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为了一筐好价钱的鹅藤壶(小时候咱也爱吃后来多年不见的笔架)在惊涛骇浪的峭壁上艰险的捕获、贫瘠土地上的人类以命相搏的捕鲸行动、海豚助力捕鱼、仅靠一口气一把叉下潜深海捕猎展示了人类水下生存的极限。
第二集……第三集……待整理第四集关于丛林(jungle)生存故事。
烧烤狼蛛、炫耀羽毛的男人、养宠物猴的部族、建造雨林树屋的拍摄过程、原始的捕猎劳作和艺术的关联,多的是给你开眼和带来思考的画面。
第五集关注高海拔山区,哈萨克16岁的捕鹰少年和眼神潇洒的小鹰、少年和窃贼狒狒的较量、硫磺和火山口的绚丽色彩、新几内亚岛吃蝙蝠的部族只是为了补充蛋白质改善生活,呵呵哪里说的中国人吃蝙蝠。
第六集草原上抢狮子的口粮、和鸟类合作寻找蜂蜜。
第七集湄公河湍急的水流和缆绳上的胜似闲庭信步强烈的对比视觉冲击让人慨叹其生存的勇气,仅仅是为了收获晚餐时的两条大鱼;冰川上行走攀爬匍匐一不小心掉进冰河只能活8分钟的藏民一家三口就是为了送孩子去百公里之外的学校去上学,而沿途风光无限;加拿大炸冰河的奇观;收集乌龟蛋孵化放生是为了下一季村民的口粮;用无花果树根搭起可生长500年的抵御洪水的生命之桥;多的是你叹为观止的见闻。
第八集上乘皮料竟是鸽子粪泡过特别柔软;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竟是150万只蝙蝠的家园,也未可知新冠肺炎和这里又有什么关联。
最吸引人的还有每集最后镜头背后的故事。
这是历时三年拍成的纪录片,发掘各种人类独特的生存技能和聪明才智,跟拍就是挑战极限。
有什么理由不给五星呢?
我知道世界上有千万种生活,这部11年前的纪录片终于让我得以窥见其中小小的一角。
人类像小小的米粒,被一把抓住洒出,掉落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然后扎下了根。
在沙漠、河流、极地、高山、草原、丛林、海洋、城市,人们展示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开创出独一无二、令人惊叹的生存之道。
人们虔诚且纯粹,那些沙漠中的居民在一场久等而来的大雨里欢欣地奔跑,全城的人戮力用泥土铸起一座清真寺,冒着生命危险掘地三尺疏通地下河灌溉自己心爱的绿洲;生活在极地的人们在漫长的极夜结束后聚集在一起唱着歌迎接新年的阳光。
人们辛劳而勇敢,在丛林里生活的人们用无花果树的根须搭起世代传承活着的桥,仅用一根藤条徒手爬上三四十米高的巨木采集蜂蜜用以为家人果腹,邻里协作在树上建造起房屋;在草原上径直走向正在进食的狮子,从它们口下割取食物。
人们艰苦但困顿,火山口上的挑夫们捂着布做的口罩穿过带毒的浓烟去凿采硫磺;在海里靠着极度简陋的压缩机潜入深水捕鱼,命悬一线,收入才够果腹。
故事还有太多,好美、好苦、好纯净、好残忍、好不可思议、好令人惊叹。
在这千千万万种生活方式里,那些要逝去的可能不可避免地终将要逝去,而会有人记得它们曾经存在过。
敬畏自然由于本人是个“泛神论”者。
所以当看过《人类星球》觉得要写些什么。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2231689i82600134.html?lvt=747&resourceId=0_07_10_28忘本=背叛 当一个人忘了自己是谁的时是很危险的,“人”就是来自自然,你的所有一切都是属于自然的。
你的属性只是在这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觉得属于自己,但是在这百年之前,之后(也包含这百年左右的时间)组成你的所有元素只是自然的小小一部分罢了。
当人们朝不保夕时/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时=也许都会“迷信”。
但我觉得他们更多的是“敬畏自然”;与自然会有更多的(良性)互动,彼此间相处的会更和谐,不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做事时有所顾忌,懂得感恩。
如《阿凡达》他们已不再是人与自然 他们即是自然当你生活安逸,甚至自认为可以改造自然/觉得人定胜天时,你不许要信仰什么,崇拜什么,你只会盲目的自信。
有些人也许觉得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有多么优越,别人都是些野蛮人。
你们所谓的更文明只不过是对自然的更多的掠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更多的消费/浪费“进口”),更多的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
自从人类的几次科技进步之后,已经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
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人们采用不同方式的生活罢了。
就像不同的地区对自然的崇拜方式不同而已,彼此间会有不同的风神,雨神,太阳神,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就像中学的生物试题中的一个当时当你去判断当冬天时那些落叶的树是不是不能适应冬天那?
当时我以及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那些落叶的树木是不能适应冬天的严寒。
其实只不过不同是植物他们的生存方式不一罢了。
要有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就像丛林篇中巴西的原始部落的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他们的命运不是他们自己所能掌握的,而是取决于我们所谓的文明人,就像当年的美国西进运动一样,当地土著对他们来说不配享用他们的土地,只有被驱逐的命运如《阿凡达》所揭示的一样。
同样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有许多岛国将会消失,但是在气候大会上,许多所谓的“文明/强国”却表示爱莫能助。
我想说的是只是不能为了你的发展而让别人去承担不应该的痛苦。
所谓的文明程度也许是和人的劣根性的表现程度是成正比的,就像钱是作用一样,它只不过是让你的本性现象出来吧了《七宗罪》http://baike.baidu.com/view/22021.htm1贪婪、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点。
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为之贪婪。
(或是以但丁的观点,贪婪是“过度热衷于寻求金钱上或权力上的优越”) 2懒惰科技的进步只是让我们更懒惰、浪费时间。
(懒惰被宣告为有罪是因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补缺失,因应该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利)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
(从但丁的神学观念上去看,懒惰是“未能全心爱上帝,未能全副精神爱上帝,未能全人之心灵爱上帝”-具体来说包括懒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满足及无责任心)3淫欲仓粮实而思淫欲、。
(但丁的标准是“过分爱慕对方”,而这样便会贬低了神对人们的爱) 4傲慢自认为自己的**比别人多优秀、,过分自信导致的自我迷恋,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
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因拥有而感到比其他人优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优秀的存在。
5嫉妒:嫉妒之人一定是个既自卑又高傲之人;“势利眼/嫌贫爱富”,6暴食、贪食的欲望,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的食物。
(但丁的观点是“过份贪图逸乐”) 7愤怒:复仇的欲望,源于心底的暴躁、憎恨、愤怒,导致情绪失控而产生强烈的复仇欲望为暴怒。
随着自己的欲心,无故的自高自大, 逐渐变得自我中心.每种罪行其实在表现出自视比神更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全神地投入去爱“神”相对于七宗罪,天主教列出了七美德。
罪行 美德 色欲(Lust) 贞洁(purity) 贪食(Gluttony) 节制(self-restraint) 贪婪(Avarice) 慷慨(vigilance) 懒惰(Sloth) 热心(integrity) 愤怒(Wrath) 温和(composure) 妒忌(Covetousness) 宽容(giving) 傲慢(Vanity) 谦逊(humbleness)
人类在生存面前具有极强的适应力,火山挖硫磺、高树取蜂蜜、菲律宾空压机潜水,哪一个不是用命来博的?
甚至上学,也要冒生命危险:喜马拉雅山麓的人们,冬季学童在父亲带领下,翻山越岭,走一个星期的路去上学,脚下的扎斯卡河冰随时可能崩塌。
在哪些生活环境极端恶劣的地方,人类也没有想要放弃、寻找食物(包括水源)便是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在和生活挑战的过程中,人类得以不断发展出形成自己独有的技能、勇气和智慧,印象最深刻莫过于狮口夺食,三人直直朝狮子走过去,你需要的只是自信和勇气,就可以把狮子吓跑,从狮子口中抢到羚羊肉,迅速离开。
婆罗洲珊瑚海的渔夫从小生活在船上,海上,生活已经完全和海融为一体,渔夫甚至可以不用任何潜水工具,下潜几十米到海底捕鱼,时间可以长达5分钟。
当我们在高楼大厦里不想上网不想看电视不想吃东西空虚得发慌的时候,地球另一角落的小孩正在森林里抓巨型蜘蛛果腹;当我们肆无惮忌地使用电水汽油等资源时,沙漠一年里唯一一次降雨的那20分钟里小孩在雨中疯狂奔跑接受雨的洗礼的那一刻我感动得几乎落泪;当我们抱怨一个月工资不够买房买车时,菲律宾的渔民仅用简陋的空气压缩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水下40米深仅为捕一些鱼糊口;当我们高呼墓地价格直逼房价时,高原地区的人们背着尸体爬至山顶,将尸体割成块抛出喂鹰;当我们用起重机水泥车建造楼宇时,原始部落的人们还在使用木质锤子凿木,靠自己的双手双脚攀爬.......当我们了解到自己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时,了解到我们在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时,我们就不会狂妄自大或者顾影自怜,而是更加安分守己心平气和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丛林里的小孩能够养活自己。
挖开潮湿的土壤,用长长的线引出狼蛛,待它爬出洞穴,迅速用小树枝按住这种跟餐盘一样大的带着毒牙的生物,之后用手把蜘蛛的腿别到一旁,包进树叶里捆起来,最后生着火烤着吃。
在我隔着屏幕面对这种恐怖生物不寒而栗的时候,他们却正欢笑着享用着这辛苦劳作换来的美味。
特特和家人生活在丛林里,他说他妻子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蜂蜜了。
此时他正站在一课笔直的树下,充满渴望地望着头顶上方40米处的一个蜂窝。
很快,他开始爬树:手里拿一把斧头在树干上用力凿出一些供手脚攀爬踩踏的小坑,同时利用一根圈状绳子和树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一点一点往上蹭。
尽管这一路伴随着恐惧,他终究爬上了40米的高度。
伴随着被蛰的刺痛感,他幸福地将手伸进蜂窝,取出了金黄甜美的蜂蜜。
这一刻,在树下一直注视着他的妻子松开了紧锁的眉头,只幸运自己嫁给了一位所向披靡的勇士。
印度尼西亚夷真火山口散发着40倍超标的硫化物毒气。
然而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每天都要去剧毒的火山口采集硫磺,以维持家庭收入。
长年累月,来回奔走,硫磺的重量已经使他们的肩膀变形,巨大的浓烟和刺激的气味不断侵蚀着他们的眼睛,喉咙,肺部,还有他们的寿命。
然而,为了每趟5美元的高收入,他们仍然在毒烟浓雾里流泪咳嗽,在窄窄的山路上艰难地迈着步伐,然而此刻他们疼痛的肩膀上,一定也正感受着满载而归喜悦的重量。
在湄公河汹涌的水面上,有上下两条钢缆绳索。
绳索跨河直通一个小岛,那里是这位名叫山酿的渔民才知道的捕鱼好去处。
这位柬埔寨渔民赤脚走在下面这条的铁索上,双手抓住上面的铁索,小心地移动着身体,他有着湄公河水一般的黄色皮肤。
然而季风时节暴涨的河水卷席着黄色的泥土汹涌而至,这位黄皮肤渔民却不得不稳重谨慎地在钢丝绳上踩好每一脚,稍失偏颇,他就会葬身于身下澎湃无情的河水中。
一次次迈出脚步,一次次移动双手,他双目始终平静地注视着前方小岛。
眼看快到了,他双脚终于踏上了小岛坚实的土地上,他暂时可以大胆地走几步了。
他用力撒下了渔网,此地鱼量丰富,很快就能有收获。
在回程途中,腰间比来时多挂了战利品,他继续小心翼翼地行走在钢索上。
细长的钢索之下,黄色大河仍然奔腾不止;河谷之中,这位正缓缓移动的渔民显得那般渺小,然而在他瘦小精悍的身体里,一股巨大的力量正支持着他胜利地走到河的对岸,走到家的方向。
冬天,西藏边缘的詹斯卡尔峡谷成了一个冰雪世界,进出之路都被冰封隔绝。
斯坦金要送家里两个孩子去上学,最近的学校也在一百多公里开外。
他们唯一的路是一条结冰的河,大概需要花上六天时间才能到走到学校。
带好装备后,他们出发了。
三个单薄渺小的身影,就这样开始行走在地球最高山脉中的白色冰雪世界里。
父亲走在前面,用一根棍子试探着冰层的厚度,孩子们紧跟在后面,他们相信父亲的勇气和技艺,也相信自己,相信好运。
然而跨出一步都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如果不小心踩进薄冰层里,也许会引起整个河面冰层的塌陷,掉进河里最多只能活八分钟。
与此同时,还必须注意两边高山上可能的雪崩,几天前正有人因为这一灾难而死去。
历经千辛万苦,六个日夜的奔走,他们终于到了学校。
留下孩子后,父亲一人踏上了回程的归途。
此刻,冰河之上的他,仍用脚步丈量着下一个胜利的目的地,宁静独行,孤单伟大。
精彩的故事不一而足,每一则故事背后,我都看到竭尽全力生活在恶劣自然中的人们,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时事变迁,如今自然环境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但他们将永远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人。
我还看到他们那简单而知足的快乐——那是拉基塔冒着生命危险从狮子的猎物中割下一只牛腿的幸运,是特特带着刺痛感的右手接触到粘稠蜜糖的触感,是斯坦金和两个孩子望着不远处学校房顶在白色冰川中的颜色,是本杰明手持长矛纵身一跃刺中鲸鱼时那惊起的骇浪。
这些,或许是人类最原始的快乐。
如今,尽管城市成了地球的主体,但生活在自然里人们的这种技艺和精神永远不应被遗忘,反而,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他们的存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去体会这个真实的世界,才会在遭遇一点现代社会的挫折时,提醒自己世界上另一个角落里,正上演着生活更残酷的本真。
昨天有感于罗马教皇于圣诞之际说的一段话”Dans une société souvent éprise de consommation et de plaisir, d’abondance et de luxe, d’apparence et de narcissism, Dieu nous appellee à un comportement sobre, c’est-à-dire simple, équilibré, coherent, capable de saisir et de vivre l’essentiel.” 拙译为“在这个常常充斥着消费、娱乐、丰富、奢华、表面和自我沉醉的社会中,神号召我们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也就是说,简单的,平衡的,有凝聚力的生活,应当感受生活的本质,体验生活的精髓。
”任社会浮华变化,我们仅需要谨记生活的初心和生活的根本。
值此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希望我们都用更广大的胸怀去面对世界。
告诉自己,即使环境艰苦,保持内心清芬,且行切记,勿失勿忘。
纪念完整看完第一部BBC纪录片😛 Eventually!!!
终于终于看完了这部豆瓣广受好评的纪录片,同时也是我看过的第一部BBC纪录片,整整看了差不多十天才看完,只能用那句老掉牙的话形容此刻的感觉--“BBC出品,必是精品”。
这是一部你不知不觉就会沉下心来仔细看的一部纪录片,摄影组通过海洋,沙漠,北极,热带雨林,草原,河流,山脉,城市八个主题展示了在日常电视荧幕上难以见到的人类与自然紧密联系的状态。
极限条件下,为了生存人类展现惊人的求生意志,极端环境造就的是人类惊人的生存技能。
无法想象最简陋的设备下潜至海底40m,横跨撒哈拉寻找一口水井,在北极时刻担心着流动的冰块,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爬上几十米高的树上掏蜂窝,在十几只饥饿的狮子口中“偷食物”,湍急的湄公河上仅用绳索过河(真的十分惊险,好担心会掉下去,没有任何安全措施)…… 各地的风俗也很有趣。
Kiviak这种食物在我看来很恶心,但却是当地人眼中的美食😐😐西非尼日尔的沃达贝人参加格瑞沃尔舞蹈节,胜者可以赢得一位情人一夜风流,即使来参加盛事的都是夫妻,简直!
还有很多从未见过从未听说过的风俗,或许在常人眼中惊世骇俗难以理解,但在有些地区,就是那么自然。
看到了很多,也学到很多。
也许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通过记录传播人们不知道的事物,扩大视野的同时更能引人深思。
值得N刷的一部纪录片,看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说这部纪录片很多是摆拍,有造假的嫌疑。
抛却这点,这真的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怎么说呢,优秀得忍不住做起了笔记hhhh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第二章时,对波利尼西亚人很感兴趣,遍查互联网,似乎《人类星球》的第一集就是有关在海洋上生活的人类族群。
遂找来观看。
这个纪录片的很多故事都令我非常感动,看下来可谓一发不可收拾。
想每一集都写一下自己的所想。
第一集 海洋这一集的海洋之美让我赞叹不已,有点庆幸自己由于没找到资源而下了6.5G的版本。
海洋很多时候不像海洋,而像沙漠的风暴。
第二集 沙漠通过这一集了解了几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
尼日尔:名字类似的尼日利亚是非洲发展势头最猛的国家,人口也相当多。
尼日尔则大部分地区处于沙漠,最近局势稳定,国家想招商引资,但对别国吸引力不大。
而且国家的资源也少。
看到为寻找水源殚精竭虑的图布女人,不知作何感想。
马里:也是个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内陆国家,但南段地理条件好一些,所以大多数人口都在南边住。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叫《上帝也疯狂》,讲的是活化石布须曼人。
布须曼人觉得白人美女很丑,因为浑身发白像有白化病,或者像蛆,头发的颜色像魔鬼。
我非常喜欢这个细节。
这部同样讲沙漠地区人类生活的一集也有几个地方颇可玩味儿。
一是马里捕鱼节出现了好几把枪,目的是鸣枪开启比赛。
二是片尾花絮部分,讲到摄影人员将热气球错降到城镇附近,导致好多小孩来找他们(摄影人员对此似乎深感懊悔),有一个小朋友问:“你有没有给我带礼物?
”第三集 极地一直对因纽特人的生活十分神往,从冰屋、狗拉雪橇,甚至到黑暗料理海豹腌海鸥也有兴趣。
印第安人蔑称因纽特人为“爱斯基摩人”(吃生肉的人),从成片来看倒是确有道理……没有木头,哪来的火呢?
趁潮汐降下,冰层里的水褪去,跑到冰层下面捡海鲜,的确是颇为曼妙而惊险。
独角鲸似乎是独角兽的原型,如此美丽的造物被人猎杀,真的令人不忍。
一直很想尝尝鹿肉,但鹿科生物都很难驯化,想吃的话只能吃野生动物,今天想到,不一定,我可以吃驯鹿。
毕竟是唯一被人类驯化的鹿类大型哺乳动物。
此外极夜对我而言有种难言的吸引力,想想看,睡醒了仍然是黑夜,不论做什么都假装和平常一样,但确乎不太一样。
这种寂静与黑暗的环境,会弱化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真的很适合思考。
第四集 丛林在热带雨林,只有少量阳光能够照射到地表,因而地表植被稀疏,甚至比沙漠还要贫瘠。
很多动物在树梢生活。
雨林猎人将树蛙的毒素注入体内,认为这能够为其提供速度、力量的buff。
他们用吹箭捕猎树间的猴子。
至于地面,则食用昆虫比如狼蛛。
知乎上曾为雨林中为家人冒着生命危险采蜜的故事长吁短叹,毕竟如此玩意,我等去超市便可信手买来。
我不大同意这种看法。
这类珍惜现代都市人996生活的感想,在《人类星球》这个纪录片的评论区属于主流,实际上这是一种肤浅。
我们人类是为狩猎采集而生的物种,而不是为城市,我们的祖辈,在最漫长的岁月里都是一群快乐的猎人,只为自己亲族的温饱而活,而不为更宏大的主题。
我们才是被文明异化的一族。
第五集 山脉生活在阿尔泰山的哈萨克人,驯服猎鹰来帮他们在荒野捕猎。
埃塞俄比亚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第六集 草原又遇到了拥有神奇语言的布须曼人,话说这两个捕捉羚羊的猎人,虽然身上仍是部落服饰,但一个脚蹬皮鞋,一个跨双凉鞋,还都是西方世界蛮时髦的款式,实在是很搞笑。
其实有可能他俩只是向摄影团队展示一下他们的狩猎技术,不一定完全是靠此谋生,就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树屋,不过后者可能是在某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复原”,当地人自己大概并不记得树屋的历史。
狩猎采集部落的很多技术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因纽特人的冰屋技术就可以带到外太空去。
第七集 河流一旦这个纪录片里出现蒙古人或者东南亚人,我就能想象出他们的困难生活是源于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是他们国家的穷人),而非是任何“表演”性质的东西,所以为什么我会怀疑非洲人的技巧是为了向摄影人员讨巧,就像中国各地的民俗旅游村?
我实在是搞错了。
巴西热带雨林区生活的人,将旱季作为多产的日子,而雨季是贫瘠的日子,这实在是很有趣。
有什么讲述热带雨林的纪录片吗?
第八集 城市
在我们文明世界之外,还有人以更原始的方式适应着地球。
他们变得更有耐力,更敏捷,更灵活。
这个片子帮助我,暂时把思想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离开焦虑的一些事情,放眼看看恒大的世界。
这是海上生活的民族。
没有国籍,没有种族,没有钱。
他们的生活来源,就是大海。
我也头一次知道,还有个词,叫“晕地”。
其中有个人,能在20米深海底,待5分钟。
人适应环境的潜力,真是很大。
沙漠中,16岁的男孩带着骨瘦如柴的牛群,在寻找水源,途中与象群发生了一些摩擦。
沙漠高温消耗了河水,鱼被搁浅,村民开展了捉鱼大赛。
沙漠里,骆驼带着妇女儿童,寻找泉水供养族人。
路上,年长的教年轻人怎么识别沙丘,星空。
蒙古的沙漠,人们与严寒,贪婪的狼,共同生存。
当最后发现走丢的母骆驼,离开主人一夜,没被狼吃掉,而且还产下小骆驼时,我好快乐。
另一处沙漠,人们靠结网来捕捉水雾中含着的水。
撒哈拉沙漠,人们在地下冒着危险开通水井。
开通后,灌溉出一片绿地。
还有个照片,但放不下了。
讲的是沙漠里一个民族,在沙尘暴后迎来雨,人们像过年一样高兴。
人们会去一个市集,不管是否已婚,寻找艳遇,甚至夫妻同去。
这一集让我看到,在什么地方生存,人都能发展出极强的适应力。
在沙漠,人学会用细网留住雾气中的水;在海上,能在20米深的海底潜伏;在热带雨林,有着不为人熟知的许多原始部落。
他们远离现代文明,可是他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却发达得远超我们。
世界可以有不同的形态。
我们学着了解,尊重,接纳,心胸变得开阔。
知道我们的处境还可以以另一种视角来审察,或许可以少一些纠结。
生活像流水一样,平静前淌。
不管是在雾霾深重的北京冬天,还是在林叶窸窣的热带雨林,亦或在寒风暴烈的北极。
这个部落的人,在捕猎前,会用青蛙体液涂抹身体和眼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他们的猎物是猴子。
他们成群作战,一天有时候打十几只猴子,有时候一只也打不到。
你能想到这里孩子的休闲活动是在森林里捉蜘蛛吃吗?
他们在森林里打猴子吃,然后收养猴子的后代。
从大自然收取,再还给大自然。
不豪夺,不杀鸡取卵。
这只雄鸟展开翅膀,向雌鸟炫耀,求爱。
人们捉到这只鸟,取走它的羽毛,然后戴自己身上,来到市集,像鸟一样,在女人面前求爱。
人靠着绳索和斧子,能爬上40米高的树,抓蜂蜜吃。
下面家人帮着生烟,驱赶蜂蜜。
蜂蜜是部落人的液体黄金。
这是一个巡逻队,寻找没被人发现的部落。
在伐木工人发现他们前,找到他们,宣传他们,请求世界保护他们,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世界因百态而美丽。
你要求别人必须和你一个样子,你就是在请求别人不要尊重你。
这个部落在树上建造房屋,房屋有35米高。
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4
后半段比较繁乱,但整体平衡且美丽。
BBC的纪录片不管是镜头,解说,配乐都堪称完美得无与伦比。
没看完
都去看。不好看的找我赔时间。
hard life, tough human.
造假,来刷个一星~
BBC继《行星地球》后又一惊世之作,摄影师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以真实和客观的态度再现了人类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和自然相处、使生命得以延续的奇迹。横跨海洋、极地、沙漠、丛林、高山、草原、河流和城市,此前从未在屏幕上出现过的罕见精彩的人类活动,让人敬畏不已。(9.5/10)
高高兴兴看到一半发现是臭名昭著的造假纪录片,跟吃了苍蝇一样,后面几集怎么看怎么假。取景挺美,当旅游片看吧,里面的生存环境和场景的确都是极端少数案例,实在没有BBC就只好造假了
好看到无话可说
神作
不好看,,,1星
造假一星
虽然才看完了第一集,但是5星绝对是不足以表彰他的牛逼的。另外,电驴可以很方便的搞到1080p的版本,一定要看1080p。
同样装逼
it之家观光团!摆拍造假不能忍!还一堆人在洗地的!
摆拍
bbc出品,必属精品
竟然有吃猴子的tribe
视角最独到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