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卡森·伦德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讲述了新英格兰一个休闲联赛的最后一场比赛。在他们心爱的球场即将被拆除之前,我们跟随着这群成年人的幽默和隐晦的感伤,比赛持续到加时赛,白昼渐渐消逝为夜幕,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详细 >
不好。带着见证慢电影里塞入多一点信息会不会好一点的心态看的,至少在这里不行。一切节奏都是平的,言语是没有变奏的,肢体动作是没有变奏的,空间结构是没有变奏的,就连镜头景别都是没有变奏的。当然,不是所有的过程影像都要形成系统性,但是这样平平无奇的记录也难以凸显出导演想要造出的情绪性吧,更何况二者大多时候相辅相成。能看出极其浓重的搬演感,反而没有见到在慢电影和过程影像中最重要的人。就连台词,密集的台词,都是导演的感悟和鸡汤,舞台剧化的感喟,而不是具体的人的载体。不知道懂棒球规则会不会有助观影,但到后面一切都乱成那样了,再加上影片里也有人物看不懂一切,应该无甚影响。1.7
高中只要有体育课和活动课就是踢球,我们班一队,剩下所有班凑一队,踢到下课或者吃饭。也找学生会组织过班级联赛(后来被学校无情中断),下雪天踢球被校长撞见过,晚自习踢球踢到了跑步同学的脑袋,高三踢球被班主任校园追杀(但高考前一周自发凑起来的最后一赛很顺利),有许多进球和助攻(主要是我自己的~~)现在还记的真切。高弧慢球就像我在中场一个大脚射门,球又高又飘,最后砸到横梁上;就像某个普通的周六,几个哥们从中午吃过饭踢到太阳落山,整个操场都黑下来,大家拖着快抽筋或者已经抽筋的身子告别,高中就结束了。
球场再见,球场。热切地兜售着概念,不过所窥有限,只得填充以虚浮的惆怅。很难稳定地维持吸引力。
入夜前绝佳,大群戏,只找人物切面,不顾前因后果,通过拍棒球场,而非棒球赛,延伸至整个小镇生活。我要学习这样的创作思路。之后受限于过浓烈的情感与试图去戏剧性带来的戏剧性,遗憾。
【2025北影节】看了100分钟我还是一点也不懂棒球。深影放映机坏了看夜戏更暗了(扶额但笑
2025.04.19 深影国际影城-2025北京电影节-嘉年华-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好催眠的电影啊,老式收音机📻广播,1900s美国爵士乐,刻意人为说的回声,前半段光是很缓和的秋冬阳光。
一样是美国小镇群像怀旧乡愁画,也拒绝任何人物厚度塑造,比《米勒角的圣诞夜》更明晰凝聚。告别“士兵球场”的最后一场业余棒球赛,好比是美国传统中老年男性气概在衰败前的最后一次盛放,他们通过运动竞技和在赛程中无序散漫密集讲垃圾话,来表述说不口的情感和对赛场的爱意。从日到夜的一天,一个棒球赛空间的场内外调度丰满复杂。怀斯曼念转场旁白,老头从观众变裁判,他们都在纪录见证,即使是一段这么微不足道的历史,也值得被铭记。
#HIIFF2024#老登电影吧,男人的坚持与乐趣。
想到小时候,我们在大灯坏掉的野球场打球,到了夜里,也是把小电驴的车灯打亮,把最后一局打完才愿意回家。(棒球真是太难懂了,这也给它蒙上了一种美感不是吗)
利用棒球场的空间纵深来强化时间的触觉,一切注定结束的无意义赋予了影像自由。本片最好的确实是海报。
6th HIIFF,大悦城博纳。一场永不舍得结束的球赛,是老男人们对旧日的“幼稚”执念。
HIIFF 10/ 我坐在这里看了一个小时,还是不懂棒球赛。
“生命的时光这般匆匆,我奔向我的老爷车,缓缓启动…”一群老男孩们的热情随着没交电费即将被拆除的球场,一同湮没在tom waits的歌声里~
4.0/10 没有观感。生态绝佳,但是真的没有观感。不如拍成纪录片
如果我懂棒球和背后的文化含义,就更值得给出的这四星了。映后的阐释很清晰,算是同一代人还是有不少能相互体会的。城市社交空间的衰落,郊野的迟滞,从中年危机到老无所依,众生相的刻画也是社会缩影。几个美国大男孩看似是在感时伤怀,却道出了人情社会的某种真相。
披萨、啤酒,家人、兄弟,棒球场、学校,落日、车灯。老炮儿(棒球版)(平淡版)不算喜欢,也绝不讨厌。
喜欢做梦,讨厌三一律
4.5,重新定义98分钟的电影的时间维度。从白天到黑夜的棒球赛。黑夜如散场,也如人生与时代谢幕。可场内人却抱怨“黑夜”、对抗“黑夜”,却心照不宣将“谢幕”之事隐藏在话里。98分钟只看了场业余的、乏力的、年老迟钝的棒球比赛,却像是末日之时。谁也不希望世界结束,对吧,于是电影结束,终止这场末日来临。
3.5/5,24丝路11,感受一下时间流逝,最后竟然要用车灯打光也要把球赛进行下去,可真就看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搞清棒球是咋回事啊~~~
#HIIFF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好。带着见证慢电影里塞入多一点信息会不会好一点的心态看的,至少在这里不行。一切节奏都是平的,言语是没有变奏的,肢体动作是没有变奏的,空间结构是没有变奏的,就连镜头景别都是没有变奏的。当然,不是所有的过程影像都要形成系统性,但是这样平平无奇的记录也难以凸显出导演想要造出的情绪性吧,更何况二者大多时候相辅相成。能看出极其浓重的搬演感,反而没有见到在慢电影和过程影像中最重要的人。就连台词,密集的台词,都是导演的感悟和鸡汤,舞台剧化的感喟,而不是具体的人的载体。不知道懂棒球规则会不会有助观影,但到后面一切都乱成那样了,再加上影片里也有人物看不懂一切,应该无甚影响。1.7
高中只要有体育课和活动课就是踢球,我们班一队,剩下所有班凑一队,踢到下课或者吃饭。也找学生会组织过班级联赛(后来被学校无情中断),下雪天踢球被校长撞见过,晚自习踢球踢到了跑步同学的脑袋,高三踢球被班主任校园追杀(但高考前一周自发凑起来的最后一赛很顺利),有许多进球和助攻(主要是我自己的~~)现在还记的真切。高弧慢球就像我在中场一个大脚射门,球又高又飘,最后砸到横梁上;就像某个普通的周六,几个哥们从中午吃过饭踢到太阳落山,整个操场都黑下来,大家拖着快抽筋或者已经抽筋的身子告别,高中就结束了。
球场再见,球场。热切地兜售着概念,不过所窥有限,只得填充以虚浮的惆怅。很难稳定地维持吸引力。
入夜前绝佳,大群戏,只找人物切面,不顾前因后果,通过拍棒球场,而非棒球赛,延伸至整个小镇生活。我要学习这样的创作思路。之后受限于过浓烈的情感与试图去戏剧性带来的戏剧性,遗憾。
【2025北影节】看了100分钟我还是一点也不懂棒球。深影放映机坏了看夜戏更暗了(扶额但笑
2025.04.19 深影国际影城-2025北京电影节-嘉年华-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好催眠的电影啊,老式收音机📻广播,1900s美国爵士乐,刻意人为说的回声,前半段光是很缓和的秋冬阳光。
一样是美国小镇群像怀旧乡愁画,也拒绝任何人物厚度塑造,比《米勒角的圣诞夜》更明晰凝聚。告别“士兵球场”的最后一场业余棒球赛,好比是美国传统中老年男性气概在衰败前的最后一次盛放,他们通过运动竞技和在赛程中无序散漫密集讲垃圾话,来表述说不口的情感和对赛场的爱意。从日到夜的一天,一个棒球赛空间的场内外调度丰满复杂。怀斯曼念转场旁白,老头从观众变裁判,他们都在纪录见证,即使是一段这么微不足道的历史,也值得被铭记。
#HIIFF2024#老登电影吧,男人的坚持与乐趣。
想到小时候,我们在大灯坏掉的野球场打球,到了夜里,也是把小电驴的车灯打亮,把最后一局打完才愿意回家。(棒球真是太难懂了,这也给它蒙上了一种美感不是吗)
利用棒球场的空间纵深来强化时间的触觉,一切注定结束的无意义赋予了影像自由。本片最好的确实是海报。
6th HIIFF,大悦城博纳。一场永不舍得结束的球赛,是老男人们对旧日的“幼稚”执念。
HIIFF 10/ 我坐在这里看了一个小时,还是不懂棒球赛。
“生命的时光这般匆匆,我奔向我的老爷车,缓缓启动…”一群老男孩们的热情随着没交电费即将被拆除的球场,一同湮没在tom waits的歌声里~
4.0/10 没有观感。生态绝佳,但是真的没有观感。不如拍成纪录片
如果我懂棒球和背后的文化含义,就更值得给出的这四星了。映后的阐释很清晰,算是同一代人还是有不少能相互体会的。城市社交空间的衰落,郊野的迟滞,从中年危机到老无所依,众生相的刻画也是社会缩影。几个美国大男孩看似是在感时伤怀,却道出了人情社会的某种真相。
披萨、啤酒,家人、兄弟,棒球场、学校,落日、车灯。老炮儿(棒球版)(平淡版)不算喜欢,也绝不讨厌。
喜欢做梦,讨厌三一律
4.5,重新定义98分钟的电影的时间维度。从白天到黑夜的棒球赛。黑夜如散场,也如人生与时代谢幕。可场内人却抱怨“黑夜”、对抗“黑夜”,却心照不宣将“谢幕”之事隐藏在话里。98分钟只看了场业余的、乏力的、年老迟钝的棒球比赛,却像是末日之时。谁也不希望世界结束,对吧,于是电影结束,终止这场末日来临。
3.5/5,24丝路11,感受一下时间流逝,最后竟然要用车灯打光也要把球赛进行下去,可真就看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搞清棒球是咋回事啊~~~
#HI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