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改电影是永远痛。
韩寒,王大利,房祖名是炒票房的热点也是吐槽的焦点。
抛去改变剧情,人物刻画,后期制作有好有坏不谈,我只想谈谈,代入主人公后的感想。
无业,无亲,无助。
两三个浪荡子弟就开始了消极度日的日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你想逃避的时候就会躲进去。
这座城池里没有坚持奋斗的目标,只有希望能付完上月租金的意外之财。
可能睡至夜深,无所事事。
也可能碌碌无为一直在做,一样无事所成。
一无所知,社会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一往直前,指好的路又改从哪里披荆斩棘?
一座城池,其他人眼中的一片废墟。
这也是我三年后一定会遇到的城池,而我做的则必须只能是努力强化自己抗击能力来抵挡那座城市轰然倒塌下的撞击。
误会过后,苦难过后。
我希望我能和主人公一起说出那句,我终于走出了这座城池,我决定做我梦里勇敢的自己。
最后想说说健叔。
为什么看对眼的女生都有了男朋友,等的人为什么还在很远的未来。
那健叔为什么还傻傻得开始YY与她的一面之缘?
旁人看似很随性的人,内心可能很细腻。
他会利用一切手段去获取她过去的信息,因为他想弥补他这么迟的相遇。
健叔可能真的做到了,然后可能会听着她过去喜欢的歌,看着她的曾写过的文字,想象弥补与她的错过。
然后呢?
又能怎样。
终已错过就必须放手,然后看着他们紧握的双手而选择祝你幸福。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即使只留下一面之缘的相视一笑。
我想我应该醒了,还是去睡了。
本片堪称是近期看过的最典型的、教科书式的烂片。
不同于《富春山居图》那种超越人类理解力的浪荡奔放的烂法,本片烂的发乎情止乎礼、烂的如此乖巧以至于观众都不忍心骂他。
这是一部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的电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有理想有追求,可能偶尔也有几个不错的小点子,于是想拍个既有话题性又有思想性的处女作,可惜执行力欠佳导致功败垂成。
我甚至想,也许换成《富春山居图》的导演,本片的效果会意外的好——那位“鬼才”导演的恶趣味与原著的黑色幽默相结合也许能缔造出一部经典cult片也未可知。
《一座城池》本身没有多少戏剧性冲突,角色性格也模糊不清,不是很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至少不适合改编成一般的商业类型片。
韩寒小说吸引人的往往是细节透露出来的荒诞劲,如果想在电影中有效体现,就该让角色们表现的“极端正常”,这种“正常”是超乎观众需求的,要对类型片常用的戏剧性桥段进行结构甚至刻意回避,而把一些观众并不期待在大银幕上看到的琐碎细节去放大,比如像昆汀塔伦蒂诺那样让主要人物不断叨逼叨,看似鸡毛蒜皮的对白听得观众脸皮发麻,嘴角不自觉就翘起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逗乐了。
这样的影片需要的是演员表现的极端正常以至于到了神经质的地步,而不成熟的导演想展现黑色幽默则会忽略前面的过程,直接就让演员发神经。
本片的大部分镜头,就是主角站在画面中央,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然后靠房祖名的旁白来交代剧情,这实在是一种稚嫩到笨拙的叙事手法。
影片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太过漫不经心,如果说四娘的《小时代》是美女ppt,那本片就是部配图电子书,只不过配的图片观众还未必喜欢看。
要说本片的导演是完全没用心,那也似乎有点冤枉他。
当时预告片出来时,一开始气氛压抑,反复强调“悲伤”二字,最后旗帜鲜明的亮出口号:再高级的悲伤也比不上低级趣味。
这显然是在跟四娘叫板,而且这战书下的也算别致。
可惜只是看预告片,就让人觉得前景不太乐观。
别的不说,光选角这一项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我个人对房祖名没什么反感,可是翻看他过往的大银幕战绩,似乎拿得出手的作品真的不多,包括之前根据知名动画改编的《李献计历险记》,原作被称为“神作”,最后改编出来还是扑街了。
让我对本片还存有一丝幻想的是,影片上映前导演接受采访时,有人提出了和我一样的疑惑:房祖名能胜任吗?
而导演在回答时提到了房祖名之前出演的《太阳照常升起》,确实,他当时的表现也没有太让人出戏。
结果看完本片之后,发现其实差距还是在导演身上。
如果是姜文来拍,要把握原著那种感觉应该不难,最不济还可以拍成《太》那样,让观众不明觉厉。
本片当中的其他角色倒是勉强过得去,王超和阿雄都还像那么回事。
黑涩会美眉小薰出演的女主角算是片中的一抹亮色,可惜戏份不多(导演反正都已经把电影拍成小说插图了,还不如多给美女一些镜头)。
比较惊喜的是谢芳老师的出境,这些老艺术家真的是瑰宝,可问题是老奶奶的气质与韩寒小说里那股颓废劲儿也太不协调了。
至于另一个主角健叔的扮演者王太利,还是摆脱不了网络微电影的表演手法,演个几分钟的搞笑小短片或许不错,演一部大规模上映的电影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再加上导演极度缺乏经验,基本上对演员的使用是“扬短避长”。
之前盖茨比热映时,不少观众讨论作为叙述者的尼克是否戏份过多。
其实那部电影尼克戏份多一点至少可以给观众多增添一些关于他和男主角关系的遐想;而本片当中对于故事推进基本上完全没有作用的房祖名扮演的“我”,其实是可以删掉的——即使导演懒得删,最起码应该把这个从头念稿念到尾的重任交给更合适的人,房少爷的普通话把原文的神韵全都破坏掉了。
打开本片的豆瓣页面,看到“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这一栏,万万没想到,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居然也喜欢看《万万没想到》。
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如果把男主角换成王大锤的话,这部电影或许还有救。
《万万没想到》也是存在男主角大量内心独白,剧情荒诞,男主角常常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更重要的是,饰演王大锤的白客最早成名于给日和配音,所以对于本片大量独白绝对游刃有余。
综合起来看,《一座城池》改编成的电影,或许需要的就是多一点《万万没想到》这样的气质。
如今看来,这部电影的失利,不但让四娘的粉丝们因为有了垫背的而优越感逆流成河,似乎连四娘本人都可以在“萌日韩”的体位争夺战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了呢。
该片以平淡的叙事方式,冷幽默的手法,貌似承载了意义重大、严肃沉重的人生世界大主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咋地咋地,可是我却没看到谁走入了啥城,也没见到谁出了啥城,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动画表现的镜头姑且不算),是导演编剧没整好?
还是我智商确实不高?
不晓得。
过去的电影要求有教育意义、有普世价值、有美学高度、有美德的弘扬、有智慧的情趣、有心灵的震撼、有精神的鸡汤。
现在的电影变了,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无意义的苍白、低俗的桥段。
过去是加法,现在是减法,尽量减到比白开水还要白。
或许是现在的节奏快,压力大,观众在娱乐的时间里,不希望再承载一些负担吧。
还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导演只能做出这种东西?
奇怪的是,该片苍白平淡,为啥还给人一种要承载很多东西的感觉呢?
这感觉从何而来?
喔,是从画外音的旁白来的。
场景切换无法,漫画来凑,情绪提不起来,音乐来凑,内容苍白,笑话来凑,主体表述不清,旁白来凑,必.....须的。
我也喊声好吧,虽然我没看懂,可这是名人的本子,我说没意义,显得咱们没文化不是?
没看过小说,不过电影拍得还是有点意思的,有韩寒小说中的狡黠和夸张。
这座城不是真正的城池,是自己心中的避难所。
每个人都有想要逃避的时候,而这座城池就是提供庇护的。
建叔、我,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面对这个世界界定的"我"。
既不想卑微的活着,又不能高傲的存在,只能不断地意淫,好在自己心中给自己一个高于他人的理由。
但这种意淫的基础是很脆弱的,一件小事就能够打破,比如——群架中以为杀了人!
好吧,两人真正的走到了一座城,不同于以往的一座城池,住进了一个叫做“长江大旅馆”的小宾馆。
这个宾馆和他们一样,不能好好的存在,也在 意淫。
旅馆的柜台挂满了世界各个时区的钟,老板说是为了和旁边的五星级大宾馆竞争,因为她的生意都被五星级宾馆抢走了。
至少,老板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 他们终于不再卑微,因为他们是新的,对这座城市来说,而这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新生。
虽然他们还在为会不会枪毙而纠结而做噩梦,但是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开始新的生活,建叔开始准备找个新女朋友。
渐渐的,他们发现他们逃到的这座城市和原来的没什么区别,他们还是老样子。
这个避难所不能给他们任何东西,如果说有的话,却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一年以后,勇敢的我决定回去自首,我要抛弃这座水晶城市,打破它,不再逃避,勇敢面对,去承担。
有意思的是,一年前混乱中的那个人不存在——那场群架中没有人流血。
这个世界和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居来自建叔的小学同学的解释是那时他们俩由于紧张产生了自我视像催眠。
他们把自己抛向了那心中的城市,去逃避现实的痛苦。
建叔和我没有变,他们和一年前一样依旧卑微,抬不起头,所有的区别恐怕就是有了承担的勇气。
还有就是,时间一直不停的在走,长江旅馆依旧还有24个钟挂在柜台。
《一座城池》在脑海里应该如贾樟柯镜头下的世界,被人遗忘的小城镇,灰暗的冷色调,小武一样的彷徨。
少了戏谑,多的是一份对于自我的怀疑和对于社会的疏离。
我是耐着性子看完了小说,才迫不及待的观赏电影的。
情节上,加减法做的都不够,真如之前看的评论一样,像一部流水账的记叙文。
在很多可以出彩的点上要么一笔带过,要么限于资金无法彻底的完成。
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森林和围墙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具象,也是文本主题的物质化表现,不能单靠开场的动画以及主人公结尾时的的交代就带过。
这种迷茫、逃避是主线,离了这种时而间离的虚幻场景,电影的深刻力度就会减弱,变成段子的无聊拼接。
独白过于冗长,我们甚至可以不看画面光听声音就能差不多听完整本《一座城池》。
房祖名的普通话和人物气质不符,尽管他多了一种愚笨的气质,但少了小说中男主角这种痞气又带有忧郁的形态。
我觉得韩寒笔下的角色只有他自己可以胜任。
电影尽量接近小说的荒诞风格,在左小祖咒的配乐下勉强达到,场面的造型和人物的形象也努力做到配合。
结尾的改动是一个亮点,小说是一条走不出的路,人物依然困在城池里;电影比起小说的戛然而止更为给人一种出路感。
黑夜,凌晨,我并不是不眠不休,只是时刻错位。
在手机上窝被子里看了个电影,现在很饿。
是韩寒的一座城池,电影真的不好看,全是旁白完成的,像个微电影。
如果是导演缺乏能力用镜头表现出来,而用语言直接告诉观众电影的意图,那真是对观众的侮辱。
不过似乎我们常常作为观众受到侮辱,只是大部分人习惯了。
但我不是要批评这部片子,我的心情已经超出了要去对这部片子的调侃和赞扬。
我笑了,带着湿润的眼角。
我感觉心情沉重呼吸困难,我看哈姆莱特时没有哭着笑了,听国歌的时候只是崩溃了,可是今天,看的时候笑了,看完了怎么也笑不出来。
喜欢的女生,梦想的事业,现实,小说里的最现实。
今天的欢笑、忧愁,等你不在思考时就等于一粒尘埃。
人的生命的长短用你思考的时间来衡量的话,你我活了多久?
你我都只是一粒浮尘,何必自命不凡。
如果世界在我活的时候毁灭,我想睁眼看着它崩塌,就像我想看着你。
我不知道对于这部电影期待的人 是对原著的热捧 还是仅仅是因为韩寒本人 或者基于其他原因,先前郭小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搬出了自己的两部改编局 结果自见。
这些年 将原著改编电影的比比皆是,我自认为冯小刚是最成功的。
对于王朔的作品都很能抓住本该表现的东西,而冯导和王朔是吃喝一起的难分基友,而对于韩寒呢?我只想说,不用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原著够好就好。
在电影院连续看了两场电影,第一部是《全民目击》,很好。
马不停蹄又赶着看第二场《一座城池》。
其实看这部电影还是冲着韩寒的小说改编而来的,但看完之后感觉很一般,其实我觉得也是没有理解作者在剧中所表达的深意。
只是看到两个超级屌丝四处游荡,一无所成、一无是处。
看到网上一些文章介绍说故事将青年人的无奈、茫然、彷徨与尴尬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好像一直在寻找着一条路,然而最后发现路就在脚下。
我不知道他们最后是否找到了自己的路,但一路上逃跑的无奈、茫然和彷徨确实有的,其实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很多都很彷徨,也很无奈,都在寻找着自己的路,也不知道路在哪里,如何走也不知道,就像剧中的那句台词,“每个人心里都有悲伤,而最悲伤的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另外一个人的悲伤”,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伤,而且最要命的是没人会懂你的悲伤,你只能独自悲伤。
这电影几乎是小说的音频文件好么?
房祖名演男一号,虽然挺符合角色设计,但是他那香港腔的独白着实让人抓狂。
还有王太利演建叔?
虽然建叔给我的感觉是略带悲哀色彩的小人物但是起码还算是三个主角中比较犀利的,居然找那么大年纪的人来演,一看就是拖家带口三十多岁的,演大学肄业生,还到处卖萌耍宝,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建叔。
建叔不是应该有点幽默有点潇洒么。
三个屌丝男在大荣公寓聊天时明显看得出各位演员在边在心里默念自己的台词一边在等待自己台词该出场的时间。
正常人聊天不是这样的好么。
还有房祖名躺在宿舍床上时居然看的《1988》!
从二手市场买来的三台电视机里面其实放的就是《一座城池》!
其实小说并不是在讲笑话,电影也不能定性为喜剧。
那些荒诞而又让人无奈的现实有时是会让人觉得可笑,但是电影让人发笑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演员拙劣的演技和笨拙的讲故事手法。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最有趣的的地方是捡垃圾的老奶奶过来将建叔手中正在喝的矿泉水拿走、将水倒掉、将瓶子扔在垃圾袋中并且悠然地走开。
但是紧接着王同学浮夸的哭戏又让我觉得无聊至极,整个哭戏过程中导演都没有想过要给演员个特写么?!
还有看医生那段,三个人吐的完全就是在演话剧,完全没有现实生活的痕迹。
火车送别时也只有房祖名专业那么一点点,两外两个夸张的哭脸,男人不是这么哭的吧。
虽然有人跟我说民谣和流行歌曲没有区别,但是我还是听出来了背景音乐用的是别具一格的民谣。
通俗易懂的民谣其实对于本部电影表达来说增色不少。
大家可以以此判断导演就是一文艺青年。
最后我想说,大家都去看书吧,电影就算再怎么努力想要忠于原著,也不能向小说那样最大程度地展示作者及角色的内心想法。
第一次写影评瞎写啦\(≧▽≦)/
小说很经典,所以才看的电影,看完感觉很奇怪,总觉得拍的不像是电影,一段一段的情节,断断续续的,不知道是导演水平太低还是这本书根本不适合拍成电影。
再烂也秒杀小时代一座城池/开头的画面还是挺有感觉的,故事也有意思,可是房祖名的旁白念出来什么都毁了,越多演员对白,越显得无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你想逃避时就躲进去。有的人躲得时间长,有的人躲得时间短,而我,好像一直都没有走出来。
这种荒诞超现实的影片在当下依旧不被认可,总体来说还有欠缺,想要通过冷幽默折射人性哲理,片段式的结构让人感觉很水。拍好了你是大师,拍差了你连个渣渣都不剩。
其实给的是两星半 一星给十只鸡的演员 一星给音乐 半星给韩寒 没了 零预算的电影让人看着就想哭 是谁说的是屌丝版的爱美丽来着~
我是脑残粉 【韩寒】 这个名字就值四星
段子堆砌 或者说小品堆砌 结构不是不行 是支撑不起来
韩寒语言的幽默只能用独白表示,没曲折的情节,所以不适合拍成电影。
行为艺术
王太利你是彻底抛弃肖大宝了么……
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你大爷的
其实还不错,挺好玩的,艺术水平一般,但是至少能把人逗笑。
三个字总结:呆蠢萌。真是应该把原著再看一看啦。
这个电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电影不一定要忠实于原著的小说。
旁白念的好没感情。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城池,它像迷宫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设下重重障眼法,有的人待在迷宫里的时间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故事不算新鲜,但也不糟糕,糟就糟在电影拍得胸闷气短,大段的旁白,突兀的角色,低龄的情节,随意的剪辑,片尾字幕连角色的名字都写错,搞不清楚拍这片的这帮人有哪个在状态的。
不及原著
舞台剧痕迹明显 房祖名独白贯穿整部电影 台词密度大于小时代 前半部分剧情完全口述 谈不上表演 后半部分虽有了演戏的状态 但更像在堆砌一系列冷幽默小品 事件细琐 联系松散 人物形象同质化 处事方式怪诞而神经质 配乐用了左小等人的歌 整部影片以一种犬儒的姿态对艺术 司法 教育进行嘲讽 大众难以接受
拍出了韩寒原著的感觉~就是总感觉结尾很仓促~~有种未完待续的感觉。
从演员到作者都一样让我想起青春中二时期的样子
笑得岔气了~但是男主真的是房祖名不是健叔嘛??。。还有个妹子好像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