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美国是一个性开放的国家,女生不应因自己非处而遭受非议。
但这部影片告诉我:在美国高中,也存在荡妇羞辱,也会认为非处的女孩就是随便,会有一堆人议论指责她。
然而同时,男生却以和多少女生睡了作为自己受欢迎的证明。
在校园里,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
女主为了避免好友家庭聚会的邀请,欺骗好友自己和一个男生有约。
好友周末过后问女主是否与那个男生发生关系。
女主否认然而好友不信,于是女主开始信口编造谎言,不巧被另一人听到,然后女主不是处的流言就满天飞了。
后来,一个同性恋者和女主演了一场戏,同性恋者“表现”出了自己的正常性取向,不再被人歧视。
同性恋者将这事告诉了别人,于是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女主帮忙使自己变得欢迎,女主慢慢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婊子”。
然而她知道,这些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既然自己没任何损失,既能帮助了别人,还能获得一定报酬,那何乐而不为呢?
在女主“帮助”别人的路上,她也遇到困扰:教师不相信自己,真的有人把她当作“妓女”,想要的甜甜的爱情不出现,甚至还要帮乱搞的人背锅……到底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所幸结局美好,但如若现实中真有人这样“帮助”人,那结果又该如何?
真的不能做烂好人,否则最后受伤的只有自己那些没有道德没有自我的垃圾东西会把你的纯真善良当做一文不值的东西,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
以及交友需谨慎,说出隐私需谨慎。
olive的父母真的都很棒,这也是她如此善良的原因。
文学素养和“peers”比起来高了不少,怼人干脆得让人👏🏻(石头姐好美好飒!
)最后的结局很美好!
感觉辅导员有点厌女,所做所为和olive最喜欢的英语老师形成了鲜明反差,根本没有起到疏导学生心理的作用,只是代入了刻板印象,现实当中有多少学生被这样的老师伤害。
那个极端宗教分子问你为什么突然对我这么好的时候我都想说You little poor thing, i just feel pity for you, it's really pathetic.结尾几个找过olive帮忙的蝻子表示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一幕真的很讽刺,还有那些表面上最忠贞的宗教人士却干着最不耻的事情怎么能说不实实在在的反映了很多社会现象。
豆瓣上只有六分多I'm giving it five, cus i think it worth more than that.电影配乐也很棒。
超字数只能写影评了
被排挤的高中!
不同的是女主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善良,同情心泛滥,把自己当救世主,帮gay同学摆脱同性恋的称号,竟然发展成一个产业,最后被谣传成只要给钱就给上的人,实际上什么也没发生,我最同情心泛滥的时候街上一个老人问路我就帮他叫车送回家了,过了几年一只小奶猫凭空出现在我的家门口,我觉得就是那个老人的转世,可惜它每天都把我的被子尿的好臭,赶都赶不走,害我高中被嘲笑,过的好郁闷。
tomato,tomato。
名声坏了,男同学检查出衣原体感染也诬陷是她弄的,她的辅导老师也让她背锅,虽然是女主主动揽的事情,结果就是,学校小团体更想把她踢出学校,被问题学生办公室约谈,于是一个自我厌弃的女主产生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事会抑郁吧,可能不至于破罐子破摔也够终生阴影的,我一直都很懦弱,曾有好几年微信签名都是鼓励自己be brave.go get what you want ,我只是想要一个不超架的爸妈,鸡毛蒜皮小事,钱,什么都吵,咳咳,偏题了。
最后很庆幸女主反击了,在求了一圈那些人帮她说出事情真相无果后,她自己建了一个网站,并直播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最温暖的事家人的爱和她喜欢的男孩对她的无条件信任,很难做到在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的时候,你爱的人恰好坚定的站在你身边,可能爱就是会让人不顾一切吧!
Do what you got to do .just make sure you have a excellent strategy .我得把自己打理好,才能把你带入我的人生!
最爱的俩句。
一直喜欢美国人把高中生拍成这个样子,经常是很suck,经常把生活搞得一团糟,莫名其妙就陷入一堆破烂事情中,因为还是太嫩,所以面对自己招来的那一堆明明是大人的事情,也要硬着头皮去处理。
但是呢,人很崩溃,很郁闷,一头闷在床上想死的心都有,可就算是骂一声,也还是那么有力,面对一个个意外,自嘲的笔锋仍在。
大约是自己高中时被太多那些忧伤的、青春疼痛中不能自拔的东西围绕,现在很有物极必反的趋势,喜欢这种对自己搞砸的局面依然能比出中指的姿态,喜欢这种在糟糕面前大声喊bullshit,但是依然在往前冲,依然劲头勃勃的状态。
相比这样生活的力道,曾经影响了一批80后青少年的青春期态度,那种以斜角45度为最高代表并引领一批程度从重到轻的忧郁症的群体状态,也是在青春期,但是多么软弱多么蔫吧多么孱弱多么一看就想让人欺负啊!
他们亮出的是有力道的小臂,而45度们男男女女都要把自己弄成苍白单薄的削肩膀萎缩起来。
所以我们是白衣飘飘或者白衬衫,而他们穿着随时可以跑上运动场的棒球衫。
电影里主角有点显老,配角倒是亮了几个。
比如妈妈是《Whatever Works》里面的潮妈,这里依然是个劲头十足的老妈;爸爸是《朱莉与茱莉亚》里面梅特尔斯特里普的先生,换了搭档后个子显得高了不少;还有《老友记》里的菲比,大约是第一次在电影里见到她,习惯性的动作还是在,你知道的,那种神经质地面部神经一抽啊,肩膀或者不知道哪里就抖一抖啊,哎反正是菲比就对了。
我一直觉得好的喜剧胜在细节。
所以当我看到开头女主整个周末都在家里疯唱她本来很bs的Pocketful of Sunshine的时候,几乎要笑翻过去。
这种被口水歌洗脑的经历太有共鸣了。
尤其后来她拿来做手机铃声,死党露出一副bs的样子,让我想起曾经有一同学发现我iPod里存了邓丽君,他露出的表情。
女性角度的青春性喜剧和男生版的不同之处在于,男生是羞于让人知道自己还是处男,着急地想要破处,为了面子撒谎说自己和人睡了;而女生,因为这个男权社会的压力,很容易被人说成是whore, tramp, slut, skank...看看这些形容性生活丰富的女性的词就知道啦,男女是不平等了。
女主是我喜欢的女性形象,善良,聪明,幽默。
她牺牲自己的“声誉”帮助别人,是因为她善良;但另一方面她发觉这样做的结果是她失去了好好谈恋爱的机会。
我觉得最后她对于自己和Todd关系的猜测——“5分钟,今晚,或者新婚之夜”,证明她所看重的并不是virginaty本身,而是对象是谁。
我很欣慰最后没有变成贞洁操守的说教。
里面的演员也都很抢眼。
除了男女主,女主的死党是Hellcats的主角,Brandon是Cougar Town里Courtney Cox【Friends里的Monica】的儿子,而跟学生乱搞那个心理辅导老师正是Fiends里的Phoebe. 女主的爸爸是The Devil Wears Prada里那个设计师,妈妈是Six Feet Under里的妈妈,当然你也可能在Justin Timberlake和Andy Samberg恶搞的Motherlover里看过她。
天主教女是迪士尼青春剧的明星,演她爸爸的是NBC的喜剧明星Fred Amirson【而这电影是索尼出品的,却不是环球】。
基本里面有名字的角色,演员都是熟人。
女主的家人的确都很亮,他们的几场戏都让我笑出声来。
还有假上床那段,Brandon太搞了,当然最后他的结局也很搞。
女主那一段歌舞很出乎我意料,因为Emma Stone说话的嗓音真的不像会唱歌的,后来查了才知道她从小就演舞台剧的。
天啊,原来女猪脚也演过在《僵尸之地》里面的那个姐姐。
那时候的姐姐多有气墙,多酷啊。
现在来演歌高中生,一点也不觉得怪。。。
囧。。。
难怪看着女猪脚,总觉得,在哪里见过。
看起来也好可爱啊。
尤其是大眼睛里透出光芒啊。
===============至于那个反派基督女。。。。。
也是经常演那些青春剧的女人,以前就看她是个善良的女孩子,现在看她是个bitch,也挺搞笑的。
================这部片唯一的不足就是,男猪脚都不太帅啊。
而且居然还找了《gossip girl》里面的猪头男猪脚。。。。。。
确实很影响观感。。。
总觉得他像猪头。
还好出现都不大多。
================剧里面的爸爸妈妈,也是超亮点的。
一直都支持,相信自己的女儿,而且也很搞怪的。
说起话来,总带着幽默感。
其他那些配角也很鲜明,gay啊,大胖子啊,这些都是学校里面的弱势群体,所以他们都去找女猪脚帮忙。
=================这部片,没有过分的煽情,没有像其他青春校园剧一样,去煽情观众。
简直就是一部喜剧片,特别是里面一些台词,简直笑死了。
很好。。。
很好。。。。
are you still a virgin? are you not straight? that's more interesting point than score in high school. everyone hope to be stand out. I would take my hat off to young lady Olive. she just taking the Red A a little bit funny, easy A......
《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推荐的一部关于“自我的塑造和展现”相关的电影,影片将青春期女孩那种内心希望得到关注、希望挑战伦理规则底线的好奇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女主在“认同管理”方面体验了一下红字里面海丝特的遭遇,就自身而言,我完全能理解女主在青春期那份叛逆、张扬、好奇以及挑战伦理规则混杂一起的心理(源于自己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女孩),这部剧真正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某种共有的属性(虽然人类进化了数千年却依然不变的本性)。
当然,看美国片子最受打动的便是他们与生俱来的那种对生活的幽默豁达态度,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绝对应当按照本心去活,不断修炼自己的智慧,聪明的而非跟社会跟人性较劲的姿势去活出自己真实漂亮的样子。
看来中外的校园绯闻都雷同,喜欢赋予校园风云人物一些电视剧一般的故事情节,这样才能融入大集体吧,感觉像看到了自己的高中时代,传得神乎其神,人云亦云大概如此起初还以为那个gay会是男主,被女主掰直什么的,不过这部也不是什么爱情戏啦。
还有就是有点搞不懂女主为什么可以跟她闺蜜成为闺蜜呢,感觉两个人都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啊哈哈
很早就听说过这部影片,毕竟中英片名都与“性”息息相关,一个难以启齿又暗地好奇的概念。
在接近30岁时才看了正片,说实话我不能理解此片的豆瓣评分如此之低(对比IMDB和烂番茄)。
作为一部商业喜剧片,有笑点,有塑造不错、性格也不错的女主,有极其抓马的美高,有音乐,有完整的剧情,7分总该有吧。
差评普遍集中在女主牺牲自我的桥段上,并据此认定女主“圣母”“自作自受”。
其实这一种观点很有意思,因为电影是以Olive的自述为主线,观众经历的是她的选择,遭遇的是她的痛苦,而绝大多数观众都会认为:“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和她一样blablabla”。
导演和编剧为女主角设定了这种烂好人的性格,肯定是为了推动剧情,合理化她一落千丈的名声,观众也因此认定Olive的遭遇是她一手造成的,如果她不说谎,如果她不答应男生的请求,一切都不会发生。
是的,一切都不会发生,那也不会有这部影片了。
但是女主在一开始,到底做了什么呢?
她只是和闺蜜撒了谎,一个仅仅针对自己的谎言。
大部分人,我只说大部分人,都会在一些时刻,为了充面子也好,为了其他难以启齿的原因也好,对朋友撒谎。
这在未成年群体中太常见了,谁都想被朋友夸赞。
而关于“性”的谎言,似乎能让撒谎者在一群纯洁的青少年中脱颖而出,提前踏入成年人的世界。
我说的还挺隐蔽的,现实情况怎么样,大家这几年也都听说过。
因此,Olive的第一个谎言,太普遍、太无关紧要了。
那么第一个转折点是什么呢?
Marianna作为基督教徒,在听到一个“劲爆的桃色新闻”后,选择将其公开。
老天爷,这就很不对劲了。
所有人都喜欢八卦,所有人都喜欢听八卦,特别是这种可以贬低某个人的八卦。
但是,当Marianna选择广而告之,她就做错了。
当然这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八卦的迅速传播,是不是也说明环境是有问题的呢?
如果Olive说自己偷东西,说自己砸窗户,没有多少人会在意的。
甚至如果Olive是男生,向朋友说自己假期和女大学生睡了,也不会传得满城皆知。
环境是有问题的!
不管导演编剧是否真的想表明这一点,这都是现实存在的情况:女性+黄谣=一个荡妇的诞生。
接下来,第二个推动者出现了:一个不敢出柜的男同性恋。
他试图通过与女性的性爱来证明自己性取向正常,而女主自然要为推动剧情答应他。
Olive对他说过:“你要不选择尽力融入环境,要不选择置之不理”,而Brandon选择了融入环境,但他不愿意编造一个女性。
Olive与“George”过夜,“George”不会受伤,可Brandon与Olive过夜,有且仅有Olive受伤。
这是环境的第二个问题:社会强制女性守贞,并对失去贞洁的女性施以重刑。
很有意思的是,Olive警告brandon需要自己承担后果,但实际上承担后果的是谁呢?
(叠甲时间:我不认为任何一种性别可以放纵自我,当然别人放纵自我也和我没有关系。
)第三个推动者在恶心Olive的同时(他根本不需要Olive的首肯就能达成目的),暴露了Brandon的问题:他将本应带进坟墓的真相告诉了别人(这学校真就全员恶人是吧)。
从此,Olive牺牲自己名声的交易的真相变成了男生们展现自己魅力的捷径,并最终被扭曲成牺牲自己身体的交易。
Olive在此过程中,除了“I agree”以外,每句话都是对的,而所有男生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
但所有人都会讨厌Olive,因为她是“荡妇”。
受益的男生不会站出来为她说话,因为自己的名声更重要,而她已经是“荡妇”了,再多一个又怎么样呢?
Olive的境遇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推向悬崖边上,她坚定的自我也出现了裂缝。
此时就轮到(没什么用的)男主出现了!
他是烂好人Olive的第一个受益者,只不过孩子之间的亲亲会被轻描淡写掩饰过去,而“真正的”一夜情会飞速传播。
Olive逼迫所有受益者说出真相,在啦啦队上大放异彩,在直播中解释了所有来龙去脉。
她从一开始就不在意他人对她虚假的评价,现在也一样。
而她的观众也没有任何变化,Olive的长篇大论只是前夕,她肯定会脱衣服的。
Olive frees herself, but everyone still thinks she is free. Olive内心强大、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同理心强,可所有人只关心她的“风流韵事”。
她在一场盛大的狂欢中已经做到了最好,可她就是Hester,她们依旧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一个女性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行依旧是通奸。
电影的制作组可能并没有想表达这一层,或许并不打算通过一个女高中生撒谎引发的一系列血案来控诉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性的羞耻、厌恶与暗地追捧。
我不想客观地讨论这部电影,因为我是女性,我没有经历过被造黄谣,但我见过不少。
对电影的解读,实际上是展现评论者的世界,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我们所经历的。
整体把握的很好,青春校园但是不至于流俗,结尾就有点点失败了...PS:惊现老友记
算是美国青春校园性喜剧的精品了,剧作还相对比较有新意的,且最后强烈感动到我了。在这类电影的口味上我还是和IMDB比较接近,大概这种偏爱就是和那帮傻逼狗肉们在初高中时期沉淀的记忆。其实还没排到这部片的但是为了清已经塞满的硬盘才插队看的……
艾玛好有lindsay的感觉啊,声音和形都神似啊。。电影里很多配角真的是很电视剧啊,情节有点太假了
意想不到出现的dan
演的挺好的。
最喜欢Emma了.
三星半。女主其实挺好看的,男主未免也太淡定了,还是爸妈最可爱。学到不少俚语,这个不错。看到休斯的回顾小激动了一把,我也热爱80s青春片啊
傻
美国高中生就这水平 这智商? 说神马都信 一群弱智 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了
不乐
配角都是浮云,Emma Stone的时代来临了
看的我很愤怒
冲着阿曼达去的,没想到残得厉害,幻灭
美文課學了才想看看的
这个妈妈太牛了……
我原先是多么期待啊
不知所谓
现代社会里高中生的价值观、世俗观已经越来越与老美接近了
女主很有范啊
眼前看到的神马很可能都只是虚像,学会认清事物最真实的一面吧~ P.S.: Phoebe竟然也在,可惜这片不太适合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