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填詞L》,很感人的一個故事。
情節很簡單。
女主在香港,從中學時代就夢想成為一名「填詞人」,但屢遭碰壁。
最後她不得不放棄夢想,在台北成為一名普通的便利店員工。
最平常的一天,她忽然聽到自己曾填過詞但發行失敗的歌曲,終於與曾經的自己和解。
最後歌曲響起的那刻,女主回頭,眼前記憶浮現,令觀眾也濕潤了眼眶。
女主大學在CU聯合書院,影片前半段偏喜劇的情節都在UC拍攝,十分有代入感,觀眾爆笑連連。
氛圍的轉折發生在女主步入社會,大學「象牙塔」式的快樂生活和被現實冷水潑醒形成了強烈反差,女主一度懷疑自我。
但影片並未走「失敗-堅持-成功」的傳統正能量路線落入俗套,反而像敘述著一段我們普通人最常見的故事:在一次次打擊中放棄夢想,找了份與夢想不搭邊的工作,度過餘生。
影片最難能可貴的是正視了夢想與現實的距離,並給出了和解的方法論:追逐夢想就像一段旅程,結果固然重要,但我們更要享受過程的風景。
這部片全程粵語台詞,對瞭解香港的文化和社會問題也有很大幫助。
影片除女主「與夢想和解」的主線外,還隱藏一個副主題。
女主歷經失敗,但仍對填詞抱有希望時,曾在一家打車公司找了工作。
老闆同樣是一位有夢想的青年,似女主的映照。
然而現實卻是,公司剛步入正軌,香港警察卻逮捕了所有的司機,因為他們沒有相關牌照,不能做的士司機。
眾人將散,女主推門望見默默流淚的老闆,門外兩位同事正竊竊私語:「接下來working holidays玩一段時間,你要去哪?
」「無所謂咯,總之要去一個不會懲罰夢想的地方。
」 在法例嚴格,創業困難的香港,普通人想要實現夢想,是不是真的如此遙不可及?
影片在台北和香港各自取景,也暗暗對這兩座城市做了數次對比:女主的第一首填詞作在台北發行,雖然最後發現是場烏龍,但確實給了女主希望;女主最後找到工作,與曾經的夢想和解,也是在台北,這是否應和了那句「去一個不會懲罰夢想的地方」?
無論如何,《填詞L》或許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它節奏緩慢、受眾較小,注定無法獲得票房的豐收。
但是,在一幅幅對香港普通人家日常生活的特寫下,確實流露出創作者滿心溫情與人文關懷,值得一看。
初中的时候填词也曾是梦想最近翻出以前打印好的歌词有点尴尬不敢看 觉得很傻所以明白为什么叫填词L可能有梦想的人睇落正L样但那实在是内心很热血的事情但是哪里没有惩罚梦想的地方呢现实世界的事情还是要先做总有一天能做到以前想做的事情念念不忘 终有回响不然为什么偶尔看到一些故事还是会感动呢不然为什么看这出戏的时候会心潮澎湃呢主题曲很好听 词也太好了
看《金都》時覺得編導黃綺琳是個真正聰明的創作者,《填詞L》則是繼承了金都的聰明,再加上無法忽視的真誠,從戲裡戲外都一再體現她如何透過回首自己的愛,去同理過去並珍惜身邊的一切人事物。
我會認為這是一部比近年很多香港電影都更貼近電影的作品,乍看是類型的混合——喜劇、追夢、音樂,但實質都不是為了向任何類型靠攏,只是剛好是香港發生的故事,剛好元素、氣質上就有著這些類型特質。
電影主線很單純想要敘述女主角為了夢想而發展的成長之路,包含在裡面的輕鬆愉快不是因為作者故意要類型地搞笑,而是在真實中存在的幽默,追夢也非類型的追夢而是真實的執著、在意、不甘與明白,造就了電影既讓人有歡笑、感動與共鳴又不至於做作,這是我最欣賞電影的地方,整個觀影非常舒服,或許說娛樂這件事本身就滲透在香港人的骨子裡,從不必要刻意為之。
電影的厲害之處除了聰明的遊走在真實與類型的邊界外,還有巧妙起用了年輕一輩演員(更多是以網路起家的年輕表演者),讓他們真正有機會發光,也同時讓這個其實已算是上世代(MSN時代)的故事化為當代。
在表演上不得不說鍾雪的表演十分好,而這麼好的表演也來自於作者的選角邏輯與使用:不僅是利用年輕世代,而是真正讓表演者融入劇作去演出(剛好鍾雪真的是填詞人)。
那亮眼程度讓我想起當年狂舞派的顏卓靈,雖然還不一定到影后的程度也足以讓人記住。
而最能證明黃綺琳聰明之處,是片名從「填詞撚」到片尾的填詞「人」(港式中文)再到後來改名的《填詞L》。
如何讓片名完美體現、勾起主題之餘,即使遇上片名的露出困難,只輕鬆一改反而讓整個片名成了更有意思的創作脈絡,絕對是隨手拈來卻又直入核心的高手巧思。
网上找了好久的资源,期待了很久,让人很惊喜,没有半点失望。
现实中的黄琦琳没有专职写词,当了导演拍了填词的电影,影片中罗颖诗跑去种地,不知道会不会在填词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原声带中最喜欢的一首是家常便饭,最后的为那个笨字争论的情节也不错。
在超市中听到自己填词的歌有点被打动。
整个影片带有导演自传的色彩,高中时,几个好友一起填词唱歌的场景很让人怀念,无忧无虑,对未来充满希望。
踏入社会以后,打击接踵而来,有时会有点惊喜发生。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但每一个拥有梦想的人都十分的了不起,追求梦想的过程也会带给我们许多东西。
种地的时候,有个农民说:种瓜的瓜,种豆的豆。
年少时心中埋下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灌溉,一定会有所收获。
电影表现女主填词思路的后期创作替几可爱几得意,中间部分出现了飞机场的海报与“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让我很惊喜。
太喜欢那张海报了,一度拿来做qq头像。
作品本身触动我的点是主角从高中之后就为自己的梦想报填词班、做兼职、群发email争取填词机会、去台北公司做自荐……那时候她还是为了梦想一往无前的女孩。
我也有想过要做歌手,但是我现在还没单独跟着伴奏,在舞台上为大家表演过~免费给人填词是她梦想中最“出错”或“败笔”的一步吗?
明明那么快就要获得歌曲出街的机会了。
又想到她去台湾自荐时都不需要男朋友陪同,原本的我也是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女生,现在我相信会有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专注打造自己,与外界碰撞,生发自己的力量。
可能是不够努力或有天分吧,最后她没有成功,整部电影的主要感情基调都暗暗的悲悲的。
但她尝试的每一步都是和自己喜欢的事情建立链接的过程,她的人生还很长,说不定她在四五十岁时经过岁月沉淀,更有智慧后,真的可以成为一个有更多作品的填词人呢?
很轻盈的一部作品,带着一股子哀而不伤的味道。
导演和主演的经历正是一代代填词人的缩影,钟雪莹好像天生带有一种罗颖诗的气质,天真、懵懂、执拗,摔倒了之后会暗自咬咬牙挺直腰骨企好。
其实又说到更大的范畴,我爱这种港女的“劲劲儿”的气质,望着是万马千军都直冲。
阿诗被质问“没有天分”的时候,我的眼泪和她一起掉下来。
最后她只是喃喃说“我没有努力过”,但是这种谎言骗得过经纪人骗不过她自己,否定自己的努力、否定自己的曾经有一种剜心刻骨的痛,但是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一开始的理想就不该存在,十来岁时望到的绮丽的海市蜃楼本身就握不紧抓不到。
电影的结尾太残忍又真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走在路上眼神空洞的、在桌前吞下眼泪拌饭的一个个年轻人,谁又没有热血动漫一样的曾经呢。
所幸电影的结尾并不是生命的结局,阿诗还年轻,屏幕前的一位位朋友们也还都年轻。
今天的钟说会是未来的阿诗,成为很厉害很厉害很厉害的填词人,温柔地一次次告诉世界,朋友们,生命会好的。
片中坏心眼的老师没有详细讲解“〇二四三”跟“九声六调”的对应关系,看完之后搜了一下才大概搞明白怎么回事:【粤词音韵】粤语填词:四种字音级别-〇二四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F411q7q8/
粤语分为九个声调(九声),其中第7、8、9声(入声)的音高和第1、3、6声一样,所以实际上可以合并成六个声调(六调)。
填词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合并成四个音高,从低到高恰好是“〇”(ling4)、“二”(ji6)、“四”(sei3)、“三”(saam1)几个字的声调。
“三”:第1、2(、7)声“四”:第3、5(、8)声“二”:第6(、9)声“〇”:第4声歌词的声调高低变化要和旋律一致,这样唱起来才会跟读起来是一样的,即是“啱音”。
(具体怎么根据旋律填入0243还没搞懂……)就拿片中老师举的例子来说:
也就是“有只雀仔跌落水”按0243的方法来看,“有只雀仔跌落水”这首儿歌的歌词其实大部分都不“啱音”。
这段旋律在电影开头还出现过一次:
忽略没有声调的英文, 确实是“晒”字不“啱音”
混合了台日泰风格的香港青春片,比较有趣的地方是把创作作为主线,而不是励志。
女主写了大量邮件,或是无回复或是被婉拒,当收到第一个demo时,歌声在年轻的房间哼起,电影此时点亮了。
导演也有意识不落俗套地去处理故事,只可惜细节太过粗糙,加上后半段的冲突太公式化,很难将电影继续提升。
导演不想拍得太甜,也不想拍得太苦。
但剧本和镜头语言能力的平庸无法完成导演的预期,好在电影是真诚的,可信的。
关于结尾的处理,我能明白导演的意思,但很显然不够干脆,对比近几年类似的故事,如《蓝色》《惠子,凝视》,就稍显稚嫩。
但这也是剧本细节太过松散,无法凝聚情绪,需要导演手动闪回,带一下情绪。
而好的电影,只需主角站在那里,和观众一起听着歌,观众会在脑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自动闪回。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导演也没那么多预算和画面满足观众的意淫,最后推到这个结尾,如《白日梦想家》。
好在,电影是真诚的。
整体上,这是一部不愿落入俗套,有些粗糙、稍显稚嫩的关于青春与理想的真诚的华语电影,远比狡猾的关于中年人励志的虚伪生意电影,值得观看。
年轻的理想,或许很轻,但大多是真诚的。
中年的理想,或许很重,但大多是虚伪的。
此外,片名也很有趣,不是填词人,而是填词L。
自嘲中带着坚持。
《填词L》作为一部追梦电影,虽然女主角阿诗一直在失败、一直在失败,观影过程中会让人为她担心、惋惜,但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很轻盈的,并不沉重。
我有一个比较在意的点是,阿诗从头到尾似乎都是素颜,这使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素人、一个普通人(虽然我觉得她有的角度还挺像汤唯的)。
尽管如此,她的造型也明显体现出了她年龄的变化与心智上成熟。
《填词L》讲述了香港女生阿诗努力成为填词人的故事,电影的时间跨度从她高中时期演到大学毕业后的几年。
电影里有一个段落:一个制作总监问她,“你努力了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自己是走错了路”。
阿诗哭着说自己没有努力。
怎么会没有努力呢?
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讲阿诗付出的努力,从草创时期自发地研究填词,到系统地学习、大量地练习、不断精进填词文笔,再到一个人自己摸索成为填词人的路径。
阿诗尽了她能做到的成为填词人的所有努力。
但我不也不认为阿诗是选错了路,她只是运气不太好。
影片一开始,她就因为前面的表演者的拖延而错过了精心准备的校园演出。
之后类似的情况也总在关键时刻发生。
影片最后,阿诗改了行,但电影结束了,阿诗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相信只要她继续坚持,她就一定能成功。
就像阿诗的人物原型——电影的导演兼编剧黄绮琳本人,不就是一个很出色的填词人了吗?
谁会不为她为影片歌曲填的词所触动?
“曾经有你的执拗故事才有我,成功太热血,小挫折没人说破”“集结几多支持,任你怎么禁播”“梦里当天我有快乐过”其实,一个女孩高中时期就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一个人尽自己可能的付出了所有努力,这本身就够励志了。
世上大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人。
关于填词,方文山曾经大火过,故事里头也出现了一个“填词人”,叫做——方文。
当然,赫赫有名的填词人,黄霑必须拥有位置。
在早期的港台乐坛,很多其实都是作词作曲一手包办,说一个比较冷门,但小编比较喜欢的——周治平。
这位才子型艺人,又一次在内娱担任嘉宾,主持人礼貌性的问了一下,周治平刚准备展开,就被主持人粗鲁切断,真的很心疼。
故事的女主,立志要做个职业填词人,这个理想,没什么不好的。
你可以做,我也可以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女主不是那种只是嘴上说说,却没有行动的。
这大概也得益于香港那边的市场,对“填词”这块,也有足够的需求。
女主是尝试过很多途径的,但凡是“需要填词”的机会,她几乎都抓住了。
但是,到底这说的是哪个年代的事儿呢,MSN?
ICQ?
就不怕被腾哥看到?
这个梦想,女主在高中时代就有了。
那个时代,是《无间道》霸榜的时代。
小小年纪,就知道蹭热度了呢。
但是,女主呕心沥血的填词,被老师一票否决了。
改。
因为涉及到敏感词。
这老师算好的了,还耐心给女主解释了。
一般的,不给解释。
女主对于这个解释,相当不能理解。
但是,理解也需要做,不理解也需要做。
反正不改就是不行。
这,大概也是女主人生中上的第一课。
对于女孩的理想,家长大概还是有所保留的。
但是,孩子毕竟大了,同样的,理解也要支持,不理解也要支持。
所以,父母退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孩子身体好好的,别吃那么多外卖。
女生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很快,就有一个音乐人找她填词。
这事儿,其实无关金钱,那种“被需要”的满足感,就足以让女主“为爱发电”。
所以,搞到最后,女主才发现,这位艺术家,其实也是在“为爱发电”。
这番“打击”,对女主而言,还是有点大的。
但是,发现自己的闺蜜“混”成了自己的大嫂,女主才是遭受了暴击。
原来,自己在咬牙坚持时,很多人,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于是,女主也尝试谈了一场恋爱,甚至都拍成了MV。
但是,这一切,都距离“填词”太远。
于是,女主狠心花巨资,报了个“填词班”,接受专业指导。
说实在的,这种那种的“班”,究竟有没有干货,实在不好说。
反正,女主报的班,水到不行,所谓的导师,也是条杂鱼。
最大的能耐,无非是蹭个啥活动而已。
邓丽欣纯属客串,但这种“自黑”,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毕竟,娱乐圈,冒充“才女”人设的,可多了去了。
但是,这个圈子就是这么个情况。
导师虽然是杂鱼,说话虽然有点酸不拉几,但也是某种“真理”。
这一行,没有人脉,是真不行。
怎样才有人脉呢……。
遭遇打击的女主,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
于是,利用一次旅行的机会,还是找唱片公司推销了。
其实,她推销的,还是当初和“艺术家”一起合作的都不能称为demo的“唱片”。
但是,女主这种擅自离团的行为,给其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首当其冲的,是女主谈的男朋友。
女主感觉很委屈,“我是在努力工作,你们只是玩”,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男友认为,这是一种自私,如果还在乎身边的人,你工作没关系,给个交待,没那么困难吧,你又不是丢失了手机。
分手。
这算不得什么,对于女主而言,小小的分手的失落哪抵得上唱片公司认可的满足呢。
没有了爱情的烦恼,女主正好可以专心“填词”。
此后,女主还参加了一个填词大赛,获得了奖励。
顺理成章,女主获得了一份“职业填词”的工作。
这是个励志的“坚持理想”的故事。
但是,在成功的那一瞬间,往往也伴随着失败。
初入职场的小白,被“职业歌手”一忽悠,一股脑的把自己曾经的作品全贡献出去了,人家拿到了小样,决定自己改一改。
经纪人对女主这种“擅自”行为,无法忍受。
失意的女主,此时发现,哥哥已经准备结婚了。
那个喜欢看漫画的哥哥,已经进一步被“社会同化”了,相较之下,自己的坚持,更像是一个笑话。
但是,女主不甘心啊,最后坚强的问了哥哥一句——结了婚还会看漫画吗?
她是在说漫画,又不是在说漫画。
哥哥最后离开时,还是给了妹妹一个“忠告”——接受现实吧。
这世间,太多的成功学打鸡血搬的贩卖梦想,一方面是基于“成功者偏差”,另一方面,就是纯粹想赚你的钱。
女主死心了,决定“安安分分”找一份工作。
然而,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应届大学生”的身份,往往公司HR面试时,第一个问题都是,这几年你都干嘛了?
然后,没有了下文。
最后,女主找了一家创业公司,大概是“滴滴打车”的前身,正是招揽人才的“创业期”。
女主会填词,老板说,正好啊,咱们公司正想着策划自己的宣传歌呢,找专业的太贵,你会太好了。
女主想着,这也算是“曲线救国”了吧。
可惜,女主的“主打歌”还没填好,公司已经倒闭。
生不逢时啊。
如今,各大平台遍地开花,没人关注“共享司机合法化”的问题了。
可是,这又能如何呢?
合理解释有什么用?
不合理的解释又有什么用?
不给解释,你还不是要遵照执行么?
故事最后,女主回归田园生活,选择了“当农夫”。
遥想当年的梦想,现实荒诞得让人可笑。
但是,港人也太浮夸了,以为“当农夫”已经是最大的妥协,错了,现在想“当农夫”都不可能。
颇为真挚简单的励志小品。
简单的成长故事,题材挺新颖的,就是会受限
導演很有才
3.1星。略尴尬和幼稚的青春成长文艺片,想做填词人这件事贯穿了女主的整个青春期,虽然没有大成功,但是有进步,也有退缩,有梦想,也有放弃梦想。心里有个文青梦的人可能会比较喜欢这部片吧,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小品太平太窄了,很难让大众喜欢。
慢慢长大。。。
广东歌乐迷表示喜欢惨了,mla粉不会不喜欢吧
这种努力追梦最后落空的电影日本每年至少拍二十部吧,与其找一个梦想不会被惩罚的地方,不如多去增进或者认清自己的才能。是说女主填的词真的很一般啊😶
可以当做后修例时代的时代情绪片了。
真的太他妈无聊了。
填词人不成功便成填词撚(Len),这种青春追梦故事怎么都能激起些共鸣,尤其导演说这是一个希望观众看完就会放弃梦想的故事哈哈……钟雪莹不错;四星给它的“科普性”,不看片还真不知道粤语歌填词追求押韵同时还得“啱音”——粤语九声六调,文字音调须契合曲调,有趣之余倒也解释了为什么广东歌容易出现那种腻味且硬凑的莫名词句;作为文字游戏感觉很好玩,兴趣爱好+1,总之0243填词法学起来玩起来。
“去一个不会惩罚梦想的地方”,但愿我们都能找到那样一个地方。放弃梦想也没什么可耻的,放弃生活才可耻啊。那首歌其实蛮好听的,特别是那个男生弹吉他唱的时候。
廣東歌填詞的專業主義。一個不斷面對失敗、承受苦果的理想家,「重要的不是能否達成目標,而是過程中是否竭盡全力。」
可爱 创意也足 要说的话是高能方面不够
钟雪莹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普”和真诚。
2023 HKAFF PE 93$ CLOSING post talk with whole team 實在太高期待⋯一如既往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最大驚喜是見到MLA兩位現身現場(就坐我前幾排)由填詞撚變填詞L皆因被批title太粗俗,作為讀書撚電影撚音樂撚咖啡撚酒精撚本人就是要講撚撚撚,關你地撚事咩?據說《金都》很好而我看完填詞L只覺黃綺琳只是想拍一套電影訴苦過往多年在填詞路上沒有高只有低的伏伏伏之坎坷路,全片堪稱電視劇水平本子毫不出色整體靈氣全無,住只有local港島人才看得出來的堅道尾高街頭那些有價無市小套房裡被家人極為支持,帶上希冀十年追夢撞到南牆也頭不回,所謂吃盡人生苦頭頂多就做不到她要做的出街歌填詞人,0243是填詞撚最終宿命,可惜宿命與夢想原本彼此天各一方
比《金都》更像长片首作,剧作好似不讲章法,但真挚的情感又不断溢出,缝合每一处情节的断裂。第一幕的人物建立有些潦草,以“啱音”的概念切入,给非粤语区观众设置了颇高的门槛,但随着女主升入大学、走向社会,生活的残酷逐渐让所有人都有了切肤之痛,在一个不断下沉的世界里,我们似乎只能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选择后者。最后导演用片尾曲为自己写下最好的影评,为曾经的、或许是永远的热爱建造一块小小的纪念碑。
可以说是非常之爱!更有MLA出现在闭幕现场!很清新幽默的本土电影,演员里有很多香港YouTuber/电视星,故事中也都掺杂着演员们自己的人生。尽管我的广东话水平不足以百分百理解,但「2043」和「啱音」的概念已经铭记于心!“你,我,和我女朋友” --- 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呢?
有点反励志,告诉我们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是假的,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是可以的。
宁愿否认自己的努力,也不愿承认自己没有天赋的可能性。「早知如此,就去放假啦。」「放假你要去哪?」「不知道,先去一个不会惩罚梦想的地方吧。」
清新。而且大多数拍怀才不遇电影往往聚焦在男性身上,拍女性往往喜欢拍爱情与事业的两难。很喜欢这部片子的处理,女孩非常明确地知道,恋爱就是没有填词重要,有点自私是吗,但创作者确实就是这样的人格。不由得再度想到怡微那句,“有些女人既不要很多爱,也不要很多钱,必要的时候连健康都可以不要,就是想要做嫦娥。” 能不能成功,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但这股魂牵梦萦百折不挠的劲头,从来都动人。艺术也好,文学也罢,就是要你五体投地,也不一定有所得。但还爱吗?还爱着。像张爱玲写的那句,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句话从来指向的就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创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