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肤走卒
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贩皮之人,贩肤俗子(港)
导演:考塞尔·本·哈尼埃
主演:亚亚·马黑尼,Dea Liane,肯·德·布沃,莫妮卡·贝鲁奇,Saad Lostan,达丽娜·奥乔迪,Jan Dahdoh,克里斯蒂昂·瓦迪姆,Marc de Panda,Najoua Zouhair,胡萨姆·查达特,纳迪姆·谢
类型:电影地区:突尼斯,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典,土耳其语言: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弗拉芒语年份:2020
简介:他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并迅速在博物馆展出,叙利亚难民萨姆很快就会意识到,出售的不仅仅是他的皮肤。详细 >
难民版黑色维纳斯,以难民身份在后背纹上申根签证,成为艺术品,成为商品,成为物品,便获得了游走四海的自由,以艺术的名义,这是生而为人的奢望。这个点子只有天才才能想到。
【突尼斯】如常讽刺艺术“界”秘辛和病象(男主的暴走神似《方形》一跳桌),再加上对难民话题从一而终的映射;对撞起来不突兀,反而有了新的火花和态度- - 直指冷漠、窥奇与伪善,“皮”是卖艺,但如今却逼着卖身。节奏行进得舒服还因为它不仅仅是聚焦总是被展现的困境,也有被分离着爱情或突然而起的诡异幽默;当然做出纪录片就很出彩了,能加工好这个材料是锦上添花。
🙄🥱🤷🏻♀️
看不太懂
小瘪三怎么都是瘪三
在核心概念、甩出问题方式、道德性与情节通俗性的考量上,竟然都比隔壁的《方形》要好...但爱情线确实废话太多,整体综合起来还是差上一阶。好的方面是给出了叙利亚难民题材2.0甚至3.0的走法,拥有难得一见的绝佳创意,不再停留在“重现苦难”的层面,而是从观念艺术的生产/展出机制与对其的多重反讽切入,戏谑的、遍布情节反转与道德困境的;每个scene也都摄制地非常精细,处处彰显人-艺术物化-媒介化的关系。虽然给人体感,仍是把当下世界撕裂如野生动物园般的种种复杂问题,用圆滑聪明知识分子视角与高度形式美感,摆设开来,但也已经不错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结局,历经双重反转,以一种“虚假”的古典爱情童话方式收尾,却与现实中的叙利亚社会图景形成了最终的悖论。
立不住的男主
“自有”,華堅馮力士译的中文字幕里的这个明显的“打字错误”,反而是这个构思巧妙的故事的关键词。
别被名字吸引了,我就是,以为很有看头和风格。其实就是拍卖活物人体,没看点,无聊片,下饭剧都不配……
Berlinale71 # 27
宇宙的尽头是哪儿不好说,但艺术的尽头就是将人类异化变为商品。片子让我想到了同为讽刺小品的瑞典电影方形。难民+景观社会+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任何一个点都能打爆舆论。但是片子本身在叙事并不高明甚至略显拙劣,爱情线基本上是个渣渣,一些人物的出现无缘无故,符号大于叙事本身。最喜欢的是拉耳机线在拍卖场假装自杀炸弹的那个地方,将白人丑恶伪善分裂自私的嘴脸极致尽显。让人不禁怀疑,收藏艺术成为了区分阶级的符号而不是真正对艺术有所感悟,艺术逐渐变成了金钱的游戏。最后的结局我更倾向于是阿里真的死掉了,因为猫的出现只在开头结尾。开头他在监狱里有猫,结尾虽然说自己在天堂,其实自己在地狱。
非常精彩的剧作,威尼斯不给到主竞赛太奇怪了。
把人当成商品,已经司空见怪。现在把难民变成一个流动可买卖的艺术品,上升了一个小高度。可结局还是沦为了以爱情为基底,偷天换日的俗套商业片。很遗憾,没去继续展开,打成了一手烂牌。
难民靠出卖身体来获得自由。一个片居然可以同时是艺术片和爽片,它做到了
除了感慨,我想不出其他词。难民问题值得呼吁。
戏剧化,真残酷,世界光明一面人们道貌岸然的样子。俗套的结尾凸显浓浓的寓言风。
前面是如何获得签证获得身份,后面是如何摆脱束缚。但是结尾感觉太仓促了。印象深刻的是这个人一开始拍照是不听话的,不愿意低下头,后来就自动配合的把头低很低,从后面看只能看到后背,仿佛身体其他部分都不存在了。后来又通过吓唬别人找回了自己。
高级的难民题材,结合了身体、国别、商品与艺术品、当代艺术批判等丰富的话题,有点像前两年戛纳金棕榈影片《方形》。不过,用爱情线来贯穿全片叙事的做法比较俗套,无法在复杂的话题里提炼出一针见血的观点态度,尽管以一个耐人寻味的剧情反转的结尾告终。作为入选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最后五强,这再次证明了难民题材在当下炙手可热的程度。
前后都拉胯了
终于又在学校看片了。难民题材+反思现代艺术难免让人想到方形,但确实差得蛮多。把难民物化成作为商品的当代艺术绝对是三大主竞赛级别的创意,但中后段俗套的爱情桥段也算是解释了为啥它最后只进了地平线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