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玩家在主导游戏规则。
看,炸弹都来庆祝我儿子的出生了!
在北约对南联盟的首次轰炸中,许多妇女和儿童被害。
生活没教会你点什么吗?
走私香烟,坐牢5到7年。
贿赂警察,坐牢3到5年。
辞职就能治愈战争创伤吗?
真是个奇特的国家。
别人在轰炸他们,他们还在唱歌。
这里到处是疯子,跟国籍无关。
感谢法国人,他们扔了个空炸弹。
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
他们在合法地屠杀我们吗?
你无法收买我,也无法击垮我,你只能杀了我!
你代表合法的政府?
你只是个普通的罪犯!
别在油车的边上抽烟。
他们居然让孩子来侦察……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行为。
每一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
要么像臭鼬一样醉生梦死,要么被子弹击中头部。
战争总是让人崩溃。
这将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战斗——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并肩作战。
他70岁了,还像袋鼠一样活蹦乱跳。
我们就像一支国际球队。
“立刻停止在科索沃的俄军车队的行动!
”“我永远不会执行这个懦弱的命令!
”2003年,俄罗斯维和部队离开了科索沃。
一年后,分裂分子又开始攻击塞尔维亚。
2008年,科索沃进入动荡的状态。
科索沃对塞尔维亚的攻击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要被电影带节奏1.补打卡。
俄语电影名称翻译非常考验知识的综合性,光会俄语是远远不够的。
这部电影名称如果是我翻译,我会译成《巴尔干战线》。
巴尔干边界在这里吗?
完全是误导观众。
当年南联盟是俄罗斯和北约接触的最前战线,是巴尔干战线的最前沿和大巴尔干半岛战线的一部分。
2.本片就是借着巴尔干战线上俄罗斯和北约周旋的大背景来博眼球的,但是他拍的啥也不是,本片中没有任何拍摄和描述是符合史实的,千万不要被误导,千万不要把这个小电影当成纪录片或者认为有部分事实来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编的,是为了满足很多人对俄罗斯以及科索沃战争剧YY的需求来赚电影票钱的。
电影前面铺垫太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该交代给观众的一样没交代。
战斗部分主要拍的是编造出来的志愿兵和一伙阿尔巴尼亚土匪之间的战斗,俄军成了背景板,战斗跟正规军根本没关系,简直是挂羊头不卖肉的骗子。
3.女主的演员正确译名叫做米林娜·拉德罗维奇,网上除了我没有一个把她名字叫对的,都是一些不懂斯拉夫语族的人,人云亦云瞎翻译。
她是个90后,她出生在南联盟波黑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从小目睹南联盟的战火和塞尔维亚艰难的30年,可以说她是与新塞尔维亚共同成长的一代。
我对这个演员没啥意见,但是,第二个冷知识来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演员并不是靠脸吃饭的,她其实是靠胸吃饭的。
她从出道和几乎所有的作品里,简直是一部胸器展览史,所有角度,所有方式差不多都有。
她五官非常有棱角,很适合大荧幕,但是脸蛋不是说不漂亮,在斯拉夫女人里,算是一般吧,但是她的胸型算是斯拉夫女人中有代表性的一类(这里不便形容),也很适合大荧幕,最关键的是她愿意露阿,本片中为了靠战争感人已经很收敛了,但是导演还是不断给她各种加戏,不是只有我看出来了吧?
就是没有这个角色,都反而令影片更好看些。
点到为止啊,下面说点正经的。
4.俄罗斯军队虽然腐败,但是在基层部队中对于军事命令的执行一直是比较僵硬的,在1999年还不会发生电影中的抗命事件,相反,僵硬执行上层命令往往是从苏联到俄罗斯时期(包括现在)俄军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
当年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严格按照俄军命令执行的,并不是某位俄军高阶指挥官的心血来潮和爱国抗命行为。
不管导演本意是想讽刺叶利钦还是突出谁,总之,电影中这样表现俄军是十分不妥的,会给不了解历史的人带来误导。
如果你是想研究历史的朋友,那么出一道抢答题:“俄罗斯最高层中:是谁下令俄军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又是谁负责执行的呢?
”(请注意标点符号,哈哈)如果你答对了,那么还有一道附加题:为什么?
我告诉你,这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带这三个字的,哈哈5.占领普里什蒂纳的部队是俄军正规军第76空降师部署在波黑图兹拉的一个加强连,没有电影中的雇佣兵和志愿兵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科索沃群众夹道欢迎、箪食壶浆的场面,当时7个半小时急行军600多公里,一路风驰电掣,要是像电影中那样在箪食壶浆,那说不定就是英国人先到了。
而且电影中根本没有表现英国人为什么没有赶在俄军之前,因为导演不能拍真相。
其实俄军本来是绝无可能强在英军之前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实在是上天帮忙,让英军蠢死了,第一波飞机因为超载起飞就返航了,结果返航降落时候飞机还坠毁了,第二波飞机磨磨蹭蹭天都快亮了才起飞,但是英国人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就跟汤恩伯打日本人一样,就是不敢直接降落在普里什蒂纳机场,而是降落到了离普里什蒂纳机场一段距离的山上,英国陆军非得走雷区,等自己到了才发现,俄军已经占领了机场。
英国人这么掉链子,要是毛子还不先占领机场,除非是毛子半路喝多了或者走错路了。
关键还是英国人蠢死又怕死。
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兼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美国人克拉克,因为波黑战争一战成名,有的媒体说克拉克是“当代拿破仑”,克拉克眼里哪有俄军,当时就命令英军开火、赶走俄军,但是英国人跟克拉克讲法律:英军狡辩说攻击命令须出自北约军事委员会的授权,而不是克拉克一个电话命令就可以的,哈哈哈,克拉克就是行动总指挥,这就是授权,他说开火就是命令,你看谁打仗下命令还需要给你寄个快递授权书吗?
哈哈哈。
英国人就是怕死,不想给克拉克军功章当垫背的,不想替美国人承受俄罗斯的反击。
人家英国军人是来挣差旅费的,不是来玩命的。
结果全世界都以为俄军多牛巴拉巴拉的,不算当时赶往科索沃的北约德国、法国、美国的上万人维和部队,几千人的全副武装英军消灭200人的俄军就跟玩一样,是因为我刚才说得诸多原因才导致俄军耍小聪明成功的,美国人都气疯了。
俄军高层都没想到这事竟然办成了,自己都老意外了。
还有人说什么俄军躲过了北约的侦查,哈哈哈哈,开什么玩笑,俄军刚出发,刚到波黑边境附近就被美军发现了,美军立刻就判断出了俄军的目标是普里什蒂纳机场,但是,美军并没有拦截俄军,因为美军认为英军的飞机一定比俄军的破装甲车快,没想到蠢死又怕死的英军愣是让600公里外的俄军抢占了机场,而且数倍于俄军兵力,还抗命不开火,哈哈哈。
6.俄罗斯在南联盟问题上是个软蜡头,一开始表态如果北约敢动南联盟,俄罗斯就用核武器攻击北约,结果北约知道叶利钦虚张声势,喝多了,哈哈,根本没理会他。
南联盟炸了两个多月,叶利钦这个酒鬼加骗子忽悠了米洛舍维奇这个傻子,两个人一起葬送了南联盟,就像叶利钦葬送了苏联一样。
叶林钦觉得特别没面子,俄罗斯在国际上也是颜面尽失。
后来俄罗斯一看挡不住北约,按照打不过就加入的酒鬼原则,俄罗斯又想当战争的调停人角色,结果呢,南联盟本来听信了叶利钦的承诺等着俄罗斯武器和部队的支援呢,结果发现俄罗斯啥也不给,只玩口活,大骂俄罗斯背信弃义;另一方面,美国人一看俄罗斯原来不敢北约打仗,所以根本不理会俄罗斯,战争是靠打出来的,根本用不着俄罗斯调停,所以,俄罗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整个南联盟内战和科索沃战争过程中,俄罗斯那是主打陪伴。
俄罗斯国内的强硬派和反对派也趁机攻击叶利钦软弱的外交政策,叶利钦当时并不在意南联盟,苏联没了叶利钦都没伤心过,何况一个南联盟呢,叶利钦最害怕的是自己会不会被另一个叶利钦推翻,就像当年他自己推翻戈尔巴乔夫一样,哈哈哈。
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俄罗斯出卖南联盟整个事件中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一嘴小破事,啧啧啧,俄罗斯当局支持的媒体更适大书特书,好像占领了一个破机场就跟打赢了南联盟和科索沃战争似的。
而且这个故事一般都是从俄罗斯部队接到命令开头,到和英军对峙达到高潮,最后俄军抢占机场成功和加上各种“重大意义”作为结束。
实际上呢,俄军和英军对峙后,英军并没有被赶走,俄军也没能独占机场,被迫允许英军共同驻扎在机场,当晚就允许英军在机场过夜了,因为俄军中层害怕英军玩真的开火而因此丢了饭碗。
更丢人的是俄军和北约谈判达成的618协议,这个可不是618国际购物节,协议内容简单说就是“机场共享,各自维和。
俄派代表,允许驻军”。
你看看,机场没守住,连驻军还得人家批准,啧啧啧,好大的胜利阿。
2003年俄军完全撤回科索沃维和部队,更是灾难,哎。
所以吧,这个机场的事儿没啥值得俄罗斯炫耀的,有本事拍一个当初俄罗斯叶利钦如何出卖南联盟的纪录片。
这个故事也就糊弄糊弄不了解这事的,觉得俄罗斯还挺牛的小白们,希望大家一定要认清所有帝国主义纸老虎们的真面目,不要被一个小破电影带节奏。
困了,就先写到这里吧
我怎么感觉这片几年前就看过了?
几个人守着这一片阵地一直打到天亮没子弹!
还有一个普通女人,一个小女孩。
但我记得我看得结尾都死完了?
没有活着的。。。
是不是我看串了?
有知道的吗?
求大神科普下,谢谢!
字数不太够,我在拼凑点记忆,时间长了记不大清楚,片中我记得晚上还停战了一段时间!
对女的有几个镜头的特写。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战斗片。
背景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几个流落在南斯拉夫的俄罗斯前特种兵攒在一起,趁乱占领了科索沃的斯利季奇机场,等着第二天到达的俄罗斯维和部队来接收。
在此之前,他们八个人与科索沃的一帮子闹独立的土匪们打了一晚上,筋疲力尽,双方伤亡惨重。
终于守住了机场。
那场战争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游戏。
原南斯拉夫在动乱之时未能幸免,本来和睦相处的人民,就因为民族和宗教那点事,分了个七零八落,打了个昏天黑地。
各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美国希望把前苏联的各种残余赶紧清除干净;俄罗斯看着自己的斯拉夫人被欺负,无力回天却不甘心认怂;欧洲希望巴尔干这个被点着的火药桶赶紧平熄;塞尔维亚希望国家别灭亡了;阿尔巴尼亚巴不得赶快把科索沃归为己有。
如果不知道这些背景去看电影,就会越看越糊涂。
这个占领机场的行动确有其事。
百度上是这样记载的:“1999年6月,北约军队正沉浸在南联盟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开始撤军的喜悦中。
此时的北约部队,早已得意洋洋地做好了占领南联盟地面设施的准备,而位于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更是北约部队的一大重要目标。
6月10日深夜,根据俄军总参谋部的命令,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近卫空降第76师1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由扎瓦尔津中将率领,分乘15辆装甲车、30辆卡车及5辆乌阿斯牌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500公里急行军,于破晓时分抵达斯利季奇机场附近。
直到当日下午,北约才对俄军空降兵这一行动作出反应。
下午3时左右,英军弗里尔空降旅的先头部队才到达机场。
在这里,120多名英军士兵同200名俄军空降兵相持不下,他们被拒绝进入机场。
”而在此之前的那场夜战,不一定真的有过。
别管那么多,咱们看热闹看故事就好了。
这几个前特种兵,个个都是拼命三郎的角色,以八个人对付一百多个乌合之众,仍能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可谓身手了得。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小分队本身就是多民族组成的。
如他们自己所说,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塔塔尔人,还有两个塞尔维亚警察也参与其中。
单从信仰看,虽然没有明确其它几个人的宗教,至少是东正教或无神论者吧,但其中的那个塔塔尔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并且在战斗前,和那个有同样信仰的塞尔维亚警察共同祈祷真主。
从动机上看,那两个塞尔维亚警察是因为国恨家仇,亲人死于北约的轰炸,受人尊敬的老警长死于“科索沃解放军”的枪下,这仇恨使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
而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中,指挥员贝克授命于俄军,自然有政治目的。
他所招募的四个战士中,长期生活在塞尔维亚族群中,共同的民族情感,眼看着北约驱使下的“科索沃解放军”的残酷杀戮,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彰显出战斗民族的力量。
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沙塔耶夫解救贾斯娜,以及巴尔亚看到对方让一个小孩子来侦查时,说:“他们用孩子来侦查,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举动。
每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否则,他们的人生就结束了。
”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八个人团结在一起。
而对方的阵营中,却是四分五裂彼此猜疑的。
拆弹专家巴尔亚看到法国制造的哑弹后说:“感谢法国人,他们并不是想要我们死,他们扔了一颗空的炸弹。
”一颗炸弹未炸虽然是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编导却用它来表现北约中各国的不同算计。
敌方的头目斯穆克是个嗜血的狂徒,不仅贩毒,还随意杀人。
他所谓为独立而战的口号,不过是他谋取利益的幌子。
在他劫持的人质中,有个牧师,对他说:“你相信真主,我们相信基督,让我们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吧。
”斯穆克则轻蔑的回答:“我应该尊重什么?
除了真主,没有上帝。
”最终杀害了牧师。
还有更恶劣的,北约和“科索沃解放军”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
影片中,那个代表北约的法国医生对斯穆克稍不恭敬,斯穆克立马就杀了他。
可是在塞族人这边,有另外的一个场面。
当普苏杰要杀死那个以前的同事现在的敌人时,老警长阻止他,说:“住手!
把枪放下。
我们不是土匪,我们有法律。
”普苏杰:“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
他们在合法杀我们吗?
你说的是什么法律?
”老警长:“但你无权决定他的生死。
”就这样,编导将观众追求道德正义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到塞族人这边了。
实际上,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各种杀戮随处可见,最恶劣的当然是北约的无差别轰炸,不知道摧毁了多少家庭。
其次,塞族与其它各族之间的残忍都是不相上下的。
当时我曾经看过一些录像,各方的杀人比赛令人发指。
影片中斯穆克割头的场面也曾经在那场战争中多次出现过。
事后,各方都拿这些杀害无辜平民的场面说事,以证明自己战争的正义和道德的高尚。
其实谁也不比谁好多少。
人一旦成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
当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叶利钦的软骨病以及俄罗斯社会的衰败,没有可能去正面对抗强大的北约和美国。
影片中,塞族人说:“隐形战机每天都在袭击我们,我们相信你们,‘俄罗斯人是兄弟’。
可是俄罗斯却保持沉默,屁都不放。
”不是不想放,而是没屁放。
受尽屈辱之后,只好动点小心思,占领机场确实是一手妙棋,即取得了精神胜利,也安抚了一下塞族人那颗受伤的玻璃心。
时至今日,美国的各种欺凌使得国际战线逐渐明晰,俄罗斯在疗伤之后,渐渐恢复了元气。
咱们这里韬光了许多年,也苏醒了。
影片中,有一段值得思考的对话。
巴尔亚:“我想念苏联时期,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维拉:“苏联时代的你应该更年轻更瘦弱。
”巴尔亚:“也许。
我们希望能平静的活着。
”维拉:“是的。
”这也许是人们在以后很长时间中都会去思考去选择的问题。
你到底要什么?
你到底要舍弃什么?
追求自由很好,但是没有脱离时代的自由。
如果你说:我为了下一代的自由,宁可现在做出牺牲,那么好吧,看看影片中的那些受苦的人们吧。
他们缺吃少穿,他们生死不定,他们忍受屈辱和杀戮,他们没有平静的生活。
即便如此,他们下一代也未必能享受到那种理想化的绝对的自由,那种“自由”只能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你越向它走去,它离你越远。
影片拍摄的很好,展现了现代战斗的真实场面。
构图、光线和镜头调度都很到位。
汽车在塞尔维亚山路上行走的景色美极了。
夜战的场面表现的尤其出色。
镜头在时间线上前后交叉也很新颖。
结尾更是很好,留出小小的悬念。
在情节上尚有些小瑕疵。
如俄军车队的行动中途被命令停止,后又开始推进,这其中的过程交代的不太清楚。
影片出品方有二十世纪福克斯,挺奇怪的。
怎么不考虑政治正确啦?
本人评分:7.5。
影片中所讲述的对科索沃机场的远程突袭,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新闻,是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
影片给我们讲述的是经典战例背后的惨烈事实。
从战术运用上讲,毛子的作战手法确实是糙了些,与以色列的突袭贝鲁特和恩德培七天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从俄国国内政治斗争到前线作战这一整套体系来看,战斗民族的习惯,决定了战斗民族会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由战斗民族的作风来解决。
#SIFF2019#电影节译为《绝密突袭》,原来叫《巴尔干边界》也很有意味。
传统的俄罗斯式电影,俄版的红海行动。
三条线共同展示同一个故事线,最终交汇!
但是这个电影没有刻意去宣传任何一方,不同宗教的人在日落时分一起对着各自信仰的神祈祷,然后拿起枪一起奋战。
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战争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TPSD的影响甚至可能终其一生无法消除。
这片子比我想象的更加精彩!
演员们情绪和演技都很到位,最后一幕导演皮了一下演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撮合了男女主,让这个残酷的战争片有那么一丝温情。
另外想说,最后一个强壮的俄国大兵单手抱起死里逃生身上脏兮兮脸上全是泪痕的小女孩那一幕让我也很感触…或许这样的一幕才能给人心灵的慰藉吧……但是不管怎么说……发自内心真诚的祈祷:愿世界和平!
最后男主和女主那里的背景音乐和星际穿越的cornfield chase 简直一模一样有人注意到没有。
不知道算不算抄袭,或者就是那段背景乐,没有太去研究。
刚刚看完来说一下,如果有人能有更详细的回答就更好了。
原先看了很多遍星际穿越,所以对那段背景乐印象很深刻。
ノ☀无效分界线再来一个才能发
对不了解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黑战争和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科索沃战争,还是满难看懂这部电影的。
(这里一时半会也说不清,自己上百度查) 但是 , 有一个国家从2008年独立到今天,世界上已有108国家给予承认,但中国从没有承认过它,这个“国家”就是科索沃。
对中国而言,一个主权国家内的自治省份,搞所谓“全民公决”,造成国家分裂,中国决不可能认同这种独立方式。
关于种族屠杀始于92年的波黑战争和99年的科索沃战争因民族和宗教矛盾而起因“统”和“独”而扩大,最后在西方军事打压下结束。
在战争中塞、穆、克三族均动了血本,并付出了惨重代价,由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战争往往伴有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波黑塞族是在维护南斯拉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穆克联盟是为了争取所谓的民族独立和解放,究竟孰是孰非,很难轻易定论。
时至今日,波黑境内塞族、穆族分而治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做为有一个大一统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对于分裂国家的行为,不关是用民族,宗教或者民主的借口来实施,我是不能接受的。
电影背景简单提一下,下面说说电影本身不剧透了,其实这部片子已经弱化主旋律概念,也没有民族主义,种族和宗教对立,说的就是一个事,老百姓就想好好过日子,吃吃火锅,唱着歌,高兴了再跳跳舞,但是战争就来了,而不像美片,民主是必须谈的,基督教是神圣的,穆斯林是必须丑化的(穆斯林片中做祈祷也加了滤镜满圣洁的,没有黑鹰坠落里那种绝望恐怖的感觉),反派虽难很凶残,血腥,连小孩也不放过,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加上宗教背书(穆斯林等同于恐怖分子)和民族背书(普通阿族还是很善良的)。
看完老外的战争片就一个感觉,真实!
服装,道具,战术,炮击,唉!
国产战争片可能只有三大战役了。
国内实在不知道怎么拍还不如请老毛子和拍电影了。
这部片子喜欢军事,战争片,硬核危机的推荐一下。
整体氛围非常协调,音乐节奏给人战争来临时的恐惧和压抑。
唯一想说的就是女主角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多此一举。
每一个细节,音乐点,镜头都是用心了。
国产的红海行动,有的一比。
最重要的是投资才2300万的电影,大视觉,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观。
文戏较少是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加分项,都有一开始会有一些没头没脑,后面就好了。
另外如果是俄语配音起码4.5分是有的。
看了评论中从电影专业角度的评论,我更关注自己的感受。
就是喜欢很像风暴之门的感觉。
俄罗斯的风味!
电影的主题是战争,从战术布置来看,简易军迷表示看着很过瘾。
没啥纰漏。
感情线并不影响主线剧情,并没有因为感情而出现的脑残剧情。
好看。
至于所谓的感情线与那个孩子,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他们并没有推动主线,但也没有干扰主线,像是一种剧情的调剂手段?
毕竟也不能全程都是拿枪突突突吧?
看别的评论对此颇有微词,我觉得还好其实并没有感情线的存在。
甚至整部影片的感情就是简单每个人、每个群体精神形象的塑造。
干净利落。
这部电影需要配着伏特加看俄罗斯硬汉风格!
过瘾!
ps为什么看了评论几乎没人提女狙击手维拉?
挺俏皮的一个角色,挺有意思,喜欢。
pss前半段有点儿不知所云,看着有些费劲,2个半小时确实偏长。
不过问题不大(毕竟风暴之门一共几集来了)
一般般
我来看英雄救美
一群俄罗斯战狼,好在这些战狼是凡人。
毛子版湄公河行动?拖沓冗长,自己屁股都一堆屎呢还管塞尔维亚的事,现在是叙利亚。
看此片需要历史和政治背景~~
很棒 原来练习装甲车是为了防止直升机降落
毛子的电影看不成。价值观有严重问题,纪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俄罗斯行使否决权,不要脸
这毒瘤配音毁我观影体验。
稀烂零分电影,好怀念苏联时期,似乎讲出了导演心声。俄罗斯军队为什么不行?平时看战狼,红海行动,还能有战斗力?但给女主角一🌟,女主角胸口的痣再➕一🌟,库斯图里卡出镜一🌟,维克多崔的音乐加一🌟,但老崔说为最近的乌克兰人民减三🌟,最终滚蛋吧。
没燃到
就是太长。
还可以吧,没有那么过瘾。
分咋这么高~前面的剧情有点浪费时间,最后的结局有点假~男女主感情线太平淡~
铺垫是又臭又长的,知道想讲一个苏联民族大融合主题,战争场面还好,也就是危机十三小时的一部分,冲着这个题材看得,结果背景还比较模糊,插入的史料不够完整,导致故事没讲明白,而且剪辑生硬诡异,最主要配音还重音,简直疯了
巴尔干火药桶 地缘政治注定那里不会太平 出生在那只能自求多福了 拳头硬才是话语权 北约才不管联合国呢 南联盟想炸就炸了 毛子给各民族母语配俄语 其实加字幕更好两遍太吵 但至少不像欧美片 全世界都说英语 反杀恐怖分子的戏太绝了 Anton太帅太硬汉了 爱了 不愧是毛子 场面硬核血腥 怪不得欧美怕毛子怕的要死 “我想念苏联时期” 划重点台词 小国惨 必须选边站 任凭大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争权 美俄别扯正义之争 都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 支持不同阵营罢了 只不过现在毛子式微好莱坞会宣传 套上冠冕堂皇的人权自由民主罢了 无脑大胸女拥抱真败笔 战争场面没得说 太硬太劲爆 美军电影根本没这味 缺点太长了 煽情戏和大胸女戏份太多 亲俄宣传太多 而且是放纪录片 这宣传跟好莱坞一比显得太低幼直白 把这些减掉就够四星了
比想象中差太多,更没法和红海行动比了
低配版《红海行动》,滥用政治背景的廉价商业片,俄罗斯配音不能忍。
太拖沓了。爱情线全删了比较好。
啰嗦,里面反派演的好。
节奏好对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