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希特曼的两部电影讲述了相同的事情:青春期的男女性懵知的过程。
在《感觉就像爱》中,是16岁少女对性的懵懂体验,不再是老套的对抽象爱情的期许,直接进入异性身体的凝视中。
《沙滩鼠》同样如此,那位少年纠结在同性与异性间,这是自然与习俗间产生的矛盾,他必须不断地通过对习俗的反感来认识到自然的取向。
性对《感觉就像爱》中的那位少女仍然是难以踏足的领地,她只能在划定的边界想象具体的性。
在对男性身体不自觉的凝视中,和对女友和恋人甜蜜的亲昵中,她正不断地想象所渴望的身体意义上的性到底是什么。
电影最后,为了在男性朋友面前显示自己对性的了解(实则无知),甚至愿意投入性的游戏中。
《沙滩鼠》中的男孩早已逾越了这道障碍。
如今,他勇敢地深入两性关系中,并从中发现了自己的本性。
他一方面在交友网站上寻找同性基友,那是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同时,在规整的日常生活中,他又不自然地为一位妙龄少女所吸引。
在两股力量的拉锯下,他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取向,虽然最后他还是继续对男性基友保持隐藏:他与他们一起蒙骗了一个基佬。
这是他伪装的伎俩,看来习俗的力量十分强大。
两部电影都设置了某种镜像。
两位对性既感兴奋又困惑的男女都不得不面对友人有着一种自己渴望又没有的情侣关系(甜蜜又和谐)。
欲望就是这样被激发出来的,《感觉就像爱》中的少女包裹在爱的现象中,不可能不期盼它;《沙滩鼠》中的男孩也不得不屡次撞见妹妹与另一个男孩的亲密接触。
这是异性恋(/男性)统治的世界,同性(/女性)只能发生在内心。
伊丽莎·希特曼展示了如何从女性视角凝视男性身体的能力,在此观影机制发生了逆转:男性如今处于被观看的地位。
《感觉就像爱》与《沙滩鼠》中大量类似于河濑直美式的“微观”镜头,好似摄影机在身体的细部轻轻抚摸。
但这并未触发情欲,更像是隔岸观火的凝视。
接触被禁止了,戏码只发生在主角(/观众)的内心,这让我们想起了克莱尔·德尼的那部伟大的作品《军中禁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夹叙夹议,特别介意被剧透的,建议先看过影片。
王尔德写的《道林·格雷的画像》里,贵族少年道林·格雷,看到别人画的自己后感叹:“真悲哀啊!
我会变老,但这幅画将会永远年轻……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
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
为了这个,我愿献出这世上我拥有的一切!
我愿以我的灵魂交换!
”永远年轻,似乎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尤其对那些已经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人来说。
回头看,青春总是好的。
可惜这种向往是假的,它是人在拥有阅历后渴望添加的快乐,而纯粹的青春,并不是快乐。
20年前,伊能静发了张放飞自我的专辑,其中,她呐喊着“青春本来就苦”,“太多事我无法选择,却又不能负担承受”。
这才是青春期的现实。
很多人在当时并不享受,只是迷茫、孤单与无助,例如本周片子里的主人公。
弗兰克是生长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少年,父亲得了癌症,长年卧床不起,母亲独立能干,另外,还有个10岁左右的妹妹。
影片开始时,他在对着镜子用手机自拍。
光在镜子上的反射恰当地遮住了他的脸,而他健美身体的特写,随着灯光的每一次亮起,一部分、一部分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如果小鲜肉有代言人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独自在房间的弗兰克,打开电脑进入同志视频社交网站。
他浏览着一个个直播间,看那些陌生男人或立或坐、或静或动、或骚或闷。
弗兰克选中了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大叔。
“给我看看你的屌”,他说。
在大叔的怂恿下,弗兰克决定线下见面。
这是他的第一次约炮。
像被皇帝翻了牌子做侍寝妃似的,出门前,他举哑铃练即时肌肉、剪毛、仔细清洗自己的身体。
如此慎重的准备工作后,见到的对方却是个十足的屌丝,把弗兰克一路引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野外,站着搞完了。
当然,弗兰克也约到过会开车带他开房的“绅士”。
面对老司机,他一脸害羞:闪躲、傻笑、不知所措。
上床后,也完全搞不清自己的位置,两个人在床上翻来翻去。
(让我想到这个图)
弗兰克甚至不确定自己是gay。
焰火晚会上,漂亮女孩儿主动搭讪他,当晚也跟他回家。
在面对女孩“你觉得我美吗”式的调情时,弗兰克没忍住心底的不耐烦,把女孩脱下的豹纹内衣扣在自己胸(肌)上,尖着嗓子学,“你觉得我美吗”。
女孩羞耻地跑走了。
第二天,冷静下来的弗兰克向女孩礼貌道歉,两人开始交往。
而这交往并不是属于暑假里年轻人那种干柴烈火型,反倒是发乎情、止乎礼。
该上床的时候,弗兰克尿遁到洗手间里迅速DIY,再跑回床上,也算是完成了任务。
女孩和他拍ins上标准的情侣合影,他面无表情的配合,心里想得是:可以跟妈妈交差了。
弗兰克的人生漫无目的,他的一天在抽蒸汽烟、抽大麻,和兄弟游手好闲偷鸡摸狗中虚度。
看到有人指责这部电影的结构,“嗑药、约炮、抽蒸汽烟情节循环着来三次?
”
抱歉,这就是本没有什么生活内容可选择的青春啊!
兄弟们会评论弗兰克的女朋友,适不适合做老婆啊、屁股大小啊。
弗兰克不接茬儿。
欲望的渠道是无法强行变轨的。
父亲葬礼上,坐在教堂里的弗兰克禁不住拿出前面座椅袋里的耶稣卡片,不停地摩挲耶稣的裸体画像。
在虚假的行为中,真实的自我欲盖弥彰。
心魔的纠缠下,弗兰克忍不住问女友对两个男人间的性行为怎么看。
女友一脸嫌弃,那就是gay啊。
一次约会中,带女友去酒吧玩儿的弗兰克遇到做调酒师的炮友。
对方不动声色,礼貌地送酒,弗兰克的女友也以为是因为美才喝到免费酒,喜滋滋的。
知道真相的弗兰克开始变得怪怪的,他坚持付钱、抛开女友独自在舞池里乱晃,还尝试着跑到一个小房间和女友来一次,做着做着,他就放弃了。
弗兰克搞不清楚自己是谁。
极为看重集体归属感的他,甚至怂恿同伴假装gay去骗免费的叶子。
这又是另一个谎言:没有东西抽的时候,我会在网上冒充gay。
于是,弗兰克网上约好的一个炮友就成了炮灰。
(弗兰克走向网友的时候,还故意装出娘兮兮的样子给兄弟们看)
这部片的评论里,有人说女导演还是别碰同志题材的好,有人说果然还是女人拍同志情色拍得棒。
我认为,在这部98分钟的片子里,导演通过那些饱含荷尔蒙的特写,传达的情绪是非常准确的。
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比起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它更注重的是通过肖像、动作和行为,来反映人物,像抒情的散文诗。
因本片获得哥谭独立电影奖年度突破演员提名的伦敦男孩哈里斯·迪金森,有着硬朗而轮廓分明的外表,可能因为演的是一个布鲁克林少年,所以某些镜头会觉得带些嘻哈吴亦凡的调调。
饰演男主角女朋友的马德琳·温斯坦也是超级美女,有着神似“神奇女侠”加朵,再掺点儿Lady Gaga的颜。
—— 两人都像活动的时尚大片。
片中呈现的青春的美与性感背后,却是孤独、笨拙,挣扎。
在那个时候,每一寸成长都是疼的。
弗兰克不是坏人,虽说他的夏天是R级的,“白天哈士奇,晚上像泰迪”,他的心却是单纯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探索自我的实验中,在不确定的选项间,他会伤害到其他人。
可连这种伤害都源自脆弱,并不是带有攻击性的。
有人质疑在这个同志婚姻已合法化的时代,还讲深柜、认同障碍是不是过时了?
对于时代来说,也许是。
但对于弗兰克本人,生活在父亲重病濒临死亡的家庭,作为家里仅剩的唯一的男人,母亲和妹妹都需要他去保护。
身边的朋友也无法给他安全的出柜环境。
布鲁克林少年的那种buddy文化,像潜规则般压抑着弗兰克。
若说出真相,可能得到的是羞辱、排斥,甚至攻击。
与此相比,出柜带来的轻松,可能只是转瞬即逝的。
性别信仰系统和认知狭隘的社会环境,让无处言说的弗兰克更加孤独。
他的每一次谎言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
若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片中的隐藏情节:在弗兰克的兄弟中,那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也是深柜。
这一隐藏情节证明了那个年龄段少年所处环境的压力,也不禁令人叹息:若可以诚实,是不是大家都可以得到解放,至少彼此安慰?
*此处插入歌曲:伊能静 - 青春本来就苦*公众号里有最完整文章排版
参考资料:李黎明、赵毕华:同性恋者的公众态度感知对孤独感的影响:出柜状况的调节作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点击下面链接 看更多人性东德男色间谍细节解密《使女的故事》性工作者组队斗技,燃!!
原创:黄老师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文 / 维奥莱特·卢卡(Violet Lucca)无论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没有平衡一说。
而布鲁克林就是这种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这个行政区既有纽约市高企的房价,同时又有五分之二的家庭收入低于最低标准,连温饱都不能得到保障。
伊丽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的电影《沙滩鼠》(Beach Rats)通过地点选择(格瑞森海滩,这个位于南布鲁克林的社区实在太过偏远,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开发商染指)和角色设定(一个在生活和爱情两方面都没有太大前景可言的年轻人)触及到了这种不平衡。
弗兰基(Frankie,由大眼新人哈里斯·迪金森[Harris Dickinson]饰演),乍看之下正是典型的沙滩鼠:金发碧眼、体格健壮的无业游民。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跟朋友们鬼混,不是在一起嗑药就是在雅各布·里斯公园的海滩上闲逛,但他的大摇大摆却根本掩盖不住心底涌动着一股不安的、不悦的暗流。
一边是他的父亲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当然,这也给了弗兰基一个稳定的止痛药货源),另一边是他只有等到夜深人静之际才能偷偷摸摸地上一个同性恋聊天网站去游荡。
就在这个夏天,弗兰基一心想要与可爱又自信的西蒙妮(Simone,由聪颖的玛德琳·温斯坦[Madeline Weinstei]饰演)建立恋爱关系,但是同时他又加快了跟男人约炮的步伐。
直到影片最后,弗兰基暗地里的私人欲望和白天的那几个朋友在沙滩上相遇了——却是一场令他倍感痛苦的冲突。
《沙滩鼠》跟她的上一部故事片《感觉就像爱》(It Felt Like Love,2013年)如出一辙,希特曼仍然将镜头对准了年轻人的身体,意图从私密的角度去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那些摇摆不定的时刻和更为普遍的生活状态。
维奥莱特·卢卡作为《电影评论》(Film Comment)网络版的编辑在上周采访了希特曼,地点安排在已经中产阶级化的南威廉斯堡,两个人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她们就如何运用轻盈的电影语言去讲述这个有力的故事展开了对话。
这个故事最初的念头是哪来的?
你向男人请教过他们的性和成长吗?
创作是怎么展开的?
完成《感觉就像爱》之后,有好几年的时间我都在纠结一个问题,我想要搞清楚电影界对我的下一步到底是什么样的期待?
我既想要驾驭电影这个工业,又想要拍自己真正想拍的电影,我就在所有这些矛盾和纠结中迷失了。
脑壳都要想破了,才不得不放下所有的纠结,我决定回去做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情,只是要把视野再打开一点点。
在拍摄《感觉就像爱》期间,有好几个见闻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当时我们沿着水岸拍摄,大家都发现了那个地方竟然还盛行搭讪这一套把戏,而这就是我在脑海中做了记号的一档事情。
拍摄《感觉就像爱》的时候我从布鲁克林当地的格瑞森海滩挑选了几个小伙子,这些男孩被称为“沙滩鼠”,一听到这个叫法我马上想到“沙滩鼠”可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名。
2013年参加圣丹斯电影节期间,我就开始准备下一部电影,用的就是《沙滩鼠》这个名称,讲的就是他们这群家伙的故事。
为了给《感觉就像爱》寻找正确的人物形象,我曾经在创作期间浏览了大量的Facebook页面,而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却成了《沙滩鼠》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
从拍摄《感觉就像爱》开始我就一直在研究这些家伙,他们基本上被隔绝在一个固化的阶级内部,而他们居住的社区长久以来又充斥着各种暴力,所以你无论把谁推到某个各自抱团的小团体面前都可能引爆一场冲突。
他们的住处离地铁很远,他们的机会也寥寥可数。
当我开始创作《沙滩鼠》的剧本时,我脑海中颠来倒去的就是这些念头。
我还想要搞清楚的一点是,男人是怎样通过性寻求陪伴的——已经有很多人跟我指出不要把《感觉就像爱》中男人的性等同于陪伴——但我知道那些角色跟我自己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路人。
虽然他们跟我一样与自己身处的世界有诸多格格不入的地方,但是他们仍然会想要努力满足身边人对自己的期许。
你算是又稳又准地抓住了藏在南布鲁克林最深层的底色,而且还看到了奥施康定和止痛药在这个地区的滥用,在你之前还从来没有人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感觉就像爱》,参加演出的很多家伙都极度依赖冰毒。
比如参演的嘻哈歌手尼克·卡逊(Nyck Caution),他创作的很多歌曲都在讲自己的朋友,讲他的朋友无一例外都对药物上瘾。
我研究发现这个地方所有问题都是混在一起的,然后恶性循环——孤立无援、机会渺茫、毒品泛滥,以及在他们身处的世界中争取各种身份认同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沙滩鼠》揭露了一个现代生活的悖论,因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每个人似乎每时每刻都处于超级链接的状态——任何时候,只要动了念头,只要动一动手指拨个电话就可以跟某人买到大麻————一切都是奔着毒品去的!
但是同时每个人又像是要把自己隔绝起来,嗑药嗑到吐不出只言片语。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男人普遍有种不善言辞的特点,特别是当他们碰到那些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的问题时很容易在内部崩溃,然后向外爆发。
这会给他们自己或者给其他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男人的性觉醒在大多数电影中都被认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且男人们总是被塑造成一副生来好色的模样,当然,这一设定或者只是为了可以用他们制造笑料。
你跟男人讨论过他们的性经历吗?
或者只是把你自己的性经历嫁接到了男人的身上?
我有许多跟敏感男人交往的经历,我知道他们上了床会怎么设法掩饰自己的脆弱,所以我创作剧本的时候参考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开始确实很难,免不了会自我怀疑一下:“我可以讲这个故事吗?
”但是转念一想,我心目中大多数探讨女性性欲的优秀影片不也是出自男人之手吗?
所以我决定让自己去尝试一次。
《沙滩鼠》既不是一个成长故事也不是一个出柜故事。
在我的概念中这是一部一步一步认识自己是谁的电影,而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现在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问题有点类似于当年《月光男孩》(Moonlight,2016年)的遭遇——但我甚至不想把它称为“出柜故事”——这不是一个出柜故事。
他从来没有打开柜门。
没错!
不过对《月光男孩》的一个批评是在性描写方面太过隐讳了。
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更直接地去表现,但在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分级制吗?
因为分级制,也因为演员的限制。
像《湖畔的陌生人》(Stranger by the Lake,2013年)这样的电影即使使用替身演员,出钱的制片公司还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虽然是我自己选择在影片中只要表现那种比较常规的男性裸体,不要去过度地挑战禁忌,但我在认知上也明白那里确实存在着一条不允许我们逾越的界线。
《感觉就像爱》的女主演曾经划掉了剧本中所有让她感觉不适的地方。
可以详细谈一谈再次跟非职业演员合作的问题吗,这次有没有类似的讨价还价?
这次没有。
等选角导演和我把《沙滩鼠》的剧本发出去之后,我们一开始收到的反馈都是负面的,所有经纪人的态度都非常侮慢,但他们也算是直言不讳:“尽是些男人的裸体和同性恋的床戏!
”他们根本不能想象自己代理的演员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能够挑选的演员非常有限。
洛杉矶某个工作室给我们发来了很多试演录像带,最后拿下男主角的哈里斯·迪金森就混在那些试演者中间,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他演艺事业的根据地是在英国。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骗了我们。
但哈里斯从一开始就百分百地投入,对所有要求没有任何的保留。
他看过我的另一部电影,所以知道我拍片会注意分寸,会很小心地掌控在某个限度内,而且他知道摄制组的规模很小,所以他跟我之间没有类似的讨价还价。
他的年纪相对也要大一点——已经19岁了。
哈里斯非常勇敢,非常坚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他已经没有退宿的余地了。
你是否觉得有必要突破那条被划得太过明确的界线,去表现那些很少有机会展示的东西呢?
绝对有必要。
我真的好喜欢加斯帕·诺(Gaspar Noé)拍的《爱恋》(Love,2015年),他怎么可以把床戏拍得那么漂亮,简直像芭蕾舞一样美!
我一直对那些致力于突破界限的电影抱有兴趣。
但是在这里,我们同样是拍电影的,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你需要不断争取,在争取的过程中要不断做出选择,放弃一些,坚持一些,总之就是很难保持刚开始创作时的初衷!
哈里斯竟然是英国人,对这点我到现在都难以置信。
他来自伦敦一个比较类似的社区。
格瑞森海滩的沿岸聚居着各种族裔的美国人,包括爱尔兰裔和意大利裔、还有俄罗斯裔、阿尔巴尼亚裔和中亚裔,我只希望哈里斯能够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融入其中。
虽然他从来没有到过那里,但是他了解这个世界。
虽然哈里斯有着太过明显的央格鲁人特征,但这个选角还是特别妥帖。
感觉上他就是出生在那里的人,就像是金发碧眼的西西里人之类的。
“他是个爱尔兰裔美国人!
”这是我们最终的设定。
弗兰基病入膏肓的父亲那条故事线是基于你高中时母亲生病的亲身经历吗?
因为我的个人经历,我已经习惯了把青春期和笼罩在头上挥之不去的疾病捆绑在一起。
我偶尔也会想到《湖畔的陌生人》,或者想象一个人在失去父母之后可能遭遇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如果犯了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其实已经没有申辩或者改正的机会了。
是的——年轻人的粗心大意,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恶化成一个可怕的事件。
当弗兰基和他的朋友们为了买大麻的钱偷他妈妈的耳环时,一群人撞到了弗兰基的妹妹正在和她的小男友约会,看到这一幕坐在我旁边的一个观众倒抽了一口凉气。
人生原来也可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啊。
我想把那些小小的紧张时刻发展成更大的事件。
《沙滩鼠》是一个特别简单特别直白的故事。
你是怎么一步一步搭建起来的?
最初的草稿根本没眼看,写来写去就是这个家伙在两个世界之间来回穿梭的那点事情。
初稿完成后我就把它带到了圣丹斯的编剧工坊,但所有人看过之后都指出它“没有展开!
”从圣丹斯回来之后我才给这个故事搭建了一条主要的故事线——基本上算是重写了剧本。
在最初的草稿中,并没有设计让弗兰基等到父亲去世,在熬过了这一段艰难的时光之后才让他真正跨出去找男人约炮——而是让他从一开始就在行动。
我在初稿中设置了很多极端的行为,但几乎没有安排因果关系,每个读过剧本的人反应都不外如是:“呃,这需要有前因后果吧!
”就是说虽然有结构,但还是太粗陋了。
我本来还想安排妹妹讲一讲她那简单又诚挚的爱情故事,好让她的哥哥在内心深处对她产生嫉妒之情。
小姑娘可以有一种最简单的魅力和成长的体验。
表面上看起来弗兰基好像是一个超级阳刚、有着过度保护欲的哥哥,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他其实是嫉妒。
妹妹的角色很小,但是你能感觉到她整个夏天都享受着心花怒放的快乐。
我最后还是决定把一切都往简单了做,即使父亲亡故也不要用情节剧的表现模式去放大这一事件对他们造成的情感震荡,不要去表现他们大悲大恸的情绪,[相反]我想要抑制各种遭遇在角色身上可能引起的强烈反应。
你会反复观摩其他影片来帮助自己打通思路吗?
我没有哎。
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只能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了,既要完成一份全职的教学工作,又要照顾一个孩子,哪有时间看什么电影啊。
连投在这个故事上的时间都是压缩了再压缩。
这简直就是《洋葱新闻》(Onion)上的那篇报道嘛,《找到你最热爱的事业,然后在你的余生用夜晚和周末去完成它。
》(Find The Thing You’re Most Passionate About, Then Do It On Nights And Weekends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要是能熬夜干活还算好了!
晚上这个时间确实会让我看到一些对视觉建构有所启发性的东西。
菲利普·格朗德里厄(Phillippe Grandrieux)的《白癫》(White Epilepsy,2012年)和他的其他电影看上去都很有意思,我会特别注意他是怎么运用黑暗和拍摄场地原有的味道来营造氛围的。
为了寻找打光的灵感,我还和剧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了他的《阴沉》(Sombre,1998年)等一系列作品,最后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夜间照明方案,就是借鉴了那部电影的打光方法。
《白癫》创造了一种很特别的正面打光方法,我们就借鉴这种方法去给所有的人与物打光。
这种正面光线看上去好像没有任何的动机。
我们把这种打光方法比作给黑暗中的动物照明,然后就在这样的光线下单纯地捕捉到了那些在黑暗中的动作。
这是一个会让工作人员感到局促的方法,因为剧组中的每个人都希望电影中的一切元素都是有动机的,大概也只有配乐这一项不会受到打光影响了吧。
在电影中没有一盏街灯、一道手机闪光灯、一片月光应该是单纯的,它必须是一道光。
这一选择确实让某些场景被暴露得惊心动魄,而且会时刻提醒我们是在观看一部电影,所有的场景都是一种人工构造。
这种光线当然不是为了加强虚构的意味,而是为了提醒观众,所有你能看到的事件在某种意义上都不过是叙事者想要你看到的部分而已。
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很难领会用意的决定。
比如我们的照明电工就会提出质疑,所以你花钱雇我参加拍摄就是为了让我把灯绑在一根杆子上然后再举上那么几个小时吗?
我喜欢拍摄光线,但我不是那种复杂的人。
我只要考虑怎么用一台16毫米的摄影机去完成一个简单的夜间照明,再也没有其他了,没有斯坦尼康,没有移动摄影车。
我们曾经用LED灯做了一个打光的测试和实验,每个人都想让我用更加数字化的设备,因为它们的感光性更好,但我想要的是黑暗啊,我想要用黑暗来营造那个空间的感觉。
因为这是一个人物认识自己的故事,他必须直面自己内心深处那些黑暗的部分。
影片中的几处烟花都是原来就有的设计吗?
是设计的一部分,而且一场接一场烟花可以构成一种叙事的节奏。
科尼岛上有很多乌烟瘴气的酒吧,那些家伙混完酒吧就喜欢出去放一把烟花,而且大家都特别喜欢一家挨近游步道的酒吧。
烟花这种东西看上去有点像是那种浪漫化的爱情,既日常,又充满了神话色彩。
影片中这对男女努力拥抱的就是那种浪漫爱,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最后还是灰飞烟灭了。
我想要满足观众的期待,让大家看到这桩异性恋情事的破产,虽然他们已经很努力地去相爱,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坠入过爱河。
我好喜欢有西蒙妮出场的所有场景,她是一个特别强大的女性角色,而且完全不是那种依靠口头语言对自我进行标榜的女性。
这跟很多电影的做派不一样,没有在影片中直接贴标签“看看这个坚强的女性吧,这个角色对大家很有意义,而我们创造了她!
” 西蒙妮的强大在于她是一个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而他刚好不是她想要的男人,所以拜拜吧。
她努力了,她也付出了耐心,弗兰基身上的敏感曾经激发了她的性欲望,她以为自己可以帮助他克服那种脆弱。
我想知道你是否认为周五的就职典礼(译者注:特朗普于2017年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会把世界变得更加的政治化?
在拍摄《沙滩鼠》之前我参与的众多项目中有一个叫做“堕胎旅游”,报名参团的女人都来自宾夕法尼亚农村这样的地方,因为在当地没有堕胎权,所以她们只能长途跋涉前往纽约寻求帮助。
我想这个典礼已经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大家担心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译者注: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堕胎不违宪的案件)会被推翻,担心对美国计划生育联盟(Planned Parenthood)的资助也会被撤销,所以我想自己正在写的这个故事已经比刚开始动笔的时候更加紧迫了。
我正在写两个闺蜜的故事(译者注:《从不,很少,有时》[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2020年),她们乘坐灰狗巴士赶到纽约去堕胎,用48个小时的时间对这座令人眼花缭乱的城市展开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航,并且度过了她们各自的人生危机。
这是一个关于女性之间的友情故事,是关于女性可能经历的漫长旅程,特别是当一个女性失去对自己的主导权时她的生活可能坠入的地狱。
我想等明年再投入拍摄,因为这将是特朗普总统任期内被真正提上议程的事情。
我会一直创作,不再过多地去纠结外界对我的期望。
感觉在今天这个时代任何电影都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了,但是你已经在这部圣丹斯获奖影片(译者注:《沙滩鼠》荣获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最佳导演奖)中找到了一条非常直白、但又不是那么公式化的创作道路,虽然还要考虑票房,但又不仅仅是为了追逐票房。
我要感谢Cinereach制片公司接纳我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并且上上下下齐心协力设计了一个全力支持这部影片的创作方案,我不知道其他公司会不会愿意这么帮我。
就推广层面来说,《沙滩鼠》是一部感觉上有些怪异的电影,它给人的观感更像是那种私下的约会。
另外,现在让我感到难过的是它竟然与这个时代的脉搏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更为切近了。
在我刚开始创作这部电影的早期阶段,听我谈过构思的那些人,很显然啊,我想大家都不会在这个故事中看到阶级这个议题。
或者说,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区域,出柜仍然是不被允许的,虽然对于许多从事传媒工作的白人男同性恋来说出柜这类故事早已经过时了——但这仍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权利!
在那个世界(《沙滩鼠》的世界)是没有出柜一说的。
那里可以有小小的失序,但是不可能真正脱离。
所以,对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来说,只有互联网才是他们了解自己释放自己的一条通道。
2017年1月24日发表于《电影评论》2022年5月30日译于杭州原文地址: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interview-eliza-hittman-beach-rats/
如此寡淡、充斥着drug&sex&club&无所事事布鲁克林少年们的浮躁剧情却拍出了一种毫不浮躁的气质,女导演拍的G片确实美。
只是男主最终依然迷茫………没有完成心理上更多的刻画与结论也就没有影片的升华,有些可惜。
个人不太接受最后犯罪的部分。
哈里斯·迪金森太帅,神似托妞转一句认同的评论:“优点是在关于「深柜」和「自我认同」的处理上不落俗套,没有苦大仇深也没有各种纠结。
” 此外,男主的基友里另有一位深柜的隐喻,和我的观感一致,
男主顶着一副漂亮的皮囊:俊秀的面庞、清澈的蓝眼睛、没有一丝赘肉的青春胴体。
时而羞涩时而忧郁时而不安,完美的适配了“我见犹怜”一词。
但是他的脑子大概真的是嗑药磕坏掉了。
他跟狐朋狗友和女朋友在酒吧不小心碰到上次一夜情的酒保,就要吓得快晕掉。
心慌意乱的他抓住女朋友就要在配电房做,做到一半实在受不了,就跑到小树林给不知道哪来的老男人吹箫。
然后见了鬼一样的跑回家,叫他妈妈离远点。
那时的内心真叫一个兵荒马乱。
结果下一次,就能面不改色的主动告诉他的嗑药朋友,他在网上吊男人,骗他们的毒品。
他的朋友问他万一那些男人要他干点啥的时候,他嬉皮笑脸的表演了一个吹箫的动作。
镇定的狠嘛。
游乐场偷路人的钱包,偷他患癌爸爸的镇痛药来磕,偷他妈妈的首饰拿去当。
但大概是为了骗骗自己的良心,第二天又去当铺强调他会赎回他妈妈的首饰。
连他的女朋友都知道要去工作,都知道那些药不能碰。
他对妹妹谈男友管得真严,也不知道是出于做哥哥的责任,还是嫉妒。
地铁上两个男人旁若无人十指相扣,他投过去的眼神,我真的实实在在的觉得他可怜。
但是弟弟,醒醒吧。
青春真是留不住,嗑药的青春更加留不住。
不信你看看布拉德·兰弗洛。
文青45度角地哭了在几个朋友的鼓励和陪同下,我终于平心静气地看完了≪Beach Rats≫。
妈逼的什么狗屁破鸡巴玩意儿!!!
照理说一般的什么coming of age什么queer cinema之类的电影在我这里都会自动加分。
尤其是主角还长得美的:胳膊是胳膊腿是腿,屁股光洁紧致,连逼毛都精心修剪过了,再加上一张幽怨的欧式文青脸,颓唐而迷惘地凝视夜空中的焰火,眼角再噙着点泪光,文青得能让你一秒钟能联想起无数的James Dean加≪野芦苇≫的二次方。
<图片2>看完后我花了半个钟点生闷气。
不是觉得这电影拍得太烂,而是被里面的故事给气到了——电影本身其实拍得很细腻。
终其原因,是我觉得这个主角太令人讨厌,不论演员把他表达得再敏感、脆弱、纯真和法式文青,单凭他做的那些事情,他于我这里得不到丝毫的共鸣与同情。
英文影评里时常能见到一个词说某个角色unsympathetic,用在这孩子的角色上再合适不过。
有时我想这些觉得自己fully entitled的白孩儿们,如果他们亲身去经历过很多其他人真正经历过的苦难,或许Grindr之类的破鞋软件上不会有那么多恶言恶语,等他们长大后做了官或是其他什么重要人物,世界政治也许会太平许多。
省得进进出出挂着一张脸的,看着就想十几个大嘴巴子的上去抽他——这要是我儿子,扭送去乡下插几个月的秧,回来保管什么屁毛病都好了。
悲剧就是当着你的面毁掉美的东西。
GAY就是当着世界的面毁掉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青春是最美的东西。
每个GAY都是天生的悲剧大师。
烟花绚烂,与你何干青春残酷,你更倍之你是戏剧界最糟糕的伪装大师你又是真实人生里最无奈的小丑所以每个GAY都是天生的分裂症危险是美丽的但你却不能把伪装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重合就像折叠世界突然平面化了留给你自己的,只剩下绚烂又模糊的烟花。
纽约少年Frankie(哈里斯·迪金森 Harris Dickinson饰)的父亲得了癌症奄奄一息,自己与母亲也关系失和。
Frankie整日和几个社会边缘少年吸食毒品,借此打发无聊的生活。
毒品之外,Frankie隐藏了自己渴望同性身体的秘密,结交了性感女友。
一方面对于女友的生理需求无法满足,使得Frankie甚是矛盾;另一方面,Frankie在纠结自己到底是不是同性恋的同时,又忙于在网上和同性约P。
《沙滩鼠》是女导演伊丽莎·希特曼的作品,该导演凭借此片获得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类最佳导演奖。
男主角哈里斯·迪金森也借此提名第33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男主角。
(最终获奖的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蒂莫西 ·柴勒梅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占有我,问我想不想要就好!
)
整部电影聚焦于同志少年的“深柜”问题,配乐、画面和剪辑等整体呈现出的效果像是男主的私人日记片段。
导演试图拍一部引人深思的同志文艺片,但《沙滩鼠》却又达不到文艺片的水准;说它是肥皂片,片中的部分内容却又值得探讨。
导演借助“男同志”的标签,引申到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与选择问题。
1【渣gay比渣男更甚】影片一开头,就是Frankie浏览同志约P网站的画面。
随后和朋友外出,交到了漂亮女友。
女友主动和Frankie欲行羞羞事,对女性“无法坚挺”的Frankie只能借口自己嗑药过量嗨大为借口。
之后女友离开,Frankie为了掩人耳目求复合。
第一次和女友爱爱,Frankie是在隔壁自己撸硬了后才勉强行房事。
于此同时,Frankie恋老,频繁和年长者约P,野外、开房等等。
带性感女友去酒吧,Frankie遇到了自己曾经的炮友酒保,甚是尴尬。
在隔间与女友爱爱到一半时,索然无味的Frankie中途抛下女友,又开始“寻老”。
除了在情感和性的问题上欺骗对方,Frankie还沉迷于毒品。
不顾自己癌症的父亲,悄悄当掉了母亲的饰品购买毒品。
到最后无力购买,Frankie与同伙合作,诱骗其他同性恋,以此抢劫他们的财务和毒品。
从来没觉得同性恋是什么值得褒扬或贬低的身份,因为性取向不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性取向和道德、价值不挂钩。
同性恋不渣,羞于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也不应该被批判,但是隐藏自己性取向的同时去伤害别人,则是非常可耻的事。
隐藏自己的同志身份,你是欺骗自己;隐藏自己的同志身份去和别的姑娘交往,你是欺骗别人。
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我能接受形婚,但对和直女结婚的同志向来无法认同。
你出柜或不出柜,受伤的只是自己所在的一个家庭。
你若隐瞒性取向,和一个完全没有性冲动的直女结婚,你伤害的是三个家庭:自己的,对方的,你与对方建立的新家庭。
这种欺骗,别扯什么环境所逼,身不由己;所有的环境最终都由个体去塑造。
同志和直女骗婚,所谓的向环境妥协,不过是向人性中丑恶的自私妥协罢了。
希望天下所有美好的姑娘,都不要成为渣gay用来满足自私的牺牲品。
2【出柜这个,真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影片中,男主Frankie两次试图出柜。
一次是试探性地问女友,如何看待两个男生之间的亲热。
在女友轻描淡写说那是同性恋后,Frankie转移了话题。
另一次是Frankie和朋友们闲聊时,他跟伙伴们讲述自己上同志网站,跟男人啪啪啪的经历,但他却捏造了一个谎言:只是为了获取大麻。
无论是女友、母亲、甚至他的朋友,都没有表现出对同志群体的歧视。
但Frankie却无法走出自己的内心,缺乏勇气承认自己。
女友和他拍ins上标准的情侣合影,他面无表情的配合,心里想得是:可以跟妈妈交差了。
在影片的结尾和几名同伙诱骗其他同性恋者抢劫他们的财物,以昭示站在异性恋阵营的立场。
只可惜身体这东西,比任何事物都诚实。
Frankie再度沉迷于同志网站。
Frankie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否处于青春期没有关系,这种孤独源于内心欲望和现实选择的对立。
这种对立造就的撕裂感,让男主角整日无所事事,架着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行尸走肉般地度过漫长的日子。
日裔美国学者吉野贤治在考虑自己是否出柜的问题时,他的一位老师对他说了一句话:“你最大的天赋,是你能够面对你自己”。
一个人只有遵循自己的天性,才能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
若不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只能像机器一样游荡;想改变却又看不见光,在黑暗里寸步难行。
如果我们有成为某种人的权利,那么我相信,从逻辑上和道德上来讲,一定就会有说出自己是什么人的权利。
对我而言,只有当我克服了掩饰的要求时,同性恋才能从一种状态变成一种生活。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拥有我的情感,我的政治,我的爱人。
在出柜的问题上,澈澈向来是那种不张扬自己是gay,但也不刻意隐瞒自己性取向的作风。
进入社会结交了一位朋友K,帅气且优秀。
在之前创业抢夺资源的过程中,K是唯一一个能把澈澈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的朋友。
我们一个共同的女性朋友多次劝告我不要向K坦白自己的同志身份,认为K那种钢铁直男接受不了。
前不久做公号,某天晚上。
澈:我在写公号文章。
K:什么公号,让我看看。
澈:你要看?
那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我要给你说个事。
K:啥?
澈:我喜欢男生。
···K:开玩笑?
澈:这种问题也开玩笑?
···K:叔叔阿姨知道不?
有没有去看心理医生?
澈:差不多知道,这种问题需要去看医生?
···K:澈澈,我很感动,谢谢你能告诉我。
澈:哦K:真的很感动。
我不会给别人说,我女友也不说。
我对他的出柜经历就是如此。
之后的几个月里,他还是会主动给我打电话,和我探讨工作、感情的事。
他还说:“澈啊,我一直有看你的公号文章。
怎么说呢,你是第一个我接触的同志,但我为你骄傲,因为看你的文章,发现你对自我身份的认可度特别高。
”
彩蛋:电影中深柜的不止男主一人,还有哪个大家去电影里找。
推荐另一部深柜电影:我有钱有颜,我自虐十年留言点赞数最高的两位朋友加李澈微信拿红包。
午睡之前,记得看一眼12:40澈澈有没有找你。
一个专注同志电影的暖心微信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近期金老师对澈澈说:无论男女,只要你的身体能获得快感 看两个老头间的人鬼情未了,竟让我边笑边哭 只要能把帅哥骗到手,管他趁火打劫还是趁虚而入历史莫里斯 有钱的基友 | 一炮定情 | 玩区块链的gay夏威夷 | 叔侄恋 | 羡慕其他gay | 吴彦祖和冯德伦 | 体育生分手 | 跆拳道 | Gay的新年祝福!
给直男写情书 | 三个儿子全是gay | 同志电影节
文 / 迈克尔·科雷斯基(Michael Koresky)“我真的不知道自己钟意哪种类型。
”弗兰基(Frankie),伊丽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在《沙滩鼠》(Beach Rats)中塑造的这个主人公年方19,因为还藏在柜中,所以每次被问及自己的偏好时他就习惯性地用这句话挡回去,一遍又一遍的回答几乎把这句话铸成了一块挡在身前的盾牌,但他不知道这几个字也可能会泄露一些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真相。
他说这句话是为了解释自己的性取向和性癖好,因为那些在交友网站“布鲁克林男孩”上碰到的中老年男人总会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弗兰基也许永远不会明确回答自己到底钟意哪种“类型”——在某场戏中他曾经解释过之所以选择和中老年男人约炮,只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人不太可能跟自己的朋友有所交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特别钟意于某件事情:被这些男人用爱慕的眼光凝视。
影片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弗兰基躲在自己昏暗的卧室里自拍,手机的闪光灯打亮了他的肉体——在一明一灭间快速闪过胸部、肱二头肌和腋窝——为了让自己成为男人们的欲望投射对象,他要努力打造出一个充满性诱惑的形象,总之就是要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有所区别,不是在这里添一点就是在那里减一点。
希特曼依靠外在的人种学和内在的同理心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生活的本质,因为确实有这样一群人被死死地钉在某种社会的、某种地理的位置上,动弹不得。
早在2013年,她就用一部优秀的长片首作《感觉就像爱》(It Felt Like Love)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生于弗拉特布什长于弗拉特布什的作者型导演,她已经浸淫在布鲁克林那个少男少女的世界太久,所以她懂他们,知道他们既被性欲所支配、又为秀色而烦扰,但无论是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是外部行为都被禁锢在一个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中。
《感觉就像爱》的背景设置在工人阶级聚集的格雷夫森德,对于刚刚步入青春期的莱拉(Lila)来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欲望贲张的世界,没有人在意她初开的情窦,更没人教导她该如何领会其中的奥妙;相对于《感觉就像爱》,《沙滩鼠》的兴趣不在于从面上描绘一个结构成熟的社会群体,而在于从线上深入弗兰基的个人世界,弗兰基的生命主题就是日复一日躲在自己苦心孤诣想要维系的异性恋面具下,然后等待着前往羊头湾撒野的日子,只有在那片沙滩上他才允许自己沉湎于片刻的欢愉。
整个夏天,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带着面具的弗兰基总是和几个穿着跨栏背心、装出一副男子气概的小伙伴鬼混,他们不是在一起嗑药;就是在科尼岛的游步道上闲荡;弗兰基躲着他那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妈妈(凯特·霍奇[Kate Hodg]饰);然后惴惴不安又谦谦君子般向越来越不耐烦的西蒙妮(玛德琳·温斯坦[Madeline Weinstein]饰)献上殷勤。
这对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房事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失败之前西蒙妮已经发现笨手笨脚的弗兰基有着一双“悲伤的蓝眼睛”,她大概用自己的第六感触摸到了某些东西。
更让弗兰基心烦意乱的则是他那躺在客厅里被癌症一点一点吞噬的父亲;这不仅深深地扰乱了弗兰基的心境,这种心境也给了他一个可靠又顺手的借口,一个可以为自己不能与西蒙妮完成交媾开脱的借口——这个细节所涵盖的意味既复杂难言,却又条理清晰,就编剧技巧而言,影片中类似的设计充分证明了希特曼有种举重若轻的创作灵气!
尤其是影片最后一幕更是如此,弗兰基的内心虽然涌动着一股暴露真实自我的冲动,但表现在行动上却模糊了受害人和攻击者的边界,这一设计充满了令人不安的诡异感。
《沙滩鼠》是一部在焦虑和骚动之间来回摆荡的电影——究其本质,这其实就是对少男少女那点隐秘心思的无限靠近——而在这个个案中,弗兰基的隐秘心思更是因为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而在风雨中飘摇着。
“两个女的亲热很性感,两个男的亲热是同性恋。
”当弗兰基鼓足勇气把一只脚跨过安全区抛出这个问题之后,西蒙妮很直接地就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虽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但足以证明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谎言中,哪有什么所谓的“后同性恋文化”时代?
尽管弗兰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还拥有模特一般轮廓分明的身材,但他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隐藏起来。
希特曼选择20岁的英国演员哈里斯·迪金森(Harris Dickinson)饰演这个角色更是凸显了弗兰基的局外人身份。
虽然迪金森已经把布鲁克林口音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第一眼看过去他还是太异类了:这位金发碧眼、没有纹身的演员站在他的小伙伴旁边实在太不一样了——而且在传统的审美上确实要比他们更加英俊——小伙伴是从当地社区招募的三个素人演员,大卫·伊万诺夫(David Ivanov)、安东·谢利亚尼诺夫(Anton Selyaninov)和弗兰克·哈卡杰(Frank Hakaj)的表演既本色又自然。
随着故事往前推进,弗兰基眼看着自己切割两个世界的围墙逐渐坍塌,他的无措也一点一点变成了绝望,而迪金森那与众不同的飘忽感——特别是那双“悲伤的蓝眼睛”——更是成了我们进入角色世界的窗口,眼看着他的心在胸中一点一点崩裂。
影片中段有这样一个场景,弗兰基趁着夜色的掩护,在那片草木丛生的海滩上与一个中年男人偷偷约会,打完炮之后他独自涉水而去;他一步一步往深水中蹚去,而镜头却停留在原地,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背影一点一点被无尽的黑暗吞没。
希特曼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代美国人的重要肖像画家,而她关注的永远是那些如花一般娇嫩如花一般脆弱的年轻人。
2017年发表于《电影评论》(film comment)7—8月卷2022年5月20日译于杭州原文地址:https://www.filmcomment.com/article/review-beach-rats-eliza-hittman/
结尾男主在夏天的烟火里迷茫稍有点弱,进入青春期的妹妹和失去丈夫的妈妈角色挺典型的。
反而是女主让我觉得存在感有点弱。
最后把男主甩了感觉情节铺垫有点不够。
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不断给男主送酒的酒保,那双用力摁着男主头的手。
有一种因爱生妒的感觉,哈哈,让我意淫一下。
另外男主去检查前一晚有没有出事的那个镜头,天空很美
没什么感觉,平淡无奇
颜值和身材满分,男女主都是,可惜剧情寡淡如水,能明白导演想讲得这类真实的人,但却是让我看得想睡觉。
少男日记:他比烟花寂寞——湿漉漉的只能在暗地里闷烧(闷骚),却无法绽放。
靠着磕男主四人组的颜和肉体看完了整部,真希望故事能出现转机,有人能拉男主出泥潭. 另,男主四人组有股子浓浓的英国味
「Fireworks are like the opposite of romantic.」
虽然男主的肉体和颜真的很美好 但这剧情也太无聊了
看≪Beach Rats≫看十几二十分钟时,感觉上是Aryan Nations版本的Tangerine≪橘色≫。制作和演绎都是精美的,可他们的痛楚于我看到的到底和我们有隔阂,看着还是直白浅显。并不是说有色人种的故事就更难些,但你一个美丽的金毛日光海水下空气清新地游荡着,还这样那样的郁闷是不是有点作?
pointing finger or ring finger? 【果然是女导演更明白同志的青春期触动,那种社会化初期的愚蠢让人脆弱也让人流连
完全无法承受男主迷茫又忧郁的眼神,脆弱得像一碰即碎的玻璃。青春是无尽的困惑和反复实验.....
把老套的【深柜/出柜】同志题材拍出了新意。没有常见的痛苦挣扎,性取向只是青少年追求颓废空虚的筹码。这片和“上帝之国”平分了今年圣丹斯两个导演奖,但掌控力明显更胜一筹,至少看不出女性导演的痕迹,荷尔蒙多到炸屏!男主除了性感完全词穷了,肉体是真鲜美啊...
同志电影能不能不要再拍的那么苦大仇深的了,除了男主的颜剧情一塌糊涂。
好久没看过这么虐心的片了,哭了好几处。导演很温柔的描述了这个男生的痛苦,虐到吐血。最梦幻的coneyisland最惨烈的成长。结尾余味深长。渴望与人联系但是却什么都说不出口。至于不上学/工作,因为阶层的狭隘和贫穷的恶性循环吧。肉体又多美好生命就有多荒废。完爆cmbyn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禁欲主义在,更多是关于性的影像而不是性。所以最后看烟花也就是在看Porn而已。
2.5/5 关于身份认同,在交过了一次短暂的女朋友不断地onlinedating老男人之后,这个布鲁克林大男孩似乎在逃避自己的性取向其实是male。男主几乎一丝不挂地演完了全片 #hotsummerday
双亲倒置的俄狄浦斯梦魇。青涩的男孩无从分辨而选择,尽管为了维持社交投入了昂贵的代价。所有的交往对象,他也都没有真感情。在摇晃的特写到底里,我们也一脸茫然到底。
写实的风格很不错,让人想起《美国甜心》,只是更缺乏叙事和印发的共鸣,不知道把两小时献给布鲁克林小年轻的无所事事上妥不妥当,虽然肉体是美好的,但感觉自己得更加有所事事才对。。。映后导演上台时才知道竟然是女的!lff
所以说,人,真的不能太闲。#还是要工作#
「D」无所事事,终日惶恐。
深柜➕毒品
很好又没那么好,期待的感情宣泄没发生心中的困惑没有答案,就…很现实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