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的都知道,我养狗,我爱狗。
当隔壁编辑部还在诘问人生存在的意义时,我早就确信了地球没有小狗狗就会爆炸。
我喜欢陈教授第一次见到八筒,就满心欢喜。
不同于那些一开始不喜欢狗后来才勉强接纳,我觉得像我这样从一开始就爱狗的人,值得自己的视角。
一车的院长教授,都是耙耳朵。
只有陈教授敢和老婆叫板,为了心爱之物雄起一次。
不过,看一看八筒小时候的样子,毛茸茸的奶狗抱在手里怕化了,难怪陈教授迅速沦陷。
想起来我养芒果的时候,也是从小心翼翼到力排众议。
芒果小时候刚到家,每天睡在我的大腿上。
睡醒了找不到我,就会满屋子哼唧。
后来才半岁,就长到60斤,我一回家就往我大腿上钻,躺在上面撒泼打滚。
直到她发现我的腿再也撑不住她了,就再也不这样撒娇了。
狗长得太快了,一岁两岁就成熟了,十来岁就已经老了。
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一只狗又有几个十年?
《忠犬八公》的故事太经典,所有人都知道结局。
八筒在站台,等了教授十年。
每一天,都期待那个熟悉的主人,带自己回家。
傻孩子,人都没了,家都拆了,风铃已经落地,公仔早已积灰。
正如打麻将比的不是输赢,而是谁命长。
江边的埋骨之地已被蓄水涨潮淹没,过去带我游泳的那个人再也不会回来。
陈教授对妻子说,儿女长大离家而去,这家里离了谁也离不开你。
但我怎么觉得,这家里最离不开的,反而是八筒。
八筒让陈教授这个从北京“入赘”重庆的外地人,找到了归属。
八筒牵起夫妻的感情,当妻子给他擦头时,他亦在给八筒擦毛。
当父子闷不沟通的感情将成终身遗憾之时,是八筒传递了家人的告别。
是八筒,串起了烟火气中的温情片段。
当所有人都离开家,任由它风吹雨打残破不堪物是人非的时候,是八筒依旧守着老城,还在苦苦等着一个人。
人害怕狗太忠诚,希望他可以自求生路好好活,不要像傻瓜一样等已经死去的人。
人又害怕狗不忠诚,养了白养,不懂报答和陪伴。
人类总是这么复杂。
忠诚长情的狗,衬得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下手足无措。
凉虾,风铃,长江,风车,索道,缆车,狗不理解人的世界,他只会一天天的叼回报纸,这是他每天的生活,是主人的任务,是充实而快乐的,无法磨灭的回忆。
此时我已经不敢再看,因为我知道结局会让我泣不成声。
但每个爱狗的观众,应该都能看出这部电影是真正喜欢狗的人才能创作出来的视角。
这样视角下的结局,才能承载观众的情感。
所以堆成山的报纸下,八筒终于和教授团圆,他们坐着长江缆车,一起去了天堂,永远不会再分开,这是最幸福最善意的幻想。
(顺便一提:饰演八筒的狗叫大黄,原本是流浪狗,被收养后进入演艺圈,已经是10年的老演员啦,是资深的狗明星。
这部中国版《忠犬八公》是他退休前最后一部电影。
)我每天都会在微博和b站看各种各样的小狗视频,百看不厌。
和芒果在一起,也每天都有玩游戏。
网上都说,人只活几个瞬间。
我觉得,养狗的朋友,可能会多出几个瞬间。
因为狗用一生,都在等待能和你快乐的玩耍。
同时,这部电影的本土化改编非常成功,不仅一点也没生硬的痕迹,甚至还具有野心的加入了原创元素。
关于重庆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家人的聚散离合,都是电影的主线。
对于这样的我,这部《忠犬八公》威力太大,余波未平。
只能说,无论你是否喜欢狗狗,千万不能错过。
电影院,《忠犬八公》正在上演。
本土化很成功,北方人对重庆倒没什么乡土情节的共情,在成都上学听重庆话还是蛮亲切,共情了冯小刚不懂重庆话不会打麻将,本土化改编增加了沧海桑田的感觉,江岸被侵蚀老房子被拆迁,这种本土化中国人看确实很容易破防😭亲情部分感觉冯小刚演的爹和我爹太像了,说过的话都差不多,他和儿子的相处模式也很像我和我爹,以后如果真要嫁女儿了应该也差不多吧(.)最重要的小狗!
在抖音上看了不少宣发,小狗真的超级可爱,大家对小狗都很好,不过感觉电影弱化了原版里的人狗情,还好最后半个小时拉回来了,看到小狗十年的报纸堆真的完全破防直接哭出来了,小狗死在老家里比美版死在雪中好像更有冲击力,最后有家人陪在身边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教授还是来接他了关于为什么没被狗贩子偷走,影片中也表现出很多人对小狗都很好吧,街坊领居都认识了小狗自然也会留心去保护小狗后来得知了动物组导演就是《流浪33天》的导演,才知道里面的大黄和老去的八筒居然是同一只狗,这种命运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又破防了一次
就我个人来说,中国版《忠犬八公》是一部非常难得,且有诚意的电影。
先把个人看法抛出来,非议者可自行离开。
即将越狱的小八筒回归正题,评论中国版忠犬八公,必然不能抛开日版与美版,否则那就是在耍流氓。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的是:在主人死后,小八一直在等待主人回来,直到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忠犬八公物语(日)第一部《忠犬八公物语》是由新藤兼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此片在讲述小八的故事里面,参杂了很多对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和对传统价值的留恋,小八独自的等待时间无人问津,只是摊主偷偷投喂。
忠犬八公的故事(美)在美国版本的《忠犬八公的故事》里面,小八的故事更加单纯,一只日本寺庙的狗,被好心教授捡到收养,直到教授去世,再到小八去世。
(“美国教授收养了一条日本寺院里的狗”这里边儿多少有点别的意思。
)日版的故事看完会有一种凄凉感,美版的故事会更让人觉得小八忠诚,更加感动。
八筒第一次接陈敬修回家国版的《忠犬八公》其实看完后的直接感受是让人觉得更加温暖,很治愈,不单单是因为结尾陈敬修带着小八筒坐上了驶向天国的缆车,而是八筒的设定更有人情味。
小八筒是在陈教授云阳考察的时候,在屠宰场附近捡到的。
为什么是云阳县,因为云阳县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县(具体自行了解),而小八筒这一标签,也就此打上;其中八筒长大后第一次出现在缆车站上后,云阳这个标签再次被加强。
也就是说,八筒的存在不单单是一只狗,更重要的是还是一个失去了家园孤单的灵魂。
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陈敬修远离家乡北京,生根在重庆是不是也跟八筒一样是个孤独的灵魂呢?
回归中国版的真诚,在日版和美版里面八公多多少少都被赋予了神性。
两部影片中在教授最后一次出门,八公预感到教授大限将至,都发出了各种不安的吠叫,试图阻止教授出门。
而在中国版里,八筒的反应则更加真实,更加像“人”。
八筒独自等待陈教授回家其实在看待中国版的八筒,更多的时候要把“它”当作“他”来看待,这才是中国版《忠犬八公》的精髓所在。
中版讲述的是中国式家庭,中国式宿命,而八筒则是在其中最不一样的“他”如果说“人不如狗”可以说一点都不言重。
时代的大潮,从上山下乡,到迎来改革大浪,一波又一波人随之翻涌,有的身不由己,有的言不由衷,没有多少人是真正活的真实、自在、单纯。
中版里的“他”从小失去家人,被陈敬修收留直到融入陈家,“他”就像陈敬修口中的傻孩子,单纯的守护者那个陪“他”长大的家,陪“他”长大的玩具小熊和那个“他”每天都能路过的风铃与风车。
哪怕人去楼空,哪怕遭遇邪恶,哪怕再没有相见的机会,“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也被其他孤独的灵魂守候着,直到最后八筒与陈敬修共同坐上驶入云朵中的缆车,这也是导演对孤独灵魂的一种关怀。
必须得说,中国版《忠犬八公》后劲儿很大,值得细细品味。
全部的八筒
前半场细细感受重庆的味道,筒子楼,繁茂的绿,过江隧道,熙熙攘攘……后半场回忆前半场,一遍遍擦拭眼泪💧当时只道是寻常,待到懂时已沧桑。
那平凡的一家四口一日三餐,孩子离开后饭会很难做;那雨中的奔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力不从心;那曾经的青葱岁月化为白云苍狗,那些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散落成通往天堂的张望。
哭的人,想的哭的都是思恋……人生实苦,重情义的人活的尤其痛苦。
等待的狗,等待的人,白白的等待……都是太过艰难。
不如洒脱一些
“献给那些用一生陪伴和等待着我们的“它””——电影《忠犬八公》电影很好看,很感动,尤其是看到最后那堆积成山的报纸,八筒对主人的思念远远高于那座山,最后家人都回来了,只有“它”最亲爱的朋友没有归来,它再也绷不住了,又回到了他主人的身旁...泪崩了。
电影的立意很深刻,讲述了关于陪伴的故事,推荐大家去观看。
如果你对“他们”温柔以待,那他们将会用一生去守护你。
因为有日版和美版的珠玉在前,我一开始对国产版期待不高。
但昨晚看完原片后,发现国产版意外的好看。
国产版《忠犬八公》本土化改编的很成功,并没有照搬日版美版,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我国社会的特有情况,可以看出制作的很真诚,抓住了原作通过狗这一很多人类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出了人类家庭情感美好内核陪伴。
当看到八筒回到老宅,躺在成山的报纸前,闭上眼睛,通过最后的狗生梦境跟它的主人陈敬修团圆时,我也潸然泪下。
虽然是一部催泪电影,但制作方创作的比较克制,不少感动之处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并没有过多的煽情。
但缺点也有不少,例如后面明显被剪掉了不少剧情,导致后面的剧情推进并不连贯,有些突兀。
我对国产电影好感度不高。
不过这部电影整体来说制作方制作的很用心,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不得不说现在网上例如知乎这类论坛的讨论环境十分恶劣,充斥着大量极端民族主义者和魔怔人,居然对着一部以狗为主角的电影上纲上线。
甚至对着一部以狗为主角的电影还扯出了很多民族主义叙事。。。
知乎某些人抨击电影里为什么不给狗拴绳子,至于为什么不给电影中的狗拴绳子,影视业内部人士都知道这很正常,国外关于狗的优秀电影里很多也不给电影里的狗拴绳子,因为一旦给电影里的狗拴绳子,拍摄难度就会倍增,拍出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从未看到国外有对狗相关电影里的狗不拴绳子这点进行抨击的,也没见国外认为这会误导民众,这也丝毫不妨碍国外现实生活中要求养狗家庭遵守养狗的相关规定。
仅仅只在国内某些魔怔人身上看到这种奇葩论调。
还有人因为演员攻击电影的,这是完全不成熟的体现。
我也不喜欢冯小刚,觉得他不适合演好人,但实事求是的说冯小刚在国产版《忠犬八公》里演技确实很出彩,对电影中陈敬修的人设诠释的很到位。
因此我虽然厌恶冯小刚这个人,但在观看电影时我把冯小刚这个人和陈敬修这个角色分开看待。
国内近些年舆论环境比较恶劣,制作方可能也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国产版不管是从犬种,狗的名字、还是剧情里的很多细节都充分考虑到了国产的本土化,甚至可以说相对于美版来说,国产版的本土化程度非常高。
只不过制作方明显低估了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魔怔程度。
还有人拿翻拍说事,抨击制作方为什么不拍本土的狗故事。
这纯粹就是没事找事,翻拍其他国家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各国影视业都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情况,这有什么可指责的?
美国本土难道就没有关于狗的好故事吗?
当然有,但这不妨碍美国影视业翻拍了日本的忠犬八公,并将美国的翻拍版打造成受到美国观众欢迎的经典作品。
所以这究竟是制作方的错,还是某些人自己内心不自信导致的?
虽然某些人拼命唱衰这部电影,预言这部电影会票房惨败。
但我敢说这部电影的票房肯定不会低,收回成本并盈利绝对没问题。
片尾曲居然是焦迈奇的《我的名字》拜托你轻声重着我的名字,我学大人的语气应着你。
任何动物的电影都是我的取向狙击因为很早之前就看过《忠犬八公》所以其实都知道结局和剧情,我看到那熟悉的花坛和八筒蹲在那的时候,我就难受,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让悲剧来的晚一点。
但是电影2/3的时候,老爹在考察的船上心脏病去世,大家都难过都心痛,但是半年后妈妈去了北京和儿子住在一起,女儿和女婿领走了八筒。
高高的小区关不住它,它一开门就跑去索道口等老爹。
后面它故意把家里闹的一团糟,在被送走的路上挣脱绳子跑走了。
看着它一瘸一拐等在花坛的时候我哭。
看着它脏兮兮的还要被小学生的水枪滋我哭。
看着它跑去和老爹相处的每个地方我哭。
最后看见那个拆迁的屋子里堆起了小山一样的报纸那是八筒等待的十年。
最后它终于跟着老爹一起坐上缆车走了。
陈敬修捡回八筒那天,儿子决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然而满脑子如何瞒住家人藏起八筒的他,对儿子战战兢兢的剖白极其敷衍。
陈敬修下决心雄起一把留下八筒那天,他用打麻将抨击了严词反对的妻子。
之后或许为了缓和妻子被针对的怒火,或许为了让这个家雨露均沾。
他对于在旁边没有任何发言和表态的儿女也开始抨击。
他说儿子双手没离开过键盘,那是因为儿子当初跟你说他要干什么的时候你根本没在听。
镜头很讽刺的给了电脑屏幕一个特写,全是代码,儿子是在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废寝忘食。
而女儿的抨击理由是找了个城口的,没经过他同意。
可明明人家刚带回来让你过目,而从男孩紧张的程度可以看出,女儿应该没少强调被父亲认可的重要性。
这个北京来的女婿在停电的时候一口一个你们重庆,而面对城口来的女儿男友,也勉勉强强的说城口啊,哦,大范围来说应该也算是重庆。
再加上用“又进一个,9比1了”当彩蛋。
这种隐隐约约的地域优越感,是让人反感的。
二十年前,冯导的老搭档葛优,也拍了一部有关于狗的片子《卡拉是条狗》。
情节大抵已经忘记了,但有一句台词我记忆犹新,就是葛优说“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活着像个人”。
可片中的葛优是一个一事无成的混子,而本片里冯导演的可是个教授啊,但他和八筒的关系,却让我觉得和前者很像。
也就是陈敬修对八筒的爱的根源,是因为对方无条件的回报。
儿子去北京前夜,依然是战战兢兢的告知父亲,换来一句“他票都买了,我的意见还有用么。
”当然有用,这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能能成为他今后十年的动力,但你却不愿意给。
而连一句话都不愿意给的人,居然后冒雨跑出去买了所有的卤货,然后转天在跑的满身大汗去送追不上的火车。
你在感动谁,只是自己罢了。
他去世后儿子抚摸着八筒说,他那天也来送我了对不对。
不对,他没有去送你,他只是去送自己的感动。
陈敬修除了对八筒,他几乎所有的行为都让我感觉不适。
这甚至影响到了我对于八筒回馈的感觉产生感动。
本片如果有星全是给狗的。
刚被捡回来萌萌的八筒简直能融化人心。
从终混棚走出来的时候,天黑了。
整个园区里闪着空无一人落寞的光。
几个疲惫的厨师在餐厅门口抽烟,穿着单薄。
流浪狗在街角触触探探的试图在厨余里找到晚餐。
那神情我见过,就在几年前。
终混是令人兴奋也是落寞的时刻。
兴奋的是,你会在复杂的声音环境里变得单纯而敏感。
你会通过声音再次把画面中的焦点提亮。
会有机会重新梳理你的语境和节奏。
但是同样也意味着,你,要告别你的电影了。
这之后它不再只和你相关。
从此你也只能遥远的看着它。
时而在别人的嘴里听到它。
关于终混的结束,他们会这么和我说——导演,你可想好了,出了这门可就真的不能改了。
回到寒冷的园区里,那条毛发纠结的颇有加勒比风范的流浪狗,被一个在夜空里划过的烟头吓走了。
夹着尾巴。
这状态如此生动,但是在电影里想要实现却可能很难。
至少作为一个在63天里要拍摄结束的动物电影来说。
关于选择关于选择怎样的狗来演“中犬八公”。
犬种千千万。
怎么选就成了问题。
1997年之后才引进的就不考虑了。
过于宠物化,与八筒的身世,用现在流行的话术叫“前史”不符。
他们再三的问我的问题就是——你确定不用秋田么?
我确定,其实。
不管是从我童年时期见过的中国狗的样貌,还是直到今天都还被忽视和被食用的现状。
都让我觉得,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虽然这个选择在之后带来巨大的困难。
但是,男主必须是它——中华田园犬。
我见过的他们大多安静而谨慎,甚至有点恐惧,几乎从未见过他们与人玩耍。
尾巴也几乎都是夹在腋下。
好像永远要离人类不远不近才安心。
我原本以为这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陪伴和喂养导致的。
直到筹备期,我才发现。
对人类的警觉已经在数千年和人的共处里写入了他们的基因和文化。
远远不是几个月一两年的陪伴能完全解决的。
换句话说,我们平时在生活里所见的陪伴犬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不断繁育完成的。
永远让符合时代人类审美的和听话的产出下一代的叠加效果。
而我的男主角们。
是从比乡野糟糕得多的环境里来的。
去挑选他们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话是——干嘛不选黑的?
黑的补!
它们对人类的恐惧甚至超越了很多野生动物。
片中负责游泳的小姑娘,体型不大的一只中华犬,叫黄妹。
她起初见到人类靠近就会失禁。
训犬团队花了很久给她脱敏。
让她逐渐能接受从人的手中分享食物。
几乎用了一年才逐渐把她变成一条正常的狗。
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已经放弃她演戏的可能了。
但是并没有放弃对她的心理辅导。
最终她康复了。
开始愿意和人玩耍,甚至在我们最最危急找不到任何一条能追光的狗的时候站了出来。
感谢她。
那天的雨巷是花了不少钱布置的雨管,几辆水车,所有的演员一旦淋湿就需要花几个小时补妆,几乎没有试错的机会。
而我们几乎所有的狗演员都不喜欢水,也对手电光无感。
那一天如果拍摄不了,很可能整个方案都要随之改变,剧本的情节也会重写。
谢天谢地,在拍摄前的一周我们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这个在候补名单最后最后的小狗——黄妹,她,热爱游泳,非常喜欢玩水,并且只有她对移动的光斑感兴趣,关键时刻是她救了我们。
谢谢她对我们的信任。
也谢谢我们自己没有因为她的恐惧而放弃对她的救助。
这就像是一种相互的馈赠。
最终那一天,在场景即将到时得最后一刻,她帮我们拍完了那场,在很多国家要用CG才能完成的场景。
养过狗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尴尬时刻。
你的狗会握手,每次和你在一起它都很听话,但是,今天,就在你准备在客人面前和它一起表演的时刻,它断线了。
然后你的客人安慰你,没事,人太多紧张了。
反正我经常遇到。
可是在拍摄现场,有那么多对动物来说可怕的工作人员,机器,轨道,电子炮,对讲机的bibi声。
甚至很多演员都是在它看来没有那么熟悉的普通朋友。
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
狗要怎么安静下来,坐下来。
按照我们各种各样的奇怪的要求从a点走到b点,在人类演员看他的时候它也要看着人类演员的眼睛。
在读的你们可能很难想象,在画外的我们都在做什么。
一言难尽。
下边给你们讲讲小狗谈恋爱那场戏,我们的遭遇……(未完待续)
作者:杉姐,给个小鼓励,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我最大的动力哦!
01一只叫做“八公”的狗,每天送主人上班,接主人下班,十年来,风雨无阻。
它的故事曾感动全球上亿人。
日版美版,我都看过了,说实话,这次去看中国版的《忠犬八公》,没有太多期待,只想隔空撸狗。
但意外的是,连纸巾都没备够的我,在影院遭遇了眼泪暴击!
02人到中年的大学副教授陈敬修(冯小刚 饰),在某次下乡考察的路上,遇到了一只中华田园犬。
刚刚满月的小萌狗,在车底探着脑袋,奶呼呼的叫,几乎没人能拒绝。
妻子李佳珍(陈冲 饰)婚前就立下约定,家里不许养狗,送狗无门的陈教授,只能把狗藏在包里,遮遮掩掩的带回家。
但狗是活的,三下两下就暴露了。
被发现偷偷养狗的陈敬修,只能郑重对妻子承诺,尽快为它找到一个好归宿。
陈敬修为了给狗找新家,又是拍照,又是印广告,下了一番大功夫。
但每次有人想来领养,陈敬修就冷着脸开始盘问人家的户口家底,他否定了一家又一家,就这样,狗狗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人。
这当然可以理解为陈敬修的“有意为之”。
毕竟,他看狗的眼神,比儿子还要亲,抱起它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他再也不会把小狗送人了。
于是,家人也慢慢接受了狗狗, 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八筒。
陈敬修每天坐索道去上班,八筒送他到进站口。
等到下班时,狗狗又早早在那里接着他,就这样十年如一日。
但有一天,送陈敬修去上班的八筒,忽然不听话的冲进了站台。
自那之后,陈敬修,永远的走了。
家人开始各奔天涯,房子也拆了又建,只有八筒,还留在那里......
我们通常会认为,狗狗的意义,是陪伴。
但“八筒”狗生,在这个故事中,显然已经超越了通俗的认知,它是陈教授一家的镜子,也是日积月累的旧裂痕的修复剂。
在外人看来,陈家是人人羡慕的圆满家庭。
丈夫是大学教授,有诗和远方以及不错的收入。
妻子喜欢打麻将,开了个小卖铺,每日守着小卖铺从白天打到晚上。
一儿一女,更是凑成了一个“好”字。
但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十年,怎么会没有磕磕绊绊?
一锅热汤烧上几十年,也难免会有降温的那一天。
只有陈敬修明白,他每天要面对的家庭是:儿子天天守着电脑,昼夜颠倒;女儿谈了个对象,每天守着电话;妻子呢,天天守着麻将。
虽然没什么吵闹,但每个人都各忙各的,回到家连个陪自己看球的人都没有。
隔阂与淡漠像一张生长迅速的网,在无形的时间中,越织越大,等到猛一抬头,才叹气“唉,已经解不开了”。
八筒没有到来之前,陈家的生活已经太久没有涟漪了。
是八筒的到来,打破了死水一般的日子。
一向温柔的妻子,发了大火,坚决要把狗送走。
但送着送着,事情就渐渐变了味道,从“鬼迷日眼”到“宽限一晚”,从随便送人再到仔细“审核”送养小狗的人家,李佳珍不仅亲手给八筒做了第一根脖圈,还把它喜欢的那张八筒麻将牌,镶在了上面。
妻子的接纳,当然有八筒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它映照出了陈敬修和李佳珍的感情,李佳珍喜欢八筒,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爱屋及乌。
儿子日日埋头写代码,准备有出息了去北京,老父亲不想他远走,故作冷漠、不理不问,但火车站上八筒单狗送别的场景,让儿子明白,父亲也来了,父亲还是爱他的。
女儿谈的对象他不喜欢,但从见面到拍全家福,再到办酒席,身边有一个八筒,就不至于太尴尬,就不至于把脸拉的那么难看。
毕竟,大家都去关心女婿的时候,他都在忙着照顾狗。
而表面看上去最平和、最悠闲的一家之长陈敬修,其实是整部电影中最需要疗愈的那个人。
在工作中,陈敬修有学识,有能力,但多少年了评不上一个正教授,回到家天天被妻子唠叨,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像那包永远也送不出去的猪肉脯一样,开不了口。
在生活中,他努力扮演好中国式好父亲,主动扛起家庭责任,对待子女严厉又沉默,想关心却又笨拙的不知如何靠近,索性更加沉默。
而且,他是一个北京人,为了工作来到重庆,虽然娶妻生子有了家,但几十年了依然不讲重庆话、不吃辣椒、不吃折耳根。
和妻子为了养狗battle那场戏,一家四口三个人说重庆话,而他只能故意在那里装作听不懂打马虎眼,好像初来乍到。
一张嘴,全是“你们重庆”,让妻子都忍不住调侃他“狗都养熟了,人还这么见外”。
他总是有意无意表现出格格不入,是因为从心理上,始终没办法完全融入这座城市。
但陈教授并非个例,也不是不爱这座城,他遛弯上班买份报纸,下班回家买份凉菜的惬意,早已经和这个城市的气质融为一体。
第一次和未来女婿见面,一句“城口也能算是重庆吧”,早已把重庆人的样子,拿捏的相当到位了。
他的不相容,是所有身在异乡人逃不掉的痛——乡愁,那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东西,时间越久,越壮大。
但回不去的故乡,除了默默说道别,只能努力埋没和遗忘。
人到中年,生命变得越发轻盈,也让这个异乡人有着更多不能为外人道的焦虑。
可以说,陈敬修是整个家里,最孤独的人。
八筒是陈敬修人到中年的一次叛逆,他坚持要“雄起”一次,留下这只狗。
然后,我们就看到,陈敬修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和孩子气,他抱着八筒亲亲抱抱举高高,一口一个儿子的叫着,还会不停的夸“咱们漂亮着呢”。
邻居见到都要惊讶一句“原来陈教授这么活泼啊!
”
陈敬修一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却是妻子和女儿的中心,父亲的心情,往往影响着全家人。
可以说,八筒的到来,给了陈敬修,给了整个家庭一个重新粘合、焕发生机的机会。
03中国版的《忠犬八公》,狗狗依旧是主角,但在强烈的地域化碰撞下,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重庆生活过十年的我,忍不住对电影中的重庆特色表白。
露天麻将、泡菜坛子、凉虾、路边的凉拌小菜、青石板路、过江索道、重庆嬢嬢的红色烫发头(重庆的中老年人,真的很喜欢小卷烫发,红色黄色是最常见的)、夏季湿了半个胸口的T恤、城口的腊肉、蜿蜒的小巷、苏联式建筑的重庆大学教学楼、以及地道的方言……让整座城市的气质,跃然银幕。
而且,有些情节,是只有在重庆,才会发生的。
比如:陈敬修需要坐着索道去上班,重庆地势复杂,但重庆人的智慧和胆识可不小,于是就有了这种极其刺激的过江方式。
李佳珍在灶台边忙着做饭,陈敬修就趁她低头的时候,在小卖铺偷偷把火腿肠喂给八筒,两个这么近的房间,要想互相看到,只有在地势高低不平的山城才会发生,一座大楼从前面看是一层,从后面看是四层,并不稀奇;陈敬修带八筒在树下埋骨头,可是后来大树就被长江淹了。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重庆部分地区每年都被淹,根本就是家常便饭;陈敬修去考察的前一晚,李佳珍做了一桌菜,两人吃到实在吃不下,陈敬修就让李佳珍把两块烧白留下,等他三天回来后下面吃。
重庆人喜欢做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浪费,一桌菜往往是精打细算,上一顿吃了肉,下一顿就用菜底或者汤下面,而重油重辣的菜不容易变味,被老一辈的父母,一放好多天,也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忠犬八公》不是把地方特色融进故事情节,而是用地道的故事情节,顺便带出了浓郁地、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地域特色。
八筒的故事,好像从萌芽出来的那一刻,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的。
在这里还特别想提一下陈冲,上海人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连重庆女人身上那种爱美、表面厉害实则传统的气质,都演绎的特别到位,完全被带入了。
04电影中,不管是城市,还是陈家人,一直都在经历着变化。
八筒作为陈家的小儿子,是陈敬修最后时光的陪伴者,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重要时刻。
儿子外出工作,女儿结婚嫁人,一家四口的餐桌,最后只剩下夫妻两个人和八筒。
热热闹闹的四口之家,开始越来越安静。
但好在有八筒,他陪陈敬修拍照、看球、兜风,听李佳珍唠叨、炒菜。
陈敬修每天让八筒送回来的报纸,不止是给了八筒一个回家的理由,更让成为夫妻两人会心一笑的小默契——一份报纸,让妻子知道,陈敬修已经去上班了。
直到陈敬修去世,八筒的家,也开始风雨飘摇,最终沦为一只流浪狗。
人懂得慢慢去道别,去释放伤痛,去遗忘,但八筒不懂。
他依然一次次扒开窗户、推开门,跑过青苔绿绿的石阶、氤氲杳杳的江水、跑过大雨滂沱、漫漫长夜和时光匆匆。
一刻都不能遗忘的,注视着索道厅的大门口。
热了下雨了它不动、饿了它不走,有小孩子拿水枪欺负它,它也不在乎。
它在原地等啊等,等到报亭大爷变老、棒棒男回老家开水果店、索道站关停,等到自己也变成了胡渣拉碴的老狗,也还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陈敬修会出现,它一定会像原来一样热情,激动地扑过去抱住他。
陈敬修走了,但八筒的记忆,永远地停留在了时光里。
它在车站等待,继续送报纸“回家”,在路边吹风,甚至看球......除了没有主人,主人生前和它一起做的事,它都记得。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挖掘机在夜晚推平了他们曾经的家,八筒站在一块高地上,看着这一切。
它知道家被拆了吗?
它当然看到了,但它依然要回去,在破墙烂瓦的碎片中、小熊猫和小铃铛的旁边蜷缩下来。
狗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狗不懂永远,但永远就是它的标尺。
而人总是在承诺永远,却没有一件能实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习惯了轻易说分手,习惯了“认清当下,看理想擦身而过”,习惯了“爱的少一点”“爱的淡一点”,说一生一世,说白头偕老,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最梦幻的童话故事。
但八筒的爱,让我忍不住去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爱可以没有条件,永恒不变,地久天长。
《忠犬八公》是一颗催泪弹,我在影院哭惨了,它是一个关于狗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我特别建议你约上心底最珍贵的那个人,去影院狠狠感受一场爱的暴击,让“爱的浓一点”“爱的久一点”这件事,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吧!
看完文章,记得给个点赞+关注吧!
比心❤感谢!
日版美版珠玉在前,如此温情的故事怎么会拍得这么干巴巴……
中国的原汁原味改编就是把狗弃养是吧
我自认为泪点很高,但是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哭傻了。
中规中矩,看哭是因为狗狗,和人没关系。
优点是改编很地道,没有日本味了,完全变成重庆的故事。通过黄狗八筒的故事也带出了家庭的变迁,重庆的变化,导演有自己的感悟在里边儿,对逝去的时光感到惋惜。重庆变成旅游区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的景象也不复存在。这些带出来的东西处理得不错,也是改编的意义所在,就是说把一个日本故事翻拍成中国故事的意义。这个片的改编有了一些接地气的深度,或说初衷,也下了功夫,我挺欣赏的。缺点是很多时候人物像在念台词,就是说给观众听的,或者秀给观众看,挺出戏的。八筒喜欢博美犬这个桥段不太好,要知道狗的审美没有人这么俗,比如我家美猫,又美又优雅,偏偏跟一只壮硕的独眼公猫干上了,你能咋说呢?这里不是说博美不好,而是这样安排显得刻意、商业、失真。那个年代养博美的人本就稀少对吧。这类片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老想赚人眼泪,这就很难突破
补标 太过煽情 没打动我 狗狗叼报纸有点震撼 仅此而已
都翻拍的烂大街的货,也就骗骗那些没看过日本原版、欧美翻版的爱狗人士。还请个人扎裤子来主演,恶心。
一只狗让我哭成狗,本土化做得不错,陈冲不是上海人么?咋重庆话说得楞个好?
电影的改编难度不在落地,人和狗都不需要语言交流,这最大的文化背景差异都凸显不出来,所以这一点不算太难,但是属于这一个范畴的问题还是有瑕疵,一是京腔冯小刚对于重庆的融入,除了职业的解释,而几次方言梗之外,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人。第二是冯小刚在表演和八筒互动的时候,基本就是话痨式的输出,一个人在哪里猛讲,就像很多人看到婴儿就要犯傻一样,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狗都不亲近他,他没有太有肢体甚至眼神更多的东西。电影在改变上为能不能养狗增加大了篇幅,导盲犬的改编是这样,八公也要这样,喜欢去增加并不重要的问题的篇幅,有的时候很冗长,不如原版浓缩,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家庭的元素,一儿一女,生养和教育问题都在里面,元素都有,但诗卷一般的感觉没有做出来。全片最好看的表演仍然在陈冲,她很厉害以不演特色的方式诠释了师奶。
毫无诚意、画蛇添足、角色情感矛盾混乱…懒得骂了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徐昂是准备就走翻拍路子了吗 要是一直都是这水平 你别说 还真行
两星都是给狗狗的,整个片子非常矫揉造作,看到冯裤子那故作文雅的样儿真想踹他
看得出创作上有野心,想要让它不止于宠物片,写城市烟火,用狗狗不变的十年等候去对照时代变迁和人的随波逐流,可惜蜻蜓点水,仍是在显而易见的商业权衡里,选择了最大化的煽情,让它最终回归了基础的哭片。
除了狗以外都挺次的。
第一次觉得翻拍比原版还要成功的作品!翻拍的更突出了陈家一家人的感情连接。八筒拆家那次应该是它故意的,因为以前八筒都很乖很懂事,第一次拆家就把家里弄得特别过分,应该是故意惹怒两口子好放他出去😭😭😭😭😭
没有任何一个版本的《忠犬八公》能比这个版本更能让中国人共情了。土狗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它并不名贵,但却如此通人性,为什么要吃狗肉呢!!
空间本土化不错
八筒完全可以上《演员请就位》,毕竟这节目什么狗男女都可以上
仿佛男主去世后,一家子人跟狗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