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的镜头,仿古的光影,调查凶案的警员发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深陷案中案。
帕尔马用慵懒的节奏揭晓几宗发生在40年代好莱坞的真实案件。
年代的背景在片中似乎可有可无,片中好莱坞富豪对希特勒的评论也只能算作男人权力在好莱坞和世界这两个大小空间的对比吧。
然而地域特点却对剧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破案几乎是按照男主角的视角进行),男主角似乎出身红灯区,影片的开头是他已经痴呆的父亲,然而没有母亲,我想,母亲这个未出现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投射到了那个悲惨的女孩——“黑色大丽花”肖特的身上。
肖特,她的绰号即是本片的片名,同时,对她的情感也贯穿了本剧互不关联的两个案子。
冰先生对她的情感不用说,从看她惟妙惟肖的录影带中幽怨的表情就能找到破案线索,火先生也是因为把对死去的妹妹的感情投入到破案当中(虽然最后他见钱眼开)。
同样被她感染到的还有玛丽的生父,那个疤面人乔治,当然,还有玛丽,也因为相貌相似和她做爱。
这个在影片中没有活生生出现的女主角(要么是以尸体,要么是在录像回放,要么是在凶手回忆中出现)融合了这个黑色世界中最黑暗的部分(即玛丽一家的畸形)和人们想要珍惜,救赎的部分(冰先生和火先生对童年的回忆)。
她在电影中的另一个影子,则是斯嘉丽约翰逊演的凯特,凯特之前是个妓女,和黑社会老大鲍比混在一起,同样是受虐的对象(鲍比在她后背刻了DB),然而却读了历史学硕士,成了警员的妻子。
导演善意地为她安排了结局,最终和冰先生终成眷属。
在竭力让观众同情肖特和凯特的同时,导演把玛丽放在了令人憎恶的位置,她和继父做,和肖特做,和冰先生做(也许还和火先生做),和被杀前约会的胖子做(没做成),这个富家女到处和男人做爱,放佛十恶不赦的蝎子,最后死在冰先生的枪口之下,然而,是什么造成这一切的呢?
相对于大丽花的案子,纳什和鲍比的案子到最后就像是点缀,只是为了增加观众的疑惑罢了。
在这部黑色电影当中,真正想表达的,就是弱者那飘渺的人生。
所以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告诉大家: 这案子七十多年没破是因为警察腐败?
反正我不信。
涉及女性题材的案件,不是往拉拉上扯就是对施暴者轻描淡写。
受害者的器官被拿走,为什么?
用作什么?
仅仅是因为杀人犯变态吗?
是不是协同作案?
影片中都没有分析,警察就顾着打炮和赃款了。
脸割成那个样子,仅仅是发泄吗,是对死者生前的个人生活或者情绪有多不满?
蝙蝠侠中的小丑,对自己的脸都有多种解释。
对于人性的揭示远远不够,对于案情进展也没有任何作用,还不去如去看大卫芬奇的《七宗罪》。
讲的云里雾里,确实还不如不拍。
由于这部电影以真实事件为依据、以小说故事为蓝本而拍成的,因此出现了很多与实际情况不兼容的情形,在此表示理解。
本片最大的亮点无疑就是“乱”。
多条故事线索并行足够让不擅长线性思考的观众们为之抓狂。
看此类电影也是有技巧的,如同解题。
现在需要理出一条主线,也就是黑色大丽花案件的本身。
少女Short死于谋杀。
核心问题:她是被谁杀死的?
这个答案无法直接得出,需要积累证据。
通过她认识的人获得证词,依次得到了拍色情电影、勾搭上女2(忘了名字了先这么叫)及家人、以及中间一堆乱七八糟事提供证据证实推测。
最终找到了犯罪地点和凶手——色情片外景地,河边的几个木房和女2的母亲,一个挣扎的吸毒者。
主线OK。
那么我们来看接下来的几条副线,也就是穿插进来的乱七八糟东西,依次是:女2家族隐情,以及来自最好的朋友的谎言(其实就这么点)。
先讨论这户有钱人的发家史:女2父亲靠投资建筑影视城发家,认识了母亲目的是为了钱;而且搞的是豆腐渣工程,这样才能多赚钱;母亲生活在挣扎之中,和家中的佣人偷情是其唯一的乐趣所在。
出于嫉妒父亲将一份危险性很高的工作交给这位佣人,发生事故导致其毁容。
后来该佣人在拍摄色情片的地点和Short姑娘勾搭上,被女2母亲撞见。
两人联手杀死了少女。
关于好友的谎言:这里实在太复杂,真心没太看懂。
但是能明确的一点就是男2是被那位佣人和女2联手杀死的。
女1算是被男2解救的人?
所以选择了在一起。
但是前提是还一屁股债,为此男2不惜去抢银行或者其他犯罪,包括开头时杀死那两个人。
最后勾搭上了女2,出于某些原因(也许是某些事情败露),最终被杀死。
大体上捋出这3条线故事就瞬间明朗了。
这时我们不得不注意这部电影想反映什么了。
40年代的美国,是富裕和金钱的代名词,借二战的机会发家,社会繁荣空前。
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只需为怎么“玩”的问题而烦恼。
歌舞升平已被厌倦,人们追求感官刺激来弥补空虚的心。
上流社会有权草菅人命,目的只是为了娱乐,媒体都是他们家开的:“名流贵妇自杀身亡”的报导,通讯写了的很多,却一句也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
女2的追求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我有幸见到一个和我长相如此相似的人,很想体会一下和她做爱是什么感觉呢。
”这个年代当然无奇不有,但换做60年前确定你头脑不会有种炸开的感觉吗?
不错,这部片子想说的正是繁荣富裕的美国,究竟暗藏着什么畸态。
穷人是富人的玩具,荧幕是少女的杀手。
整日寻欢作乐夜夜笙歌,“穷”的只剩钱了,也许正适合形容当时美国的上流社会。
杀人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恶意的玩笑”。
影片的最后的结局,我觉得是本片的败笔了。
男主杀了女2,和女1好上了以后居然完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女2最终获得了惩罚,大概是本片最后的良知了吧……
前一小时不知所云想睡觉,全靠复古的画面风格带来的神秘感支撑着看下去,看完一搜豆瓣,果然是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呢。
后面情节节奏稍微好点,渐渐融入故事后,也慢慢觉得台词比较有意思,发音方式也渐渐显得有些迷人。
男主一直反对搭档的违法行为,但他也为喜欢的人遮掩不利证据,最后甚至开枪杀人,也印证了前面一句台词:<图片1>原来lady gaga和斯嘉丽约翰逊好像。
脸盲症患者看了豆瓣才发现前两天看的 黑鹰坠落 也是这个男主啊……原来男主还演过 罪恶之城,这两部的风格还真有共同之处……男主真是备受青睐。
<图片2><图片3>
这部片子是名声显赫,我一直想看,看了之后,却失望了。
一直到看完,我都没搞清楚详细的故事情节,最后看了别人的评论对影片才了解了一些!
《黑色大丽花》:仰望属于未来的经典2006-12-26 17:43:46 来自: 影中影 The Black Dahlia的评论 1引言(或是定位) 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扑朔迷离的电影,雾水满头,晕眩斥眼。
几次观看,仍有不少疑点;几番掂量,还是要把它列入未来的经典——也许不见容于当世,数年后必荣耀于影史。
这是因为,它的繁复走在了观影者的前面,必然要经过无数好事者搜肠刮肚地解析、辩驳、评定,才能显露真面目,释放大智慧。
布赖恩•德•帕尔玛用这样一部影片悟道成仙,惟“玛”首是瞻之辈如我者也借此片完成了对偶像由崇拜到仰望的转变。
闲言少叙,先来抛砖。
2关于影片的扑朔迷离的“他妈的”故事 讲述《黑色大丽花》的情节一定会吃力不讨好,这个改编自畅销小说的故事把原著中的铺垫几近省略,又在影片中故意隐藏了巨多细节,将几宗案件散乱铺陈、游移交叠,逼得观者如我直想抓狂。
如果谁写这个片子的影评却对情节略去不说,那一定是偷懒加蒙事。
还好,影评最重要的操守即是对电影情节的点到即止,那么在这里不妨略约说下我的肤浅的认知。
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各位先看电影,以免失掉了独自“侦破”的乐趣。
影片设置了两个男主人公:布奇、李;三个女主人公:凯特、玛丽莲、伊丽莎白•肖特(即黑色大丽花),其中除了肖特外,两对男女互有暧昧迷离的情爱与仇恨纠葛。
布奇作为警界后进,通过在拳赛中故意输给李而获得了晋级成为李的搭档的机会,以及李的信任——当然这只是开头时布奇的想当然。
凯特是李的女友,两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扑朔迷离,而凯特明显对布奇有很大的好感。
这对搭档接手了一宗连环奸杀案,这是影片中的第一案。
案犯是一个名叫纳什的家伙,已屡次狡猾地逃出警方的抓捕。
在一次埋伏纳什的行动中,李射杀了一名被监视的疑犯,理由是保护在他身旁有些心不在焉的布奇,布奇至此只有感激的份。
但这个瘦高白人并非纳什,而是另有其人。
埋伏现场的枪战刚刚结束,在街边不远处传来了一个妇人的号啕,肖特的尸体就在附近被发现。
这是影片中的第二案——黑色大丽花案,也是其中的主案。
在侦办大丽花案的过程中,布奇通过线索辗转找到了玛德莲,一个与大丽花十分相像的富家女。
两人在相互试探中竟而产生了情愫,事实上,这只是玛德莲稳住布奇的故意引诱而已。
而此时的李正为又一宗案件焦头烂额,即将出狱的一宗抢劫银行案的主犯鲍比•杜温让李和凯特陷入了惶恐之中,这是本片的第三案。
至此,影片中的三起案件全部引出,三者并没有在案情上产生交集,却在特殊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办案人李上两两重叠在一起。
扑朔迷离的气氛愈发浓郁。
影片的视角自始至终以布奇为主线,此时,李隐藏在镜头后的举动正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原来李才是这幕大戏的真实主角。
黑道上的博比•杜温与白道上的李相互勾结,博比负责走私、贩毒、抢劫银行,李负责消罪、灭口、摆平警界。
犯事的博比受到李的要挟,只好给李一笔钱(最后被布奇在凯特家的下水道中发现),并借机占有了博比的女人、曾经的妓女——凯特。
博比的提前出狱让李和凯特都感到恐慌。
李要先下手为强,之前在埋伏抓捕纳什(第一案)的现场射杀的那个瘦高白人,正是知晓李与博比阴谋的唯一证人(第三案),而李当时所谓的救布奇一命,不过是为他开枪杀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布奇却不明所以地为李做了假证。
布奇越是觉得玛德莲的举止疑点重重,越是对她的媚惑无法抗拒。
而事实上,布奇与凯特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只是碍于对李的愧疚,无法把一切言明,于是只好在玛丽莲那里寻求解脱。
玛丽莲,这个蛇蝎般的女人是好莱坞富豪的宠女,也是一个标准的荡妇。
她的身世之复杂也许是她堕落的原因。
她的母亲拉默娜与她名义上的父亲艾米特的婚姻不过是艾米特贪图钱财、晋身好莱坞权贵的阶梯而已,情感因受骗而空虚的拉默娜终于和艾米特的合伙人、导演乔治私通奸情,并生下了玛丽莲。
直至玛丽莲长大成人,艾米特才从相貌上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要报复。
他先是借车祸使乔治毁容,然后又一拍即合般与玛丽莲产生了无法表述的暧昧之情,这一切让拉默娜彻底成了精神失常的疯婆子。
艾米特找来貌似玛丽莲的女演员肖特,也就是黑色大丽花。
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刺激与惩罚疯婆子和乔治。
作为导演的乔治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镜中渐渐对肖特产生了情欲,在女同性恋题材的色情片断中,肖特的眼神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忧愁,她是预感到了什么?
布奇在影像中一次又一次地揣度着。
而此时李已将纳什独自击毙,事实上,他与纳什之间同样有着不可告人的猫腻,从大丽花案中抽身而来的布奇怒不可遏,因为李的举动不仅有贪功的嫌疑,而且也阻断了布奇对纳什案的继续探查。
(此时第一案算是结案,说实话我也没弄清楚这段。
) 终于,疯婆子无法忍受艾米特和玛丽莲对于乔治和自己的戏弄,更受不了乔治的背叛,就在他想要强暴肖特的时候,举起了手中的棒球棒,可怜的肖特一命呜呼。
鲍比•杜温终于出狱了,李跟踪他来到一座大厦,与此同时,玛丽莲和乔治也同样跟踪着李。
原来,李通过布奇的火柴盒知晓了玛丽莲的地址、身份,便提前一步找到艾米特和玛丽莲,威胁要钱并占有了玛丽莲,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好在玛丽莲也不是什么好鸟。
布奇也赶到了大厦,结局是李杀死了鲍比,玛丽莲杀死了李,李与乔治同归于尽。
布奇找到玛丽莲,揭穿真相,并一枪将她射穿。
布奇回到凯特身边,在这个曾经的妓女身上终于找到了安宁。
3关于影片的迷人的技巧 终于可以不去管那些劳什子情节了,让我们在德•帕尔玛的影像世界里放肆一下。
首先,这种着实考验观者耐性的、将所有细节隐藏在影像之后的做法,在看懂影片后会让人大呼过瘾。
布奇作为台面上的主角,起着牵引剧情的作用,但真相的发展脉络却隐藏在不为观者所见的李的行动上,这种故意设置的障碍给观影增加了难度,也增填了乐趣。
再有,影片中戏中戏的设置巧妙、聪明让人赞叹。
与其说是戏中戏,不如说是影中影,因为几个片断更像是影像而非戏剧,但这种处理对于观者更好地理解大丽花案提供了感同身受、真实可信的不二之选。
还要说说德•帕尔玛的镜头。
这部影片的运镜可以用隐忍来形容,非常的淡定,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这怎么能叫惊悚片,但在平静中运行的张力却给观者以强烈的吸引。
几处典型的象征性镜头也很到位,比如叨啄尸体的乌鸦,虽然用意鲜明却不唐突。
影片数度出现让人不适的惊恐镜头,如被断成两截的裸尸、用刀划破的嘴角,都是挑战视觉极限的镜头,但在德•帕尔玛简洁、细致的画面里,观者的不适会被光影、色彩、运动所共同营造的氛围化解,形成一种冷静的诗意,淡定却冻彻内心。
至于两个案件交汇时运用的长镜头,更是娴熟大气,跳脱了炫技的无聊,很好地表现了世事中偶然与必然的微妙关系。
舒缓悠扬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影片的意旨,马克•艾沙姆的音乐在若有似无之间给影片以巨大的力量,不哗众取宠,也不故作深沉,精干异常。
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必然。
4关于影片表演的简略看法 乔什•哈奈特从未献上过如此精湛的表演,《珍珠港》《罪恶之城》《禁欲40天》时的他不过是个略有偶像气质的毛头小子,但在此片中,他将布奇由混沌到清醒的生活状态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且在结尾处完成了可信的对于人物内心的救赎。
阿伦•艾克哈特是影片隐藏在暗处的灵魂人物,阿伦的表演让李这个表面中正果敢、内心贪婪险恶的人有了十成的可信性,单此一点就值得赞赏。
相较于斯嘉丽•约翰逊、希拉里•斯万克这两个大牌,米娅•科什纳饰演的黑色大丽花肖特更让人激赏。
虽然只是出现在几段影中影当中,但每一次情绪的转变都让观者为之震撼,也许是黑白质感的表达力更凸现了人物的魅力。
当然,约翰逊、斯万克也都很好地完成了人物的刻画,只是相较于她们的名气和才气,会觉得这只是理所当然。
5总结(或是展望) 对于德•帕尔玛的喜爱实在是无需赘述了,他的所有的片子都是我的钟爱。
到了这一部,我看到了他的蜕变。
以前,无论是玩暴力,还是玩悬念,帕尔玛都是个中高手,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帕”氏风格。
但这部改编自畅销书的影片达到了表达与表现的平衡,将故事和叙事方式、手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了一种帕氏影片中鲜见的韵味和张力,并具备了成为日后经典的可能。
诚然,会有太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繁复的、做作的、虚妄的、甚至是倒退的影片,但我更坚信这是对经典解读的初始阶段,一切,会在厘清表面的纠缠后回复它本该出现的位置,至少在此刻,我对此深信不疑。
6无奈也无用的抱怨 怎么说,没得说。
虽然我是等到影片下画数月后,等到创佳出了1区简9才买来观看的,但碟片中令人发指的中文翻译仍然出乎我的意料。
别的片子也就罢了,这样一个需要靠对白、旁白来理解内容的影片,大段的漏译、错译对我这样英语够烂的人不啻是下了闭门羹。
可怜我拿着英语字典逐字逐句地想要弄明白几个关键处的寒酸样,一会发誓一定要学好英语,一会咬牙切齿骂碟商缺少盗亦有道的精神,最后却只好妥协,妄想老天见怜再等个3区港版,抑或1区何时出新版再洗,中国影迷之不易可见一斑。
不说了,好电影不会湮灭,无论怎样的挫折、诋毁,总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
我想四十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像,都有黑心房地产商,都有娱乐圈的罪恶黑幕。
那个年代的某些房地产商用烂木头造房子,而中国的某些房地产商现在则用毛竹代替钢筋造房子。
那个年代的美国娱乐圈里有“黑色大丽花”,我们这个年代的中国娱乐圈里有张钰。
呃,这个对比好像不太好。
中国娱乐圈里肯定有更像“黑色大丽花”的女孩儿……好像有点儿扯远了,说回电影《黑色大丽花》。
我现在心目中的经典电影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制造的气氛一定要靠谱儿。
气氛就是功力,气氛就是一切。
而《黑色大丽花》的气氛让我着迷,那是空虚的气氛,糜烂的气氛,原罪的气氛……估计这部电影的主题之一就是财富的原罪问题。
巨大的财富背后必有巨大的原罪?
没有那时的原罪就没有今天的“快乐胖人国”?
中国现在的某些富翁的原罪会创造出怎样的未来?
这个问题太大了,不去探讨了,也探讨不明白。
还是说说本片的另一个主题吧,那就是背叛,这是人性的原罪。
我对以“背叛”为主题的电影有着莫名的迷恋,当然,前提是这部电影的气氛一定要靠谱儿。
为什么我这么迷恋“背叛”这一主题?
是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太过平淡无奇,我内心邪恶的那一面还无从施展?
还是因为我是一个“人生模仿艺术”理论的蹩脚信徒?
最后再说说我的一个疑惑,本片的结局让我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只是一个恋尸癖者的呓语?
不谈电影,只谈谈电影中让我着迷的一首插曲《Love for sale》。
《Love for sale》没收入《黑色大丽花》原声带里,我只好四处搜寻,结果在Simply Red的一张精选集里找到它。
虽然雌雄莫辨的男声版有点变态,但优雅而糜烂的味道还是出来了。
“旧爱,新爱,什么爱都可以卖,除了真爱——爱可以贩卖。。。
”原来几十年前这首歌还是一首禁歌,因为它的题材和色情服务有关。
看来那时的美国小姐也是有职业原则的:什么都可以卖,真爱老娘绝不卖。。。
这让我想起今天看到的朱文N年前写的一段文字:我已经准备好了,连灵魂都卖给你,七折或八折,不过别忘了,我要的是他妈的美元。
我想“灵魂”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真爱”的非物质吧——要不怎么经常会有女人说,你能得到我的肉体,但得不到我的灵魂呢。
“灵魂”似乎可以解释,但“真爱”到底是他妈的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一见钟情的爱才是唯一的真爱;有人说今天的真爱就是两人欲望的交换和皮肤的接触;还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真爱,那就去阅读报纸上的情杀报道。。。
你知道什么是真爱?
Love for SaleWhen the only sound in the empty street, Is the heavy tread of the heavy feet That belong to a lonesome cop I open shop. When the moon so long has been gazing down On the wayward ways of this wayward town. That her smile becomes a smirk, I go to work. Love for sale, Appetising young love for sale. Love that's fresh and still unspoiled, Love that's only slightly soiled, Love for sale. Who will buy? Who would like to sample my supply? Who's prepared to pay the price, For a trip to paradise? Love for sale Let the poets pipe of love in their childish way, I know every type of love Better far than they. If you want the thrill of love, I've been through the mill of love; Old love, new love Every love but true love Love for sale.
李:我和凯特的孩子出生快两个月了,是个秀气的小男孩,长得像凯特,我们给他取名叫克里斯汀,凯特喜欢叫他克里斯,你觉得如何?
小克里斯是个安静的家伙,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怎么哭过,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可医生检查说他很健康没有任何问题,我想这家伙也许天生是个不爱吭声的思想家,不吭声这点应该像我吧。
我和凯特时常谈论他的将来,虽然这明显是可笑的行为,但是还是忍不住去想,想很多,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想到你,如果你在这儿的话,肯定比我们还高兴,你将会是小家伙最喜欢的人,煮牛奶晒尿片你一定乐意去做,带他去散步是你的职责,你说是吧?
对了,光顾着跟你说克里斯,格罗斯给我介绍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波士顿市立体育馆做拳击教练助理,只是收拾一下杂物递递水,写个如何保持体重的计划什么的轻活,鼻子自从被你打歪之后天气有变化就不舒服,不想再打拳了,但是现在还是得靠着吃饭,暂时这样吧。
凯特身子骨弱你是知道的,她坚持要在脱奶之后去附近的幼儿园找工作,虽然我能挣到养家的钱,但是她认为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环境,我劝不住她,回想你我她三人的经历,我承认凯特的想法是正确的。
你留给凯特的那笔款子我们存着,洛杉矶那房子我本来想卖掉,但是有天你回来跟我说想继续住在洛杉矶那么可以不用费心找房子了,现在租给钱伯珍和她养女住着,钱伯珍自从丈夫自杀后就搬出了那区,她不想跟爱默特一家人做邻居,我把房子租给她了,我为了感谢她的帮忙想还她人情,可她坚持按照市价把房租给我。
你说男人是不是有了家有了孩子就变得啰嗦变得没用变得不像个男人了?
也许我只是觉得责任太重,像我这样没娘管没爹教不知道怎么活到今天的人没有资格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
我后悔以前跟你说话太少,我们一起办案,一起逮人,一起喝酒,躺在车里一起打瞌睡的时候你会用大衣裹住我冰凉的膝盖,下雨时你把你的帽子扣在我头上,这些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越来越清晰,像坐在电影院反复看一部老电影,可是有些台词却怎么也记不住了。
碰到过很多洛城警局的旧同事,警察油水再足也抵不过一条命,前一阵子很多人现在都改行了,但是他们还是喜欢用老警察的调子调侃我,说我被你耍得连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能活到现在还有老婆孩子陪着真是奇迹。
我从不反驳什么的,有时后我会请他们喝一杯,因为他们喜欢说你和我过去的那些所谓的跟伊丽莎白相关的传奇,我们的名字放在一起的故事,我喜欢听。
我瞒着凯特去精神病院看过玛德琳,医生说药物对她的病起不到太多作用,面对这个让我失去你的女人,只是让我觉得没有尽到一个朋友的责任,在你做出那些决定的时候如果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便好,可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永远失去了你。
也许,你哪天会从墨西哥的沙漠里钻出来,也许你会来找我和凯特,也许克里斯还可以得你的拥抱。
也许,我可以和你再打一场没有观众的拳击比赛。
你的巴奇1950年11月10日P.S. 为了纪念巴奇和李这两个我喜欢的人,曾经胡言乱语在电影《黑色大丽花》美国首映之前。
洛城机密和黑色大丽花这两本书都挺合我胃口的,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就算有星星划过。
感觉看完有些迷糊,导演可能太刻意营造气氛,而忘记怎么讲好一个故事了,这毛病看来不光中国导演有啊起码我没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爱上黑色大丽花啊,大丽花居然是《The L Word》里面的Jenny,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哈她怎么总是演双性恋,而且总是满眼噙着泪水,一种被侮辱、被强迫的感觉让我觉得里面的黑白画面都是《The L Word》每集片头常用的那种讲述十几年前一对拉拉的感情故事的手法,汗啊,les情结先入为主了富家女居然是Hilary Swank,《男孩不哭》里就是性别障碍的女孩,也可以理解为les吧,不过这个倒是跟《The L Word》里面新出场的Max很像哈嗯,这个片子好像就是为了秀大明星的,那么多的性格演员凑在一起,反而施展不开了各位同人女们,还是把它当作les片来看吧
后来发现是同一个编剧。
片子还不错,就是节奏有点慢,导演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几条支线上(两个男主角的故事),甚至造成了主线的仓促,例如缺少对大丽花的背景介绍。
单看影片可能觉得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无数去好莱坞的少女之一,但实际上她多少算个有点名气的演员。
影片的气氛还是不错的,从Mr.Ice的角度看去,这段经历相当有趣,起伏跌宕,信任与背叛,欺骗与蔑视,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也都是阴暗的,包括自己。
这点也蛮像《洛城机密》。
舞美服装 大赞!!
似乎时间不够用以至于讲的不清楚的样子
电影混乱且拖沓。黑色大丽花案的塞西尔酒店居然和蓝可儿案件的酒店是一个。
味道一直吊着,好片
【B+】说实在的,帕尔玛的镜头功底我都不想再夸了,“无懈可击”四个字我已经说腻了。裂焦镜头、推拉视点、划像转场、第一人称、B级情色、迷影情结,以及第21分钟处那个精致的长镜头(帕尔玛对于长镜头的选择和执行也是最顶级的),他将一切作者元素(除了分屏)融入到他最擅长的黑色悬疑类型中,迸发出无穷格调。当然,最可惜的永远是文本,这也是帕尔玛一贯的通病了,只不过在《黑色大丽花》里暴露的特别明显:线索繁杂,人物众多,却无一深刻。精美的摄影、灯光与布局也只是过场,故事宛如牛皮筋一般在帕尔玛的手中越扯越没劲。所以真正可惜的部分在于,如果文本结构优化或是影片时长更加充裕的话,那本片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质量,是绝对不会逊于《十二宫》和《唐人街》的。
错综复杂的剧情,所见过最冷静的悬疑片。Mia Kirshner的本色出演成为经典,斯小姐却成了打酱油。。
我极度喜欢关于大丽花的那些黑白部分。究竟类似黑白片的那种光影效果是怎么拍出来的……
偶有亮点 整体平庸
这竟是真实故事:明星梦的少女,吞赃款的条子,变态富豪,纵欲千金,皮条客,检查官,互相撕扯中掀出杀人迷局的真凶:一段有关雨果《笑面人》的陈年情史。看完此片再度凝视“hollywood”的大幅璀璨招牌,似乎看到了上空盘旋着吃人不吐骨头的巨大黑色漩涡。
不好玩。
我喜欢她死亡的方式
同为洛城四部曲,抛开视听层面,单谈文本改编,《洛城机密》更优。本片叙事意味不明,铺陈却没能厘清线索,拎出主线,导致情节冗繁,节奏失效。
有《洛城机密》的味道
线头太多,而帕尔玛的表达欲过于特别旺盛,最后只能是主线故事支离破碎,揭秘部分紧赶慢赶,包袱都靠旁白,搞得观众就和男主布奇一样,在两个不同女人的床笫昏头转向。A故事放在警队幕后,两个有间隙的拍档与寡姐形成三角关系,但这层关系随着火先生杀青早早丧失张力,一方面帕尔玛似乎想用警队上层的高压造成火先生和寡姐关系崩盘对应大丽花一案中女性惨案根源;另一方面又把寡姐前史牵出另一条C线,令火先生的人物面目进一步模糊。B故事才是帕尔玛真正想拍的东西,用大丽花案与“好莱坞危房”地产商的关系指射好莱坞名利场下的肮脏,但这条线从推理到犯罪动机都拍的太潦草,最后故事线索交汇出的本片,无法勾勒出一个追梦女孩的梦碎,只是一个种马警探的两夜风流。情色惊悚本是帕尔玛的所长,但处理逻辑缜密的犯罪就让他缺点尽显,有点晚节不保的意思
叙述太乏味了,以至于看的时候一直昏昏欲睡。导演对悬疑的铺垫乏善可陈,演员都是来走场的。
华丽怀旧版8毫米,名字比较难记。
那个笑脸真的吓到我了……
也就是怀旧感的画面还不错
糟糕的字幕.
没觉得惊悚 也没觉得害怕 哈奈特整部片子似乎只是为了哦哦叉叉 不过这部片子要不十二宫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