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两人在命运的折磨下,都早早懂事。
景浩是个普通人,但为了妹妹,他能坚强的像块石头。
电影里面有很多为生计奔波劳碌的普通人,但跟他们不同的是,景浩背负着他妹妹的命在拼,没有丝毫退路,所以他才会豁出性命去拦住那两个小偷。
兄妹情是电影最戳人的点,除此之外,在景浩凑不出钱,心如死灰之际,工厂其他人回馈的善意也让人热泪盈眶。
即使生活困难,工资低微,即使是进行一场看起来不可能的赌局,但因为景浩,他们都选择相信奇迹。
还是那句话,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景浩好样的。
这年头网上流行的口头禅是“大力出奇迹”,我看未必。
依我之见,“用心”才能出奇迹,放在电影上也一样。
《奇迹·笨小孩》就是这种用心拍出来的电影,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豪华外景和惊人特效,却能说人话,接地气,拍到人的心窝子里,看得人很舒服。
看头一分钟的戏,我就在心里给它打了个“春节档第一”。
为什么?
就“送妹妹上学”这一段,镜头剪接之流畅,音效之丰富,能看出制作的认真。
不但凝练地传达出了“这是一个兄妹二人相依为命的残缺家庭”的有效信息,而且生动地展现了兄妹俩的情谊和苦中有乐的家庭氛围。
妹妹给忙着梳头的哥哥咬一口包子,自己再吃,却因为哥哥在后面使劲,她怎么也够不到包子——负责却欠考虑的哥哥,其实自己也还是个孩子。
这样细致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质感,是现实题材制胜的法宝。
有了这个,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看到一半,我直接给它预定“虎年华语电影十佳”没跑了。
原因很简单,文牧野的上一部戏《我不是药神》是我心目中2018年排名前三的电影,对标之下,这部新作延续了《我不是药神》中的底层视角和小人物奋斗情节,普通人陷入不得不全力以赴的绝境,持一个无可置疑的善良动机,演绎披荆斩棘伤痕累累终于抵达彼岸的温暖故事。
既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又有追逐、打斗等商业元素,是质量过硬的类型片。
但除此之外更让人动心的是,片子里那些丰富的细节,兄妹俩在夏夜驱蚊,景浩身上来回换的两三套衣服,加上出席婚礼的衬衣和结尾的西装,梁经理不时的捶腰……文牧野的电影,从来不像时下流行的某些片子,靠言语和贫嘴来营造戏剧效果,而是充分调动服装、道具、美术每一个部门,用尽所有手段来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并推动剧情。
这些细节充实了看似不可能的传奇故事,精巧的场景设计环环相扣,就算如某些人说的是“心灵鸡汤”,那也是用走地鸡文火熬出来的,喝上一碗,是享受。
电影强大的黄金配角阵容既是群戏部分的演技保证,也是一个庞大的彩蛋迷宫。
有心的观众能在里面找到《我不是药神》中的大部分熟面孔。
有名有姓的,包括演李经理的王传君,演高空清洗队队长马越的章宇,演老杨的岳小军。
没名没姓的,包括演心脏科大夫的杨新鸣,客串婚礼厨师的徐峥,熟悉前作的观众自然会心一笑。
而里面最大的“绿叶”,自然是演传达室孙伯的著名导演田壮壮了,大师的戏依旧是妥贴到位,从不过火,却让人过目难忘。
景浩的成功,一半是逼出来的,一半受惠于大环境。
不被逼到绝境,常人迸发不出来那股心气儿。
没有大环境,有了心气儿也没机会出头。
景浩的成功,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千万中国人在过去四十年间奋斗成功的概括。
一个社会论出身还是论能力,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活力和面貌。
面对西装革履的李经理,景浩杠了一句“这跟我的年龄有什么关系?
”就有第二句“这跟我做什么行业有什么关系?
”还饶上一句反击“你不也是打工仔?
”看似平常的三句话,道尽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秘诀,那就是人尽其才,放手拼搏,只要没有飞来的横祸,没人能拦住人材成功。
中国这飞速发展的四十年,技术进步,经济起飞,诞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有的简直近乎魔幻。
看到“农村老汉手工造飞机”“少年从新彊骑马返回奉节”之类的社会新闻时,总不免有人慨叹“现实比电影还精彩”。
而究其实,精彩的现实并不一定能催生成功的艺术作品,其中的转换,非有心人不能成事。
电影人要么忙着炒IP、捧奇幻,一窝蜂地奔着安全省事来钱快的项目去,要么耍个性,扮深沉,把现实题材拍成了艺术圈里的小众趣味。
在这种大情况下,能沉下心来提炼生活,打磨剧本的少数人,才真正能引领健康的电影创作方向。
文牧野用他的两部电影指明了这条大道,做出了榜样,利在长久,功莫大焉。
人情浓郁是这片子另一个亮点,继承了中国电影悠久的儒家人伦教化传统。
煽情不是为了让人哭,而是为了激起人心中的良善恻隐之心,虽然片末有煽得过火之嫌,但瑕不掩瑜。
别人怎样不知道,豆包看完第一句就是:“我以后要对妹妹好一点”。
有这效果,这电影就算没白看。
请允许我用“离题电影”来概括奇迹吧。
奇迹,我本以为是景浩为了凑够妹妹的医疗费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后续的所有剧情都是围绕这个由头展开,虽然我看到的翻手机也好,开厂也好都似乎是为了这个任务而做的,但是看到最后,我觉得不是这个味儿,景浩,仿佛是为了完成“让小作坊变大公司”这个奇迹顺便治好了妹妹的病,而不是我完成了“一年半内凑够五十万”这个奇迹顺便让自己的小厂变公司。
整部电影看完,本末倒置,最后我给这部电影最后贴上的标签就是“没有人情味得励志电影”。
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中考作文写议论文,容易得分,让我们多去收集一些名人故事,励志感人的,拼拼凑凑六百字,像模像样,但是没有味道。
婚宴上景浩说,想回去完成学业。
2015年他创立公司并回到大学完成学业。
那我就假设他辍学的时候念大三,因为母亲病逝,肩负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从闪回的镜头看妹妹的模样,年纪大约在两三岁。
2013年故事开始的时候,妹妹六岁半,景浩辍学在深圳奋斗了至少三年以上的时间,刨除妹妹的学费、药费、生活费,他攒了大概是五万的钱(贷款五万进货)。
如果,景浩不辍学呢?
半工半读,贫困生贷款补助,医保等等,再加上他自身在电影中呈现得奋斗与节衣缩食,在这样的情况下筹集出医药费来,我认为也是一种奇迹,只不过是一种很平凡的“奇迹”,遗憾的是我们好像有很多人都不是很欣赏这种奇迹。
景浩在婚姻上的那句回答“我想回去完成学业”给我的暗示是,这个角色想要回归普通的同龄人生活,但是结局却没有圆回来,草草了事。
励志故事,成功学,太多太多了,偶尔鼓励一下平凡也很不错,比起《万箭穿心》,奇迹真的算不得什么。
《奇迹•笨小孩》作为文牧野的第二部长片作品,能看出来导演在《我不是药神》成功后找到了属于自己影片的道路,作为一部贺岁档的类型片确实也中规中矩,适合和家人一起看。
但文牧野身上原本鲜活的、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这部影片中已经所剩无几,当类型大于现实,设计大于情感,所谓的“现实主义”小人物的创业故事,也成了精修饰的煽情故事。
现实在镜头中太灰,以至于要不断有矛盾发生,锁住观众的情绪。
人物在镜头中太薄,以至于刻画要不停的用慢镜头与配乐,人心只有了正与反。
一、剧作的薄弱——赶车与上车 在影片中,导演特地设计了几场戏来塑造人物性格。
尤其明显的是景浩两场追逐戏,第一场是为了谈判,赶上火车的老板赢得尊重,获得尊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导演就得让他骑着电车从小巷子里穿过,并且再加上车祸,最后跑着赶到,并准确的赶上火车赢得尊重,并且设下新的困难:没有定金。
这个没有定金也成了题眼一直延续到影片最后。
第二场是为了物资不被偷走,景浩爬上不法分子的车,随后带上主角光环,在路上连续躲过数辆车,最后从车上摔下,并获得了新的困难:手指摔伤。
这两场戏确实能体现出来笨小孩的“笨”,笨中带着奇迹,带着那个执着劲,可用大量时长讲述的这两场戏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逻辑,靠着营造主人公的辛苦与不易而将故事带过。
第一场,或许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获得尊重,却非得赶车。
第二场,本该赶车但非要上车。
影片拍婚礼,拍劳务市场,拍工地,将生活气息代入电影,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可却也处处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桥段,将电影拉出所建立的真实感,是本片剧作的一个硬伤。
二、困难接着困难,流水接着流水 本片的立足点是景浩如何创业来赚钱给妹妹做手术,这一点本该足够动人,也足够让人信服,影片也一条线讲述景浩的困难,另一线来讲述兄妹情,可这两条线却没有实现好的融会贯通。
或许本该一个小时能讲好的故事,但作为商业片的时长让故事与表现手法有点像流水账:受难、解决问题、接着受难、带上和妹妹的感情戏。
导演像把景浩能遇到的困难都列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们连成一条时间线,让其依次发生,中间再穿插上温馨的场景,最后再选一些合适的慢镜头和配乐作为故事小节的升华。
所以影片整体的剧情很割裂,比如婚礼后紧接着的房租问题,台风后紧接的房租问题,没有一点气口,都比较的生硬。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一个创作的方向,并不否认现实中的创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会比电影中的多的多。
但是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好却要花很大的功夫,可看性与真实性缺一不可。
电影情景的建立不是靠大量的移动镜头来寻找纪实性,也不是靠配乐一起、场面一带就能到位的。
需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将生活写成小说或许大于把小说变成生活。
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属于中国的“好故事”,而不是样板化的励志剧。
正如塔科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言:“作者能支配的只是那些帮助观众搞清所描述现象的深层意义的东西,我们没必要把复杂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诗意幻想塞进赤裸裸的条条框框”。
在本片的类型模式下,人物也被扣上了类型的枷锁,或正或邪恶,用边缘人来对抗高层,塑造高层的固执是必须如此对待,塑造底层的无奈是必须豪赌一把,可假如弱的一边看不到阳光呢,最后的定格每个底层人都实现了翻身,现实和这个电影不同,里面的任何一个困难都能把笨小孩压的喘不过气。
普通人的挣扎永远作为不了打架的笑点,被狠狠打碎的助听器或许永远也修不好。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如何让这些笨小孩少受一些苦,去关注某个群体的切实利益,而不是告诉他们:蒙着头去干吧,不管有多少困难,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这种走投无路的设计或许能让人信服,但它就像一颗炸弹,响的同时也带着蒙蔽,成不了长流的细水。
几年前我们感叹着《我不是药神》巧妙的将艺术与现实结合,有触及到真正的社会问题,也足够动人。
而《奇迹•笨小孩》虽然也有好的部分,但我不希望救命的药变成爆米花,深刻的思考变成一时的泪水。
所以,需要赞美,也有需要批评与反思。
希望中国电影能越来越好!
21年经济差得一塌糊涂,不打点鸡血打工人咋干活呢?
所以说影片获的这个奖是必然,因为技术面上没有大问题,还顺应了经济建设的需求。
但要明白的是,这种普通人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偶然。
不仅需要时代红利,还存在太多人际与利益的不确定性。
无论如何,认清世界的真相并且爱它,咱们都是生活的勇士。
看影片时候心疼四字弟弟,何尝不是心疼自己呢?
努力吧,即使在不好的时代。
底层打工人的群像,何尝不是响应了共同富裕的战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每个劳动者都该被尊重,工资结构也应该趋于合理。
四字弟弟吊在摩天大楼外墙冒着生命危险擦玻璃时候,大厦内精致人士喝觥筹交错的身影一掠而过,这就是所谓贫富差距与社会阶级。
李经理硕士毕业来了深圳做白领,却只会说对着领导唯唯诺诺说“是是是”,在职位升级后颐指气使贬低下级,所谓“拜高踩低”。
这一面有褒有贬,值得点赞。
总结:不错,但咱别真信了。
首先不能说是创业片,只能说是创业之前捞到第一桶金的故事。
(只说缺点不说优点,粉丝勿上升)即使这个第一桶金的故事,也让人出戏颇多。
1⃣️ 主角buff过多:从景浩去堵大华东区运营经理开始,两次被撞飞毫发无损,电瓶车+极速跑步登上高铁,这个时候已经让我觉得这是个超人片了。
后期追击小偷的货车被甩出只断了两根手指、台风暴雨之后零件0破损、拖欠厂租三个月不交,都让人觉得这个故事主角buff太多。
平凡的创业故事的难度和至暗时刻,遇到的合规审查、技术难关、天灾人祸等等要多很多。
而这个故事里都因为主角buff加成一路顺利化解;2⃣️配角作用交代不足:作为一支创业队伍,工厂组建的每个合伙人,只看得到他们的落魄,并不知道每个人的长处在哪里。
在交代为何加入工厂时简单介绍了每个人的来处:澡堂搓澡王叔,退休钟表工,助听器阿姨,流浪狗爱心人士,网吧二人组——却并不知道他们在这个创业团队里是如何各显神通、发光发热的。
一次群架+一次婚礼+一次厂房被淹居家办公,描绘了团队成员的群像,基本作用却都是煽情。
可能还是因为主角作用过于强大,所以配角只需要扮演流水线工人的角色;3⃣️ 推进过于迅速,结局成功不具有说服力:台风暴雨+零件被偷+交不上水电费组成的插曲成为创业故事的全部困难。
拆卸手机零件这件极其复杂精密的事情,本身所遇到的技术难关避而不谈。
第一次交付质检的时候就有87%通过率,简直匪夷所思。
这群“乌合之众”组成的队伍可以一次性质检通过真的合理么?
养老院老人作为退休钟表工尚且说得过去,其他那些人的能力和结果如何是如何保证的?
前期批次零件先送过去质检,逐步提升通过率也比这个一次性通过也有说服力很多。
煽情要素过多就不说了,算是赚到了眼泪🥲易洋千玺演技中规中矩,倒也没有出戏。
最后强行上高度环节更加大可不必,不是有一股热血、一帮朋友、一股不怕死的精神就能成立上市公司。
真的不是。
奇迹·笨小孩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文牧野 / 易烊千玺 田雨 其实,没有最后“成功”的段落会更好,前面也交代过——两年五百万,这就够了,剩下的留给观众去思考延伸,影片在妹妹成功完成手术后停止就好啦(或者说把成功的段落放在片尾小花絮也是很好的彩蛋)看电影的时候,我心想最后别出来成功段落,结果当一个帅气的背影出现在银幕上,灯光一打时,完了,还是有“奇迹”是有了,但“笨小孩”的重心有点偏,“至于拼命”,是哥哥对妹妹最真诚的守护和爱,在我看来,我不希望它偏离,不希望影片最后升华到“创业”上去。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仅仅是我的看法。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一个“静场”,也是从这个情节我的泪点又开始降低了下来。
昏暗的灯光下,兄妹两个蜷缩在工厂的一角,两人互相安慰着,妹妹躺在床上,闭眼,流出一行泪,镜头一转,哥哥也流出两行泪,我的泪也瞬间留了下来,灯光虽然昏暗,但却是暖黄色的暖光,虽然静默却内心情感汹涌澎湃着,虽然心酸却也温暖…… 最后,再夸夸全员在线的演技!
千玺的可塑性真的太强了!
细节拿捏得很到位呀!
2021年4月,《我的姐姐》上映,该影片抛给了我们对生育观念的一个全新的思考:多子一定多福吗?
2022年2月《奇迹》上映,再一次引起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在看完《我的姐姐》之后,当时的第一感受就是生气。
女孩的爸妈趁女孩上大学时偷着生了弟弟,后来父母车祸丧生,亲朋好友开始联合起来道德绑架女孩放弃学业抚养弟弟。
这部剧着重在反对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我却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对父母自作主张偷生弟弟的自私行为的反思。
从上述角度来说,父母生下弟弟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今天看完《奇迹》,我内心是复杂的。
一方面来说,男主喜爱自己的妹妹,愿意为了拯救小自己十几岁的妹妹的性命打拼,是关乎亲情的一部励志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兄妹俩的母亲在知道自己有遗传病的情况下生了妹妹,自己病死,十几岁的哥哥无奈放弃学业担起了照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妹妹的重任,这真的值得被歌颂吗?
我不太赞同。
对于生育,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的观念的普及,人们不再一味的追求多子多福。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秉持着多子多福的理念,这种观念在过去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当时社会将家庭作为社会运转的基本单位,家族人口旺,意味着有更多的生产力投入到农业或商业活动中。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多子多福的观念便不完全正确了,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公司成为了社会运转的基本单位,器械开始替代了一部分简单工作,生产力的高低更取决于劳动人口素质的高低。
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开始上升,你若想融入社会这个大的运转机制中,你就必须有足够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就恰恰是由工作之前花钱买来的教育所转换而成的。
于是社会上渐渐有了优生优育的概念,即在父母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应该慎重考虑如何对其进行分配,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存所必须的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多生并不一定是一家人生活下去的最优选。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如何在优生优育和多子多福之间取得平衡。
从小我就听说了太多次父母的抱怨,他们总说:“如果zheng ce能早放开几年该多好,这样以后两个孩子相互还能有个照应。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不敢发言,毕竟隔代如隔山,我很难让他们理解我的观点。
先从家庭的经济条件来说,现在培养一个孩子成才所花费的金钱精力确实不少,再加上孩子成年后还需考虑买房买车的用度,普通家庭真的很难吃得消。
这还是在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若是有什么变故,更难说。
其次再来说相互照应的问题,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仿还好,如果年龄相差太大,何来相互照应一说?
更多情况下不过是大的孩子单向付出罢了。
《我的姐姐》与《奇迹》恰恰演绎出了父母一味追求多生的悲剧。
然而《奇迹》之所以能成为励志片,是因为出现了奇迹,可是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多奇迹。
男主他幸运在自己本领过人,有毅力,也刚好遇到了欣赏自己的老总。
这个年纪的他本该和别的孩子一样享受着校园生活,但由于妹妹的缘故,她不得不早早就离开学校去社会上打拼。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妹妹她会过得很好,但至少他不必像现在一样,为了凑齐妹妹的医药费连续疲劳工作,不顾性命的去捉贼,由于交不起房租而无家可归。
你可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可我偏认为人生本如此困难,没必要为了涅槃重生将人逼入绝境。
生育应当是被赞扬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鼓励生育的社会背景下。
我们需要去善待每一条来到世间的新生命,并对他(她)的到来给予一定的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最初应该体现在父母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之前的充足准备上,其次应当体现在父母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提供的培养与教育。
生育的高尚在于对一条新生命从始至终的付出与负责,这才是我们真正提倡的。
但太多人的观念只停留在了“生”上,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育”。
非常温暖又让人感动的一部电影,也是目前看过的这么些部电影里我流泪次数最多的一部。
没看过《我不是药神》,但还是不得不佩服导演监制编剧在情感处理方面的功底。
以前很少看这种题材类型的电影,要么觉得太夸张太假要么觉得很尴尬(比如说突如其来的煽情等等等),但是这一部完全不会。
真正体会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完全的现实主义少之又少,多数宛若白开水般无味。
《奇迹》夸张创作了,但又不过分夸装,而是合理的“现实的再创作”,为电影添几分“奇迹·笨小孩”色彩。
同时,情感处理得也十分顺畅自然,完全不突兀,就好像看着看着,不自觉自身也融入了这部电影,为景浩而流泪、而开心或是感动。
很多地方并不是台词文案多么让人感动,而就是那一些眼神,在音乐的渲染下眼泪不自觉地掉了下来。
各个人物的演技也都过关,千玺演技相比前几部也都有所进步,并不断地朝“演技派”,甚至是“戏骨”的方向迈进了。
不得不说,“文牧野+千玺”真的是票房保障,总之,非常推荐!
大年初一看完《奇迹·笨小孩》,本以为这是一部创业片,但观影过程中,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深圳版的《当幸福来敲门》。
电影的确是伟大的艺术形式,伟大到可以从人类这个广阔的视角,去讲述不同民族的故事,却仍旧可以超越文化藩篱,让每一个人感同身受。
毕竟,在大雨瓢泼的天气里,你我都是挣命的笨小孩。
《奇迹·笨小孩》的故事发生在深圳。
故事背景为什么设置在深圳?
改革开放以后,深圳可以说是一个批量产生奇迹的地方。
只是听听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就令人心向往之。
来到深圳的每一个人,似乎都能靠着自己的双手、汗水、外加一点胆量和放手一搏,就能像组装一块手机主板一样,埋头组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型奇迹。
成功在诱惑着我们,但现实更残酷一些,有多少人成功,就有多少人倒在失败的路上,而失败就是每一个笨小孩的泥泞夜晚。
大学辍学的景浩,钻研出一身修手机的本事,为了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妹妹筹钱做手术,决定跟命运放手一搏,召集了一帮同样被命运所苦的笨小孩们,一起赌一把,把意外得到的一批旧手机拆卸零件卖回给厂家。
此前预告片和海报里反复出现的“芯片”元素,既代表手机的芯片,也象征着妹妹的心脏,更是影片中每一个笨小孩的奋进之心。
剧情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戏剧结构:叵测的命运,为了做成一件事所遇到种种的艰难险阻,妹妹心脏手术的倒计时。
在典型戏剧结构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是国内许多导演和主创钻研的命题。
可以说,中国电影长久的需要这样的作品。
文牧野延续了在《我不是药神》中的现实主义,在深圳这个造梦之都,讲述一群笨小孩是如何创造奇迹的故事。
影片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笨小孩们的“泥泞夜晚”,用以铺陈笨小孩在创造奇迹之前,要经历多少次差一点就放弃的暗夜。
要做成一件事本来就很难,更何况是创造一个奇迹?
电影里出现的台风,大雨,和在命运刀锋处努力攀登的蚂蚁,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泥泞夜晚的艰难,以及每一个小人物游走在暗夜边缘的决绝和不放弃。
文牧野很喜欢也很擅长用镜头雕琢小人物的众生相,尤其喜欢展示小人物脸上最灿烂的笑容。
婚礼上大家用笑赞美生活,在在躲雨的货车里,大家用笑对抗挫折。
在无家可归的间隙里,兄妹两个人用笑来给彼此打气。
每一张脸上的笑容,组合在一起,就是对抗泥泞夜晚的底气。
在风雨中,这些笑脸不但有了庄严的油画质感,也显露出某种凡人身上的神性。
能从凡人身上挖掘出神性的瞬间,就是电影中的生花妙笔。
等到了景浩豁出命去追车的片段,他身上又展示出来某种战神般的自我牺牲精神。
几处咏叹般的配乐,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这种神性,凡人身上其实是最有宗教感的。
凡人在创造奇迹的时候,约等于神。
易烊千玺贡献了他越来越可圈可点的表演,尤其在一众老戏骨的映衬下,每一点细微的情绪都传递得极为到位。
四字弟弟未来可期。
泥泞夜晚的台风终于过去,大雨停下来,那些笨小孩们一起拆卸的手机零件,也终究组成了一场小小的奇迹:妹妹得救,笨小孩们各有归处。
这一切都是由当初不甘认命的放手一搏换来的。
我想《奇迹·笨小孩》里真正想要传递的,或许是这样一种观点: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生活里的笨小孩,每一个在命运刀锋边缘游走的小蚂蚁,只要还没有停下来,还没有向遭遇和命运举手投降,他们距离奇迹就都只有一个台阶的距离,再坚持一下就能迈上去,迈上去之后,就能看到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就能逃脱原本还以为是命定的乌云盖顶,就能让自己满是疲倦和灰尘的头顶暴露在光芒之下。
那时候,我们就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笨小孩了,我们就是一个创造了小小奇迹的笨小孩。
新的一年,该励志还是要励志,毕竟奇迹的召唤,才是我们在疲倦生活里欣欣向荣的持久动力。
祝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电影里的笨小孩们一样,熬过泥泞夜晚,迎来奇迹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