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这部史诗级作品,自2016年看完第一部之后,在我心里就有了不可撼动的位置。
它那气势恢宏的场面和意蕴深厚的对白、震慑灵魂的力量又总能给人以至高层次的宁静和教化,毫不夸张的说,即使翻遍整个人类影史它都是经典之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前两部之后,第三、四、五部质量逐渐下滑,整部剧从壮观的史诗级纪录片发展成了肆意捏造的八卦肥皂剧。
除了剧情越来越低俗无聊之外,演员的更换尤其是女王的表现让人越来越失望,后面两位都没能做到Foy对女王那种引人入胜、出神入化的模仿。
Olivia Colman和Imelda Staunton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员,她们饰演过的角色都曾令我深深震撼和感动。
然而她们确实不适合演女王。
拿Colman来说她最擅长饰演的是忍辱负重的家庭妇女和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而Staunton过人的喜剧天赋和丰富的表情让她在表现诸如乌姆里奇这类角色时得心应手。
而去表现全世界都熟悉又陌生的伊丽莎白二世则是另外一回事,尽管观众能看出她们二位在竭尽努力的模仿,可最终效果是除了一两个镜头中仪式性的挥手能让人看到女王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无法让人联想到真人。
尤其是近镜头说话和行动时的特写,那一脸茫然和不知所措的窘态,更是惨不忍睹。
饰演现实中真实的人物最难的地方正在于此:只有令人信服才算成功。
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尽管作为此剧的忠实观众,对第六部并没太多期待,尤其是预先知道剧情又要围绕戴安娜和家长里短琐事进行,而戴安娜去世对王室冲击那部分又有Helen Mirren主演的The Queen珠玉在前,所以对这一部就更加不看好。
然而下载好前四集之后,我依然选择状态最佳的时候,平心静气的、目不转睛的投入去看。
第一集开始了...细腻自然的画风、恰到好处的节奏和高超又震撼的镜头,发人深醒的人物捕捉配合着完美的切换和动人的音乐插入,越看越让我找回了久违的那种感觉,让我不由得发出了时隔几年都没发出的一声“wow...”!
看完第一集之后,内心激动无法平静,一口气连看四集。
论情节和内容它不及第一部波澜壮阔,但它讲述的故事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一幕幕场景让人回顾了戴安娜众多举世闻名的经典瞬间。
而这些制作精良的经典回忆的场景背后,是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永恒的价值观和人间情感。
这些价值观和情感不仅让人们看到戴安娜,更联想到自己,想到很多人、很多事,想到自己的人生,思考家庭、爱情、友情的意义以及人生取舍。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心灵归宿,也一定会感慨万千与其产生碰撞或共鸣,这四集所表现出的种种深层次的人物情感,甚至能比肩莎士比亚的诸多爱情悲喜剧甚至《奥赛罗》,而奥赛罗之所以震撼整个世界不是因为那个恶人煽风点火怀疑妻子不忠而杀人害己这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他所蕴含的全人类能感同身受的终极的爱与毁灭,我永远记得一句外语都不懂的外婆盯着电视看完了没有一句字幕的意大利歌剧版奥赛罗时,悲愤的连连叹气泪流满面的样子。
是什么力量超越了语言障碍,让她感受到了这来自异国的情感?
这便是我看完第六部这四集时的感受,我相信即使抹去台词和声音,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许多,从戴安娜那单纯而复杂、饱经世事又看淡一切的眼神中,我们就能看懂一切!
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被记者和闪光灯追的满世界跑,也没有身世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轰轰烈烈万众瞩目的爱情,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光和失意时...我们都曾肩负过责任,也有过逃避和任性...有过望而不得的幸福,有过转瞬即逝的缘分,有过迷茫,有过疲惫...这一切是多么真实又无奈的人生啊!
在这四集泪中带笑,笑中有泪的体验过后,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记住了Elizabeth Debicki这个名字,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让戴安娜活了过来,她那出神入化地模仿,毫不刻意又浑然天成的发挥,就犹如Helen Mirren的女王一般,宛若真人附体。
有那么一刹那,我几乎忘掉了自己在看电影,甚至忘掉了整个世界。
感觉就是戴安娜本人坐在我面前,敞开心扉地对我倾诉内心世界。
又像是在观看一部私人收藏的录像带,里面是她本人从未公开过的私密影像。
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角色,而她最令我震撼和惊奇的是她不仅形神兼备,她带给我的是一个仿佛从未离开过这个世界的戴安娜,一切过去的人物和影像都不免带给人年代感,而她不是给人以怀旧和伤感的历史重现,而是在跟剧中角色以及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在交流,她在赋予角色灵魂的同时又使其历久弥新,成为永恒!
仿佛全世界第一次出现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开始认识并且喜欢她,Debicki的演绎让我心中那个遥远又模糊的戴安娜愈发的清晰而生动。
因为我一向不喜欢戴妃那张扬的个性,更让我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让我看到了戴安娜复杂又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我触摸到了人物的灵魂,让我放下成见和个人立场,去看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自由和人生都有不同的看法,让我深深反思,爱和选择并不只有一种,有时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人生和命运的不确定,各有各的遭遇和不由自主。
比如如果他们两人没有飞到巴黎,而是直接返回伦敦或者他们当天夜里听从了随从的劝告留在酒店过夜,又或者逃避狗仔队时选择了另一条路线,那故事恐怕就会是另一个结局。
因为这四集主要剧情主要围绕戴妃,而她的饰演者表现又是那么无可挑剔,所以简单说一下其余角色。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小威廉和哈里,尤其是威廉把那种隐忍、稳重又责任感十足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外形和动作的相似,可以说行神兼备,他已经不是在演威廉,而是已经成为了少年威廉。
看到母子三人的镜头让人激动到想落泪。
穆穆和多迪表现一如既往稳定、查尔斯、卡米拉和布莱尔也抓住了人物核心特质,还原度相当高。
菲利普亲王也基本不出戏。
王太后出场太少不评价。
安妮和玛格丽特公主问题跟上部一样,安妮的相貌气质才更像中年后的玛格丽特,尤其是那双眼睛,至于玛格丽特那位扮演者她更像是一位个性强悍又有气质的老阿姨,可她完全让人联想不到玛格丽特公主。
最后评价一下女王,斯汤顿表现比上部稳重了许多,但她依然是一个小表情丰富又有点俏皮和感情外露的小老太太,跟女王本人仍相差很多,只是声音能听出来几分相似而已。
尤其是如果跟戴安娜做对比,Debicki除了行动坐卧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和摇头摆臂的节奏频率都跟戴安娜本人几乎同步,相形之下,斯汤顿的女王只能说是模仿拙劣。
第二部分(5-10集):最后六集的剧情和视角回归女王与王室,个人感情线部分侧重表现威廉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凯特的相识。
后半部分制作总体保持了高水准,个人认为第六集是本部最精彩最有分量的一集,何为王权,何为传统,何为真正的价值被展示的极为深刻且震撼人心,而最后一集的结尾则是令人失望,略显仓促。
Imelda Staunton在后半部分对女王的诠释可谓有了质的提升,如果说她前面的表现一直都不尽人意,后六集就像一个出了故障停滞不前的超级跑车突然恢复正常并加速冲刺的状态,这位老戏骨终于释放出了自己的水平,尽管在Foy面前,她的女王显得略逊一筹,但也相当出色了,大段的对白和连续动作场景她都发挥到了自己的极限,把自身所能表现出的最高层次的冷静、克制与高贵都拿了出来,并克服和改正了很多之前的小动作和微表情。
就如同一个普通人照镜子发现自己有问题并设法去改变一样,她的努力换来的就是观众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女王而不是她个人,而一个演员正该对应君主为了王权牺牲自我这一主题,就如女王登基之后就告别了莉莉贝特,所有人只看到伊丽莎白女王,而不再是她个人。
演员就应该让人们忽视演员而只看到她扮演的角色。
Staunton在“牺牲自我”的过程中历经坎坷,最终成功了,她突破了“自我”,捍卫了“王权”。
在许多镜头中的表现甚至可以跟Helen Mirren在Queen中的表现相比肩,只是个人形象等客观因素,Mirren的五官尤其是眼睛与女王本人极为相似,使得Staunton即使竭尽全力也不如Mirren更像女王,这是情有可原的。
至于那位到最后都没有找到方向摆脱自我的可悲的中年女王Colman,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相对于找到了女王感觉的Staunton,成年威廉的表现则令人失望。
尤其是有前面小威廉的近乎完美的表现对比下,大威廉的呆滞、生硬和刻意就更加明显。
如果说一动不动的低头坐着的镜头与威廉还有几分相似,当他行动起来开口说话时立刻就会让人出戏,与真实的威廉大相径庭,很多地方十分难受,不够自然。
年轻的凯特就更令人失望,凯特的问题主要不在演员,而是导演和编剧在前面对戴安娜甚至出场不多的卡米拉都赋予了丰富的人性光辉,将她们的灵魂展示给观众看,而对于这位令全英国民众都为之倾倒的贤妻良母凯特,却将其简单粗暴地塑造成了一个普普通通、毫无内涵的性感辣妹,如此荒唐的人物刻画使得凯特这部分成了靠脸蛋和身材以及在不甘平庸又野心勃勃的心机母亲帮助下最终逆袭成功赢得王子心的俗套恋爱故事,威廉也就随之成了一个肤浅的傻大个。
大哈里的表现则可圈可点,无论声音、眼神动作还是人物反应和场面节奏的把控都比较到位。
布莱尔夫妇依然“本色出演”,虽为背景和工具角色,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角,在强烈的反差、冲突和矛盾中,不断衬托和反映了女王与传统的价值。
E1戴安娜去世时36岁,卡米拉50岁,查尔斯48岁。
女王起居的地方竟然有老鼠。
女王拒绝参加卡米拉生日宴会,对自己的儿子都不直截了当拒绝,而是扯什么程序。
他们的亲子关系真不怎么样,查尔斯没有她那条柯基重要。
97年英国民众就已接受卡米拉与查尔斯结婚,然后戴安娜悲剧式地去世,他们还要再等八年,尽管女王也没准备好就是了。
穆穆的想法不难预料。
e2戴安娜的去世客观上对皇室来说很便利,少了一个心头大患。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我也快到戴安娜去世时的年龄了,感觉后面的人生还有不少内容,很遗憾的。
穆穆高薪聘请的摄影师偷拍的照片卖了大价钱,进一步激化了小报对戴安娜的跟拍。
严肃大报摄影师的形象像是给人拍证件照的摄影师。
e3在那个年代,打电话还挺麻烦,尽管有保密要求。
我记得97年有移动电话的吧。
商人是这样的,善于抓住机会,但错误的信息导致了错误的决策。
悲剧太过戏剧性,临时改变了计划,改变了司机,换了个喝过酒的司机。
坐后排也要系好安全带。
法国的狗仔队让人不齿。
e4女王这角色庄重且无情。
英国也不一定会有下一任国王。
e5应该说正如预料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孩子当然会把母亲的死以及父母的不和怪到父亲头上,青少年时期也就爆发出来了,更深层次的则是对母亲早逝的恼怒。
爱丁堡公爵是个会谈话的人,女王没有他这样的技巧,更别说查尔斯。
e6以捍卫自由为名,凭什么他们干预了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入侵,而不干预(),只是因为塞尔维亚比较软容易捏吗。
皇室也要降本增效人才盘点人员复用咯。
但也有道理,皇室的独特性在于其神秘性,如果女王真像邻居老太一样,而不是高高在上,那君主制就完了。
尽管终究会完,这样或那样。
e7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凯特准备很充分。
女王对儿子的恋情太过严厉,对孙辈则以鼓励为主,是吸取教训了吗。
王冠带来的束缚在孙辈身上见不到了。
e8这集拍挺好。
人生就如梦幻,上一秒还在丽兹酒店喝酒跳舞,下一秒就因中风而在轮椅上呆坐着,望着窗外的天空。
这集的女王确是整个系列中未见过的,再强调了一次王冠的沉重。
e10路虎不仅是皇家专用车,熟悉也喜欢用。
卡米拉确实是了不起,低调隐忍了三十年。
女王真有过退位的想法吗,没有人能知道了。
故事结束得挺好,没有强行把叙事线拉到现在,以策划自己的葬礼来告别,有巧思。
终于结束了。
首先想表达一下我对王冠剧集的喜爱,一路追来的,正如不知道我从哪儿看来导演说的——这是一首写给女王的情诗。
在我看来,这还可以是一首写给戴安娜王妃的情诗。
而不是(敲黑板,而不是,写给查尔斯和卡米拉、威廉和凯特的情诗,之所以在这里提到他们四个,主要是因为在这最后一部剧集里他们四个的情节简直无聊至极、毫无必要、观感极差,让我在观看这一部的过程中忍无可忍只要看到有他们四个两两出现就疯狂快进。
真的太枯燥乏味了,丝毫无法唤起别人对他们的共情,特指剧中的查尔斯和卡米拉,相比起他俩威廉和凯特出场的画面也只不过是小孩过家家。
或许是因为现实中他俩的感情真的就是这样吧,又或许是迫于压力向现任英王低头,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极力刻画查尔斯与卡米拉的婚外情与戴妃之死毫无关联、刻画他俩忏悔、刻画他俩真爱至上,在我看来都毫无说服力,显得过于矫情,过分突显查尔斯的现代、过分强调卡米拉的啥“英勇”,啥识大体,没事儿吧?
可以以相对客观的视角去刻画戴妃的情感历程,没有必要将她刻画成完美无缺之人,但是!
但是把戴安娜刻画成一个,至死都爱着查尔斯的恋爱脑?
真的?
反正不管现实如何,感情上没办法接受,我宁愿相信戴妃在去世前都已经完全厌弃查尔斯了,更不可能愿意为他俩奉上祝福。
对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洗白”用力过猛了,让人不能直视。
至于威廉和凯特,我能从中体会出导演乃至民众都认为威廉是天选女王衣钵的真正继承人,可是,两个人的情感历程更像是一场被人精心摆布的局,但是局吧,还想突显他俩是真爱,很割裂,导致他俩的感情在剧中显得的确是比较体面,可也平淡如水,看不下去倒也不是因为反感,就是无聊。
说到这里。
我眼中这部剧所有的缺点就到这里了。
除却那两对的情节突兀以外,到处都是细腻柔软的情感缅怀。
特别是,这可是最后一季耶?
不应该将大多数视角重新放在女王身上吗?
或者放在其他视角与英国王室有关的芸芸众生身上?
大谈特谈那两对干嘛啊??
(又抱怨多了。
这一季里,最令我感动的就是玛格丽特公主与莉莉贝特、女王视察宫廷头衔以及最后的告别。
再回顾王冠的前五部剧集,我最终确定了,这套剧集令我感动的地方,不仅是女王舍弃自我承担王冠的一生,还有其他的与这至高无上王冠产生联系的“普通人”的一生,或许他们比起在这个时代里沉浮起落的我们来说也并不普通,但在时间的洪流面前,头衔高到女王、公主、首相,低到宫廷侍从、普通士兵、文员,所有的生命,都有其职责,有值得其一生缅怀的绚烂,也有可耻的过去和悲伤的遗憾,但,时间会见证人们存在过的痕迹,并一视同仁地将其抹去。
但侥幸流传下来的故事,如果通过摄影机活了过来,将是一种怎样的美好。
最后一集的结尾,女王路过王冠和权杖,她走了,王冠和权杖依然会在原地,悄悄凝视着每一代将其执起的人。
所以这不仅是给女王的情诗,给戴妃的情诗,也是给每一个愿意窥探那个世界的人的情诗。
但绝对不是给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情诗(指指点点
王冠第6季第5集。
一段威廉王子与父亲的不和,通过他把观众对查尔斯的不满表达了出来。
可贵的是,威廉在爷爷的启发下,找到了自己处理家庭关系的内心力量。
当他主动前往拥抱查尔斯时,我相信,全英国的观众都被感动了。
我们可以理解,本季有明显美化现任国王的设计,但编剧在此笔锋一转,又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国王——威廉的身上。
而且,还通过父子争执,把查理三世的嘴给堵上了。
剧本太精彩!
(有机会再展开)威廉王子的敏感、反叛又善良,被EdMcVey表演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显然他是本季最值得期待的明星,正如王子之于大不列颠王室和英国人民。
上半季的戴安娜仿佛是独立出来的篇章只有偶尔一些女王的视角大家天然地喜爱戴妃代入对立面的女王显得冷酷隐形似乎也是正常的下半季纷繁复杂的家庭事务中女王又成为了定海神针皇太后和玛格丽特的离去查尔斯再婚、威廉上学、哈利的调皮以及新世纪大家对王室的犹疑越来越从容平淡,也越来越透彻智慧高中时我妈说“有没有信心”疫情时哄骗女儿的故事以及当下接受新的挑战不知道为什么,这八竿子打不着的英国王室仿佛是生活微末里的一点投射和光影好剧治愈我
前半段观感:All very sad. 后半段观感:没意思,讲完Diana去世我就没兴趣了。
第六集Ruritania实在没意思,William和Kate那两集基本直接跳过。
唯一值得看的是第五集讲Diana去世后William的grief,呼应Fellow Travelers里 "Sometimes we feel like we hate someone, because we think they don't love us when we want them to". Fleabag里 "I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all the love I have for her". Philip对William说的那段话看得我都快哭了,结果演员眼睛里好像也没什么泪花。。
大结局实在是没意思。
感觉就是追了这么多年的剧,就这么结束了,那就结束吧,到头了。
内心毫无波澜。
反观Diana 一生drama,离世也非常drama,但会让你感动,会让你共情,会让你记得她。
可能这就是Crown的作用吧,就追求一个stability. 但也就像这部剧的走向,越来越没什么意思,最终变得可有可无。
part2发布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点开大结局的最后几分钟,看是否能见到三代女王扮演者一同出境,为莉莉白献上最后的谢幕。
在看之前,其实已经构想了很多种剧集结束的画面,但在看到成片之后,还是不得不感慨编剧之才华横溢。
在现实背景的限制下,以尊重女王、尊重王室为前提,尽可能地做到戏剧化,尽可能地让现实结局在另一个戏剧时空上演。
这种暗示极其强烈,氛围极其厚重的影视致敬,真的是第一次见到。
有趣的是今天重新按正序观看时,发现最后一集编剧是彼得摩根,而导演则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史蒂芬戴德利,此人正是王冠第一第二季的导演,两位大师的再次合体,也是为我们再次献上了一集不亚于s1“海德公园角”的作品。
本人在看王冠之前,对王室其实印象并不深,只知道女王长寿、戴安娜车祸、凯特国民王后。
而看完王冠之后,真的对女王多了很多很多的了解。
包括女王至亲乔治六世,伊丽莎白王太后以及玛格丽特公主,还有伴侣菲利普,好友博奇,和无数子子孙孙们。
剧集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角色弧光,同时他们也正是时时刻刻呼应剧中菲利普曾对戴安娜说过的“不管这个制度如何,我们都是被困在其中的一员,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这个桎梏下的中心是谁”
预告片中那句感人的“But what the life I put aside , the woman I put aside , when I became queen”也是在剧中得到了一代女王的回答
除此之外,结局也用到很多巧妙地比喻借代,譬如最后教堂里莉莉白与菲利普的对话,暗示了两人最后葬礼的举行特点,以及对未来君主制的担忧。
还有拍摄合照时摄影师所讲述的一段内涵丰富的小诗
还有最感人的与“所压抑的另一部分的自己”的释怀和青年、中年、老年三位女王扮演者的合体谢幕告别
还有很多细节,包括相当还原的棺材、棺材上的王冠与权杖,教堂里不断回响的风笛声,以及菲利普亲王那句“我先走一步,为我祈祷一下?
”也是暗示着22年菲利普亲王先女王一步去世
最后的广角长镜头也是十分耐人寻味,身材渺小的女王在偌大的教堂内步伐坚定地向前走着,承载着团结英联邦、延续君主制的重任。
从片头女王大婚开始,这座教堂见证了王室无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一瞬间,这数十年发生过的种种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
如今,女王已逝,不论未来君主制何去何从,但这样一位传奇的君主,定会永载史册。
愿莉莉白能在另一个世界,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回自己想要成为的女人。
七年时间,三代演员两宫两院,一顶王冠再见,莉莉白
看之前的几季,你会觉得女王家里人人都有一堆破事,做实了这么多年来媒体上的那些八卦。
看了第六季,你才知道,原来这些破事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其实他们家的人都是相亲相爱,人人堪称可亲可爱可敬的人间楷模。
就像《三块广告牌》,上来就让麦嫂用三块巨大的广告牌痛骂警察不作为。
随着剧情的发展,你才知道,原来警察尽了全力,任劳任怨,带病坚持工作,最终感动了麦嫂和观众。
其实这是美欧一种很经典的编剧手法。
我们在电视剧《大盛魁》中,借王相卿的嘴说出这了种编剧手法,就是:“要想夸他,先得骂他”。
试想一下,如果不拍《王冠》的前几季,不去说他们家那堆破事,只拍第六季,你看完会是什么感觉?
肯定觉得非常不可信,对不对?
好了,现在你就知道国产剧那些上来就各种开挂主人公为啥不好看了。
其实国内最早采用这种编剧手法的导演是冯小刚。
《甲方乙方》上来先说那几个货多么不靠谱地蒙人,最后再让葛优把婚房让给别人,一下子你会好感动。
反过来,上来先表现葛优把婚房让给别人,然后各种做好事,你会是啥感觉?
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天下无贼》其实都是这个路数,所以他一下就成功了。
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编导到今天还没学会这一套。
一年数部的戴安娜 还有皇家八卦终于造就审美疲劳.... 近代小三上位史女王在查尔斯婚礼前与玛格丽特公主的对话, 或许就是大众对目前这个上位者的看法。。。
,might be amess ╮(╯_╰)╭ 第一次聆听女王在威尔森亲王婚礼的讲话, 提及黑王子、对卡米拉评价。
Mother of the family...'surprisingly short' said William. 当然, 卡斯 表演还是无可指摘毫无疑问的, 制作团队埋了不少彩蛋, 比如女王选择自己葬礼的风琴曲, 皇家婚礼集体照 摄影师的打油诗。。。。
菲利浦亲王最后的对谈, we are the dying ones, the good news is when Rome ends and the temple falls, we are asleep.
S6E10关于布莱尔首相的内容看得忍俊不禁,伊拉克战争还要被文艺界羞辱多少次啊,印象里看过的有英剧《fearless》,书《下沉年代》中《科林 鲍威尔》这一章节,还有英剧《silk》第二季里男主想要泡妞时候的招数,都是反映伊拉克战争的不正当性和控诉决策重大漏洞的。
这一季《王冠》也是,有人民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片段。
这一季后五集最喜欢的也是E6,这位工党首相,被拿来和皇室做反衬。
工党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左派政党,主要代表工人阶级和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这部剧要把左派首相的错处拍出来暗讽。
其实看到这里就是个惯性,演的确实没有开始时那么好,终结也是可见的结局
最后一季还是挺给王室面子的,基本上各个人物都留个好印象,不过鬼才相信黛安娜之死和他们没关系。另外给布莱尔一顿黑倒是挺意外,说明英国人骨子里也不想当美国的跟屁虫。结尾老太太在教堂里望着自己的王冠,BGM应该换成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看到第四集只有一个感慨:网飞是不是收了查尔斯的钱
算是体面的终结,在这轻笑的纷乱世界和轮播的滥情男女,留下足够庄重的背影,给世人呈现不可思议的特权如何以不可思议的献祭来巩固其正当性,伊丽莎白二世内化了王冠的永恒性,使她的人生成为君主制的压舱石,穿越现代性的纪元,回返出历史绵密的地质层,这种动辄调动二战记忆的底气,显得其他王室成员爱恨情仇都沦为小报标题,这固然是编剧的构建,但这种叙事是有真实基础的——今人全是以“君生我未生”的目光看向活化石一般的女王,神授的虚君,以这种跨越几代人的长度,完成了从象征到吉祥物的文明过渡,余下的是草台班子了。
E①-3王妃之死铺垫这么多 E0405太恶心了E06迂腐反胃E07谁要看青少年爱情 也好没有衍生剧 E08 没什么好感动的,遗憾玛格瑞特公主自己作,烟酒甜食一样不戒 E09?E⑩剧终集水平还是在线的,开场风笛曲女仆吟唱就把我听哭了,后面安静缜密像极了前几季优秀的王冠剧集,结尾Philp部分有点多余,女王走出/进天国之门好评
结尾挽尊
Part 1 戴安娜之死:表演出色但是为什么非要篡改了事实说Fayed安排了记者?Part 2 威廉王子梦幻青春爱情剧:BORE。Part 3 女王的终点旅途:动静相宜中规中矩,客串很惊喜
千难万难,总算结束了这部高质量的剧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赶上了女王驾崩,更让本来就略显苍茫的故事更添加了一些宿命感,本季无功无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为女王而作的私传,无从定论,更无法戏说,只能歌颂。
这季像狗屎一样,好崩坏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观众在看到第四集飞机上的那场戏,都会落泪吧…我们爱着斯宾塞,爱的不是她最美王妃的头衔,爱的是她对世界与生命的珍视,爱她身上的女性主义,爱她那伟大的母性光辉……但愿你的眼睛 只看的见笑容,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 都让人感动……
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晚,在那辆密不透风的轿车里,戴安娜用手拨了拨额头的发梢,无奈地将视线放低。过往形象全数不见,曾经的骄傲、自信、乐观都已不知何处。作为车里唯一的女性,她似提线木偶般行动受管束,任他人安排摆布。这样的景象好像似曾相识间回到了第四季结尾圣诞节的那次王室合照,她是当晚落单的人。在婚姻中或者在婚姻外,戴安娜又一次是那个落寞的人,或者她从来是落寞的。女王之外为她着墨最多的深意也在于此,一切的背后是「王冠」的重量。
可能是因为离目前的时代越来越近了,抛开是否有取悦当权者意图的嫌疑不讨论,感觉上是触动最多的一季。
剧集质量的下滑对应着王权的式微,讲威廉的两集犹如富贵人家版本的青少年爱情剧,原本含蓄的叙事愈发直白无味。某些古老的传统之所以在现代人看来,有着某种迷人的吸引力,是因为其终将消失,正如伊丽莎白的故事,也随着她的离去而留下缅怀和无限回味的空间。
只有第六集和最后一集有价值。不过也至少理解了为什么女王不喜欢戴安娜。这个系列第三第四季到达了巅峰。第五、六季找不到感觉了。越是什么都要讲反而讲不好,大锅乱炖不一定好吃。既然要讲女王就应该以她为主轴,结果呢....戴安娜、威廉、查尔斯....一茬接一茬的琐碎ps:剧里的查尔斯原来是喜欢自己记忆中的戴安娜,不喜欢真实的戴安娜
我一口气看完了网飞放出的上半部分,一共四集,第一集开头和第四集结尾互相照应,奔向那个所有人早就知道的结局。
9/10.第六季是剧终季,时间线是从1997年到2005年。用了四集讲述年仅36岁的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之死,倾向很明显,真是意难平啊。用两集的时间讲述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校园之恋。期间还有玛格丽特公主2002年去世,这一集的回忆很不错。最后一集是模拟伊丽莎白二世葬礼的伦敦桥行动,以及查尔斯王子再婚,这一集最好看,扮演青年和中年时期女王的演员都同框出现了,是个意味深长的结局,女王决定再干十七年。这是一部基于史实的虚构作品,我觉得剧本写得太好了,有褒有贬,态度公正,严肃庄重,应该离事实不远。其次,演员选的真好,第六季中的青年威廉王子太像本人了。
偏向某现任国王🤴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拼贴布偶。时移事易,风潮会有转向,变化才是永恒,但即便如此,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轮到自己亲历这种赤裸裸将舆论翻转、将是非反转的传记剧情。果然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才是永恒的人性阴暗面,果然好死不如赖活着、活得久就能笑到最后,果然悲剧就是把真诚善良美好一点点毁灭给看客示众。现实的讽刺荒谬又一次达到顶峰。给封建僵化、纯寄生在鲜活血肉之上却锢制人性、侵噬生命力的代表拼命招魂的势力,果然不值得信任。腐朽的终将腐败,卖相再华丽的腐朽,也不过就是用金箔包裹装点得金灿灿的伪巧克力。
希望最后六集的叙事视角能回到前几季的水平和格局 理解Diana是王室近代史上最具话题性的人物 放到今天可以说是顶流中的顶流 可整整4集篇幅的与埃及富二代恋爱故事也确实太夸张了 把她私生活的一点一滴反反复复地回锅杜撰及翻炒 与那时拿着长枪短炮追车的疯狂狗仔本质上有何不同
好避重就轻的剧情,但反而显得王室的困扰和烦恼很矫情,生活富足又没什么正经事要干的一群人,缺了他们除了少了很多八卦,对英国真的有影响么?戴妃和威廉的描述重点都是恋爱,这不是王冠么,怎么跟娱乐版似的,除了情感问题做茶余饭后谈资,他们没有其他贡献了么?用女王纠结退位来掩盖卡米拉和查尔斯结婚的争议,好狡猾,女王自己说过这是终身职位,哪有活着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