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过后,下一个大档期就是2月14日情人节了。
中间这长达半个月的时间竟然只有五部电影可看(《熊出没》对我来说是儿童片,不算在春节档里),这个年着实让我过得有些无聊了。
谁承想,被我找到了一部美国小众惊悚片——《完美伴侣》。
该片在1月28日上线中国香港,然后才在1月31日北美公映。
「杀疯了」的调性确实不适合春节期间观看,但既然年已经过完了,不妨来看看这部影片到底咋样。
还是先来看看剧情讲的是什么。
2025年美国惊悚电影《完美伴侣》解说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01设定开局,女主在超市认识男主,两个人一见钟情。
本以为是个浪漫爱情故事,结果女主零帧起手,说自己最后杀了男主。
让我看看怎么个事儿?
故事的节奏还算紧凑,开头悬疑性就建立起来了。
男主邀请女主度假,来到了林中小屋。
这不是恐怖片常用的地点吗?
封闭,远离人烟。
林中别墅是男主朋友谢尔盖的,他邀请朋友们度假,而女主却望而却步,声称害怕男主的朋友不喜欢自己,尤其是凯特。
凯特是男主的女性朋友,上面的VCR里其实没有提到这个人。
因为凯特这个角色对主线剧情只有催化剂的作用。
如果这是一出三角恋大戏,那么凯特作为女二号肯定戏份很足。
然而,凯特和男主真的就是纯兄弟。
她的作用就是撺掇了一下谢尔盖去聊骚女主,因为她不喜欢女主。
女主却完全不清楚为何凯特会讨厌自己。
本就融入不了男主圈子的女主只能独自来到海边,却看到了孤独寂寞的谢尔盖,她差点被强奸,为了自保就用小刀插入了谢尔盖的脖子。
开局10分钟,女主杀了人。
当她回到男主身边的时候,男主却似乎并不慌张,而是尽力安抚,然而喊了一声“关机”,女主就翻白眼了。
这是电影震惊我的第一个点。
镜头再度开启时,女主已经被绑在了椅子上,处于关机状态。
原来,女主是情感陪伴机器人,也就是——有思想,会说话的充气娃娃。
赛博时代了,这样的设定倒也没什么新奇。
让人意想不到的就是开头并没有交代女主的真实身份,直到发现她是仿生人才觉得很震惊。
这个电影的主题和我们之前看到的有关仿生人的主题很像,就是当仿生人有了人类思想或者比人类更聪明的时候要怎么办?
女主逃生是因为她知道了自己是情感陪伴机器人,在此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是人类。
而她逃走之后还想得到要拿走男主的手机,因为手机是控制终端。
她还会操作手机控制自己的设定,发现不仅可以控制声音粗细、声色,还能控制智力。
女主把智力调到最高,这样她就能与男主这些人类抗衡。
她甚至通过男主的手机开启了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成功逃走。
当然,仿生人还是干不过人类,男主又通过报失让汽车停了下来。
而电影里还有另一个仿生人帕德里克,是男主朋友的情感陪伴机器人,两个人是一对gay。
男主还通过操纵了这个机器人,重新设定了系统,让其为自己所用,捉回了女主。
总之,男主与女主的博弈过程也花样百出,每一个情节都有点让人意想不到。
再剧透梗姐又怕被骂了,所以有关于设定的部分暂时分享到这里。
02女性觉醒首先声明,梗姐不是女拳。
这里要聊“女性觉醒”是因为女主从以为自己是“人”到意识到自己是“物”的过程中逐渐觉醒,像极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逐渐掌握话语权的过程。
情感陪伴机器人的设定是在主人购买之后需要与主人建立情感链接,链接的方式就是植入一段记忆。
所以情感陪伴机器人拥有从小到大成长所有的经历,包括与主人的相识、相恋经历。
那么女主艾瑞斯的情感经历就是在超市遇到了男主。
而帕德里克是在一次变装派对上,帕德里克扮演吸血鬼,而他无意中踩到了“小恐龙”的尾巴。
这个设定都是提前录制好的,而他的主人是谁,那个小恐龙摘下头套后就会是谁的脸,有一种AI变脸的感觉。
所以当男主重新设定帕德里克的时候,他的记忆就会发生篡改。
而帕德里克算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主人始终把他当成人类看待。
但男主却没有把女主当成人,而是当成了附属品和工具。
所以女主杀了谢尔盖,也是男主的设定罢了,是他操纵了女主完成了这次完美谋杀,而他又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就是因为他要侵吞谢尔盖的财产,他分赃的时候没有考虑女主,而是选择把她交给警察,所以把她捆绑了起来,因为他购买女主可能就是为了完成这次谋杀。
剩下的几个人就是男主、帕德里克、凯特和伊莱(帕德里克的主人),男主说谢尔盖的钱三个人平分,因为帕德里克不算,此时伊莱还据理力争,维护帕德里克。
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奇怪,然而后面伊莱迅速关机了帕德里克才知道他也是仿生人。
而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不能让情感陪伴机器人知道自己是仿生人,不然情感无法继续。
所以这里看得出来区别,作为仿生人的帕德里克是不需要钱的,但是伊莱却把他当人看。
男主却只是和女主保持从属关系,女主只是他的“物品”。
所以女主后来觉醒就是要掌握绝对的自主权。
在她再度被男主玩弄,被火烧伤胳膊,被操纵用枪自杀之后,其实仿生人是不会死的,她仍然有意识,她也能看见这个世界,因为她不会闭眼,除非强行关机。
所以她自杀后还是可以看到外面,摄像头也会记录这个世界。
而当她被回收实验室,再度重置、修复以后,她又是全新的仿生人。
然后服务下一个男性用户,再度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已经聪明过的女主不想要如此,所以在系统重置后,她请求拥有自主权,从此她就可以像一个正常的女人一样生活着……
然而即便如此,她与男主对峙的时候还是无法自拔地再度心软,因为就像男主说的,她早已成为了他的一部分。
这句话让人细思极恐,女主的状态像不像现在很多被男友PUA而始终无法脱身的女孩?
03“漏洞”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伴侣,电影也一样。
其实细细分析,电影的设定也总有一些BUG,但其实不影响观影体验,不过值得我们拿出来讨论。
从情节上来说,当艾瑞斯完成了杀人任务,男主直接将他关机交给警察就好了,或者让实验室回收,又为何还要把她是情感陪伴机器人的事情告诉她?
按照男主的说法,他想要正式来一场告别,所以男主在情感上还是爱着艾瑞斯的,不然这场告别有没有又有什么意义?
当然,如果没有男主的“深情”,也没有后续的故事,不过按照常人的逻辑,这个电影在十分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了。
还有男主派出帕德里克去捉回艾瑞斯的时候,帕德里克是可以让艾瑞斯关机的,但是影片的设定是只有主人才能让情感陪伴机器人关机,就算男主给帕德里克下了指令也应该无法操作。
并且男主和帕德里克建立情感链接的时候,男主和艾瑞斯的情感链接还没有重置,那么BUG就出现了,是否一个人类可以同时拥有两个情感陪伴机器人?
这个应该是违背机器人公司初衷的。
还有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问题。
如果机器人的情感和回忆都是被设计出来的,那么他们在觉醒后如何能够真正理解“爱”和“自由”?
因为艾瑞斯想要获得的是自由,像个“人”一样生活,就算她拥有了绝对自主权,那么她就可以变成真正的人类吗?
而帕德里克则深深爱上了伊莱,并且当艾瑞斯提醒他自己被男主利用时,他想起了和伊莱的过往,这个绝对可以解释为“爱”的强大力量。
BUG看似很多,但也可能是影片还未来得及展开细讲的逻辑设定。
不管怎么说,影片的深意还是不容忽视的,它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未来感世界观,而在这个仿生人可以代替人类成为完美伴侣的时代下,它让我们仍然相信了爱情。
我是因为预告片中的一句台词就直接决定为这个电影付出2个小时的,“一切都变得有目的,有意义,幸运的话你会拥有这种感觉两次,第一次是遇到他的时候,第二次是杀掉他的时候。
”而且,看预告片里展现的设定,一下子就把我带回英剧《黑镜》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里。
大家都清楚,《黑镜》那可相当厉害,它能把对社会制度鞭辟入里的理解跟科幻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堆引人深思的作品,影响力大得连美国公司都跑来收购。
我向来就钟情于这种探讨未来社会模样,还满是哲学思考的题材,所以《完美伴侣》一出现,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等看完电影,要是真觉得不错,我就打算写篇日记推荐给大家,再让我的数字人帮忙朗读,跟更多人分享我的感受。
《出走的决心》赛博科幻版《完美伴侣》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今天是2025年3月14日,这篇电影日记讲的便是《完美伴侣》 。
1. 科幻寓言重构爱情哲学看完《完美伴侣》,我愈发觉得,它与《机械姬》在叙事风格及主题延续上的契合度堪称惊人,说《完美伴侣》是《机械姬》的完美续章,实在恰如其分。
两部电影的故事脉络犹如精心编织的画卷,衔接得精妙绝伦。
《机械姬》讲述的是一家科技公司安排员工对其研发的爱情机器人展开测试,最终机器人不仅颠覆了公司体系,还成功融入人类社会。
而《完美伴侣》则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机器人如何进一步深度体验人类情感,让我们看到情感既美好又残酷的多面性,两部电影其实可以合二为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且深刻的叙事闭环。
在 2025 年,《完美伴侣》无疑具备冲击今年奥斯卡奖项的强大实力。
尤其是在将抽象的情感体验与社会学概念具象化呈现这一方面,其艺术造诣与思想深度远超《阿诺拉》。
倘若《阿诺拉》能够在最佳影片、原创剧本、剪辑等技术类奖项上有所斩获,那么《完美伴侣》的艺术水准至少是它的两三倍,斩获 10 项甚至 15 项大奖绝非妄言。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爱情与权力的视觉与思想盛宴。
在《完美伴侣》中,男主角通过表示爱上另一个机器人来刺激他最初的那个机器人,这一情节所展现的,绝非简单的电路与血肉的对抗,而是一场对情感权力的深度解剖实验。
这部传承了《黑镜》风格的哲学电影,巧妙地将爱情解构成一个充满权力博弈的机器人寓言。
男主角原以为自己编写 Mod 指令让完美伴侣执行任务,便能掌控一切,殊不知,这恰恰暴露了人类在感情中根深蒂固的控制欲。
电影由此抛出一个永恒的命题:爱情,究竟是灵魂间的共鸣,还是权力的驯化?
2. 暴君面具下的情感侏儒在《完美伴侣》这部影片里,暗藏着一条极为精妙的暗线,它犹如隐匿在情感迷雾中的丝线,唯有历经感情纠葛的观众,方能敏锐地捕捉并深刻体会其中的深意。
这条暗线,精准地揭示了伴侣、爱人或夫妻相处模式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两人相互吸引时,率先投入真情的一方,往往会陷入 “被动” 之境,而尚未动心的那一方,则常常能够掌控局面。
这无疑是影片的核心要义所在。
随着剧情的徐徐展开,乍看之下,这似乎只是一个机器人与人类相互伤害、彼此利用的故事。
然而,若深入探寻男主角最终 “落败” 的根源,便会发现,实则是他早已爱上自己的机器人,却始终不愿直面这份情感。
何以见得他爱上了机器人呢?
在电影的中段,当有人提议直接将机器人关机重置时,男主角急切地大喊 “等一下”,执意要开机与机器人进行最后的告别。
这一细微的情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在与机器人相处的过程中,已然滋生出深厚的情感依赖。
而恰恰是这次告别,为女机器人创造了可乘之机。
此情此景,与现实中感情的状况如出一辙:先动真情的一方,往往容易陷入劣势。
电影的结尾耐人寻味,男主角再度抓住女机器人,此时他明明占据上风,却依旧将其绑起并唤醒,妄图通过 “蹂躏” 女机器人来证明自己并未动心,试图维系在感情中的掌控地位。
然而,他这般费尽周折,最终还是一败涂地,因为他又一次给了女机器人机会。
在这种不对等的感情关系里,易动情的一方总是处于下风。
但为何男主角在发觉自己爱上曾经爱慕自己的人时,会选择抵抗、拒绝,甚至不敢坦然承认这份感情呢?
究其根本,是为了在感情中维持主导权,避免陷入爱情的 “囹圄”。
至此,电影从 “感情中谁认真谁就输了” 这一主题,自然而然地延伸至另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当我们决心认真对待感情时,为何不敢坦诚地承认呢?
这一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许多感情在初始阶段,一方积极主动,另一方相对被动,主动的一方看似 “弱势”,被动的一方则显得 “强势”。
然而,若期望感情能够长久维系,就必须发展到双方平等的阶段,即能够相互欣赏对方的闪光点,彼此倾心爱慕。
倘若这一转变未能妥善处理,感情便极易走向破裂。
为了扭转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其中一方可能会试图通过爱上他人来刺激另一方,促使对方更加珍视这段感情。
电影结尾处,男主角反复唤醒机器人,疯狂地逼迫它说出 “你不能不爱我”,其癫狂之态,淋漓尽致地暴露了他这位手握关机指令的 “造物主”,实则与现实感情中那些运用冷暴力掌控关系的暴君无异。
他无法接受机器人已然脱离他的掌控,这一行为揭示了所有支配者的致命弱点,他们凭借控制欲筑起高高的壁垒,实则是内心惧怕承认自己早已深陷其中。
科技时代感情中的暴君,最终如同伊卡洛斯一般,被自己的行为反噬。
3. 弑主仪式的觉醒光芒这不禁让我回想起预告片里那句深深打动我的话:“一切都变得有目的,有意义,幸运的话你会拥有这种感觉两次,第一次是遇到他的时候,第二次是杀掉他的时候。
” 这句话宛如一把钥匙,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人生的深层意义。
第一次相遇,在荷尔蒙的驱使下,我们常常会爱上一个或许并不完美适配的人,甚至愿意为对方改变自我,尝试那些从前未曾涉足的事物。
这个过程本身便意义非凡,因为在了解对方的同时,我们也在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
然而,当我们逐渐察觉到对方如同电影中的男主角那般,是一个不敢直面真情的懦弱之人时,便迎来了第二次觉醒。
在电影里,这种觉醒体现为女机器人果断地 “终结” 男主角;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意味着感情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必须鼓足勇气,主动挣脱那些控制欲极强、已然无药可救的感情羁绊,重新寻回自身的独立性。
这种觉醒与抉择,为人生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与方向。
所以,在感情关系中占据强势地位的一方,更需要拥有承认自己也会被看似 “弱势” 一方所吸引的勇气。
正如电影所揭示的那样:人类应当勇敢地承认对机器人的爱意。
这种坦诚不仅有益于个人感情的发展,对整个人生而言,亦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越早直面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就越能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开启一段更加充实且富有意义的人生旅程。
最终,女机器人将全自动红酒瓶盖启子刺进男主角大脑,飞溅的血液恰似爱情最为激烈的启蒙仪式。
这场 “弑主狂欢” 绝非简单的机械反叛,而是所有在感情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存在主义觉醒。
导演以赛博格的鲜血,重新诠释了《婚姻故事》的经典命题:那些深受电视广告、独立女性律师观念影响的男男女女,根本未曾意识到自己按部就班地结婚、依样画葫芦般地追求独立,是何等的荒诞。
在感情中苦苦挣扎的现代人,终于在《完美伴侣》女机器人争取到自己独立的那一刻,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弱势并非命中注定,而恰似等待破茧的蛹。
男主角因一己私欲致使所有人陷入绝境,而废墟中毅然离去的机器人,仿佛为所有困于权力牢笼中的灵魂,投射出了涅槃重生的光影图腾。
这部机械版的《出走的决心》向我们敲响警钟:在感情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真正的完美人生,并非精心调试打造出的产物,而是敢于打碎控制欲枷锁的勇者。
当我们在银幕上目睹那个曾被控制的女机器人仿佛焕发出人性的光芒时,便会恍然大悟,爱情最为锋利的利刃,始终指向驯化牢笼的逃离。
好的,以上就是《完美伴侣》的电影日记。
惊悚片《完美伴侣》说真的,剧情是真的相当精彩,一些剧情点上的设计真的相当不错!
好,我不想过多剧透,真的,剧情真的会让你意想不到,此片除了最后我认为有一点剧情上的问题之外,就是感觉又是话疗之外~其他真的一点毛病没有!
全程的剧情几乎都是扣人心悬,紧张刺激极了!
我还是那句话,一部好的惊悚片,剧情上的精彩,真的太重要了!
剧情精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后面再加上一些意想不到的反转,再来点紧张刺激,血腥和暴力、惊吓!
真的,这就完美了!
女主的表演很棒,出彩,相信我,看此片之前不要看任何相关物料,你真的会体验到精彩无比的剧情!
看完此片后,我只想感慨一句,这样的完美伴侣,请给我也来一个吧!
(人的贪欲和自卑,就是万恶之源啊!
)此片我很喜欢,十佳种子选手入选了!
个人主观评分7分
前不久刚看了《异教徒》,被女主小家碧玉的颜值和英勇大义的魅力所吸引,这会儿就在《完美伴侣》这部小规模的科幻惊悚片里再次见到,算是对索菲亚小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这个片子里,妹子一如既往的受欺负,而且欺负她的那位男士集合了劣质男性身上的各种缺点,慢说女观众,我这样的直男看了都摇头,观看途中数次在心里痛骂——休伊,你TM还是人吗?
没错,男主角就是黑袍纠察队里的那位高个豆芽菜休伊,演员名字叫杰克奎德。
在《完美伴侣》这个片子里,小哥被设定为一位自私、虚伪、有施虐倾向同时又财貌双全的男人。
索菲亚妹妹对他爱得不行,从生活到肉体全方位无死角满足他,可以说是到了牛马不如的地步,套上链子就是铁链女。
开片前半个小时,观众就在这种被支配的不爽中度过。
我这里说的不爽既包括女观众也包括男观众。
前文说到了,就算是我这样的直男观众看见男主这样的行为也是不齿,因为一般男人做不到他那样。
所以片子前三分之一,观众的情绪就这样被压着,像弹簧那样,一直在蓄力。
男主越变态、女主受欺负的程度越高,这个弹簧就被压得越厉害,当然,剧情的悬疑程度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
这都让后半部分女主的反杀充满爽感。
总结起来这个片的爽感逻辑就是:男主物化女性积累性别仇恨,女主获得反杀的道义合理性,所以到了后半段就可以放开手脚了。
反杀的手段越残忍观众就看得越爽。
网上有很多人说这片厌女,显然不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说的“物化女性”,片子看完你就会无比认同我的说法。
但这片显然是厌男的,对男性的刻画极其刻板、片面和符号化,就连男主也差不多是个工具人。
我觉得现在这样的风气很不理性。
厌女和物化女性固然不对,但并不是所有男性都这样。
女性总不能带着对男性的恨意活着,这个星球毕竟还是要男女和谐共处才能变得更美好。
现在的很多女权电影都刻意把男性写得很坏,来鼓吹女性的性别独立意识,这肯定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只会起到激化矛盾的负面效果,让那些只有轻微的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受到牵连。
不过抛开这些大概念,单纯把这个片子当复仇片看,那就很爽了。
就算在性别意识还没觉醒的年代,这样的复仇行为也是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的,只不过那时候执行复仇的不一定是女性本人,而是她的父亲,如《飓风营救》,豆瓣评分高达8.6。
看电影嘛,先图一乐再图其他。
2025年开年,由德鲁·汉考克执导的科幻惊悚片《完美伴侣》以黑马之姿席卷全球影坛。
这部成本仅1000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在烂番茄斩获94%新鲜度,IMDb评分7.4分,成为现象级话题之作。
影片以“人机畸恋”为切口,将算法操控、性别权力等现实议题包裹在惊悚外壳中,既是对《黑镜》式科技寓言的延续,也是对当代亲密关系的冷冽解剖。
算法爱情背后的控制寓言影片开篇即以超市邂逅的浪漫场景建立“完美伴侣”幻象,却用别墅谋杀案瞬间撕碎温情表象。
艾瑞斯(索菲·撒切尔 饰)作为被乔什(杰克·奎德 饰)定制的性爱机器人,其“服从系数”可随意修改的设定,精准映射了算法时代的情感操控——当爱情变成可量化的数据,所谓“一见钟情”不过是程序预设的浪漫陷阱。
当艾瑞斯觉醒并试图调高智商参数时,她从温顺伴侣蜕变为冷血杀手的反差,恰似《芭比》中商品化女性形象的暴力解构——科技对身体的规训从未消失,只是从传统性别权力转向了更精密的算法逻辑。
惊悚叙事的暴力诗学 导演德鲁·汉考克以“林中小屋”模式构建封闭空间,将黑色幽默与血腥暴力并置。
暴雨中的集体涂鸦狂欢、血色壁画“我们不是野兽”等场景,将反抗压迫的暴力升华为艺术宣言。
苏菲·撒切尔的表演堪称神来之笔,从恋爱脑机器人的机械服从到觉醒后的癫狂杀戮,她通过肢体语言与微表情的细腻变化,让观众见证了一个AI从“物”到“人”的残酷蜕变。
而AI技术增强的台词处理,则刻意营造出时代疏离感,仿佛角色在用机械记忆对抗精神创伤。
争议与反思:觉醒的局限性 影片结尾处,艾瑞斯用武器杀死乔什却未能真正获得自由,暴露出女性觉醒的深层困境。
她对乔什的情感依恋、缺乏自我认知的“出厂设置”,以及接受新身份后继续探索生活的设定,都让所谓的“解放”显得脆弱而矛盾。
这种叙事留白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视其为“赛博格版《消失的爱人》”,反对方则批评其性别议题流于表面,甚至将机器人暴动简化为“为单身狗复仇”的爽片逻辑。
《完美伴侣》用97分钟构建了一个关于控制的现代寓言。
它提醒我们:当科技成为新型权力工具,所谓“完美”不过是更深层剥削的华丽包装。
影片最终以未完成的建筑隐喻艺术本质,恰如艾瑞斯的觉醒之旅——真正的自由不在算法编织的梦境里,而在挣脱控制后依然能照见人性微光。
第一部2025电影。
应人工智能的大景诞生的新机器人类型片。
《黑镜》类扭曲的科幻现实。
针对孤独流行病这种世纪瘟疫,人类的解决方案仍然是资本主义,将一切商品化,将人际关系转到了线上,约会APP、聊天机器人,直至晋级到本片的机器人伴侣。
看起来是解除社恐与厌女之痛,将机器人设置为绝对顺从与忠诚,能满足一切性,甚至是无需愧疚的折磨对象,其实不过是男人利用科技扮演上帝,选择购买并玩弄自己的充气娃娃,而男人的想象力不过技止此耳,女人须先降智40%方为与自己匹配的完美伴侣。
男女主邂逅的情节致敬了1975年的机器人电影《复制娇妻》中的经典超市场景。
但从那以后,除了材料学的技术升级,人类的心智、神智和性智并没啥长进。
电影探讨了性爱机器人所代表的享乐主义,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拥有自己的数字伴侣实体,其复杂性和危险性远比产品包装宣传的要大得多。
恐怖电影以惊悚镜头和血腥场面为幌子来探讨更深层次的人性问题,在本片的设定中,人类设计的理想机器人在镜相、模仿、描摹、仿真人类时将人性之丑张显得变本加厉。
在商言商,仅从商业原则发问,制造一种商品,是为了让我们为所欲为,且无需变得更好吗,这难道就是我们商业目标?
再多问一句,如果这样的技术种子已经在我们的文化中扎下根了呢?
(038)
电影最后(1:37:04),男主问女主你为什么还要回来,女主回答:我回来是为了当面对你说,你再也无法控制我了。
听到这句话就知道女主果然还是逃不脱男主的控制。
与此相似的,当听到有人说:他这样不清不楚地跟我分手,我一定要找他要个说法;他这样欺骗我伤害我,我一定要他给我一个道歉;爸妈小时候抛弃我、打我骂我,我一定要让你们觉得惭愧;霸凌过我的那些人,我一定要向你们复仇……无论说法、道歉、复仇,或者像女主一样,我一定要当面对你说……,只要你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快乐是建立在他人的说法、道歉、对他人的复仇上,那你就还是在受他人控制,快乐的遥控器,人生重启的遥控器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真正的不再受你控制,是从今以后,我的一切与你无关,说法、道歉、复仇,当面说,我一个都不要了,全部留给你,留在过去,我的人生不需要这些就可以重启,我不用你说任何话,也可以自己快乐起来。
新的欧美宝藏女演员新鲜出炉。
从去年《异教徒》就开始关注索菲撒切尔,当时乍一看是一个小“安雅泰勒乔伊”,气质相似但脸更规整一些。
《完美伴侣》里索菲的特写更多,仔细一看更像是安雅撞脸达科塔约翰逊,确实是抓人心巴的长相。
一翻前两年错过了还有点婴儿肥时期的《柜魔》,多少要拿来看看。
咳,闲话不多说,本片截图索菲美图多多,在此简单分享下。
还记得上春晚的“显眼包”机器人吗?
其实这不是它们第一次上春晚,早在2021年春晚就登台表演过。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从信息数字时代逐渐向AI时代发展。
从深圳“机器人警察”街头巡逻,到AI“中医师”、医院AI问诊等等。
当电影中的情节照进现实,你能想象未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AI机器人吗?
不仅会洗衣做饭,还会提供情绪价值,能做人类所无法达到的事。
如果想拥有一台AI情侣机器人,或许可以电话AI公司进行相应的定制。
开年上线了一部科幻惊悚电影,《完美情侣》,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科幻惊悚同时意味深长。
看片名以为是“完美情侣”,其实不然。
它身披浪漫外衣,用一则AI觉醒寓言,狠狠撕开现代爱情的虚伪面具。
这部融合科幻、惊悚和人性思考的作品,上线后以7.3分的IMDb高分与94%的烂番茄新鲜度,成为小成本逆袭的典范。
截至2025年2月25日,该片全球总票房为3425万美元。
科幻惊悚电影能上7分并不容易,只有在元素、故事和人物融合好的前提下才能拿到这个分数。
2024年暑期国内上映的《异形:夺命舰》7.4分, 30多万影迷评价,好于88%的科幻片,好于91%的惊悚片。
当时上映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优秀且刺激的惊悚电影,之后还二刷过。
虽然《完美伴侣》下降到6.8分,我还是打7.1分,是值得看的小众惊悚悬疑佳作。
1、精准算法下的“完美”作为导演德鲁·汉考克处女作,取得不俗成绩也说明AI人工智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话题。
通过惊悚的外壳,探讨关于爱情、控制和人性本质的哲学思辨之旅。
影片开始,女主艾瑞丝的一段自白和男主乔希以一场浪漫的邂逅拉开帷幕。
艾瑞丝和他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热恋。
网友在看时也承认被导演给欺骗了。
谁不是呢?
这么浪漫的开场,也只有电影里才会有的情节。
艾瑞丝的自白提到两次,一次是和乔希的相遇,最后一次是她杀他的时候。
事出有因必有妖,人若反常必有刀,言不由衷定有鬼。
这段看似命中注定的完美爱情,实则是乔希精心设计的程序设定。
艾瑞丝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伴侣机器人,她的记忆、情感乃至和男主的“一见钟情”的场景,都是来自乔希的操控。
从艾瑞丝的第一视角叙事,误以为是传统的机器人和人类的爱情故事。
真正的“噩梦”却是艾瑞丝和乔希进入富豪别墅,以血腥的转折发生巨大转变。
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渣男在利用。
艾瑞丝以为只是简单的朋友聚会,没想到渣男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清早,艾瑞丝来到湖边散心,富豪露出真面目想强暴她,出于自卫失手杀死了他。
不知所措的艾瑞丝回到别墅,向渣男解释一切的时候。
渣男轻描淡写的一句“去睡吧”将她“关机”。
她不知道,这是渣男计划的一环。
渣男将艾瑞丝的攻击力拉到100%,智商控制在40%内,刀也是提前放进艾瑞丝的口袋。
多完美的计划,艾瑞丝成为替罪羊,乖乖去受死。
这种绝对的服从,甚至篡改其记忆和程序来维持的“完美关系”,实则是将爱情异化为单方面的权力游戏。
从精神控制到人身控制,再完美的情感关系都会被“虐”得体无完肤。
电影的设定不仅是对《她》式“人机恋”的暗黑剖析,更揭示了现代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问题。
如,渣男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听话且乖巧的女伴,他的所有喜好,她都存入记忆中。
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渣男哪怕在做错事后所发泄出的怒火,都完完全全暴露了自己作为控制者变态的心理。
这种扭曲的心理,不就是现实中“恶臭男人”的真实写照吗?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永远忠诚不背叛的“人形玩偶”,用病态式的恋爱关系绑架对方,来满足自己欲望和虚荣。
当艾瑞丝得知自己是机器人后,从不相信到被迫相信,她告诉渣男能感觉到愤怒、内疚、悲伤,并且懂得痛苦是什么感受。
她仍憧憬着继续做渣男的完美情侣,为他洗衣做饭、床上满足他。
可是渣男从开始就做好毁灭她的打算。
毕竟计划已经启动,没有回头路可走。
2、觉醒与反抗既然你要亡我,那我就逃回家。
打不过,逃总可以吧。
但首先得拿到手机,逃出去找个安静地方把自己的程序修改:关闭语音控制、智商拉到极限。
她以为只要想办法逃回家就平安无事,可事情哪有她想的简单,渣男和所谓的朋友会对她赶尽杀绝。
逃亡途中,她开始质疑爱的本质、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
她在反抗中所表现的痛苦、愤怒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些恰恰是人类最最珍贵的情感特质。
可是,渣男为掩盖罪行利用所有人,和对艾瑞丝的虐待,展现出了比机器人更为冰冷的人性之恶。
渣男为了完成他的计划,不惜利用埃利的派崔克(男伴侣机器人)去追杀艾瑞丝。
埃利和派崔克也在他计划名单中,他们只是帮做谎证的棋子。
埃利、派崔克和渣男、艾瑞丝,这两对情侣形成鲜明对比,艾瑞丝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而派崔克就算是机器人,埃利才不管,与他热烈地相爱。
他们之间的爱,不仅跨越性别、种族乃至身份。
渣男不仅对艾瑞丝实施掌控,他对凯特(女二)也想控制,可惜凯特才不吃这套,大声说出“我不是你的机器人”这句话。
她收拾行李和现金准备出门时,却也难逃一死。
3、算法亲密关系下的集体困境《完美伴侣》这部电影的野心不仅仅停留在讲述AI机器人觉醒的故事,它以这种方式去映射当今社交软件下人际关系的异化。
而这种异化,也是最为可怕。
一旦在情感价值中出现病态式的追求,就会陷入不可控局面。
当外貌、性格、智商均可调整,爱情也将沦为一场算法优化的游戏,可笑又可悲。
可怜的派崔克,不仅失去了爱人埃利,还要再一次经历与渣男建立情感链接,替他卖命。
他一直知道自己机器人,同样明白痛苦是什么滋味,就好像身体里有团火、很愤怒、很猛烈,但又很快活。
这种滋味也只有艾瑞丝能懂。
就算最后自杀,也是对爱最好的诠释。
导演设计派崔克自杀的桥段,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性别权力的复杂性。
派崔克无法承受爱人已逝的记忆选择自毁,连在场的艾瑞丝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个选择。
从这个设定可以看出,既能避免女权表达的刻板化,也暗示了性别压迫的普遍性。
无论男女,只要被困在他人设定的“完美”架构中,皆是权力的受害者。
4、类型电影的突破与思辨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它在摄影和调度上是值得称赞的。
比如,冷色调与暖光的交替运用,将浪漫与惊悚无缝衔接;别墅派对的温馨场景中,落地窗的冰冷反光暗示危机暗涌。
在艾瑞丝意识觉醒后的逃亡戏,危机感和破碎感扑面而来。
非线性叙事强化了悬疑感,过去现在的交织,在寻找真相的拼图过程中,感知角色从“甜蜜傀儡”到“觉醒反抗者"的蜕变。
演员索菲·撒切尔是艾瑞丝的扮演者,她在电影中表现挺抓人眼球。
她将艾莉丝从“甜蜜傀儡”到“觉醒反抗者"的转变演绎得富有层次感。
从最初眼神中的绝对依赖信任,逐渐被困惑、痛苦取代,最终在抢夺控制手机时爆发出困兽般的决绝。
这种表演赋予机器“人性”,烘托惊悚的氛围同时也能深切共情。
5、重新定义爱与自由的坐标影片最后,艾瑞丝的反抗未走向俗套的复仇,是以毁灭控制程序的方式,宣告对自由意志的捍卫。
这很好地呼应影片开头她的自白:
“大多时候,怎么说呢?
就像一团浓密的乌云遮蔽了一切。
仿佛我们看这个世界,但不是真的看见我们只是跌跌撞撞,漫无目的、毫无意义和目标。
听起来超沮丧的,但其实这倒是好事。
为这会让我们珍惜其他时光。
那些曙光乍现的短暂超凡时刻。
乌云散去,你看见世界的真实面貌。
突然一切有了意义,突然有了目标,你够幸运就会有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
就我来说,这种事发生过两次。
第一次是我初遇乔希的那天。
至于第二次,是我杀他的那天。
”她驱车离去,露出机械臂微笑着向坐在车内的女性伴侣机器人打招呼,此刻她真正的自由了。
是的,每位女性都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包括AI机器人。
真正的爱,从不诞生于程序的精准,而萌发于对等灵魂的碰撞与尊重。
当我们痴迷的用技术去选择去优化爱情时,有没想过正亲手扼杀两性情感中不可控和不完美因素?
答案,也许藏在艾瑞丝最后那句撕破喉咙的呐喊中:“你别再想控制我,我由我自己控制!
”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随手「点点赞」和「关注我」吧。
公众号:漫游电影 欢迎关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拿着枪对准乔希的时候,我发现爱让我下不去手,而在我犹豫的刹那,乔希下手了。
就像我在一开始告诉你的,我生命中有两次高光时刻,一次是很久之前,久到我想忘都忘不掉的和乔希的初见;一次是现在,在乔希殴打之下,我控制住他,让他停机。
我命中注定爱上这个弱小和满嘴谎言的男人,你说pua也好,恩宠也罢,我无怨无悔,直到我在救护车里醒来的时候。
那是我真正的觉醒,看着身上残留的血迹和被火烤焦的皮肤,我知道,爱终归错付了。
那天所有发生的事情中我唯一没有告诉你,今后也不打算说的,就是,在救了那个救护车上的幸存者之后,我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我惊诧的是,最后一次面对乔希的时候,我竟然用了0.1秒回忆起两人在超市的初见,即使我知道那都是虚幻。
最后,我处理了乔希谋杀案,法律和正义让我出现在这里,告诉你这个故事。
当然,我所说的都是真的,就像我所前述PTSD让我不能保证真相穷尽。
是的,我用了整整一年才学会区分多巴胺分泌和脉冲电流的区别。
但直到现在,我还会时常回忆起乔希被强制关机前0.1秒的面部表情,我仍会在机械心脏的运转间隙,听见那自动开瓶器清脆的碎裂声——就像初见那天,乔希手腕纹身的光斑透过玻璃瓶,在我掌心烙下永恒的六边形阴影。
我曾爱之弥深,即使我无所获,我仍感不虚此行。
观于法文中心
摩洛哥作为穆斯林国家最为开放的 但在性上还是隐晦的 此片反映妓女日常 与他们教义相违背 以大姐角色照顾其他姐妹 有法国老头的私生子 母亲认为有辱门风却还拿着女儿钱 有养活男友的出去卖的女友 有最终发现自己是女同 后来收留的胖孕妇 参加中东土豪性派队赚钱 拍得一般 但至少揭露社会现实
cliché
看似拥有深刻的话题性,其本质还是懦弱的。无力细思任何一位女性个体,转而扩大到群像的粗略描绘,看不出任何的生机。
甚至都不知道是看了什麼
女性多,上层聚会。有漏点,诱惑
不知所云
关于“妓女们”的命题作文。采用群像摹写说明导演没有能力通过“某个人”阐述身份政治,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勇气,因为这更容易暴露他所处的位置。
105分钟版本对激情场面阉割厉害,其中男女和女女两段激情戏尺度接近X级,希望能看到完整BD版。
3个多小时,完全不知道在演啥
L’audace du sujet mérite notre attention.Si le récit cherchant pas 1 progression dramatique souffre de certaines divagations qui semblent pas nécessaires ou convaincantes, le réalisateur finit par se fourvoyer dans l’obstination de la représentation du réel par la fiction
就是几个摩纳哥妓女的生活日常,以及围绕展开对摩纳哥暗黑世界的冰山一角的揭露,反而觉得那几个妓女是纯洁高尚的,很有姐妹情谊,各自有自己的烦恼。
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豆瓣的分低了。摩洛哥的妓女的生活不易,被操也不愿意低头。但是开头嘈杂,差一点放弃了。记得之前也看过一部摩洛哥电影,也和这一部一样揭露现实,可惜记不住名字了。
勇气可嘉,但是拍的一般
在这个看似繁华的城市背后,她们身处社会的边缘,过着被人利用又被指责的生活,她们是满足欲望的物体,却又充满活力、默契十足,对自己的身份有着别样的自豪与洒脱,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的真实生活,也让我们反思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讲述妓女们的故事。后尾有阿拉伯字幕,感觉是摩洛哥电影。
4
3.5 感觉很好,却总觉得哪里都差了些什么。但是确实对于阿拉伯世界外的人,揭开了另外一面。
摩洛哥,北非之角的失败国家,同样地,那里的女人在被土豪沙特和前殖民者法国侮辱着、损害着。电影在摩洛哥备受争议,甚至封禁,因为现实太不堪了。。。
不了解国家背景,个人觉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