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女人》( A Fantastic Woman),绝对是本年度最值得一看的LGBT影片,其作为柏林电影节呼声颇高的最佳影片,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各大影评网站也纷纷给出不低的分数。
作为表现“性少数者”群体的影片,《普通女人》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克制,用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淡化了该类型片中容易出现的猎奇、情色、狗血和随之而来的偏见。
《普通女人》聚焦的是变性人的普通生活,希望周边的人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们。
它争取的,奋斗的,呐喊的,就是要人们摘下有色眼镜。
不是歧视,也不是同情。
他们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性取向,身份认同,家庭选择,是他们自我个体的选择。
他们不需要别人赋予其权利。
影片借用尼采的名言作为内核:“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而整个故事就以不断向主人公强加的压力作为叙事主线,撕裂其生活,锻炼其意志,拷问其灵魂。
影片开始其实并不算特立独行。
女主角玛丽娜的生活充满光彩,虽然爱的男友在年龄上可以作她的父亲,但依然不影响两人渐浓的亲密关系。
男人接她下班,带她最好的地方享用晚餐,许诺她十天后去伊瓜苏大瀑布做蜜月旅行,一切都完美到不真实。
果然厄运接踵而至,男人和她在一夜春宵后突然暴毙。
以爱人的意外身亡作为激励事件,在很多影片中都曾运用过,随后的故事必然围绕着女主角如果走出困境,积极面对未知的未来作为剧情脉络。
人物会在其中成长,角色心理弧光在不断陡升的压力下逐渐形成,他们要么选择与过去和解,要么选择遗忘或告别,他们一定会朝着未来前进,那怕孤身一人,或者前途未卜。
男人的意外身亡,让女主角玛丽娜很快陷入了各种令常人匪夷所思的刁难和折磨。
医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一直追问男人死前,两人到底干了什么,对两人是否发生了性关系等问题非常在意。
警察要玛丽娜出示证件,一直询问她的真实身份,始终觉得她在说话,甚至一度想要拘留她。
同时,一个来自道德审查机构的女子出现,在日后,她不断对玛丽娜提出各种审查,同情中带有偏见,要么绝对玛丽娜寄人篱下,要么认为她在道德上有瑕疵。
甚至威胁要玛丽娜在医院接受男性医生的身体检查。
当玛丽娜极为不情愿的抬起大腿时,两双带有有色眼镜,如放大镜般对她进行挑剔的双眼直接将玛丽娜视为了犯人,或者异类。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一切的不公平对待来自玛丽娜的性别问题。
原来,玛丽娜是变性人,做过变性手术,而深爱他的男人是婚内出轨,玛丽娜一直以第三者的身份夹杂男人和其家人之间。
影片中,玛丽娜面对着三重压力。
首先是来自自我性别认同的内部压力。
而后是来自男人家庭在道德上的压力。
最后无疑是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少数群体的压力。
从内至外的层层压力不断逼迫玛丽娜做出妥协,他们就是希望玛丽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甚至直接从社会中被抹去。
男人的儿子采用暴力手段对玛丽娜各种威胁,直接要她扫地出门。
男人的妻子各种言语肆扰,在精神上予以打击,不允许玛丽娜出现在爱人的葬礼上。
玛丽娜期初只能默认,妥协,认输,隐忍。
可她越是退一步,对方越是肆无忌惮。
威胁的最高峰,是男人的儿子连同其朋友在肉体和精神上对其作出了难以启齿的羞辱。
这一刻,玛丽娜跌入了生活的谷底,她放弃了,认输了。
影片用多个意象化的插入性叙事表现了玛丽娜内心的挣扎和现实的困境。
比如,玛丽娜独自迎风行走,大风似乎要吹倒她,她必须以45°倾泻的身躯才能勉强站立。
迎风的她,无法起飞,只会跌倒。
还有一幕是玛丽娜去夜店排解苦闷,在酒精麻醉和纵欲狂欢之后,面对迷离的舞池,她想象自己披上了靓丽的服装,展翅飞翔,成为了舞台的主角,备受瞩目。
不过,最终还是爱给了她重拾信心的力量。
影片中,玛丽娜多次在困境中看到了死去男人的身影,那是提醒,是鼓励,也是最后的深爱。
面对不公的玛丽娜不在靠捶打沙球发泄郁闷,而是直接冲到了男人的葬礼上,跳上了不断威胁其的男人家人的汽车上。
这一刻,她找回了对抗不公的勇气。
随后,影片以动人的温情,让男人的魂魄指引玛丽娜找到了告别的焚化炉。
男人在通道里深情一吻,玛丽娜推门找到了男人的尸体,在焚化之前,终于做了最后的离别。
《普通女人》在平凡的故事中,不断插入各种象征性叙事,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以艺术化的方式表现了玛丽娜在压力下的各种转变。
片尾,玛丽娜在男人留下的钥匙的指引下来到了桑拿室,她在进入男性浴池和女性浴池时陷入了犹豫。
为了找到答案,她从女性浴池来到了男性浴池,象征她即接受了自己女性的身份,同时也不在逃避自己男性的过往。
最终,她打开了男人的衣柜,里面空无一物。
全片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是,女人在“触底反弹,绝地反击”之后,在家中平静的透过镜子的反射注视着自我,而镜子的放置的位置恰好是其隐秘之处,这个地方是男女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镜子的故意遮挡,镜子中反射出的玛丽娜的脸,象征着性别在此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玛丽娜对于自己的认同,重要的玛丽娜本身,无论两腿之间是什么,她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女人。
再次回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在《普通女人》里,这个强大的过程并没有多么耸人听闻,励志鸡汤,而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甚至有点小绝望,但还好有爱的温暖,有生活的出路。
一个女人,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变性的迷人女人,为了参加爱人的葬礼,卑微受欺凌,全片都是虐,结局也没啥好说的,她无法‘正常’地参加,能得到的也就是一条狗。
想到姜思达说他的狗死了,突然觉得爱情也没了,女主最后能得到一块抚养过的狗起码也是种安慰吧。
全片最喜欢女主倾斜45º临风站立的片段,真印证了尼采那句,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自从彩虹运动兴起,LGBT相关电影越来越多了,很喜欢一句影评,她可以是drama queen 也可以是everywoman,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变性人渴望变成《普通女人》的悲伤故事。
跨性别者玛莲娜,是一位年轻的餐厅服务员,她与奥兰多相爱,奥兰多比她大20岁,拥有一家纺织公司。
在庆祝玛莲娜生日的夜晚,奥兰多计划与她一起去伊瓜苏瀑布旅行,但是票遗失在洗浴中心。
当晚奥兰多身体不适,不慎从楼梯摔下,送往医院,仍不治身亡。
突如其来的噩耗,奥兰多的前妻和儿子对玛莲娜非常不友善,怀疑奥兰多的死因,指控她从医院逃跑,叫女侦探前来调查她是否与奥兰多的死亡有关,迫使她接受男性医生做身体检查,当玛丽娜极为不情愿的抬起大腿时,两双有色眼镜不回避,赤裸裸的偷窥。
玛莲娜返还奥兰多的车给他前妻,遭到无情的谩骂,甚至禁止她参加葬礼,奥兰多的儿子威胁玛莲娜搬离与奥兰多同居的公寓,偷走狗,还伙同两个人对玛莲娜暴力相向,用胶带堵住她的嘴。
作为一个女变性者,她极度渴望拥有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喜欢唱歌,在酒吧做歌手,伴侣死后,遭受着非议和不堪对待,也要前去参加男人的葬礼,为了拿到洗浴中心的票,甚至装扮成自己不喜欢的男性。
玛丽娜平常都依靠捶打沙球发泄郁闷,当然所有苦闷都需要有一个出口,最后反抗那一个警告,她跳上了威胁她的男人家人的汽车上,用尽全力的跺脚,向他们宣泄自己的愤怒。
接着,镜头转向温情,奥兰多的灵魂指引玛丽娜找到了焚化炉,让她能够在爱人焚化前做最后的道别。
影片有一个玛丽娜独自迎风行走的场景,她必须以45°倾泻的身躯才能勉强站立,这种镜头语言抒写主人公唯有以超出常人很多的抵抗力,才足以去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境。
玛丽娜的扮演者智利演员丹妮拉·维加,真实身份也是第一位变性人,她的脸偏男性化,影片中偶尔有一些角度,让玛丽娜的骨架偏大的男性特征很明显,这反而显得更加真实,生动的演绎了一个女人的温暖和坚强。
当你最心爱的人突然死在你面前,尤其是前一刻你们还约定好一同出游,对未来充满甜蜜的憧憬。
你是什么反应?
不能接受,崩溃大哭?
还是心灰意冷,沉浸在往日的美好恋情中,无法走出心理阴霾?
片中的玛丽娜都有。
稍微有一点不同的,她的身份有点特别:她是一名变性人,年轻更比男友小太多。
因此,所有人都怀疑她同男友的感情,男友的亲友直接认定她贪图男方财产,甚至下手谋害男友。
一时之间,男友的前妻、儿子、戴着有色眼镜的警察,挨个儿出现在她的面前:拿走男友的车,将她赶出公寓,威逼她进行身体检查,对她各种精神和肉体的羞辱。
警察征询玛丽娜消息时,镜头采用这样的俯视角度,镜头正反打时,对玛丽娜则处于仰视的角度。
警察威逼玛丽娜接受检查时,镜头如同警察一样冰冷带着挑衅意味,毫无温度打在玛丽娜身体上,浓浓的羞辱感扑面而来。
玛丽娜忍受着一切,只因为男友曾对她的许诺,让她用沉默和顺从来悼念这段感情。
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玛丽娜只不过希望出席男友的追思会。
然而男友的亲友面对玛丽娜的到来,却表现出格外的惊讶和愤怒。
作为前妻,这个女人能出席前夫的追思会;作为最亲密的爱人,这个女人却被剥夺了出现在恋人追思会的权利,何其讽刺。
玛丽娜闯入奥兰多追思会,旁人阻止玛丽娜时说:难道你就不能体谅一下他们的痛苦吗?
好笑的是,得知奥兰多的死讯,他的亲友们第一反应是赶紧拿车拿房拿狗,当一切到手后才心平气和坐下来筹备追思会。
而作为奥兰多生前最亲近的玛丽娜,原本应该是最痛苦的一个人,却被挡在门外。
片中出现了几次玛丽娜在凌空打拳,想打倒的生活的困境,那些对她的刁难和折磨。
这些发泄性的挥拳场景,每每发生在她感到无力痛苦时,烘托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愤怒。
而玛丽娜忍受着旁人因这段恋情带给她的羞辱,只因为她始终相信,她是一个被爱着的人。
即便是爱人骤然离去,但他对她的爱始终不减,远处的瀑布下,原本就应该站着她们两个人。
然而在顾客的提示下,她还是想求证恋人最后的遗物钥匙代表着什么。
他还爱我吗?
在餐厅说好一起去伊瓜苏瀑布,他却先一步离开了,那他是真心想同自己去吗?
像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她最关心的,还是对方有没有真的爱过她。
或许恋人离世后短时间内她经历的这些,让她也开始同其他人一样,怀疑这段感情,对方究竟有没有真的爱过她。
那些许诺和甜言蜜语,到底是不是谎言。
她在洗车时想起他,在打开保险箱想到他,如梦似幻中仿佛看到他再次出现,相拥、相吻,一如往日。
究竟有没有那份机票真的那么重要吗?
玛丽娜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无论如何她的感情是真的,她的那些美好回忆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就像她最后看着恋人的遗体,流下的告别之泪。
没有委屈,没有怨恨,只有不舍和惜别。
如果说对方没有那么爱你,这是你需要放弃自己的理由吗?
显然不是。
作为一个人,在困境中我们不过是不断寻找着自我,寻求爱与被爱,最后再带着爱意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歌声嘹亮的玛丽娜,用她的音乐让观众一起回到那个颇具象征性的逆风场景中。
无论风暴如何如刀般刮到她身上,依然不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普通女人》延续了导演之前出色的镜头和色彩,克制而细腻,在光影中呈现一个独立、坚强的人物形象。
尽管披着变性人的外衣,但影片骨子里还是讲述一个女人渴望爱情,寻觅爱情的故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形象,因此译作“普通女人”(当然,它还有个别名《A Fantastic Woman》)。
影片虽是LBGT题材,但在内容上却没有着重强调玛丽娜的变性过程或者她同恋人相遇的故事,导演的镜头下更没有猎奇和围观,叙事上也不同于其他大红的LBGT影片故事那么戏剧化,像去年另一部大热的《人生密密缝》一样,讲述的是变性人经历变性后的日常生活。
而且用变性人来演绎变性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选择。
《普通女人》的焦点仅仅是对准玛丽娜这样一个骤然失去恋人的普通女人。
除却变性人的外衣噱头,不过是平淡生活的苦与甜。
导演技法纯熟。
并没有同情或者对于变性人有什么过度解释,而是将其视作正常人来看待,没有戴有色眼镜,更没有有失偏颇。
影片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克制,用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淡化了该类型片中容易出现的猎奇、情色、狗血和随之而来的偏见。
看似很平淡的影片讲述。
但却在平静下隐藏着不少暗流。
让观影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着女主角心中的喜怒哀乐。
作者简介:普通女人,普通影视从业人员。
剧情简介:玛丽娜(丹妮拉·维加 饰)与奥兰多(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饰)真心相爱,两人正着手规划着未来。
玛丽娜是一位年轻的餐厅服务员,也是位有抱负的女歌手。
奥兰多比她大20岁,拥有一家纺织公司。
在庆祝玛丽娜生日的夜晚,奥兰多身体感到不适,当他抵达医院经急救后,仍宣告不治。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玛丽娜被医生和奥兰多的家人怀疑,让她不能够以伴侣的身分哀悼奥兰多。
玛丽娜也因此被女侦探调查是否与奥兰多的死亡有关,奥兰多的前妻禁止她参加葬礼,奥兰多的儿子更是威胁玛丽娜搬离与奥兰多同居的公寓。
玛丽娜,一个跨性别者女性,对于奥兰多的家庭而言,她是畸变且歪曲的。
玛丽娜决定用她奋斗一生的力量,争取自己与爱人告别的权利,只为了符合现在的自己-一个复杂、强大、直率、梦幻般的女人。
获奖记录:2017年2月12日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最佳剧本 获奖金熊奖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 提名2017年12月14日 第75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 提名2017年12月9日 黑人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获奖2018年1月23日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获奖人之常情。
生而为人,无论男女,爱,乃人之常情,与所爱之人告别,亦是人之常情。
爱既为人之常情,又为故事前情,影片对于这部分着墨并不多,但仅有的镜头,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浓情蜜意,爱慕、欣赏、挑逗,浪漫、亲密、依恋,热烈、关切、失魂…… 相约即是相见,相遇便是相知,相爱亦是相伴。
一夜略过三秋,一眼深藏万年。
伴侣相处之态已然流露出爱情的积淀,而后发生的都是“人之常情”所面临的困境。
人之常情非常人之情。
在众人眼中,玛丽娜并非常人。
面对涉事的医生到警察,玛丽娜的名字、身份遭到质疑;面对恋人的前妻和儿子,玛丽娜的性别和人格遭受侮辱;面对挚爱的伴侣离世,玛丽娜应有的告别权利也被剥夺。
在世俗狭隘、猎奇的眼光中,玛丽娜无法得到应有的平静,情爱难续,自我难证,清白难辨,尊严难觅。
正是这些所谓正常人的假面,让一份真情也变成了非常人之情。
在他们看来,这种感情是“变态”的,是畸形的,是难以启齿的。
故事矛盾的最终激化点就在于一个常人眼中的“非常人”为争取所谓的“人之常情”。
世事无常人心叵测。
时光流逝,爱人终将离去,只是我们不知道,是爱人会先离去,还是人心会先变化?
Time keeps flowing like a river to the sea,却并未能澄澈人们的庸俗,爱而不得、幸而无终的怨念,仿佛一种执念,让人们对相视无害的人冷眼相对、恶语相向,还振振有词。
当洞悉这一切,玛丽娜重新振作自我。
迷人坚强的灵魂,痛彻心扉的告别。
Goodbye my love,Goodbye my friend。
普通女人不普通。
《普通女人》确实普通,普通到虽然选材敏感,却不失冷静,虽然话题热门,却不失客观。
《普通女人》也不普通,这“不普通”之处就在于玛丽娜为那一点“人之常情”付出的、也许常人都难以做到的奋力抗争,并且没有夸张、没有极端、没有歇斯底里,而是流于生活的继续,权利的捍卫,梦想的追求,自我的实现。
了不起的玛丽娜。
经历了恋人的离世,经历了世人的冷眼,生活还在继续。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
”不再耐心的解释,也不再敏感的反问,不再礼貌的迎合,也不再卑微的谦让。
是时候捍卫权利,为爱反击。
片名翻译成《普通女人》,仿佛多了些对跨性别者难以逾越的“非常”定义,从这个维度来讲,翻译成“了不起的女人”似乎更加坚定,也更加符合玛丽娜的性格定位和人物成长。
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了不起的玛丽娜。
会是我想看第二遍的电影,为什么海报上女人的脸会是五彩的?
单色运用笼罩灯光的摄影画面给了我答案,不会是恶俗的电子迷幻氛围,每次的出现都对准了情绪,生活化的克制的摄影语言,不够突出闪光但足够迷人,她总是单人占据了孤独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充满好奇心的新颖情节,生活琐碎所组成,不像欧美的生活方式,不是本土的日常,没有因为聚焦LGBTQ主题而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有新奇事物的熟悉真实感,让我有耐心期待接下来,我想这是导演的初衷,借平凡的基调讲述一个普通女人本该“普通”的故事。
发现导演也是同性电影《违命》的导演,这部好太多了
本片的西语原名是《Una mujer fantástica》英译为《A fantastic woman》汉译为《普通女人》,真的要给我们汉译的名字打120分,简单明了,“普通”二字一语中的。
这是一部LGBT群体中“T”发声的电影,女主曾是一位生理性别为男、社会性别为女的异性恋跨性别者,后来也就成为了“T”的全称transgender变性人的一员。
然而这些标签都多余,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 下面是我贴出的一些代表性的情节片段,结束会暂时记录一些个人与大众的想法。
」玛丽娜坦然接受自我,作为一位努力上进的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时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得到了奥兰多的欣赏和爱慕,两人心灵相通,有着二十岁的年龄差阻挡不了两人真心相爱。
但噩耗突然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她的爱人突然离世,她还未整理好悲痛之情,就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荒谬的事。
倒也是这些因跨性别身份的女主角而展开的一个个荒诞不公的情节,让人纳闷儿,这些破事儿和她的性别有个毛关系?
在找到医生的时候,医生的对病情只口不提,却一直怀疑她的名字是不是化名??
在难忍悲伤的时候选择出去走走释放情绪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又被警察带回医院审问。
也不出意外的先拿她的名字说事儿,怀疑她的身份。
这还不够,又被一位女警追查,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看似审问实则带着毫不掩饰的个人偏见和人格诋毁。
奥兰多的儿子惦记着父亲的房产,还将怨气撒在她身上,同样的言语刁难和威胁。
奥尔多的前妻趁机来要走奥尔多的车,见面后不承认玛丽娜和奥尔多的爱情,还出言不逊。
最后被发现那些匪夷所思的案件调查果然是她搞得鬼。
又以保护自己爱的人为由,故意叫出玛丽娜的男性名字,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
玛丽娜被他们咬住“变性人”这一标签,毫无意义的死死不放,他们无情的针对她折磨她。
每件事发生后,对这些无聊可笑又充满恶意的人,玛丽娜明显不想与他们又过多的瓜葛,她选择容忍并坚持自己立场,编剧也没给她留什么主角光环,特权啥的,只有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想去送所爱之人的最后一程的愿望,这个愿望简单又真实,又那么难以实现。
其实就是一个平常都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异性恋女性身上,就是一个“前任与小三争夺遗产的狗血伦理剧”。
所以,相当于同类电影来说,《普通女人》算不上经典。
但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了电影本身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普通女人》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LBGT类电影的想表达的大致一样。
提醒众人,无论是在生命科学研究结果上,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上。
LBGT群体和其他任何群体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却长期的被社会边缘化。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特质上的不同,并得到尊重和发展,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基本的共同作为人类而言的。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终的理想目标,现在这条平权之路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
其他领域不说,在现在国内的影视行业中,能拍出有积极现实意义引导LBGT群体的作品,几乎没有(个人觉得就是一部没有,有几部网剧的宣传也是满满的商业气息)。
好嘛,没等偷摸发展呢,去年广电将“同性恋”一词划入不正当性关系之后,也是彻底断了想通过影视作品影响力发声的这条路。
总的来说,能勇敢站出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谈起来甚是单薄无力。
可能一些“杰出”人士都苟且偷生安静如鸡,别说“普通”老百姓了。
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如“形婚”“伪装不婚主义”“同妻”等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
那么就借着这些优秀的国外电影作品,也再次提醒了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甚至还不能接受自己的LBGT群体中的人们。
群体的权益还是要大家加起来的力量去争取的,这个群体必须正视自己,审时度势,在保护自己人身不受侵犯的情况去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
用每个人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去支持身边LBGT群体的发展,慢慢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力。
说的有些多了,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放在现实中也有些理想化。
在社会大环境中免不了会被消磨士气,精神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但是最后我只想说,我本人虽不属于这个群体,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只是完成普通的生活。
加油。
影片《普通女人》讲述的是一个变形人玛莉娜在遭遇男友死亡之后,在社会和男友家属之间所遭遇到的经历。
这部电影本身是一部LGBT题材的电影,但针对主人公在电影中女性气质的呈现,以及导演对于女人公的性别认同,我们可以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分析方法来解读电影中女性的身份演变与经历。
影片一开头,导演以男性作为开头来引入,部分目的其实是暗示片中女主人公变性的身份,同时女主人公玛莲娜的首次出现也是由男性的视觉所引入的,观众随着男性奥兰多的视觉与步伐看到玛莲娜,这也表现出在这部电影中,女性仍然是作为被观看者。
玛莲娜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 导演首先用朴实平凡的电影爱情片段展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表明玛莲娜也就是一个有着爱情滋润的“普通女人”,而在男主人公(玛莲娜的男友)奥兰多死去之后,一切都开始产生变化。
先是玛莲娜的变性身份被发现,社会对于她的态度就十分不友善,甚至是保持一种歧视的态度。
警察与医生都怀疑是她意图杀死奥兰多,在她想要逃离医院时被误会是畏罪潜逃;妨害风华的女警察要求对其调查,展开了一系列几乎没有意义的询问与检查,玛莲娜询问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只得到了一句“这是必要程序”。
代表权力的女警探 后是面对奥兰多的家属,前妻认为玛莲娜是奥兰多带给自己的耻辱,于是想要去掉与玛莲娜的金钱纠葛,甚至剥夺她参加奥兰多葬礼的权利。
奥兰多的儿子对她产生厌恶,他并没有将玛莲娜当做女人,而是认为其只是一个恶心的基佬,甚至在后来还产生了暴力行为。
甚至一直对玛莲娜较为友好的盖伯(奥兰多的弟弟),也表示对她的拒绝,并承诺给她一部分奥兰多的骨灰,以换取玛莲娜在葬礼的不出席。
这个故事背景设定在智利,因为在智利这个国家,变性还没有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所以玛莲娜的身份曝光之后获得的肯定是无限的蔑视与嫌弃。
玛莲娜作为一个变性人,她只想要做一个普通女人的愿望在电影中十分明显。
当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用淡定的方式来争取与面对。
在社会身份中,她只是一个白天当服务员,晚上当驻场歌手的平凡女人。
当遭遇不平等的待遇,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就如在奥兰多儿子警告其搬出公寓时,她坚定的告诉他,“我叫做玛莲娜”,这无疑是在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失去爱人时,她也会颓废,打开衣柜来捕捉昔日爱人的味道,甚至会在迷糊中看到奥兰多的幻象。
玛莲娜对奥兰多的思念 而她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是什么呢?
一次次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最后还发现,自己深爱的男人可能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爱自己,“181的秘密”所联系的柜子就能很好地说明,奥兰多并没有给玛莲娜留下什么。
而这一秘密,还是玛莲娜再次利用自身的男性认同所换来的。
玛莲娜再次成为“男性” 最后,玛莲娜在与奥兰多的遗体告别中,挥别了自己的这段感情,同时以歌唱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新生活。
其实片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影片一开头呈现的是伊瓜苏瀑布,这与后来两人所说的旅行相呼应,同时瀑布的形状与玛莲娜脖子上项链的形状是一样的马蹄状。
《春光乍泄》里也有伊瓜苏瀑布,那是黎耀辉与何宝荣的梦想天堂与灵魂共鸣;在这里,却成为玛丽莲的“空中楼阁”。
影片中有一幕是赤裸的玛莲娜将镜子放在自己的两腿之间,镜子中是自己的脸庞,导演没有去展现她身份的真实性,而是导演自身的温暖所在。
变成了一把钥匙,预示着她开始成为自己的解放者,重新去面对生活。
此外,玛莲娜的爱人叫奥兰多,萨利·波特的电影《奥兰多》里,奥兰多是一个未名自己性别的人,这样的名字设定是否是导演对于玛莲娜自身性别模糊的影射呢?
电影《奥兰多》海报 影片中有一幕是赤裸的玛莲娜将镜子放在自己的两腿之间,镜子中是自己的脸庞,导演没有去展现她身份的真实性,而是导演自身的温暖所在。
最后还要特别提一下的是,玛莲娜的扮演者丹妮拉·维加是智利第一位变性演员。
导演启用丹妮拉来饰演玛莲娜,在情感上更加真挚与写实。
很克制,多了也没什么,题材问题…
全程都在震惊,都2017年了电影里的角色怎么还是这么脸谱化!配角们对待爷孙恋的刻薄程度让我这种佛系的观众没办法淡定,看了评论才发现,原来女主是变性人,所以本质上是爷孙同性恋……
1.作为LGBT题材影片,依旧聚焦被侮辱受损害者的痛楚与抗争,不够有新意,故事也缺乏回味空间。2.所幸,尚有几许超现实的光华,如渐次前倾的逆风而立,以及舞会的飞升念想。3.空洞幽邃的衣柜盛不满空落落的心,两股间的小圆镜终于照出了本己的夙愿。(7.5/10)
3.5 trans并不一定都要一副diva样,也可以是个普通女人。
只要套上lgbt的光环,任何平庸的故事都瞬间身价暴涨。
让人伤心的电影呐,作为一个转变的女人,赋予她身上的一切都不能说明什么,她是个坚强的女人。演员和角色的契合,纯粹的本色出演,虽然故事寡淡但是情绪十足。很多人狭隘的以恶毒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选择,从世俗中诞生的偏见着实让人无力。浴室那段戏很紧张,几个事件的节点让人无奈也敬佩女主角的坚强
找话题-12/03/17 at MoMA
跨性别题材,但一直隐晦着讲,不呼喊权利,不卖弄矫情,光着上身穿过桑拿浴室的一幕非常好,穿越心理上的性别也穿越回自己的过往,看见一个黑洞洞的储物箱。没去成的大瀑布以及自我蜕变的一次经历。
女主演技了得。
国语的名字就使得这部电影很普通(台译是不思议女人,港译是神奇女郎),虽然细节到了,但是整体平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无聊的故事。不过换一种角度,不管是女主还是扮演者在戏里戏外都是那种身份,在失去床友之后以一种隐忍的方式去面对,好不容易打开桑拿柜可是什么都没有,女人的失落感尽显而至,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吧。
逆风而行。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变性人饰演变性人,不,只是普通女人。
贾樟柯的电影就是这个味道。有点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完成度是不错的,只是没太大惊喜
普通女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受到刁难吧,只不过变性人的身份加重了对她的羞辱。演员演得很好。
这是一部值得慢慢欣赏的好作品。
一个变性人努力在社会偏见中寻求“普通”的过程。中译名“普通”,实际对应的词是fantastic,在男权社会,一个真正的女性都不见得能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更何况一个变性人?就像不被鸟类和兽类接受的蝙蝠,当恋人意外离世,被迫搬离住处,被恋人的家人排斥,连葬礼都不能出席……想要普通,首先要强大,肉体所遭受的痛楚,远比不上被同类排斥的精神折磨,逆风而行的那帧画面还挺感人,女人强大起来还真fantastic的!
全片看得很舒服,女主非常讨喜。剧本也算是相当工整,但是就缺少了什么,如果能有个小爆发就完美了。这样的题材不容易,但情感表现上还是太克制了。或许更值得一个戛纳最佳女主奖。有遗憾,但还是喜欢。
为了凸显变性人的困境,夸大异性恋的霸权、歧视、凌辱,最终达到声援少数群体人权的效果。艺术策略太谄媚了。
2018057 一星平庸
有时候看着镜子里的脸孔,会感觉惊颤般的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