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一直想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已经看了余华的原著,想看看韩国人到底能把这部小说拍成什么样,结果这部中国小说拍的很韩国。
由于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这样的故事移植到韩国是很困难的,所以呈现出来的电影还是以荒诞的风格作为基调,剧情构架,人物表演都以此为基准。
《许三观卖血记》这个故事的成功肯定是基于余华对于特定国度特定时代里特定人群的人性的深层挖掘,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人群在遇到了卖血这样的事情,才形成这样的好故事。
而这样的故事移植到韩国缺乏了该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他是很难成立的。
即使把故事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重建的韩国也是牵强的。
中国的五六十年代农村跟韩国的同时代的农村是不可比较,故事里的人物应该是发生在经济落后,地域偏远,愚昧落后的中国农村,而不是战后重建,可以倒卖军火,开着小汽车吃西餐的韩国农村,故事里的农村人是不可能拥有这些的,他们落后封闭,才会形成千年的懒惰,万年的愚昧,他们才会去卖血换个吃的换个婚姻换个活人。
而电影中的这些群像他们没有这样的可靠动机,所以显得不真实。
(看看韩国首尔高楼林立汽车拥堵,马路宽阔,就连小镇子里医院的卫生间都有现代化的小便池梳妆镜,洗手池,而那时候的中国拥有什么?
农村是什么样,北京是什么样,真是不可同时比较啊。
)(那个年代的韩国到处都是中国的汉字,说明中国汉字在那个时代还比较通用,韩国是近些年才渐渐的将中国汉字慢慢消除掉了的)
这个画面最搞笑中国的那个时代里没有爱情,婚姻是由家长决定,所以许三观和桂花的婚姻才能形成。
而韩国没有许三观和桂花的婚姻成立的条件。
电影那样讲,故事就那样顺着走,缺乏人们可信的条件是让人不能信服的。
在传闻《许三观卖血记》要被改编成电影十几年后,韩国电影《许三观》终于与读者、影迷们见面了。
不知道大陆会不会引进这部韩国电影,我已经通过网络资源“先睹为快”了。
第一个直观印象是这部电影号召了很多韩国重量级演员,扮演许三观的是曾经出演过《追击者》、《黄海》、《死亡直播》等电影的河正宇,扮演许玉兰的是曾经出演过电视剧《黄真伊》、喜剧《色即是空》的河智苑,其他配角也是一些活跃于韩国影视界的明星们。
第二个直观印象是电影对于原著的忠实。
除了改编为韩国历史背景外,原著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情节、细节等都被忠实地改变成电影。
当用韩语说出“三观”、“何小勇”这样的中国名字时,在略显滑稽的背后是对韩国电影人严肃的创作态度的尊敬。
但是,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7.2,相对于9分高分的韩国优秀电影《熔炉》、《辩护人》来说,这部电影明显还有差距,差距的背后是电影将一部充满巨大张力的小说(喜剧的故事、冷漠的叙述和悲剧的内核)改编成一部彰显父子之爱的家庭喜剧,原著的丰富和深度几乎丧失殆尽。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论述古希腊悲剧时认为,悲剧的内涵是个人的正当性与习俗的正当性之间的冲突,进而导致的个人毁灭。
这种悲剧观一直被西方文学继承下来,可能后世的习俗是不同的,但是个人同习俗、时代、社会等,即相对于个人来说强大得多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对抗却是一以贯之的。
这才是悲剧的真正含义。
在原著中,许三观一生卖血11次,第一次是为了娶妻,第二次是为了支付一乐打伤对方的医药费,第三次是为了解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最后一次是老年时为了自己。
这四次卖血相隔时间很长,而剩下的7次卖血则是为了贿赂二乐下乡的生产队长而卖血请客和为了抢救一乐而在去上海的一路上卖血。
原著的动人和批判来源于对造成普通公民贫困、只能用生命来换生存的历史、制度的批判以及在其中展示的被异化的人性和始终坚持的美好的人性。
作者始终保持一种有距离的叙事态度,小说由喜剧转向悲剧、作者对许三观的嘲讽所带有的“智识阶级”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转变为对人物遭遇灾难时的“冷眼旁观”所造成的巨大情感张力,使原著成为余华最好的小说。
原著中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发生在何小勇出车祸后的“喊魂”,这时小说的喜剧阶段即将结束,许三观之后的卖血将悲剧推演到顶峰。
而电影因为抽调了原著中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因而导致个人与习俗相对立的悲剧结构无法成立,无奈只能拍成一部家庭喜剧。
于是,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电影的高潮只能放置在许三观去汉城路上的一路卖血。
因为我不熟悉韩国历史,对于那段韩国普通民众的贫困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无法判断导演如此改编是否具有严肃的批判含义。
但是,由此反观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评价较低的原因就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可能都是余华小说的粉丝,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中对于那段历史的态度是鲜明的,当电影抽掉这段历史后,中国观众当然无法从电影中获得像从小说中获得的相同的震撼与体验。
尤其是在看过《熔炉》、《辩护人》这样非常优秀的、具有严肃批判精神的韩国电影后,对《许三观》的评价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十年前,张艺谋改编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但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在传闻改编《许三观卖血记》的十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但是我们同时尴尬地看到,这是韩国电影人改编的。
2011年《熔炉》上映后,我们感叹中国电影人何时能拍出像《熔炉》一样的电影;2013年《辩护人》上映,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想这种问题会被我们多次问起。
我再次强调我几年前形成的一个观点,即韩国电影已经把中国电影甩得远远的了。
如果说我们拍不出《熔炉》、《辩护人》可以找审查制度做借口,但是我们也没有拍出多少优质的、多元的商业电影。
龙斌说,有什么样的电影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生产者,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电影票将很多粗制滥造的中国电影赶出去。
但是,可惜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同样不要脸,无论多烂的电影我们照样会去电影院买票去看。
没有健康的电影生态环境、没有优秀的电影制作人是不会有好电影的,没有优质的电影观众,结果也一样。
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讲述的是1960年代用卖血熬过了人生几大难关的许三观的故事。
去年得知河正宇买走余华大师的《许三观卖血记》要拍,当时义愤填膺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中国人自己不拍,白瞎给韩国了,但考虑到国内审核的一部分原因,《许三观卖血记》终不会在中国导演手中诞生(起码现在还不行),中国人的小说自己拍不了韩国人拍,广电真呵呵了 。
而韩国拍摄的《许三观》把时代背景放在了近现代的韩国,就连中国人也熟知的演技派明星河正宇以及河智苑主演。
韩国不存在那种大饥荒背景,改成了父亲为救治非亲生的儿子拼死卖血的故事,大大弱化了原著的悲剧色彩。
背景虽然变了,但笑点依然熟悉,苦中作乐的本色不变。
如此动人的故事,却不能在本土拍摄,自己的悲惨历史都不能正视。
悲哀!
主演河正宇河智苑居然演出了山楂树的纯爱感(韩国人强项)。
而里面尹恩惠一改平日里偶像风采破格出演了一个超级胖女人。
可见韩国人对待这部戏是相当认真啊。
聊表安慰!
(哎)
短评里竟然有很多人对卖血记给韩国拍感到诧异,他们不是没看过这部小说就是脑子烧坏了。
尼玛,不给韩国拍给谁,给日本吗?
自己拍吗?
谁愿意拍?
整部书一半的内容要砍掉,广电局会给发龙标吗?
哪个投资人哪个导演会对一部没有结果的电影投入心血,谁不怕类似《无人区》的悲剧再来一次?
连尼玛《归来》这样的极度憋屈的电影都有人说黑化了祖国造成了恶劣影响,那卖血记岂不是要直接贴上丑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标签了。
就算有人拍,东砍一点 西砍一点,还能看吗?
影片当然还没出来,只是对那些诧异感到带着愤怒的无奈。
(另外,何正宇主演演技应该没问题,余华编剧应该也没问题,就是怕,,)
在传闻《许三观卖血记》要被改编成电影十几年后,韩国电影《许三观》终于与读者、影迷们见面了。
不知道大陆会不会引进这部韩国电影,我已经通过网络资源“先睹为快”了。
第一个直观印象是这部电影号召了很多韩国重量级演员,扮演许三观的是曾经出演过《追击者》、《黄海》、《死亡直播》等电影的河正宇,扮演许玉兰的是曾经出演过电视剧《黄真伊》、喜剧《色即是空》的河智苑,其他配角也是一些活跃于韩国影视界的明星们。
第二个直观印象是电影对于原著的忠实。
除了改编为韩国历史背景外,原著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情节、细节等都被忠实地改变成电影。
当用韩语说出“三观”、“何小勇”这样的中国名字时,在略显滑稽的背后是对韩国电影人严肃的创作态度的尊敬。
但是,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7.2,相对于9分高分的韩国优秀电影《熔炉》、《辩护人》来说,这部电影明显还有差距,差距的背后是电影将一部充满巨大张力的小说(喜剧的故事、冷漠的叙述和悲剧的内核)改编成一部彰显父子之爱的家庭喜剧,原著的丰富和深度几乎丧失殆尽。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论述古希腊悲剧时认为,悲剧的内涵是个人的正当性与习俗的正当性之间的冲突,进而导致的个人毁灭。
这种悲剧观一直被西方文学继承下来,可能后世的习俗是不同的,但是个人同习俗、时代、社会等,即相对于个人来说强大得多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对抗却是一以贯之的。
这才是悲剧的真正含义。
在原著中,许三观一生卖血11次,第一次是为了娶妻,第二次是为了支付一乐打伤对方的医药费,第三次是为了解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最后一次是老年时为了自己。
这四次卖血相隔时间很长,而剩下的7次卖血则是为了贿赂二乐下乡的生产队长而卖血请客和为了抢救一乐而在去上海的一路上卖血。
原著的动人和批判来源于对造成普通公民贫困、只能用生命来换生存的历史、制度的批判以及在其中展示的被异化的人性和始终坚持的美好的人性。
作者始终保持一种有距离的叙事态度,小说由喜剧转向悲剧、作者对许三观的嘲讽所带有的“智识阶级”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转变为对人物遭遇灾难时的“冷眼旁观”所造成的巨大情感张力,使原著成为余华最好的小说。
原著中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发生在何小勇出车祸后的“喊魂”,这时小说的喜剧阶段即将结束,许三观之后的卖血将悲剧推演到顶峰。
而电影因为抽调了原著中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因而导致个人与习俗相对立的悲剧结构无法成立,无奈只能拍成一部家庭喜剧。
于是,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电影的高潮只能放置在许三观去汉城路上的一路卖血。
因为我不熟悉韩国历史,对于那段韩国普通民众的贫困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无法判断导演如此改编是否具有严肃的批判含义。
但是,由此反观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评价较低的原因就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可能都是余华小说的粉丝,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中对于那段历史的态度是鲜明的,当电影抽掉这段历史后,中国观众当然无法从电影中获得像从小说中获得的相同的震撼与体验。
尤其是在看过《熔炉》、《辩护人》这样非常优秀的、具有严肃批判精神的韩国电影后,对《许三观》的评价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十年前,张艺谋改编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但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在传闻改编《许三观卖血记》的十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但是我们同时尴尬地看到,这是韩国电影人改编的。
2011年《熔炉》上映后,我们感叹中国电影人何时能拍出像《熔炉》一样的电影;2013年《辩护人》上映,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想这种问题会被我们多次问起。
我再次强调我几年前形成的一个观点,即韩国电影已经把中国电影甩得远远的了。
如果说我们拍不出《熔炉》、《辩护人》可以找审查制度做借口,但是我们也没有拍出多少优质的、多元的商业电影。
龙斌说,有什么样的电影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生产者,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电影票将很多粗制滥造的中国电影赶出去。
但是,可惜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同样不要脸,无论多烂的电影我们照样会去电影院买票去看。
没有健康的电影生态环境、没有优秀的电影制作人是不会有好电影的,没有优质的电影观众,结果也一样。
2012年的一次出差旅行,河正宇读着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戏剧张力的角色,是演员很想挑战的那种角色。
”他回忆,那年电影项目向他发出邀请,请他担任主演。
“但我当时认为以我的年纪和阅历无法驾驭他。
我甚至想,如果我40岁了,这部电影还没有拍摄,那我就去找它。
” 河正宇也许没想到,不出三年,他不但饰演了许三观这个角色,还是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
这不是河正宇第一次做导演,他的导演处女作《过山车》(Fasten Your Seatbelt,2013)算不得成功。
执导《许三观卖血记》他既兴奋又忐忑,一方面期待证明自己的才能,“能够翻拍世界级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
”一方面又产生了犹豫和动摇,“我担任导演之后,才知道这16年间为什么它兜兜转转而没被拍成电影。
” 小说中许一乐为父“喊魂”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想象中似乎只有“阿辽沙,别害怕”那份悲怆释然能够表现它。
事实上,姜文也是差点就成了这部戏的导演兼主演。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影视化可谓难产。
早在2000年,余华即将版权卖给韩国公司。
但因作品涉及的历史与时代内容特殊,实现起来显然困难。
除了姜文,韩国影人李在容也曾考虑接手,延宕再三《许三观》(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2015)千呼万唤始出来,即成今日的河正宇版本。
在电影版《许三观》的“喊魂”段落,书中描写的房顶变为室内,除两家人在旁更有个装神弄鬼的道士吆五喝六,许一乐看到闪烁在窗后的许三观,不由喊了出来,语气却像是“爸爸去哪儿”。
原来这场有着高低倒置、身份错位的荒诞外景戏,经由改编一显局促、二显滑稽、三显煽情。
它的特点不外是整部电影所显现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父位缺席的宏大叙事,在电影版中通过轻喜剧的口吻演变成父子情深的家庭温情剧。
河正宇的担心是正确的,《许三观》改编问题显而易见,即移植韩国后原文本中历史事件缺失与地域文化差异。
尽管影片在剧情编排上大多保留原著脉络,但脱离具体历史情境的人物失去合理性。
为此电影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尝试,例如将时间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战后,猪肝换做米肠,黄酒变为米酒,称“做乌龟”作“做云雀”,易阳春面成肉包子。
这类能指转换贴近了韩国观众的经验习惯,但未能深入内里使角色动机解释清白。
在电影中很难感受到饥荒带来的窘迫与卖血行为的逼不得已,许三观夫妇各自分裂的性格也被归为单薄的伦理情感驱使。
也许是对余华作品的改编想象有张艺谋的《活着》(To Live,1994)先入为主,《许三观》从第一个镜头起便让人感到太过明丽规整。
影调以暖色为基础,搭景痕迹过于明显,缺少灰尘烟雾营建年代质感,许多场景中精致的布光脱离了自然现实。
演员颇为夸张的表演加上明快的剪辑节奏,在许三观献殷勤和三个儿子打架两段落被处理得尤似轻喜剧。
除却时代历史背景的限制,外国读者或许也存在一定程度上对余华文风的误读。
余华行文较为简约,人物常常有种呆愣感,情节荒诞不合常理。
如果常规复现小说中的对话和行动,即很可能丢失其精髓的潜台词,呈现出《许三观》中的轻喜剧样貌。
与轻松的前半部分相比,影片后半部分一路卖血则忽然变得残酷灰暗,似乎具有了一些原著的批判神韵。
然而画风又一转,结局好似广告的幸福团圆昭示着前面的苦难只是煽情的前奏,亦使得影片止步于家庭类型商业模式。
归根结底,多位明星出演、大量资本投入的《许三观》本身诉求即是一部商业电影。
就制作水准而言河正宇的态度可谓认真,对于不了解原著尤其是韩国的观众们来说它不失为标准、诚意、可看之作。
《许三观》在韩国影院票房成绩不差,口碑中等偏上。
而对于感受到预期落差的观众,则仍要等待一部纯正的“卖血记”。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当时看了久久不能忘怀,同样这部电影也是。
看到7.2本身抱着不是特别大的希望,但是观影下来却很惊喜。
小说头尾的故事情节全部运用到了电影中,而且不生套,虽然本身与卖血有所为何,但是演员的演技忽略了这些。
后面煽情还不够,最后的结局也很欣喜,期待我们自己可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敬余华!
看着电影突然想起小时候好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卖血的镜头和其题材的电影。
想想看这些年好像还真没看到过了。
如果不是这个电影 大概已经忘记这回事了吧。
历史真的是个挺可笑的东西。
明明是实际发生的事 人人嘴里说的不同也就算了 但还可以通过不仅是时间的某种力 去埋没 改写 去控制它。
也是够可悲的。
个人认为余华这部小说要拍成电影应该用稍远离场景的平静的镜头来营造客观的、旁观者的视角。
原著正是用了这种视角让读者意识到人物思想行为中(现在看来)的荒诞。
而电影里用的大多都是主观镜头,有时候反而让我怀疑导演不会是真的认同人物不时说的那些荒诞的观点吧。
其实我很反感电影将许三观塑造成一个稍正面的形象,正面化了许三观那些话语行为中反映出来的当时荒诞社会思想(特别有些地方竟然就喜剧化处理了??
比如那个接受了吃饭消费就要求结婚这个竟然作为喜剧部分的笑点真的有点气愤)许三观就是一个普通群众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反映的是社会思想。
电影将何小勇夫妇塑造成为富不仁的人,如果这是电影自己的修改那我只能说改得不好;但如果这部电影的人物形象是忠于原著的(看起来也确实是),那这一部分也是电影的败笔,这只不过是为了将许三观的许多行为正面化了(包括许三观在玉兰订婚时让她改嫁这件事)结尾改成大团圆结局让这部电影变成了普通家庭片,立意一下子少了很多,而且对女性角色的描写让我感觉导演好像真的没读懂原著
影片整体结构较清晰,基本按照家庭关系建立→破裂→重建的思路展开的,但是父子情从“破裂”到“重建”的情感转变略显生硬。
结尾处的情绪渲染又是演技派的亮点处了——许三观一边踉跄过马路走向儿子,一边对来往车辆上的司机说“我要去我儿子那边”没看过余华的原著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但也完全预想到了本片也会有和《归来》一样的结果,更因为国家和历史背景的不同,挨喷的地方会更多。。。
等待15年的安东圭,是否得到他期望中的那些画面了呢?
电影整体完成度有80%,河导较之上一部作品《过山车》也更具商业性,只是,河正宇的导演之路,还需努力YA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部韩国家庭温情电影可以说是很感人的。其实,排开援助,不必再去纠结和原著的相似和契合程度。国家背景都不同了,国人们的心境又怎么会是一样的呢?卖血的经历怎么会是一样的呢?一乐真的是演的好赞,后来河正宇的抽血经历真的是好心疼啊,可是父母就是可以为了孩子什么都做
余华原著小说值五星,韩国版改编的缺少灵气不说,内涵也没了,最后只剩下了煽情啊。
余华的故事自然是不错的,但是余华的故事都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传统习性之中,完全移植到韩国,就显得水土不服,但在这点上这部电影不是没做过努力,另一方面表演其实也有一定加成。
架空的时代背景,再多苦情戏也只觉空泛煽情,违背原著的血泪惊心,也抽干了最精华的本质;几位演员表现还不错。
其实是一个普通的改编,四平八稳的样子。但是故事移植到韩国,没有相同的语境,就缺失了所有
3.5 没看过原著.抛开时代感,依旧觉得缺了点什么.不足以让人相信和感动.单看表演还不错,导的确实不够精彩.
结尾突然变成韩剧风格了。#什么鬼#
前半段的逗比和后半段的煽情反差很大,导得没有演得好。以小见大的能力很弱,大时代的背景和变迁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原著背景在中国吧)。一乐很萌。
情节看过书基本知道,但是感觉拍的粗糙了点
河智苑太好看了,比《秘密花园》时期好看十倍;尹恩惠到底为什么要参与这部电影;南多凛前途无量!
河正宇戏路很广。改编忠实。
家庭伦理苦情大戏melodrama,关于时代与社会的隐喻若隐若现,但多数时候隐而不见,我相信大家都是不满意的。
前面荒诞喜剧的风格其实还蛮眼前一亮的,败在结尾终究要来的苦情戏,跟前面风格转换突兀,也就很难被感染。一乐小演员很抢眼,颜值完爆二乐三乐,我看一乐才是亲生的。
用力过猛,强行催泪
味道完全不对,不过前半段还算有趣,可后面困的一塌糊涂。
正常煽情作,表演漫画化,所以就当漫画看了。越来越喜欢河智苑生气的样子
啥也不说了,你就别把它当余华小说看。河正宇演技杠杠的顺道还加持了一乐那娃!
故事不难看,三乐兄弟对亲情的推波助澜加分,父亲由愤怒到愧疚的转变证明相处浓于血液。尹恩惠扮丑的芬芬比较鸡肋,末尾又煽情,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背景框架,直指人心的震撼欠缺了许多。
唯一优点,学会了云雀=绿帽子。整个故事非常差的,尤其最后悲剧不但哭不出来,而且感觉编剧毫无知识。中华文化教导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就是说就算你是帝王,也应该学聪明一点,不要一切都由着性子来。人类历史就是杀戮的,每一步走错都会全家抄斩,所以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许三多中产阶级的生活,还生三个是不是太多了,尤其最后由着性子想要逆转乾坤,这种人不值得同情,要是都这样,那纣王也可以翻盘了,这才叫没天理了。而且本来就是幸福的小日子,是谁让你不幸福的?还不是自己,忍一步就好了。如果三个孩子减少到一个,或许还能有一点同情,但是总体剧情依然很差。这是个经典的反面教材?去掉煽情的话可以给三星
跟原著比失去时代背景故事就弱化了许多。拍的真心不怎么样,走一贯的韩式催泪路线,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