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处流浪的单身母亲、一个活泼聪明的女儿厌倦了居无定所的生活,打算在一个小镇安下身来,交一些朋友,做一些巧克力。
这很合我现在的心态。
就算是喜欢流浪的心也会有想安定的时候。
这是影片的基础,就是有了这样的打算,薇安才会如此不屈不挠地与镇上的顽固势力斗争。
这种不见硝烟的斗争是在一颗颗美味的巧克力中,一杯杯香浓的巧克力饮品里展开的。
我不晓得基督教的传统,好象在大斋戒期间是不许吃东西的,直到复活节那天,这也许是追随耶稣的脚步而克制自己的欲望,而食欲是一切欲望的开始。
固守传统的伯爵、镇长坚持立场不吃任何东西,也不许镇上的人吃。
新开张并且鼓励人们随自己的欲望选择巧克力的薇安成了反传统的代表。
镇长声称她会破坏人们长期坚守的道德伦理,以及他们传统的生活。
于是新旧势力开始了明争暗斗。
小镇居民在这两股力量间比较,选择。
可是凡人怎么能抵抗如此美味的诱惑?
新奇的口味、多样的品种,更令人难以拒绝的是薇安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爱好挑选合适的口味:这是你最喜欢的。
天啊,连我都想吃了,如此个性的推销,如此体贴的服务,从一个美女口中用如此诱人的声音说出来,我真想让她也推荐一款我“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来。
作为一条暗线的、贯穿影片始终的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巧克力有一种可以打开人们的内心隐秘的神奇力量。
它蕴含着神秘而古老的配方,它那馥郁香滑的口感,百变的搭配引诱你想更深入地与它接触。
陶醉于舌尖上融化的感觉,带着芳香滑下喉咙,它的味道是饱满而立体的,热烈而性感的,仿佛有着难以言传的魔力,从味觉的满足到精神的愉悦,慢慢到心灵的开启。
为单调的生活加点滋味。
与女儿长期不和,不甘于养老院的寂寞的老太太亚曼妲惊异于第一口辣味巧克力饮品,和薇安做起了忘年交;粗野的丈夫吃了神秘礼物:巧克力豆,竟与妻子有了美好的生活进而成了这种巧克力豆的忠实顾客;长期受丈夫威迫、担惊受怕的妇人约瑟芬受了甜美的巧克力的诱惑,向着新生活迈出了勇敢的一步——离开了丈夫,进而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连吉隆也通过巧克力向暗恋已久的寡妇奥德夫人发起进攻,甚至连他的小狗也爱上了巧克力。
在老太太亚曼妲的生日宴会上大伙儿小心翼翼地品尝着浇了巧克力汁的美味,向着心中的激情屈服了,最后不顾禁令跑到了“船耗子"的船上狂欢。
由此,小镇居民们尘封已久的心灵慢慢开启了,生活不只是单调的重复,还可以有激情的一面,他们少不了巧克力了,更少不了做巧克力的人。
而发挥了最大功效的当属斗争末尾,当镇长拿着尖利的十字架恕气冲冲的闯进薇安的家里想毁掉那“罪恶"的源头时,被溅到嘴唇上的一小点巧克力末所引诱,犹如久旱的禾苗遭遇雨露,疯狂地吃起巧克力来。
长期压抑的欲望一下被引发了出来,从此世界上又少了一个伪君子。
而为他人调配美味的薇安也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美味。
影片的色调处理得也相当好,一开始是清冷的色调配合着呼呼的北风,也衬托了小镇长期压抑、保守的气氛。
但薇安的穿着却有别与小镇居民的朴素,是热烈、欢快的大红、大花,风情万种。
是冷调中的暖调。
厨房里黄色的灯光下正在熬制的浓稠的巧克力有着温暖、诱人的色泽,让人忍不住想吃一口。
结尾的复活节上,新的生活展开,色调变得明亮起来,阳光明媚。
它是人们之间的润滑剂,当你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的时候,给他(她)吃颗巧克力吧,嘴巴动起来脑子也跟着动起来了。
巧克力中所含的可可成分会促进脑部的兴奋呢。
我爱巧克力,我爱那融化的感觉。
看这片子纯粹是冲着德普去的,没想到朱丽叶•比诺什和整个影片的风格带来清新温情感和德普一样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一阵北风将流浪惯于流浪的慧安和她女儿带入沉静因循守旧的小镇时,她们身上鲜艳大红的袍子就注定会发不同寻常的事情改变在宗教笼罩下死气沉沉的镇子。
她遗传了来自父母的对巧克力的天赋和自我流浪的性格,做事干练,个性鲜明,独立自在,热情大方又极富同情心,浑身都散发令人着迷的吸引力,如同她做的巧克力对其他村民的吸引一样她的巧克力和她的乐善好施帮助压抑的人释放自我,分别改善人们与老公母亲孩子还有孙子的关系,帮助行将就木的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意安享了最后的时光,帮助受宗教和家庭压抑的女人走出束缚敢于和强权说不,并找到自己独立尊严,帮助互生情愫的老人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走向幸福的爱情,帮助和他一样漂流至此的歌手(Johnny Depp)为大家接纳和喜欢然而他大胆的行为为当时的宗教和惯例所不允许,以镇长为首的强硬势力对她进行了各种打压。
其中发生了好几个转折,她开办的party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然而事情并没如此积极发展下去,突如其来的大火把影片推向了一个高潮,在误以为失去女儿的深切悲伤中,她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
在这种彷徨无助和挫败感下,她拒绝了Depp,并打算和女儿继续流浪。
实在无法忘记Depp在向她道别时,抱着手臂靠在墙上,一贯的忧郁神情,也许他在第一眼见到她时就爱上了她独特的气质和迷人的自信,但碰上的却是冷冰冰的言语和故作坚强的无谓。
我相信,如果她开口,或者稍露热情,Depp一定会不顾一切留下了保护她的,她也不会在萧杀的北风中孤寂地站在码头上远远望着帆船远去的方向故事到这是不会草草结束的,她的好心换来了大家对她的不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激她,留住她。
尤其她女儿不小心打碎了她母亲的骨灰盒,刹那间她似乎明白她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流浪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她和女儿都厌倦了这种漂泊的生活,要停留在一个温暖的港湾里过安定的生活。。
影片的结局当然是冥顽的镇长被她的巧克力所感化,一直被镇长操纵的小牧师在复活节上讲出了本片的主旨:“I'd rather talk about his humanity,i mean, you know, how he lived his life here on earth, his kindness, his tolerance. Listen, here's what I think, I think we can't go around measuring our goodness by what we don't do, by what we deny ourselves, what we resist, and who we exculde. I think we've got to measure goodness by what we embrace, what we create and what we include..”小镇从此充满包容活力与爱,居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Where is Johnny, then? Of course, he's back, his retur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illy old door. His favorite is hot chocolate
北风吹来的瑟瑟寒夜,如果身旁有巧克力,一切禁止的理由都可以抛弃。
难以抑制的冲动,还有犯罪的甜蜜感--那种简直能制人于死地的甜蜜任由感官上的欲望诱惑自己。
当架子上有《浓情巧克力》,有朱丽娅比诺什还有Johnny Depp和热可可,我想,至少我还是心甘情愿再把它放在dvd机里转一转,温暖我的心。
于是,北风吹过,又带来了Vivien和她的女儿,流浪的女人。
这样女人的到来,不知是福音,抑或是灾难。
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女人:她们只穿红色的高跟鞋,她们无拘无束,她们扰乱小镇原本平静的生活,甚至冒犯神力。
这样的女人是一团谜--也许时间会说明一些事,然而当那个真相大白的时课,她又会先一步选择离去--除非有某种东西,能让她停留。
Vivien给一切都已习惯为自然的小镇掀起波澜。
一切正常的事变得不那么正常--她带着私生女、她不去教堂做礼拜、她在斋戒的日子支起甜蜜的巧克力店,一镇之长是不允许这样一个无法无天的女人扰乱自己原本继承且恪守至今的规则的,在这里,即使是神父,也不得不听从他的权威。
这个女人,夜晚的时候把母亲的骨灰放在床头,给孩子讲祖父祖母发现热可可并且寻求自由的故事;白天浇制各种各样的巧克力。
她似乎能读懂人的心,每来一个客人,她用转盘就能猜测出最适合的巧克力,给不合的夫妻,给孤独的老人和寂寞的孩子。
她总是那么准确地把握your favorate taste,直到那一天,一直不受欢迎的流浪者的到来,让她有点捉摸不透。
继续的情节里,美丽的女人美丽了小镇的生活,美味的巧克力感化了一直抑郁着自己和别人的镇长。
当然,当Jonny Depp说,“你终于猜对了,我最喜欢的就是一杯热可可”而她莞尔笑起来“I knew it”的时候,也成为她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并且甘愿为此停留。
是否,当自由的人儿终于停下来的时候,也许也不一定像那只无脚的鸟注定死亡--像我从前相信的那样。
当初选择这部片子的时候就是为了巧克力不太理解这个镇子的人为什么要禁欲,为什么要抵触美好的事物,弄得整个生活都灰扑扑的。
不得不说,Johnny Depp 真帅身为吃货,特别喜欢看女主做巧克力时的投入,巧克力刚出炉时的诱人,人们品尝巧克力时的惊喜。
就好像,美味的巧克力打破每个人心里的枷锁。
食物就是这样的治愈系记得看过一个文章说 女孩子要正确对待巧克力,因为他能让你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吃多了却会让你发胖。
正确的态度就应该是懂得会欣赏,懂得在繁忙的工作里犒赏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背负沉重的负担去赎罪,人的性本恶是永远也赎不完的。
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快快乐乐的享受生活才是正点。
最后女主选择了安定,和爱的人定居在小镇,也算是对自己的释放,不再漂泊。
================================艺术毕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部电影的确夸大了巧克力的神奇功效和小镇人们的严于律己,但这也是为了表现主题。
单纯而粗暴的禁欲不如简简单单的巧克力更能感动人心,人性不该被压抑。
生活的每一滴都能发现美好
怎嘛说呢咱先不聊别的就先聊聊巧克力,这部电影让我这个平时不怎嘛吃巧克力的人爱上了它,电影中制作巧克力的画面真的美极了,先来一组截图。
下面说一下我的一些观点: 我对那个雕刻巧克力豆种植的神秘圆盘非常感兴趣,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当圆盘旋转你盯着它看的时候,说出你看到了什么,女主就会对应拿出适合你的巧克力品尝。
同时巧克力店慢慢也有人来拜访,这里及像是一个港湾,又更像是新的宗教信仰的聚集地。
而神秘的圆盘就是宗教的圣物。
男主的出现导演塑造了这个圣物最终打“破了它”。
我想说别人给的建议未必适合你,不同宗教准则也未必完全是真理,每天所听所闻未必是真实的,遵从内心的自己,养成审视一切的眼光去感受生活。
这就是那个附有宗教色彩的圆盘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个非常相似的镜头,一个是镇长跪在耶稣面前求助,紧接着就是镇长拿刀去了巧克力店透过窗户看到巧克力做的女人。
这画面的瞬间是有中内在的呼应,我想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宗教还是种族乃至国家都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应,当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我想耶稣在那晚想告诉他的是去品尝一下吧你会喜欢的,那就是包容。
你有你的耶稣
我有我的巧克力公主“食色性也”这部电影真的应了这句古话,镇长在不小心尝到了巧克力的味道迸发出对食物的欲望。
丈夫无意中捡到地上的巧克力吃完,满脸通红的直勾勾的看着妻子对性的欲望。
对“巧克力力公主”的欲望
脸红色的欲望红色代表着信仰。
镇长对权利的渴望和家族法则的信仰,充分可以从餐厅感受到,与楼道颜色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家族法则和权利的信仰而开篇母女身披红色斗篷,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小红帽”,又像是远道而来的“传教徒”。
这个红色就是另一种信仰,对自由独立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真理的执着。
穿红衣斗篷的“传教士”
赋予宗教感的红布缎
镇长眼中的异教徒
坚定信仰后身穿红衣的“疯女人”
最近刚好在读圣经,还没有读到新约。
只是稍微能理解一些影片中的宗教氛围。
宗教在本片中,并不是被批判和排斥,因为镇长先生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所用的手段已经超出了宗教本身可能的初衷。
宗教在某个时代的严厉,也许是一种规范社会的需要。
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前推进,人性的不断挖掘,让人自己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到藏匿在内心深处的东西。
这就是薇安的巧克力。
来自遥远玛雅的可可,在基督教面前显的随意而神秘。
薇安在修整房间的时候,镜头仔细而且频繁的给到了她摆出异域风情的装饰品。
影片非常直接和简单,冲突一开始就被摆了出来。
接下来的情节随着老奶奶这个人物风烛残年身患重病追求自由的条理清晰的逻辑发展开来。
红衣被北风吹起在荒野的故事,非常浪漫和神秘,充满了寓意,象征着自由。
可能我这么说,有失偏颇。
在影片的后来,我的这一看法得到了一些支持。
镇长最晚一个醒悟过来,只是因为他饿了许多天后,溅落在嘴唇上的一点巧克力。
这很妙,也很直接。
过度地用教条来束缚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生活足够宽裕,人们情感更加细腻的时代里,产生了不必要的冲突。
影片让小镇的人们从教条和宗教向着生活的另一头走了一步。
在他们欢歌起舞的时候,我担心他们继续向前走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道德伦理,失去了安逸。
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会发生的。
我认为,宗教就是在这一条从神圣到堕落的人性尺度上,束紧了一处。
现在我们需要自己寻找信仰,寻找那个不可逾越的点。
现代的西方是否还时时回想起,在圣经的影响下的过去时代?这是否会再次帮助他们?薇安因人而异地给与巧克力,似乎那真是一种魔法,其实是一种对于个人的尊重。
脚受伤了的小袋鼠,飞撒在北风中的骨灰,也许长途跋涉的漂泊和流浪,传播挖掘人性更深处的种子的美好期许,就像是某种一往直前而后疲倦不堪的人生状态,安定也许是最后的期望吧。
每个时代都存在宗教,神性也许会出现在另一些地方。
人性则需要更加的细腻和深入,人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而神性也许就在前方的某处。
更加贴近真实才是最好的状态吧。
巧克力嘛,跟恋爱一样,可以产生多巴胺,还比恋爱好把握,所以我怎么能不爱呢!
因为爱巧克力,所以但凡跟巧克力有关的电影,《浓情巧克力》、《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云中漫步》什么的,先不管电影本身咋样,先就连带着很爱很爱。
今天又和朋友聊巧克力,聊着聊着就忍不住回忆吃过的各种巧克力,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然后就止不住的激动,三下五除二敲了篇东西出来,好满足!
巧克力呀巧克力,真是好神奇的一种食物,仅是回忆一番谈论几句就能如此快乐。
德芙:被我定义为“人人都能品尝到的甜蜜”,很平民,朴实无华,最爱的还是它的黑巧,榛仁次之,丝滑随后,其他的无感,尤其是牛奶巧克力——不过好像任何一个牌子的牛奶巧克力或白巧克力都不讨我喜欢。
金帝:跟德芙差不多时间开始以碗装销售的巧克力,最初有牛奶巧克力跟黑巧克力两种,当年德芙卖30元左右一碗的时候它是15元左右,我还特地数了数颗数,是要比德芙多些,图划算买过几盒吃,我只能说在没有吃过其他巧克力的情况下,有这个味道还算满足了,毕竟的确是巧克力的味道。
迪克多(Duc D’o):它的夹心黑松露巧克力是我至今为止吃到的最满意的巧克力,入口便有一种很亲近很真实的满足感,朋友形容为“幸福感”,也对吧,心满意足不就是幸福么。
价格偏贵,时而品味一下就好,不适合天天吃。
我是买一盒放家里,三不五时放一块在嘴里,温热化开,任舌头极尽挑逗之能事,闭上眼睛微微回味——的确很幸福啊!
德菲丝(Truffles)松露巧克力:有段时间很风靡,几乎到了四处抢购的地步,倒是从来没买过——跟风向来不是我的作风。
但在朋友和同事那里都吃到过,表面一层可可粉给它增添了一丝与众不同吧,先苦后甜,滑还是比较滑的,不过也只是滑而已,很平淡。
费列罗:曾经很厌恶的一款巧克力,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觉得它压根不是巧克力,而是一种拿了点巧克力跟果仁混合的喜糖而已,现在觉着当零食随便这么吃吃,也还是不错的。
酒心巧克力:还是小时候吃的了,不记得有什么专门的牌子,最简易的是用一层糖纸包着,也有包成酒瓶样子的,剥起来“唏哩嗦啰”响,猛一口咬开,酒心溢满嘴巴,酒气从鼻孔里冒出来,很特别,但味道实在不大喜欢,而且因为要包裹住酒心,外层的巧克力往往比较坚硬,颗粒感太重。
马来西亚提拉米苏杏仁巧克力:托一新马泰旅游归来的同事的福吃到的,极好吃的一款杏仁巧克力,杏仁生脆,巧克力甜苦适中,在马来西亚买要比在国内买便宜一些,但价格也不算很平民,所以同事看我喜欢整个半包都给了我让我相当欢喜,立马还以三五种茶叶聊表激动。
明治:一直觉得名字不错,很有历史感跟故事感,可惜它的杏仁夹心巧克力比起马来西亚那款真是差远了,巧克力太甜,杏仁也给不了人非一般的印象,黑巧克力薄片倒是马马虎虎,要胜过杏仁夹心巧一大截。
感觉日本人还是酸奶做得最棒,醇厚,香浓,的确很好吃。
乐天:梦幻75%曾经是我的最爱,一粒粒巧克力豆装在装木糖醇一般的瓶子里,随身携带,时不时塞一粒进嘴里,用口腔里的温度慢慢融化它,甜中带点涩,记忆深刻啊。
白色恋人:在大阪机场“白色恋人”专卖店里买过他们家两种巧克力,带回来给同事吃的,印象不深了,味道平平,好像牌子也不是“白色恋人”。
倒是白色恋人的巧克力饼干让我念念不忘,尤其是黑巧克力饼干,好吃到不行,丝滑的黑巧克力薄片外皮,酥脆喷香的饼干内层,妈呀,这味道简直欲罢不能!
由于如此好吃,连我一向不爱的白巧克力也沾了它的光——白巧克力饼干味道也是可以的,虽说无法撼动黑巧克力饼干在我心中的地位。
瑞士莲(Lindt):Lindor比较温和,柔柔的夹心缓缓入喉的感觉是很甜蜜的,朋友谓其为“大众情人”,“标准的米其林大厨的味道”。
本人最爱的是它的Excellence系列:99%的黑巧涩得像黑炭,不过回口有一丝丝甘甜,留有一种特殊的口感,不能说不是一款好巧克力。
85%的黑巧偏苦一点点,70%的黑巧偏甜一点点,所以,如果有80%左右的相信一定能替代迪克多成为我心中最爱。
曾经按照3:2的比例把85%的跟70%的放一块儿送进微波炉烤化,让它们交融一番再尝味道,也只是追到了一点安慰而已,毕竟手上工夫比不上欧洲人做巧克力的心思,罢了罢了。
心之(SENZ):在我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买的一款巧克力,纯粹是一次偶然,买回家,那就尝尝吧,虽然包装和推广打造得要比德芙高级一点,但味道是比不过德芙的,口感要比德芙粗糙。
好时:曾经一直觉得好时甜得不像巧克力,甜味渗入我的智齿缝隙里,隐隐生疼,所以一直敬而远之。
后来偶然尝了一颗“小身材大味道”,杏仁黑巧的,居然喜欢上了——可能杏仁跟黑巧的搭配只要不是差如明治,我都会爱吧。
不过其余几种口味还是印象一般,“小身材大味道”的纯黑巧也偏甜,算不得真正的黑巧。
还买过好时的巧克力酱回家做蛋糕,可能是看《老友记》Joey偷吃约会女友的热巧克力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总想吃一吃那一碟热巧克力,遇到好时巧克力酱就错以为是那一类了,结果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一点不滑一点不纯,沙沙的,很粗糙,而且甜到牙齿疼,用过一次后搁冰箱里至今没再动过。
M&M's:巧克力豆,还五彩的,不喜欢,味道不好,本来不想提来着,因为与其说是巧克力,还不如说是糖果,可说糖果吧,又不如吃彩虹糖。
比利时手工巧克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一个是土耳其手工冰激凌,一个就是比利时手工巧克力了。
比利时馆的贴心服务之一,就是会给每一个访客送上一粒手工巧克力,不过是很小的一粒,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已经下肚了,只觉得比较特别,像是瑞士糖和比利时巧克力的联合工艺成品。
俄罗斯巧克力:好像是哈尔滨的亲戚在中俄边境买的,只能算是尝过,有点难以下咽,感觉根本不能叫巧克力,估计要把金帝黑巧的不足发挥到极致再加上99%瑞士莲黑巧的涩可以成就它。
Godiva:据朋友讲是很高贵的一款巧克力,算不上最佳,却一定值得尝试。
搜索了一下,居然还有一段美好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Godiva的伯爵夫人的,决心找来尝尝。
看电影的海报,以为这是一本爱情片,其实爱情倒在其次,《浓情巧克力》有点象《天使爱美丽》,法国味十足。
这是一本关于变化的电影,重在塑造群像。
五十年代末的法国乡间小镇景色优美,民风保守,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宗教力量笼罩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人们必须上教堂,必须在花园种花,女人必须虔诚,究竟是遵照习俗生活,还是听从内心?
美国刮来的享乐主义已经登陆诺曼第了。
就连长得颇似《指环王》弗雷多老爷的教堂神父——他们都有一双纯蓝的眼睛——也一边扫地一边哼着美国摇滚乐。
伊安母女带着魅力难挡的巧克力流浪到镇上。
伊安象爱美丽一样,善意地改变着人们的轨迹。
她总是站在店门口,用巧克力诱惑着镇上禁欲的市民,让他们恢复一些生命的活力。
看到这里,或许要问:巧克力的功效是否被夸大了?
真有如此神奇吗?
我相信当然这只是一个浪漫的道具,不论味道是否如此化骨催眠,光这个色泽就让人垂涎欲滴了。
连一贯清心寡欲,不近美食的市长先生最后也熬不牢,半夜爬进伊安的店里。
不过他是来砸巧克力的,没想到因为一点星末溅到嘴唇上,便从此开了窍,如痴如狂地爱上巧克力。
还是孔老夫子说的在理:食色人之性也。
很可惜,朱丽叶比诺什老了,演技已经不复《烈火情人》、《新桥恋人》、《蓝》中的出挑、张扬,她的眼睛无可奈何地已经老去,不过她还是那样可爱,她的可爱是粉红色的,相信只有法国才出产这样的女人。
导演叙事手段不是太高明,没有奇斯洛夫斯基或者库不里克切换镜头的那种惊喜。
电影的想象力不够,商业片痕迹太重。
但演员演技都还不错,包括伊安的女儿,小男孩卢克等几个配角。
追求自由的老太太演得挺好,好像就是《泰坦尼克》演老年露丝的那位,但终究有种做作的味道,这得怪导演,我觉得。
《浓情巧克力》不及《天使爱美丽》浑然天成,主题有些拼盘的意思。
花了相当笔墨讲女性,送孙子诗集的老太太,被丈夫虐待、有偷窃癖好的约瑟芬,带女儿到处流浪,被北风召唤的伊安。
全片最光彩的恐怕就是这些角色了,她们让人过目难忘是因为灵魂的独特性。
可惜《巧克力》终究只是消闲果,故事是法国味的,骨子里(包括封套)却是好莱坞式的流俗。
幸好影片风景如画,色调美而和谐,可谓赏心悦目,浓纤得很,配乐也让人心旌荡漾,五官十分受用。
讲诉了1959年,一个秉持浪漫自由主义理念的巧克力女店主来到了一个保守的像中世纪一样的法国村庄的故事。
影片人物比较脸谱化,一拨人想方设法压抑别人,一拨人全力以赴对抗教条。
在今天看来剧情也太老套了。
传统教条的束缚,向往自由的翱翔,这是人性与社会针锋相对的核心矛盾,不仅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幽静小镇,还是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尊重信仰,学会克制,但同时尊重自己,学会改变。
真正地热爱生活,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温情柔美,美味甜蜜,细节勾勒的角色印象深刻。
边看就边无限想吃巧克力,如果你没买巧克力就看这部片子,那就后悔死吧晚上看完楼下就是星巴克,望着23块钱的热巧克力和同样价格的巧克力蛋糕,咽了咽口水,默默的走掉了,喵的,究竟一个月挣多少钱才能让老子买杯星巴克不那么心疼飞奔到伊势丹楼下,想买贝爸泡芙,结果巧克力的卖完了。。。
看见比利时的巧克力,踌躇,流连忘返,买一块太丢人了。。。
买两块吧。。。
实在是不知道哪个好吃。。。
等我在买第三块的时候,还没上秤,就发现赫然价格变成了27块多。。。
已经来不及拦住她的手再放上第三块了。。。
口袋里的钱明显不够。。。
本想买几块巧克力难道还要刷卡么= =30多块钱。。。
疯了。。。
三小块。。。
路上一直不开心。。。
不开心。。。
花钱不就是为了开心么。。。
讨厌。。。
路上经过点心店,毫不犹豫买了巧克力蛋糕,才7块2,被治愈了治愈了。。。
回家之后切了一小块蛋糕,忍不住又一块,又一块。。。
直到只剩一小部分。。。
囧。。。
穷人的乐趣。。。
然后洗手,带着朝圣的心理打开了那三小块巧克力,尝了一块松露,一小口一小口的咬。。。
与此同时闭上眼睛。。。
十多块钱没了。。。
带着这种心态永远都无法尝出巧克力的真谛啊。。。
忽然很想去比利时学做巧克力。。。
变成胖妞肿么办。。。
囧这种句号的模式能叫做闷骚体么。。。
还是很治愈的,就是有点套路了
带有魔力的巧克力~~!
we must taste chocolate。it's wonderful,it's love。
deep那个漂泊范绝了 打酱油里最帅的
基本上本人看到如此诱人的巧克力就忍不住了。Depp也很灵,Juliette也很棒。只是故事一般。
太无聊
i am not that sentimental child anymore
这是哪门子“悬疑”哪门子“剧情”哪门子“爱情”,这是虾米啊!SOO STUPID!还我两小时!豆瓣的7.9分纯纯地的来自俩演员
治愈人心,挺温暖的一部电影
下次请把毒扑写在演员表前面好吗,粉丝争番我争个避雷,想看这部电影好久了点进去恶心死了
一直有人推这部电影,我一直都没看过,今天看了解说,这爱情电影还行。但是扬骨灰真的没绷住。
无限想吃巧克力
who doesn`t love chocolate
纯粹为了看约翰尼德普
劇情和女主的演技一樣生硬做作,導演努力營造的歡樂氣氛也和男女主不來電的愛情一樣,完全無法調動觀眾的觀影快感。比諾什根本不適合演這樣甜美奔放的女性,她不停打斷別人說話,推開別人的門窗,拉開小女兒欲以躲避外界的窗簾,超反感這樣無禮的人。反而Anne的角色更讓我感動。
迪普的出现只是条感情支线,故事的主线还是在说如何被人接纳,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获得团体尊重。美国片最让我喜欢的地方就在于编剧们真正尊重女性,承认女性的独立性,虽然他们力量不如男人,但内心的坚定使得她们可以清醒地做自己并了然世间万物。她们也会困惑,也会失意,但即使最后迪普没有再回到巧克力店门口,母女还是会过着自由称心的新生活。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好比片中的北风,自来自去,看似小镇在比诺什巧克力般温暖的笑容下一切都产生了变化。但未变的是经世事磨砺下生活真正的强者。
我不理解小男孩的妈妈在母亲去世后突然更年期结束和大家一起和和睦睦的包饺子了?本来期待是个甜蜜蜜你侬我侬的小甜片,结果最后怎么是个思想解放片?宗教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呗?结局大家一起包饺子就完了
巧克力比故事抢镜。看了此片后,我对巧克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然甜品容易让人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居然没看过这个老片子。女主角卖伟哥巧克力??想搞那种精致美女拯救小镇居民那种。但是就很普通。女的都没女主角干净利索。就为了衬托女主是正常社会人吗。男的一把她归类到小镇,女主角赶紧说这不是我的小镇。想写童话就干脆弄个童话点的店铺和打光。片子还让狗爱巧克力还吃了巧克力???这虐待动物吧
闷到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