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在头条影音终于看完了这部大作,看的时候后半段打开弹幕看着网友的在线点评很搞笑,证明这部剧还是有很多吐槽的点,不是真正的完美,但这部剧不失为我看过的历史剧的前二,有时候想,什么剧集才能称谓经典,个人觉得就是你看完之后,你能够记住某个任务或者某个情节,这部剧《汉武大帝》让我受益匪浅!
整部剧看完之后,心情真的是久久不能平静,我之前对汉武帝了解不深,从小的时候到继位后的隐忍以及后期的穷兵黩武,我觉得我个人有些总结或者自己的见解,可能不全面不权威,仅代表一家之言。
1、权力有时候是要节制/权衡的;开始觉得窦太后管的太多,节制太多,很不喜欢这个角色;包括后来的王美人试图管理插手一些决策,开始很不理解。
直到最后武帝一人独揽大权的时候,听不了内阁的一切建议,而且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予合理规劝,导致他犯了很多错误。
2、印象最深的几个角色:窦太后(角色演活了)、武帝他爹(为武帝顺利上位,扫平了一切障碍)、窦樱(死得太冤了)、皇帝他舅舅(后宫之术)、李广、卫青、霍去病,真的,导演可以在一部剧中将主角刻画这么深入的,确实牛逼!
还有匈奴的中行悦、两任单于3、想到再分享吧
1.本剧虽然不能作为正史来看,但是作为影视化作品,给不愿意读古书的年轻人看看还是不错的。
陈宝国来饰演汉武帝刘彻是合适的。
2.电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经常会出现读错的字,比如魏其ji一声候啊,冒mo四声顿du二声单于等等,就这两个印象深些,其他的要是再看能想起来3.影片剪辑不好,战争场面也拍得太马虎,有的时候很出戏啊。
4.虽然不能用正史来要求这部电视剧,但是有几个点,我必须说一下:第一,南宫宫主确实是汉武帝的姐姐,但是她并没有远嫁匈奴,而是嫁给了张姓侯爷。
整个西汉历史,西汉没有真正远嫁过一位公主去匈奴和亲,都是宫女或者宗室女(王昭君也只是宫女而已),为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戚力量太强了,就是皇上想,外戚也不会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嫁到匈奴去和亲的。
皇上家本来人口也少,自己家女人都忙着嫁给王亲贵族内部和亲的,也真没闲人远嫁匈奴。
如果皇帝真的派出公主,那么说明匈奴已经有能力威胁到都城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匈奴只是扰边,烧杀抢掠但是还没有能力进攻关内。
第二,王娡。
臧儿是燕王臧荼的孙女, 她也是汉景帝刘启第二任皇后王娡的母亲,汉武帝刘彻的外祖母。
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
王仲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所以日后的王娡有同母异父兄弟王信和田蚡田胜等。
臧儿出生时比较富贵,家庭变故后才沦为平民,本人就很有政治头脑。
臧儿的长女王娡嫁给平民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金俗。
臧儿找人为子女卜算,结果说她的两个女儿都该是贵人。
臧儿于是就把女儿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
金王孙觉得很荒唐,又很愤怒,不肯和妻子离婚,臧儿于是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中,金王孙也就找不到王娡了。
太子刘启很宠爱她,封为美人。
所以王娡本身入宫目的明确,十分懂得邀宠,也十分聪明,聪明的人用到政治上自然就有政治头脑,用到床上自然就有魅力,这个女人十分不简单,她的三个同母异父的兄弟也都是弄臣,大哥王信最先封侯的,除了本剧的田蚡还有个弟弟田胜。
但是本剧只让田蚡出来了,好像王家就他一个国舅弟弟,如果真是这样,刘彻也不会容忍外戚王室很多年。
王娡和窦太主也是联手了很多年呢。
第三,窦太后。
早在汉惠帝初年,有一个叫做窦漪( 《史记索隐》记载其名为猗房)的民女以良家子身份入宫为婢,伺候吕太后(吕雉)。
所谓良家子,在汉朝时,是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后世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以平民为良民,遂用以称良民子女,这也是古时候区分良贱的重要等级界线。
窦漪聪明伶俐。
之后,吕后为了羁靡诸刘而“出宫人”,每个诸侯王送去五个宫女,实为监视。
窦漪也在此列,窦漪是清河郡观津县人,离赵国很近,因此去找负责此事的宦官行贿,想将自己的名字写到去赵国的名簿上,结果宦官不知是忘了还是按照吕后的意思亦或者是命运的安排,窦漪被安排去了代国。
这一次阴差阳错不仅救了窦漪的命,也改变了历史。
那个赵王叫刘友,公元前181年,赵王的王后(吕后的人)因妒生恨,诬告刘友造反,赵王被吕后囚禁以至于活活饿死。
这个代王,就是日后西汉第五帝刘恒,正因为去了代国,才得以日后成为大汉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称霸后宫、把持朝政十年。
窦漪之后,汉朝还有一个女人同她一样也是命运造化,她叫王昭君,因得罪画工被刻意丑化,失去侍奉帝王的机会,却意外与匈奴和亲留名青史,这是后话了。
刘恒登基前后两个月内,刘恒原配(体弱多病早逝了)给刘恒生的四个孩子都离奇的病死了(刘恒登基后,即下令废杀了刘弘及其四个兄弟,所以算一命抵一命吧)。
刘恒另外宠爱的慎夫人没有子嗣。
于是,刘恒登基后就册封窦漪为皇后,因为她是民女,没有娘家势力,所以朝臣们也都同意册立窦漪为皇后。
吕后和窦漪为什么都信奉黄老之说呢?
不仅仅是黄老之说玄妙无穷,更是因为他们都懂得帝王的无情和多情,只有无为方能自保安身,只有活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不争才是大争,明争则必死。
窦太后曾在吕后身边做宫女,耳濡目染,进刘恒王府多年一步步熬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她推崇黄老之术有很多深层原因,甚至还涉及到分封制等等,她不喜欢腐儒,但从不拒绝能臣,本剧对她的刻画和她对汉武帝的影响还是应该在多一些笔墨。
汉武帝刘彻先后清除窦氏、王氏两大外戚势力,既是对他极大的锻炼,也为日后西汉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汉武帝对于窦太后和王太后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老人们的深虑,到了晚年险些酿成亡国大祸,发布轮台罪己诏,转而又默默实行了黄老无为之治,那个时候,难道他不会想起他的奶奶吗?
他不会想起秦亡之根吗?
本剧只是流水账一样把大家一些耳熟能详的大事都点到为止,但是汉武帝的内心世界还是触及太浅,没有创新式的反思是一大遗憾,他的一些台词多是按照史书照搬,缺乏有历史依据的艺术创造是很大遗憾。
第三,剧中两次提到吕后对冒顿单于的回信一事,但是剧中的表达是片面的,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全,而且容易造成误解。
汉惠帝刘盈时,季布担任中郎将。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春,匈奴使者带来冒顿单于向吕后的求婚书信,侮辱吕后,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 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
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
这是当面撒谎!
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
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如果没有季布反对樊哙攻击匈奴的建议,吕后可能就不会采取和亲之策,西汉初立就和冒顿单于开战,结局真不好说,冒顿单于就是当时的成吉思汗啊。
吕后并非没有血性之人,面对冒顿单于羞辱之词怎么能一声不吭呢?
但是吕后从谏如流,最终权衡利弊,眼光放远,忍辱负重,才有了那封回信。
5.其实,我本人不喜欢看汉史,因为整部汉史记述到处是坑,而且汉朝历史看起来特别窝心,看得长吁短叹,西汉一朝从开国皇帝到刘婴,就汉文帝、汉宣帝还不错,汉昭帝死的太早又太离奇,汉武帝是个幸运的败家子,其余都是够荒唐的。
看历史特别是汉史要有很强的独立思考意识。
为什么说汉武帝太幸运了呢?
说秦亡是因为秦朝暴虐、大兴土木又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人等等,哼。
秦始皇陵不管它修了五年、十年还是三十几年,按照记载,无论怎么算,也没超过40年!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茂陵修了53年,《晋书·索綝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不管晋书写的真假,我就不信茂陵用的钱和人比秦始皇陵少!
汉武帝和他家祖宗三代都得感谢秦始皇他们一家,要是没有秦长城,估计西汉都等不到刘彻反击匈奴,没有长城匈奴跟你和亲吗?
刘彻和匈奴打了44年(还没算其他地方呢,轮台罪己诏之前年年在打仗),秦始皇统一六国才打了10年啊,要不是赵国耽误了点儿时间还更快!
你说谁更穷兵黩武?
人家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是赢家积累了百十年的基业才能一统天下!
刘彻祖上三代攒的钱多还是赢家百八十年攒的钱多?
不要以为看过《过秦论》就能知道秦为什么亡?!
单论穷步黩武、劳民伤财西汉早就亡在刘彻手里了,他刘彻比嬴政在这两个方面简直是碾压,但是为什么秦亡了,他西汉没折在刘彻手里?
这个问题当年我研读秦汉历史时候很认真的思考过。
我觉得本剧如果从刘彻回忆录的方式去反思这些问题,会更有深度,比流水账有意思,流水账看史记和汉书不就得了。
秦朝灭亡的根源在军事上是用兵不当,中央特别是京畿空虚,主力兵都派出去打仗了。
陈胜吴广算个屁啊,陈胜吴广很快就被灭了,真正亡秦的还是异姓诸侯王!
而且秦始皇始终没有把继承人的问题处理好,嬴政没想到自己死得那么快,身后事考虑不周全,所以秦速亡。
如果秦朝在这两点上安排好,秦朝就是再打个几十年也没啥事。
史官就爱拿农民起义说事,哪个朝代没有造反的?
哪个朝代是真正被起义军灭了的?
清朝腐败成那个样子,是白莲教、义和团还是太平天国给清朝灭了?
永远都是诸侯和贵族利用乱世夺取政权。
秦朝打仗穷也没有公开卖官鬻爵啊,汉武帝刘彻搞得赎罪钱那是和珅的祖师爷,刘彻用的酷吏就比秦始皇少吗?
也没看到刘彻时候因为这个起义的啊?
说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史官给他脸上贴金,他是货真价实的法家实用主义者,清朝才是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清朝八股文哪个朝代整出来了?
刘彻杀豪杰杀的少吗?
他们刘家和吕后不算项羽和诸侯王旧部,就是自己家的功臣杀的少吗?
《过秦论》里说秦的坏话,可以安到西汉、安到刘彻身上好好比比,都是八两笑半斤。
刘邦不傻,他就是靠着奸猾才能竖子成名的。
刘邦建立西汉后,马上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首先就是立刻大肆诛杀项羽旧部,其实就是诛杀异姓诸侯王,诛杀名将侠客,连自己的功臣都不放过,大封同姓王,而且都安排在了都城附近,解决中央军力空虚的问题!
其次,杀的差不多了才表面上提出和平、休养生息这类的,一是好听,收揽民心,最主要的是怕再打下去自己都打下台了。
刘邦也没想到自己死那么快,他杀那么多人,上天能留他吗?
本来去平叛,结果中了英布一箭,不久就死了。
但是,对比秦朝,刘邦有一点还是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那就是太子人选上。
不管是刘如意还是刘恒,哪个王子都是比刘盈更合心意的,但是碍于吕雉,刘邦最终只能选择刘盈。
刘邦不是不知道主少母壮的道理,关键是吕后他也除不掉。
刘邦当时认为,不管谁接自己的班,江山毕竟还是姓刘,刘邦又留下了周勃和陈平来制约吕雉,这一点上刘邦可比他子孙看得远多了。
可是,这个太子人选终究还是影响了西汉的气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都没能解决吕雉外戚专权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了西汉的命。
刘邦分封刘姓王不是错,错在大小和位置上。
刘启和他儿子刘彻都蠢在矫枉过正和过于急躁上,到刘彻这一代倒是彻底解决了同姓诸侯王的问题,但是皇族同姓羸弱,最终导致西汉亡于外戚之手。
刘彻应该在同姓诸侯王的大小和位置上好好研究,而不是彻底让同姓诸侯王失去了抵制外夷、拱卫京师的作用,只留下了虚名空耗国库而已。
刘彻没有认识到:只要异姓不封诸侯王,同姓诸侯王就是反,这江山也姓刘,把同姓诸侯王弄废了,再有造反的,江山可能是要改姓的。
刘彻和乾隆属于差不多的一类,看似明君圣主,实则骄奢yin逸、好大喜功,为逞一己之快,为彰一时之名,把两三代人做的事硬要一代人做成,自然是极大的透支了国力,加速了王朝衰亡,却并没有解决真正症结所在,对王朝兴亡之道还是目光短浅于一时了。
这是一篇历史巨著, 这里有帝王光鲜的一面,也有他无奈的,阴暗的一面。
让我震撼的是最后,卫青临死前,为了太子的事去见汉武帝的那一集。
当卫青的轿子到了皇宫的时候,那些守卫们,分分鞠躬,呼唤着大将军。。。
那场景真让人潸然泪下。
这是对一个军人,一个位高者的个人魅力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敬。
及时像卫子夫这样的,看惯权力场的人,看到此时的场景也是无比的震撼。
当汉武帝,听说卫青来了,也是对宫人说: 我要着正装去见卫青,这是什么样待遇,什么样的人会让汉武帝这样的天之骄子如此重视?
卫青,到台阶下,拒绝抬轿上去,走不了,就爬。
这是他对他的伯乐的尊重。
即使想卫青这样位高权重的人,还是那样的谦卑和自知。
这就是人格魅力。
对上,让领导者赏识和器重,对下,受到下面的人拜服。
不得不让人学习和尊重。
《汉武大帝》里汉景帝和汉武帝在雨天里各送了一次老师,俱极精彩。
历史上两个皇帝是不是真那么有情义,大概做不得真的。
但晁错与卫绾都是一个好老师。
汉景帝对晁错说:“您说过,若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不顾身家,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必然品性。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好壮丽的人生!
晁错的天真与急躁造成他的死,而且还是死在自己学生的手里。
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是不怕死的,这大概就是岳飞所说的官不畏死吧。
汉武帝在雨亭前送卫绾说:“朝中熙熙,多为利来。
宫中攘攘,多为利往。
宦海浮沉,世事难测,唯讲堂犹在,青松翠然。
”真的让人很感动。
我甚至玩笑地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很猥琐地认为,自己如此不出息,是自己并未遇上一位明师之故。
只是如今老师的低贱却是真切的,近代以来所谓的革命不仅真的革掉了许多学者的命,也革去了他们的尊严。
对老师的歧视是从上往下的,因为一个想要愚民的国度只需要养一些善于舞文弄墨,粉饰太平的狗就可以了。
那些儒家对于至善的追求而让我感动痛哭的“视死忽如归”的绝世风度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大义,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臭狗屎罢了。
最近把《汉武大帝》一次性刷完了,看完后,感慨万千。
关于汉武帝,现在依稀记得小学社会课本里用“雄才大略”来形容他;上了中学,历史课本里把他的“雄才大略”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内方针,一改汉朝建国以来的“无为而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推恩令”,减弱藩国势力;外事方面,北击匈奴、出使西域。
不仅开创汉室四百年基业,更为以后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看完《汉武大帝》,关于刘彻的“雄才大略”毋庸置疑。
“秦皇汉武”,一直以来是历朝历代所传颂的大有为之君主,开疆拓土、君威远播。
不过,中国有句话,“一将终成万古枯”,“一将”就已如此,何况千古之帝王呢?
刘彻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汉武盛世”,但是有多少人惨死在这一盛世之下,普通老百姓自不必说,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致使民不聊生;还有他一手造成的千古冤案——巫蛊之祸。
“秦皇汉武”,汉武帝之所以能与秦始皇齐名,除了文治昌盛、武功卓绝之外,暴虐也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始皇暴虐,二世而亡;孝武暴虐,民不聊生。
刘彻的暴虐除了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之外,对待近臣更是如此,汉武时期,早上位极人臣、呼风唤雨,晚则身首异处、满门抄斩。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那些为“汉武盛世”铺路的忠臣义士们!
1刘荣(景帝废太子)
确切来说,刘荣之死并非刘彻所为,但“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所以,这笔账归根结底还要算在刘彻头上。
废太子刘荣是汉景帝庶出长子,刘彻的兄长,母为栗姬,后因其母不大度牵连被废,降为临江王。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刘荣又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被传到中尉府受审。
酷吏郅都责讯甚严,刘荣恐惧,请求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景帝谢罪,郅都不许。
窦太后堂侄魏其侯窦婴派人悄悄送给刘荣刀笔,刘荣向景帝写信谢罪后,在中尉府自杀。
刘荣之死,景帝难逃其咎,归其原因,无非是为时任太子刘彻扫平障碍,毕竟自古以来“废太子”大多难得善终。
2周亚夫(景帝时丞相、太尉)
周亚夫,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
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周亚夫和废太子刘荣一样,成了景帝为刘彻铺平道路的绊脚石。
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一则大权在握,二则直言敢谏,经常惹得景帝不高兴。
有一次,景帝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
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
”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
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
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后来,周亚夫因“地下谋反”事件被问罪入狱,最终不堪受辱,闭食抗议,吐血身亡。
3赵绾、王臧(武帝时期大臣)
之所以把这两位放在一起,原因在于两人同为大儒申培的弟子,也是刘彻“建元新政”的舵手。
赵绾,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王臧为太子太傅。
两人在汉武帝前期受重用,推行新政,大兴儒学、设立太学;革除弊政,包括列侯就国、解除关禁、检举宗室;还有诏贤举荐。
但这些举措得罪了皇室宗亲以及诸窦子弟,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毁新政日甚”,他们都集聚到太皇太后窦氏周围告状诋毁。
最后,刘彻迫于压力,将二人革职查办,不久死于狱中!
赵绾王臧两人之死,与刘彻并无多少关系,只是充当了刘彻的替死鬼!
4窦婴(景帝、武帝时期丞相)
窦婴西汉大臣,字王孙,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
七国破,封魏其侯。
武帝初,任丞相。
窦婴虽为窦氏宗亲,但并非与窦太后沆瀣一气。
有一次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
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
”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
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陛下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
”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
刘彻继位后,窦婴官拜丞相,但好景不长,建元新政夭折,窦婴受到牵连,被免除丞相职位。
在之后的宦海生涯中,窦婴与皇舅田蚡互生芥蒂、相互争斗。
两人因灌父酒闹之事,更是当着武帝的面,唇枪舌战,但由于窦太后去世、刘彻之母王氏的压力,窦婴入狱。
不得已,窦婴拿出景帝给他的“诏书”——“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但查无实据,后被处死,全家满门抄斩。
刘彻借田蚡之手除去窦婴以及窦氏宗亲,不可谓不狠也!
5田蚡(武帝时期丞相、太尉,刘彻舅舅)
田蚡,西汉外戚大臣,武帝时期的太尉和丞相,孝景王皇后的同母异父胞弟。
窦婴死后,田蚡已知自己大期将至。
次年春天,田蚡病倒,病中喃喃口呼谢罪,家人请来能视阴阳鬼事之人,得知是魏其侯窦婴和灌夫两鬼守住田蚡,鞭笞索命。
群医束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田蚡不治。
田蚡死后,其子田恬继承侯爵才四年,就因罪被废除了爵位。
至此,田氏一族也退出政治舞台。
6主父偃(武帝时期大臣)
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
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拜为郎中。
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主父偃向汉武帝提议实行“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主父偃任中大夫之后,便将矛头转向刘姓诸王。
当时,刘姓诸王骄奢淫逸,越轨乱伦者不在少数,主父偃刚正不阿,瞬息之间灭掉燕齐两国,迫使齐王自杀。
其他诸侯王为了自保,便纷纷起来反对主父偃。
以赵王为首,上告主父偃罪状两条:一条是受贿,再一条谋害齐王。
但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紧这一条就让主父偃进了监狱。
汉武帝并不想立即杀个主父偃,因为主父偃毕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出面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
最终,主父偃被诛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史记》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
悲夫!
其实,主父偃之死完全是刘彻一手操纵的政治悲剧,刘彻借主父偃之手整治诸王,但又怕过激而生变,所以转手又杀掉主父偃。
两方互有损失,而刘彻坐收渔利。
7宁成(著名酷吏)
西汉酷吏。
南阳穰人。
景帝时,先后任济南都尉、中尉。
因贪暴残酷,宗室豪杰人人惴恐。
武帝即位,徙为内史。
后畏罪解脱归家,在家乡放高利贷,购陂田千余顷,役使贫民数千家,致产数千金,从骑数十。
再起为关都尉,出入关者云:“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
”宁城之死与主父偃如出一辙,刘彻先用他们对付皇亲贵族,然后等到民怨沸腾时,再出手除掉他们。
8刘据(武帝太子)
前面几位可以说是刘彻为了中央集权,随手摆弄的棋子。
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之死,完全刘彻晚年荒唐无道的冤案。
卫太子刘据,汉武帝刘彻嫡长子,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兄。
母为卫皇后。
刘据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年)春,于元狩元年(前122年)夏立为皇太子。
刘据成年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以国事交付太子刘据。
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
汉武帝晚年,不断对外用兵,精神上又追求得道成仙,而太子一向体察爱民,与汉武帝思想背道而驰。
于是两人渐生间隙。
“巫蛊之祸”更是刘彻晚年、乃至整个汉朝史上最大的冤案。
太子刘据被迫起兵,但最终兵败,自己本人也自杀成仁。
虽然刘彻在“巫蛊之祸”发生后,为太子平反正名,并且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又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望而思之,期魂来归。
但无论如何,这件事对于汉武帝来说,无疑是他一生的污点。
9卫子夫(武帝第二位皇后)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大将军卫青之胞姐、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姨母,汉宣帝刘询之曾祖母。
卫子夫与其弟卫青原本是刘彻姐姐平阳公主的下人,刘彻到访后,一眼就相中了卫子夫,并且把她与卫青一并带入宫中。
数年之后,刘彻废掉皇后阿娇,立卫子夫为后。
在立为皇后的三十八年中,卫子夫将汉庭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
在这三十八年中,史书记载中的汉宫不复有妒妇娇女,更无因妃嫔相嫉引发的恶劣事件。
卫子夫的良好品行不仅获得了汉武帝的全面信任,也在《外戚世家》所记载的四朝十余名后妃中,赢得了太史令司马迁唯一的赞美。
卫子夫虽无佐君之功,却有内助之贤。
10钩弋夫人(昭帝刘弗陵之生母)
钩弋夫人赵氏,汉武帝刘彻宠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
传说赵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见她并将其手展开,展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拳夫人,又称钩弋夫人,后被封为婕妤。
巫蛊之乱后,太子刘据被杀,刘彻立幼子刘弗陵为储君。
刘彻在临死之前,吸取景帝窦太后、其母王太后和窦氏田氏等外戚专权,便将她处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立子杀母”!
纵观武帝一朝,位极人臣且又能得其善终的仅卫青一人而已,这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卫青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卫青官拜大司马,地位在丞相之上,汉武帝希望群臣见大将军行跪拜之礼,汲黯却依然行揖礼,卫青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尊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和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很多人。
一件小事就足以看出卫青为人随和。
梁启超说,誉满天下者,必谤满天下。
后世之人赞颂秦皇汉武的功绩,但换位思考一下,你们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沉寂的荒漠一般不会起风,然而一旦起风,就意味着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将要发生。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是哪一个匈奴士兵,第一眼看到草原远方露出的汉军。
这一次,轮到匈奴人尖叫。
在风暴的间隙,越来越多的匈奴人发现,大汉王朝的骑兵,像一团团的乌云压了过来。
草原上的狂风是他们带来的,风旋转着,草叶在疯狂地舞蹈,发出了令人胆寒的沙沙声,那是死亡的讯息。
——历史的拐点*汉匈之战*第三集始故事里的事件是相同的,只是变换了一下场景。
这一切发生在拂晓的月光下,天空是一片静谧深邃的蓝色。
气氛里少了些肃杀和血腥,但绝对是致命的温柔一刀,匈奴人在甜蜜的梦境尚未清醒便即将死去。
那白色战马上泛着银辉的铠甲,那个身影即便在朦胧的夜色中看不清面目也不会被认错。
那是卫青,我大汉首破匈奴之第一人。
自此,长安的城门下不再有和亲公主的琵琶声怨,车碾声长,而换以旌旗凛冽,铁蹄铮铮。
任何事情都有开始,而每个开始都不那么容易。
就像我在落笔之前就已纠结过无数次,更何况一个人即将把自己的命运转折和整个时代国家的命运转折系为一体。
那注定是个传奇吧。
可是我反倒不想说这些,我只想说我当时见到的蓝色的天空和银色的月光,这仿佛也是熟悉他的人们达成的共识,是关于他的某种象征与寄托。
他像散落的月的清辉柔和而清冷,有月光抚照的亲切也有抬头仰望的遥远,他无处不在,唯独不在你关于红尘喧嚣的记忆里。
云中-雁门-代郡-上谷-高阙-定襄,那些战争中的城池。
朔方-五原-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那些战后新建的城池。
去过的人说,5000多公里的自驾,一些地方少有人烟。
只是那时候,没有车只有马,没有高速只有草原和荒漠,人们也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打仗。
我在心里向往了一下,却也不敢在那人迹罕至的旷野大喊。
听说那里的塞城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我可以挑选一颗散落的圆润的石子,它们仍是2000多年前的模样。
汉朝是一个刻在石头上的朝代,上面有婉约浪漫的乐府诗,也有大气磅礴的铁血战史,那些故事在石头上流转着栩栩如生的纹路,是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永恒。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戎车七征,北登阗颜。
”目光无法穷极那些辽远的战线,不然会听到无数战马的哀鸣。
人们在胜利中狂喜,而往往忽略了代价。
“漠北”之后,“大将军日退”,卫青在史书里渐渐淡去,于是那个才干绝人,马上矫健如飞的身影成为了一座丰碑。
当年,为了梦想与使命,为了成全一段君臣情谊,他用尽了智慧和英勇,也许最后奉上的还有生命。
如今的急流勇退仍然是将军恪守的职分。
无论何时转身,你看到的依旧是这样无悔的一个人,这样坦然的面孔,这样坚毅的眼神,人生足矣。
“悬崖勒马的是将,悬崖不勒马的是王”,一念之间即是不同的结局,是与非注定成为千古的话题。
说着说着,就有些伤感了,不如回望一下长安。
不管你是退居幕后,还是回到庭院的深处,那总是长安。
这城市的名字原本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那是幼时母亲温暖的怀抱,也是长大后誓死捍卫的家园。
那是许下宏愿的远行者梦想的起点与终点,也是无数颓然离去的才子心灵深处永久的眷恋。
而我只想站在灞桥的垂柳下,不是盼归,也不是送别。
然而一闭上眼睛,就会听到草原的响箭和鹰啼,就会看到大雪满弓刀,星夜追单于的画面。
好像暂时忘记了战争的残酷,感觉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不想管“龙城飞将”到底是谁,也不去想“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震撼,只是那里的导游也从来不会带你去卫青墓,大约相比于汉武帝和霍去病的,那里显得冷清又凋敝。
人们更容易同情骁勇半生却郁郁而终的李广,更容易记住霍去病流星般璀璨而短暂的一生,然而相比之下,卫青却显得平静而圆满。
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常规概念下的将军。
其实不被打扰也是好的。
可是不知从哪年开始的习俗,人们在他的封土上办起了庙会,拜完了送子观音又拜一拜他,也许因为卫家刘家那一大堆的孩子特别多吧。
难怪文人说,卫青没有风骨,死后看来也是这样,好性情的人从来不与人计较。
只是所谓风骨,大多都是些生不逢时的执拗,与卫青有什么关系呢?
欲加之罪,也太过牵强了。
俗人在乎当世的评价,伟人在乎历史的评价,而总有一些人,不在乎任何评价。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风骨只是后人的附会,当战神走下神话的圣坛, 他一如每个普通的“舅”与“父”,他不是不在乎。
秋风卷起一片落叶,吹落在那冷清的墓碑前,像是谁的一声轻叹。
那看似圆满的背后,原来还是有遗憾。
是的,人可以做到无悔,然而怎能无憾?
好在我不曾去过那墓碑前。
好在那墓碑残缺的一角像是有人已经补好了。
好在那里时常有人送上淡淡的菊或是漂亮的白玫瑰。
或许这个时节,有人会送上几支馨香的月桂,最好还有馅料里带着葡萄干的月饼。
感谢你带我领略了一个朝代的丰姿,而你是其间最温暖的剪影。
最大的感受就是导演其实太过于暴力的去表达,有十分强大的欲望去呈现汉武帝在历史上创造的那些政绩。
当历史看,又不是历史,显得电视剧。
当电视剧看,又显得很历史。
情感表达的暴力。
不是视觉暴力。
电视剧和电影是娱乐的产物。
不能过于暴力的表达某一种单一的情感。
历史只能是借鉴的东西。
我的意思是说,在把汉武帝作为娱乐电视剧表达的时候,如果能够给观者传达当年的历史政绩,那算是电视剧“额外”的收入,不是本质收获,胡玫老想表达汉武帝的东西表达的恢弘一点,很牛B的样子。
但是她也知道,历史靠那点历史学家来说,是说不清楚的。
为什么不娱乐一点,叫人笑,叫人思考。
而不是单纯的赞美。。
单纯的赞美造成的后果就是,很暴力的表达,很功利。
根本不用看,就知道结局和情节。
所有的战争场面的都是一路子:悲壮的音乐,很多马一起走路,或者奔跑。
这么多集,汉匈这么多场战争,画面全部是一样的,都是一次拍摄,多次剪辑,画面还有相同的重复运用,胡玫大导演的确是没有能力的啊!
以前大家只所以觉得拍的好,那是因为没人来拍这样的电视。
汉匈之战争在历史上具有这么大的意义,胡玫大导演都是镜头一扫而过,战争本来就是镜头的最佳对象,怎么能这样呢?
到了电视剧的最后,汉武帝变的多疑,做的事情莫名其妙,与他前面的一世英明完全不符合,很读事情都是不经过任何考虑就实施的,冤假错案不断,也葬送了可能在历史上,造成大仁政的太子刘据的死亡。
最大的错误还是在于导演,汉武帝犯错误,他也跟着错,为了表现汉武帝的错,导演的表达手法都是乱七八糟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想:汉武帝怎么会做这么荒唐的事情。
即使汉武帝再老,再多疑,也不会做毫无根据或者逻辑的事情,于是电视里面,很多事情就在导演毫无逻辑的情况下发生了。
卫子夫在历史也是一代名流,既然胡玫大导演那么急与表现所谓的历史,为什么剧中卫子夫却没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关键是,演卫子夫的这个人实在是像个小丑,表演的太差了。
年轻的时候,像个呆子和木偶,年老了像个傻瓜。
只有在争夺太子地位和权力的时候,才显得有点看头,这种效果就像是刘据,儒弱了20年,在最后一年枭雄了一把,到最后却自杀了。
不过,话说回来,卫家是悲壮的。
几乎所有的中国的正史剧都会采用两个主题,一是如何上位,二是如何选接班人,尽管从管理学上而言这是管理者最为重要的事情。
这部《汉武大帝》,似乎也没有脱离这样的框架。
对于剧中的两个皇帝,就如同《雍正王朝》一样,更喜欢焦晃所饰演的汉景帝,亦如《雍正王朝》中的康熙,波澜不惊,却又步步在先。
汉武帝对于儒家的推崇,在整个皇帝的成长过程的影响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少时武帝在卫绾的教导下,熟读儒家经典,锐意进取,大刀阔斧,却在山雨欲来之际,被窦太后轻描淡写的一一化解,自此汉武帝的理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儒家的推崇,逐渐被道,法,兵等家的理念所左右,在外以游猎为由进行训练,对于朝廷之事丝毫不理,看似散漫,然却韬光养晦,只待时机,之后对于军队的管理,以及壮年之后的皇帝,无不体现出皇帝的帝王心术,尤其是在卫青被皇帝投闲置散之时,其中的表现更是非常。
就是这样一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其治理之道始终还是外儒内杂,也许正如赵普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看来,论语中正是半部精华,半部糟粕!
一部好剧,主演演的好不足为奇,关键要有足够出彩的配角。
显然,汉武大帝很符合这一点。
除了汉武帝与汉景帝之外,配角例如窦婴,窦太后,梁王,田蚡,李广,刘凌,卫青霍去病真是无一不出彩。
高度还原了汉武帝刘彻波澜壮阔的一生。
看看焦晃的演技,遗憾没能看到他出演的康熙王朝。
实际上,汉景帝比汉武帝难演。
如果说汉武帝是一代雄主,那汉景帝就是一代谋主,睚眦必报,工于心计,举棋不定,左右为难。
焦晃老师拿捏的十分到位。
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劇中司馬遷為劉徹解釋天象,見五星連珠,說出了這句話。
實際上這是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中的彩錦護臂上的話。
其中,“中國”兩個字和當今的意義也不相同,指的是中原地區。
而尼雅遺址屬於東漢到魏晉時期。
編導們把這句話提前到漢武帝時期,當然自有用意。
二:楷書。
《漢武大帝》中的角色寫字都用楷書,楷書的起源雖然有多種說法,但楷書的成熟是在三國時期,到兩晉南北朝時纔開始勃發,產生了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大家。
而秦漢時期的官方書體是隸書。
三:捉刀人。
劇中劉徹戲弄匈奴使者,讓男寵韓偃冒充自己,自己扮成衛士。
讀過《三國演義》的觀眾自然知道這是曹操的故事,該故事原始狀態如下: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頭。
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世說新語.容止》)不過這也只是傳說,唐朝劉知己曾辯其偽。
四:“周亞夫軍細柳”。
這個故事曾經入選過中學語文課本,觀眾當不陌生。
簡單地說,被擋在細柳軍營門外的是漢文帝,而不是他的兒子漢景帝。
五:匈奴的信仰是太陽和月亮,沒有什麼崑崙神。
伊稚斜單于是軍臣單于的弟弟,當上單于後就把軍臣單于的兒子感到了漢朝,不久死去,劇中是被劍射死的。
歷史上用鳴鏑訓練部下並殺死父親的是伊稚斜單于的祖先冒頓單于。
六:歷史上飛將軍李廣不是戰死的,他帶領的軍隊在沙漠中迷了路,沒有找到敵人,回來後被大將軍衛青追責,羞憤自殺。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