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拯救鲸鱼的过程,不如说是由这件也许会淹没在众多诸如总统竞选所谓“大事”中的“小事”引发了一群心思各异、各怀鬼胎的人们来到北极的故事。
由报道此事谋求升迁的记者,记者团队内部的争功潜规则,带着小发明想在救援中一鸣惊人的小产品商,为了竞选而一直在权衡是否把救援当做筹码的副总统竞选团队,为了披上“环保”外衣而一改初衷借出破冰船的石油开采商……我鄙视他们,不纯的动机玷污了妇女、儿童、最初报道者和瑞秋的真心,甚至不如僵硬只知执行任务的上校,但讽刺的是他们在每一个环节给予了关键的帮助。
其实某种程度上我更加理解了当地的居民捕食鲸鱼,作为食物的来源他们更加的尊重鲸鱼,在承诺了救助鲸鱼后默默地行动着,在幼鲸死后虔诚的祈祷。
他们不虚伪,不掩饰,遵守自然的规则,也不奢望能力范围外的食物,比起借助于科技贪心无法自制的其他“现代”人们,他们真实而节欲。
要唤起真正的感情,是不是必须要有惨痛的牺牲?
在幼鲸死后,瑞秋的痛哭,似乎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一个生命的逝去,意识到了这项救援的意义,所以才会有石油开采商的承诺,俄国舰长的坚持和其他所有人的努力,以至于最后的结局,在欢呼之后,各得其所。
作为真实的故事,这样很好,作为电影,这样也很好,得到各自想得到的,人和人总是不同的,还有什么比看一群复杂的人更有意思的事吗?
虽然它是一个淡化太多矛盾、突出温情的浅白爱心故事,但是依然让我深受感动。
3条鲸鱼将世界各地的人带到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镇,展开一场关于生命拯救的接力。
爱斯基摩人如何面对这些突出起来的外地人,如何面对快速经济发展下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祖孙两人很好演绎了这其中的变化。
在这个拯救鲸鱼的过程里,记者想要扬名、电视台想要收视率、商人想要获利、上校想要挽回颜面、总统想要竞选成功,也许真正关心鲸鱼的只有绿色环保组织的那位女士,但是她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聪明的知道如何在“双赢”的基础上拯救鲸鱼。
一件事情,从不同利益点出发,调动多方资源共同合作,迅速、有效的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叙事较平,有些纪录片的风格,但不妨碍向观众呈现这一“巨大奇迹”的事件。
三头巨大的灰鲸被困在北极圈零下几十度的水下,水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只有一个洞可以让灰鲸一家换气,然而随着温度的下降,这唯一可以维持生命的洞也将被冻住,救援从这里开始。
影片向我们呈现了各色人等的众生像: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心救援;军人的服从命令;孩子眼里的纯粹;当地捕鲸人为生存对鲸鱼的依赖;从石油大亨到小生意人的商人逐利;总统竞选团队为扩大政治影响而力求获得竞选资本;记者团队各打小算盘求名求利;还有前苏联和美国因救援暂时缓和的冷战关系。
整个救援过程中,不同人群为了在该事件中获得最大效益,各种权衡利弊,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开展救援。
不得不说,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若不是记者发现被困的鲸鱼进行报道,那么三头灰鲸将悄声无息地死去,甚至早已成为当地人的盘中餐。
现实中需要各种妥协和平衡,而如此艰难的救援工作,不仅仅救援成功本身是“巨大奇迹”,各类人群经过妥协,最后达成齐心协力救援的结果也是另类的“巨大奇迹”,君不见冷战期间前苏联的破冰船也开来了,到这里,更像是政治片。
虽然影片充满政治因素,但首要突出的还是保护动物的环保主题,大篇幅的镜头都给了灰鲸一家,观众看到他们在越来越小的洞中艰难的换气、鲸鱼小宝宝的虚弱、灰鲸父母保护宝宝托它出水面换气、鲸鱼小宝宝的逝去……最后,灰鲸父母获救后在大海中自由跳跃的美丽身影。
影片时间为2012年,不知什么原因画质老旧,不过冰天雪地中鲸鱼的镜头还是比较真实,让人揪心。
主要角色演技一般,男女主的感情线鸡肋;石油大亨的妻子虽然只有几个镜头但让人印象深刻;当地人演员还有点意思,小孩子卖硬纸板赚钱让我想到各大旅游景点。
影片的意义在于:无论你属于哪个人群,都可以唤醒自己的环保意识,保护海洋、保护海中最大的哺乳动物。
如剧中所说:为什么要保护鲸鱼,他们是巨大的、强壮的,但内心又是脆弱的;和我们人类相似。
若自己作为普通人通过努力有机会保护鲸鱼这种热爱自由的美丽生物,让他在大海里尽情地、快乐地跳跃和遨游,那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巨大奇迹”。
1、婚姻有人说成功的婚姻,是女人让男人做到了她本希望但没有说出的话?
石油开采商的妻子被鲸鱼的困境打动,但没有去说服,只简单说了两句话:--巴罗是不是在你常说的北极动物保护区附近?
是不是你想开采石油的地方?
--那是另一回事,她还让华盛顿的环保主义者废除这个合同,我花了那么多钱,还是没得到开采的批准--如果你救了这几头鲸鱼,形象就大不一样了--得了吧,如果让我建立环保形象比让我建立“为富不仁”的形象要困难多了。
--托运一艘驳船,能花多少钱呢?
--大约两三千元?
(沉思,石油开发商改变了主意,即使在过程中他被鲸鱼所感动过,但驱动他的仍然是利益。
)2、情感撼动防御秘书给上校打电话,上校的语言是官方且是没有感情色彩的。
后来,秘书问:--如果你的妈妈问你饼干是否好吃,你也会回答“收到”吗?
--上校安静了。
--好,我们重新开始,你好,我叫。。
--你好,我是。。
今天累坏了。
(上校卸下伪装,可以说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汇报了。
)3、在其位谋其政对于只是做生意,而根本没打算搀和此事的两个人,记者迎头而问:“请问,你们是准备帮助鲸鱼的勇士吗?
”生意人要“在其位谋其政”了。
4、女士环保的真正内涵开始的环保畅言是有谴责、恐吓和说教色彩的,但为何大家要来关注动物呢?
--现在全世界有那么多新闻,为什么大家要关注鲸鱼,而不是鹿或者蜥蜴其他的稀有动物?
--因为尽管他们庞大、强壮,但他们也是脆弱的。
(保护弱小,以及生命,是否是最真实的本性,所谓本性,不过是自己内心东西。
我们内心脆弱,所以也会同情相同困境的人与物。
有人希望男士去营救鲸鱼,男士的回答是:它是杀人鲸还是要竞选总统?
他们的考虑是利益、权力、环境、人?
)5、纽比特人这个族群以捕鲸为生,从某种程度来说,鲸哺育了他们。
或许没在那样的环境,我们理解不了,一方面,他们残忍的杀害他们,另一方面会为他们的死亡做祈祷,这就是最原始的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与妥协。
从莱昂纳多的花边新闻看环保主义者的虚伪http://yule.sohu.com/20160523/n450877117.shtml 莱昂纳多搭私人飞机领“环保奖”最近著名的环保主义代言人莱昂纳多搭私人飞机领“环保奖”的花边新闻被报道了,我也懒得找原文,随便找了个门户网站的新闻。
莱昂纳多何许人也,找了些介绍:http://baike.so.com/doc/2065592-2185267.html社会活动1997年,莱昂纳多创立了自己的环保组织,开始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为《名利场》拍摄封面,提醒全球变暖危机涉及包括全球暖化、清洁水保护、赈灾救援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广泛项目……内容洋洋洒洒,懒得一一摘抄,总而言之,莱昂纳多是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莱昂纳多还特地提到了全球变暖的话题,也足以证明他是个纯正的环保主义者。
作为环保主义者,除了平时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媒体为宣传环保鼓与呼之外,不是还应该身体力行,环保、低碳从自己做起吗?
此次莱昂纳多用最不环保、最不低碳的方式出行,还是领取所谓的“环保奖”,对这位著名的环保主义者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莱昂纳多的日常生活时候做到了环保、低碳,大家不得而知;不过在公众场合,他选择了最不环保、最不低碳的方式出行,大家有合理的理由怀疑,他的日常生活和此次出行一样,都不考虑环保、低碳;也就是说,莱昂纳多的环保、低碳主张都是说给被人听的,要求别人做的,和他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当然,给莱昂纳多洗地的文章、观点也不是没有,说什么他是预定好的行程,搭的是朋友的便机。
首先,如果是定好的行程,莱昂纳多完全可以提前购票,向他这种明星显然是航空公司的VIP客户,不至于连机票都买不到。
至于搭的是朋友的便机就更可笑了。
莱昂纳多作为著名的环保主义者,连身边的朋友都不能接受他的组长,可见他的嘴炮有多失败;另外,国内的日子又不是没有,众多的动物保护组织成员在宴会上,碰到保护动物,他们不是当场退席,就是拒绝食用保护动物。
所以说,感谢狗仔队拍到了莱昂纳多搭私人飞机领“环保奖”的花边新闻,让大家见识了环保主义者的真实面目。
一直很喜欢看与动物有关的电影,不论是偏向人与动物的友情还是环保。
今天打开快播(- -),看到热门词汇鲸奇之旅,觉得名字很有意思,就点开来看了。
对于有深海恐惧症的我,很欣慰这部片子里没有过多深海镜头,除了瑞秋下海那一段。
这部电影没那么简单。
看到有短评说,这不过是为了宣传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没什么可看的。
这想法和电影中瑞秋等人一开始所想岂不是大同小异?
可是单就影片中的事件来说,拯救鲸鱼必须要依靠这些只为宣传自己的人,放大到现实,很多环保工作都必须要依赖政府,得到某些官员支持才行,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是所有热衷环保的人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如果一味排斥政府,特立独行,环保仍将是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电影的情节比较合理,当然了,在这样高难度的工作面前,需要多方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这样的道理用来解释这部电影也是合适的:虽然电影多少有渲染和炒作之嫌,但其讲述的美好故事仍能够感动我们,并且,电影等文艺形式是最能激发人们参与环保的热情的,别忘了,这才是其归类为环保电影的原因。
如果仅仅因为它是美国拍的,讲述的是美国人的故事就贬低它,未免太过于严格,忽略了电影本身的美妙与激情。
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可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动物的矛盾越来越大,是已经发生并且阻止不了、改变不了的事实。
单有一腔环保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与政府周旋,积极宣传(即使这宣传参杂了其他成分),把握政客和民众的心理,能够真正为动物们做点什么,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眼睁睁看着世界变糟而无能为力。
当然,破坏环境、破坏自然平衡者应该受到谴责,环保与破坏之间的斗争永不停止。
就像鲸鱼宝宝死去之后,瑞秋和大boss(忘了叫啥名儿了- -)的对话,在这件事情上,我感激你,但我将永远为了环保与你破坏环境的行为斗争下去。
这的确是无奈,阴谋论者会将之看做永无尽头的悲哀。
但如果你真心想为环保做一些什么,就该放下身段,顶着压力,着手去做,而不是在一旁唉声叹气。
这就是鲸奇之旅给我的答案。
三口之家的三只巨大鲸鱼被困在北极中就要冰冻在一隅海水当中,引来四面八方的能人志士挖空心思和想尽办法,为鲸鱼找到解脱之路。
说服当地以捕鲸为生的农民,吸引大批媒体煽情报道,恳请政府动用军力进行救助。
各种不可想象的困难和阻力随时交织在一起,逼迫人们望而却步。
坚持永远都是不败的法宝和制胜的妙招。
终于,经过敌友联合齐心协力,在美国总统给前苏联打了一通电话之后,凶残的俄国人答应助一臂之力,为鲸鱼打开求生之路,最终赢来世界人民的齐声欢唱。
保护稀有物种的同时,也极大的彰显出人类宽广的包容胸怀。
影片根据小说《让鲸鱼自由》,据说还是真实事件改编,以环保意识为中心点,兼具政治话题和爱情桥段,铺展开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尽管当时世界上还有200处地域发生着战争,美俄两国处在冷战思维的胶着状态,但被困的三只鲸鱼还是把大多数人的眼光聚焦到一起,在各种矛盾和偏见之中,冲洗出一片净化人类心灵的暖流。
向世人证明,只要我们愿意,任何困难和成见,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之间,都可以瞬间化解为无形,消散为有氧的空气。
除了三只令人揪心的鲸鱼以外,德鲁·巴里摩尔可算片中最大的焦点,如果没有她的破釜沉舟力挽狂澜,很难想象三只鲸鱼的最终命运会去向何方。
她的义无反顾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影响着所有人的跟随和拥护,这种不屈精神是值得推崇备至的肯定和赞扬。
说这是鲸鱼的奇迹,实则是人类的奇迹更为恰当。
尽管片中的CG特效没有让演员们在寒冷的极地呼出一息的冷气效果,这些细枝末节的鸡毛蒜皮也足可以被淹没在伟大的情感之中被忽略不计。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和魔鬼交易。
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信条,是不是和《浮士德》很接近?
为了拯救那三只鲸鱼,以女一号为代表的绿色和平组织,接受的捐款正是来自他们的死敌-石油公司,当然最后免不了嘴硬一番。
纵观全片,我看到了以女一号为代表的绿色和平组织,打着拯救鲸鱼的旗号,做着极不环保的事情。
比如说坐着大马力越野车去看鲸鱼,而且要专车专用,拒绝女记者同行(当然用吃醋做理由);用直升机运输发电机(名为救鲸鱼,请问绿色和平组织就不能人工破冰,然后用车辆运输发电机)。
当然,绿色和平组织最能干的就是议程设置,用三只鲸鱼占据新闻时间,让大家都来关心鲸鱼的死活;至于世界上同时发生的30多场战争,当地死了多少人,居民生活有没有受影响,都不如鲸鱼的死活总要。
另外,本人最好奇的是绿色和平组织平时用不用电,用什么电?
建水电,改变环境;建火电,污染大气;建核电,辐射恐怖;建风电,改变大气环流;建太阳能电,光污染……难道他们用爱发电,或者说用闪电。
题外话,德鲁•巴里摩尔在片中化淡妆,足够显老。
影片最开始;1. 石油巨头只考虑赢得了北极开采权2. 新闻记者只考虑高收视率的报道3. 因纽特人只考虑,我们的土地,我们惯常的捕鲸方式。
煽动蝴蝶翅膀的是一个常驻阿拉斯加的记者播报了三只鲸鱼的受困的小报道。
自此,绿色和平环保组织,石油巨头,多路新闻记者,因纽特人,白宫军方,最后甚至冷战时期死对头俄罗斯的破冰船,一起加入了营救鲸鱼一家的行动。
剧中绿色和平的小妞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1. 出场:在公布北极开采权的新闻发布会,呛声石油巨头考虑环境风险,停止开采;2. 在因纽特人宣布捕鲸的发布会上保持不同观点,开明族长也意识到了在多路记者面前捕杀鲸鱼的舆论恶果;3. 抵达鲸鱼受困现场,冒险跳入海中,为小鲸鱼去掉缠在身上的渔网;4. 联络融冰企业家为营救鲸鱼争取时间5. 一路上充当感情线,着急鲸鱼安慰绿色和平扮演了单纯、环保偏激进,但是对自然保持极大的同理心,“鲸鱼一家的脆弱就如同人类自己很多时候的脆弱”。
这部影片,最大的意思在于,参与营救鲸鱼的各方,都是抱着“利己”的心态加入行动的,石油巨头为了正面的环保形象政府公关为了总统竞选形象记者为了获取最有悬念的报道融冰机的创业者有点投机主义但是随着行动的深入,大家随着绿色和平小姐这个唯一利他的催化剂,面对问题一起去解决,开始发现,人性的平等对待彼此,平等对待动物的安危,方露真诚,和力量。
最终促成了多方win win的局面。
就像上校Scott接到白宫办公室主任Kelly,劳累一天心烦意乱,想两句话打发了上级的新任务,但是坚持不懈的Kelly再打了一次电话,嘿,让我们重新来过,你好,我是Kelly,上校回答,你好,我是Scott。
首先我想说鲸奇这个翻译是谁想的,太特么碉堡了。
这种主旋律电影就是很感人,你说它没什么出彩平淡无奇的也都对,确实男主跟Bell选的并不合适。
可是主角是鲸鱼,以及那些保卫它们的人的善良啊。
片子没有过度煽情,政治也能避就避,除了男主跟女主跟女二的感情戏有点违和其他的其实都还好。
片尾给人感觉还原度真的很高啊,尤其是鲸鱼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东西也就只有美国人能拍出来了。
也让我想到Fly Away Home,我觉得我们无法像Rachel那样如此投入的为了环保奉献,就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它,偶尔有机会也略尽绵力吧。
也让我想起冰冻星球还没看完呢。
看到Drew在北冰洋的画面,想起50 First Dates最后跟Adam Sandler出现在海上的场景。
就当做是Lucy失忆之后投身Greenpeace的延续吧。
最后又想到一件浪漫的事儿,send a postcard to him/her from Alaska.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