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和鲸》,独立制作电影,得了圣丹斯的大奖。
没有什么大事,讲的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瓦解,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之争。
爸爸是个作家,年轻的时候成功发表过一本书,但如今只是一个邋遢的中年中学教师,新书屡屡受挫。
而他的妻子渐渐走上写作的道路,在《纽约客》上发表了文章,稳步前进。
家里有两个男孩,大儿子偏向父亲,小儿子则靠向母亲。
影片由打网球开始,从头到尾都保持着紧凑的节奏,而摄影的方式确是散碎的,用了大量摇晃的镜头,使得整个影片张力十足。
在结构上,网球、文学一直穿插其中,叙事也来得自然且明确。
乌贼和鲸的意象直道最后才出现,大儿子跑向自然博物馆,正视小的时候害怕的乌贼和鲸。
乌贼,有着纷乱的触角和内陷的身体,正是母亲的象征;而相对应的鲸正是父亲的象征,两者在残忍地争斗。
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窘境,他关心文学艺术,却生活在最基本的繁琐中。
他带着儿子和儿子的女友去看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只敢用言语之类没有力量的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欲望。
年轻时候的他早就走远,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中年人。
婚姻终究是无力的...... 小的时候总觉得父母都是伟大的,能够解决任何事情,在他们的庇护下我是安全的。
其实正好相反,大人们所面对的压力和抑郁是作为孩子的我无法想象的。
孩子总是善良地相信了父母所说的一切,谎言和借口成了我们的真理......我以后要有孩子,我就会告诉他/她别老相信我说的话,我比你更弱。
《乌贼和鲸》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片子。
一个基于导演童年经历的故事。
丈夫-一个不再受欢迎的作家,妻子-一个忠于自我,渐渐成功的作家。
丈夫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和妻子超过自己的事实,他们的关系无法维持。
两个儿子-较大的walt和较小的frank,他们将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变化和突然长大面对成人世界的事实。
由于整个故事来自导演自己的童年经历,所以对于情感的体会和捕捉异常敏锐真实,但是并未将之过于个人化。
正相反的,所有的情感都体现在细节之中。
我非常喜欢两个细节,一个是Walt发现父亲在房间想和自己喜欢的女孩亲热之后,跑到湖边,然后回来和母亲说:我把头浸到水里去了。
另一个是frank想把猫给walt带回去,但是猫挣脱了所有人的怀抱溜走了。
Jeff Daniels,Laura Linney,Jesse Eisenberg三人的表演可以说相当出色,尤其是Eisenberg,少年成长的过程诠释得非常精彩,这大概就是在片尾Walt第一次亲眼去看the squid and the whale时的感觉。
片子的音乐(其实也算不上主题音乐)是pink floyd的hey you,这个感觉也挺到位的。
总的来说,觉得这个电影值得好好看看。
就今年的奥斯卡来说,我觉得这一部和《晚安好运》都比《撞车》要出色。
前两天刚看了《Crash》,感觉很失望,《Crash》就是收不住啊。
ok,ok,题外话了,就此打住。
诺亚鲍姆巴赫_鱿鱼和鲸_20057.7《且听风吟》里面有个故事啊,鼠讲的。
海难发生后男人在救生圈上漂浮,女人在另一个救生圈漂浮,漂到了一起,第三个救生圈上是罐装啤酒。
他们就喝酒聊天、喝酒聊天,女人问:该去哪里。
男人说就这样漂着喝酒,等救援。
女人说不,她要游到荒岛等救援。
此后二人分开,她努力地划啊划。
男人漂着漂着就得到了救援,女人划到岛上也等到了救援。
特别多年以后,两人在一个酒吧相遇,女人说了:“游得时候因为害怕我是错的你是对的,所以一直期待着你死掉。
”《精疲力尽》最后米歇尔对帕特丽夏说碧池,琼那时不喜欢戈达尔,因为不喜欢跳接。
所以悲伤和虚无之间,伯纳德是选择虚无的那位。
这部电影很迷离,我喜欢它多于诺亚鲍姆巴赫导演去年颁奖季大热《婚姻故事》,后者怕是因其社会性展现更露骨反倒引力尽失,本片更真实就在于这家四口都是不爱将伤疤戳透的人。
观影过程十分消沉,像轻飘飘走在路上时周围发生些事情也和没发生差不多,我一边在注视什么东西也和没注视差不多。
皱纹多得爬行在表皮上,我通常不爱用洗尽铅华这种俗气的成语,但暂时也没能找到更准确的形容方式。
沃尔特这个角色能打动我的东西宏大细小都有,他的孤独和懦弱也并存在我身上。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他芦苇一样,会把他人的艺术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爱情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立场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观念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
米兰昆德拉笔下雅罗米尔喊着“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我从小到大也一直是这么相信的。
但电影里沃尔特对于父亲最终还是有两次离开的动作,看到父亲和情人拥攘时的逃出,和为父亲点完病房早餐后的告别。
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我都有那种时刻,独自看着玻璃窗里的前女友抑或是独自看着海洋馆里鱿鱼和鲸的巨大雕塑,鲍姆巴赫导演得以将这一刻准确地展现出来,我能被引致共振也非常感激。
导演是编剧出身,这部电影是也是自编自导。
电影更出彩的是剧作。
看了很多评论,但多半在说父亲母亲两个角色是鱿鱼(章鱼也好、乌贼也好)和鲸的比喻。
我不觉得这电影是说父母的,这其实说的是兄弟俩。
情节中有一段是哥哥和心理医生回忆小时候,那里才提到了鱿鱼和鲸。
之后他说的更重要,他的回忆里没有父亲,那是在他弟弟出生之前。
我想父亲的角色在家里一直是一个让人压抑愤怒的形象。
他作家的光环和渊博的文学知识光环褪去后就是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老男人。
哥哥最好的回忆其实是和母亲在一起的,他当时应该也像弟弟一样是更喜欢母亲而讨厌(或者恐惧)父亲。
但随着弟弟的出生,他享受到的母亲的呵护至少被减半。
于是他在家庭里转而寻求向父亲“献媚”。
这就是他为什么表面看起来更亲近父亲,也更赞同父亲的观点。
其实他对文学艺术很难说有天赋或者兴趣。
他对母亲的敌对情绪一部分继承自父亲,一部分源自他母亲因为弟弟而减少了对他的爱。
鱿鱼和鲸是他的恐惧根源,而母亲是他的保护伞。
所以在片尾,他拒绝了陪他父亲而跑去博物馆看鱿鱼和鲸。
他需要正视自己一直逃避的东西。
我不认为鱿鱼和鲸在海洋中的搏斗暗指他父母的不合,这种联系我觉得牵强。
他有可能害怕的是鱿鱼和鲸也有可能害怕的是恐龙和奥特曼……总之,那童年的成长的恐惧才是重点。
所以主角其实是哥哥,他的童年是主要。
这样一个故事控制火候很重要。
既不是一个悲伤的,也不是一个喜剧。
导演的镜头上没有更多采取花样。
里面很多晃动的手持镜头,我想这样也许会让影片显得不那么沉重。
也许是编剧出身的原因,里面很多的对话戏。
但对话的正反打镜头显得有一点呆板……这时候只能把人物交给演员了。
演员演的真不错。
演哥哥的后来演了社交网络,这两人的感觉真的很像。
屌屌的,有点自大有点话痨……
我是先看的卷西(就是沃尔特)的《社交网络》,然后看的他的《鱿鱼和鲸》,感觉卷西好嫩啊那时候,青涩少年😂,他剧里那一件蓝衬衫配白体恤也太好看了,干净。
我感觉伯纳德作为一个父亲,不应该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好的观点,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也强烈的影响了沃尔特,伯纳德总是讽刺很多东西,实在不是一个好榜样。
琼在还有家庭期间老是出轨。
夫妻两个都不是好榜样,离婚前已经有很多的矛盾了,离婚后更是把孩子进行拉扯,确实是非常糟糕。
沃尔特太深信于父亲,崇拜他,恨母亲,后来医院那一块拒绝父亲,我没太看懂,我感觉应该是在和心理学硕士在谈论的时候,发现父亲其实不是他心中那样的形象,在小时候他就缺席了,或者不是一个好父亲的榜样,可能是意识到自己过于盲从,听信父亲的话了吧。
弗兰克,我记不清是爸爸还是妈妈让他喝酒了,孩子才12岁,让喝酒不好吧。
总之,感觉父母的离婚给两个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婚姻已经摇摇欲坠,就算不离,也是不好的影响。
我不知道怎么说了,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四个人都好起来,我也不知道。
没有一个人会拥有完美的家庭关系,也许有吧,就是感觉伤痛这个东西总是会有的,但是还是要做些事情,让事情,人生朝着一个好的积极的方向,谩骂,讽刺终究解决不了问题,直面这种痛苦。
鱿鱼和鲸——批判天使与海豚的童话《鱿鱼和鲸》,当然按照影片的主题和结尾那幕鲸鱼与粉红色小乌贼触目惊心的搏斗,另外一个翻译《乌贼和鲸》更为准确。
乌贼:海洋三霸之一,其中的大王乌贼形状酷似鱿鱼,常与鲸鱼发生冲突,据载,纽芬兰的一位捕鲸者曾目睹大王乌贼与鲸鱼的一场生死之战,最后大乌贼王用触角抵住鲸鱼的鼻孔使其窒息而死。
鲸鱼:常以母系群体出现,并以中年雌性最为珍贵,其中抹香鲸最为著名,主要食物是乌贼,最爱吃的是大王乌贼。
当鲸遇上乌贼,打破了天使与海豚的童话,颠覆了一切温柔的希冀和俗套的忍耐,撕裂了生活中有意无意的面纱。
这是一幕从命运上就决定的相遇,是一次从本能上追求的对决,是一段势均力敌、惺惺相惜的奔命,是一行在天昏地暗中迸发的死神泪光。
乌贼与鲸的对持传神地暗示了主人公夫妇之间的关系,隐射着现代家庭无处不在的冲撞和支离破碎的孤独。
人们常常无法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却能残酷地摧毁亲人的信任。
批判之一:家庭话语权的精神独断伯纳德一家是1986年美国布鲁克林地区新派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个人修为和文化修养各方面都非常优异 ,行为方式与众不同。
据马克思说社会的先进文化、先进生活观念是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上的;据周恩来分析知识分子需要且都很“自负”;据席勒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据时代周刊说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而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作家伯纳德与其作家妻子琼符合以上各条各列。
往往要到达一种高度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关于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高处不胜寒”。
伯纳德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只遵循一个简单却十分苛刻的标准:对方是否是不懂文学、不读经典的门外汉。
于是他几乎处于孤芳自赏、绝对自我的状态,包括对由自己亲手带动成为作家的妻子,他要求她把小说改成他认为精彩的结尾,遭到反抗后立即勃然大怒。
所以有时候知识分子的倔强比愚者的固执更加可怕,因为后者不过是害了自己而已,前者却可能误国误民。
当然,伯纳德危害远小于此,他只是一个对家庭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最大祸首。
影片在每个角色的戏分上分配得比较平均,只是观察角度不一样,在对男主角伯纳的描述上就非常细腻,每句台词都精彩,并且可发现导演的理想代言人正是这个伯纳德,虽然肉眼看去和其它墙面没有区别,却是整个家庭戏中那堵承重墙。
然而伯纳德绝非一个男权主义或父权主义的俑趸,这从他与儿子间的话题即可论证,包括与上高中的儿子讨论女性阴道的独白,与孩子母亲的性生活,这些亲密、大胆的话题大部分是出于像朋友那样轻松、平等的氛围下,这一点足可成为中国教育机制的“绝佳反面教材”。
伯纳德的主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他十分享受和重视身为长辈和智者指点江山的优越感,在对待儿子和妻子的态度上,他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导师,常常以真诚的热情把自己所有的见地和思想灌输到他人脑海里面,而不管这种强迫性思维是否真的适合对方、或者说是明智之举。
显然,大儿子沃尔特更加“子类其父”,把父亲看做崇拜对象,无论是语调、举止、观点都努力效仿,并能举一反三。
相应的,能犀利剖读《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的伯纳德已经把儿子看成了伯纳德二世,是他的骄傲和继承者,但是在他带给儿子一个成人的世界观时,他忽视了一个孩子在成长中自觉经验的重要性。
当儿子的女友和他一起吃饭时,他自顾自讲述另一个文学女青年的大胆行径,丝毫不顾忌眼前人的尴尬,这等于是从侧面否定了儿子结交女性的眼光,从而造成儿子优柔寡断、朝秦暮楚的行为。
其次,对于“母党”的小儿子弗兰克,他也不断为其普及“门内汉”的教育方式,贬斥、打击弗兰克表示欣赏的网球教练是个头脑简单,不值得尊敬的家伙,他的“恨铁不成钢”在对弗兰克方面显得犹为野蛮,甚至三翻两次以父亲的名头进行打压,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显然,伯纳德是在提倡一种纯精神的高氧生活,这个家庭也的确在精神世界得到了一般人没有享受到的快乐,但也同时被自己的高度所限制,进入一种偏执狂的表现方式,无法结交和理解一般人的平和。
难怪从儿子的女友角度说:“你们这种家庭没有享受过生活的温暖”。
批判之二:婚姻生活的无能力量专门研究“爱情”的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把爱情的各种表现都还原成生物和化学的作用,她认为人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介质是让人产生爱情的重要环节,多巴胺能让人旺盛精力、注意力专注、情绪兴奋等,有点类似强迫症。
可惜激情通常会消失,这种多巴胺分泌会随着脑子越来越强的适应力而跟不上形势,爱情终究就枯萎了。
很显然,伯纳德和琼绝对是经过一段烈火烹油的疯狂恋情的,无论是伯纳德对琼的带动、还是那些志同道合地尖锐语言,都显示出这段婚姻本身的基础是多么的完美和坚固。
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婚姻生活的失败,17年婚姻之路的疲倦,像一种慢性传染病,消耗掉两个人所有的精力。
有一种夫妻度过激情阶段后会自觉转化为平和而包容的亲情,他们通常是在观点方面差异不太大又能互补的一对;但是像伯纳德和琼这种显然性格近似,在早期共鸣多多的夫妻却更容易各执一词,水火不容。
琼感情出轨长达三年,双方都认为给过对方挽救的机会,然而影片中的三次吵架诠释了这种努力的危险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夫妇两对手戏总共也就只有三场。
影片叙事的主要以三次吵架为转折点,第一次伯纳德嘱咐琼更改其小说结尾,琼坚持己见,伯纳德当场摔掉琼的电话,这次吵架拉开了故事的序幕;第二次是在离婚后,伯纳德登门拜访,显然有些缓和僵局的意思,可是才说了几句打哈哈的问候语,矛头就转向互相指责了,最后又是不欢而散;第三次则是结尾,伯纳德与琼彻底撕破脸皮的争吵,为了孩子的抚养权等竭尽狠毒之语,最后以伯纳德进医院而告终。
夫妻关系的慢性杀手绝对是争吵,但争吵的性质最简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现象是夫妻常为家具摆放意见不和、饭菜不和胃口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一吵架就闹离婚,左邻右舍常处于被骚扰的状态,然而这种夫妻正是常言“床头打架床尾和”的类型,虽然日子算不上和美,但大部分会吵吵闹闹处一辈子;第二种则是看上去理智和清醒的家庭,很少不顾双方尊严去打破婚姻的礼貌表象,而是把对对方的不满堆积在心头,直到火山爆发才一鼓作气倒筛子,这一重拳常常打得对方目瞪口呆,破裂处几乎很难补救。
伯纳德和琼显然属于第二种,他们对彼此的心理活动并不了解,而是我行我素,用自己的规则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哪怕在挽救婚姻时的举动,都显得太过隐晦。
琼认为自己出轨其实也是在对婚姻到底还能不能继续进行思考,是最后的挣扎,伯纳德则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做到了问心无愧,当然他的举动仅限于按捺不动和为生病的琼做了一顿晚饭。
于是两个人口中的努力仍然缺乏最基本的交流和真诚度,甚至连小吵宜情这种三流的沟通方式都没有学会。
夫妻关系到这个地步也就是到了死穴,然而更可悲的是当事人在事后仍然不懂反思,反而后悔为婚姻付出了太多,这就在歧路上走得太远了。
前面说过,婚姻生活的失败不代表婚姻本身是错误的,伯纳德却多次流露遇到琼之后错失与其它女人厮混的良机,这种想法里包含着对年轻时选择的动摇,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自私心态。
影片丝毫没有揭示他们感情破裂的过程,却通过一些情节的点染留给观众足够探索的空间。
琼决定寻找自己生活时选择的两个男人都是与伯纳德提倡的“门内汉”截然相反的类型,一个朝九晚五的普通邻居和一个年轻的网球教练,这显然是对一种新生的、陌生的、平凡的、更安全感情归宿的向往。
影片结尾处躺在救护车上的伯纳德对琼说:“婊子”,琼大怒,然而这是他们年轻时候对一本文学著作的默契,是两个人幽默的小秘密,从琼的忘记可见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谈资和共同感受了。
这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的真情流露,如微弱的火光,至于是否能蔓延出光亮,影片十分脱俗没有继续交代,包括没有一个琼到医院探望的镜头。
不用去猜他们的将来,就如同不要去猜露丝和杰克会不会在一起。
因为真正的生活的复杂,是讲不完的,只有一段一段的领悟。
批判之三:家庭矛盾的层出不穷这个世界就怕结盟。
结盟势必意味着有被反对的一方,问题一旦出现在家庭中,就是四分五裂。
大儿子沃尔特是父党,小儿子弗兰克则是母党。
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多子女家庭中都会有所反映,不管是否跟基因等等科学说法有关,但绝对跟父母教育方式和个人喜好有关。
显然伯纳德和琼都是用力不均的典型,虽然他们的教育方式十分开明、注重培养个性思维,但因为他们家庭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在四个有思想的人相处时,所有矛盾反而显得更加突出和冷僻。
首先是大儿子沃尔特和琼的矛盾。
前者认为离婚的所有问题都出在感情出轨的琼身上,对丈夫恩将仇报,对儿子隐瞒不报,面对大儿子的指责,琼每每想以柔和的讲道理方式沟通,却总换来拒绝倾听的侮辱性语言。
影片在交代琼的生活时显然不同于伯纳德的正面描写,而是换了一种与之不重复的侧写方式,通过感情与她不和的大儿子的回忆和现状的对比勾勒一个柔弱而细致的母亲。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同性间的沟通显然更加自然和亲密,琼和大儿子的疏远是生理的必然规律,在其情感倾向父亲后,琼是一种默认和放权的姿态,这使得鸿沟更加难以逾越,尽管大儿子向琼比中指的行为是令人愤怒的不孝举动,也的确能看出琼的关心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消解误会的方法,而是火上浇油。
其次是小儿子弗兰克和父亲更加恶劣的关系。
如果说琼对大儿子沃尔特还在母亲传统的生活细节上照顾得很周全,伯纳德则是在两方面都很糟糕,他的智慧讲坛在小儿子眼中是难以接近的严厉和说教;他的关心更是霸道而毫无尊重可严的。
影片一开始就非常高明地指出“因材施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伯纳德在绕圈子找位置停车时,第一次和小儿子一起,后者表示想先下车被他制止,而第二次和大儿子在一起后者则主动表示要陪他一起绕上几圈,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细节指代的父子问题从头贯穿到影片结束的。
子不类父是最根本的原因,对9岁左右男孩来说,崇拜哥哥和父亲是最常见的行为,然而他显然是被权利中心驱除在外的落雁,于是在温柔的母爱中继续他的淘气生涯和偶尔的男子汉行为构成了他颇为古怪的少年时代。
最后也是最重要、复杂的矛盾——经济与主权的矛盾,这条线索在影片中隐藏得颇深,但经历过家庭生活的人相比都清楚这个矛盾的杀伤力。
影片竟然(这是很少在美国家庭影片中露脸的现象)有两次牵涉到金钱二字:大儿子头次指责琼薄情就是认为是父亲带不懂文学的琼出道,现在父亲遭遇事业冰冻期,离婚是因为琼嫌弃他穷造成的;第二次是伯纳德气急败坏提出要把两个儿子的抚养权都抢走时,情急之下琼大骂他的做法是为了省钱(美国政策有教育基金等丰厚社会福利)。
夫妻之间的矛盾要是在经济上不能互相理解、扶持,而是有所埋怨,那一切就等于撕破了脸,逼到底线上了,两夫妻可以一起盘算别人包里的银子,但是当盘算起对方的银子,也就成贾链和王熙凤了。
琼是伯纳德带出来的,等于说主动权一直掌握在丈夫的手中,他们之间是嫁鸡随鸡的关系,而一旦琼的地位有所改变,锋芒露在了伯纳德之上,角色的转换双方都不能适应,这从琼的事业成功两人都闭口不谈可以观察。
夫妻两从小儿子的学校出来时,校辅导员夸赞琼的文章上了尖端媒体,伯纳德脸色相当不自然。
可见,先不说经济状况,两个人其实都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高谈阔论的丈夫无人欣赏,一声不吭的妻子倒是一路上撞绿灯。
在这部充满争吵与不和谐音调的影片中,要说这个家庭对于什么事有共鸣的话,可能就是“矛盾”了。
影片只负责制造和体现矛盾,压根就没想要怎样去化解,但是导演在细节、火候的把握上不得不让人佩服,由小见大、以点概面、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的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对知识分子家庭的敏感、脆弱、自大、不善于相互包容等缺点做了精道的揭示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扩大了影片内容的现实社会意义。
批判之四:我行我素的异类创伤特立独行的个性正是这个家庭不愿和光同尘的最大魅力,这种吸引力表现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一种自信的优越感,同时,这个家庭的凝聚和分裂也都因此而生。
影片始终保持着一种冲击力极强的凛冽、尖锐的风格,主要依靠人物的对白持续传达,伯纳德、大儿子沃尔特和小儿子弗兰克,说话皆不留余地,狠、准、酷,无论是对待外人还是亲人,毫不遮掩的质问和藐视硬生生抵得人肋骨发疼,而批评之精准又让人无言以对地倒吸一口凉气。
影片不客气地表示,该片不屑去细致解剖家庭温暖的面纱,也没有精力剥洋葱式一层层揭示家庭阴暗面,而是去皮去肉,让白骨和灵魂直接赤裸裸地出丑。
还是从伯纳德开始,这是一个开口闭口引经据典的人物,他生活中的大部分经验、判断力、价值观都从各种名著中吸纳消化而来,这也注定他会脱离现实的轨道,于是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反讽现象:有心理学头衔的文学博士伯纳德对他人的判断十分准确、清醒,却在面对自己和家人的问题时一团糟糕。
他没有朋友,他对交往对象的口味过于尖刻,养成不顾忌他人感受只重个人体验的性格,直到儿子撞见他和比他年轻20岁的女作家调情受挫时,他才开始思考作为父亲应该注意和规避的莽撞行为。
伯纳德的这个问题也同时深深直根于家庭中每一个人。
琼是家庭中相对最平和的一个人,但偏偏是她的行为首先伤害了家人的信任。
从她的出轨事件可见,面对家庭危机她的反应和做法最为庸俗和不负责任,她采取逃避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却没有考虑到其他人同时也在忍受相当的痛苦;同时她又很幼稚和软弱,在分居刚开始,她以为这种方式不会对小孩造成多大的影响,并且保证可以像以前那样照顾、爱护他们。
以琼的个性来说,她最不象这个家里的人,她选择出轨的男人就是对自己家庭思维模式的一种反抗,然而她虽然想解放自己,却没有真正顾虑到如何将两个孩子也带到健康的道路上,于是终归免不了又被拖下水。
上高中的沃尔特在经历青春过渡期,对父亲不加判断的崇拜正在慢慢转变为一种主动的生活意识,于是父亲的高度变成了他的压力,虽然母亲成为他发泄的对象,他还没意识到烦躁不安的原因是因为父亲。
和未来女友的第一次见面他就高姿态直言对方看的书是二流小说,可见中毒已深;其次在大学会上表演的曲子竟是剽窃弗洛伊德的作品,还毫无悔意表示自己完全能创作这样的作品只是没必要,这个看似才高八斗的学生竟丝毫认识不到自己道德观念上的缺陷。
盲目的空谈和盲目的自大正是自信的极端面。
如果没有目睹父亲与小情人的那一幕,沃尔特不会突然醒悟过来,一个高大的形象开始倾斜,他学习思考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某某的第二,他想起了思想简单但爱他的女友、想起了渴望单纯的母亲。
在父亲急病倒地的那一刻开始,那具软弱倒塌的身躯象征着崇拜者形象开始还原到一个真正父亲的位置,而沃尔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还在上小学的弗兰克是最无辜也最特别的受害者,相比他的哥哥,他的成长旅途显然更加孤僻和偏激。
他对着镜子里像父亲的脸骂脏话;他在被全家遗忘的时候喝闷酒;他把精液涂抹到女同学的柜子上面,他的稀奇古怪的念头和对人生的看法已经很有一套自己的见地,他带着不属于自己年龄的沧桑和迷茫,同时他是全家人中最愿意说出自己想法的人,也是唯一正视这个家庭孤独感、疏离感的人。
影片对小儿子弗兰克这个角色的塑造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他具有反抗精神和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像哥哥那样没有主见,也不象母亲那样躲避,他会选择自动出走或自己喜爱的人物,他也会理解其他人(如哥哥和母亲、包括网球教练)的选择。
一个在家庭中最没有发言权的行为古怪的小人物身上,却恰恰体现了其他人所没有的光亮,真是非常有值得回味和具有反思意味的视角。
《鱿鱼和鲸》非常成功地塑造出人物个性的复杂性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拍摄的影片不多,均为小众独立制片,这次《鱿鱼和鲸》完全可以在他的电影生涯打上抗鼎之作的烙印,故事基于导演早年在布鲁克林的真实经历,片中小儿子一角正是以年幼时的他为原型,因此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才如此巨大。
更奇特的是影片在对白上往往出人意料的直接,却又时刻注意含而不露的观察角度,让观众体验海水与火焰的二重空间。
影片总共不到90分钟,短小精干、意韵丰富、意味深长,是一部经得住反复重温和剖析的精品。
影片成功取决于原创剧本的出色、导演控制力的收放自如、故事剪裁的巧妙,同时这部格调鲜明的小成本独立制片,在演员的选择上也瞄准演技不太学院派、没有过重表演痕迹和个人风格的实力派,这个条件是比较苛刻的,还好导演遇到了劳拉·琳妮和杰夫·丹尼尔斯。
劳拉·琳妮的气质和影片女主角非常接近,她的戏路也向来符合小众文艺片口味,演琼这样的家庭妇女更是得心应手。
最难得的是导演竟慧眼挑中杰夫·丹尼尔斯,这个曾经在《阿瓜和阿呆》里扮演阿瓜的傻大个这次蓄上满脸的大胡子让人无法识别,但正是这种陌生感使故事里的人物更加真实自然,把一个脾气急燥又偏执的清高作家刻画得入木三分。
此外,他在去年《晚安,好运》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看来阿瓜的转型比他的难兄难弟杰姆·凯瑞可是快了好几步。
我觉得女性,可能看完这部电影比较容易对父亲的作风感到反感。
用“猥琐”来形容这个角色完全是情绪化的。
我感觉这部片用了更多的时间刻画WALT和他的父亲,因为导演自己他受到更多的父亲的影响,在那段时间里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父亲一起,从崇拜到父亲形象的崩溃,这是很多人经历过程。
本片作为这个导演的一个半自传体电影,这个导演所表达的思想历程的转变,从他认为母亲应该为整段婚姻负责开始,到他意识到这并不是她母亲的责任而作为结尾。
电影的结局不是在暗示他把这个责任转嫁到他父亲身上。
我的解读来源我个人的经历:我经过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我的知识分子父母,没有一方应该为婚姻的失败而负责,同样我也经历过极其痛苦又漫长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曾经认为父母的某一方应该为整件事情负责。
我很认同女主角在DVD特别收录里谈到的对这个婚姻的理解:“No one is totally innocent, no one is totally guilty. Never any one person’s fault. It’s just the life span of that marriage ran its cause.” 我爸爸的一句话可能更精准,他说,我跟你妈妈是“负负得负”。
:)没有任何煽情的场面却触动人心,片里的对话能,知识分子父母的作风,WALT和FRANK的成长经历勾起我无数回忆,让眼泪就在我发现之前流下来,但是这部片看似沉重却不失幽默,就好像我父亲的那四字总结。
知识分子父母有他们的特点:理智,也很善于引导、影响自己的子女,关注他们的变化,他告诉你如何也许长大不应该当网球教练 ,和怎么样的女生交往,你的歌唱比赛输了只会是评委太愚蠢的结果,就好像他的事业不如意也只是出版业的问题。
另外子女可能也比较容易发现一方尝试在影响另一方。
子女可能更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继承了父母的哪些特点,从你的五官和骨架开始,到你的言语,不知道哪天你突然就会意识到,你对女友脸上的雀斑直言不讳的评语,就是来你父亲作风的影响。
熟悉我的高中朋友毕业后见面可能还会问,你爸妈离婚了没。
听到这句话我总是想笑,因为想起电影《花季雨季》的一个场景,一个男生为了激怒一个女生而问她同样的问题。
我的朋友倒是没有激怒我的意思,我的父母到了我二十三岁离家已经几年才分居,所以已经习惯了偶尔和朋友说起父母的问题。
我觉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面对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孤独,而不能像电影里的两兄弟容易的做出站边的选择:“Mom and me versus you and dad.” 我总感觉如果我有一个像WALT一样的哥哥或者FRANK一样的弟弟,可能有些经历对我会比较好过一些。
可能卷进一场问题婚姻的东西其实很多,夫妻,子女,房子,夫妻的事业,抚养费,学费,电视机,书,宠物,心理医生 ,网球教练,还有其他人。
小时候我也有很害怕的两个动物,竟然是香蜜湖的两只巨型雕塑熊猫,我妈还跟我提起我站在它们面前照相,害怕的不敢回头。
那两只熊猫早已经不见了 。
印象很深的场景有:沃尔特对心理咨询师说,他童年最快乐的回忆是6岁时他的母亲陪他一起离开派对,回家看喜欢的电影。
中途他们来到博物馆,他不敢看鱿鱼和鲸搏斗的那巨大标本,一直捂着眼睛。
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他讲述那场面,他反倒觉得栩栩如生。
影片的末尾,沃尔特离开医院里在病床上仍然孤高自赏的知识分子父亲,穿过街道,独自去博物馆。
在博物馆昏暗冷清的大厅里,他就那么看着处在冻结的时间中的,搏斗的鱿鱼和鲸。
我觉得我一直欠缺对作品的框架式诠释能力。
所有的思考都如同杂乱线头,记住的只是如碎石英一般的小片段。
1)片中的小儿子弗兰克是我很喜欢的角色,演员小小年纪,诠释那个被家庭破裂改变了的性早熟的少年非常到位。
片中几次出现他裸着身体在镜前喝啤酒的镜头,镜子中的他,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阴郁眼神。
我在想,他是否厌恶自己长大的太慢?
2)他们的父亲伯纳德。
一个婚姻失败的非著名文艺老愤青。
评价人的标准永远局限在他(她)是否和自己的欣赏品味一致。
导致儿子失去自我定位的能力,优柔寡断孤芳自赏,典型的一个装B伪文艺青年。
3)他们的母亲外遇的对象选择问题。
从邻居,到大儿子同学的父亲,再到小儿子的网球课教练。
显然他们都不是文艺工作者。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写下的09年企划。
他说,要少同文学青年打交道。
当我还自诩为文艺青年的时候我对此表示鄙视,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向他学习,做个实际点儿的俗人。
一个人文艺不文艺,同道德操守之类没有什么实质性关系。
4)最后,我觉得这个片子是说父权在家庭中的消解的。
起初,沃尔特因离婚后其父感情事业上的双失意,指责与之境况正相反的母亲是“见利忘义的婊子”。
此时的他,认为父权是至高无上的。
后来,这个家庭中,两个孩子分别出现了严重问题。
沃尔特因校际演出抄袭作品被找家长,其母让他去看心理医师,他才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对父亲的盲目崇拜导致了对母亲的偏见。
最终四人在琼的家里的争执闹剧以伯纳德因急病被送医院告终,沃尔特终究没有答应父亲留在医院,独自跑向了博物馆。
我们完全可以就此认为,沃尔特终于脱离了对父亲的盲目崇拜,想要重新成为他自己。
从BR那里拿来了这部片子。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这么喜欢一部讨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沉闷婚后生活的伦理片。
结果我却感觉自己深陷进去,不能自拔。
没有感到冷场就已经看到了片尾的那头巨鲸和乌贼。
男女主角的表演无可挑剔,convincing得甚至让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演得这样好,如果没有看Special Features中对他们的访谈,我就会觉得留着落腮胡的中年男子和穿着朴素眼神凌厉的中年女子就是片中的夫妻,就应当去勾引女学生,就应当教唆坏自己的儿子;就应当去偷情,就应当处于他的傲慢无理而无视丈夫的努力。
所以我也就理所应当的更加喜欢小儿子的演员,因为他的年纪和与其决不相符的成熟和符号化,我也就理所应当的喜欢大儿子的女朋友,那样的脆弱,富有同情心从而轻而易举的就俘获了我。
人之初,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所有的幼儿之怕,仅仅记得两场被追赶的梦。
童年的怕,少年的怕多归类想象与认知,眼睛刚刚睁开,开始仰望星空,独自想象宇宙的无际和自己的渺小,心中渐渐充塞畏惧。
但读书学知识,还是壮胆气的多,会在被炸雷吓到的同时,默诵物理科上刚刚学到的雷电成因。
未知是无边的,想象是无穷的。
一旦听过鬼故事,就开始怕神怕鬼怕虚幻....怕到逃无可逃,却被逼会了伸头出来迎接那明知道不可能到来的对手。
进进退退反反复复,懂得这种恐怖源于心魔,那么不听不看怪力乱谈,观鼻观口紧诵心经,也可以支持我走过独立黑暗之所。
人渐渐长大了,强壮聪明起来,怕的东西却越来越多。
更知道人与人的世界观不同,最可怕的不是鬼故事,而是鬼也怕的恶人故事。
走进社会,你死我活,鸟为食亡,抱住饭碗的平民生活中亦有高明骗子凶残匪盗。
不过邪不压正。
保持警惕,学会自我保护,谨记防人之心不可无也就是了。
然后怕亲人伤心怕爱人误解 ,怕马路杀手怕绝症瘟疫,这些都是幸福的人才会怕的,因为对生活满意,很怕失去。
自尊受损是另一类,终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用一道墙或篱笆保护起来,一切外界的,终究抵不过人自身的绝望情绪。
是抑制还是释放?
都不能虚无。
最后。
是偶像的坍塌。
神是什么?
代表希望与行动指南。
两难的选择,你不怕嘛?
天会变道亦会变,再苦再难也得坚持下去。
如果你遇到了鲸鱼,也许你就会长出八只手来。
先学会怕而不逃,才能学会真正的放弃2007.6.20
瞧这一家子😳
那无限放大的生活欲说还休
父母两人皆是作家,散后将俩熊孩子一周七天轮流使用。大熊孩子卷毛说pink floyd的曲子更像是自己写的。小熊孩子衰样整天图书馆里用胯下蹭书架,接着把书和储物柜弄脏。
成长故事小品。
原来只是缠斗而已
反正我不喜欢这个类型的电影。
艾森伯格是一种理想型。^_^
平克佛洛依德的歌应该很流行的吧。。。
糟糕透顶的一家人
我说风格怎么这么眼熟,制片人里果然出现韦斯安得森的名字
“乌贼和鲸的斗争,我总是捂住双眼不敢去看它。” 生活百态
特立独行的文艺青年还是别结婚的好
他一面跑,我一面慌。牠倆的糾纏不清,我去了博物館兩次都無法趨近。能夠安全地審視自已的恐懼,是電影的力量也是它的限制。從前風聞有你,不忍卒看的終歸要看見,謝謝Noah Baumbach。
The wall was too high,as you can see,no matter how he tried,he could not break free
觉得很一般,故事讲得不是很顺畅。
"Don't be difficult" 那鱿鱼和鲸还真挺吓的,那么大!这部比起《婚姻故事》也差太多了吧??
没怎么看懂,也可能不需要看懂
其实不知道想讲什么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很明显因此每个人的轨迹走向很可预料
爹和随爹的大儿子这两个角色都很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