题材时,中国内地导演的无能与空白是显而易见,集体无力长幼不分。
也因此,有的人死了我们都要爱,面对都市题材他准确而直接,既不媚外也不流俗,可惜,他月初走了。
而显然,《夜。
上海》顺利拥揽了两个大忌,不是说有日本人和异国情调就不行,恰恰相反,如不是有本木雅弘、竹中直人、西田尚美,基本上,选择观看《夜。
上海》的可能性为零。
可以回忆起本木雅弘和竹中直人在周防正行作品中的对手戏,西田尚美在SABU作品中形象的记忆犹新。
遗憾,《夜。
上海》更像他们假借旅游之名义来中国晃荡一圈的产物,他们不再是他们,好钢没用在了刀刃上。
例如走肢体语言夸张、舞台剧风格表演的竹中直人,一摸不着头脑的配角人物。
西田尚美和从《大逃杀》里出来的冢本高史暧昧上一夜,没人知道其味。
连同李灿森与小妖女乃至纯属鸡肋的酒吧男女,都是形神不在,开脱理由只有他们只是副线,那主线发展是不是就容易心生乐观呢?
久不露面的老帅哥本木雅弘和前年被嘘的上海影后赵薇,开始一段从头烂到尾的爱情追逐,比如开场离奇做作的隔窗一视,之后夸张无比的撞车结识,上帝巴别塔的神圣旨意,肉麻至极的庸俗结尾,我甚至第一次没了看完字幕的信心。
在去年和前年的多线叙事风潮中,张一白的表现再次证明多线叙事发展可以被用到更烂,而不是最烂。
就像1994年之后三段式允许被用到伪劣透顶,泛滥无穷。
没人知道其他一帮神经兮兮的人,到底在上海夜里散步避雨闷骚裸奔都是为啥,多余,根本就是多余。
不断产生一个念头:此类言语阻隔究竟带来什么,反而使这对男女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仅此而已?
而不是更为负责地连串起过往,唤醒其他可能共鸣的心灵。
迷失上海就一定是每个人都有一段邂逅才可以满足?
事到如今,这些不重要了,《夜。
上海》被打为烂片之后,没有人会去在意此类庸人自扰的问题。
恐怕作为编剧或者导演也没想明白过,带着青春浪漫爱情的影片,似乎不需要如此多的逻辑类推以及深刻意义,那,就称之为肤浅吧。
莫名其妙的配角,搞笑发展的副线,生硬设置的细节,刻意模仿的情绪,它们都是《夜。
上海》的弊病。
一个愤青的一生影响不了中日关系,几十分钟的夜景也决定不了上海的城市气质。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流光溢彩确实叫他们沉溺于虚假构造的爱情甜蜜,并以电影就是制造梦境为由,夸大着最长一夜里上海所能产生的各种意外相逢。
张一白唯一的正确是在方向性上,在现代上海题材里选择出租车女司机邂逅日本失意型男并点燃火花,恐怕远比《南京大屠杀》中掺杂中日人民友谊万岁来得安全,而行之有效,可惜方向正确并不带来结果正确,很庆幸看到很多人发自本能的厌恶这个片子。
就像张一白自己的好意劝告,就像南方都市报的善意提醒,为《夜。
上海》赶着半折早场已是仁慈义尽,用不着任何哀婉痛惜,什么国产电影月埋没,好莱坞横行霸市。
事实是,《夜。
上海》还有其他几个片子都做得挺烂的,用行动支持过不代表一定要为它说好话,相反,差距明摆着,叫人汗颜。
观众十八岁是可以的,但导演十八岁,那就有点为赋新词的意味了。
我一直以为,好的电影是不分区域性的,但《夜。
上海》却令我这个北方人如坐针毡,近两个小时的故事,我感觉整整一个下午被蹉跎了,但影片中我却看不到上海这个极具文本化的城市,这似乎与地域无关,那么就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了。
迷失,是许多电影人或者文艺工作者都乐于表现的主题,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而这种主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建构方式就是在现代化的都市中,人与人的情感被蒙上了一层不负责任的暧昧关系,内心有痛苦,有忧伤,有彷徨还有许多其它的,总之,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这个城市,更不了解这个城市中传递出来的变化与不变。
爱情往往也是迷失中最容易被作者们拿出来显摆的一种情感,仿佛都市中的爱情都是快餐的,都是迷茫的。
如果影片以城市为场景,以爱情为主线,再佐以一些迷离的灯光与符号,那么这种所谓的迷失电影便已经成功大部分了。
由此看来,城市迷失的电影并不是很难控制的,尤其对于一个MV出身的导演而言,但很可惜,这种水平只能是迷失的初级阶段,因为,城市依旧是城市,灯光依旧是灯光,人依旧是人,三者的关系只局限于画面,没有任何地相融,没有任何地思索,只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留个构图的念相,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作为迷失影片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称谓,那就是所谓的浪漫,的确,由于流动的光影,由于快餐式的不合协,由于陌路人的邂逅,于是,浪漫便可以解释这一切了,幻想来自于一种形式,这是十八岁少年对影像的痴迷,同时也是由于影像替代了深度思考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此片在宣传时的定位了,用“浪漫”这种充满幻想的词来掩盖此片中的学生意气,来掩盖那种对迷失的浅显理解。
所以,此片注定是一个学生幻想之作,注定是没有刻骨铭心的情节的强愁之作。
故事其实简单地要命,一个失去自我的高级化妆师在上海邂逅了正处于失恋当中的平民女司机,看着女司机的生活,他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这种故事最强调的是每一个桥段细节的精细以及每一个人物性格的特殊之处,这两点做好了,再加上一些故事中的城市印迹才能真正成为一部较好的都市迷失电影。
但很可惜,三者都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精彩桥段本人几乎无法记述,所有的细节都好似小女生的意想天开,看着自己暗恋的人与他人试着婚纱,在大街上写满了“爱你”的字样,或者用外语来个真情独白,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见于一些学生作业之中,而且是高中生的水平,让我们只能觉得做作甚至是矫情,没有一处令人心有戚戚的感觉。
赵薇的表演还是和小燕子一样,热情有余,真情不足。
虽然表现出一个平民阶层的情感,但事实上是颇具漫画式的,与影片中人物的内心却是不相融的,偶尔显露出的真情也无法表述人物的真实内在,过于形式化了,显然就是剧本中的人物,而不是电影中的人物,两者的区别就是演员问题了。
而扮演水岛的本木雅弘同样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他虽然以迷路而表现了自我的迷失,但那种回归或寻求答案的心情却荡然无存,甚至是抛开一切的放纵也没有,规规矩矩地只有迷路,而没有迷失,挺可悲的一件事。
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只是搭档,没有交流,至于其它的人物,几乎是导演故意摆出来的副线,真是可有可无的,浪费时间而已。
《夜。
上海》这个片名中用了句号,时间与空间的隔断感应该很强烈的,影片也的确如此,夜是观众看得见的,但上海却看不见。
看得见的夜是因为这夜晚太长,长得令观众昏昏欲睡,而且光影的效果无法与人物内心发生任何联系,过于突兀。
上海不仅仅是小吃馄饨,也不仅仅是外滩,这些符号都只存在于演员的嘴上,而与两位主人公缺少交流,于是,上海那种都市感与平民感的交措无法对主人公的行为产生任何辅助作用。
上海被完全忽略了。
这是一部想当然的影片,从人物,故事情节到周边环境都是很随意的,所以说其象一部学生作业应该是较有中肯的评价,当然,节奏上虽然缓慢,但全片较为流畅,这恐怕是导演超越十八岁的功力所在,在此也不必夸奖了。
韩兮2007-6-12于通州TOM影评组出品,请勿转载!
赵薇说:“明天你就名花有主了,趁现在赶快抱抱嘛。
”她抱着郭品超无声地泪流满面。
郭品超笑着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里面有很长很长的距离,长到仿佛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这其间的时间差久到无法计算,即使是以光速也无法到达彼岸。
所以赵薇淡定地说着日语:“你爱我吗?
我爱你。
”,因为郭品超不会明白。
真是荒谬。
明明无论多晚多远只要撞了车一个电话就能把他叫来,明明傍晚时还把“明天有没有空”当作一个暧昧的暗示。
赵薇把车停在黄浦江边,路上无人,她放声大哭。
·LOVE AS A SECOND LANGUAGE林夕在车里一遍遍地练习那句孤单的日文对白。
之所以孤单,是因为没人回答。
坐在旁边的水岛直树跟着她一遍遍地重复,柔声的伴奏,心底有另一个声音。
终于林夕转向水岛,那句被咀嚼了很多遍的日文对白无辜地脱口而出:“你爱我吗?
”水岛愣了许久,随即低下了头。
他们之上是倾盆而下的大雨,水声轰响陪伴沉默。
他们拿口红兴致勃勃地在车窗上墙上甚至地面上涂写:“你爱我吗?
我爱你。
”这比爱更喧嚣的寂寞于是铺天盖地。
·我们期待相遇的路口,我们站在相遇的路口。
夜上海里成双的人之间有怎样一种维系。
同事。
单恋的男方与年长的女方。
睿智的男子与倾心相交的女歌手。
共追小偷的女警察和色老头。
明天结婚的情侣。
“朋友”。
肇事司机与没受伤的乘客。
……此间的时光里,我们是否遇到了彼此的真心。
·情人们往往说着最难懂的语言。
我爱你 你爱我吗舍弃了问号.这样的话,只是表达,不需要回答.喜欢的人结婚了.新娘不是我.之前种种的小伎俩小心思瞬间变成嘲笑的凭证.还是会有不甘心.于是开了车到了婚纱店外面,里面的幸福的洁白刺到双眼灼痛,只能转身.于是在他家楼下打电话想要再见一面,说是祝福他,为纪念最后一个单身夜晚出来喝酒庆祝.最后还是放弃.因为窗口边那个男人的身影温暖,与我无关.于是冲进街边廉价的小店,买25元一管的口红,大红,朱红,紫红,一堆一堆,填满所有的口袋.于是和陌生的日本人学说:我爱你,你爱我吗一遍一遍,模仿完全陌生的语言腔调.于是拿了口红,用各色的红,在车窗,在宽阔的马路地面练习刚才的话,他用日文,我用中文.我们各怀心思却是默契无比.可惜,他不是他.没有一点关系.于是最后一次故技重施,猛烈的撞上电线杆后,打电话给他说,我撞车了,你可以来看看吗?他骑着车来了.熟练的修好破损的地方.我定定的看他,有风从破损的心脏穿过,那么疼痛,那样哀伤.他收起工具箱,跨上摩托.我冲口而出练习百遍的话,一定要告诉他.他楞了楞.我又重复.他眼神幽黯.我知道他懂了意义.他眼神清明,我知道我们唯一的结局.还是讨了最后的拥抱.我眼眶潮湿.我知道.以后,我们真的只能是,普通朋友了.再没有以后.我去了他的婚礼.那个陌生的日本人原来是顶级化妆师.那天,他把我变成了最好看的观礼客人.我是一个出租司机.他是修理工人.开飞机的一定是会爱上修飞机的.而开车的我错过修车的他.如果一开始就是好的,那么结局就是好的.反之亦然.PS:1 以上,看了《夜·上海》后的记录.老套的故事看到眼睛潮湿.2 心理活动纯属虚构.
之前一段时间莫名其妙就很喜欢赵薇。
在百度看简介的时候看到,2008年度浪漫桥段:《夜。
上海》赵薇本木雅宏用口红写满街我爱你,所以找来这个片子看。
跟爱的人遮遮掩掩,跟陌生人说心里话。
我们都有这个毛病。
一段感情,无论是双方的情投意合,还是单方的一厢情愿,总之都要面对才好。
就像一扇门,你可以选择进去或者出来,一直站在门框下总不是长久之举。
如果我们已经不再彼此心中。
那,你先说分手,好不好。
镜头跟随出租车前窗的视野,一路是霓虹灯的光怪陆离在某一个转弯,看到了上海的最美的景色,在延安路高架外滩出口处的短短几秒不能停车,不能掉头,转瞬而逝,和所有在这个迷离的城市迷离的邂逅一样上海的童话,我最贪恋的景色情节一样的小情小调,一如若干年前的迷失东京东京的拥抱和分离,恍惚的哀伤而这一次,你爱我吗,嘎然而止字幕起,灯亮,答案在谁的心中你沉默,他沉默,她沉默,哀伤的恍惚童话,只能路过,不能停留,才成就了最美的意义我仿佛又看到了前车窗透露的风景,路过而已是这一次的路过,成就了一个偶然和必然片子拍得很美,我想应该出自一个热爱上海这个城市的摄影师之手难得的上海的夜,在迷失中仍然让人觉得温暖,即使是在灯火熄灭的那一瞬间你是否知道,温暖你的从来不是灯火,而是人心那家旅店离外滩不远,富有浓浓的老上海的人情味就是在它的背后,透过它你依稀还能看到里弄里大妈热情的招呼,早上油条弥漫的香味还有孩子们跳橡皮筋的欢笑属于这个城市的温暖的记忆走在上海的马路上,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那些迷失了的灵魂在灯火通明的时候总能知道什么去填补空虚了的自我然而灯火寂寥之时,迷失了的心,常常久久,空空荡荡然后开始依赖,没有了沟通,没有了交流,你不去努力,你不去寻找无法进入这个城市,因为你根本没有与这个城市共息共存的温暖记忆你的热爱是漂浮不定的,它没有根,和你一样,迷失这是一次路过对他来说,失而复得的自我对她来说,无法抓住的美丽上海还在那里,故事曲终,也将人散我该回上海了,回去看看那片景色,回去看看我的记忆,我的家
纯粹想看看能把上海拍成何种感觉才看的这部片子。
真是相当垃圾。
且不说故作文艺却完全空洞,拍来拍去都没有用一点心思,背景除了金贸,滨江大道,外滩,还有高架,以及老上海的洋房,怎么就一点新意都没有。
那个导演自以为很有创意的用口红涂满了大街的场景看了让人想呕吐。
失望。
没有法国人的浪漫就变装模作样了。
还有赵薇真是让人失望,为了钱又完全回到了刚出道那个傻样。
昨天上午,我订了黄昏时分的《夜·上海》的电影票。
下午临出门的时候,突然黑云压城,狂风大作。
我有些犹豫要不要回家,可是又实在不甘心在家里待上一整天,最后还是决定去了。
刚跳上出租车,雨就泼了下来。
《夜·上海》又是张一白的电影。
想想我看过的另两部张一白作品,《开往春天的地铁》和《好奇害死猫》,张一白还真的很喜欢在叙事结构上玩点新意,但是似乎每次他的新意都没有玩得太顺畅,反而为之所累。
不过虽然如此,这些尝试还是应该鼓励的,希望下次能够更好一些。
实际上张一白的强项是细节。
《夜·上海》的故事集中在上海一夜之间。
一个日本化妆师和他的团队,分别迷走在这个异乡城市,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爱和自己。
限定时间和限定空间中的多线故事,听起来的确有趣,可惜张一白的这个故事讲得不好。
除了主线之外,所有的支线都缺乏驱动力,几乎毫无情节可言,完全靠无聊的对白支撑,而且距离主线越远,这个毛病越大。
例如中国翻译和“Cotton Club”中的那两条线完全是不知所云。
这样的支线只让人觉得浪费时间,扰乱主线,让人根本不想回到这个线索上来。
对比一下《木兰花》《撞车》或者《通天塔》,《夜·上海》的问题是很明显的。
好在《夜·上海》中化妆师和的姐的那条主线还算动人。
上海的姐有一个心爱的修车工,却从来没有表白过。
这天夜里,她接到修车工的电话,却是对方要结婚了。
日本化妆师的女友是他的工作伙伴。
化妆师习惯了依赖这个女孩子,却从不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爱渐渐逝去,而那个女孩也投入了别的年轻热情的追求者怀中。
这一个夜里,这个化妆师上了这个的姐的车。
这两个不会说爱的人,在冰冷的夜上海徘徊。
夜上海的扑朔迷离又如何及得上人心中的迷宫。
爱要如何才能说出口?
这两个孤独的人在彼此的身边寻觅。
张一白的细节依然出众,例如雨中的弄堂,或是车窗上的倒影,都让人回味。
不知是否出于巧合,表达沟通之难和孤独之苦的《夜·上海》和那部题材相似的《千里走单骑》都选择了日本。
或许这两个文字相似却又无法沟通的文化,正是这苦痛的绝佳象征。
《通天塔》的原声唱片中有一只曲子叫做“Only Love Can Conquer Hate”。
爱是否真的有那么强的能力?
写满了“你爱我吗?
我爱你”街道,明明在说,仅仅是说出爱,也是那么的难。
《夜·上海》的情节有些有趣的细节。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男主角水岛名字的发音和女主角林夕名字在日语中的发音是一样的。
这两个人相对在空中书写对方的名字,是一个很动情的段落。
赵薇这次的表演真的很让我钦佩。
即使是表现少女怀春中傻傻的那一面,也没有过去琼瑶剧的痕迹了。
而在这部电影中,她的情绪变化幅度颇大,赵薇的表演却很干净利落。
对比她早几年刚试图转型时拍的《绿茶》,进步真的非常巨大。
电影结束以后,我拍拍屁股走人,倒也方便,可是站在自动扶梯上升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落寞。
前些日子,和表妹在网上聊天的时候,我告诉她,我周末一个人去看了电影。
她说,你好勇敢。
我现在觉得,她说的很对。
IMDB得分6.7(36人投票),我打6分,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一直在寻找美好的明天
把泪水和爱情都丢在昨天,丢在昨天上海的夜里
莫名的喜欢
服了张一白,中年郭敬明
弱弱的问 是洗钱片吗
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结尾亮了……
五星,是因为我寂寞了吗
极其一般的……没什么感觉……格调完全混乱不统一……结尾还蛮有意境的……
导演在解读电影的时候说,人生活在都市的重压下,需要一种伤感。这句话打动了我。
不咸不淡。一杯白水下肚。
爱情破产后的重组。我只觉廉价。
男女主角都不错,就是结尾很糟糕
20070810 22:05金逸 10元的便宜票价,事实上根本不用在电影院看的搞笑片
演出很单薄。
2007年最烂的电影之一
好无聊的一部片子,搞笑不足,装逼有余
全片最可爱的地方就是赵薇头上的小辫子
还行 蛮浪漫的
我爱你,你爱我吗?这个城市熟悉的街道,我们迷失在丛林中。
挺不错的,剧情和演员都还行,赵薇演得很好!推荐!!不过不爱看文艺片的朋友可以也不会喜欢这个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