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星期天
Bloody Sunday,血色星期天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主演:詹姆斯·内斯比特,艾伦·吉尔迪亚,Gerard Crossan,Mary Moulds,Carmel McCallion,蒂姆·皮戈特-史密斯,尼古拉斯·法瑞尔,克里斯托弗·维利尔斯,詹姆斯·休伊特,Declan D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2
简介:1972年,北爱人民因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行。英国陆军将军福特(Tim Pigott-Smith 饰)同时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游行,并将进行镇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前一夜便凸显开来,形势一触即发。北爱温和派议员库普(James Nesbitt 饰)意识到形..详细 >
4.5暴力会引起更大的暴力,暴力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仇恨的种子,历史的枷锁,民族的记忆,年轻生命的易被鼓动性都在推动着我们放弃非暴力的做法,几线黑屏转换,当艾文说今天之后,会有很多年轻人去参加共和党,这是英国政府逼出来的,然后记者问他,那你会做什么呢,艾文说,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已经没有影响力了
是我最不喜欢的拍摄方式,连室内戏都摇摇晃晃,看着头晕。用伪记录片的形式表现真实,多少有点讽刺
民主在《血腥星期天》里并不存在。不仅如此,所谓的“民主”在现实中亦无法成为真实。这才是格林格拉斯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反映出来的真实。统治者于这场“和平”对话当中掌握着至高的权力,而议员领导多数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运动最终反向指涉少数派群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平权之路总是举步维艰,而绝大多数成功案例总是发生在电影世界里。
没啥意思,镜头晃动的辣眼睛
研究爱尔兰历史的时候看的,看完呢无甚感觉,只是讲清楚了一个事件。
02年柏林金熊奖。格林格拉斯的伪纪实手持之作,从技术层面来说,影片除了手持塑造的真实感以外,平行蒙太奇的加入也功不可没,尤其是片尾用此来撬动情绪外,还有所深思。其实很难断定影片的好坏,只能说在通往自由之路,我们还需要努力。。
2015.2.25重看。粗糙的煽情,直击人心。黑屏转场和碎片化剪辑并不觉得突兀,而是有一种紧迫感。
人类能从历史上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上学到任何教训
其实英国也是有一批对北爱持续持同情立场的牛逼导演了,肯洛奇和保罗都如此。去年在柏林,看了那部关于血色星期天前一年的《71年》,两部片子都非常粗粝而真实,格林格拉斯这部则更彻底的集中事件当天,伪装成一次历史素材重剪。
哪有慎重考虑的一枪
真实粗粝。感觉冷静克制得过了头。伪纪录片、手持拍摄的方式,但也因此废话、废戏多了很多,电影感不足。PS:妈呀,措辞都一样·····
影片有倾向性地陈述了一段历史暴行,只有事件,没有人物
原本给的四星,但是看评论太多借外谈内的人了,实在影响观感,而且回头再想想,的确这种伪纪录片来拍这个事件的视角有点取巧的味道,在观影的途中也的确一直在想为什么不直接用稳定的机位来拍这个“演”出来的事件。再次感觉到豆瓣是公知粉丝的集中地,自以为知道很多,其实是只知道别人想让你知道。
这样的镜头 在某些渲染气氛的情况下 其实是很好的 比如《绿区》《菲利普船长》等等 但是这部电影 真的倒也不必
20200404 收集20200505 🐶日的手持摄像,看得眼花缭乱,头昏脑胀。
【大和谐线上影展2nd】第十二部(抗议自由):前半段隐忍,后半段爆发,情绪与愤怒的积累过程略显沉闷,导致爆发时的不适感较强,故事情节不算太跌宕起伏,反抗者的愤怒也预示着死亡的降临,因为再英勇的领导者也掌控不了人类内心的愤懑情绪,政府掩盖事实的结局也在人们意料之中,黑暗终究是黑暗,自由也终究只是奢望。
这种利用断焦记实手法加上信息不断的堆砌到一个点上进行爆发,已经是绿草地的代表手法,团体之间的冲突和整个氛围的营造真的无人匹敌,其手法无限趋近于新闻纪录片了。
square bloody square!
手持摄影、长镜头都在营造伪纪录片的效果。电影出现了很多人名,也力求刻画生活化及真实性。有些人物侧重点的比例觉得没有必要,角色的选择将电影的伪纪录造成了反效果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