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优酷出了资源,就看了看这部获得8项提名金像奖的电影,看完以后的确让我感触良多,虽然之前自己没有打过棒球,连这个运动具体是怎样的也不清楚,但还是被本片的很多情节所触动,包括学校里面的趣事,兄弟朋友之间的感情以及懵懂的爱情。
就如影片主角所说的,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本片的确是一个运动励志类型片,但是并不是一个很热血很燃的运动片,而是讲述一个原来只会躲在别人身后的少年如何克服自己的心里障碍,以及周围朋友家庭的影响在与好友的撕逼中一点一点重拾信心。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结尾处主角在投最后一手球的心路历程,镜头回闪了很多主角最近遇到的困惑和好友在另一旁的刀光剑影,处理的很有趣,很梦幻。
推荐!
點五步,一部以講述香港第一支少年棒球隊為背景嘅港產青春片,今屆金像獎提名電影。
撇開所有暗喻嘅政治傾向,單就電影本身也算係一部好戲,雖然無太多高潮衝突,雖然冇果種歷史經歷,但從中某D細節位總會睇到一D曾經青春嘅影子。
人總中意回望過去,但過去總已屬於過去,面對改變,或者選擇學會適應,或者選擇勇敢面對,就在於是否會敢於踏出果半步。
大聲講,點五步,你敢麼?
很少看到国产的励志电影,这部电影倘若不是音乐,自己怕是很难入戏。
但正如片名一般,0.5步,向前走不一定会赢,但不走一定会输,哪怕半步。
拍这部片本身便是跨出那半步了,为此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谈谈电影,和许多励志故事一样,几乎每部励志片都会贯穿的话题,永不放弃。
对于这点自己完全能认识到社会有多么需要这样永不放弃的信念被流传出来。
剧情描写的十分普通,几乎没有多少场景可以抓住自己,但信念足矣,有这样的东西在里面,只要不是过分的糟糕,都是好电影了。
作为以运动表达励志的电影,比赛画面差强人意,似乎想把每一个小故事都表达出来,最后看完唯一可以有点印象的只有最后一投,从球的视角看人的时候。
很想说说这样的电影和现在的社会之间的关联,自己许久以前,认为勤于行动,便谈不上懒惰一说,看完电影却想表达一下。
电影男主的兄弟大概便是勤于行动的那一种,永不放弃这样的信念是很难出现在他身上的,因为缺少了很关键的,勤于思考,勤于总结。
因为社会否定不勤奋的人,所以大多懒惰的人们选择逃避思考,用行动来掩盖一切,最终失去了自己叫情有可原。
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内电影院看棒球电影,这张电影票对我来说非常有纪念意义。
配乐我给8分,但是剧情我只能给6分。
电影中想要传达的思想挺清晰的,然而谈及中国青春片总少不了怀孕这种狗血设定,有点让我蛋疼。
片中棒球比赛的表现力很糟糕,最后一场比赛镜头切换可以说有些混乱。
虽然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用它和《KANO》作比较,但是还是感觉这部片的表现力真的不足。
有训练的镜头,但给我的感觉是:一群孩子,嘻嘻哈哈的训练,莫名其妙就变强了。
个人认为棒球电影中的训练镜头应该是非常刻苦的,导演在这方面的细节描写有所欠缺。
台灣拍一部與棒球有關的青春電影不奇怪,如《KANO》看完到日本關西去,還得到甲子園棒球場看看那歷史館,再在有《KANO》的標記前拍張照、打個卡,以示對棒球的熱愛。
就連喜愛籃球、熱愛籃球的《灌籃高手》迷都不免到日本鎌倉那個平交道留個念,以示青春對於運動的熱愛。
關於「運動」的電影,台灣拍得不算少,那些「力爭上游」為了「有個好將來」的故事,總是鼓舞不少躁動的青春,也收留無出發洩的熱血。
台灣拍這類電影不足為奇,但香港要拍部跟「運動」有關的電影還真不常見,特別是在香港不太盛行的運動:棒球!
有關棒球的電影,在台灣有國球之稱的運動,也還真不用一部電影來陳述那些跟棒球有關的細節。
只要稍稍有在看比賽的球迷,能說出的經典、如數家珍都可以描述得非常熱血動人。
但是棒球在香港不是太熱門的運動活動,要把這個真實的棒球故事改編得引來共鳴,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青春是熱血的,運動和打架都是。
這個真實故事的年紀是少棒,改編後成為血氣方剛的青春,到底要怎麼讓一群青少年開始有著「對自己負責」的自我意識?
讓那些在未成年以前的自我躲避可以自我正面迎擊?
運動的輸贏,便是一件最好消耗體力,又能激發出挑戰人生的熱情。
《點五步》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導演,拍的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
雖然棒球在香港電影裡還需要稍微以教練的角度說明簡易的規則,但那也如實陳述這項運動並不是可以拿來作為「人生目標」的追求,就將這部電影的主軸直接擺放在「自我追求」的期許中。
電影中當然不乏在所有青春運動電影裡那些,從自我的懷疑、放縱,到面對比賽時慘輸的不甘心,被激勵出的求勝心,或者不斷會被提及的「態度」。
但我更喜歡的是練球以外的生活日常、細威與阿龍之間的情誼、香港屋邨的景象,以及青春小小的愛情萌芽。
為了立爭上游勵志的運動電影看久了會膩,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的浪子回頭真情告白有時也會讓人心想「為什麼非得回頭不可?
」這部電影這兩樣都沒有,反而更動人一些。
動人的不是「我要往上爬」也不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而是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是沒有任何人知道的一項運動比賽,也是在心裡的自我突破。
比賽的結果最終是贏了,電影裡的香港代表隊「沙燕隊」像個傳奇似拿下當時比賽的冠軍,也成為現時沙田橫跨城門河的沙燕橋命名的由來,但棒球仍舊沒有成為香港的主流運動。
阿龍和細威的未來還在不斷更新。
誰說「專注地完成一件自己本來以為不可能的事」就一定是為了「將來」呢?
誰說一定要有「未來」才能賦予生命一些「意義」呢?
二十五歲的導演,拍一個真實改編的故事、拍一個沒有未來發展的運動,完整呈現純粹熱血的青春,也正因為這樣的純粹也讓未來更有無限的想像可能!
https://link.medium.com/C31iRnJM6U
好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看过一部电影了,全程变成了自己很讨厌的那种观众,跟朋友随着剧情叽叽喳喳地讨论个不停:阿男主好帅;他朋友多他敢泡妞,可你比他帅;阿这个剪辑好;这个色调太美了这个镜头太美了;原声真好听;我天男主拿的不是球是摄影机啊…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电影,就算狗血就算励志落入俗套,可在这部片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新导演应有的模样。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多少都要反应一点时代的特征。
一念无明是这样的,点五步也是这样的。
都是香港的电影,也都体现着如今香港的人文风貌。
在经济萧条,人心惶惶之下的何去何从。
李大眼说他是通过写足球来写人生,我看点五步就是通过演棒球来描述那些生活在香港最底层老百姓的现状。
棒球少年阿龙和细威都是生活在屋邨的贫苦人家的孩子。
狭小的单位,没有温暖的家庭,无能的父亲,不满足于现状的母亲,青涩的成长,懦弱的性格,永远不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开口的爱情,太多太多的压抑和憋屈,是棒球给了少年一个发泄的出口和证明自己的方式。
高高的屋邨啊,四面高耸入云,只留一个狭小的天空的空间供人仰视,那就像一个生命的出口,但是遥不可及,阿龙和细威都曾经憧憬着能够冲破这命运的枷锁,不同的是一个用棒球一个用刀,相同的是都执拗得告诫自己决不能输,这不能输的心态的背后却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情绪笼罩着,因为输了就意味着要在哪里过一辈子没有希望的人生,正如当下港人的现状,面对窘境如困兽之斗,悲怆而又无奈。
一念无明在这一点上其实和点五步是一脉相承的。
父子困于逼仄的出租房内,儿子疯了,好友跳楼啦,女友杯葛啦,邻居排斥啦,父亲在舍弃还是承担之间痛苦的徘徊,内忧外患之中折射的都是现代都市人的迷茫和无奈。
在这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才会产生人性的扭曲亲情的畸变和世道的凉薄。
其实不止是香港,在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之中,有太多的人这么孤独地穿行于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挣扎于情绪几近奔溃的边缘,受困于生存家庭婚姻爱情住房疾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战战兢兢如临大敌,一有变故便如临深渊无法自拔。
其实也不止阿龙,细威,不止阿东父子,不止港人,很多很多的现代人,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新时代十字路口,都面临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
差點錯過這部近年難得的尚算積極向上的青春勵志片。
沒有太多的煽情,也是老舊的劇情;但是是我愛的粵語電影。
不知道是否同說粵語,總覺得香港電影裡面的故事,更感同身受一些。
那些“地底泥”,不被看好的“問題少年”,還有那些老土到不行的追女劇情,都彷如是年少時身邊人身邊事。
有人說這很平淡,但是生活本就是如此,平凡而寡淡。
即使好似那些棒球少年,成為眾人口中的“奇跡”,贏得了少年組別的冠軍,到最後,還是回歸到普通的生活本身。
但是這部電影裡面,有久違的精神,很久沒有看到的,現在一出現就會被我們認為是“雞湯”而嗤之以鼻的“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精神。
已經忘記有多久,沒有人像盧校長那樣,在耳邊大喊:“連自己都睇唔起你自己,咁你嘅人生就只有一個輸字!
” 很簡單,很老土的一句說話,其實真的是很有道理。
但是現在,有多少人真的聽得入?
比賽不是爭輸贏,而是不能放棄自己;人生亦如是。
但是每到Game point,又有多少人會記得這句真理?
片尾,阿龍說80年代是香港最輝煌的年代,也是他最想回到的年代。
有人認為,總是懷舊代表對現狀不滿,是loser的心態。
但是如果那個輝煌年代,有一些已經快被遺忘,但應該傳承和堅持的精神,又該如何呢?
我更願意期盼著,當大家都能懷念那輝煌年代,那不言棄不言敗的精神時,可以像阿龍那樣,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重新撿起那個滑落的棒球,扔好自己的那一球。
纯港片,粤语听着非常舒服,用了一批真正的少年,演绎出真正的青春片。
他们晒得黑溜溜的,迸发着泪水汗水,从问题学生到奋进的运动员。
阿龙、阿威、班长、牛屎是那么真实,阿威的自负和骄傲,阿龙的怯懦和软弱,就像年轻时候身边真正交往过的朋友。
两个女孩子都比较单薄。
全部用来衬托了男孩子。
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应该是有夸张的情节啦,不过整个看下来还是非常舒服的。
香港屋村的画面非常好看。
运用大量的慢镜头让脏兮兮的运动场非常漂亮。
还有几个附着在棒球上的镜头,太神了!
我是一个对体育竞技极度没有热情的人。
看这个电影第一次对棒球这个运动有一点了解。
好像挺有意思的。
校长也是教练,他改变了这群差生,教会了他们团队精神,演员是个非常熟脸的香港演员,他提名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希望能得奖。
决赛的时候BGM很好听
不管看过多少热血漫和电影,还是会被点燃,可能是我肤浅了,只是球场,姑娘,兄弟,英雄,背叛,成长,失败,复仇,挑战世界,证明自己,赢得尊重,想做主角,这些词就是点燃雄性荷尔蒙的助燃剂。
决战,无关胜败,只是想赢。
想拥有喜欢的一切,只是要不停面对失去。
心中燃着火焰,只是会犯错,会软弱。
不是坏人,只是做了错的选择。
只是因为,我们终究是普通人啊。
我以为我可以永远任性,因为有可以依靠的大树。
走出大树的那天,我慌了神。
只是选择走出来,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
我是莽撞的,懦夫以上,电影内容。
电影质量,演员的确是没那么成熟,只是这样的青春电影,弥漫着青涩的味道也是看点啊。
(不成熟不是说不会演戏,不要说我对这些和那些内地演员两套标准啊)摄影是亮点,还有是高潮时候的镜头语言用得中规中矩,但是特别能带动情绪。
导演,虽然是新人,但是对情节地推进情绪地递进拿捏得还是很稳妥的。
又是一场包场,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人,庆幸又难过。
看完这场,情绪达到饱和点,最后看个爆米花电影冷却一下。
电影半马(2/3)p.s.1.演员表很有意思。
p.s.2.主角爸爸的角色设计的很好,做为母亲的施暴者,和社会发展的被施暴者,修了一整场的闭口禅,唯一开口,好好打,虽然镜头给到的时候已经猜到,还是狠狠打了我一下,感觉这里想法到了,可以做得更好。
p.s.3.音乐很有味道。
两岸三地棒球题材没几部,很难不拿去跟KANO比较,相当于超低成本做了个低配版。然而KANO燃足全程这部只燃后半,主线模式化的废柴逆袭,支线想讲的太多,拿捏不到位,掐头去尾删掉敏感成分变成纯体育励志片反而纯粹了些,有句台词弦外之音依然明显:“80年代,是我最想回到的年代....”
还可以,同类比较,不如台湾那部
香港的青春片也可以这么青春逼人!
友情万岁,但有时候,友情会让一个人习惯依赖。
浸大影业荣誉出品。
作為今年北京電影節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實在是有點爛,真人真事拍成這樣,剪輯成這樣,演員不專業成這樣。。。真是毀瞎了這麼好的一部棒球題材片。
有被触动
2017.07.16
H949
青春励志片,兄弟情谊,最后的确有感动人心的地方~
什么都想做,但又什么都没做好。以至于最后上升主旨都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强行🌂,强行精港,比起金像最佳差太远
三星半,关于青春关于成长,总是有太多烦恼,家庭友情爱情,有太多遗憾。正如导演所说棒球只是一个背景,他想讲述的是一个有缺憾的青春,一个学会自己长大的谢志龙。个人比较喜欢里面的两场吻戏,一场真的一场梦。最后的倒退镜头是对那个年代的单纯留恋还是另有所指,内地略有删减到时出资源再看一下吧
剧本太烂
點五步跟Kano完全無可比性,Kano 三小時無尿點,點五步沒太多高低起伏,硬要加X中的場景,以及太多話題性硬塞進去了,好好的棒球電影就拍棒球啊,不知道為何非得要拉那麼多香港問題進去!
好难看。。。特别反感这种捧一人踩一人的片子,不是主角,就死和输都是活该么。
有點稚嫩,也有不足之處,不過情懷和誠意加分。看完想去獅子山球場,還有沙燕橋。沙燕,西!
廖叔演技真的好。
几乎没有任何亮点,想做出历史变迁感和隐约的政治情感,可惜太稚嫩,好多镜头都是迷之视角,导演不行。
又一部纯正港片。励志吧,现实吧。有些事情错过与注定的,好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