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6年第28期, 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
同时,电影杂志有诸如“不要总批评中国国产电影”的指示,因此正式发表的版本去掉了此原稿中的部分内容: 如果说近年来波兰、爱沙尼亚与丹麦在国际战争片市场的崛起,着实令人惊艳,那么2016年爱尔兰战争片《雅多维尔围城战》的出现,简直就是令人惊奇了——作为中立国的爱尔兰,居然出品了战争片。
大概正是因为中立国的“血统”出身,导致这部电影有些默默无闻。
然而,对制作资金与拍摄战争片经验都十分的爱尔兰来说,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已经实属难能可贵了。
背景云波诡谲 二战题材的战争片中,二元对立式的正邪之战,非常利于观众明了双方的阵营或“道德倾向”。
相比之下,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环境就显得云波诡谲了。
中国观众很可能并不了解《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出现的各方势力——联合国、美国、苏联、法国、爱尔兰、刚果与闹独立的加丹加省之间,都是怎样的关系。
非洲的刚果,原为比利时的殖民地。
1960年,在刚果(金)民族运动党主席帕特里斯·卢蒙巴的领导下,刚果独立。
然而,比利时策动了刚果南部的加丹加省政治势力“加丹加部族联盟”,其主席与军阀莫伊兹·冲伯,宣布加丹加省独立为“加丹加共和国”。
卢蒙巴向联合国求助,然而西方国家一直将战略资源丰富的刚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组织联合国军前往维和的同时,也将部分军事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暗度陈仓地派往加丹加省,支援“加丹加共和国”独立。
卢蒙巴表达了向苏联靠拢的意向后,美国、法国与比利时,联手策划了刚果的政变。
在电影中,美国总统肯尼迪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悉数登场。
最终,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科上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卢蒙巴,并将其交给冲伯的叛军杀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率领由法国雇佣兵、比利时侨民武装与刚果卢巴部落武装组成的叛军,向联合国军驻守在雅多维尔的爱尔兰第35步兵营A连发起进攻。
电影中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就此展开。
在这种局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刚果的危机产生了两种分裂的姿态。
在道义上,他们只能赞成并组织领导联合国军前往维和。
在利益上,他们却更希望刚果维持殖民统治的原貌,消极对待并暗中破坏联合国军的维和。
小打小闹也精彩 从兵力上看,这场战斗只是“小打小闹”。
在雅多维尔之战中,爱军A连只有158人。
不同文献资料对刚果叛军的兵力规模记述也不同,少则300人,多则3000—5000人,刚果叛军占绝对优势。
现如今,中国的很多战争片开始模仿西方,追求大场面或“逼真”的战场效果,甚至模仿《拯救大兵瑞恩》式的主观镜头。
然而,在武器装备道具与军事细节的设定上,仍然有悖史实、粗制滥造。
相比之下,低成本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却尽可能地还原了这场战斗,道具也十分考究,着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电影中,双方的战斗以轻武器对射为主。
爱军的武器装备,包括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瑞典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英国“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维克斯”式7.7毫米重机枪,美国Mk 2式手榴弹与M2式60毫米迫击炮,后方曾派来1架美国UH-1“休伊”式多用途直升机。
刚果叛军的轻武器,包括德国P-38“瓦尔特”式9毫米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FN MAG 58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美国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苏联Dshk式12.7毫米重机枪,瑞典M48“卡尔·古斯塔夫”式84毫米火箭筒与英国ML式76.2毫米迫击炮。
在真实的历史中,刚果叛军装备的是多门81毫米迫击炮与1门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
当然,刚果叛军还有爱军根本不具备的优势——1架法国MC.170“教师”式教练机,作为空中支援。
电影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神话般的防御战。
在孤立无援且没有任何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爱军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158名官兵,凭借多为二战时期技术水平的轻武器,抵挡了拥有重火力支援的刚果叛军,连续5天的波浪式围攻。
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后,爱军被迫投降,但只付出了5人负伤的代价。
相比之下,占人数与火力绝对优势的刚果叛军,有300多人阵亡,其中包括30名有阿尔及利亚战争经验的法国雇佣军老兵,另有1000多人负伤。
如此悬殊的伤亡损失比,堪称战争史上的神话。
在危急关头,爱军甚至想出了用炸药引爆装满空子弹壳的木箱,作为炸弹的创造性战术。
这也正是A连连长帕特·昆兰那句悲壮的“我们每颗子弹都用了两次”的来源。
在电影中,爱军迫击炮兵以神奇的炮术,摧毁了树林后方的刚果叛军迫击炮阵地。
这种看似“抗日神剧”中才有的情节,却是真实的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发生过的。
当然,电影中也有些设定,或许存在争议。
例如,刚果叛军的MC.170“教师”式教练机进行扫射,爱军中的角色却能在两条弹道中存活。
这种概率实在太小。
在狙杀远距离外的刚果叛军“白西装老板”时,爱军狙击手将“李-恩菲尔德”No.4 Mk 1(T)换成了“布伦”,只装1发子弹,并用标尺与准星瞄准。
在理论上,无论最大射程还是有效射程,前者都优于后者。
无论如何,射击远距离的点目标,狙击步枪的效果都应该优于轻机枪,狙击镜的精确性要优于标尺与准星。
很多外国的军事爱好者,也都对电影中的这项设定感到怀疑或不解。
唯一的解释是,狙击手是为了使用“布伦”的两脚支架,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精确狙杀的效果。
英军中的很多“布伦”射手,也都夸赞过这种轻机枪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动狙击步枪”。
爱尔兰维和军驻守的雅多维尔遭遇刚果叛军袭击,爱尔兰维和军四下寻找掩护。
爱尔兰维和军狙击手(左)手持“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A连连长“昆兰”(右)手持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与刚果叛军展开激战。
爱尔兰维和军在战壕中,以猛烈的火力抵御刚果叛军的进攻。
距离镜头,从近到远,分别为:“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与“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
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电影中化名“雷纳•福尔奎斯上校”,使用吉普车上的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
法国雇佣兵手提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其身后的刚果叛军使用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进行掩护。
态度敷衍 何谈情怀?
《雅多维尔围城战》的成功,是态度的胜利。
既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没有高额的成本,甚至不太为人所知,但其可欣赏的程度,并不亚于“爆炸贝”的《危机13小时》,足以跻身2016年世界战争片排行榜的前列。
比中国那些动辄“投资1.5亿”的战争片,更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作为低成本的战争片,整个剧组已经竭尽所能地将“还原历史”发挥到了极致。
《拯救大兵瑞恩》以来,以参战官兵为视角的主观镜头,几乎成了当代战争片的标准配置。
中国战争片当仁不让地接过了“山寨”风格的大旗,主观镜头泛滥成灾。
某些电影甚至“创造性”地发明了“反打式主观镜头”——不是以主观镜头对准枪口所指方向,而是将镜头固定在枪口,反向对准持枪者。
这种毫无代入感的视点,不知究竟是想让观众拥有怎样的体验。
相比之下,《雅多维尔围城战》的镜头使用却很传统。
只有表现指挥官用望远镜瞭望或狙击手进行瞄准的场景,使用了少量转瞬即逝的主观镜头。
然而,电影情节的紧凑与紧张感,战场环境的代入感,却毫不逊色。
《雅多维尔围城战》成本低廉,武器装备道具却毫不含糊。
有些中国电影号称“投资1.5亿”,做出的却是炮塔都不会转动的坦克,CG效果虚假的轰炸机,12.7毫米重机枪子弹击中人体四肢,仅打出个小弹孔的杀伤特效。
更有导演表示“飞机、坦克的型号不重要,只有情怀才能感动观众”。
连基本的史实都不肯尊重,道具都不肯做好,如此不认真的态度,还要空谈“情怀”,这不是比当年狂妄侵略者还可笑么?
为了增强电影所谓的戏剧效果,中国战争片市场已经是各种“神剧”的聚集地,影片主角的“光环”已经好到了子弹、炮弹与炸弹,都躲着主角飞的程度,怎一个“假”字了得?
殊不知,真实的历史远比不要逻辑或不顾现实的胡编乱造要精彩得多。
作为1922年独立后再未有过对外战争的国家,爱尔兰尚能从历史中挖掘出如此传奇的闪光点,而当今的中国战争片却只能用“神剧”来展示中国五千年来的对内对外战争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雅多维尔围城战》中,爱军158名官兵的困局,却为爱尔兰战争电影打出了一片天地。
中国某些战争片,却只能依靠迎合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兜售“情怀”,着实令人不齿。
这值得整个中国战争片市场,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部以最后投降为结尾的战争电影,让看惯了打到最后一人、最后一颗子弹也绝不投降的我还是多少有点不适应!
电影来源于真实事件,美苏争霸年代为了争夺核武器的原材料,在刚果展开了一场政治大战!
其中政客的丑恶嘴脸,刚果独裁将军的凶狠,以及在前线将当做弃子,在本部电影中任主角的爱尔兰维和部队战士们的有勇有谋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战斗本身很小,并没有太多的激烈场面!
在面对雇佣军10倍于自己兵力的情况下,维和部队没有一人牺牲也算是一个奇迹!
究其原因:1、同是欧洲的法国雇佣军头领给爱尔兰维和部队留足了体面,不止两次三番劝降,最后也没赶尽杀绝,并且在判了死刑的情况下仍然一月未执行,明显是在等待政治博弈!
2、刚果的武装部队战力也确实怂,在十倍于对方的情况下,对方还没有什么地理优势,这都打不下来!
实力确实堪忧!
片子由爱尔兰和南非共同出品,爱尔兰暂且不说,先说说南非。
作为出品过《第九区》这样小成本科幻神作,以及最熟悉非洲战争的非洲国家,南非涉及这个题材必然是品质保证,至少在武器细节方面,无论是爱尔兰维和部队还是私人雇佣军,双方的装备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有时代的特色,完全没有“跨时代”的“黑科技”出现。
片中双方冲锋枪的使用很符合史实,但打起来动作都过于“酷炫”,许多镜头都是“腰射”或是边跑边打,两种冲锋枪即使拉开枪托有效射程也就100米,在非洲广袤平坦的大草原上,实在不是合适的武器,还是在巷战或丛林战比较合适,所以双方的军官拿冲锋枪“闪转腾挪”扮酷炫,基本也就是耍帅而已。
至于手枪,停战前雇佣军军官的“卢格”比较显眼,实战中手枪的意义远大于射杀对手,片子手枪也是打的“乒乒乓乓”,实际上只是凸显气氛罢了。
1961年,冷战巅峰时期,当年那群奋战在非洲狂野大地的爱尔兰维和士兵,连粒旗子都算不上。
如果他们拒绝投降,英勇战死疆场,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粒炮灰而已。
可是,野百合也会发春,炮灰也有呻吟。
两个超级大国的明争暗斗,疯狂的“圈地”运动,在刚果加丹加省形成了一个聚焦点,因为那里有矿,还是铀矿。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就曾经赋诗赞美过铀的重要性。
“核以解铀,唯有杜康。
”这句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要制造核武器,必须先解决铀的问题。
我没有铀矿,造不出核武器,打刘关张很费劲,打孙仲谋更费劲,只好喝点杜康来解解愁绪了。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人只看利弊。
这是国民岳父的电影《后会无期》里的一句台词。
在政客的世界里,更是无所谓对错,只剩下利弊。
在利弊的权衡之下,半份“爱尔兰三百勇士”,就要在孤立无援的背景下,直面三千法国雇佣兵的冲锋。
利弊之下,联合国的秘书长都可以牺牲,何况一支维和小分队呢!
影片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直接把哈马舍尔德的坠机悬案,定义为谋杀,而且凶手直指刚果叛军首领冲伯将军,这是很不客观的。
哈马舍尔德在前往刚果加丹加省的途中坠机,虽然这个敏感时期出事,被击毁的可能性很大,但幕后元凶,则更有可能另有其人。
用宋丹丹大姐的一句台词来说:刚果那嘎达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
因为,哈马舍尔德推动刚果实现和平的举措,损害了西方国家在当地巨大的既得利益。
好了,抛开这些复杂、丑陋、肮脏的政治因素。
总而言之一句话,两个联合国的爱尔兰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让自己的爱尔兰同胞,一支150人的维和小分队,守住雅多维尔,别管他们是三千人,别管他们有飞机,别管他们有重机枪,也别管这支维和新兵小分队从来没有打过仗、没有杀过人。
总之,顶住。
150人,打退了雇佣军的数次冲锋,杀敌数百,甚至每一颗子弹都用了两次,然后这支维和部队居然一个人都没死!
你觉得玄乎不?
可是这是真的!
鉴于这群人,全体主角光环环绕,不如让他们长期维持世界和平,反正死不了,可以大大节约联合国的经费。
不过,这群人如果老得去维持世界和平,他们就不能叫维和部队了。
那他们叫什么部队呢?
对,钢丝跟我一起喊:老和部队,老和部队,老和部队!
老得维持世界和平,没毛病!
这支老和部队在雅多维尔基地找到的军备物资,武器是二战的,头盔是塑料的,强烈建议郭师傅给他们每人配备一个痰桶当头盔,至少是铁的,子弹打在头上,当了个当,当了个当,分明就是老和部队的军歌啊!
好了,严肃点,写影评呢!
这150人一个没死,除了运气好,我觉得还有如下几点原因:1、法国雇佣兵的战斗力太渣了,围攻一个地势毫无优势的据点,居然屡屡受挫,没有排兵布阵,没有战术布置,就是冲啊,为了钴、铜、锡、镭、铀和钻石,冲啊!
电影里还交代了,这支雇佣兵是戴高乐先生派去的。
真丢人,雇佣军的首领法尔克斯,可是个传奇人物呢!
冷战时期,他天天热战。
说真的,他说笑话的本事,可比带兵打仗强多了。
2、这群雇佣兵,真的没想刻意杀死联合国的人。
雇佣军领导反反复复来谈判,苦口婆心,感人肺腑,先是说,投降吧,我们人多。
后来说,投降吧,弹尽粮绝了,子弹都用两遍了,差不多就行了。
即使这群老和部队被关起来,判了死刑,一个多月都没行刑,还是等待着斡旋,最终遣送回国。
雇佣兵明白,老和部队也不容易,怀揣着伟大梦想,还是给点面子的。
联合国也得罪不起。
再说,爱尔兰人,天生自带亲和属性,影片一开始就说了,我们爱尔兰人,从来没有侵略过别人。
可能,大家都舍不得杀他们。
所以,这场力量悬殊、以少敌多的保卫战,被涂上了神奇的色彩。
可敬的指挥官,帕特•昆兰,不仅指挥了一场神奇的战斗,更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最明智的抉择,保全了150个兄弟的性命。
这是一场无谓的战争,因为所谓毛瑟行动,被雇佣军复仇攻击,无所捍卫,唯一保卫的是信念: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
因为政客们的险恶用心,牺牲一百多个热血的生命,简直是暴殄天物。
好在,这群小伙子们都活下来了。
即便,还被政客们黑化。
好在,国家最终为他们平反,授勋。
全片简练流畅,战斗场面略微弱了一些,而且是一场缺乏历史价值和战略意义的战斗,没有战争片的厚重感。
在史书的篇章中,也显得微不足道。
可是,因为那个笑话,我从三星的评分生生加到了四星。
酒馆里,雇佣军首领法尔克斯嘲弄地说:我查过尔兰人的战斗历史,你知道结果吗,根本没有历史!
大家都笑了。
法尔克斯又说:你有计划吗?
维和部队指挥官昆兰说:我们祈祷即使有计划也最好别用,因为一旦遇上敌人,任何计划都不管用。
法尔克斯说:这是隆美尔的名言,我不喜欢隆美尔。
昆兰说:没有几个法国人喜欢德国的军事家,他们只用了两星期就占领了你们全境。
看来,法尔克斯不仅打仗不如昆兰,说笑话也比不过昆兰。
核以解铀,唯有杜康。
其实,孟德兄不知道,解决了铀的问题,造出来核武器,才真的愁人呢!
疯狂的人类,早已经掌握了把地球毁灭千百次的力量。
我见过两个收垃圾的为了一个饭店的泔水打架,头破血流。
岂不知,所谓的铀矿钻石之类,在茫茫的宇宙中,连一桶泔水都算不上。
而我们,依然疯狂。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刺激的战斗场面,复杂的政治局势,朴实的人物情感,再加上应景的配乐,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全部。
本片集成了所有高分电影应有的外壳,唯独缺少的是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灵魂。
说好听点叫做空洞的形式主义电影,说难听点叫爆米花电影。
空洞,空洞,太空洞了。
先交代一下电影背景。
196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成立,他们成功地赶走了殖民他们一个世纪左右的比利时人,对的,就是《泰山归来》里面那些抢钻石的白人。
卢蒙巴:比利时无脑撤退后的刚果接盘侠。
政治观点尖锐,反白人反西方,头脑单纯的民族主义者。
(开场被怼死的那位就是他,历史上他是被雇佣兵苦虐多日活活打死的,电影里做了简化处理。
)冲伯:刚果最富裕的加丹加地区的话事人。
精明、狡猾、大胆且两面三刀的政治家,快准狠是他的人生信条。
善于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忽悠好处,可以像天神一样调和矛盾让刚果种族主义者和白人雇佣军友好相处,并为己所用。
是刚果乱世中曹操一样的枭雄。
联合矿业公司:其实就是三家比利时公司和一家英国公司组成的开矿集团。
啥?
你问我他和刚果政府的关系?
玩过星际的人就会理解,如果没有矿场你的基地就没法升级啊。
说白了,谁支持他们在刚果开矿卖钱,谁就是真正的挂名大哥。
(没有他们就没有刚果军队里的雇用军和飞机,轰炸联合国军队的那架比利时人驾驶的法国教练机就是他们整出来的。
)联合国秘书长:(没错,坐飞机离奇坠毁那位哥)联合国的目的就是将外国军队和外国提供的重武器从刚果清除出去。
还刚果人民一个相对独立的朗朗乾坤。
(现实中秘书长的灰机坠毁是个难解之谜,电影里却做了影射处理。
)康纳:联合国秘书长派去刚果的首席马仔,纸上谈兵的理论派。
他执行的“莫索”行动翻译过来就是“粉碎行动”。
是一个进一步驱赶在刚果的外国人势力的行动。
爱尔兰军队:运气不好抽中烂签的无脑炮灰们。
世界上有三种人,先知先觉的人、后知后觉的人和无知无觉的人。
本片主角爱尔兰哥哥们就是这群无知无觉的小白。
别人吩咐我就来了,别人约架我就打了,别人吹口哨我就回家了。
简直就是骗子眼中的肥羊,赵本山眼里的范伟,政治家眼中的钙中钙。
全片主角唯一自己做主的事就是选择了投降。
战争片如果只是拍子弹横飞四处爆炸,基本上没啥看头。
好的战争片要么是反战主题,要么是爱情主题,要么是人性主题,要么是正邪主题。
爱尔兰哥哥们,一不为正义二不为人性三不为反战,跑到别人的国家一通乱射,还把所有子弹用了两次。
我日,玩真人CS啊。
你倒是把维和精神贯彻到底啊。
片子开头说“非洲就像是熔炉,要么被它融化,要么百炼成钢”,爱尔兰人选择维和而来,最后觉得撑不住撂挑子跑了。
真TM娘炮。
开场的打针戏完美映射整部电影主题。
士兵:“护士小姐,打针疼吗?
”护士:“不疼”士兵:“我草,真疼!
”编导的格局决定了一个艺术作品的高度。
叙事只是声画技巧的堆叠,思想主题与审美才是区别高低的重点。
麦克贝在《危机13小时》里讲的是危机与求生。
冯小刚在《集结号》里讲的是责任与信任。
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里讲的是生命与价值。
可是本片导演好像只拍了一部《小战场被围脱困指南》,而这个指南的主题却是——投降。
格局太小了,没有把刚果当年的政治环境讲清楚,完全专注于爱尔兰维和部队的打斗,使影片缺少如《父辈的旗帜》那样的震撼力,变成一部纯粹战争技术的电影。
影片有联合国高层部队和刚果反叛军的谈判,大意是反叛军希望联合国撤退,双方联手对抗苏联,可是苏联的势力在哪里呢?
苏联希望复辟政权,而美国也认为政变违反了民主,那么联合国联合部队参军平叛,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途有什么变化?
最后为什么就停战?
为什么没有救援?
整个大环境没有讲清楚,没有《奇爱博士》那样的冷战思考,变成了主流意识流水线的英雄。
所以我就只能忽略冷战的背景,欣赏这部散发着古典的战斗精神的电影。
在战争中,双方除了战斗,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互相尊重。
对敌手的尊重在这里的两次会面得到了体现,但是爱尔兰投资的电影还是集中在爱尔兰军,对另一位据说传奇的法国雇佣军领袖则表现的不足,他一次次的攻击都被打败,完全看不出谋略啊!
爱尔兰这边真的很厉害,有子弹就打,没子弹也不硬撑,没有煽情,也不缺乏勇敢,当直升飞机在天空飞旋,我们感觉到那个士兵在死亡边缘。
当士兵被擦破一点皮,被炸弹炸起的土埋葬,你能感觉到战争的残酷。
那满地的尸体,满地的子弹壳,都是战争的见证血淋淋。
而另一方面,爱尔兰竟然神奇地没有一个人阵亡。
他们打的很吃力,但是不悲惨,连领袖肩部打了一枪,都没有什么感觉,立刻取出子弹,额头上连汗都没有。
真是绝了!
和《集结号》相比少了悲壮,也许当时的非洲军队实在太差了吧。
好莱坞的枪战片有太多的炫技和花招,有时候需要一些这样简单的写实的战争片,比如前段时间的地雷区,1944,还有描述丹麦二战的4月9日,都特别写实。
()某些字打错,修改过来了
平常而有伟大的一个局部战争,但就是因为投降而变得让他们接受不了,更加突出了他们为了那种精神而感动自己,新兵的历练还有他们对自己的肯定那是最重要,估计在我国早都被送到某个地方一直待在那里不会让你觉得那是非常光荣的事情,跟日本人一样的道理,其实想想跟我国也有点像为何不把生命作为第一要素呢。
都在说人,但真正到战争中去看到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就知道有多么的严肃,多么的复杂以及每时每刻都有士兵在死亡,炮弹声枪声胆战心惊的每天坚守着的地方,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某种不断前行中明白了自我的价值。
联合国秘书长都让人干死了,还在那怕全面战争的,不救150人中队。
妈的,气死我了。
这个博士坑了无数人。
联合国秘书长都让人干死了,还在那怕全面战争的,不救150人中队。
妈的,气死我了。
这个博士坑了无数人。
联合国秘书长都让人干死了,还在那怕全面战争的,不救150人中队。
妈的,气死我了。
这个博士坑了无数人。
2022.12.08
这是一部西方发达国家争夺非洲资源而引发的战争电影,而肇事者竟然还有以中立国自居的比利时。
刚果总理卢蒙巴表达了向苏联靠拢的意向后,美国、法国与比利时联手策划了刚果的政变。
比利时策动了刚果南部的加丹加省政治势力“加丹加部族联盟”,其主席与军阀莫伊兹·冲伯,和矿业公司串通联手控制卡坦加省,宣布加丹加省独立为“加丹加共和国”。
刚果总理卢蒙巴向联合国求助,结果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科上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卢蒙巴,并将其交给冲伯的叛军杀害。
卢蒙巴被暗杀后,联合国刚果分部负责人康纳·奥布莱恩博士,通过联合国向刚果增派爱尔兰军队去维和。
爱尔兰第35步兵营A连的158人来到刚果卡坦加省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才发现,基地三个出入口都暴露在外,南面被鸟瞰着,还有一条有岔路的道路,这个基地是完全敞开的,极易受到攻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刚果的危机产生了两种分裂的姿态。
在名义上,他们假意赞成并组织领导联合国军前往维和。
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却更希望刚果维持殖民统治的原貌,消极对待并暗中破坏联合国军的维和,因此各种扒豁子,搞破坏,法国戴高乐将军增派一千名外籍军团军事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暗度陈仓地派往加丹加省,支援“加丹加共和国”独立。
支持叛军冲伯将军。
因此爱尔兰维和部队即将面对的是由法国雇佣兵、比利时侨民武装与刚果卢巴部落武装组成的叛军武装。
爱尔兰人和法国人在一个小酒馆里第一次交锋,一方是为了保护当地居民不受夺权篡位的军阀的迫害,一方是为了保护矿业的利益,虽然双方没有剑拔弩张,但是也夹枪带棒都唇枪舌剑的充满了敌意。
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嘲笑爱尔兰军队没有打过仗,至于指挥官更是从没有参战过,爱尔兰指挥官帕特•昆兰上尉幽默的回了一句“这可说不准,我已经结婚十年了”。
接着帕特•昆兰反唇相讥,一句“没有多少法国人喜欢德国战术家,他们只花了两个星期就攻下了你的国家”让法国人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要说法国人在二战中的表现就是个笑话,1939年9月,希特勒150万军队闪击波兰,英法向德国宣战。
当时法国有300万陆军,仅仅在德法边境上就驻守了80万军队。
如果法国这个时候进攻德国可以说是稳操胜券,但法国只是口头上宣战,行动上啥都没干,一门心思的幻想着德国和苏联马上干上一架,自己去坐收渔利。
随后,德国越过马奇诺防线,号称全球第一陆军的法国仅仅在6周时间内就被打败,宣布投降......。
这段历史成为全世界的笑柄,奇怪的是法国人却不以为然,并不觉得羞耻。
非洲的军人大都没有政治头脑,遇到事情只会武力解决,做了错事还振振有词。
卡坦加电台的保安与军方发生冲突,拉贾将军竟然指挥军队杀死30多无辜平民,这一事件给“摩梭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让西方势力和冲伯将军抓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短”,让险恶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随后政府军攻占了伊莉莎白维尔政府大楼。
作为回应,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带领叛军不宣而战,向爱尔兰维和部队发起突然进攻。
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是在一块平地上,只有少数的低层建筑物和一些未完工的建筑,但是昆兰上尉早有预感,做了周密的预案。
来到后第一时间就要求士兵马不停蹄的构筑工事,做好积极防御准备,士兵们即使在教堂做礼拜也不远离枪支武器,所以面对叛军的突袭,他们能很快进入阵地,曾经被福尔奎斯上校耻笑的沟壕很好的保护了爱尔兰维和士兵,加上爱尔兰维和部队火力强大,所以叛军的突袭很快就被击退。
麦肯提将军借故不肯接电话让昆兰上尉预感到情况不妙,“上帝保佑你们,自己撑着点”,这话让谁听了心里都会发毛。
叛军有1500人,是爱尔兰维和部队人数的十倍,他们依仗着人多势众不惜命,黄昏时分又发起了一轮志在必得的进攻,不过怪异的是随着叛军中一个穿白西装的人被击毙,潮涌般的进攻浪潮一下子消退了。
原来是金主被打死,很快叛军摇白棋提出谈判的请求,很快双方指挥官达成停火协议。
没有想到叛军使诈,设置陷阱,救护车里竟然藏着迫击炮和重机枪,幸亏发现及时,一番博弈终于击毁叛军迫击炮,叛军败退,连续的厮杀让从来未打过仗的爱尔兰士兵粗尝次品尝嗜血,喜欢上杀戮的感觉。
叛军一夜的狂轰滥炸,把爱尔兰维和部队的弹药库都给端了,这让他们的弹药供给更捉襟见肘,叛军在水中投毒让爱尔兰维和部队处境越加艰难。
千辛万苦盼来的援军竟然近在咫尺不得近身,最终功亏一篑,麦肯提将军也彻底无招了,只能用官话来敷衍“执行命令,坚守阵地”。
卡坦加电台屠杀平民事件危及到联合国的信誉,因此联合国准备“丢卒保车”,把这口黑锅甩给了康纳·奥布莱恩博士来背,被困在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的爱尔兰维和部队也就成了弃子而无人过问。
恰在此时联合国秘书长道格哈马绍的飞机被击落,群龙无首,这倒是给了康纳·奥布莱恩博士一个全身而退的机会,但是对爱尔兰维和部队来说则彻底陷入绝境。
叛军的又一次大规款进攻开始了,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叛军蜂拥而来,这让原本就弹药不足的维和部队根本无力抵抗,昆兰上尉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埋设炸药,收集全部弹壳充作爆炸物,提高杀伤力,准备最后一搏,给叛军致命一击。
一连串的巨响,叛军死伤无数,但是依然抵挡不住的蜂拥而来,突然间一片寂静,进攻的叛军消失了,远处传来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的声音,昆兰上尉迎了上去,两人再次面对面,这次真的握手言和。
爱尔兰维和部队把每一颗子弹用了两次,他们弹尽后接受了投降。
在西方的理念里,弹尽粮绝后投降不丢人,还很光荣。
一个月后被遣送回国,回到爱尔兰的维和部队没有鲜花和欢迎的人群,甚至不会被提及,因为他们的投降让联合国和爱尔兰很没有面子,联合国名誉受到损害,但这对于他们这些经历过战争生死考验的勇士们来说,没有有什么比尽职尽责后活着平安归来和家人团聚更重要的了。
雅多维尔围城战,让我想起国内1944年抗击日本的衡阳保卫战。
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 两场战争中的保卫方军人都只是政客的棋子。
2 都有被救援部队抛弃的情节。
3 领导们都是一样的狗血,让被围军队顶住,而不顾现实。
通讯中相同的有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
4 军队最后都投降了。
5 军队老大下场都不怎么样——不被承认,反而备受屈辱。
而爱尔兰军人幸运的是,在2005年的时候,终于得到正义伸张。
希望国内也拍一场衡阳保卫战的电影,光是历史展现,就很感人。
螃蟹不能乱吃,可能爱尔兰人看着深有感触,但是从小看了无数战争剧的我看来实在乏味,无论是政治还是战斗场景看来都略显幼稚;而且只有黑白电视能让人想到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另外1000雇佣兵打不过一个新兵连?excuse me?
平淡 不紧凑
事实证明,战壕还是有用的
感觉最后的对话突然就升华了全片...
不错
基本没有女人什么事情。 打仗就是打仗,热血澎湃啊... 4.5星推荐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昆兰做了作为指挥官能做的一切。 面对敌人一次次攻击,极少的伤亡让所有士兵归到了国家。 “我们每一颗子弹都用了两次”
军人永远是政治家的棋子,还好历史最终还了他们应有的荣誉和尊严
前戏太长,战斗场面更是儿戏一般,雷声大雨点小,子弹是飘的,完全不存在什么火力。
搜索了历史真相,发现居然是美化历史的无耻谎言……我的感动都喂了狗
联合国也干缺德事
没拍出紧张感,拍出神话感了。不过联合国秘书长被击落这事,确实是个大事件,现在还是未知之谜。故事的背景有意思
燃
20190809 。乒乒乓乓但无感……
瑞典人会为你们报仇的。
好像最后差那么一点劲儿
没有感觉出什么的感觉
打了半天爱尔兰维和部队一个人都没死!法国雇佣军的小黑尸体丢下一大片!没有支援,弹药短缺的情况下坚守五天!我宁愿相信有篇影评说的“真实情况”,爱尔兰军没打几枪就选择了投降,拍这部电影是事隔多年想找点面子回来,那不就是篡改历史吗。看了一个多小时突突突我觉得上当了!
*引爆空弹壳的那段帅炸了好吗*爱尔兰参与战争似乎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爱尔兰大概在自己的领土都没发生过什么战争,但士兵,甚至是毫无实战经验的士兵,为了其他地区的和平民主,仍旧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真的蛮感动的,军人使命如此吧*搞政治的人和奔赴前线的人不是一波人,所以有时候士兵只成为了一个棋子或是牺牲品,也是挺无奈的,片中jamie dornan的角色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为了保全士兵的性命选择了投降,但他们回国后连一次嘉奖都没有得到,反倒被威胁可以将他们送上军事法庭,也是6*这部电影还是出乎意料地好,值五星好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军人并不是政治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PS:牢记,千万不要参加UN的维和部队,坑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