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一看音乐剧形式的电影就很容易出不来。
当时看完《理发师陶德》心情压抑到失眠,原声碟循环了整整一个星期。
这次看《歌剧魅影》直接泪崩,听原声都能忍不住哭出来。
太心疼魅影了,他丑陋、阴暗、偏执、残忍,永远生活在阴影中,人们都恐惧他、厌恶他,从没有人爱过他。
其实,他也只是个渴望爱的孩子啊。
他爱她,把他最好的一切都给了她,他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
对子爵来说,她是他的青梅竹马,是他深爱的人。
而对魅影来说,她就是唯一。
她是他唯一的救赎,唯一的光。
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的想要禁锢她,不惜折断她的羽翼也要留下她。
最后却又绝望的放她离开,让她去追寻真爱和光明,留他一个人,继续苟活在黑暗里。
边听原声边打字,写着写着又哭了,真的太震撼了。
这部音乐剧里经典的歌曲那么多,我听哭最多的却是一首欢快的小插曲。
化装舞会上,大家兴高采烈的唱着“当你带上面具,世界便寻你不着”,尽情舞动的时候,却不知道,阴暗的地窖里,一个人也戴着冰冷的面具,躲避着这个世界。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百老汇看一场真正的《歌剧魅影》的。
到了那一天,我可能会从序曲哭到终章吧。
在我的电脑里,永远保留着两部百看不厌的音乐电影,一部是《红磨坊》,一部是2005年版的《歌剧魅影》。
这两部电影其实可以算作电影歌剧,因为其中的唱段占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
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电影歌剧是冗长无聊的,因为在我介绍这两部片子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说:欣赏歌剧的人都是喜欢附庸风雅的人。
在这里,我要郑重重申:歌剧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百老汇,许多经典曲目几十年都百唱不衰,一些唱段和曲目其实早已为我们所熟知,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
它并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上层艺术,而是普通大众都可以了解倾听的生活语言。
这里介绍的歌剧曲目《歌剧魅影》传唱之广,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歌剧魅影》的作者是韦伯。
韦伯1948年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皇家音乐学院的指导,母亲是钢琴教师。
他从小便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小号。
1968年,他的处女作《约瑟夫与梦幻彩衣》伦敦上演成功以后,在音乐剧创作上就一直捷报频传。
他1970年创作的《万世巨星基督》在伦敦西区连续上演8年,这是伦敦西区前所未有纪录。
1978年,《艾维塔》公演,获当年7项托尼大奖;80年代他创作的《猫》、《歌剧魅影》其成功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成为音乐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直到90年代,韦伯不败的神话仍在继续,凭借《日落大道》一剧又刷新了百老汇的票房纪录。
岁月流转中由他谱曲创作的剧作每演必红,从《万世巨星》到《艾薇塔》,经《歌与舞》、《猫》、《星光列车》等到《歌剧魅影》,此一颠峰性成就过后仍有《爱的观点》、《日落大道》……十出已成经典的剧目既充分显示着韦伯历久麋新的天才创作力,也奠定了他在英美音乐剧界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和“舞台之王”的称号。
韦伯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到古典音乐里,又保留了古典音乐剧优美绵长极具韵味的唱腔。
当你欣赏他的作品时,不用担心在数小时里都重复听到花腔女高音的高亢嗓音把你弄得云里雾里,也不用害怕拗口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唱词让你头昏脑胀(唱词都是英语的)。
在两小时的时间里,韦伯的《歌剧魅影》会让你深刻体验一次充满忧伤、快乐、梦想的音乐之旅。
歌剧魅影的剧情和张国荣的《夜半歌声》有点相象。
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因为生来令人恐惧的面容只能躲在歌剧院阴暗的角落里生活,在漫长的孤寂岁月里,只有一个名叫克里斯汀的美丽少女能让他感到阳光的温暖和爱情的滋味。
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克里斯汀,可克里斯汀的心被另外一个英俊男孩所吸引,妒忌冲昏了魅影的头脑,他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动。。。。。。
2005版的《歌剧魅影》已是翻拍的第N个版本,可是仍然能给人带来惊喜。
最让我觉得爱不释手的是魅影的独特唱腔,当他唱出第一句歌词时,我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扮演者并不是歌剧科班出身,在拍戏之前只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训练而已,对专业的欣赏者来说,他的声音有很多瑕疵,而对我这种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听众来说,音乐只要能感动我就好了。
他的声音透着落寞和沧桑,沙哑的音色里有着点点坚决,还有一丝无奈。
在他歌唱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天灵盖上仿佛开了一条细缝,情绪从中溢出和音乐一起跳动,音乐穿透层层障碍,在耳边、在心里、在世界的每一处回荡。
对克里斯汀无限的爱意,对背叛的痛苦指责,愤怒、无助、激动,你无法想象如此众多的感情可以融合在一个个音符里,我从未听过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
相比之下,他的情敌的唱词就没那么深刻了,因为那个年轻男孩没经历过痛苦的黑暗生活,不明白无法亲手拥抱爱人站在阳光之下是一件多么令人懊恼的事。
他的声音总是充满希望,充满爱意的,他和魅影,一个是光,一个就是影。
我还是比较喜欢魅影,或者因为背负沉重和痛楚的人更能令人同情吧。
其实,这部片子,我注重的已不再是剧情了,超越于剧情之上的那些音乐,那些依靠演员的声音演绎的情感,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的语言无法表达我对这部歌剧的喜爱之情,或者看了介绍去欣赏的人并不会和我有共同的想法,但是请用心倾听音乐背后的故事,为什么它是一部传世之作,不仅仅因为那些剧情,穿过时间的界限,带来永恒感动的唯有你我能感受到的真挚情感。
http://blog.readnovel.com/user/1831.html
布景,服装,演员都很漂亮,原著中丑陋恐怖的Eric在电影里变成了带着半边面具的大帅哥。。。。。。。。。。。。
恐怖个啥呦,这么出门买东西估计好多妹子都要流口水了吧。
女主的服装一件又一件,真漂亮,假面舞会的服装主色调都是金色黑色和银色,估计是突出魅影的红色吧。
不过,那身红色外加白色面具真心帅呀。
很多人说唱的不好,我觉得作为电影演员非专业出身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据说男女主角在接电影之前都没看过《歌剧魅影》的音乐剧,男主后来花了半年联系声乐。
还是蛮不容易的。
剧情感觉克莉丝汀就像摇摆不定一样,歌剧院幽灵的倾世才华和天使之音以及长时间对克莉丝汀音乐方面的教导让女主对他充满感激,电影里面男主身高有188,半张脸那么帅,还搞得神神秘秘的,家里就住暗道的河流边上,估计也被迷得神魂颠倒;子爵就像是世俗的完美版:高贵的出身(原作中有个伯爵哥哥,而不是电影里说的父母),长得帅,和女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而且对克莉丝汀很专一,不过感觉这样使得两人容易显得比较平淡,不过面对那么强势的魅影,两人的勇气还是很赞的。
书里面结局是两人北上,远走高飞离开巴黎,不过在Eric去世后回来安葬他,然后再次离开充满故事的巴黎剧院;而电影里是女主先走,年迈的男主把魅影的八音盒买来放在墓前,突然发现旁边有一支娇艳的玫瑰花,上面绑着丝带和一枚当年的戒指,子爵立马四周张望搜寻魅影,但是上面也没有。
可以看出在结婚后的日子里虽然女主和男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心里还是对魅影充满眷恋之情。
尽管魅影可以说伤害过他们(特别是拉乌尔,水淹捆绑。。。。。
),不过要不是魅影带领克莉丝汀走进艺术殿堂,让她在舞台上一鸣惊人,夏尔子爵估计一辈子也不会认识她。
电影把原著中魅影的神秘莫测和巧夺天工的各种技法给弱化了,使得男主看起来更加世俗化;拉乌尔和克莉丝汀的感情展开的有点过快(从小在一起???
)不过魅影在原著中基本上一辈子没有出现在自己亲自设计的巴黎大剧院的舞台上放声歌唱,而电影里他为了得到克莉丝汀,铤而走险杀掉唐璜的男主演并取而代之与女主对戏,将电影的剧情推向了高潮。
不得不承认男主的心理抗压还是蛮强的,那么多警察扛着枪他都没有丝毫胆怯和退缩,反而和女主的二重唱把拉乌尔和一帮已经看出端倪的演员及观众感动的一塌糊涂,热泪盈眶,然后被克莉丝汀摘下面具后开动机关将其带走。
在地下宫殿的对决中,虽然魅影完全可以杀死子爵,让克莉丝汀与自己在一起,但是在克莉丝汀吻了他之后,魅影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爱。
同时,他也明白自己无法与所爱之人在一起。
虽然最后魅影没有和女主天长地久,而是只能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默默吞咽自己的孤独和忧伤,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魅影也不算彻底的失败,毕竟克里斯汀娜心里还是无法将她的音乐天使忘记。
不管是电影中拉乌尔的八音盒还是书里Eric手指上的戒指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深深感情。
我觉得女主更多把魅影当作老师和父亲,充满眷恋和尊敬,也许最后也是有点爱意吧。。。。。。。。。
不知道。
如果说拉乌尔对女主的爱是硬币的正面:嘘寒问暖,情深款款,温柔体贴地爱着女主,在出问题的时候能不顾一切挺身而出。
同时他也像世俗所想的一样:富二代,多金,专一,帅气,对艺术的理解算不上高深但是很喜欢;而魅影是硬币的反面:阴暗而不为世俗所容纳,相貌丑陋却拥有绝世才华,对女主的爱不像拉乌尔那样温暖柔和,而是带着一种炙热的猛烈燃烧,仿佛充满了能够把所有阻碍都能燃成灰烬的热度和力量。
电影里杰德拉巴特勒的演绎让魅影对克莉丝汀的爱更多了一丝狂热决绝甚。
而《唐璜》里面的咏叹调对唱展现出了他对爱情的极度渴望和占有欲。
不过正常人更喜欢拉乌尔这样的人,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激情总在时间的磨洗下变得模模糊糊看不真切;好好过日子才是正事;也有的人说与其平淡无奇,不如炽热猛烈地燃烧一回,放纵无悔地燃情一场。
虽然魅影才华盖世,但是和他在一起就真的幸福吗???
也许对于魅影这样不出世的天才来说,不幸的过往让他的性格更加偏激,看问题容易极端化(原著里在克莉丝汀和拉乌尔离开地下宫殿后Eric很快就感觉自己大限将至)。
不过到底轰轰烈烈爱一场还是在一起慢慢变老都是各自的选择。
有时候想想,如果魅影是个大众脸,那么克莉丝汀会离开子爵和他在一起吗???
也许是这样他就不用藏身于地下,满腹才华被世人所仰慕,那么能不能遇见克莉丝汀那是个问题。
所以缘分很重要。
最后电影在魅影的红玫瑰与烛光中结束,两种爱,三个人,和一个略带忧伤的结局。
歌剧院再也回不去往日的奢靡繁华,魅影天使般的歌声也不会在地下宫殿里回荡,只有那枚戒指寄托着昔日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交织着三人的感情纠葛,在记忆的深处里闪烁着光辉,仿佛在回忆那段说不完,道不清的剧院传说。
最后电影在魅影的红玫瑰与烛光中结束,两种爱,三个人,和一个略带忧伤的结局。
歌剧院再也回不去往日的奢靡繁华,魅影天使般的歌声也不会在地下宫殿里回荡,只有那枚戒指寄托着昔日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交织着三人的感情纠葛,在记忆的深处里闪烁着光辉,仿佛在回忆那段说不完,道不清的剧院传说。
-分割线--电影里的魅影换了3个面具,穿衣服那么有型,也就四分之一的脸坏掉,好的部分还那么帅。。。。。。。。。。。。。。。。。。。
真是难为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大帅哥栖身下水道天天自言自语了。。。。。。。。
女演员当时18岁,青春年华真是美呀,虽然表情有些僵硬(唐璜里面两次坏掉了的表情),但是整体还是满好的,配角也不错,两个歌剧院经纪人很有意思。
卡洛塔在《唐璜》里的表演好搞笑,真心喜感。
那个指挥也好可爱。
反正和原著出入蛮大的,但是改动的还满好的。
音乐还不错,可以看看,剧情反正大家都知道。
黑披风,白色面具,面具底下丑陋可怖的脸和炽热,自恋的心,歌剧魅影已然成为了经典角色。
有人同情,为他最后得到了爱的救赎欣慰;有人认为他是邪恶的魔鬼的象征;在我看来,我认为他是女主角克里斯汀的内心折射。
1.镜子电影里有一个经典镜头是在克里斯汀与青梅竹马的子爵重逢,梳妆打扮准备下去与他相会之时,突然听到歌剧魅影的声音。
她渴望见到歌剧魅影的真身,一转身,她在镜子里看到了他,他们的影子重合在了一起。
这样的画面代表着歌剧魅影其实她心中对于音乐,对于理想化的世界的向往,歌剧魅影就在她心里,是最为纯粹的追求。
歌剧魅影所唱的“远离麻木,冷漠的世俗(白日),来到人人崇敬音乐的世界,闭上眼睛臣服于最暗的迷梦之中,涤荡往日的思绪,让灵魂自由翱翔”,这其实就是重视内心世界的人最期盼的一个状态,物我两忘。
克里斯汀在现实中七岁丧父,后来一直做不起眼的伴舞女郎,即使这一次演出获得成功,也不过是成为一棵新的摇钱树罢了,台下如雷的掌声,有多少是为了她的天籁之声,还是因为她的美貌?
而子爵在她登台演出之前也是走过她面前却没有认出旧人,待到她妆容精致衣着高贵的站在聚光灯下他才蓦然回首,他也是世俗的一部分。
克里斯汀看重理想多于现实,所以会在成功之后希望能退回到内心世界去寻找安宁。
每当她听到歌剧魅影的声音时,脸上都会浮现出痴迷,沉醉,不由自主的神情,实乃听到内心的召唤,渴望比现实更高远的东西,比如步入音乐圣殿的光荣。
2.绳索电影里的克里斯汀天真,善良,像水晶一般纯洁无暇。
无须置疑这样的人是不是太过虚假了,其实她亦有内心的阴暗面,那就是歌剧魅影。
绳索的意向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在骄横刁蛮的卡洛塔演唱的时候,歌剧魅影割断了绳子导致帷幕下落砸倒了卡洛塔,最终让克里斯汀有机会登上舞台;在控制舞台背景的剧院工人发现了歌剧魅影的时候,歌剧魅影用绳索把他吊死在房梁上;而当子爵跟着歌剧魅影跳入地下迷宫的时候,他进入到了周围都是镜子的空间,而在他转身的时候,镜子中又绳索若隐若现…为何绳索这个意向会在这些瞬间出现呢?
其实,这都是女主人公克里斯汀内心的阴暗面的闪现。
她希望获得光荣从而远离黑暗中的孤寂,同时身上也有来自父亲的压力。
父亲的鼎鼎大名让外界看她的目光不同于一个平凡的女孩,而父亲过世的时候说要派遣一个音乐天使到她的身边,其实也是一个临终遗愿,要求她要一直为音乐奉献。
所以她出人头地的愿望其实非常强烈,歌剧魅影(即心中的阴暗面)帮助她完成了所有残酷,不堪的勾当。
一袭拖地白裙的她如圣女一样明艳纯净,但她很清楚,歌剧魅影就在她心里,那黑暗中闪亮的双眼既让人恐惧,又是如此吸引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被自己心中一些负面的,阴暗的念头吸引。
它们新鲜热辣,像半裸的性感舞女跳着钢管舞蛇行至你身前,你是否能做个柳下惠,控制着自己不把手放到她丰满的双乳上?
3.穿婚纱的娃娃当克里斯汀听从歌剧魅影的召唤跨过镜子进入他的领地,她一直处于迷惑的,被牵引的状态。
这个女孩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如果说她的养母可以作为母亲的角色,父亲的位置却长久空缺。
而歌剧魅影,一个跟父亲一样的音乐天才,她心中的音乐天使,在她的潜意识里其实就是父亲的形象。
他是权威,她要服从,要听他的指引,而她自己的灵魂“非常脆弱”,同时当她每次听到歌剧魅影的声音时痴迷的表情,和她心甘情愿地跟随着歌剧魅影,像恋人一样的由他抚摸,不难看出她的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孩子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最先要在亲近的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对父亲产生爱恋,爱父嫌母(还有的单亲家庭,父亲如果和哪个女人亲近一些或者再婚,女儿就以极端的手段反抗,甚至自杀),叫作“恋父情结”。
在克里斯汀进入地宫之时,她仿佛回到了幼年时期,崇拜着父亲,由他拉着她的手,引导着她,她眼神迷蒙,欣喜,因为与父亲亲近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而之后歌剧魅影恋人般的拥抱,缠绵带给她的陶醉更甚,那实为她内心中隐秘的欲望,因为与世俗规则相悖所以只能在黑暗之中释放。
这种情绪的高潮就在于她看到床上那个穿着婚纱的雕像,跟自己一模一样,这让她恐惧,悸动。
她深知女儿不可能成为父亲(心理上的)的新娘。
自此之后,她虽然觉得歌剧魅影深深吸引着她,但还是选择远离他,从恋父情结中走出来。
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吸引人,除了音乐的经典,意向的应用,就是它对人心中的一些欲望描绘地非常细致,让我们透过电影看到自己。
这是一个发生在1881年的巴黎歌剧院的故事,如果不知道原著的作者是加斯通·勒鲁,我们很容易把它误解为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但是和雨果笔下的吉利亚特对于黛吕谢特专制而近乎神圣的恩情相比,Phantom更接近真实的人应有的情感。
故事简单到几句话就可以说完,Phantom这个徘徊在剧院里的加西莫多式的人物爱上了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Christine,而一直以Christine的音乐天使的身份出现,作为她的老师和最诚挚的朋友,一步步帮助她成为歌剧院最耀眼的明星,而剧院的资助人,年轻的Raoul最终和Christine彼此相爱,Phantom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和破坏之后,只是一个吻,他永远从Christine和Raoul的生活里面消失了,30年后,在Christine的墓前,我们又看到了Phantom的玫瑰和戒指。
影片采用倒叙的形式,从1905年在巴黎歌剧院举办的拍卖会开始,而那个猴子八音盒作为Phantom唯一的财产,最终由年迈的Raoul拍下,放在Christine的墓前,当那著名的吊灯被拉起,一切又回到了三十年前。
整部影片,我们不记得Christine和Raoul有多少出众之处,而Phantom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支撑着整部影片,也让他代表了一种爱情的永恒形式,在他之前,在他之后的所有爱情故事,总有Phantom这样的人物让爱情变得深沉和忧郁。
Phantom塑造了Christine并且爱上了她,就像皮格马利翁塑造了伽拉特亚并且爱上了她一样,Phantom的地下道房间中有一个和Christine一样的雕塑,最终,也没有一个慈悲的神把雕塑变成一个只属于他的Christine。
Christine从来没有选择过Phantom,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爱他,尽管在影片的开始她那么单纯地以某种方式依恋着Phantom,当有另外形式的感情出现,这份依恋很快就被抛弃,少女的残忍是不自知的,她那么普通,被爱的原因只是因为Phantom选择了她,而Raoul爱上了被Phantom塑造出来的Christine,如果没有Phantom,Christine只是一个给Carlotta伴舞的小角色,或许一辈子淹没在歌剧院舞台被忽视的一角,也不会有Raoul情不自禁的爱情。
这样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没有公平过,因为Phantom的帮助,Christine拥有爱情、朋友、生活和未来,而Phantom的一生最亲密的朋友或许就是他的面具,他只是一个人在黑暗的人生里苦苦挣扎,没有怜悯,没有爱,没有拥抱和温暖的眼神,他被当作怪物一样囚禁在马戏团的铁笼子里的时候,他只拥有那个八音盒,我们是否在对人的感情绝望的时候会对物产生类似爱情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再无望的人也必须是有所寄托的。
人在寂寞的时候会找寻哪怕是一点点的寄托,那些寄托很快就变成唯一的救赎,不要把寄托放在人身上,特别是你已经没有能力让人去爱的时候,Phantom承担的面具下的诅咒是对爱情特殊形式的隐喻,它可以是一张扭曲变形的脸,也可以是一种不相匹配的身份,只要它是宿命多变的形式中的一种,我们是如此容易被这样的无力感包围,然后轻易击垮,Phantom最终的无望的挣扎只是为了让他看清,Christine不爱他,属于他的那个Christine拥有了Raoul后再也不会回来,不会称呼他为音乐天使,不会给予一个面具掩饰下的吻,不会给予一个真诚感谢的眼神,不会给予平静和谐的相处。
你的爱情给了谁?
Phantom的付出就是爱情最好的注脚,有的人一开始拥有的不劳而获的爱情是许多人追求了一辈子,付出终生无法得到的,爱情多变的习性注定了破碎的爱情是完满爱情的数倍之多,每一个晚上都有人哭泣,每一个晚上都有人从熟悉变得陌生,每一个晚上都有人在写一个新的,又是重复过无数次的爱情故事。
Phantom打碎镜子离开了,而我曾经清澈的镜子,已然熄灭。
唉,爱情,有时是很浅肤的东西 如果她并不美丽,如果他的脸和他的左脸一样是完整的如果,他不是子爵他们能爱成这样吗
也许是因为理科生的思维终究太过于直白,第一次看完《歌剧魅影》,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一场悲剧。
怎么会是悲剧?
青梅竹马的情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杀人凶手终于淡出人们的生活。
所以当老师让我们探讨歌剧魅影到底是“谁的悲剧”的时候,我是大大吃惊的。
为了欣赏“多情而敏感的天才的陨落”,我又把这部电影仔细的看了一遍。
可惜的是,我仍然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东西。
剥离掉韦伯美妙的音乐以后,电影剩下的无非是一场离奇的三角恋情而已。
克莉丝汀的角色就如同被魅影养大的洋娃娃,长大之后却爱上了外来的年轻小伙子,让魅影的养成计划失败而气恨不已。
接着便是在各色配角的串场下,两个男的抢一个女的;而克莉丝汀则从头到尾非常一致的不知如何是好。
女主角的演技实在太过呆板,她应该是想表达出充满疑惑,被过去的回忆和现在的感情困扰。
魅影除了是她父亲角色的移情之外,相信也是她少女时期的爱情幻想对象。
即使后来发现魅影的真实面目,但是只要不看到他的脸,过去的甜美回忆又会回到自己的脑海中,于是陷入无从选择的境地。
同时魅影在她心目中应该是更加偏向父亲和导师的形象,而非恋人,如此种种让人迷惑。
可惜,这位演员表达迷惑的方式似乎只有张大嘴巴眼神涣散,到后来我甚至很想请她把嘴巴闭上….而作为绝对主角的魅影,本来应该是一个相当出彩的角色。
个性扭曲到疯狂,有着悲伤身世,被世人恐惧嫌弃;同时又极端渴望着爱与被爱。
这样一个蔑视世俗道德规则的天才,却偏执的渴望着他所蔑视的世俗的认可;这也是歌剧魅影最讽刺的地方了吧。
其实克莉丝汀对于魅影来说,更多的是用来实现自己的工具。
由于魅影本身丑陋怪异,他只愿意隐身在黑暗中自怜自卑;但是他把自己的音乐才能教给了克莉丝汀;让克莉丝汀代替他走上舞台,克莉丝汀代替他接受观众的欢呼与赞美。
所以魅影对于克莉丝汀的感情,是夹杂了极强的控制欲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强迫克莉丝汀作出恐怖的抉择。
在电影的最后,魅影因为一个真心的吻而卸下了所有的武装,对着猴子音乐盒唱着悲伤的离歌。
爱人远去,追兵在即。
想必导演对这个角色也有所偏爱,所以给他安排一个如此悲伤而唯美的结局。
但是这个角色的塑造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电影对他的身世和他的那些惊世绝伦的才能是怎么来的语焉不详;所以魅影的性格显得有点突兀。
其次,演员对魅影的阐述有点过头了,他到了后期完全是一头负伤的野兽,甚至有点没能耐,象输不起的小孩,总嫌肤浅了些,不够深刻。
说到拉乌尔,电影本身就把这个形象塑造得很单薄,完美的公子哥儿,高贵专情,没有缺点;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评论的。
值得一提的倒是,他的唱功,似乎是三个主要演员里最好的,不愧是百老汇出身。
相形之下,魅影和克莉丝汀的歌声都有很多不该有的瑕疵。
关于克莉丝汀与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我个人的理解,魅影是对克莉丝汀的启蒙者,他启发了克莉丝汀最深层,最不为人知的幽微欲望。
事实上Music of Night和Point of No Return的曲调与歌词都有很强烈的性暗示,魅影实际上代表了人性底层的蠢蠢欲动的欲望。
为什么在Point of No Return的时候,拉乌尔会在台下带着泪光看台上缠绵对唱的两人呢?
我个人的解读是他看到了魅影对克莉丝汀的挑逗,更看到了克莉丝汀与魅影间的牵系;那种幽暗的欲望是只有魅影能满足他的。
而拉乌尔本人,则代表了一切理性的选择。
社会上追求的身份财富外貌,乃至勇敢多情,他都具备了。
他是一个符合理性的社会期待的好丈夫。
作为初探感情世界的少女,在危险性感的欲望前低头还是在理性面前臣服,其实已经有无数的作品诠释过这个主题,这部影片也没什么太大的新意。
歌剧魅影的观后感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但是我在其中除了爱情大戏以外,并没有看到所谓“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出现的悲剧”。
如果非要问我这是谁的悲剧,我想我只能说,三个人各得其所,其实无所谓悲剧。
也许有人会说魅影情有可原。
笑话,柯南动画片里的罪犯,各个情有可原,所谓存在即为合理,如是完全不合情理,又如何会发生。
但选择是自己做的,选了,就不在无辜。
所以,我在这部电影完结的时候,再一次觉得,不过是各得其所罢了。
撇开情节不讲,这部电影拍得还是相当大气的:故事开头是在一个残破的剧院中的拍卖会,由会中的拍卖的一盏水晶吊灯,引发年老的女主人公的回忆.接着,残破的水晶灯被慢慢升起,周围的喧杂响起,一阵风犹如摧枯拉朽盘席卷整个剧院,再现了当年繁华的景象.国内拍出来的电影,鲜有作品能表现力能如此恢宏.如之前说的,对于这部作品,赞的只是它的气度,情节而言,我还是有所保留的.我们的魅影先生,以他的纵横才华,把克丽斯汀从一小小配角一跃而成为红地毯上的主角.不消说,这两位间的猫腻,太过于符合传统的经典爱情剧模式:魅影先生为克丽斯汀的纯然的美所打动,倾其毕生心力相授.而我们可爱的克丽斯汀对着这有"ANGEL OF THE MUSIC"之称的魅影导师也是一直有着一种似有似无的情愫.若无意外的话,这个故事的结局估计诸看客也有八九也就这么猜出来了.可是这样的话票房就不会太过好看了.于是乎,我们的超人气美少女杀手查格尼出现了!纯粹的一个无懈可击的角色.根据我们中国自古地就有的一套评价一个男人是否有吸引力的标准——潘驴邓小闲——其中除的驴这一项无从考证,其余的全是可以拿满分的角儿.(其实驴这一项只是无从考证罢了,但依他那体格,很可能也是满分的) .就这么一个人见人看,花见花开的人物扮起了程咬金式的人物.就是这么一瓜男人,之前从克丽斯汀身边经过时鸟都没鸟过克丽斯汀的一瓜男人,见到我们的克丽斯汀被魅影先生调教得优雅高贵的跟天女般的克丽斯汀,咯立即展开了追求.于是,我们的克丽斯汀脑中 根据经济学原理列起了优劣势象限:PROS (魅影) CONS(查格尼)英俊 0富足 0强壮 0年轻 0体贴 0时间充裕 0天才般的才华 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点 6点纵然,有着天人的才华又如何.伶人的一生的梦想就是出离这一圈子,再红的伶人亦是如此.很快,我们的克丽斯汀做出了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理智选择.我们的魅影先生可不干了.余中光先生有一篇杂文,是讲他的三个女儿纷纷地到了破瓜之年.一个个的白马王子驾着各自纷繁的座骑(电单车,脚踏车,三轮车……)老在他们家附近转悠,妄图如王子吻醒睡美人般地吻走她的三个女儿.老先生不干了,成天地在家如临大敌般的布防戒严:邮差送信只让送到门口,电话若是男人打来,行是盘问一番才让通话……结果还是各位白马王子还是在他各女儿的帮助下,突破重重关障,把公主们拉上座骑绝尘而去。
对此,余老先生有一精妙一喻:“说要是你栽了一棵苹果树,细心培养十六载,待瓜熟之日,自己还没看着劳力十六年的成果,路人就吹着口哨把苹果给摘走了,多气人!
这,还不是最可气的。
最可气的是,是苹果自己掉了下来自个儿滚了行人的脚边……”想我们的魅影先生,此刻应该是深刻地能体会余先生的那种痛心疾首的心情了。
后面的情节已经不想再说了。
大抵是说我们的魅影先生因妒发怒,一跃地成了反正的角色。
而我们的小雷在女主人公克丽斯汀的帮助下,一跃而成为人气男主角。
然后大家齐心协力打败了反一号,王子公主从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个人感觉故事到了这里业已变味。
这部作品不像是《巴黎圣母院》弗比斯之于卡西摩多,有着明显的人格上的高低。
纵然是这样,我们的小美女爱斯美拉达不还是在其中迷离许久?更不消说《歌》剧中的魅影先生与查格尼差的是查格尼没有的只是魅影先生那样卓然的才华,而魅影先生却没有雷欧所拥有的一切。
作一个假设:撇去魅影的一些负面影响,诸如勒索,杀人,因面目丑陋而造成的自尊极端脆弱,代之是仍是自小地对克丽斯汀的悉心教导,用合法且合情理的方法把克丽斯汀推至诸聚光灯下.在这种情况下杀出个查格尼而直接导致克丽斯汀改投查格尼的怀抱的话,这话作品则就变成了一部对女性批判的作品.而原作者,卡斯顿•勒胡先生,高明地,把魅影先生人格上的阴暗面一点点地曝露出来.让人有错觉克丽斯汀心里天平的倾斜,定是与魅影先生的改变挂勾.因为他的丑陋,他的残忍,他极度自大且极其脆弱的自尊心,任何的一点都成了克丽斯汀改投他人怀抱的有力的理由.在这部作品中.不能指责的是克丽斯汀,但值得反思的却是魅影先生。
如果知道结局如此,他会否仍义无反顾地似当初那样地爱上克丽斯汀?
但若无魅影先生,小克丽斯汀还会否有让查格尼从众生中认出穿着朴素得不行的舞裙和蹩脚舞鞋的自己并爱上这样的自己?
再退一步说,纵然如《巴黎圣母院》弗比斯与卡西摩多有如此鲜明人格上高低,丑陋的外貌是横亘在二者间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不是童话,不能如《美女与野兽》般最后活生生地把一只大怪兽变成一个洒脱的王子,让二者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实的作品中,雨果先生不得不安排死这么一个唯一合理的方式,让卡西莫多死去,以好让爱斯美拉达的爱永远地在那一刻留住。
以此推及我们的魅影先生,终还是以逃离作为结束,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追究写这篇的原因,个人觉得,每个男人潜意识中,都是一个着白色面具的魅影,时时地拷问自己:当自己的女人的面前出现一个查格尼时,自己是否真有信心,能把她留住?文章本应到上一段就结束的,突然地想到,若一女性通篇看完,会否发来这质问:你觉得我们女人在帅哥前会站不住,难道你就这么有信心当你们男人遭遇美女时不会动摇的?汗!!!我这是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界中!!!
世界上最不可理喻的事情就是爱情,但最美妙的事情,爱情,也是其中之一。
爱情,没有应该不应该,只有,爱不爱。
不是因为你付出了,你就应该得到所谓的回报。
而是因为你爱他,所以,你才愿意,陪伴他。
他发掘她的天赋,赐予她音乐,引领她成功,为了她,竭尽全心。
他以为她就会感激他,爱他,永远陪伴他。
可是他却发现,她怕他。
是的,她怕他,所以,她并不爱他。
一个女人并不在乎那个男人什么背景,什么模样,只要她真的爱他,她就会心甘情愿留在他身边,哪怕那个世界永远黑暗,哪怕放弃自己的自由。
爱,是最大的魔咒,也赐予人最大的勇气。
控制,并不能使一个人永远臣服于另一个人,尤其是,对你所爱的人。
她应该感激他。
是的,如果没有他,她也许无法这样与青梅竹马的男子邂逅,光芒四射,艳惊四座。
可是,感激不能等同,也不该等同于爱。
曾经,他是她的天使,而后来,他是她的魔魇。
一切,都是源自他那令人窒息又令人无法抗拒的爱。
爱情的天平倾斜的两个人,是没有办法平等地去爱的。
如果有,那也是至少一个人在一直妥协。
所以,她,按照他的标准,背叛了他。
也许你要责怪她,为什么要接受这样一个不公平的开始?
既然开始,为何不能持续?
可是,他们之间并没有承诺,她并不存在所谓的背叛。
她只是,不爱他。
在这个世界上,被一个人爱,是很好的事;如果你可以以同样的平等的深情去回报那个人,是更美好的事情。
可是,如果不可以,我为什么要屈服于你那份令人窒息的爱与控制?
她只是个,美丽的,善良的,怯懦的,女孩子。
这样的女孩子,你忍心她和你一起永远活在黑暗里吗?
也许你并不真的爱她,她只是你的一个玩偶。
可是你忘了,她却可以,因为爱另一个人,来反抗你。
那么,答案还不够明显吗?
爱一个人的真谛,是给你所爱的人自由,让她做她自己。
也许她并不知道她应该是什么样子,可是那并不代表着,她就应该任你揉捏。
其实,他很可怜,自卑而可怜,更重要的是,他苟且地活在那个黑暗的地牢里。
他被全世界遗忘并且抛弃,所以他的心灵也扭曲了。
正如她所说,令人恐惧的,不是他的脸,而是他那颗扭曲的心。
她不爱他,但是她希望,自己可以拯救他,这就是她所能给予他的,最好的回报。
至少,你还有我,你所塑造的,我发亮的人生。
只有爱,才能救赎一切,才能唤醒真正的天使之光。
尽管,他还是没有得到她的爱情,但他用自由换得了她的尊重和爱意。
这份大爱,才会永恒,才是对自己所爱而又不爱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报。
因为爱过,所以,即使她不爱你,至少,你也不希望,她恨你。
天才总是孤独的。
曾经有一个童话,一个巧匠因为太寂寞了,于是他造了一个木头姑娘。
那姑娘栩栩如生,他每日对着她,不禁爱上了她。
后来,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木雕变成了真的姑娘,于是他们幸福地在一起了。
而爱情并不如童话这般简单,你以为,她只是陪伴你,像个玩偶一样,可是你忘记了,她并不真的,就是个玩偶。
后记:也许我用笔太狠了一点,但事实上我确实极端厌恶这种会窒息的控制。
我不觉得那是爱,没有什么比自由更美好。
要控制我,除非,我跟你玉石俱焚,那么,就随便你好了,反正大家都死了。
“Christine,Christine”.当魅影的召唤仿佛天籁般响起时,克里斯汀坚信他就是自己的“音乐天使”,当然这其中一半包含着对父亲的思念,另一半则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来自音乐的感召。
不幸的是,当看到魅影可怖的面容时,克里斯汀还是忍不住感到了恐惧,并最终离他而去。
总的来看,《歌剧魅影》表现了几个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终极矛盾:灵魂与外表,美与丑,他者与自我。
在讨论这些问题前,我想首先探讨的是,到底是谁造成了这个悲剧?
有人说,克里斯汀选择拉乌尔是因为他年轻英俊的外表和显赫的家世,而她的内心其实是爱魅影的。
无疑,魅影对于克里斯汀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这吸引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冲动,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们彼此感受着对方的灵魂,也只有在音乐的世界里,魅影才能忘却人世的仇恨,变得善良和温柔起来。
只是,他们终究无法永远沉溺于音乐的世界,魅影也终究无法忘记人世的痛苦和仇恨,而那些仇恨早已把他的心灵腐蚀。
那张扭曲的面容让他在马戏团的虐待和黑暗的下水道中长大,一切本不是他的错,但是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依然无情的把他当做魔鬼,并最终让那张扭曲面容下的灵魂也扭曲了。
当魅影第一次杀了马戏团里的那个人时,他的心就已经充满仇恨和怨恨了。
而当他看到刚刚丧父同样孤苦伶仃的克里斯汀时,心里升起的那种怜悯和善良又让他向纯洁天真的克里斯汀伸出双手,教她唱歌,并爱上了这个纯洁的姑娘,而这种爱,也正是源于他内心深处仍然存留的对于爱与美的向往。
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写出那样美的歌剧的人一定是向往着美的,能唱出那么动听的音乐的人也一定是满怀着爱的。
但是可惜的是,魅影的爱只给了克里斯汀和音乐,对于世人,他只有憎恨,他的遭遇让他不再相信世界上的美与善,他杀人不眨眼,其他人的生命在他眼里只如草芥,的确这很大程度上是那个不宽容的社会造成的,但是对于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对生命的尊重的魅影,克里斯汀即便欣赏并倾慕于他的才华,也是不能够容忍他杀人践踏无辜生命的行为。
纵使那些人该死,也没有人可以替代上帝去伸张正义。
以暴制暴的结果只能是用一种新的邪恶披着善意的外衣取代了之前的邪恶。
所以,魅影和克里斯汀之间注定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很大程度上是那个社会的残忍和不宽容造成的,也是魅影自己的选择造成的,他本可以用对于音乐的热情和爱去驱赶心中的那些仇恨,只是,最后愈陷愈深,使自己终生都活在痛苦和仇恨中。
那么,在厘清了大概脉络后,我们首先来探讨第一对矛盾,灵魂与外表:当克里斯汀第一次拿下魅影的面具时,她确实和大多数人的反应一样,恐惧,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而在后来,她也确实依然被魅影的歌声所吸引,情不自禁的跟着他走,在拉乌尔的约会和魅影的邀请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但是,当她发现他内心的仇恨和阴暗时,又痛苦的离开了他。
与其说是魅影的脸吓走了克里斯汀,不如说是他灵魂中的仇恨吓走了她。
至于拉乌尔,不可否认,克里斯汀确实是被拉乌尔英俊的外表吸引了,还有他的绅士风度和体贴;但是,另一方面,灵魂深处的那种和魅影因为音乐而产生的共鸣却让她徘徊犹豫无法抉择,或许最后一刻,克里斯汀还是屈服于眼睛,选择了美丽的外表。
但是遗憾的是,我认为影片并没有给出他的内心世界的描述只是突出了他英俊非凡的外表,可以认为是一个败笔,但是或许导演也正是想通过此来揭示一种外表与灵魂的矛盾,但魅影的灵魂也并不是至善美好的,因此,如果有对拉乌尔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或许会使这部电影在这对矛盾的处理上更深刻。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陋见,可能并没有完全领会导演的意图。
对于灵魂与外表的问题,一直是人类自古探讨的话题,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在丑陋的外表下有着怎样的一颗美丽和善良的心灵,但是依旧只能活在教堂的阁楼中,做个默默的敲钟人,还要忍受世人的嘲弄和侮辱,而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却做尽了丧尽天良的事。
透过外表看到灵魂,用心而不是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或许我们才能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和声音吧。
美与丑。
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中,他认为和谐是建立在有机整体的概念上的:各部分的安排见出大小比例和秩序,形成融贯的整体,才能现出和谐。
而音乐,则被认为是最符合和谐的,是“最富于模仿性的艺术”,音乐反映心情最直接,打动心灵也是最直接的,也正因如此,魅影的歌声和音乐才会对克里斯汀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才能让她如此痴迷。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的节奏与和谐不能但从形式去看,而是要与他所表现的道德品质或心情联系在一起去看的。
因此,魅影早期的那些仍充满着爱与美的音乐还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而他在最后的绝望中写出的《唐璜的胜利》时,那个音乐已经开始让克里斯汀感到恐惧了,因为魅影充满了仇恨的心在音乐中展露无疑。
分析到此,我们可以看出,美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诚然,光鲜的外表可以被称为美,但是那种美是短暂的,是很容易逝去的,而内心源于一种善和爱的美则是可以长久的,或许,魅影因为自己丑陋的外表而忽略了自己本该可以美好的心灵,而选择了仇恨和憎恨,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也失去了克里斯汀。
而克里斯汀本身也似乎被外表的美丽所吸引,忘记了心灵美的真谛,从而错过了自己的真爱。
美与丑,归根结底,还是灵魂的美与丑,而非外表,执着于外在的表象而忽略了内心的真美,不仅是克里斯汀一人,这是整个世人的悲哀。
最后一对矛盾,他者与自我。
这个矛盾集中表现在魅影和克里斯汀身上,魅影的成长经历是十分悲惨的,由于丑陋的脸,他受尽唾弃和虐待,虽然在他的世界里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生活,但是,他者的影子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那些仇恨都源于他无法忘记那些屈辱和虐待,他对世界有一种深度的不信任感。
另一方面,他又总在试图操控他人,比如告诉剧院经理应该怎么做,甚至是杀掉试图发现他的绞线工人,他代上帝审判,自以为自己就是正义和真理的化身,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的自我保护的方式。
在与这个世界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他始终把自我与他者充满敌意的对立起来,无法和解。
至于克里斯汀,则是在内心的选择和外界的压力中徘徊,按照世人的看法,她理所应当嫁给拉乌尔,但是她自己内心又深深迷恋着魅影,当然这种迷恋的成分很复杂,按照弗洛依德的观点,她在刚刚失去父亲时遇到了魅影,并把他当做父亲派来的音乐天使,对他的感情自然包含了一种对父亲的爱,也就是著名的“爱烈屈拉情结”;另外,对他的音乐才华的倾慕,以及由音乐产生的灵魂的共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到最后老迈的拉乌尔会把魅影的东西放在克里斯汀的墓前,或许,在她的心里,始终都是不曾忘记魅影的。
整个剧让人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悲哀不在于克里斯汀没有忠于灵魂的声音选择魅影,而在于,即便选择了,也不一定会幸福,因为本身那种美就是残缺的,被仇恨侵蚀的美,又如何能滋养出芳香的爱呢?
克里斯汀悲哀,是因为她永远无法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魅影悲哀,是因为他让仇恨侵蚀了自己爱的能力;拉乌尔悲哀,是因为她无法像魅影那样和克里斯汀产生灵魂的交流;世人悲哀,是因为他们被眼镜蒙蔽了丧失了发现美呵护美得能力,最终酿下悲剧。
第6次看,第6次被感动
女主很丑,没有演技,呆呆的瞪着眼看你,你胸大了不起啊。其实我挺喜欢看歌舞剧的,不过这片子没什么打到我的,可能因为剧情还是挺傻的吧。从男主看到卡西莫多,你爱这个肤浅的女人什么?豆友说的好,爱是偏执狂,可是这个女的不值得你爱。很多歌都是经典,不过听多了吊嗓子还是审美疲劳。
作为音乐和歌剧来说呢 是还可以吧 但是作为电影来说呢 就次了些
有几个精彩的场景,但是整体的节奏很不好,像是场景硬拼起来的。音乐好,舞美好,但这又不是电影的功劳。以及他们上哪儿千挑万选找了个这么没演技的女演员演克里斯丁的?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痴呆的表情,好像戴面具的不是phatom而是她。
原声很好听。剧也不错。故事告诉我们女人不喜欢专制她们的男人= =
极其华丽,而魅影其实是一个悲伤爱情故事的主角。悦耳的音乐,却不幸的有着华而不实的倾向…
三星半。布景、服化、音乐方面都没得说。男女主颜值很搭,但总觉得表演不太在状态,感受不到他俩之间有什么深刻的羁绊
说实话,POTO的剧情真的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而且此电影里偏偏没人会唱歌,于是愈发不知道整部片子到底在干啥……被人形容为看完POTO25周年之后可以直接扔回收站然后右键清空的版本我居然现在才第一次看,结论当然是这电影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炮灰……然后我果断扔回收站右键清空了 = =
说句真心话,不喜欢这片,音乐虽好,两个多小时头都听炸了。女主角表演实在是苍白无力,另外实在不懂魅影那种心理扭曲的爱究竟怎么就吸引了这么多人打了5星。相比《歌剧魅影》,我更喜欢《红磨坊》一些。
寂寞之子,爱上了不可能属于他的幸运女孩
天啊太太太糟糕了。一部音乐剧电影基本照搬音乐剧,有的地方舞台布景表现手法什么的还没有音乐剧水准高,更不用提僵硬的表演,小C美则美矣,喜怒哀乐愁惧基本没有起伏完全面瘫毫无演技可言,饭桶太难听且格外讨人厌,子爵的发型醉人也缺亮点。总之不敢相信看过剧场的人会喜欢电影的演绎。
三位主角长相真是亮眼,演唱伴奏奏鸣很震撼,服装场景很复古,剧情很一般。
唱了两个半小时,我差点儿疯。。。不过后半段还不错,宅男屌丝最后放女猪脚和高富帅走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意外和感动的,然后我以为女猪脚会因为怜悯他而留下来陪他,结果呢,她和高帅富划着小船唱着小曲儿走了,然后幸福的生活了一辈子,可怜屌丝一辈子都没能忘记她,时不时往她的坟上送花,哎。。。
女主角全程高潮脸 以至于剧情完全看起来像是放弃野兽选择王子的绿茶婊 以及作为电影最基本的优势 视觉效果竟然做的还不如舞台剧好大概也充分说明了现场有多酷炫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inside your mind.
"学着从黑暗中找到出路,谁会在那等候你、安慰你、关心你"
看了三次关了三次播放器 实在是看不动啊。。。。。。。。。
舞台剧的风格 华美的影像 声嘶力竭的爱 别于其他类似片种的优势在于剧情的刻画细腻深刻
镜子破碎了,魅影的爱情终结了,自此歌剧院中再也没有了天使的歌声,再也没有了为音乐痴狂的男子,剩下的只是那一个萧瑟的猴子音乐盒。正如墓前的红色玫瑰,爱与不爱,也未可名状。
女主面瘫 情节简单 不及想象的好看~不过歌舞还行 背景风格够奢华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