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它可以揭示险恶,也可以塑造英雄... 势单力薄的也可以和手握重权的battle,就看谁有能力让大众相信,谁有能力导出精彩的“戏”... 新媒体对于阶级、艺术、沟通、舆论等等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群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很多人合起来,歌颂赞美你时有开心,辱骂批评你时就有多扎心。
舆论的压力因为新媒体也被放大了。
后面越来越有意思,特别是结尾处杀手和劫匪的微妙情谊。
影片一开始6分47秒的长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查了一下。
原本专程请来的《指环王》摄像师在研究剧本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长镜而打了退堂鼓,于是摄制组毅然自力更生:史无前例地租用了全港共160尺的拍摄轨道,加上高达25尺的重型吊臂以适应拍摄角度的需要。
这种拍摄方式也是杜琪峰电影史上的第一次。
虽然这段镜头不用摄影机演练了一天,用摄影机实拍了两天。
但是不得不说,这长镜好几次抖得厉害以至于出戏...... ps.张志恒(张家辉饰)真的坚持不懈,respect!
and突然感觉普通话好温柔是怎么回事?
看到最后 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是警察内部的勾心斗角外加暧昧不清 还是匪徒之间的惺惺相惜外加抢得银行进得厨房的绝种好男人的潜力?
陈大美人演的警司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 也不不知道她到底是冷静是严肃还是面部表情僵硬 外加还要和身边英魂不散的男警司(貌似是一个经典配角)勾心斗角 当然到最后一般是正义战胜邪恶 无心战胜有心 最后男警司只得醋溜溜的说一句:你终于成英雄了还有那个张家辉的超人小队长 大街上枪战他不死 大厦里面和匪徒的小喽啰对射他不死 在走廊炸弹爆炸他不死 电梯间和两个老大还可以耍嘴皮子 追小齐是车撞他不死 骑着摩托和小齐枪战他不死 到最后小齐开枪射翻他的摩托他都可以一瘸一拐的追上 终于 终于 他终于最后打了小齐一枪 你看他多不容易 忍了一个多小时 受了这么多罪 终于亲手射了他一枪 他哪里是警察 他根本就是超人 他不去参加马拉松真的是浪费人才!!
还有我们可爱的小齐 他最后那一句:如果有的选 我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我真的忍不住想把我刚喝下去的水喷到屏幕上
对《大事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直为人称道的长达6'47"的长镜头了,来豆瓣却发现很多人对这部电影评价不高,大都将关注点放在开场,吐槽它剧情的不靠谱。
但是通篇看下来,我却觉得这部电影拍的颇有意味。
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着一场“great show”来进行。
最开场那一连串流畅的长镜头以最真实最直白的手法将警匪大战中警察的窘态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也是后面那场长达一天的警匪针锋对峙的“show”的开场曲。
情节的走向线索交错进行,环环相扣。
因为张家辉饰演的警察的鲁莽,才会上演后面一出的警匪对峙的大戏;而在这场show里面,警匪你来我往的心理战,拆台与救场,真正印证了这是一场表演给大众看的“show”。
期间不乏犀利的讽刺了作为传媒对事件走向的影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警察也成为屈从于这种影响的“表演者”,甚至采用片面的利己的报道来达到修补完善自我公众形象的地步。
这大概才是杜琪峰真正要隐喻的“大事件”吧。
在影片里,杜琪峰更大程度上弱化了他特有的风格与模式,除却开场的那场短兵相接的对战,后面大量篇幅都是文戏,而这些又带有银河映像特有的那种对人物性格立体的塑造和把握,警察有警察的勾心斗角,匪也有匪的温情和仁义。
而杜琪峰警匪片中多次提及的“义”,那种惺惺相惜的情义,依旧存在。
而少有的几场交火,短促而迅速,但是仍能够发现杜sir常用的慢速镜头,以静制动的表现张力的手法,烙有大大的“杜琪峰”的印记。
对于最后的结尾,我倒是觉得颇为精彩。
虽然交代的稍有欠缺,但是确实对这个“show”的一个极大地讽刺。
最后大盗的伏法,为警察口中完美的歼灭战画上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句号。
然而紧接而至的杀手的灭亡,却被媒体报道有相同作案手法的大盗伏法,这不正是给精心布置这一场“show”的警方脸上来了一记最响亮的耳光么。
在这场媒体与警方的暗战中,最后落败的,真是不言而喻了。
虎头一个惊艳的开头,用杜琪峰习惯的手法弄了一个很动人的长镜头。
再由一个举手投降的警察挑起了故事的主线:传媒与行政系统(警察)的矛盾与调和。
警察在看媒体报道时候的激愤、警察系统内部迅速确定的传媒大战,把故事挑逗到矛盾的高点。
蛇尾前面的铺垫把人的情绪挑到了最高,对后面无限期待,可是却发现期待中的精彩无处找寻,反而是不断有低级的处理让人越看越无法入戏。
最大败笔,非得赋予任贤齐这个负面角色有那么主动的媒体控制能力,让警方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怎么看也是在编故事。
之前听说陈慧琳在这个片子里面表现不错,事实上她基本上没有什么演技可言,几个时髦的词语、不断冒出的英文字词、面无表情的姿态一次一次把故事的评级打低。
尤勇和任贤齐的加入,我只能认为是票房的考虑,他们那种似是而非的惺惺相惜在故事中是那么的不和谐,要不你就直接玩《铁三角》中的坏人故事,何必在一个严肃的现实讨论题材中加入这种小马哥的豪情和温情?
大事件,看完了。
这片居然是中影出品,韩三平制片。
长镜头调度挺不错的,但有点抖。
为什么黑社会,神探,毒战,很多人喜欢,可能就是特别干净利落吧,要表达的足够两小时了,不用像早期银河,在一个案件里塞上三角恋什么的来表现人物和丰富故事,凑足90分钟。
黑社会被认为是杜sir最好的作品,也是因为这绝对是杜sir表达欲最强烈最旺盛的电影,1和2部,整个野心,人物,剧情,还有画面质感与构图,都与飞纸式的作品有显然的不同(当然飞纸也有超牛的作品,例如枪火,但枪火那段也是创作力用不完的阶段)。
不过早期银河90分钟,轻轻松松,毫无负担,看的也挺好,比较服务观众。
擦,怎么跟非常突然这么像,90分钟,开头枪战,这双团伙这大设定也一样。
主旋律纪录片拍摄现场,难怪中影投呢,学习经验来了。
这是一传播学影片啊。
pprb居然帮忙了,这前面都给警察黑成啥样了,居然会来帮忙,不过最后确实是主旋律收尾。
两人职业对调最后都失败了也特别银河宿命感。
张家辉又是打不死的小强。
4.5分。
看了这部片子,会感动。
为里面那些所谓的“坏人”的善良的一面所感动。
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对狭路相逢的同道中人的互相扶持,最后很纯粹的交换任务。
坏人也很期望过很平凡安定的日子。
他们也不容易。
还有,任贤齐很帅,很帅。
很喜欢。
研讨警匪枪战时有军装警员面对匪徒近距离枪械举手投降,刚好被电视台拍到,使警队声誉受到沉重打击的对策国语台词任达华:保安局长打过电话给一哥,叫他上立法会回答议员们的问题。
大家应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阿曹,你怎么看?
阿曹:基本上香港仍然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罪案率仍然比其他城市低,我们有非常好的……任达华:废话!
詹。
詹:恩,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可以在一个礼拜之内抓到目标任务,成功率是79.8%,他们是不可能跑掉的。
任达华:阿高。
阿高:所有前线警员会取消休假。
我们安排了半小时的特别警讯宣传,与市民合力缉凶。
任达华:EricEric:越快解决才能挽回声誉,情报科的情报最重要。
任达华:最小的那个,你有什么想说?
陈慧琳:Image最重要,我们应该做个Great Show,以牙还牙。
这是Media的年代,我们输在Media手上,就要在Media上赢回来。
大家明白我说什么吗?
Eric:Rebecca!
陈慧琳:Sorry Sir。
任达华:Yes!
We do need a great show!
人员身份分析任达华,香港警务处副处长(行动),香港警界的二把手。
阿曹,高级助理处长,从其话语来看,应该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
詹,镜头没有显示他的肩章,但从其台词看,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或刑事部主官(助理处长)阿高,行动处支援部主官(助理处长)Eric:总警司,支援部下辖警察公共关系科主官阿曹、阿高、Eric和陈慧琳依次坐在任达华的右手方,詹和其他三名没有台词的龙套坐在任达华的左手方。
副处长(行动)分管行动处(甲部门)和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紧急会议两个部门各坐一边,这样看来,詹的身份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任达华的哥哥任达荣,香港警务处高级警务人员,在《大事件》上映的2004年,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警衔高级助理处长,也就是片中的阿曹。
任达荣,于2010年3月荣休。
台词显示,Eric是刑事调查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其下属警司。
但香港警务处没有这个部门。
根据资料,Eric的身份可能是行动处行动部支援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支援科下辖的策划行动课警司至于重案组督察张志恒(张家辉),应该隶属于某个陆上总区或其下属警区。
警务处总部似乎没有重案组这个建制。
电影的噱头很大——大事件、大新闻、大场面,但节奏很稳,稳中有进,不紧不慢,是一场不烂尾的大秀。
这边公关上演公关专业的大阅兵,使出浑身解数,madam冷静利落,尽显港女职业本色。
另一边大楼里,警匪之间贴身肉搏,匪徒和人质共处一室。
不论如何剑拔弩张,人总是要吃饭,匪徒要吃饭,人质要吃饭,警察也要吃饭。
要造最大的事件,就要做最小的事情。
煮饭切菜、喝酒干杯。
杜琪峰在刻画大场景的时候极尽巧思,把香港警匪片玩出花来的老故事拍出新的视觉体验,长镜头行云流水,镜头语言如老广靓汤,拍得任贤齐帅比古天乐。
但当故事落到楼里的那户单身父亲家庭,又收起了大导演的工具箱,以极其落地的质感展示了发生在这户平民家庭中的荒诞故事。
紧张的对峙之余,不忘展示不靠谱的老豆,天塌下来也要写作业的姐姐,以及擅长网络的正义小弟——港人对于市井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
《大事件》一如银河映像的其他影片,都不执着于话题探讨、人性深度,但影片结尾电梯间里警察、抢劫犯、杀手三人的对话,却也有意思极了。
你为什么不做绑匪?
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你为什么不做警察在家里,抢劫犯刚对正义直言的小男孩说,我小时候也想要长大了做警察。
之后在电梯间里三人对峙,互相发文,却无人回答。
演员陈慧琳:美人木头的质感陈慧琳饰演的Rebecca和张家辉饰演的队长二人,都有些愣和执着在身上,只是二人的专业不同,于是产生冲突。
全片下来,张家辉最生动的戏份都在与Rebecca接电话的对手戏上,糊弄又认真的样子显得十分可爱,其余大部分时间就是重复一句台词然后追追追、打打打。
弹幕里不少人苛责陈慧琳的演技,但我觉得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没什么可挑剔,《大事件》不是力图展示人性深度的影片,陈慧琳饰演这个专业利落,但直来直往,从一而终的女警司,恰如其分。
杜琪峰也没有让女角色刻意降智以凸显男性主角光辉,不论是Rebecca抑或是手底下的女警官,都专业、不废话、不卖弄。
说到陈慧琳,这并不是一个我认为演技多么高超的演员,但神奇的是总能在电影里发挥恰到好处的魅力。
我愿称之为,香港男导演限定的一款红玫瑰。
陈慧琳长得轮廓分明,眼神直来直往,你知道她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有智识,没那么天真烂漫,但也不会卖弄风情、处心积虑。
但当她出现在警匪片里,遇上劫匪、警员、卧底,狠戾无情的试图与她调情,乖张不服管的与她周旋,疲惫不堪则被她治愈,倒也都是场场好戏。
陈慧琳是一款美人木头,与金城武类似,会用的导演会把这类演员沉香木的质地拍出来,吵闹的电影变得沉静,悬浮的电影因而可信。
影片开篇就震撼到了我,用数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一场让警方颇为耻辱的枪战。
杜琪峰的经典枪战部分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风格化的枪战镜头,所有人物以静制动取得最大的对峙感,镜头不停地切换,而这部电影里,长镜头和手提晃动镜头比比皆是,大量的注入了写实感。
将直播、媒体、舆论的反应这些元素加入了警匪之间的心理战,也让这部片子有了自己的特色。
暗讽传媒让世界更透明,实际上却有更多谎言,重点描写但却并不泛滥。
任贤齐和尤勇的相遇很是意外,两人接触互动的笔墨不算太多,却在三言两语之间就将两人惺惺相惜的感觉描述得相当到位,最后二人死之前分别不惜性命为对方完成任务的举动,既在情理之中不觉突兀,又让我无限感慨。
杜导对这种情节的处理总是那么得心应手。
全片下来,起码两个重要漏洞或者是bug。
第一,首次警匪枪战,任贤齐一副周润发的大哥派头慢悠悠上车逃走也就算了,后来被张家辉追上了,再次驳火,各大媒体既然能把匪徒把举手投降那个巡警的帽子一枪打飞都拍得一清二楚,那估计所有匪徒的身材样貌,估计也拍得八九不离十了。
然而人家匪徒又偏偏能够在通片都胸有成竹的任贤齐的带领下,不但能避人耳目找到住处,既然还能潇洒地在街上转来转去买东西。
这个要么就是这帮悍匪个个心理素质好得要命,要么就是香港警察真就是举手投降的窝囊废,资讯那么发达,各大截图画面早就全港通缉了,平时找不着照片就死命找目击者话拼图四处散发的情节是欺骗了广大的资深港片迷?
诸位还记得张家辉在这部作品之后的大追捕么?
第二,就是快到影片结尾,就剩下尤勇和任贤齐最后两人逃亡了,偏偏这时候人家陈慧琳就拿到了那部居然还在通话中的手机!!!!
既然如此,那匪徒肯定是一手拿着手机的,另外一只手就毫无疑问地是拿着枪了,我记得此匪徒是中枪后倒地的。
中枪的那一刹那,子弹的冲击加上枪伤的痛楚都未能使他松开手机?
多少次电影中双方交火,其中一方被击毙,对方过去就能轻易的在死者手上拿走枪支?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枪之于亡命悍匪,那一定是很重要的,或者仅次于生命。
死前和别人用枪支驳火,那拿枪的力度不会比拿手机小吧?
无数前辈的作品是这样,那这一部也不该例外,不然那就不科学了。
同理既然悍匪死了别人能从他们瘫软的手里轻易拿走枪支,那这部电影也应该能轻易拿走手机,更何况是中枪后倒地居然都没能把手机甩在地上,这手机里面有做切糕的秘方?
好了,和这部电影一样,前面只是铺垫后面才是高潮(杜琪峰自己是这样想的)。
好好的港产警匪片被杜琪峰搞得不伦不类的,前半警匪元素足够,偏偏这时候赶潮流,学人家玩温情文戏。
加你妹的文戏啊!!!!!
任贤齐这家伙每回胸有成竹的笑起来十足的吃软饭的小白脸你不知道啊!!!!
还和尤勇玩厨房基情......侠骨仁心?!!!
这样你就想讲是有血有肉是不是?
呸这叫东施!
任贤齐在林雪家里的教孩子的那段恶心死了。
亡命枪击的悍匪最后温情教育看似很童真的小孩子要尊重老爸等等的各种大道理,这还不叫处理得不伦不类?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家任贤齐能逃走了,碰巧手机没关,碰巧手机也没扔,一直带着。
更碰巧的是人家陈慧琳听出来了,最要命的碰巧是人家陈慧琳知道线索后没通知常用的:各单位注意!
然后自己一个人穿着高跟鞋跑出去了,最碰巧的是居然还能追上人家雪糕车上的任贤齐!!!!!!
于是就这样单枪匹马找到了任贤齐。
然后后面匪夷所思的就是杀手和悍匪在导演的安排下,互换了任务,然后各自死去。
杜琪峰是为了表达兄弟情还是人为地强加一个叫宿命的东西进去?
最后,首尾呼应:林雪不愧为一个很有味道的配角。
惊艳长镜头,连续时间内的紧密叙事,不剪切压得观众喘不过气来,爆炸的剪接点也精妙无比,突然抽身,造成的惊吓感更大。但有趣的是,长镜头的应用,使镜框内很难真正的装下两方枪战,此镜头大多是对单方面的直摄,只有后面劫匪撤退之时,才在前后景真正的制造了一个对峙场景,但相比大横切式的取景,自然力度削弱了,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如此压迫的时间,无法制造静默时刻,也就无法造就典型的杜琪峰式站位,片段中唯一一处时间延宕点是在巡警询问袋子里是什么东西之时,但此时的全景画框内,只有三个人处于车子前后中不同景深的站位,也没有凸显那份明显的舞台化站位风格。《大事件》对于传媒的刻画是明显高于其他层面的,在这场警方的戏中,网络他不受控制恰是屋里的匪,而受众则被操纵于精心选择和剪接的片段,片中“大哥”撑警神来之笔。
真是一场好show。男人的浪漫就是我们死前帮你完成你想做的事。那长镜头不爱都不行。
依然是擅长的众生相描写,警匪间、匪匪间的惺惺相惜依然,小幽默依然到位,衬着“戏”的感点,宿命的味道依然浓重,形式感不再那么大篇幅,但寥寥几笔依然遒劲够味…PS:经典语录——“命都没了还写毛作业啊”,“死不了还是要交啊!”;“不是个个都有机会吃到杀手叔叔和大贼叔叔煮的饭滴”…ORZ
影片最後警察,搶劫犯與殺手在電梯間的一長段對話,是男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大事件].Breaking.News.2004.Blu-ray.720p.x264.DualAudio-MySiLU
丁海峰从哪儿弄来的蒙被单的人质?而且丁海峰好像国语版粤语版都是配音的?为什么?结尾尤勇和任贤齐为什么互换目标了?这个我也没看懂……不过他俩做饭那段挺好。电梯井里张家辉和尤勇普通话粤语互换喊话那段也挺好玩的。不过还是需要日后重看。
为开始的长镜头加1星。枪战让我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谁的女主角。看第二遍。还想看第三遍。有很精彩的7分钟长镜头。
我就是觉得任贤齐在里面很有范儿!
多年前在三里屯遇见过一个墨西哥厨子,我们坐了一会他说你不是会杀人的人,我说为什么,他说你长相就不是。然后他指了指自己,说我就是会杀人的人。这部片子里任贤齐就不是一张会杀人的脸。半小时弃。电影导演是最喜欢想象媒体的群体了,因为生活中被侵入的机会不多,走出舒适圈的欲望不强。跑来跑去也打不死人,弹夹永远不会空,汽车永远防弹。“儿子比爸爸聪明”“你听警察的话就不会这样了”“尊重你爸爸”。
别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了 不值
三星给会演戏的任贤齐,24小时内爆发强烈戏剧冲突,警局为了保住自己声誉,三个人的戏中戏,陈慧琳在演技方面确实弱项,开头长镜头如同教科书。
旁邊在播〜但是陳慧琳真的太不吸引我了〜
大事件,并不局限于电影本身带来的这次劫持事件,而在于事件背后的一系列大的影响与意义,这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要思考的东西。典型的杜氏风格,画面与音乐结合得依然那么地道,可能少了一些悬念性的剧情,但快速的节奏外加意想不到的发展方式还是让我们看的同时非常期待。这次加上了几名内地演员,也是演技派当前,并不减分,看杜琪峰是一种心态,绝对的全神贯注,细节不能错过,微小的几秒镜头可能决定了全剧的转折。虽然银河映像对于权威比如警察的讽刺并不算少,但这回可能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剧本真是神了!从编剧特性来说杜sir几乎完全站在了碟中谍等电影的背面,愿意牺牲一切基础层面合理性为张力结构和节奏服务,并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逻辑。危机之中吃饭喝酒,都对
可惜了,这个片子很多方面都需要再打磨。电影介绍和成片不太一样。演员选择上任贤齐陈慧琳都很失败。警队内部可以有冲突存在的,没体现出来。另外港片怎么老是透着股小气呢。很多人会讨厌陈慧琳吧,反正偶是。
这应该是杜sir最平庸(谈不上好,又说不上烂)的一部作品了吧。演员演技都不怎么在线,而且故事本来就简单了,讲得还那么仓促,根本没看过瘾啊……
本来冲着那6分47秒也是4星电影,可杜琪峰电影里最不想见的几位任贤齐陈慧琳尤勇居然都齐了...每人减1星吧..
揭露現代社會利用媒體作秀的支線,很像好萊塢的作風,只有警匪戲碼還有比較明顯的銀河映像風格。提出了問題,指出了現象,但探討的卻並不深刻,而且虎頭蛇尾,結局的悲壯令人莫名其妙,女警官的轉變也過渡的不自然。另,杜琪峰怎麼就這麼喜歡任賢齊呢,根本在他身上找不到黑色氣質。
好像是和我财哥一起打发时间看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