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突然被同住的室友叫住,告诉我篮球场有几个河南人在吵架,让我去听。
当时的一瞬间感觉十分讽刺,这让我很窘迫。
我不禁想起电影中关于地域性的探讨,或者说传统和非现实的穿插,虽然还是太浅显了,有些失望,但不得不说还是很真实。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人跟你探讨关于你故乡的理解,很多时候不愿意探讨,虽然并不是因为厌恶故乡,相反,我一直试图写一本关于那里的小说。
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将之加在我身上,我更愿意作为单纯一个人活着,而不是某某地的人存于世。
但事实是,别人不愿意这样认为,在强制性被划定的圈子里,独立性变成很可笑的一件事,所以从小细节上,安妮执意要付自己的话费会被一旁的韩国女人感觉没有人情味一样。
一如她光明正大索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导致僧人不得不把情人给自己的钢笔给了她。
以及第一段安妮的故事里,宗秀说到韩国男人面对外国女人就走不动路了,因为好奇。
而在第三个安妮的故事里,宗秀就成为了那样一个男人。
虽然三个故事看起来是不同的人物关系,但最后安妮却都与(至少每段故事都有戏份的几个人物)建立了一模一样的关系。
烤肉摊和沙滩前英语不流畅的黄衣服救生员、觊觎安妮却有了一个怀孕妻子的宗秀、旅店热情的女服务生,甚至是一个在口中一个真正出现的僧人,以及出现在开头和后半段的陪伴女人。
这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口中不断拒绝的往往就是那个不自觉去成为的。
而安妮,一个放松随性却时而暧昧时而分明的迷糊法国女人就成为了连接这一切可能性的关键人物。
她其实只是一根柱子,插在这些人面前,而矛盾便随之展现,细节的棱角也直白地折射出了它的光芒。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二个安妮的故事。
洪尚秀的这个套子还是很美好和精致的,由一个女作家在哆哆嗦嗦的生活里变换了属于逃债女人的故事,从而写下的三个安妮的故事,每一个都有灯塔,每一个都有一起去商店的路,每一个都有差不多的人物,而且性格都一板一眼。
女导演安妮、等待情人的安妮、失意的安妮。
或者片子里最单纯的角色除了女主角就是救生员了,操着不熟练的英语试图去打开安妮那个陌生的世界,虽然不喜欢镜头推进的做法,但是帐篷和歌声的确是片子里最有味道的一幕。
纪录片感觉的拍摄手法也总会产生现实即使如此的错觉——虽然其实何尝不是呢。
而每一个安妮和救生员却都要就灯塔是什么展开甚至有些无聊和苍白的对话。
包括僧人和安妮之间的交谈,这些刻意的苍白或许可以看出洪尚秀试图去展示的地域性之间的疏离和沟通,虽然最初半个钟头里我感受到的媚俗文化居多,周围人那种对于安妮的好感,包括对于安妮的看不惯,其实多半也是因为她的肤色,她半老徐娘,她开放豁达,她忧伤得很得体。
而整个亚洲多年来对于欧美人长期的刻意讨好(或者这也是不自觉的集体行为秀)甚至是不自信展露无疑。
安妮是游离于那个世界之外的,而那个世界也是我所看到的世界,现实里的世界,包括韩国孕妇看到丈夫和法国美人试图亲吻之后的吼叫,这一切都是传统以它犀利的一面揭开着那个或许更美好但很难搭建的桥梁的斑纹。
浅薄地说,这如同那个很多人都听过的笑话——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掉进了坑里,外国人在坑外大喊,How are you?
结果中国人答,Fine,thank you,and you?
而在片子的结尾,安妮也终于和救生员众望所归地做爱了,而最后救生员却最终如丢失一个梦境一样留下了惊愕而呆滞的目光。
而安妮却最终留下了一个浑然不知的背影。
一如长期以来东西方的关系,和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得了吧,其实永远还是在国内而已。
很难说洪尚秀导演究竟是用什么吸引了影迷们长期以来对他的坚守,与其说他给予观众一种形式上的满足感,不如说他总是通过和观众作对来吸引观众。
观看洪尚秀的影片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放弃一种解谜的态度,否则你很有可能像剥开洋葱一样发现里面什么也找不到。
他的影片随时随地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错觉,纯色彩底加类似蜡笔抒写的片头莫名让我想到小津进入有声片之后的麻布底片头;对“母题”随意丢弃的态度又仿佛是布鲁埃尔和希区柯克,关于男男女女尔虞我诈敌强我弱的博弈又充满了侯麦的气质……但是他又不仅如此。
和他独特的镜头语言相照应,洪尚秀导演的叙事风格也自成一派。
他几乎没有遵循古典叙事的规则,可是又和叙事技巧很花哨的一些导演不太一样。
和《蒲公英》那种在类型之余做轮舞式的插叙的手法相比,洪尚秀的故事本身更加平实,简直像是关于电影工作者的纪录片——他电影中的人物常常是“我们”所熟悉的文艺电影工作者;而这种非常“反叙事”的态度甚至有些阿巴斯的纪录片戏剧的感觉,就解谜的角度而言,比起《记忆碎片》、《穆赫兰道》这种情感充沛,极具张力的人物和情节,洪导的电影却总是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般,他的人物就像普通人一样,经历着在普通人身上常见的、可笑甚至是可怜的困境。
另一方面,在叙事结构上,洪导又很喜欢做一些逻辑完全无法解释的十分风格化的安排,让你无法猜到这个时空扭曲交错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主角经历了幻觉,还是正在做梦,还是导演在讨论有关“人眼改变回忆”的议题,还是指涉了“意义的不可知”?
每个观众甚至都可以给出完全不一样的解释,并仍旧乐在其中。
《在异国》,台译《爱在他乡》,乍一看像是一个三段式结构的影片,被分为三个独立成段的小故事。
这三段故事整体又包含在一个逃债到某间民宿的少女因为无聊打发时间所写的短片剧本中。
正如《蒲公英》一开始役所广司让观众看见他正在看一部电影,从而使我们联想到,或许我们正在看的电影就是他看的那一部电影;《在异国》的一开始用独白的方式让郑有美告诉我们她正在用曾经见过的女导演作为人物写自己的短片剧本,而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她所写的故事。
这好像是在开头就暗示说,如果在接下来发现了什么矛盾又无法解释的悖论般的情节,let it go,这只是一个少女的短篇小说的草稿而已——肯定会有问题的啦!
就像役所广司在正片叙事中有出现一样,郑有美在故事里同样作为指引于佩尔离开民宿去寻找灯塔的摆渡人。
三个小故事发生在同一片海滩的同一间民宿里,每个小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个外国来到韩国的女人,并且由同一位演员扮演。
这种游客身份在洪尚秀的影片中很常见,而他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之一就是演员们出演洪尚秀导演的影片时总是来到韩国某个度假胜地,像旅游一般。
由伊莉莎白·于佩尔扮演的女主角在第一个故事里是一个帅气的法国女导演,第二个故事里则是婚外恋中的妇人,第三个是被韩国女人抢走丈夫的女人。
三个女人的身份、性格均颇有异。
女导演出现的第一个故事里,一开始就发生了一段关于“漂亮”的讨论,形成第一个母题,文素丽扮演的怀孕的妻子用韩语问丈夫自己和安娜比谁漂亮,丈夫一瞬间尴尬,而这段与安娜有关的谈话她却听不懂,当她随即问男人他们在讨论什么时,男人只是说我们在说你漂亮。
男人对外国女人的心思昭然若揭,这一段类似的讨论在第三集当男人想勾引于佩尔去野合时再次发生。
另一方面,洪尚秀对语言本身的矛盾也展开探索。
第三集中关于是否要付话费的问题发生时,观众几乎以为那个女人是听懂了韩语所以提出要付话费了。
如果没有第一个故事中因为语言不通造成的歧义,在第三段中我们也无法再一次被深化那种对不同语言造成的尴尬的了解。
第二个故事里,女人一直在等待自己的情夫,这中间几次幻想情夫已经到来,其中一次的幻想,当情夫暗示安娜是不是看上了海边的救生员时,安娜直接说出没错我就爱上他了,把对方作为男性那种懦弱的大男子主义直接引爆点燃。
而最后当情夫真的出现的时候(也可能这一次也不是真的出现),女主角用多次掌掴男人的方式证明男人的真实性,却更像是在鞭打着别的什么,简直像是代表所有女性在掌掴对方了。
紧接着第三个故事的女主角却又回到了对自己的爱情无法掌握的处境中,她和民宿的男人差点发生关系时被男人的妻子发现,一伙人陷入尴尬,然而在这尴尬之中,似乎前两集里的女性自觉又回到了于佩尔的身上,在这尴尬之中,倏尔她又正视了自己的身份。
这三个女人好像是性格差异明显,却因为相同的面孔而天然的互相照应。
洪尚秀打破三段式的方式不仅有让她们都去寻找灯塔;遇见同一个救生员;第二集中藏起来的伞,被第三集中的人物发现却不给出任何解释;第一集在海滩上踩到的烧酒瓶其实是第三集的于佩尔扔的;重复出现的“导演身份”:第一集中的于佩尔是一个法国女导演,第二集她等待的情夫是一个韩国导演,第三集原本好像是民宿男主人的男人变成了一个男导演……更有趣的是洪尚秀非常喜欢在颜色上做文章,第一集于佩尔穿着淡紫色的衬衫,和那个对她有非分之想的男人几乎是一个色系,而文素丽之后却换上了一件明黄色的上衣;郑有美则穿着白色;第二集里,于佩尔换成了鲜艳的红色,而郑有美穿上了浅蓝色的衣服;第三集,于佩尔穿上了绿色,郑有美则穿上了和第二集中的于佩尔一样的红色,而在第二个故事里不曾出现的夫妇在第三集中又出现,文素丽穿着黄色的衣服发现了差点要和于佩尔发生关系的自己的丈夫。
片中被影迷称为“打死也不换衣服”的救生员,则一直穿着那件橘黄色的T恤,睡在自己橘黄色的帐篷里,就像是在这乱世之中唯一永远保持不变远离纷扰的、能让人有所依靠的一抹橘黄色。
这些色彩的照应使得观众若想去分析叙事结构背后看似身份不同的人物之间的照应关系就更加困难且逸趣横生。
一个外国女人来到韩国旅游所引发的故事可能有一千种可能,而《在异国》好像将这一千种可能都展露无遗。
可能性和偶发事件或者“同时性(synchronicity)”在洪尚秀的叙事风格里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就我个人而言,这部影片里于佩尔对韩国的感觉,就好像我在台湾感受到的一样,身在异国再看这部影片又有一些别样的意思。
洪尚秀在《在异国》中把人在陌生环境中重塑自我形象的可能性和叙事的真实与否交织在一起,再一次展现了他作为韩国独树一帜的作者导演的独特魅力。
05/01/2017
依旧是那个地点,依旧是那间旅馆,依旧是那片海,依旧是那把雨伞,依旧是那顶帐篷,依旧是那个救生员,依旧是名叫安娜……依旧是熟悉的餐桌和对谈,依旧是男女间的那点事,在很多人看来《在异国》就是由这些‘依旧’所组成的一部平淡无奇的白开水电影,没有能触发兴奋感的惊喜和突破,只有一系列典型的洪式手法。
但就我个人而言,《在异国》算是今年看过的电影中比较喜欢的一部,表面上看也许会显得很寡淡或很寻常,其中一些重复的元素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无聊,但实质上却造就了一种相当奇妙的遐想和错觉。
一个是被本土导演夫妻俩领游的著名女导演,一个是偷偷瞒着老公欲罢不能的跑到韩国跟韩国导演出轨的富太太,一个是因韩国女人被老公无情抛弃的可怜女人,这三个由于佩尔扮演名叫安娜的女孩在韩国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组成了这部平淡中蕴藏着自然巧妙的《在异国》,洪尚秀的风格一直都是我钟爱的类型,没有一般韩国片带给我的那种批判、直视或反思现实时流露出来的异常而浓郁的沉重感和压抑感,反而很有欧洲文艺片的范和日本小清新的气质,就像一股淡雅迷人的晚风,让人没有压力看着很舒坦,而洪尚秀可以说也是韩国为数不多自成一派具有显著个人风格的作者导演之一。
一直都是于佩尔的脑残粉,举手投足或一颦一笑间全都是戏,似乎早已上升到了戏痴戏精的顶尖级别,对于她那独有而耀眼的魅力和深厚的表演功底,就像一股致命的诱惑力集聚着人们倾心敬仰的目光,只要有她的参演,一部电影的品质和水准基本也就摆在那了。
而洪尚秀通过《在异国》似乎又发现了于佩尔所不同于以往内敛、深沉而紧绷的一面,而是抓住了躲藏在于佩尔内心深处的一种可爱活泼的小女人情怀,在青春时尚范的打扮下和说着蹩脚英文的韩国人打交道,两股文化的碰撞和一些诙谐的小情节在洪尚秀一贯的表现手法下显得相当的有趣和可爱,通过洪尚秀的镜头,于佩尔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个年过半百的阿姨,反而更像一个懵懂纯真的少女。
《在异国》情节上的一些构思也很值得细品,像是救生员与安娜看似三次不同的无果结局,还算动人浪漫的歌曲,读不懂的诗句,最后似有若无的答案,还有第三段安娜和大师间的答非所问所迸发出来的笑果,这种洪式幽默和想法的融入为影片增色不少。
很难说清《在异国》具体和实质的主题,从头到尾意向上似乎都相当的主观和模糊,但某些本质的因素和细节的融入也还是一贯的存在,这片看似由三段小品式的故事组成,其中有两个男性的共同点,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是救生员,而他们的内心目的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烈的情欲,无论是第一段遮遮掩掩的压抑或表露,还是第二段因欲望的占有而心生嫉妒和反感,又或是第三段欲罢不能的冲动和直白,还是救生员一而再再而三对于安娜的渴望和痴迷,洪尚秀依旧重复的表现着对于男人被欲望摆布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辛辣的嘲讽。
比起可以一句话概括的剧情,整个影片的结构反而更令人称赞,洪尚秀利用绝妙的剪辑和穿插,以及虚与实的交相辉映(第二段梦境与现实的叠加,随着安娜意外的惊喜和失落,同时带给观众一种情绪上的起伏和落差),加上一些细节上的巧妙设置(第一段和第三段安娜用的同一把雨伞以及藏伞的同一位置,以及遗留在沙滩上的烧酒瓶前后看似巧妙制造的因果关系),给人造成了一种出奇的时空错觉和联系,衍生出逻辑而有效的遐想,可看成三个不同身份迥异安娜的小故事,也可看成是对同一安娜在不同时间段以不同身份所经历的整体故事,可以说洪尚秀将影像的魅力和灵活性相当小聪明并很睿智的表现了出来,通过《在异国》,可以看到洪尚秀想要着重体现的并非是深刻或动人的剧情,而是一种影像在技巧和结构上的塑造所理能具备的丰富特点、强大作用和无限可能。
这个故事与洪尚秀之前的作品《北村方向》很像,《北村方向》中一个男人遭遇“同一张的”脸多个女人,每个女人性格迥异,结局却都大同小异,男人最后都是离开。
而在本片中“同一张”脸的女人于佩尔被三次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只不过对每次出场的于贝尔的性格和故事做了调整。
结局也只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于佩尔与救生员第一个故事:法国女导演爱上救生员,没有做爱,走前留下一封信。
第二个故事:少女等待情人,无聊中幻想了一出情人因嫉妒救生员跟自己吵架的小故事。
第三个故事:被抛弃的少妇,在苦闷中与邂逅的救生员做爱。
三个故事中的于佩尔都存在性压抑。
关于那个永远都找不到的灯塔每次告诉于佩尔这里有一个灯塔的都是少女房东,跟女编剧是同一个演员,而于佩尔每次的询问对象都是救生员。
(这个结构设置实在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即是作者想通过作品来寻找现实中的缺失是永远都不可能找到的。
这三个小故事的作者就是片头那个女编剧,在那个无聊的下午渴望性爱而不可得最后通过写出三个关于性压抑的小故事缓解了欲望,但是却无法真正替代欲望。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创作者的电影,从创作动机到编剧技巧,通通都被洪尚秀解构。
“在异国”是一个比喻,它形容的是创作与现实的关系。
很多桥段设计得相当巧妙,很有法兰西感觉,《夜与日》是洪尚秀理念在法兰西本土的尝试,《北村方向》则是将那种理念移植到韩国的尝试,刻意的痕迹还是蛮明显的。
同一批演员在不同段落里的分立演出赋予角色主观能动性,其实罗伯特布列松的影像书写也是在做这样的努力,洪尚秀的这种方式算是投机取巧在我看来,当然这一枪打中了一大片法兰西同僚。
去解释这种偏见才是有趣的,搭积木的游戏和其它更为复杂的游戏在本质上都是游戏,但为什么会有所谓的高下?
孩童的涂鸦和天神报喜都唤来了上帝的荣光,但或许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更重视天神报喜吧?
如果春天的夏日的绚烂繁华最终都会被秋天的冬日的荒凉萧瑟取代,那么是否可以作这样的发问,目力所及实则空无一物,伟大的存在不在那里彰显,我们所见到的风景中是否居住着伟大的存在?
如果说虚无的“在”也体现了某种意义,就是唤来充盈,那么反命题是否成立呢?
这最后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因为世内存在者总是体现了一定的充盈,那种充盈的到场才有了风景,但那风景中要是空无一物的话就是说那个反命题是成立的,再者那个反命题不成立的话就是说风景中也是有某种充盈的,那么这后一个能被唤来的充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唤来再一种充盈吗,作如是观,人-此在的旅行就是无望的了,那不啻黑格尔坏的无限性,成立吗?
扯得有点远,那些发问只为了洞清美的所谓高下的问题。
无可否认那个大写的美是不能被冠以高下这样的定语的,但是作品所彰显的美却是可以作某种量化的。
通过上面一段的啰嗦我只为了给出一个比喻,就是艺术作品的作为洞穴一般的呈现,音乐的、绘画的、电影的etc,再多的哀婉旋转、丰富多姿都退格了,作品成了一个洞穴,美的光芒穿过其中来到我们面前。
光芒的到来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类似恐惧的眩晕,区别是恐惧伴随的认知序列的紊乱在潮水退去后会回归原来的状态,而美的光芒却会带来重构,那种重构就是逃逸路线的生成。
在别处。
这也是本片的命题给予人的悬置的感觉,这种悬置在最初是类似扬弃的,在中途意识到避无可避的惘然之后,我们开始从潜意识中直面原初的虚妄,扬弃到悬置的转换才告完成。
悬置使命题呈现了凝固的状态,给予其势能,所以那些美丽东西来到我们心田之后,解除凝固状态之后,美如潮水涌来。
吸烟-不吸烟。
很多地方有阿伦雷乃的影子啊,哈哈。。。
這是一部關於參悟的電影,確切地說,是洪尚秀的參悟。
前兩個故事提出問題,後一個是讓一禪師給出答案。
事實上,前兩個故事的問題普遍存在於洪尚秀所有電影中,即撒謊的人,和感覺不到幸福的人生。
為何人總是撒謊?
為何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
洪尚秀每天喝著他的燒酒估計也在琢磨這些個問題,最後琢磨出來的答案就是:人因為無能為力所以撒謊;人因為撒謊所以感覺不到幸福。
洪尚秀參透了人生,所以才能現在這樣,隨便來一個故事都讓很多人興致勃勃地咀嚼得,意猶未盡。
法國女導演對於自己以前的情人是抗拒的,甚至憶不起兩人曾經接過吻,可見大腦裏這個韓國人百分百就只是一朋友。
遇到救生員,也沒有愛,只是一時興起到他的帳篷坐了一會兒。
在東方人的觀念裏這是兩人關係的進一步的證明,可是這個法國女人當著別人的面完全不把這事兒當回事兒。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只是最後告別時留了一封信,救生員還完全看不懂。
洪尚秀的深意就在此。
人生一段經歷就這麽懵懵懂懂地過去了,留下懵懵懂懂的記憶。
如果她不撒謊,告訴大家她曾經有那麽 一個瞬間,對這個男人有過一絲感覺,這男人不就不這麽懵懂了?
等待情人的少婦做的那個夢也不僅僅是夢,完全就是現實的投射。
兩個偷情的人走到一起難免不會有那些磕磕絆絆,因為你對別人不誠實的話映照出你可能會對所有人不誠實。
懷疑,猜忌,爭吵成了家常便飯,就連做夢也在吵架,幸福感那裏還存在?
被拋棄的少婦在哀怨中和救生員做了愛,隨即離去,只是一種報復,或是發洩,所以什麼也不給他留下,只要自己內心得到滿足即可。
這種不誠實留給救生員的是夢一樣的懵懂,他坐在帳篷邊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不知道所發生的是在夢中還是現實。
洪尚秀在我心中已然是大師,因為他關於人的思考從一種東方視角出發最後和全人類的人性勾連。
期待已久的《愛,在他鄉》,好啦有點小小小失望。
但是真的只有一點點點點而已。
這次依然是則愛情公案。
除了愛情的兩造在八點檔爛梗裡揪來扯去的若即若離關係以外,多了層語言隔閡,多了個白種女性給其他角色發花痴,於是又多了塊人際角力的場域。
這次語言機妙不如前作,以洪尚秀來說,算是小品而已,但是他愛嬉耍的排列組合遊戲還是令人看得挺舒暢。
單就三種排列而言,第一則公案是我最喜歡的。
就整部電影而言,第一種排列之下,那封讀不懂的情書帶給救生員的疑惑,好像在最後一則故事裡獲得若有似無的安置。
(但真的只是若有似無而已)
于佩尔阿姨近几年简直是电影劳模,哪里需要往哪儿搬,而且还都能进戛纳提名,比如这部<他乡>。
我想对她这种神演技的演员,洪尚秀的电影拍起来绝对比<钢琴教师>简单100倍。
甚至让我怀疑,她是不是带着度假的心情拍这类慢节奏,对话类的电影。
令我更相信自己这种直觉的原因是,她甚至带了私人物品。
2012年的<爱之谷>,这又是一部度假电影,接着就是以后的
言归正传,<爱之谷>第一个长镜头里于佩尔背着的一只橙色单肩包,在这部2016年的电影里再次出现,鉴于这只包实在难称好看,我只能认为是她的私人用品了。
于阿姨最大的本事就是哪怕穿的随意,披头散发,走路带风,我都会戴上滤镜坚持认为她是我见过20到40岁称不上漂亮,却越老越性感的女人。
三个小故事,用剧中剧的手法,通过年轻女作家讲述出来。
第一个故事是法国女导演和一对韩国夫妇到母港海滩,待产的韩国妇女对法国女人很警惕,韩国男人曾经吻过法国女人,后来又想吻,被拒。
之后法国女人在海边遇见年轻的救生员,救生员写了首歌给她,临走时,她写了一张救生员看不懂的字条留给他。
第二个故事是独自来韩国的法国女人,和情人约在母港海滩的小旅馆里,情人却临时有事拖延了见面时间。
两人见面后,男人吃救生员的醋。
后来救生员通过望远镜看到了,男人与女人在海滩边开的玩笑,看到被海水包围的两人的幸福,自己却闷闷不乐。
第三个故事,被丈夫背叛的法国女人跟随民俗学教授来到母港海滩,被有妇之夫引出旅馆,刚想接吻却被他妻子发现。
法国女人通过教授联系上一个会说英语的和尚,询问了很古怪但是自己心中疑惑不解的问题,结果找和尚要了一只万宝龙的钢笔。
后来,民俗学老太太有些埋怨和尚,说自己送给他的笔怎么可以送给别人。
无论法国女人在三个故事中过着怎样的人生,无论母港的海滩是否有小灯塔,那些经由人手写下的风景是不会改变的,倒像是人生不会流动的物证一样,提醒着我们清醒地认识每一天。
在这一部电影中,洪常秀的镜头焦点依然放在男性身上,批判了男性的种种劣根性和弱点。
但偶尔,也会将镜头对准女性,包括莫名其妙的说谎(明明没有弄掉雨伞却对借伞给自己的女孩说,弄掉了),包括写纸条(明明头天晚上不想听救生员写得歌,第二天却留下了一张别人看不明白的纸条),包括被男人拐骗(明明知道孕妇女才睡下,却跟着她丈夫去看什么“特别的东西”)等等,洪常秀也意识到,女性的语言世界,恐怕也不尽是真诚的温柔啊。
另外,有意思的地方是,总会在路中间分叉出来两条路,一条通往物质的商店,另一条通往精神的灯塔。
最后,电影音乐舒缓沉浸,感觉镜头随着人物缓慢释放出某种情感。
三个剧本 三个叫安娜的女人 一个救生员一个电影导演和他怀孕的妻子 灯塔 雨伞 烧酒瓶protect 我爱你 你长得很美 我能保护你 来我给你看特别的东西 语言障碍 对白人美女的谄媚 救生员看不懂的信 救生员的梦 妻子的监管 出轨怕目击者 吵架 耳光 才能感受到爱吗 剪辑看得好乏 和尚 祈祷 脑袋里千万神在吵嚷
讲的是韩国男人不靠谱,外国女人不用靠近。其实洪尚秀片子里韩国男人从来都不靠谱,其实哪儿都一样。
满是束缚,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随性自然。
继续情欲小品,重复和陷落,灯塔在哪里
电影的确清新可人,很恬淡随性的故事三段式嵌套也不显得浮夸,反而相互耦合表达得更丰满。于佩尔近60高龄还卖得萌撒得娇真心不容易,而她总在全景中出现,不过分介入的镜头处理,也很好还原了角色本身的暧昧气质,确实增强了些许偷窥意味,而于奶奶在故事中知性、性感、优雅的多变形象也挺入木三分的。
三段式的结构没翻出什么新花样,作为脑残粉略为失望。只不过洪尚秀拍这种诙谐小品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于佩尔负责充当照妖镜,刘俊相负责卖萌,结尾才把床单滚起你说口味是有多清淡啊!
在电影院看的。洪常秀让尹汝贞穿比基尼,尹汝贞拒绝了,因为片酬太少了。
有些片段的表演好尴尬棒读
韩式英语太惨绝人寰了。。
真的很一般,欣赏不来。
技法和表演都没啥问题,但拿这么清淡不痛不痒似曾相识没啥亮点的故事题材去角逐戛纳真的好吗,同场胜出的可是《爱》啊
非得要讽刺一切才开心吗?非得榨出所有人那张表面健全的人皮下面的小和愚蠢才甘心吗?最后佛教大师出来的时候,我都有点同情他了。洪尚秀永远嘴角挂着冷笑,讨厌着全世界吧。
英语交流在洪尚秀电影中总是造成这样一种感觉:无论是出于客套寒暄或是真情流露,当我对你说出一句话(I love you/I miss you/You are beautiful),你只能报以同样的回答(I love you too/I miss you too/You are beautiful too)。
看洪尚秀的片子看乐了。男人的猥琐和女人的放荡真是编剧取之不竭的宝藏。
纯文艺片,观赏性很弱。强撑着看完。
這外國人的背影真的就只是背影嗎? 不同背影的行為跟動作透露了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的性壓抑?
去年第一次看洪尚秀的电影《玉熙的电影》,感觉怪怪的,这部《在异国》和《玉熙的电影》很像。影片看起来比较随意,也比较粗糙,仿佛生活也不过如此吧,异国也如此吧。
4.0 以洪尚秀駕輕就熟的方式來說,這依舊是佳作。可輕可重,輕輕鬆鬆,太喜歡第一段的故事,結構的蠱惑也不會改變我們接近一個核心。越是簡單,反倒越是清晰。
有些故事现在看来有点老生常谈 但很现实的问题是 还是普遍存在 作为电影而言只是一个叙事的过程 几个演员挑选地很好 演绎地都很到位 这个法国女人戏很足很有内在的张力但是表面平淡无奇 三套衣服搭配的还蛮适合三个角色的个人经历的 大概就是随意的青、炙热的红、深沉的绿..
好无聊。
什么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