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眩:北斋之女

眩~北斎の娘~,Kurara: Hokusai no Musume

主演:宫崎葵,松田龙平,长塚京三,三宅弘城,余贵美子,野田秀树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眩:北斋之女》剧照

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7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8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9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0

《眩:北斋之女》长篇影评

 1 ) 光影中的浮世绘

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宫崎葵,看过她好几部电影,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总体比较寡淡,但在这部电影里,让我觉得她就是里面那个的不羁、倔强,不服输,眼里只有画画的阿荣。

久久不散去的画面是开场不久,她听到外面的警报声,扔下手中的画笔,兴奋地跑到外面看熊熊大火,看到她眼里闪着耀眼的光,眼里都是大火染红的绚烂天空,和那绚丽的色彩,被那痴痴的样子,打动了。

可以把画画爱到骨子里,本来也是一件幸福到极致的事情,接着去艺妓们的表演里,满脑子都是色彩、光、影怎样在自己画里应用。

最后也在画里感受到了光、影在画里的呈现,她一直被父亲的光环所笼罩,善一直鼓励她去画自己想画的,但深知自己比不过自己的父亲,有技术不能表达内心想法的时候,有不服输的劲又不得不遗憾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看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多希望可以拍得很丰富一些。

 2 ) 看完感觉买一送三

原奔着葛饰北斋的大名去看的,但看完有buy 1 get 3 之感。

NHK小成本高分之作,画面唯美,表演细腻,时长称心。

搭配BBC2017年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 Hokusai: Old Man Crazy to Paint》一同服用效果更佳。

对事业和感情自认臻于不惑、且最好是经常画两笔的中年少女 看此片最适龄,对影片中的平常笔触、克制的表达,能充分心领神会。

倘若艺术细菌欠奉,但有故事的善感星人也存在被女主的演技 和 松田龙平 闪瞎的可能性。

何为买一送三?

1是葛饰北斋及其浮世绘般的时代风情画卷,2是女主和松田龙平对那段 一点灵犀半生缘 的演绎,3是以下有感无论浮世绘是否中意的流派,只要艺行不息(无论水平多业余),心意就和片中那几位对造诣的追慕、和在文艺道路上对知音的毕生寻觅(或追忆)是完全相通的。

文艺之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精神独往来,倘若偶尔免于此状况,那就是生命之光降临的时刻,绝无仅有。

 3 ) 何为汝之光,何为汝之影

1.阿荣看着对面燃烧着的房屋,赞叹道:“好美的颜色!

”知其癫狂。

阿荣因为嘲笑自己丈夫的画难看,便离了婚。

知其纯粹。

电影的构图也是美的,带着浮世绘的质感。

阿荣追逐着光与颜色而去:“凝目注视,就会发现世间万物都是由颜色的浓淡构成的,人的面容和身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不是始终一色。

”这一个段落,是透过画家的眼睛来观看的。

画家、诗人、讲故事的人,他们都带着自己独有的观看角度。

电影讲画家的故事,自然用画家的眼睛来看。

和看好莱坞型叙事不同,这类带着自己文化独特气质的电影的剧情和人物是不可预测的,如此也是看电影的乐趣。

对于电影,向来有个任性的标准:一部电影,只要它试图讲述一个前人从未讲过的故事,认真、执着、坚定,那就是值得一看的。

2.阿荣被质疑画技的时候,站在桥上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执迷画画呢,那么辛苦。

又傻又可爱。

一个人一辈子,自从笃定起自己想要做的那件事之后,这样的发问会有许多次,但大都类似这样,带着些许娇憨、委屈、傻气,很可爱。

类似少女找到一生挚爱,并且从心底坚信那自己是没可能离开那挚爱的,而那挚爱也总向自己敞开怀抱,如此,遭遇些微挫败,撒撒娇,也就过去了。

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

前提条件是,你爱它,想要一辈子都做这件事,只是因为你爱。

与名望、金钱、满足别人的期待等等外在的东西,没有丝毫关系。

看着女儿沮丧,父亲葛饰北斋说:“我也从来没有满足过啊,总是想着,要画得更好、更好、更好,但思绪那一端的灵感总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

”葛饰北斋是江户时代十分出名的浮世绘师,若是看他的画,就会发现这个一直画到九十岁的画匠,也实在不是个十分老实的家伙。

葛饰北斋一生有许多名号,北斋只是其中之一,因为信仰北斗七星,他曾给自己“辰政”“雷斗”等等,最后给自己的名号是”画狂老人”。

北斋一生,是完全将自己陷入画中,风格不断发生变化,尝试绘画的内容也不断在变,从不满足。

在电影中,他安慰有些沮丧的女儿:”我怎么能让你在我之前满足呢?

“唯有都将自己的热忱都投入创造之中的人,才晓得这样的语言是多么熨帖。

“走过这座桥,就让我们忘记这一切吧。

挣扎着,挣扎着。

在挣扎中往前走。

”3.父亲的中风来得猝不及防。

阿荣自然伤心。

好在电影并没有刻意将那个瞬间放大或者延长,而是直接进入了阿荣希望父亲能够快速练习拿起画笔的能力,如此,并和母亲有了争执。

阿荣与父亲的关系,是很动人的。

血缘上的父女,技艺上的师徒,精神上的知己。

被自己最在意的人理解,且是本质性的理解,是一件十分稀罕而珍贵的事情。

阿荣与母亲的关系,则带着现世的温暖质感。

这个母亲在家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女儿和父亲是知己,她只能不断操心女儿的婚事,希望女儿像所有女儿那样,过上看起来安定的生活,虽然这样的安定对女儿没有意义。

但这是一个母亲的期待。

母亲洞悉了丈夫与女儿之间的连接,那是她无能为力的部分,看着女儿熬煮可以治中风的柚子酒,她拾起一块柚子,笑着对女儿说:“以后你的父亲,就拜托你了。

”然后安静去世。

阿荣坐在海边:“我本以为我害怕失去的是父亲,是他的画,比起父母,更看重画。

“善安慰她:“不要紧的,你妈妈理解你的。

“理解,这是一个多难得的词。

母亲或许没有能力理解女儿,她甚至都不曾理解自己的丈夫,但她在用朴实的温暖包裹着这个家庭。

从这个角度上说,阿荣与父亲,都是幸福的。

父母子女,来这世上行走一遭,这是每个人都不可逃离的关系,有趣的事,这几乎也是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我们喜欢用某种带着描述性的词语去定义关系,亲情、爱情、友情,但事实上这些定义往往失之于粗糙,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懒惰,似乎父女、母女的感情就应该像被定义的那样。

事实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独特的,不能被定义,也不该被定义局限了其可能性的。

4.

阿荣抚摸上善的脸,看着他,善的手也抚摸上她的脸。

人在哭泣的时候,手指会痛,会想要去握住一些什么,当你爱的人就在你的面前,你确实不由自主就会那样去握住他。

阿荣的脸上,滑泪一线。

这便是她的爱情了。

“善的温柔是毒药,我饮鸩止渴。

江户再一次起火,善的家被烧毁,生死不明,阿荣也没有到这个曾经理解她,让她想要去爱的男人。

再次相见,善是一家青楼的老板,谈起阿荣画的画,善依旧可以辨别出哪些是阿荣的手笔,哪些是阿荣父亲的手笔。

对话平静,一如好友。

他俩终究是不同的:她拿画画当一生,他通过画画来睡好看的女人。

他有能力理解她,但是并没有意愿成为,但是因为到底还是各有所求。

我理解你,但是我们互为过客,浮生一世,不过如斯。

他将她比作心里的光,不可企及,但说到底,这是他的事,与她无关。

是他没勇气,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

电影对于情感的描述很平静,着墨自如并不刻意,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也带着某种浮世绘的质感。

浮世绘中的浮世,原本也写作忧世,浮世绘是描述流动着的世间,恰似人若浮萍,漂流水面,而这些情感也一如流水,会流淌过去。

落于纸面,成画成诗。

若是没有得那样的记录,过去,也就过去了。

善死后,阿荣落于画中的女子,是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艺妓,她们或许都与善有关,她们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情感与故事。

这部分,十分动人。

5.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好看的意思是字面的意思,也是背后的意思。

构图、光影、视觉语言,赏心悦目的好看。

人物、故事、情感,细腻自然的好看。

父亲在画完富士山后,女儿赞叹:真厉害。

父亲说:真想再多五年寿命,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了,一定会的。

言语是最会骗人的东西,也可以是最诚实的。

但这个时候,你是相信的。

老去的阿荣依旧在画画,将石头、果实和树叶带回家,有的人理解她,有的人笑她。

她只将笔触停留在画布上。

“这就是光,这个世界由光和影组成,影,塑形万物,光,则凸显万物。

"许多事不外如此。

只看何为汝之光,何为汝之影。

 4 ) 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宫崎葵太会演了。

她嘴角的弧度,若隐若现的梨涡,还有她的眼神,明亮的,专注的,坚韧的,羡慕的,钦慕的,不甘的,悲伤的,从不暗淡。

就好像阿荣的一生。

看到大火,想到的是,那是多么美丽的颜色。

画是她一生唯一的挚爱和追求。

善去世,我不知道是为善还是为阿荣,流了泪。

她在画《三曲合奏图》的时候,心里一瞬间闪过了唱着歌的她和他,那个瞬间,她终于也意识到了对他的爱。

善看到《夜樱美人图》的眼神,那种欣赏和认可,那一瞬间放出的光芒,也是这两个人之所以惺惺相惜的原因吧。

他永远能在署名北斋的画里认出她。

龙平饰演的溪斋英泉的气质,太迷人了。

北斋握着画笔离世,我从这里哭到结尾。

一生追逐画,追逐父亲的画的女子,即便仍然不满足,仍然追不到,想必也有宽慰,至少见到了光与影的世界。

 5 ) “死亡不过一场长梦”

早就看完了,一拖再拖到现在才动手打字,甚至在刚刚打下题目的时候都不知所措,一开场是小小的阿荣拿了画笔,父亲教她把图形排列组合画画。

一瞬间女孩长大了,不同于小时候的灵巧乖顺,她衣着随意,松松垮垮,走着毫无规律的外八,来到画室,受到母亲指责毫不在意,自顾自的抽着烟,远方响起起火的讯息,她飞奔过去,说着“好美啊”,眼睛尽情吸取火的艳色,善哥——最了解阿荣的人也登场了。

北斋先生接到荷兰人的委托画兰画,阿荣在调制着颜色,善哥看出了她想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调色,试着画自己的画,不居于父亲的光环下。

善哥接着带她去了妓院,已经晚上了,那里灯光燃燃,艺妓们或弹奏乐器,或翩翩起舞,阿荣的眼里看到光和影构成了颜色和形状,此后画海沉浮,究此一生,她都在追寻光和影的意义。

外国人的订单完成的不尽人意,父亲说“三流的画家也能胜过一流的外行”,永远没有完美的作品,最好的作品永远都在下一幅,一生都挣扎在画技跟不上自己的想法。

父亲在中风的时候,几十年不见的老冤家跟他说,你想画的,想挑战的不是还堆积如山吗,让他重新站起来,拿起笔从零开始,父亲四岁就能握笔不发抖,而休养了很长时间重新拿笔颤颤巍巍,真的令人心疼,苦难中诞生辉煌,古稀之年父亲身体更加灵活,画技更上一层楼,创作出了大名鼎鼎的浮世绘,从此无人不知北斋的名字。

在父亲患病的时候,阿荣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不想失去作画家的父亲”,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也反思自己满脑子想着父亲的事,一点没有为母亲考虑过。

善哥的出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信新色彩,也带来了头晕目眩,阿荣最终还是向温柔屈服。

不过她知道那是暂时的,对善,她想倚靠但是又不敢倚靠,事后满不在乎,重逢毫不惊讶,但又在善家起火的时候逆行。

善总是那么懂她,阔别三年仍然能清楚地看出阿荣跟父亲的笔触的区别,跟她说“你也是我的光,让人目眩神摇,耀眼夺目的光”,最后两个人相知却不相守,阿荣送走了善哥。

对于父亲,不仅仅是敬重敬佩,还有嫉妒与不甘。

恨自己没有作画的天赋却偏偏喜欢上了画画,让自己如此痛苦,父亲是自己的光,照亮着自己,而自己就在暗影下面,永远无法盖过父亲。

父亲九十岁画潜龙图,说还能更好,只求老天开眼让他再多活几年。

阿荣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哭着说,我也想画的更好一点,令人动容。

最后,她画出了她这一生追寻的光与影,在光和影中找到了自己,死亡不过是一场长梦。

葛饰应为的一生————遮盖在父亲阴影下的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小葵演绎的入木三分,更加成熟与内敛。

跟九年前的笃姬对比,随着时间线的发展,幕府从宴宾客到楼塌了,江河日下很难不忧伤,但笃姬的主基调是向上的昂扬的,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不管多么困难最终都能找到去解决办法。

但应为不一样,远达不到父亲那样的高度,天赋已经限制了她,纵使多么喜欢画多么努力画最后也无法超越父亲,或者与父亲比肩,感觉更像夏季限定的茉莉,不是国色天香,只是在一角,开着小小的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剧的基调也是宁静的,内敛的,很多东西需要仔细品读揣摩。

最后这两张图,以此自勉。

 6 ) 人生就如浮世绘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葛饰北斋,是他的「神奈川冲浪里」,如此超凡脱俗的浮世绘作品。

记得在美国时,住在肖恩家前后一个月,说起他对日本艺术的沉迷,第一话题就是这幅图。

电影的中心人物是葛饰北斋的女儿荣。

荣作为女画师,名字是葛饰应为,一派豪气。

她的「吉原格子先之图」,则是浮世绘的一抹异色。

宫崎葵的演技让人惊喜和赞叹。

松田龙平就不说了,从他的「编舟记」开始,真心实意喜欢他。

他的善次郎啊,清清浅浅,温柔体贴,却绝尘而去。

特别精彩的一场戏:荣的母亲离世后,善次郎和荣在河边。

几乎没有台词。

镜头里,人物特写,肢体语言。

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里,记录三场死亡:荣的母亲;善次郎;葛饰北斋。

所以,看电影,你要去看有漏皆苦,去观人生无常。

你要懂得:盛极必衰。

在轮回里,没有究竟的快乐,一切都如阳焰,都是海市蜃楼。

人生就是浮世绘。

每个人画自己的浮世绘。

那就是梦幻,就是告诉你,一切如梦幻泡影。

“如果可以变成鹞鹰或乌鸦,好想飞到你的身边。

”电影开头,善次郎唱给荣听。

善次郎死后,孤独苍老的荣,唱给善次郎听。

电影的画面,唯美。

 7 ) 追寻心里的光

这算是一个纪录片,记录了大画家北斋之女葛饰应为(阿荣)的一生,但又不仅仅是个纪录片,它探索了艺术家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匠人对艺术的追求,追求有灵有魂的作品,北斋老人这位影响了梵高的画家竟然说出,“若再给我十年时间,不,五年时间,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画家”,说来惭愧至极。

每一幅作品妙在意蕴,成于积累,需不停修炼自己的工艺,方能成竹在胸,泼墨于方豪之间。

阿荣的风格每一次升华皆来自对生命的感悟,有爱而不得,寻而未果,年华逝去,也有生离死别,作品里意蕴的厚度和深度皆可窥一斑。

追光。

善是阿荣的光,他懂她。

他随性却也温柔,他理解阿荣对画的热爱,也明白阿荣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懂对阿荣来说太致命了。

而阿荣也是善的光,她的坚定与痴迷是他心中最耀目的光。

两个灵魂惺惺相惜,却也有一份距离与隔阂,这是隐忍的情感,当然男女之情在本片中并非重点,重点在这份隐忍的情感中,应为领悟了光影之美在于明与暗。

借名妓诉说自己的内心北斋是阿荣的光,父亲精湛的画技与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阿荣一直在追寻其脚步,从起初的为父调色,到与父同创作,再到父亲说出那句,“再给我五年时间,我就能成为一名好画师”,无不深深的影响与打磨着阿荣(北斋能够握着画笔逝去也算是完结),这是对“技”与“艺”的追求,既有对画技的打磨,也有对生命的感知。

不同于浮世绘的工整流畅,应为的风格在于光影。

记录一位光影画家,导演对光影也有着超凡脱俗的感知。

电影随着人物性格的丰富与饱满变幻着光影,画面也越来越丰满。

整个电影每一帧都美极了,细细的看细细的品时不时暂停,生怕漏掉某一处美丽,太美。

还有好多匠人的孜孜以求与惺惺相惜,就不多赘述,与本文主旨无关,不同人经历感悟也或许不同,不如自行去体味。

影片有一段,虽然他们对画作不满意,但时间已到,硬着头皮交出了作品,怎么办呢,必须铭记这种耻辱感。

那么我也是,写出来交给大家去评判吧。

 8 ) 艺术家都是自私鬼

开头这场戏特别猛,特别亮,未抽的丝未剥的茧,粗粝的本来面目。

呼应结尾弟媳那句埋怨:“这世上再没有比你姐姐更随心所欲的人了”。

无所谓母亲的唠叨,无所谓婚姻。

衣服随意扎着,头发只要梳上去就行,兜里全是石头,甩下围布用来擦脚,又用擦脚的围布拿酒瓶,抽烟,画春宫图。

她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性别本身的欲求,更不在乎所选事业的名利。

只要可以画下去就可以了。

是北野武笔下的自私鬼了,艺术家都是自私鬼。

父亲中风,她着急的是:“已经第十天了,父亲也差不多该开始练习握笔了。

”痛失母亲,后知后觉:“我心中只有画,竟从未考虑过她。

”善在大火中失踪,她紧张片刻后便流露出对火势颜色的赞叹,那是不同于朝霞与晚霞的色彩啊。

和善发生关系是因为他的温柔让她有一瞬的眩晕,她便沉溺进去。

事后也只是淡淡吐槽自己:“也许我和所有男的都行吧。

”善总是来找她,她唯一一次主动去找是父亲告诉她善要出殡了。

她毫无所知,很悲伤地跑过去,看到他被抬出来又止住了悲伤的神色定定然道:“永别了,善”。

很难说她对善是什么情感,她无所谓交朋友,无所谓婚姻,他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个可以说的上话的人。

善真是太温柔了,他一开始就爱她,保持着她能够适应的距离,帮她完成自己。

唯一的一次欢爱后,她仍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不沉溺于缠绵,也不看他,恹恹地抽着烟。

看到他静止地被抬出来的那一刻,她是感受到了吧,被爱,一直被善爱着,但她仍不确定是否爱他。

所有的,她生命中重要的人离世,她的情绪都非常克制。

但是当看到父亲画出惊人的“富士越龙图”时,她浑身颤抖着噙着泪珠,额头起了青筋,毫不克制,无法克制。

那是爱了,她唯一的爱。

所有的艺术家都是自私鬼,北野武这样说,他们完全不顾周围人的死活。

可她这样的坦诚,这样的专注,散发着完全超脱了性别的潇洒和旷达。

你又不得不被这种魅力所折服。

 9 ) 我愿跋山涉水,只为那些流泪的时刻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一分一秒,一丝一毫都不想错过。

这是浸润着绵延百年的艺术之心的影片,我想制作者们和演员们都是怀揣着为葛饰北斋和阿荣深深震撼的心情来雕琢打造它的。

万物神情,山川风月,光影色彩......画家是观察者、记录者、创造者、表达者。

艺术总是没有尽头的,纯熟的画技已需要长年累月的点滴积累,而在此过程中煎熬自己的心,享受这痛苦,沉醉又抽离,反反复复,不断追求着更好。

作品是他们灵魂燃烧的光,跨越时空长久闪耀的光。

曾经偶尔画画、写故事的时候,我会有类似的、没有剧中人们那样强烈的“走火入魔”的投入感。

在那样的状态里,时空的概念会消失,生理上的感官逐渐麻木,只剩下不断收缩的心脏跳动之感,还有神经的紧绷感。

伤神、累、超越一切的幸福。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创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天赋,但是有那样一个美好的目标在,好像人生才有意义。

第一次看见《富士越龙图》的时候,看那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上旋起一条龙,感受到了全身的颤抖和流泪,说不清为什么,根本没有具体的理由;在我的思维还没来得及解读画面的时候,我的视觉刚刚把色彩传递到我的大脑里的时候,我已经被它征服了。

像是一种奇妙的共振。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不同的美术馆艺术馆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为此我愿意不断读书学习,跋山涉水,只为那些流泪的时刻。

 10 ) 那簇光不会灭

在不安持续的三月,我们的神经还为新冠病毒绷紧。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消息起起伏伏,给自己的心理建设崩了重塑。

周日的早上看了b站刚上线的《眩北斋之女》,再联想之前看过的葛饰北斋的纪录片,好像如今的我就卧在神奈川的渔船上:奋力划着桨想逃离,但前方的浪轮番而来,看不到尽头。

周围只剩下此起彼伏的海浪声,只能朝着富士山的放向前进,不能回头。

由黑白照片,修复而成的《须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图》关东大地震之后,存有北斋大型画作《须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图》的牛岛神社被毁,作品在几年后得以修复。

画上描绘的是神道教的须佐之男神,驱散疾病之灵,命他们不再危害江户百姓的场景。

在一百多年后这个的春天,希望这个愿望能在更广阔的的土地上实现。

在19世纪,一张浮世绘的价格跟一碗荞麦面差不多。

黑船未到港前,民众的生活也多姿多彩,一部分留在了北斋的3万多幅作品中。

花鸟鱼虫,美人枭雄,配以时下流行的话本一起服用 《眩北斋之女》的片头,北斋谈到的“这个世界是由圆与线组成的”;而女儿阿荣在结尾留下“这个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影子将万物塑型,而光就是为了将其凸显出来”。

无论何种方式,他们都在用生命描绘这个世界。

据说北斋一生搬家93次,或许一旦拥有真正的爱好,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父女沉迷绘画,妈妈照顾大家的起居,画室的日子伴着鸟啼蝉鸣。

在迈入25岁岁后,我也渐渐有了“中年危机”感,怕哪一天被未来社会或AI淘汰。

回看北斋老师的生平,他说自己70岁之前的画一文不值,80岁之后才渐渐走向正轨;若真能活到100岁,或许才能成为艺术家。

哪怕耄耋之年,一天也从未停笔。

如纪录片“Hokusai: old man crazy to paint”结尾提到的: "He never give up. He kept experimenting. He kept doing new things… he has a connection with life, which was precious”. 北斋跟阿荣所做的不是单纯地描绘;是通过观察,在建立了与生命的连结后,理解,消化,升华为个人感知,再通过画笔表达给世界。

作为一个个体,能在拥有的时间里自由选择心愿,并能为之努力,就已经很幸运了。

想通了这点,在近期迷茫的日子里,我也缓缓舒了一口气。

还记得第一次在BM看到《神奈川冲浪里》,我不知道这是印刷版画,也没有意识到浪花里还夹有只渔船。

我只记得当下对自然的敬畏。

说到海浪,近代画家Raymond Pettibon的作品也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眼有被浪击中的冲击感,还有下一秒可能被卷入海底的未知与忐忑。

搜了新闻,他近期的拍卖价也是水涨船高,希望以后有机会看他的个展吧

他的画里偶尔会加个问句,比如“What more could I have wished?

”。

虽然画了30多年,但Raymond其实并不常冲浪。

反观如果是我,站在浪板上的通常疑问是“Will a good wave come next?

”。

既来之,则安之。

Watch out, and look forward.相关连结: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25/06/17132703_831278112.shtml 北斋https://www.douban.com/note/692052293/?from=tag_all Raymond Pettibonhttps://www.imdb.com/title/tt7181498/ 纪录片

《眩:北斋之女》短评

为画面加一星,别的一言难尽

4分钟前
  • 桃花夺我
  • 较差

怎么港 一半的人生 只给70分钟 人生里程碑一个挨着一个得发生 节奏快得让人像看快速浏览 想浸入但被强制加速 大部分的画面是美的 情愫也是美的 梦想也是美的 要是90-100分钟或者常规120分钟 可以很好得铺开就好了 3.5

8分钟前
  • RcihBtcih
  • 还行

光影勾勒一个人物的一生,用影像表现阿荣画作的魅力,很精彩。

9分钟前
  • sweetbear
  • 推荐

很漂亮啊,影塑造形,光照亮万物

10分钟前
  • 七杀是条狗
  • 还行

她爹那副神奈川冲浪真是经典。作为这样的画家的女儿自己能发展起来也不容易。

14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久违的温柔。

15分钟前
  • 七重
  • 推荐

只得其形。

19分钟前
  • demonk
  • 还行

你们可能不知道葛饰北斋,但你们估计见到过《神奈川冲浪里》这幅浮世绘版画。这应该是宫崎葵颜值尽显的一部电影了。

20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砍掉了原著中大量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叙事快速推进,几幅画串联起阿荣的一生。影片的构图非常讲究,每一个中景镜头仿佛一幅江户浮世绘。70分钟的片长实在太短了,私心希望能更多地呈现小说中的内容,更细致地铺陈开阿荣的一生,以及和她有交集的每一个人。她的一生不应该只是大名鼎鼎葛饰北斋的传记中的一段轶事,而应是一首优秀女性画家的史诗。电影中最惊喜的改编,在我看来是对阿荣母亲——小兔的处理。北斋从中风后遗症走出来,是小兔亲手将画笔交到了北斋手中。那个心酸又释然的表情一下子就把这个人物立住了,那是对自己作为艺术家妻子的一生的悲叹,也是对伟大艺术的臣服。

21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弃。演员没有一个是入戏了的,全都矫揉造作用力过猛地在使劲演。宫崎葵气质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让她演就是灾难

23分钟前
  • 奈奈SAMA
  • 较差

碍于SP规模限制,本片对北斋之女的人生并没有那么全面的展现,所以收尾略显仓促,好在大部分篇幅发生在画室,把画家艺无止境的心态勾勒得很到位,用光影制造颜色和形状的绘画理念和电影本质也雷同,小葵非常棒,脸上仿佛有光和云,时而明朗如少女,时而心事重重眉头打结,和龙平彼此依托的关系也很动人。

25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龙平君和小葵撒得一手好狗粮,当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炮友。

29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浮世绘能让所有的爱情黯然失色,哪怕是宫崎葵与松田龙平的,一直觉得浮世绘都是妖作,每次看到都觉得被摄了魂魄,而且莫名的内心澎湃,看了这个才明白,原来作者不知放了多少执念。

34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让人头晕目眩、耀眼的光。这么短的篇幅,让人意犹未尽,宫崎葵演得很好。父女关系的刻画多一些会好更多。松田龙平还还是个魅惑人的妖精。

3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那种痴迷很动人。

39分钟前
  • 锦帆贼
  • 推荐

质感太像电视剧sp了,节奏、配乐、置景、片头片尾。全靠演员和画来撑。宫崎葵后来的眼袋和浮肿,皮肤的状态都变了。感受到了成本有限所以外景都很丑,尤其是夜景,景又假打光又丑。但荣趴在那里作画的样子真触动人。

43分钟前
  • ada
  • 还行

大家说的没错,这个SP可以看一年!

45分钟前
  • 朱尔赫斯
  • 推荐

感觉没看够,很多故事一笔带过,不过拍得很精巧,摄影明亮养眼,绘画爱好者会更偏爱;主要是演员选得太好,完全被内外兼修的龙平和葵给带进去了,两人的感情戏着墨不多,稍加点缀却耐人寻味;葵更是不得了,饱含情感的眼泪极具感染力;色彩和光影造就的绘画之美,摄人心魄;精雕细琢般的真功夫,被上帝授权以此为生,一百年难得出一个冒尖的,葛饰北斋绝对是佼佼者;活到九十岁的老爷子依旧不满足,还想画得更好,越是大师级的画家就没有“画完”或感到满意的时候,精益求精是严格律己的高要求也是下一步投入更多心思于创作的最大动力和追求,是一段不断精进修炼没有尽头的漫长过程。生为天才之女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仰望着崇拜着,跳脱不出也超越不了,不过相信荣的画一定也成为了不少人眼中难忘的光。

48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几次落泪,宫崎葵演得太好了,完全调动情绪。老人妆也是绝了。很喜欢看这种小品,结构分明循序渐进,感受到热忱的作品。

53分钟前
  • 大密度蓝
  • 推荐

龙平这里和阿荣真是太迷人了。龙平哥哥有感觉的bgcp不多啊,珍惜!可惜暧昧线没多久就断了。惜!

55分钟前
  • Tu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