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视角讲述故事,使观众始终能站在客观冷静的位置去观望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纷繁世界,伍迪艾伦通过这种方式带观众走马观花式地领略30年代的好莱坞风情,同时又聚焦于体现影片主题的人物之间的对话。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审视过的你还是没法讨价还价” 这句话结合影片变与不变的主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时光流逝,人是会变的,但这个世界却没法改变。
结尾赞——伴着热烈的新年庆祝气氛,以及慵懒欢快、又不无哀伤的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一个带着faraway 的 look,另一个eyes so dreamy…又一次感伤了爱情与生活Woody这次把自己映射在姐夫身上;而不是Jesse,没预想到。
摘了两个小句,笑出声:You don't have a traditional Jewish head, you're stupid! Socrates said 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然而,处处谨慎的人生又好到哪里去呢?
还有一句算良言,也算真谛,也算屁话: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
瓦 尼 Vonnie
——源自《咖啡公社》的她她同时对两个人产生感情,又同时被两个人爱着。
一个杰出成功、八面玲珑,愿意为她改变人生;一个志趣相投、青春浪漫,为她倾倒。
她顺应自己选择的生活,成为一位好莱坞太太,当与过去重逢,生活在他处的耿耿于怀无处排解。
喜欢的得不到,得到了是悲剧,这就是人生。
故事背景发生在1930年代的好莱坞,酒色生香,晚宴派对,聚集着电影圈精英的上流社会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 《围城》她是他的朱砂痣她迷人漂亮,清丽脱俗,身在好莱坞这个声色犬马的名利场,不对上流社会生活亦步亦趋,有自己的人生见解。
她拥有英国文学和戏剧学位,从美国中部带着雄心和幻想来到好莱坞。
当巴比问她是否也想过当电影明星,她表示她在学校时喜欢表演,曾经她也和所有来到这里的女孩一样怀抱相同的憧憬与野心,幻想来到好莱坞住在金碧辉煌有游泳池的豪宅,穿梭在各色名流中交际应酬,去参加各种首映礼,过着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生活。
在此生活了几年,目睹了这个圈子的光鲜与不堪,围城外的人看到的富丽堂皇的背后是矫揉造作,丑态百出,各种名流交际的派对充满了圈子里的丑闻八卦、结实人脉的虚伪、恶意中伤的丑陋。
随着心智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有野心的她认清现实,庆幸自己仅仅是个凡人 。
她认为但凡有半点头脑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光环生活很愚蠢。
人本就是复杂的,厌恶得不彻底,或许那是想要的,只是因为得不到而厌恶。
也会明明厌恶,却会因着现实利益而苟同选择。
成为名利双收的电影明星,过着不同凡响的人生,她认为这种生活确实暂时会很有趣让人艳羡 ,但她坚信人生不应仅限于此沉迷其中,生活应该更开心幸福,更有意义些。
当巴比问她“如果可以选择住在这里,你会选择哪个房子?
”她说她并不会选择住在这里,她在内心为住在比利弗山庄豪宅的人感到难过,认为他们需要住在大房子才能感到自己的重要。
她向往简单平凡的生活,现在的她并不羡慕那种虚幻的光环。
她喜欢海边,她希冀自己的公寓可以离海边很近,可以整天望着海。
在巴比眼中,她与众不同,美丽脱俗,可爱迷人,这座到处充满诱惑的城市盛行的崇拜名声和票房纪录的价值观并未侵蚀她。
选择即取舍—— 巴比,生活的真实感
巴比,给予她生活的真实感,不用忍受与菲尔偷情表里不一的双面生活,没有良心上的愧疚,她可以完全做自己。
他青春浪漫,对她倾慕,他是她太轻易拥有的爱。
巴比辞去家族珠宝店沉闷的工作,第一次离家, 想去好莱坞闯荡一番事业。
希冀人生做点更有趣的事,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
当在好莱坞几个周一事无成,得到舅舅给的打杂的工作机会时,他表示什么都愿意去做。
而在得到后,对工作的琐碎无趣倍感乏力。
在舅舅菲尔的公司,他认识了瓦尼,在带他熟悉环境的相处里瓦尼令他着迷。
巴比身上有她喜欢的诗人的气质,可爱,笨拙,青春浪漫。
他随时有时间陪伴在侧,去看他们都喜欢的电影,他们有着太多共同的喜好和话题,她会因为他的幽默而眼语笑靥。
她喜欢去小酒馆而不是高级餐厅的惬意自在在巴比那里不用掩饰或是做出迎合、改变。
被分手的她跑去向巴比吐露真相寻求慰藉,巴比心疼她的同时又为自己庆幸,每晚陪她去看电影,周末陪她去海滩,逛好莱坞所有的大戏院,帮助她从这份私情带来的心碎中走出来。
随着时间,瓦尼无法抵挡巴比的魅力和关爱 ,他们从普通的友谊成为恋人。
巴比向她求婚,规划着未来,提议搬去纽约生活,憧憬着拥有彼此的新生活。
当她从巴比口中知道菲尔决定离开他的妻子时,她在面临的选择里动摇、困惑、混乱。
——菲尔,生活里的满怀期待
菲尔是瓦尼生活里的满怀期待,他自信有活力,人缘广充满魅力,呼风唤雨的业界大咖,从第一面就迷上她,为她的美貌倾倒。
他能给她希冀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在工作中,瓦尼是菲尔的秘书,在饭店房间或幽暗的酒吧他们是偷偷幽会的情人。
在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双面生活中她也期望结束破坏他人家庭的负罪感。
当菲尔表示要和妻子摊牌和她在一起时,在他的爱语呢喃里她感到兴奋激动。
她爱菲尔,这份私情里她会精心准备很有意义的周年纪念礼物,用鲁道夫瓦伦蒂诺亲笔写的签名信来纪念一周年纸情。
菲尔徘徊在要离开妻子和瓦尼在一起的痛苦挣扎里,决定不再与瓦尼见面的菲尔又觉得没有她活不下去。
当菲尔向她承诺会照顾她一生,陷入与巴比恋爱的她动摇了。
她同时对两个人产生感情,又同时被两个人爱着。
一边是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不确定,一边是唾手可得的上流社会生活。
最后,她选择嫁给了菲尔。
生活在他处失意的巴比回到纽约,将哥哥的夜店经营成一家高档、国际化的高级场所,事业有成。
他在富人和名人间穿梭自如,习惯了上流社会的一切,经历各种乏味的风流韵事后他遇到了他的白玫瑰,娶妻生子,幸福美满。
当他们再次重逢,巴比享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瓦尼成为菲尔的妻子,跻身上流社会。
他出神失望地望着滔滔不绝的她,她变成曾经她口中鄙夷,无法忍受的人,八卦着圈子里的名人糗事,发表着上流生活肤浅的论调,过着曾经厌恶的愚蠢生活,曾经希望过着简单生活的言论此刻变得可笑可悲。
她顺应自己选择的生活,成为一位好莱坞太太。
岁月不饶人,他们都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与过去的相逢勾起心底隐藏的那份求不得,他们约好像过去一样一起散个步,在他们偏爱的小饭馆里谈论着过去与新生活。
他带着她逛曼哈顿的大街小巷,她兑现了她的诺言为他做一顿饭,他们一起玩街头骰子赌博。
在爵士乐俱乐部里重温旧情。
他们坐在马车里依偎在一起,在中央公园喝酒一夜未眠,在晨光从大楼反射的黎明中拥吻。
她吻了她的过去,他吻了他的不曾忘记。
巴比到加州出差,和瓦尼一起回到曾经的小酒馆回忆往昔,而这样的藕断丝连总会让他们开始幻想人生某种可能。
就像曾经她面临的选择,一边是杰出成功、八面玲珑,愿意为她改变人生的菲尔,另一边是志趣相投、青春浪漫,为她倾倒的巴比。
生活总要做出选择,而选择就要取舍。
如今他们面对的一边是他们所拥有的——她拥有对她极好的丈夫, 他拥有幸福家庭,而另一边是放弃这一切的人生如果。
有些情感永远不会消退,是好是坏?
拥有了上流社会的五光十色,还是会对诗意生活记挂,而这一切种种都是经由自己的选择。
难以满足在需要上增长的想要,不论他是巴比还是菲尔。
所有可行的选择都比任何单个选择要好,我们总是用所有选择的重量及所有选择对应的所能满足我们想要的“好处”的广度和其中一个单独项来比。
所以,无论哪种选择,都会令人有遗憾有缺失,会让人生出“生活在他处”的惆怅。
《围城》里有这样的句子“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
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没得到的时候想拥有,得到了愈想愈乏味,真实现了,或许不过尔尔。
在新年倒数的派对上,巴比和妻子相拥互说“我爱你” 。
在人声鼎沸的人群中,他心不在焉,喧闹里孑然一身,仿佛置身于现时之外。
他目光停留的地方,是一记缺憾,遥不可及。
在觥筹交错的新年宴会上,瓦尼和丈夫菲尔互道新年快乐。
身边的一切似乎是一身桎梏,却只能将这动摇消失于一声叹息,一抹苦笑。
热闹人群里的孤寂,微醺里的清醒,她出神地望向人生如果。
痛苦源于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却心不在焉,麻醉在生活里并未麻木,那份质疑的清醒若隐若现,生活在他处的耿耿于怀无处排解,而这一切种种都是经由自己的选择。
喜欢的得不到,得到了是悲剧,这就是人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作者:兆木寿三(本人)《人生总在他处》:人生总在他处
把本片視為導演伍迪艾倫即將重回電視圈的一封「訣別書」,會比片中內容更有意思得多。
非指難看。
正好相反,《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無疑是他這五年來最有趣的一部作品。
這是個纖細的故事,敘述兩個年輕人的年輕心靈逐漸被現實世界一分為二,肉體活在五光十色的名利場,靈魂深處卻殘留一塊樸素鄉愁,對家人也對愛人。
人生中有許多選擇一選就是一生,會後悔也會不服,但逃得了嗎?
聰明的猶太阿姨謂「不選也是種選擇」,但這智語反過來說便意味人不能不選擇,生活的磨輪只有前進的份。
所以我們學會了緬懷,想逃避自己眼前持續發生的選擇時刻,暫且假設自己若回到當初,可以過得更不一樣,可以得其所愛;於是,鄉愁恆生。
這是常情。
主人翁與他愛的女孩曾在好萊塢打滾,覺得自己可以大隱於市過著簡單生活,最後卻不然。
他們分手,回到各自的新生活,然後歲月流逝,他們在成家立業年近而立之時陷入了深深的緬懷,緬懷那段年少熱戀的時光。
某日,他們在故鄉重逢,一齊在小巷大橋夜遊,看似外遇卻不然,他們真正想重新體驗的是精神上的鄉愁。
他們並未出軌,因為他們知道分手並不會回到當初,然而這份覺悟正是被現實摩合了的證明。
最後,他們繼續回到各自的江湖,在職場歡場皆最巔峰的慶祝時刻,那份愁情卻禁不住在人群中叢生,倆人想念起在永遠到達不了的彼方的那個對方,是空間也是時間的彼方,這份鄉愁直到永遠。
然而,僅只如此?
恐怕不是。
其實還有另一個人在發愁,即導演伍迪艾倫。
說來諷刺是:1986年,伍迪艾倫接受另一個名導高達(Godard)的訪談時,倆人皆流露出對電視普及的恐懼,恐懼電視的小框會毀了許多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經驗,對電影創作者造成了侵害--「電影是種美學,而電視只是種家電」伍迪如是道。
誰能比一個NBC電視臺出道,為了綜藝效果與袋鼠打拳擊的奧斯卡獎得主兼當代國寶,更有資格說這話呢?
事隔三十年,老高達繼續與小伙子爭著電影實驗者的頭銜,老伍迪卻準備回電視了,電視人最大的對手也從銀幕變成與自己類似的螢幕,個人電腦與智慧手機的普及成了新的恐懼。
那麼,作為伍迪作為五十年來一年一片的紀錄終結,作為他即將返回電視臺的告別的《咖啡愛情》,成了一部所費鉅資,遠遠超過他個人多年來嚴守的回本預算一千五百萬美金,改以數倍以上的資金打造一個由比利佛山莊宴會場與布魯克林夜總會雙織而成的1930年代場景,意義就欲蓋彌彰了:《咖啡愛情》這部片本身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鄉愁」,是他對黃金時代永恆的緬懷表白。
這則少年少女的愁思逸事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很普遍,古典好萊塢的黃金年華卻僅有一次,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在紐約的全盛時代卻僅有一回;伍迪不惜耗費鉅資也不願修改劇本,全因世上任何地方都有大世界般的奢華場,任何時代都有大江湖似的眾生相,但最繁華的中國戲院只有一座,最傳奇的摩洛哥酒吧(El Morocco)只有一間。
所以,我們能這樣說:《咖啡愛情》是部論及鄉愁的電影。
而鄉愁最濃的卻非在戲內而是戲外,卻是導演伍迪艾倫對自己無從親體的兩個故鄉--與電影與紐約的走馬緬懷。
於是乎,當我們看到男主角初入好萊塢懵懵懂懂中識得的那些新鮮人事,其實都是一個老導演對這些精神楷模一次次緬懷的視覺具現。
這個老導演對偶像們如斯推崇,推崇到甚至不敢如《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找臨演詮釋入鏡,只遠遠地透過對白將名導名人如數家珍;至於他的超級偶像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與鲍勃·霍普(Bob Hope)意外沒有提及,我唯一可想的解釋是《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已經玩過了。
這個老導演對造就歷史的聖殿如斯推許,推許到甚至不願如《那個時代》(Radio Days)或《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只以畫外提示輝煌,改而放任新寵攝影指導維多里歐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帶來伍迪電影在《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後後退空間最繁複的一次體驗,在泳池,片廠,酒廳與曼哈頓大橋間縱情游移焦距,在柔光與霓虹的交錯中任性調度著觀眾的視線,就是要觀眾遊覽這些聖地的偉業;事實上,這 調度實在太過聲張,聲張到我有點疑惑,伍迪為何如此放任維多里歐史托拉洛,讓他明顯拍了一組明顯想挑戰1970年代的攝影大師高登威廉斯(Gordon Willis)的曼哈頓大橋的定拍?
連鏡位完全一致,高登可是老伍迪唯一會叫老師的攝影師阿......
有網友謂:《咖啡愛情》又是一部伍迪每隔幾年就會拍一次的半自傳電影。
我不同意。
伍迪艾倫是世上最難與作者論分開的導演之一,他自製自編自導自演,更愛挖掘己身往事於片中,一如四十年前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三十年前的《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那個時代》(Radio Days)《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二十年前的《解構哈利》(Deconstructing Harry)、十年前的《好萊塢大結局》(Hollywood Ending)與若干舞台劇本,以及他自白很想親演而不得為的《命中注定,遇見愛》(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然而此片除了史迪夫馬丁飾演的王牌經紀人一角明顯影射了Jack Rollins(第一句台詞就是Jack當年挖伍迪的話)外,其他都跟伍迪的人生脫鉤。
伍迪出生時,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就已經走下坡,他也自言「童年往事只記得戲院,街頭與車禍」。
這故事需要的也並非一個伍迪半自傳電影傳統中聒噪的紐約人,而是一個深刻察覺自己在迷惘與決斷中反覆的歲月已經逝去的聰明人。
坎城影展開幕時,記者曾問伍迪惋不惋惜自己不能演主角,只能找傑森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來演,他說:「不會。
我自己演不會比傑森更有層次。
」這話可有意思,莫忘同是主角,伍迪對《午夜·巴黎》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的形容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我會自己演!
」顯然傑森的回鍋不僅是因他常被外界戲稱頗似伍迪當年的替身而矣,本片需要的不是那種微小的自我觀看,而是對一個黃金時代旁觀而非抽離的大觀,而他也不副眾望辦到。
黃金的時代一如人的壽命,終有消逝的一天。
《咖啡愛情》的結局中,夜總會的首任老闆被處刑了,悄悄暗示了總會的未來即將黯淡,正如好萊塢的獨霸將在1940年代結束後後垮台;然而參與製片跨年宴的名人卻更多了,光臨夜總會的客人亦是,將至的沒落結局反倒替影業也替紐約塗抹上瀕死方現的獨特魅力。
伍迪艾倫一輩子都想解決卡謬點出的人生難題--「我不想死,不想看摯愛死,但我跟摯愛終將一死,這就是人生的荒謬」這段話的辨證在片中同樣出現,只是改以一對猶太夫妻的床邊對話重演,妻子希望人有來生,丈夫則說人必一死,然而他會在死神面前奮力抵抗,好顯示自己曾經活過。
物換星移,摯愛將逝,瀕死前的愈發輝煌,出自一個即將告別電影的導演之手--這難道還聽不出出絃外之音嗎?
当看到片尾男女主角在衣香鬟影的宴会上满目怅惘地思念彼此时,我脑海中第一想到的就是晏殊的这首词。
酒筵歌席莫辞频,但他们真正想念的是远方的彼此,然而,却又依然陪在“眼前人”的身边。
选择在周末走进加州小城的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不得不承认海报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一看卡司,也十分好奇KS和布莱克这两个在我看来有些青春片的女主和文艺的伍迪艾伦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当然,我也确实没有失望。
故事的主线应当是纽约青年奋斗记以及四角的恋情。
虽然这些剧情都有些狗血俗套,不过伍迪艾伦确实证明了,好的导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在3030年代好莱坞的慵懒与优雅中,在犹太家庭小短剧的轻松笑声中,观众们可以放松的,忘记道德批判的,不为人物命运揪心的,欣赏几位主角的互动。
KS出场时的蝴蝶结,讲真,一点都不适合她。
虽然感觉她确实缺乏一种上世纪好莱坞的气质,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有一种独特的、可以称之为自由精神的魅力,即使是身着最繁琐的华服也掩盖不了。
结尾她慵懒的dreamy eyes真的很戳人心。
片中的她选择舅舅而非侄子,在我看来一是因为舅舅的功成名就之于侄子的一文不名;二是因为舅舅与她有更长的感情基础,相对来说比未知的纽约更好驾驭;三来,可能如同男主一样,女主本身也更爱洛杉矶的生活吧。
真正让我大跌眼镜的其实是舅舅的演员。
之前看卡司没有注意到,但观影时尚未见面甫闻其声,我就发现这原来是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里那个有点神经质、总是找不着女朋友的超级奇葩的办公室经理。
不得不说这两个角色反差实在有点大以至于我一直出戏。
Steven自带的喜剧气质(长相、声音)让这个角色不是很有说服力,至少不太符合“成熟多金男士”的标准设定。
男主角确实演出了从拘束的毛头小子到从容的夜店经理的变化,面对两位女主的化学反应也有细微的不同:面对KS时拘束又莽撞的讨好,面对Blake时自信又强势的捕猎。
其实很逗的一段是男主刚到LA时招妓的那一幕,两人唠唠叨叨的争吵,男主甚至还得安慰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的应召女郎,实在是很有意味。
男主角一家的戏份也让电影平添了许多欢乐,妈妈对爸爸缺乏“犹太标配智慧”的嘲讽,姨夫对人理性的乐观,哥哥杀人抛尸时每每想起的轻松音乐,都让观影更具乐趣。
这是我第一次看伍迪艾伦的电影,除了上述之外有一点最深刻的感受,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伍迪艾伦在电影中似乎刻意制造了一种距离感和不真实感,就是说,相比于让观影者靠近人物这样通常的做法,伍迪艾伦似乎是希望观众距离电影人物远一点,不要把自己的感情投放于人物。
比如,男主到旧金山水土不服没人理的困窘,不但没有让观众感觉凄楚,反而马上被他招妓的搞笑故事逗乐了;男主哥哥被判死刑这样沉重的事,观众本提起的情绪下一秒却被男主妈妈“信基督还不如杀人”这样搞笑的话冲散了。
这些都会让观众感受不到本来人物当时的情绪。
还有,这部电影的时间线也让我感到不真实,按理来说男主回纽约开咖啡厅和遇到新女友奉子成婚应该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但电影里好像过渡极快,让人颇觉恍惚。
事实上,我至今也不完全确定这种距离感究竟来自何处、意图如何,但这确实造就了一种不一样的观影趣味。
在这部电影中,我似乎完全感受不到导演对于人物和人物感情发展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也感受不到导演对于人物命运的担心。
似乎导演只是在隔着雪茄的烟雾,玩味的观看着这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将这些人物的悲欢离合只当做自己手中的木偶戏。
这给观众造成了同样的感受,使得我脱离了为人物担心、与人物共情的情绪,舒缓了情绪慢慢看事情会怎么发展,看完之后也完全不会对人物产生什么喜爱或者厌恶的情绪。
这是一种新奇的体验,让我有点想起GOOD FELLA里不断响起的画外音造成的距离感,但又有不同。
颇为有趣的导演。
讲道理这真是我看过最写实最具诗意的爱情片,不懂之前豆瓣上为何评论都是一边倒的批老爷子江郎才尽。
难道是片中的世俗,甚至是有些老套的狗血剧情?
但这样的剧情不是经常发生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命运类似的安排吗?
难道非要迥异于日常人生或者走点极端才好满足审美的需要?
那样的故事既不真实也毫无诗意可言好伐伍迪老爷子早期的电影确实仙气满满,让凡人仰止、向往的同时又能引起共鸣,然而这部老爷子自编自导的片子更接地气,也更反映了老爷子饱经世事之后的包容和同理心。
没有偏激不带个人成见,单纯从叙事的角度展开了一个符合常理、符合逻辑的日常故事,配以曼妙的音乐和精美的布景与台词,绝对是一部能让人翻来覆去看好多遍的片子电影既讲述了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话说人生不就是无数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感觉自己在讲废话),具体一点,是年轻女性择偶故事。
同时也讲述了伍迪艾伦老爷子对宗教、对生活的参悟,悲喜交加,单纯划到喜剧里的词条确实没看懂老爷子的良苦用心。
个人对女主的选择更感兴趣一点,其余的就不展开啦本片发生在浪漫的1930年代的美国,同样浪漫的女主维尼同时爱上了两位截然不同的男性,很合逻辑啊,至少我没见过哪位出于20出头年纪的优质少女甘愿倾心于一个人的。
简单来讲,优质少女维尼面临人生蛮重要的一次选择,选择一位站在事业巅峰的成(lao)功(nan)人士(ren)或者年龄相仿、志趣性格相仿的痴情少年。
本片设定的妙处就在于两位选择对象的叔侄关系,那种两人互相不知却又互吐心声的滑稽和尴尬以及两人均对少女一见倾心的相似。
这种选择自然是互相排斥的,前者无异于眼下的物质与安稳(同时拆散了原来美好的家庭),选择后者意味着从不同层面上成全了所有人,但可能成全了男主多一些吧毕竟女主在之前就有无意识的做出了选择。
女主的担忧确实是十分合理的,万一之后你未得到自己承诺的一切,终日愤愤不平,这样的日子一点也不浪漫。
在很多人眼里,这点解释似乎是女主有点绿茶的证明,然而归根结底不过当事人是女主而不是她们而已。
本片另一妙处在于通过咖啡公社里其他couple尽可能的给出了两种选择的结果,诸如用猎枪打死年迈丈夫的娇妻和外人看似完美,实则丈夫与妻子的妹妹有婚外情的“模范夫妇”,带着老爷子惯常的嘲讽,但又很符合现实与逻辑。
不带教育与迎合意味,也不带所谓洗白的目的,从艺术的高度赋予了一个叙事故事诗意的色彩。
本片直至结尾之前一直采用一种平衡的喜剧模式,喜剧元素是日常生活中趣事的剪辑,乐而不淫;悲剧合理出现,哀而不伤。
男女主均充满了正能量,男主真诚且套路的追求心仪的人,失败后没有愤慨,有意无意活成了女主选择对象的模样。
女主坚信自己的选择,在随后的生活中活成了丈夫最喜欢的模样,在外人看来皆大欢喜。
不过只有两人独自相处时才会感叹生活改变了彼此,他们都活成了自己之前最讨厌的人,但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然而老爷子最后终于流露出了一些憧憬,对于真爱、完美情侣组合的憧憬。
是啊,真正爱过之后才会懂得取舍、懂得放下。
经历千山万水依旧不悔的,或许只有超人了吧,显然我们都不是这种特殊人才。
结尾开放式的结尾无形中抚平了所有的伤口,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下去,时间既给了我们怀念过去的感伤,同时也给予了在下一秒重新开始的机会。
只是男主女主在异地同时恍惚的神情将旧日的痛苦引入未知的区域了,但无论最后的选择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最重要。
借着电影末尾的新年祝福,提前祝各位看客(虽然只有我一个人哈哈)元旦快乐啦
Soon ‘The Tropic’was known as the place to always find the driest Martinis and the prettiest women in Manhattan.Beautiful girls attracted celebrities and sports figures.Socialites mingled with politicians.And with the smart set came the Press and an ever growing reputation.And Bobby moved more and more gracefully amongst the rich and Famous.He learned the ins and outs of ‘The Cafe Society’ which included any number of prominent figures from New York's glamorous underworld. There were the Rhinebeck,came home every night, to ordler the finest wines in the world.They seemed like an ideal couple.Except that he was sleeping with his wife's sister.And there was no shortage of Royalty from all over Europe.Like, Count Henrick Van Goren who played backgammon for millions.And his wife, Countess Van Goren,who is actually Chickie Sherman from,Passaic, New Jersey.And that ring on Suzy Bancroft's finger was a mere 41 carats.And of course with the elite came the tabloid scandals,like Tom Price, the Wall Street genius,who married the much taller automobile heiress Linda Ray Harmon,He ran through a fortune on race horses and show girls,until one day, out hunting,she mistook him for a deer. And Bobby met them all and shook their hands and joked with them,and heard their sad and happy stories,over $1000 Magnurns Piper-Heidsieck.And learned about life and how in the end,Rodgers & Hart had it right. 很快“热带回归线”就闻名遐迩,成为曼哈顿酒类最高级且美女云集的热闹场所,正妹吸引名人和运动明星,社会名流与政客打交道,与时髦人士一起到来的还有媒体,这间夜店的名气愈来愈大,Bobby在富人和名人间跟穿梭自如,学会上流社会的里里外外,包括纽约迷人黑社会的所有老大。
有rhinebeck夫妇,几乎每晚报道,点最高级的酒,他们看似神仙眷侣,除了他跟他老婆的妹妹睡。
也少不了全欧洲的皇室,像是Henrick van Goren伯爵,他挥霍几百万玩棋,他的妻子伯爵夫人,其实是来自新泽西小镇的村姑,她手上的戒指有41克拉。
当然伴随着精英而来的是小报丑闻,像是Tom Price,华尔街的天才,娶了比他高半头的汽车业女继承人Linda Ray Harmon,他花光她的钱在赌马和车模,直到有一天去打猎时,她把他误认为鹿。
Bobby认识所有人,跟他们握手、谈笑风生,听他们边讲着悲欢故事,边狂饮高级香槟,并学会了生活以及罗杰斯和哈特最终是如何修成正果的。
很喜欢这段,知识分子伍迪艾伦风格,但是看的是机翻,最后一句实在别扭,求指正嘻嘻。
男主是个刚进社会的小年轻,以热情和真诚待人,毫不犹豫将自己的隐私吐露给身边人。
而他的舅舅这种『成功人士』『业界大咖』社会老油条职场老阴比则将男主的热情与真诚当做击败他的弱点,加以利用。
爱的偶性是男主的舅舅决定离婚又不离又离婚又不离,是“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女下属跟男老板,双重压迫(性统治,权力统治),感觉很难成。
家庭主妇同理(性统治,经济统治)在异性恋女生面前,可爱挂的男生总是输给powerful,male charming,『男人味儿』的男生喜剧作家的特点特征是抽离于笔下的世界,即便那个世界里的主角是以喜剧作家自己为原型,其中的生死悲欢离合也都与自己无关,因而才能一笑了之,让故事成为喜剧。
男主跟第二个维罗妮卡结婚多少有点找替代品的圆球人逻辑了足了经历,到了年龄,找个(在爱的强烈程度上的)泛泛之人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哈哈『dream』的这段写的蛮好,男主跟女主分别时说dream is dream,回到家男主老婆说我梦见你出轨,男主回答dream is dream,这个双关很好。
结尾的男女主分别被人说ur eyes r so dreamy,也是在呼应前面的dream每个伍迪艾伦自传式片子里都有一个犹太家庭,家里有一个软弱的communism叔叔,一个偏头痛的姑妈,和一个把收音机当摇滚乐来放的邻居班这个角色气质简直跟午夜巴黎里的海明威一模一样“Socrates said unexaming life is not worth to live, but examing life is no bargain” 前半句是悲剧作家柏拉图,后半句是喜剧作家伍迪艾伦,一个悲喜对比
情人说,我们还是不要见面了,梦只是梦。
妻子说,我梦见你在好莱坞背叛了我。
丈夫说,梦只是梦。
只是,最后,新年热闹庆祝氛围下,同样空洞的眼神,也许这才是真正真实的东西。
谁还能说,梦只是梦呢。
梦里,是最真实的。
伍迪艾伦,永远不让我失望,他不讲什么人生道理,只是精准地描述出人生的状态。
故事呢,是个很简单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套路,但老爷子这两年的电影故事性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了,通常都是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另类聚焦。
虽然这次的人物不算小,一个是好莱坞业界巨头,一个是曼哈顿夜店之王,但他们的七情六欲和小人物也没什么差别。
伍迪艾伦笔下的角色都有符号化特征,你会从人物身上看到境遇的改变,但本质性格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一点在配角身上更明显,这种刻板非但不生硬,反倒造成了一种别致的幽默,通过愤世嫉俗的老爸和黑帮老大的大哥之口讽刺宗教,从中庸的姐夫身上影射迂腐的教条主义,纸醉金迷的权贵自然是老爷子必不可少的对上流社会的戏谑。
主角配置方面,完全可以理解老爷子为何钟爱Jesse,他简直是老爷子的年轻翻版啊,在短时间内直白快速地念完絮叨啰嗦的台词而不让人觉得头疼是他的看家绝活了吧。
可以,这很艾伦。
至于KS身上的违和感就很奇妙了,一般印象里她完全是优雅和梦幻的反义词,脑袋上的蝴蝶结简直分分钟想从她头上跳下来自尽,但这种话违和感给这段本来挺俗套的三角关系带来一点趣味性,算是有得有失吧。
因为时代背景设置在1930年代,影片的画面和镜头切换也还原了30年代绚丽稳健的风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音乐,每次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搜OST,毕竟爵士乐才是人类的精神鸦片啊。
整体而言各方面成色都不错,不失水准也不算太惊喜,只能说是老爷子对新风格又一次试水吧。
这打光 这勘的景 认真的吗……
#补标 3.5 伍迪艾伦又拍了一部无线电时代,不同的是这次不太走心——漂亮的人物、精致的布景,在快速发展毫无喘息的叙事节奏下,还是都只有种停留在表面的感觉。《无》中的时代是伍迪艾伦亲历过的,虽然贫穷、动荡、充满争吵,但镀过回忆的金色;这部的黄金年代更多是想象,缥缈在空中
W. Yt這是近年我私心最喜歡的伍迪作品,窮小子很快就雞湯的長大了。得不到的愛,在經過若干年的相遇帶了些不如不見的世故,但導演沒有要憤世嫉俗太多,很快就回到了伍迪艾倫的善良。蒙上藍藍的憂鬱,結束這次的落花流水。感情與人生不都是這樣? 現在的自己充滿認同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life is no bargain.
我对伍迪艾伦有偏见,但我还是一直要看他,我一定是有病。
艾森伯格之于伍迪艾伦,就像克鲁尼之于格兰特。即使前者已经注意到需以适度的自嘲蠢萌去平衡弱化个人风格的特长突出(善言or魅帅),可还是由于难以抑制的咄咄逼人精明外露而使这种掩饰显得刻意做作。他们很难做到像后者那样将智与萌、帅与喜浑然一体自然过渡。
KS出戏
6.5分。平淡无奇的对话,毫无创意,无趣的情事。You never get what you want。Asshole。久闻其名,很一般嘛。飞机上观看(可能对观影感受有影响)。05/29/2017
这该算一部比较平庸的伍迪艾伦作品,很有种之前作品怀旧展的意思,没什么新东西。但视觉观感还是熟悉而愉悦的,各种典型的对话细节也完全到位,故事与人物安排都非常完整,留有余味。洛杉矶被纽约狠狠黑了一把,莞尔。
今年这部太小品了看起来不痛不痒,主要还是欣赏摄影和瘫瘫的美貌。Life is a comedy written by a sadistic comedy writer,老爷子还是忍不住要自黑一把
看到一个友邻说过的评论特别在理:伍迪艾伦现在的电影就是提醒大家一下 一年又过去了 再炒一遍冷饭吧 20170105 LHR-BOS
略平,无功无过,美术和摄影还不错。
结尾很棒啊。人们活在不满足之中,心不在焉,又被时间推着向前,即所谓生之心酸。不过,以调侃取代讽刺,将凶杀黑色幽默化,以及对死亡的应对方式,都能看出导演的越发温和从容。作为主线的鲍比维尼之恋与副线的家庭成员的生活图景、鲍比前后两种生活,导演在强调一种区隔感和相互之间的反应。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高中时期,明明还有一堆作业没做,却还是坚持着拖完一本质量非常一般的港台言情后,那种窝火的感觉。新手应召女可爱。
伍迪艾伦版<红玫瑰与白玫瑰>,长袖善舞的振保,心心念念惦记的旧爱,不惜背叛妻子也要重尝的苦涩蜜汁,跟那女人是白月光还是饭粒子,是朱砂痣还是蚊子血,都没太大关系。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港真,真没有比这更贱的人性。王尔德说:这世界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种是得到。
除了絮叨没别的了
浪费时间。 只记得一个卷毛从头到尾驼着背摇头晃脑叽里呱啦说个没完...
-"Do you like Jazz?" -"Who doesn't love Jazz?"
技巧娴熟,细致流畅,却单薄空洞,淡然无味的话痨片,KK和杰西·艾森伯格太嫩了,完全无法驾驭饱经世事,历尽繁华,世故老练的角色,怎么看都还是一对无知小青年的气质。片子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好莱坞风情倒是描绘的有模有样,一些段子也很有意思,勉强给个三星吧。
不算彻底的怀旧那个时代,色调依然沿袭之前几部作品像是在旧时光里浸泡过一样的昏黄,与那个落暮般的好莱坞遥相呼应。你知道,有时候只爱一个人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连忠诚也不是。但最爱的只有一个,如此说来人连落寞的方式也是相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