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实这部电影也是很巧合,之前本打算看一部叫做«天使之恋»的日本电影,可是开头就是女主援交,男主脑癌,着实咽不下口。
于是点开了这部电影,不过这两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师生恋? 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观感是,用画来比喻的话,是极其标准的学院派,它文艺地有章法,确切地说,导演至少是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或者电影素养的。
那些放慢的镜头,看似无意却暗射着人物心理的画面,恰到好处的节奏就是最好的证明。
它描写的真就是青春期的一件小事,没有起伏的剧情,平淡地就如同你我的年少时光每天会发生的故事一样。
但就是这份真实,让它显得格外宝贵。
我想起我小时候常去少年宫学画,少年宫大概是我那座小城里为数不多的古老建筑。
绿色的漆墙,灰色的大理石地板,是中间有着天井的那种建筑,天井里面栽种着细竹。
绘画教室总是杂乱无章,堆着石膏人像,还悬挂着许多学生老师的画作。
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三三两两分散坐着,小声讲话也不会有老师管束。
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最充满绮丽幻想的几年时光。
当我产生这样的联想以后,我就明白,这部电影记录的其实是极其私人的回忆。
它并不追求,"每个人青春都会发生"的故事那样极具概括性的野心,它要实现的,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少女一个夏天的心事。
女主角很美,稚嫩像一面刚刚张好的帆,她是透明的,好像要滴出水来。
导演其实画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少女的躯体和脸庞。
她是那样纤尘不染,刚来到人世,羞怯而又好奇地四处张望。
而邹野这个时候出现了。
邹老师是神秘的,从成人世界里来的使者,他虽身安一隅却还留有那么丝野性,尘世的泥土也掩盖不了他干净的气质。
但他注定是短暂停留,这里是留不住他的,他迟早要回去的,回到他自由的天地。
少女是大胆而单纯的,就像她自然地央求邹老师请她吃饭,又自然地挽上邹老师的手,以为对方其实心里也会有她。
虽然什么也没有,如果有,那也只是单纯的对美的欣赏,并不会往下细究。
年轻的美好的脸庞,何况是这样有天赋的女孩子,不会不喜欢,只是喜欢的方向并不相同。
初窥人世的少女爱上了她见到的第一个男人,她开始观察他的一切,他的细节,他的画,他的茶杯,他的工具盒,只是想离他近一点,最好,离他的心更近一点。
然而最后邹野什么也没有留下,寄回了同学录,没有写一句话。
只是他偶然捕捉下来的绘出的少女模样,留在1997年九月的某一天。
少女未曾真正懂得他,他又像蜻蜓点水,水面留下涟漪,又飞到了别处去,虽然对于那时的少女来说,感觉仿佛是天要塌了的事。
我们也曾那样,骑着单车和朋友们穿过林荫大道,做过很多不可思议又让人啼笑皆非的傻事。
而谁不曾喜欢过自己的老师呢?他神秘如同外星来客,他散发着成熟的魅力,对那时急着长大的我们,这些都是同龄人不可比拟的。
它明明讲的不过只是一个私人的回忆却又像是再说每一个人的事。
它的真实打动了我。
1.关于贯穿电影的那只鸟,珍惜保护动物。
用它的各个姿态来体现女主的心理状态,开屏那里很明显了吧。
2.照在女主脸上的光。
是她发现了那张邹野为她画的那幅画。
对女主而言,那幅画本身自带灯光吧。
(我想邹野有那么一瞬间的心动过女主,至少我为你画画时,你成为了我下笔的灵感)3.邹野的爱人应该已经离世。
细节1.灵感消失,再也没有了创作的灵感。
细节2.校长说,是邹野的爱人,而没有说是曾经或从前的,想必是......4.邹野大概是因为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也对女主对了心所以决定离开的吧。
5.拔了鱼的插销,因为知道自己要走了,徐京一直处于不务正业的状态,除了邹野谁会如此容忍他?
无非是想断了他的念想(这次鱼养成了真的赚了钱,估计他连学都不能念了,本来就不好好读书),让他不要在该学习的年纪选择去赚钱吧。
6.最后空白的同学录。
但是整本同学录都已经装订的很好,也体现了邹野的用心吧。
7.叶楠老师。
她心里是羡慕女主的,更羡慕她那个年纪,不经历社会与现实的洗礼,悸动的心不光是女主,还有王雨夜和女主的朋友。
在那个年纪,才可以不受任何影响,不计较得失,单纯的喜欢一个人。
8.情感实在是太细腻了,真的很喜欢这种表达手法。
女主也做了很多当年怀春少女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但是那种偷偷的喜欢,就连名字放在一起都觉得莫名开心,这种心情,没有体会过的人不会懂得的。
好看,不是因为故事本身,电影内容其实很单薄,“好看”之处在于摄影和角色,美轮美奂的光影,对于青春期少女心的把握恰到好处,生物课与美术课的大胆隐喻,师生恋或者单相思这种入猫爪心口的懵懂与躁动刻画的很唯美,可惜大环境下,这个故事未能进一步发挥,有些可惜,但仍然强过绝大多数青春片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去年的上海电影节,女导演刘紫微获得了最佳新导演提名,不过当时并没有看片,一年之后该片姗姗来迟,并赶上了毕业季,目标很明确,《我心雀跃》希望借助本片再次刮起一阵青春之风。
不过这场风刮得有点猛,个人观点,这部电影不算青春片,如果不是尺度的问题,这片拍成情色片都没有问题。
因为这部电影是在描述“师生恋”的,严格一点来说,本片是单相思,一位高中少女对美术老师的单相思。
“不爱学习”的青春期高二时分,一般孩子来说正值18岁迈入成年,对外部世界和异性充满了好奇。
这个节骨眼上,用情窦初开大概已经不能形容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态,看三级片都到了法定年龄了,性懵懂还差不多。
中国古代女子年方二八的时候都可以结婚了。
还有当代西方,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如果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对异性(或者同性)产生点XING趣的话,家长一定会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的。
就是这个时期,从少年到成人的关键年龄段,在我国实际上是比较尴尬的,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孩子们都为了一年之后的高考而奋斗。
所以这个时候在学习压力面前,关于“早恋”成为了18岁孩子们最常见且突出的问题。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当年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老师在斥责那些心猿意马、甚至出现早恋问题的学生时,几乎都会用学习来做杀手锏,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不爱学习”,反而那些凡是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想法的的学生,老师会谓之“爱学习”。
我相信大家当时都是“不爱学习”的同学。
扯远了,回到《我心雀跃》,电影就是描述这一群“不爱学习”的同学,并且将焦点集中在一位少女身上。
描述高中青春期情感的电影很多,但以少女作为角度实则不多,本片的故事大致让人觉得这是女版的《教室别恋》或《钢琴教师》,甚至是女版的《西西里美丽传说》。
但这部《我心雀跃》在内容上是无法与上述作品比拟的,原因各位自然懂,审查嘛!
所以本片的编导自然也懂,干脆放弃内容方面的营造,而是专注情感方面的刻画。
可以这样说,看了这么多国产青春片,本片在情感上,对少女心懵懂的情感刻画,是最为细致的一次。
其实我们的青春真的没有那么多爱情,那么多矛盾,并不是一定要依靠巨大的矛盾冲突才能体会到青春的阵痛。
主要还是在于对于青春时代情感的还原,所以很喜欢这个片子把爱情弄得很朦胧的感觉。
而且为了专注于情感,电影索性放弃了对在校学生读书环节的描写,单单描写课外活动。
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情感上的刻画。
这个故事似乎离学校有些远,却用了同学们课间中的打闹和值日、黑板报、同学录等小细节来让本片“重回校园”。
且电影中只出现了一堂课——生物课,选择这堂课的“目的”也是明确,象征着学生们的生理变化,还有一位性感漂亮的女老师,让不少男生心猿意马。
而女主角的“目标”,是一位美术老师,象征着学生们如画一般、不掺杂质对美的追求,二者结合,构成了《我心雀跃》最基础的情感与美学特征。
从暗恋到悸动的变化青春期的暗恋,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很羞涩的事情。
而且随着女主角刘唯唯对于情感的态度,也是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最初,当女主角在校园中一次又一次的窥见和接近那位美术老师的时候,如含羞草一般的表情,那欲言又止的神态,直挠心底。
那时候的爱情真的是朦胧简单的,喜欢的TA,特别想要和他说话想要努力对TA好点,然而就是说不出口.....不小心碰到一个衣角,都可以脸红半天的感觉,电影描述的极为准确。
同时,对比于刘唯唯对男老师邹野的情感,本片以王雨夜为首的男生,对于性感女老师的态度,却是那样的简单直接。
不同性别,对待情感的不同方式,更加凸显了女主角的情感变化,细腻、羞涩而又专注。
而最随着与邹野的接触,让女主角的心态从羞涩压抑转变为相对直接,说白了,就是对于“禁果”的渴望。
从片中女主角照镜子发现自己曼妙的身材开始,到偷了老师的饭勺吃饭“间接接吻”,最后到雨夜大胆着尝试挽着男老师的臂膀为结束,这是在那个时代,对一名女生对情感的最大限度表露,浅尝辄止。
本片关于情感的表露,就停留在那一刻,就像那同学录的封面,所有的故事以及结局,就像那破碎着五彩玻璃,虽然碎裂无法还原,但色彩斑斓,仍可以凝聚在一起,焕发出色彩之色。
这就是青春啊,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就是那简单的懵懂,从心理到生理上的变化,虽然浅显,但细致,如易碎的玻璃。
电影中的几处细节,对女生心态的把握,恰到好处。
结尾那一幕,同学录上并没有留下老师的笔墨,所有的一切,就像一场春梦。
少女情怀总是诗然而电影后半段几处特写镜头,个人感觉是比较多余的。
也是没有办法,就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后半段那样,这里本该是青春期少女独处时那种很大胆的“个人动作”,但是在国内,大家都懂,用这样的特写镜头表现,以及是最大尺度了。
说道镜头,非常赞的摄影和构图,晶莹剔透。
导演刘紫微是一名女性,非常会拍少女,那轻盈的身材,如薄纱一般的衣服,透露出女性独有的玲珑曲线,再加上模特出身的孙伊涵曼妙的身材,多出刻意不穿校服的画面,非常唯美且风格突出。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电影中那场两位闺蜜在床上互相逗趣的场面,让我想起了土耳其电影《野马》,同时池韵饰演的闺蜜,也贡献了片中唯一一场内衣秀,好像是透视滴哦!
值得一提的是,大概为了凸显女主角的身材,孙伊涵在片中是不穿传统内衣的,而是用隐形胸罩,而且服饰都是低领露肩,女主锁骨很美。
拍女主的时候,除了高亮背光衬托女孩纤细的身材外,不少镜头是自上而下,模特出身的孙伊涵虽然胸不大,但这样拍下来真的有沟啊,而且有几处几乎走光。
女二号池韵大白腿很美,所以片中这位几乎都是小短裤出镜。
说白了嘛,导演是也是女性,知道怎样拍少女最美丽。
上世纪70年代,有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叫做《少女情怀总是诗》,导演是摄影出身的大卫·汉密尔顿(去年过世),该片对性懵懂时期的少女情怀亦描写入微,却是建立在大胆禁忌的风格之上。
个人感觉,《我心雀跃》更适合“少女情怀总是诗”这个片名。
电影的镜头同样唯美,却不掺杂任何情欲向的杂质,虽然部分镜头和细节比较大胆(说实话,个人看得很high),但却非常隐晦。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男主角宋宁的展示,很普通,对比与美到极致的女主角镜头,男主角的几处镜头让这位就跟出土文物一样。
起初我以为是导演不会拍男性,后来才想明白。
电影几乎所有展示男老师的镜头,都是女主角的主观镜头,女主角看到什么,我们就看到了什么。
他的面孔、背影、胳膊,她一直在盯着他看,这是本片很隐晦的地方。
PS,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97年,有一处穿帮镜头,女主角的剪贴画中,出现了《星战前传》的海报,后者是1999年公映。
PSS,电影这些镜头把握的恰到好处,“恰好”在什么地方,只要镜头在往下挪一寸,女主角的头再低一下,这位就绝对走光了。
而且对于情感的描写只要在深入一丢丢,这绝对是一部情色片。
所以,这位导演,拍情色片,一定非常好看。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青春还是离我们太远。
刘唯唯听着歌在床上蹦蹦哒哒,打碎窗台的玻璃瓶子,把房间装很多小灯灯,大晚上自我欣赏……她妈妈的反应,让我一度以为那是后妈。
那是我理想中的青春。
同学们个性大不相同,却又相处得真实美好。
老师像朋友一样,可以聊天,我能说出自己自以为是大人了的看法,他也能解答我的一些疑惑。
没有高考高考的压力,我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家长总是出差,身边没有人管束……太美好太干净了。
电影最成功的是,虽说与我们的现实距离太遥远,却没有虚幻的桃花源般的疏离感,我们从中能找到与自己共通的地方,也许不一样,但却让我想起好多好多。
那时,我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开始说些大人的话。
那时,我们以为自己做的什么事,可以影响学校的决定。
那时,我们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也喜欢自己。
暗恋这种单向的爱注定是件自伤的事儿。
但是青春期的暗恋并不悲哀,反而显得酸酸甜甜,在花样年纪留下美好的悸动。
从情窦初开,到怦然心动,再至默默喜爱,最终无疾而终,刘唯唯对邹野的暗恋过程,支撑起剧情的主干。
剪杂志插画拼贴而成的同学录,窗前摆卖五颜六色的玻璃瓶,还有房间小灯泡的一闪一闪亮晶晶,这些象征寓意的物体,无一不投射出刘唯唯心中色彩斑斓的青春梦,以及对浪漫爱情的无限憧憬。
窥视邹野一举一动的小鹿乱撞,挽臂传情时被拒的不知所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不能入寐。
虽然刘唯唯对邹野的情感没发一言一语,但精确运用的镜头语言,则把她暗恋后者的细碎小心情、可爱小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片中没有开启的师生恋,只存在一个夏天便匆匆完结,即便有着淡淡的苦涩,仍不失美好的滋味。
而发生在青春期里的暗恋,对于你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尘封在心灵深处的隐秘,不时跳出来告诉自己,曾经有那么一场似知非知、似懂非懂的爱情独角戏,自己忍受、自己终结,一切的惊心动魄和九转回肠都发生在于无声处。
没有炫富,没有撕逼,没有动不动就情怀,动不动就自我感动——这部青春电影,真的就是青春本身啊!
作为80后女导演,刘紫微这部片子竟然有点第六代导演的影子,踏踏实实,认真做电影,不可以找噱头,不玩网络段子,这种不着痕迹的青春描摹跟那些为了圈钱而涉影的妖艳贱货们不一样。
刘紫微具有女性导演的细腻,对于青春时期暗恋的古怪小心思总能琢磨得很细致:带有对方唇印的水杯,书架上只有自己注意到的小恐龙,跟踪,查课表,在身边不言语却心甜意恰的满足,这些都是暗恋时最容易忽视却最动人的小细节。
而电影也给足了留白:白雀的情绪变换,少女在房间里的独自空间,不必刻意推进剧情,却为情绪铺垫提供很好的想象空间。
刘紫微真的很会拍女人的美呀!
刘紫微也真的是很会欣赏女人,全片有诸多对于女生“性感”肢体的描摹,女主的耳朵,脖子,脚趾,脚踝,长腿,叶老师凹凸有致的曲线,这些看上去不情色却又充满青春荷尔蒙味道的画面,为青春萌动时期的少女心事做出了非常好的铺垫。
孙童鞋也真的很会演戏呀!
模特出身,而且拍戏时正值高二。
举手投足,抬眉闭眼,全是情全是戏,把一个青春期幻想爱情的女生活生生的灵气表现出来了,关键长得这么美还能让你时刻感受到她演技在线,这真的很难得!
总之,这是一部清新脱俗的青春片,没有大咖,没有故意搞噱头,有的就是回忆里淡淡的甜的青春味道,我很喜欢呀!
读书时会因为文字的张力,让书页变成电影的帧画,一页一页成了电影。
电影有时会因为画面的收缩,让帧画变成书页的文字,一帧一帧成了诗。
《我心雀跃》《我心雀跃》就是一部诗,一部少年时代的心动史诗,浩荡又柔软,万钧又轻盈,漫长又易逝,艳丽又朴实,张扬又静谧。
电影本身和电影内容的“拧巴”像拼贴画一样,相反又相融。
《我心雀跃》是心脏砰砰跳时的第一口深呼吸,不得已地欢欣又忍不住地骄矜。
性感电影像诗,是电影拍了性感,并且羞怯化了性感。
羞怯化的性感,就介于色情与纯情之间,左右摇摆,既有不越界的底线又有想越界的渴望。
拉扯,并在拉扯中汲出力量,在力量中产生了美感。
《我心雀跃》性感是什么?
性感是女老师洗完却没有吹干的头发,湿哒哒地垂在肩膀上,乖巧温顺。
性感是女同学刚吹好的蓬蓬的头发,生命力旺盛,仿佛一片森林。
性感是女老师穿紧身衣时,昂起来的胸部、翘起来的臀部、收起来的腰线,是暗示又是警示。
性感是女同学薄凉的背部和背后凸出来的脊柱骨,一二三个骨节一清二楚。
性感是女老师薄纱裙下两条腿勾出来的悬在中间的空白。
性感是女同学凹下去的肩窝和悄悄支出来的胸部。
性感是女同学不穿文胸,也是女同学穿上文胸。
性感是女老师撩过的头发,也是女老师不撩的头发。
性感是什么?
性感是男老师走路飞起来的手,是他站着时的叉腰,是他倒开水时顺便的浇花,是他站在了阳光里也是他站在了阴影里。
性感是男同学贩卖磁带的别无二致,是半夜翻墙被逮住的怂里怂气,是看见女老师时端起鱼的不自知的调戏,是偶尔发一笔横财时得意忘形地“走一个,走一个来!
”。
《我心雀跃》里的性感是空气里弥漫的荷尔蒙,和不敢承认荷尔蒙的羞耻。
是跟风就起的性冲动,和克制性冲动的羞赧。
是书本和大人带来的性启蒙,和佯装没被启蒙的羞怯。
是光影叠加下,教室窗台倒在地上、是玻璃瓶颜色刷在脸上、是老师的影子黏在心上、是学生的心思闷在眼上。
写出来,全都是诗中不可替代的意象。
欢欣《我心雀跃》呈现了三种“欢欣”——女同学对男老师、男同学对女老师和女同学对男同学。
女同学对男老师的欢欣是主线,男同学对女老师的欢欣是辅线,女同学对男同学的欢欣是衬线。
把这些线缝一缝,缝成了成年前后相接的诗。
《我心雀跃》学生时代的爱情格外打动人心,因为无法游刃有余。
情绪不受控制,眼神不能抑制;心脏怦怦跳到嗓子眼了就使劲深呼吸,把不得已地欢欣换成忍不住地骄矜。
所以有了精力旺盛、一动就停不下来的人痴望某某时一刻的停顿与宁静。
所以有了大摇大摆、冲劲十足的人在靠近某某时一刻的犹豫与畏惧。
所以才有了小心翼翼后的进出自如、偷他汤匙的内心窃喜、喝他浓茶的如牛饮水、抄他课表的忙乱慌张、制造偶遇的天衣无缝、写他名字的执拗认真。
所以才有了从小说里抬头的目不斜视、全班拉票的死乞白赖、夸她貌美的古怪精明、跃跃欲试的不知所谓、越俎代庖的低声下气。
所以才有了满腹心事的烦闷、精准定位的注意、大言不惭的自信、偷偷摸摸的讨好、佯装无事的嬉闹。
心脏怦怦跳到嗓子眼,深呼吸要把一口咽回去。
心跳是见到某某不得已地欢欣。
深呼吸是欢欣之后忍不住地骄矜。
不能被你知道,但我有点想让你知道。
不能被你一眼看到,但我有点想露点马脚。
不能被别的人开玩笑,但我有点想让你开开我的玩笑。
画家
《我心雀跃》你无法不爱上一个为你作画的画家。
他望向你、凝视你的眼神,深情、缠绵,是冬日里冒着热气的温泉、是夏季里刚从冰柜拿出来的雪糕,是考试复习时偶尔的瞌睡、是考试结束后跳跃的狂欢,是镜子与镜子的对望、是东风与西风的相融,是西红柿炒鸡蛋、是红灯笼配金灯丝。
这一眼,是希冀共度一生的祈愿。
下一眼,是白色粉色婚礼的宣言。
一眼一眼,从你身上慢慢拿走一个个细节,被他从会动会闹的人变成静止无语的雕塑。
一眼一眼,从你身上慢慢取走器官、骨骼、血液和废气,重新搭建,重新上色,重新捏合。
你无法逃过一个画家,他为你作画,画是他的,你也是他的。
你在他为你作画的短短一日光景里,找到归宿,找到故乡,找到母亲曾包栓自己的子宫。
他的笔是连接你俩的脐带,他的纸是养你托你的羊水,他是你意象上的母亲。
而你做哪吒。
但你不会知道他望向你的眼神,究竟是对你的深情还是对灵感的深情。
他也曾对一个石膏体流露出这样难解的眼神,或者是花草、或者是门梁,甚至脚边的蝼蚁,甚至地上已死的纸屑。
他眼波里荡漾的缱绻涓涓汩汩摸过万物,你身在其中,只觉荣幸,不觉委屈。
陷进去,不是选择,是从脚趾缝隙里升腾起来的本能。
你坐定成佛,他仍然是个四处周游的画师。
无所谓,成了佛,你想,成了佛,以后就能保他平安、顺遂、求仁得仁。
万分值得。
《我心雀跃》最可爱的一点,是它设计了两个形象差别很大的老师——女老师漂亮性感,大气时髦;男老师则朴实敦厚,平凡普通。
对于男孩子而言,具体可见的“美”是他们追求的,甚至这种“美”最好能带着一点媚俗——大胸、长腿、翘臀,至于明眸善睐、巧笑倩兮则建立在媚俗基础上有加分的特质。
而对于女孩子而言,灵性是她们绕不过的荡漾,喜欢他一眉一眼间的波动胜过他的一眉一眼,喜欢他画画时的手臂胜过喜欢他的手臂,喜欢他翻开书本的手指胜过喜欢他的手指。
男孩子喜欢具象,女孩子把具象化为抽象再去喜欢。
这是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它没有美化男老师,它知道女孩们自有美化的滤镜。
这部电影几乎满足了我对青春期所有的美好幻想,清纯、青涩而不失童真。
青春期的我们是敏感的,正如影片中刘唯唯对美术老师邹野的情感,谈不上爱情,那只是青春期荷尔蒙水平的上升,但正是这份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的好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回忆。
那时的我们不谈物质与金钱,只留下那一份懵懵懂懂的喜爱,说是单相思也好,说是幼稚也罢,我相信每一个度过了青春期的人都会在电影中找到自己。
这些年的华语电影确实有不少演技相当不错的女演员,例如汤唯、舒淇等等,或许她们演的青春爱情都还不错,但是岁月已然不在,多少还是有一些违和感的。
本片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发现女主角真的是嫩的可以捏出水来。
查了一下演员的资料,果不其然,饰演女主角的演员孙伊涵是98年生人,今年也只不过是19岁。
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为女主角捏了一把冷汗,这么年轻能演好电影吗?
会不会又是一个颜高低能的小鲜肉?
还好这部电影没有让我失望,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满足了我对青春期的一切美好幻想。
女主角很好的将青春期少女的青涩、懵懂展现了出来,那份少女时期的不好意思与突然间的大胆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是上学晚的缘故吧,高中毕业的时候我都已经20岁了,看着身边都是比我小的同学,从来没有觉得青春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直到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的青春被重燃起来。
无独有偶,我的高中完全与影片中有着相似的经历,自己独自暗恋着别人,或许对方也知道,但都藏着憋着不说,这才是真正苦涩的青春。
转眼间自己已快是三十岁的人了,已经到了“孔圣人”说过的“而立之年”。
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的能立起来吗?
儿时的梦想,一件接着一件的破灭,现在能坚持下来的,唯有工作之余的读书和看电影了,但是我相信只要心不死,青春将会永远伴随在我的身边!!!
高二女生刘唯唯结识了学校的美术老师邹野,这个会用暖水瓶给花浇水的男子,让她一整个夏天都沉浸在甜蜜又遥远的暗恋中。
非常细腻的女性视角,虽然早已过了少女情怀总是诗的年纪,本片的视听语言却格外打动我。
影片让我想起弗朗索瓦•欧容的《花容月貌》,又有一点蒂尼斯•艾葛温《野马》的影子。
充满法式电影的优雅与清新,像一首写给夏天的散文诗。
本片的时代背景是1997年,这个颇值得玩味的年份一直以来都被香港电影拍出各种隐喻,然而在本片却单纯只是一个年份。
少男少女的生活无非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从这三个坐标来拍青少年成长的电影很多,比如《黑处有什么》和《八月》。
但导演刘紫薇却在《我心雀跃》里抽空了后两个部分,仅仅聚焦于一个高二少女在学校所经历的情感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本略有点单薄,但视听风格十分动人。
首先,全片基本可以看做是主演孙伊涵的一本“行走的写真集”。
大量特写、浅焦和摇镜头,在少女身上游走。
比如刘唯唯第一次请同学去找邹老师借订书机,她在不远处的看台前等待,兀自把玩着一片水中的叶子,镜头先给到一个腿部特写,然后开始慢慢往上摇,摇到她转动树叶的纤细手指,偷偷张望的脸庞,小鹿一样惊慌又灵动的双眼。
树叶在水中翻动的声音被无限放大,非常准确地传达了少女春心萌动又静若处子的瞬间。
其次,影片放弃了全知视角,仅仅从刘唯唯的视角展开。
我们不知道邹老师的历史,不知道他离开学校的原因。
在刘唯唯的眼中,他有点沉默,有点神秘,又带着几分艺术气息。
几个主观镜头和一场慢镜捕捉了少女对邹老师这个人物的的想像。
她偷喝他的水,偷看他的画,偷用他的汤匙--她试图进入一个令自己好奇的异性世界。
虽然镜头常常抚过刘唯唯的小腿和长发,但却不会让人觉得充满肉欲,而是一种非常干净甚至神圣的镜头。
再如影片中刘唯唯用来做画册封面的的彩色玻璃,从某种意义上是教堂彩绘玻璃的延伸(注意看邹老师借给刘唯唯的拼贴画册,里面有一页彩绘玻璃),彩绘玻璃在西方世界是美学与神学的统一,代表神屈尊向教徒讲话。
此处可看出少女对老师的暗恋,是一种带有神圣、崇拜感的仰慕之情。
这与《花容月貌》和《鱼缸》里对爱和性的描写,有着根本的不同。
当然,影片中少男少女对女老师的身体凝视,也有一定的性暗示;女老师教的生物课知识,如染色体和基因突变等,也与青春期的女心事形成一定的对照效果,但不是很自然,有一些刻意和断裂。
最后,影片的收音做得很不错,当前两次邹老师和刘唯唯说话时,蝉鸣声就变得异常巨大,鼓噪耳膜,慢镜一场中布谷鸟的叫声也有如神来之笔,深化了刘唯唯轻盈的少女心。
背景音乐充满法式情调,贯穿全片的一首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摘自普契尼独幕歌剧《贾尼·斯基基》。
“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英俊少年。
我愿到露萨港去,买一个结婚戒指。
我无论如何要去,假如您不答应,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那河水里。
”就在这样迷幻的音乐中,少女长大,夏日远去。
很久以后,她收到一本同学录,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她有点失落,又很快起身离开,年轻的身体像一阵风,呼的一声将门带上。
门后终于露出那张很久以前他为她画的画。
随后音乐起,散场。
我坐在席间,用95分钟目睹了一次别人的青春,目睹了一次偶像的坠落,目睹了一个女孩学会自恋,再学会面对生命中的怅然若失。
我记得,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成长。
但那陌生的善意不会再来,我也不再是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
1、真实、生动、鲜活、唯美、迷人。
2、少女闺房里肆意的露出青春的大腿,迷人,又不情色,趴在床上展露肌肤的画面唯美极了。
3、坐在床上的画面中,大腿也依旧迷人。
4、雨夜中思春少女辗转反侧中露出的大腿和脚踝很性感。
5、两个正在发育中的少女嬉戏打闹中露出的胸和美腿,还有内衣的特写,都很迷人。
6、对着镜子凸出自己玲珑的身材和开心的在床上蹦蹦跳跳露底的画面也很迷人。
7、卖酸奶的小巷子里绿植和老墙,微风和女孩儿,画面勾起美好回忆。
周楚楚是艳星,以往性感极了,这次清纯。
音乐用的好老派,细节有细腻动人的地方,但镜头过分强调少女身体的女性觉醒这点跟影片剧情一样,狭隘而无青春张力,十分平淡。
#FIRST10# 孙伊涵好美!暗恋的情愫,青春的成长。在国产青春片里面真的很优秀,摄像,灯光,每个方面都很成熟,背后的支持团队都不小。但是故事讲得比较平,总觉得缺少一点点青年影展的惊喜。#女主是我们益阳人啊,那天要不是背后站了一个190+的大汉,应该去要微信的,后悔!
没完全看完
90年代的北京尖果又飒又漂亮,青春健康的酮体躺在床上的镜头纯洁干净。师生恋的部分并没有那么吃重,介于青春片和儿童片之间,性格各异的同学戏份也颇有趣。女主有李沁的感觉,男主则像极耿乐。喜欢听电影里的北京女孩儿说话,因为真实。古色古香的校园费了导演很多劲去找,精致建筑值得一看。
在琐事与平淡中描摹青春心事、凸显成长的复杂意义,出发点值得鼓励。然而影片的尴尬在于,明明是想为少女情怀赋予肉身,却又处处充满省略和抽象,时代氛围沦为布景,导致感染力的缺失。好在学生演员的表演够自然奔放,撑起影片的骨架。几处表演、画面与配乐共同构建出灵光乍现,但总体“电影感”稀薄。
“在那一年夏天,她就像一个闪亮的发光体。”电影真的拍出来了这种感觉,女主角也演得好。啊,年轻真好啊。
女孩子没什么问题,男人不是那样思考问题。。。
优点是摄影和视听语言。但缺点就能说出一大堆了,首先根本没必要做成年代戏,虽然由于资金的原因导演故意模糊了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但你仍然能随处看出二十一世纪的痕迹,让人很是尴尬。另外为了表现少女情怀而刻意抽空了对学校、家庭的叙述,而一个个配角也仅仅成为符号化的工具(表演我是认可的)但
这应该是我们八零后正常的青春,懵懂,憧憬,假装偶遇,在背后多看一眼就很开心,刻意的经过一些地方,还有失望,再大一点就很正常的谈恋爱,然后就像紫薇导演说的过安分守己的生活,堕胎,虐恋,互残我的朋友圈以及看到的朋友圈都没有,致青春!
还成,就是编排痕迹过重。
看了感觉是女主角的个人写真片,各种特写都很美,真是青春洋溢啊,老阿姨一边看一边叽叽咕咕地笑,看得好生羡慕。想拥有美术老师的同款透明小恐龙。
似雨像雾无始无终,我心雀跃了
全程少女视角,没有切换老师视角,这点挺好的。这个女主选得真好啊,特别灵,全程都能get到她doki doki的少女心,很美的。然后这个美术老师真的招苏啊,宋宁真是一张适合文艺片的气质脸,好喜欢,心动的。
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少女情怀总是诗,躁动着电影中的人,也躁动着看电影的人。
少女怀春意淫记。 6.6
17岁的孙伊涵有种纯欲的美
好文艺啊!怀春少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老北京的故事,看的时候感觉片儿里学生的装束和校风似乎要早过我几届,没想到大我13年...刘唯唯的角色演得真棒,越看越有味道
片子纯到爆,男猪脚像刘烨,孙伊涵真女神,长得比我还高不嗨森
生物老师要你何用
为女主的美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