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艺术的取舍—浅评影片《和你在一起》成功与艺术两者之间的选择从古至今人们都无法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不仅是一种轻重取舍的问题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价值选择的态度问题。
电影《和你在一起》的导演是在中国电影界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字的陈凯歌导演,他用一个从小学音乐的十三岁小孩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对成功与艺术追求之间的选择向人们发起提问引起人们的深思:到底是外表光鲜的成功重要还是内心明亮的艺术重要。
成功,这个字眼是那么的光鲜却又是那么的丑陋。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总有默默的付出,只是在背后付出的不同罢了。
在影片中。
刘成有两次无意在厕所里偷听到成功者的内幕,第一次是在刚到北京参加少年宫比赛时,在厕所得知自己儿子本应该得第一却得了第五,原因在于位列在前的家长是赞助商。
这是刘成第一次知道黑幕同时也是影片所要展现成功背后的丑陋初露。
而第二次在刘成送外卖时看见的有小提琴演奏者在表演光鲜的舞台场下听众掌声如雷还有人送花,如此梦幻的场景打动了刘成,在他心里已经做好要刘小春也如此的打算。
在厕所余教授与演奏者的交谈中透出演奏者是在台上作假,而刘成恰好也在厕所内听到了。
演奏者虽然在台上让人感觉无比的荣耀,但是正如余教授所说,观众鼓掌不是因为你的音乐是因为你的名号,这样的成功有的只是包装而内在是肮脏丑陋。
因为它不是正在属于自己的,它是虚假的,这只是在用别人艺术填充自己的虚荣心,是在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欺骗艺术,而这种成功唯一能带来的只是物资上的满足。
艺术,是那么的高尚却又是那么的平庸。
影片在开始时,刘小春在乡村里为首富的老婆产子演奏,琴弦的震动发出优美的声音,音乐的符号四处飘逸,在音乐中夹杂着婴儿的哭声渐渐消失,这给人带来一种音乐喜迎生命,音乐塑造生命的感受。
江老师在片中可以代表着走向追求艺术的人,听少年宫比赛他在睡觉,听到真真有实力有水平的刘小春演奏才慢慢睁开眼睛,教胖小孩学琴时可以忍受小孩水平差但是不能忍受有人不尊重艺术。
在江老师的身上可以看见艺术的高尚同时也可以看见艺术的平庸平凡,首先在镜头中出现的是江老师的打扮,头发凌乱穿着随便,再是不断的在镜头中出现的住宿,门外脏水家中臭味,行为上与邻居大吵大闹,把艺术的平庸展现得尽致淋漓。
而真正的艺术是内在的,真正追求艺术者可以不在乎外在的形象与物资,所有从外看去艺术是平庸的,但是从心去感受,艺术则是高尚的。
成功与艺术之间的选择,有的人梦寐走向成功,有的人勇敢的向艺术奔去。
刘小春与林雨,江老师与余教授成了鲜明的对比,江老师叫刘小春擦乐谱时,音乐节奏渐渐加快小春闭上眼睛陶醉在音符之间从这个片段中可看出刘小春是爱音乐爱艺术的,而江老师给刘小春上的最后一课中,江老师穿得整整齐齐与刘小春合奏,一束侧逆光打在两人身上,一直邋遢的江老师的脸上,呈现出美好、圣洁的图像,配合音乐,令人觉得人生美好的东西不过如此。
刘小春琴人和一,即使不辜负江老师的教诲,也是表达自己对江老师的留恋。
而余教授是刘小春被迫离开江老师后找的老师,他拥有可以让人成功的办法,他还有另外一名学员林雨,她选择的是余教授的人生道路——成功,即成名成家,有社会地位过体面生活。
她终于咸鱼翻身站在了梦寐以求的聚光灯下。
而刘小春没有选择成功的道路,他对成功没有特意的追求,他所热爱的是音乐是艺术而不是所谓的名利与成功,就像他最后奔向火车站,找到他的父亲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用音乐诉说内心,此时镜头时而切到林雨的舞台演奏时而切到刘小春的车站演奏,两种不同追求的人用同一种音乐来达成目的,一种得到了表面的荣耀,一种得到了内在的满足。
影片结束,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观念思考,反映出社会上的不同人群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同时也使人们尘封已久的心灵蓦然开启,自己选择的是艺术呢还是成功,选择成功是为什么呢,成功又意味着什么呢?
选择艺术又值不值得呢?
到底是否像电影台词中所说,天堂也是黑的只是天使是光明的那样呢?
这些自问就像音乐一样在内心漂浮在脑海不断回荡。
突然翻到以前看过的这部电影,来写个影评。
这部电影各种大奖拿到手软:金鸡奖,国际电影节奖,最佳导演,陈凯歌,王志文……但这个评分是什么玩意儿?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简直是太差劲了。
你们碍于时代因素,文化因素,对常见的艺术形式抱以排斥的态度,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价值观,在社会上遇到不公不检查自己的原因,反而怪这怪那。
以上。
这是老师给我们留的一篇关于中国电影的论文,我很喜欢外国电影,中国电影只看过几部经典的,但当老师说起中国的好电影时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也就是《和你在一起》了,可能是与我的专业有或多或少有些联系吧,但是看这部电影我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每次都会流下感动的泪。
影片导演简介:中国电影史上,陈凯歌无疑是非常响亮的一个名字,1984年,《黄土地》的横空出世,至今让很多人激动不已。
面对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一条大河,陈凯歌似乎在追问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一个民族的苦难,或许只有"公家人"在黄土的尽头能隐约带来一丝希望。
陈凯歌将个人的命运放置到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心情复杂,并有所反思。
之后他在《大阅兵》里探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孩子王》里探讨极端年代中个人反抗的无能,而在《边走边唱》里,首次直接讲述了个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他比较不错的一部电影。
《霸王别姬》缔造了陈凯歌戛纳摘取金棕榈大奖的华语电影辉煌,却也为陈凯歌的电影神话埋下了危机的伏笔。
可是,对于曾经在第五代导演聚会上激扬文字宣称继续要开中国电影之风气先的陈凯歌来说,他在2002年带来的《和你在一起》无疑是个有力的证明影片内容简介:刘小春年幼时就拉小提琴,十三岁身拥不少令人称羡的小提琴比赛的奖状。
对于这位敏感有沉默的少年,这个乐器一直是他最喜爱的表达方式,是与他从未谋面的母亲之间一种最珍贵的联系,而母亲是他获取灵感的源头。
他的父亲刘成是一个普通的厨师,深以小春为傲,为了让儿子拥有更大的成功,于是他带者儿子前往北京参加比赛。
北京喧闹的气氛让乡下来的父子俩印象深刻,然而依次偶遇让小春结识了一个艳俗的女子:莉莉。
于是成为了小春第一个知己。
小春在少年宫的比赛排名第五,对刘成来说,这象征儿子大好前途的第一步。
刘成经过不懈努力,江老师同意收小春为学生。
刘成打工以支付小春的琴课学费。
江老师完全不采用传统教学法。
在他的指导下,小春跨出决定性的一大步,暂时搁下了心爱的小提琴,全心投入地倾听乐谱。
这期间,小春发现车站的莉莉,就住在临近的小楼。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小春很快就窥视出隐藏在莉莉美丽面孔下,一个恋爱中保养的女人的焦虑,不时受男人欺骗的伤心失望。
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刘成聆听了接受满堂喝彩的年轻演奏家的演奏。
他登门拜访演奏家的恩师—余教授,并说服了他倾听儿子拉段小提琴。
满腔遗憾地离开无法担保他演奏事业成功的江老师,小春在余教授的掌控下继续追寻成功的路程。
这位新老师严格、苛求,摆布控管,特意将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凑在一起,让两人竞争。
在这段辛苦的过程中,小春也努力澄清他与父亲之间越来越紧绷的关系。
比赛的前夕,余教授终于指定小春参加选拔赛,而不是林雨。
他甚至泄露给小春一个将影响他一生的秘密原来他是刘成在火车站捡的孩子,(当捡到小春时身边只有一个小提琴,刘成就认定是他父母的心愿,于是小春就开始了自幼学琴之路)面对这一切小春开始了在成功与亲情中的选择,最后朴实的小春选择了伟大的亲情…人物特征: 就情感而言,《和你在一起》至少阐述了父子关系、师生关系、男女关系、姐弟关系等等,而这些关系放到社会大环境中,你发现是合理的,比如所有感情中,只有父子感情是最无私的,师生情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功利关系,而男女关系更是靠不住,姐弟情这种本身有些暧昧的情感,决定它往往是当事人的良心和直觉。
当然所有情感都因为有人性存在,而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判断,《和你在一起》的时代性正体现于此,陈凯歌在电影中强调了两个现实的主流价值取向,一个是个性、一个是才华,这些很容易成为主流社会猎取的对象,同时也很容易成为人性中嫉妒、自私、贪婪的牺牲品小春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他的所有语言也都从音乐表达出来,听他的音乐就好象听到他的心声,他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对成功没有特意的追求,能看出他热爱的是音乐而不是名利,就像他最后飞奔火车站放弃了比赛便可以理解了:他决非是因为感情冲动,而是因为他对父亲的感激与敬爱充溢了正个灵魂,他无法表达,才选择了用音乐将自己所有发自内心的感恩尽数向父亲倾诉.小春是幸运的,上天眷顾他,从被人遗弃的那一刻起他便有了一个可以为他牺牲一切的养父,刘成那么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抚养他并培养他的责任,为了小春,无私的父亲带小春留在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苦苦恳求姜老师给小春上课,低声下气地求莉莉把小春卖掉的小提琴买回来,费劲心思才感动余教授,让小春走上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他作了一个父亲该做的一切,这一切就体现了父爱的伟大。
莉莉是个外形风流但心地善良的交际花,老是为爱情犯傻,相当卡通化.莉莉(这个玩世不恭的人,最后在小春的纯真面前幡然醒悟)这个人物的设计,是《和你在一起》中最闪光的部分,她在一间没有装修的房子里看似浮华的生活掩藏着难与人言的忧伤姜老师是一个落魄的音乐教师,穷困潦倒,表面一身市民气,内里一股傲气,住在污水横流的院子,凑合着教琴童挣零用钱,与邻居妇女生闲气,形容邋遢,语言粗俗,落魄不堪,毫无尊严可言。
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吗?
他和小春之间的磨合也是影片中很有意味的段落,可就在两个人即将相互接纳的时候,江老师出局了,也许这就是人生,一些人离去,一些人进入,但是,我们在影片的结尾处,却再次见到了他,他同样是热泪盈眶地和陈红一道出现在父子团聚的候车大厅。
余教授接替了江老师,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进来,他石斛就是一个符号,用来表现锦衣玉食的所谓成功人士空虚的情感世界。
心有城府的教授的设计则成为整个影片的品格急转直下的角色。
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完成一个少年成长的推动力,反而成为一个反作用力。
当他企图用小春的身世秘密(实际上是刘成收养)来促使小春完成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获得比赛成功的动力的时候,影片便开足马力朝着一个无力回天的高潮直奔而去。
影片中的两个琴童林雨与刘小春是师姐弟,一起受业于音乐界的大腕于教授。
不知道林雨是否余教授人格的影子,可以肯定的是,她选择的是余教授的人生道路——成功,即成名成家,有社会地位过体面生活。
这是一个很现实成人化的女孩。
她在于教授家不让刘小春与她共用盥洗池,骂他是“乡巴佬”;得知于教授让师弟而不是让她参加选拔赛时,在于家歇斯底里大发作;在关键时刻,她拿一把旧琴做心理文章,挑拨于教授与刘小春的感情,让他放弃了参赛,而她终于咸鱼翻身站在了梦寐以求的聚光灯下。
选择这样的人品这样的手段来代表“成功”,“成功”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此种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出了名利与亲情的故事,江老师与余老师对比,林雨与小春的对比,这一切艘在证明成功不等于爱音乐,塑造了两个代表不同艺术存在的老师,这已经很好地诠释了社会的复杂性,在两位老师面前,作为父亲刘成表现出朴素的功利性,让人们看到成功与成才这一对似乎可以兼容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存在着相当大矛盾,这也为最后一场火车站的戏提供了合理的前提。
难道小春是像姜老师那样落魄孤独一生吗?江老师是真正的爱音乐,可他得到了什么?他的那样生活叫幸福?江老师说过:“我有音乐,有音乐我就有幸福。
”如果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片子,它却相当理想化:试图用童真来对抗“成人化”、社会化,要人们选择“宁清贫而肆态”的人生道路。
如果说它是理想主义的,它的画面又十分真切地再现了理想主义者的窘迫.如果说林雨(于教授)与刘小春(江老师)代表了两个极端的水火不容的“个体面对社会的选择”,那么,这种所谓的选择其实是别无选择,让人在精神堕落与贫寒卑微二者之间作出选择.当影片结束时衍生出了一个哲学结论——艺术成功与艺术境界的微妙关系,而且现实中成功并不是仅仅眷顾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人的成功的背后,可以有许多人为因素,若要坚持自己的喜好,听从内心的呼唤纯粹的活着,能不能成功就要靠上天的恩典了.电影中的音乐思考: 看完电影,在回来的路上,我的耳中始终回响着小提琴的乐声。
每每在我失意,孤独的时候,音乐总是陪伴着我。
给我力量,给我信心,点亮人生旅途上的路灯,拂开精神灵魂上的浮尘。
音乐于我,是魂魄。
《和你在一起》把音乐和亲情,这两个超越年代、超越地域、不分种族、不分语言的人类精神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多小时中,随音乐感悟,看亲情落泪。
因为有音乐作为故事的主要元素,通篇的小提琴背景,有舒缓,有紧凑。
影片开始,小镇上第一富豪的媳妇生孩子,找刘小春“拉段带劲的”摧产,小春来了段《吉普赛之歌》华彩部分,为小春的琴艺、水平定了个位,也使电影有了一个独特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开端。
在少年宫的江老师给刘小春上最后一课的时候,钢琴和小提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柔和辉煌的光打在一直邋遢的江老师的脸上, 呈现出美好、圣洁的图像,配合音乐,令人觉得人生美好的东西不过如此。
刘小春琴人和一,即使不辜负江老师的教诲,也是表达自己对江老师的留恋。
江老师说过他有音乐.是的, 因为我们有音乐, 所以我们不孤独!
就这样这首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在耳边回荡。
小春在车站遇到莉莉、后来又在胡同里重逢,在心中产生爱慕,先后配上《瞑想曲》一类比较柔美的小提琴独奏曲,表现少年心中萌发的感情。
陈凯歌在电影的另一个场景中,通过余教授之口,对这样的音乐有意无意的作了注解。
在那个场景里,莉莉混进音乐学院余教授的课堂,想找机会为小春卖琴作解释。
余教授正在讲解维瓦尔蒂的《四季》,他讲到他十三、四岁时,在大雨中偷偷听《四季》,“心中有一个秘密,要和音乐倾诉”。
电影结构处理的非常细腻。
一段比较长的音乐蒙太奇,出现在刘成到饭店打工,一队人马骑着自行车准备出发送外卖,镜头在刘成辛苦奔波和小春按江老师的要求“不要动琴,要用心去体会音乐”读谱之间切换。
背景音乐先后快速切换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拉洛的《西班牙交响曲》快板乐章、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吉普赛之歌》的急板、回到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升桑的《引子与回旋》、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再回到升桑的《引子与回旋》。
了了数语,却点明了岁月如梭,老父奔波忙碌,少子琴艺突进。
后来刘成到音乐厅送饭,无意中听了一场音乐会,演奏的是帕格尼尼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在这里选一首比较炫技的乐曲可能是想铺垫余教授的水平吧。
电影中又一次出现的音乐是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的小提琴改编曲。
莉莉精心准备给男朋友过生日却发现是自作多情时也采用了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每一次都是音乐来安抚需要慰藉的心灵。
在电影的后半段,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中的柔板部分成为深沉挚爱的音符。
在《苏格兰幻想曲》的音乐背景下,刘成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
也是在在《苏格兰幻想曲》的音乐背景下,刘成和莉莉把对小春的爱和关怀一丝丝地织进红色的毛衣里。
另一个细节,莉莉的男朋友用小春卖琴买下的白色裘皮大衣骗莉莉说是自己买的,莉莉不知实情,高兴地在镜子前试衣,音乐是格什温爵士风格带有讽刺意味的小提琴曲,用以陪衬“男朋友”的丑陋。
电影的压轴音乐,余教授为刘小春准备的参赛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曲子作于1878年。
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重于创作者和演奏者内心情绪的流露,表达细腻,旋律动人,音乐语言纯真朴实,那种浓郁的忧伤感恩的俄罗斯民族色彩。
是对俄罗斯伟大母亲国的颂赞。
与这部电影的基调非常契合,相得益彰。
影片的结局,小提琴的演奏和电影,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在影片结尾,刘小春在喧闹的火车站,余教授的另一个学生林雨在富丽堂皇的演奏大厅,同时演奏这个曲子。
镜头不停的切换,一会儿火车站满是泪的脸,一会儿演奏大厅乐队的倾诉。
穿插着黑白色调的回忆:十几年前,刘成抱着捡来的刘小春,背着小提琴在火车站焦急的寻找。
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情不自禁的感动。
琴重新回到小春的怀里、心中,父子相聚,江老师和莉莉左右相随,所以善的东西都融合到一起。
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清楚了电影为什么用《和你在一起》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名字。
这个“你”,不单是慈父、恩师,也不单是母亲和情人的化身,而是真情,是艺术。
《和你在一起》,就是和真情、和艺术在一起!
将一切名利抛开只剩下最圣洁的亲情。
无论什么时候看,都觉得果然是部好片子!
剧情简单,却可以每次都有第一次看的新鲜感。
一部简单的温情片,带着激情片的击打末尾部分的演奏真是太棒了!
喜欢春儿和江老师这一段。
老少搭,充满火花和温馨。
尤其喜欢春儿擦谱子那一段,小提琴曲从黑胶唱片里有律动地流出,春儿的手有节奏地翻动乐谱,江老师换蜂窝煤、挑煤,削苹果,每个动作也同样贴着小提琴律动着,前面插入了一点刘成找工作送外卖的镜头。
最后,苹果落地,春儿提起小提琴被江老师阻止,节奏慢下来。
春儿跑到床底,找到房间臭味的源头,一个他之前发现但赌气没拉出来的臭袜子。
两人达成和解。
上面这一段也起到伏笔的作用,后面春儿卖掉小提琴后,独个儿在角落通过翻乐谱享受音乐,再想起与江老师的往事,令人唏嘘。
再就是两段蒙太奇的运用。
一个是春儿跑到火车站,在人群中找刘成。
这时穿插刘成一声声“诶”的镜头,似是在应和春儿的呼喊,实际是十几年前春儿在火车站被刘成捡到时的场景。
几个镜头,穿越时空,将故事的谜底揭晓,又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另一个是在最后,春儿在火车站茫茫人群中找到了刘成。
在广场上,他独奏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泪流满面,身边围满了观众,同时,余老师的另一位关门徒弟在舞台上,演奏同一首曲子,两人的镜头不断交替。
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的人生。
感动。
电影的魅力。
片子大部分很好看,不过最后的半小时很糟糕。
这是一个始终温情脉脉,但却杂乱而零碎的故事,陈凯歌却试图要拉出张力,这让我不是很舒服,总有着怪怪的味道。
如果不那么刻意地去营造冲突,那种突兀感大概会好很多吧。
不仅是冲突是刻意的,导演还刻意保持着美好,不让它破碎。
比如陈红按照镜子上的电话借钱的时候,我这个伪温情主义者已经有点受不了了,可想象中的罪恶并没有出现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或许这和主题是音乐有点关系吧,虽然很有些莫名其妙。
小男孩我很喜欢,13岁的男孩的,那双眼。
刘佩琦和王志文两个人的表现都很不错;这是我第一次看陈红的片子,有点老,不过还成。
陈凯歌则很叫我生厌,透着一股假惺惺和装腔作势。
我看电影,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总看得太晚太少,总是先听说了,甚至听说了许多,才去看的。
所以看的时候,脑子里就总会不自觉的跟听说过的去对照,这可真讨厌。
这一次倒还好,关于这片子,我模糊的印象几乎完全都是错误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天知道我从哪看来的……嗯,最后车站那一幕,我本来以为,男孩要在那个大厅的正当中拉琴呢,那可实在太帅了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谁而取何者也?
”——这是电影抛给我们的一哲学问题,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电影《和你在一起》是由陈凯歌执导并参演的一部佳作。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之一,陈凯歌以其自身优厚的资历,老练的手法,形式的契合,全是故事的多角度与多层面,使影片在评论上颇有难度。
影片从内容上来说,分别阐述了关于青春期骚动下的荷尔蒙、贫富差距下的阶级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名利Or纯艺术的追求、厚重无私的父爱等。
不知不觉就受众一种凝固的诙谐力与压迫感。
诙谐在于故事中如何诠释小人物悲喜的表达方式、人与人之间互动中所带来的感动以及富有强大感染力的节奏感。
而压迫,则是电影过后留给人们的沉思。
谈笑中道出了现实的温暖与与无奈、传递出生活中的悲与美、确立和表达了影片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抨击对象、从而引发观影者对人性、人与社会关系、价值观、理性与感性的思考。
这同样是一部叙述小人物讴歌大真爱的好电影。
故事情节并不算新颖,甚至略微有些俗套,讲述的是社会底层小白丁(刘成)含辛茹苦将其儿子(刘小春)拉扯大,并严格恪守一个作为父亲的责任,将儿子的前途设为己任,省吃俭用攒钱共天才小提琴儿子去北京寻求更好的教育。
两个人,一把琴和一卷干粮铺盖乘上了悠悠木船,走向了另一个“陌生的国度”如果仅仅把电影的主题当做是如何在讲述一个父亲的伟大,那就未免显得有些浅薄了。
电影以“父爱”为主线贯穿全剧,以干带枝 统领其中的角配,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艺术高于生活又还原生活的本质。
就像这部电影,有血有肉的真实。
电影开篇就受众一幅静谧恬淡的江南风景。
身着红色毛衣的少年怀里揣着小提琴飞快的巷径,和着几股悦耳筝筝的江南小调儿——这样的开场实属新鲜,更令人称赞的是结合小春为难产的孕妇助力时的一曲。
以这种方式出字幕,不论是从“声”还是“色”的角度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
前后场面的冷热、节奏的对比以及画面的质感都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此片不俗,开篇就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究竟是剧情设置的情感过于鲜明呢,还是现实就是那么“两级阶级”现实化呢?
当刘成与刘小春刚刚踏入那虚幻缥缈的城市时,影视语言就通过细节一针见血的揭露出他们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刘成头顶一个塞有钱的橘红色帽子、身上背着几只很具有“民工气质”的麻袋包,总是扯着大嗓门与小春对话等这些特点将一个地地道道的底层小市井形象描绘的生灵活现。
其中有个片段:小春与刘成来到北京第一天住旅馆时,刘成在澡堂泡澡时被一群人包围在中间,镜头以俯拍的形式淡淡的引出了刘成又一特质:卑微。
而当刘成怯怯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问到:真的是20块钱包洗包住?
时,他身上的悲剧性瞬间就被悄然放大了。
而刘小春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在他到达另一个“国度”时,总是好奇的。
面对灯红酒绿筹光交错的城市生活,小春很实在的表现出无比的向往以及萌发了青春期的骚动:他羡慕又自卑的看着城市里的人来人往,他仔细盯着女人与男人的亲热、主动帮女人拿行李想引起女人的注意等。
跟随刘成父子二人赶京学艺的步伐,电影以独到的视角将城市人一贯的傲慢势利、虚荣伪装、贫富差距鲜明赤裸的呈现出来,不单揭露了带有明显刺眼的中国色彩的社会现状,也将之一一抨击与嘲讽。
当刘成舔着脸帮儿子张罗学校时,都巧不巧的在厕所里听到老师们的大实言,江老师余教授都道出了影片中的现实,现实中的真实:钱、权、关系。
不同的是:江对于权钱交易充满了不屑与厌恶,而余则是相当淡定的妥协而为之。
江和余本来就是身份地位非常具有对比性的两个人,一个是穷酸落魄的知识分子,一个是被灯光人群所簇拥景仰的大教授。
江之所“欲”是把音乐当做生命、不允许任何事物的沾染与亵渎,当做最为圣洁的事儿,他不理劳什子钱利,只是喜欢安静的窝在家,养几只小猫喝一壶热茶,这也可谓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时他也很接地气,他会因和邻居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很固执也很有趣,而这也正是他丰富人格魅力的体现,他对小春音乐方面的启导也是从做人教起,先做人再来通过感情来体悟音乐。
他是一个寂寞孤傲灵魂乐者。
余和江之所“欲”可谓是大相径庭,余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名望以及被人群簇拥的音乐,而这正是这些世俗的牵绊,让他不得不向社会的现实所低头,他也有过良知,他曾告诫过自己的学生汤融要谦卑,可是最终还是为了自己还是一步步向现实妥协了下去,并极端的急于求成的给小春海灌“所谓的感情”。
江老师教会小春用心灵、感情来感悟音乐,余教授则是教给了小春目的性极强的“成功说”就像江老师自己说的:我可以教你学琴,但是不能保证你成功。
而选择余教授就意味着要成功。
电影中强调次数最多的就是“情感”二字,不论是浅层次的音乐上的还是生活中的。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江老师最常说:高兴的时候拉,不高兴就不拉。
这关乎态度更专注于情感。
于教授也常说:你的琴就是你的武器!
你的情感就是弹药!
世上唯一不能赠送的就是感情。
技术可以给你,但感情得靠自己,你的工作就是征服”。
拉琴需琴魂,拥有灵魂的音乐是永不分贵贱的。
刘成是一个卑微而又伟大的父亲,虽然他是社会下最底层的被统治阶级,但他却以中国式父亲的关爱方式为儿子无畏的斩割着前方的荆棘。
他虽胆小懦弱,但他会为了儿子在生人面前怯生生又坚定的赔笑请求,勇敢又谦卑的在凄美的旋律中为生计奔走。
这是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更是他对小春毫无保留的爱。
莉莉在剧中的职业是一个不怎么讨喜的活儿,她虚荣、她私生活混乱,她是出了名的交际花,虽然她有这么多的不如意,可是她却有着一股真性情,尤其是在当她华丽的外表退却时瞬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从一开始找小春拉琴只为消遣,到以心交心,直至最后她对音乐所表现崇敬的态度,以及对情感的理解直至最后人性的回归,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小春对她的改变与净化。
电影中除了表现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之外,喜剧因子也是十分到位的。
电影选取了刘成在集市上买大米的情景,通过刘成乡里土气的搞价,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又有令人感到心酸,使电影结构更为充实,内容更为深刻。
并且强大的节奏与闹剧般的收场无疑又为此部电影卓色三分。
虽说故事前半部分就很精彩,但也只是整部故事中的九牛一毛。
影片的最后,终于将电影开始就铺垫好的包袱抖露出来:小春是个弃婴,当年是被刘成从车站捡来,因其身边放置了一把小提琴,便从小让小春学琴,父子二人便一直不懈的坚持了下去。
在这段高潮中,导演将过去与现实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既保持了时空的连续性也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闪回以灰色为主色调,现实则受众高亮色彩(着重突出了小春在车站奔跑时迫切的想要看到自己的父亲以及按捺不住即将喷涌勃发的情感),此时色彩的有效运用、节奏的把握与音乐的升温将影片由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而当另一时空大礼堂下的小提琴弹奏响起时,小春在车站也找见了准备离去的父亲,两人相顾无言,只是小春饱含深情的拿出小提琴,用尽全身的力气任凭指尖在琴弦上滑动、灵魂在音乐中奔跑、 最最重要的是通过带着情感的音乐向眼前这个男人倾诉自己对其的感恩之情与敬爱。
这又是两个时空之间的拼接,一个是闪光灯对准的大礼堂,一个是人来人往的车站, 在强大的对比下,车站里对父的独奏更显的光辉与伟大,光的塑造恰到好处使阳光下为父奏响的小春绽放出强大的人性光辉,并彰显出音乐真正的伟大,导演通过对音乐节奏点与情绪的剪接点的准确把握,将二者时空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透过音乐强大的表意功能将后面没有过多台词的影片推向了顶峰。
这是导演用节奏与蒙太奇与感情讲述故事成功的典范,既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又将本片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鱼与熊掌舍谁而取何者也?
当然电影最后也为观众解答了这一问题,通过小春,这一孩子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大家,舍名利而取真情也。
回顾片名,突然觉得《和你在一起》并不仅仅指与父亲在一起,而是指于真情、真爱在一起。
这部“坎坷后的心灵鸡汤”式的电影就如同上了弹的枪,深深的击中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当有人再次问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谁而取何者也?
时,答:真爱我所欲也。
蜩儿2013年5月18日1:59:49
一个望子成龙的故事,也是一个反映孩子青春期心理成长的故事。
对外界的好奇,对异性的好感,对父亲从亲密到不满到理解,以及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情节设置有的不太现实,但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真情与假意交织的世界,真情还是可以打动人的片子的节奏分布过于平均,感觉好像看了三个故事,连贯性和交融性不是特别好,以至于结尾凑齐了三个人也显得有些突兀片名为《和你在一起》,感觉不是很贴,不过这种情况也不算少见望子成龙+青春萌动+感恩的心,确实不好概括印象比较深的首先是琴声和少年投入的神情,学琴的孩子气质就不一样青春萌动期,他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笑容很温暖,整个人的线条很柔和父亲的辛苦和苦心,那一间小破屋改变生活态度的江老师,真是教学相长还有,很喜欢莉莉,坚强仗义的女子,小春没看错人艺术来源于生活,技术可以教,而感情没法给结尾还是有点刻意了,其实内心不离开那片感恩的土壤就行不过有了那三个人,少年也许不会成功,但会觉得快乐
这绝对是陈凯歌在《霸王别姬》后又一部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打动人心的电影。
艺术与商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被紧紧地连在一走,却又被狠狠地拆散。
陈凯歌所展现的因艺术而富足,是一个符号,是一种现象。
王志文问刘佩崎,希望小春成功,还是学到真正的音乐。
在成功与音乐中选择成功;如今的父母大都希望自己学音乐的孩子成为下一个朗郎或李云迪。
这是何等的悲哀。
他们并不真心地热爱艺术,只不过借艺术为途径通往成功。
影片的结尾在交响乐的配合中达到最高潮,在三个场景中来回切换。
春手里拽着那把失而复得的,伴随他一生的小提琴,在火车站寻找将要回南方老家的父亲;回到十多年前,正是刘在火车站的长凳上发现睡在琴边的小春,抱着幼小的他焦急地寻找遗弃他的亲生父母。
此同时,一场本属于小春的演奏会照常进行着。
女孩在聚光灯下拉着小提琴。
尽管曾评价她的演奏缺乏感情,但陈凯歌还是在一曲结束后卖力地上台为自己的弟子送上拥抱,去享受台下雷鸣的掌声。
因为他知道需要这般的作秀,方能取得最大的商业成功。
这片聚光灯下的舞台本是属于小春的,但他在最后时刻选择回到亲人,回到纯粹的音乐的怀抱。
在父亲,恩师,朋友面前地演奏甚过一切其他。
那个代替小春演出的女孩曾经向小春抱怨,陈凯歌从未给过她感情,虽然“音乐里没有感情,就像枪里没有子弹,没有子弹怎么击中别人、征服别人?
世界上唯一不能赠送的就是感情!
”只是以商业成功为目的的音乐是不会蕴含有真挚的感情的,更不会带给演奏者任何感情。
凯歌在这部几年前的电影中选择放弃自已代表的商业,回到王志文所代表的真艺术。
那现实中呢?
结尾的剧情按照角色的心路历程 挺正确的,爱奇艺评论说小春是被林雨最后一番话哄骗才自己放弃比赛去追爸爸,我觉得并不是,有些片面。
从林雨和小春这个竞争的劲儿来看,她天赋不如小春、但是真的重视这个比赛、全心全意在拉琴和准备上,林雨的视角是半路杀出程咬金。
小春最终放弃比赛去车站追爸爸,他自己做选择占比非常之大、不是受外人影响,首先 他不知父亲其实是养父时,就想放弃学琴和比赛、跟父亲回老家,没有母亲,父亲一手把他拉扯大,他怎会愿意与父亲分隔两地?
他非常爱自己的父亲;林雨最后一番说出她对余教授买下小春旧琴行为的看法、一些可能会影响小春的揣测,小春没有片刻相信或指责余教授就夺门而去,他完全是欣喜:从婴孩时就陪伴他的那把旧琴重新回到手里、并焦急 担心追不上爸爸的火车,他不怕错过能让他一夜成名的国际比赛,他害怕他的成功没有父亲的见证!
小春知道林雨热爱小提琴和音乐,同时有君子成人之美的意思在里头。
一股“送子入宫”味道。
其实这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陈凯歌,电视上放的到结尾小孩找回来在老师面前拼命拉琴的时候就哭了,片子里这种少年人的“我偏要勉强”真的是很动人啊,在我还懵懂的年纪里已经隐约能认知到的道理……那会片子里我唯一认识的人只有程前,因为看过很多正大综艺= =
总比无极好吧
滥俗,这个锅陈导两口子得背,真不是我要黑,谁看谁知道
说深刻不深刻,说感人不感人,说人性不人性,说好尼玛真一点都不好看。陈导,红姐害了你呀!@小马平川踏歌
凯歌最假最作最媚俗的作品
说真的,一般
很感动 很喜欢拉小提琴的小男孩
结尾刻意,但仍感动
前些天快成陈凯歌黑了,这部电影帮我把对他的好感挣回来了。虽然是个音乐菜鸟吧,但剧情足够让我屈服了。(上头有个人居然问刘成向余说的是自己的事还是汤融的事,这人大概压根没看电影)
煽情。陈大导的《霸王别姬》难以逾越。
很好的一个故事,可惜被陈凯歌导得终究差点意思。年轻的时候看一定会泪流满面,现在只剩下难以名状。或许主题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和你在一起,歌颂这种相依为命的父子之情,所以结局才那样设置。但实际上,不由得引发人思考,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选择走的道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春儿选择了参加比赛,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不过是一个遗憾,但是错过了这个机会在现实里那就是让人后悔一辈子的事情。不过,还是很喜欢电影里对于善良的渲染,没有一个坏人,大家都很美好。不辞辛劳的父亲、懂事乖巧的儿子、善良又讲义气的莉莉、真性情的江老师、包括追名逐利的余老师其实我也是不反感的,这是作者理想的人与人的相处状态,春儿也是因为有这些人才有他一次又一次试错。然而,真实的人生,并不允许我们不停试错。
太他妈的煽情了
周影有一定剪辑功力但拦不住第五代的视觉素养视觉逻辑。凯歌真是一股陈腐但趣味就在于他认识和想象力的局限性。对于现实严重认识不足,靠臆造但臆造能力又没强大到偏执。矫情是他骨子里的,那种书生想象让我看到了“叫妓女从良的”影子。人物设计卡通甚至有样板戏影子,表演有过重话剧腔(最自然的反而是凯歌自己)废戏太多其实可以做成武侠结构。好的是他喜欢的京“痞”味道北京情结和两千年左右的红出租吧。
最后两个车站穿插的桥段很不错,整个故事安排的都很合理。但结尾有点用力过猛了。三星半,陈红真赞。
这真是一个好故事,但是仍然没有编好,讲得比《搜索》还刻意。小演员演得真棒!
韩剧一样的角色设定。
真扯啊。。。陈红真好看!
要是成功一定要用少年的纯净和天真来换取的话,那还是趁早拉倒吧,但是现实却是很残酷的。父亲真伟大,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厚起脸皮才能用力地为孩子好啊。当年的片子人物个性分明,情节有张有弛还有高潮,真是难以想象《无极》也是陈凯歌拍的啊。从头到尾的音乐真煽情。名字也有爱!
音乐一响起我们就知道小春周围的人群该鼓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