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依然爱丽丝

Still Alice,永远的爱丽丝(港),我想念我自己(台),还是爱丽丝,依旧爱丽丝,勿忘我,Para Sempre Alice

主演:朱丽安·摩尔,凯特·波茨沃斯,肖恩·麦克雷,亨特·帕瑞施,亚历克·鲍德温,塞斯·吉列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琳·达克,丹尼尔·格罗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依然爱丽丝》剧照

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2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3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4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5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6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3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4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5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6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7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8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19依然爱丽丝 剧照 NO.20

《依然爱丽丝》剧情介绍

依然爱丽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爱丽丝(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大学语言学教授,和丈夫约翰(亚历克·鲍德温 Alec Baldwin 饰)结婚多年,感情一直十分要好,两人生养了三个孩子莉迪亚(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斐格利亚(凯 特·波茨沃斯 Kate Bosworth 饰)和汤姆(亨特·帕瑞施 Hunter Parrish 饰),每一个孩子都健康长大。 五十岁那年,爱丽丝遭遇了生命中最大的变故,起初,她只是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有些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退化越来越严重,经过医生的诊断,她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丰沛的感情,珍贵的记忆,睿智的思想,爱丽丝渐渐的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一切,然而,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下,她并没有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勇敢而又坚强的迎接新的一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冰雪公主森林惊魂黑凤凰工作细胞特别篇:感冒摆动西游记女儿国马洛谋杀俱乐部第二季古董局中局女警出更约定的梦幻岛第二季九命怪妻警校刺客夺命六小时占水师产前阵痛宋慈之河神案哈尔滨往事之风雷动17号出入口花开时节下流之宴美人鱼狩猎漫威崛起:火焰游戏没有人活着吗?爆裂骑士一出好戏猫脸老太太琼斯先生惊艳的她艾薇和豆豆:芭蕾必修课

《依然爱丽丝》长篇影评

 1 ) 我想哭但是没哭出来

看这部电影前我做好了哭的准备,有那么两三下眼泪就要出来了,可最终我还是没能哭出来。

我很喜欢这个剧本,虽然是个很悲伤的故事但却没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节,每个主要人物个性也都很真实。

但是电影的节奏实在是太不流畅了,导演就是按时间顺序把每一段戏串起来了而已,太过平铺直叙,完全没有讲故事的技巧。

电影有很多很感人的片段,但由于故事的节奏太平,导致观众无法最大程度的被这个故事打动。

我每次被摩尔的表演感动到鼻酸的时候影片却已然切换到了下一个章节。

摩尔的表演是电影的亮点,你可以明显的看到面对疾病人自然的五个阶段的情绪变化:Denial-Anger-Bargaining-Depression-Accepetance 溢美之词也不多说了,她对得起奥斯卡提名。

Kristen Stewart在电影里扮演了女主的小女儿,在三个小孩中和母亲有最多对手戏,从她的戏份里你可以看出她是三个子女里最有个性的一个,她不愿意被母亲挟持她的人生,她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但当母亲病重时是她主动搬来照顾母亲,这个角色身上有很多戏剧的冲突也有很多层次。

我一直觉得KS是有演技的,早些年在the cake eaters里她表现得就还不错。

很多人说她这次演的好,但我觉得她塑造的女儿形象还是不够立体,女儿既叛逆又温情的矛盾个性不够清晰。

没有要黑她的意思,但是她可以更好的。

另外,Kate Bosworth在电影里太美了!!

戏份虽少但形象很鲜明。

总之,乏力的叙事无法遮盖上乘表演的光芒,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三星推荐。

 2 ) 观后小感

看完片子之后,和墨姑娘聊天,随口说起一句“想不起来了”,都能互相对视笑场,然后心有戚戚焉了。

不过玩笑归玩笑,仔细打开维基百科查了一下阿兹海默病的词条,耐着性子扫完大段大段的技术词汇,有种倒吸凉气的感觉。

Alice在被确诊后说宁愿是癌症,忽然就可以理解了。

相比癌症从古希腊时期就有被发现记载过,Alzheimer这个20世纪初才被发现的疾病,大概算个无法探入的黑洞吧。

真正病因不明,没有可以缓解症状或治愈的有效疗法,光是这两条就比好多重疾可怕很多。

电影把Alice设置成一位语言学教授,当然让剧情有了更多张力。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度假小屋里找不到洗手间那一幕,瞬时让人感觉到那种惶恐,无措,难堪是如此触手可及。

是啊,就是难堪,得病之后就必须在活下来和尊严之间做选择,多么简单的二选一,多么沉重的选择题。

近来渐渐觉得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可以让那些你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或者完全不知道的形形色色变得似乎就在面前,帮我们搭一座沟通的桥。

尽管每个人的解读总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认知,尽管再好的桥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沟通,有了这桥也总是让人欣喜的。

毕竟认识不知道的世界才能抱着一颗更宽容的心对待它。

 3 ) 只希望你可以珍惜这一刻

这应该不是一篇影评,因为除了电影之外有太多的个人感情,全程基本都是揪着心,时不时也跟着红了眼。

电影之后,实在很想写一写。

片中的爱丽丝,让我想起母亲,三个月前永远离开的母亲。

母亲所患即是爱丽丝曾经赌气想要得的“癌症”。

那个爱丽丝口不择言的当口,作为观众,真的很想冲进镜头,抱住她的肩膀,很严肃且郑重地告诉她,“癌症真的一点也没有更轻松。

”是的,周围人会惋惜,会理解,来安慰,来开解,但是渐渐你会发现这些都是那么无足轻重,或者说,当生活真的比你想象得要糟糕的时候,再明媚的阳光也会失去颜色。

而那带来永恒黑暗的致命一击就是,面对生命离开时的恐惧和绝望,肉体的苦楚与折磨,以及对自己意识与肉体全方位的失去控制。

当生命最后只是显示屏上的一串波浪时,真正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脆弱与无奈,你甚至没有办法去选择体面而又有尊严地离开,当躯体慢慢失去曾经承载过的意识与自我控制,那么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母亲一如爱丽丝般美丽而优秀,可能在每个女孩儿的心目中,母亲都是完美的存在。

她独立、聪明、冷静、从容,我可以想出无数溢美之词来描述母亲,可是当一切的美好都停步于生活开始不可收拾地变得很糟与更糟的时刻,曾经的美好就是对经历者最大的刺痛。

母亲开始头晕,不能平稳地走路,时时刻刻都是天旋地转,哪怕只是下楼走个10米,都变得无比艰难。

一直记得我扶着她的手臂,走在她曾经无数次经过的小区路上,母亲非常难过地说:要是可以自己走几步就好了。

而二个月后,已经下肢瘫痪的她,坐在病床上,借着高高摇起的床板,看着窗外8月万里晴天,眼睛里充满着想念说:要是可以出去走走就好了。

我转眼望出去,只是觉得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绝望的晴空碧天。

再一个月以后,母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意识模糊的昏睡状态,偶然睁开眼睛,因为太过瘦弱而显得格外大的眼睛茫然地看着我,我总是说服自己,她知道我是她最爱的孩子,然后去抱抱她。

直至三个月前,当生命终于来到最后的节点时,真正看到它无与伦比脆弱。

写到这里,并不是告诉你生命的脆弱和无奈,然后我们可以有借口地去胡乱的应付未来,反正它会变得更糟,迟早我会开始失去。

而是,就是因为生命如此无奈和脆弱,我们才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利用每一个时刻。

利用每一刻生命并不是说一定要功成名就或者宝马香车,,正像爱丽丝在演讲中说的“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 ”从容淡定地去寻找当下的自己,在过去即失去的每一分钟之后好好度过下一个分钟。

Live in the moment,让这个时刻的自己快乐,你真的不会知道,下一秒的生活是什么模样。

所以,只希望你可以珍惜这一刻。

 4 ) 你越害怕失去的越会离你而去

晚上含泪看完了《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现在还不能完全细述我为什么为这部影片流了如此多的眼泪。

也许是因为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人类面对疾病、面对小我的挣扎和无力。

但是通过这部影片我更看到了:你越害怕失去的越会离你而去。

Alice是一个事业家庭都非常成功的女性。

她热爱生活,渴望把生命过到极致。

她喜爱她的工作,爱她的丈夫和三个子女,似乎她太过幸福,于是上帝给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五十岁生日刚过的她被确诊了老年痴呆症。

而且因为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女性,病情在她身上恶化的更快。

Alice曾向丈夫诉说:她宁愿自己得的是癌症,至少那样她不会有社交障碍。

是啊,体面而光鲜的生活对她来说太重要了。

她享受站在讲台和大家分享她运用精妙词句的能力,享受公众演讲给她的明星光环和成就感。

她出钱帮助自己的两个孩子读法律读医,这是美国最体面的几类工作之二。

高晓松在他的《晓松奇谈》里都说过,美国的普通民众和有钱人都拿着大把的钱给了律师和医生。

她的小女儿Lydia活的最真实,但是在她看来Lydia任性倔强的选择了一份不能有保障的职业:演员。

电影一开头就演到她想改变Lydia的选择,想让她上大学,哪怕是学戏剧。

当她确诊患病后,她甚至以自己的健康为理由想让小女儿就范上大学。

Alice如此强烈的想控制她及她子女的生活,但是她并不像她展现给世人的那样幸福。

小时候,她听到老师说美丽的蝴蝶生命短暂会痛哭;十八岁她珍爱的母亲和姐姐车祸去世;这些事情给了她深深的烙印:她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她热切的想把生命过到极致美好。

但是她没有来得及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普世的价值观就绑架了她:卓越的工作,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生活,她把自己过成了完美的Alice。

她生活唯一的遗憾似乎就是小女儿的职业问题,所以她时刻想尽办法想解决。

但是实际上,她想牢牢抓住的一切都在悄然失去。

作为一个熟练掌握文字的语言学家,她在演讲中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忘记某些单词,并最终因为疾病连说出简单的句子都很困难;作为一位被爱着的妻子,当她告知丈夫自己的病情时,丈夫根本不敢相信不敢面对,当她病情恶化时,丈夫还希望她能很好的完成体面的社交,当她半夜呼求着找手机时,丈夫只是敷衍着安抚她;作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母亲,她的子女关系并不融洽,大女儿像她一样追求卓越,热切的控制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对弟弟妹妹冷嘲热讽…Alice热切追求的一切,也许曾经得到过,但是都非常可悲的失去了,一切都只存留在了家人的记忆里…可叹的是:那个看似最不爱她的小女儿Lydia,是唯一一个在她患病后仍用心和她聊天,关心她的感受的人;是在其他家人,包括她的丈夫为了事业离开时,反而选择回到她的身边照顾她的人。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她的工作最没有价值。

如果你单纯的用经济收入去衡量Lydia,那你还太不懂生活。

在Lydia的世界里,演员是她真正热爱之所在,但是她懂得家人更重要。

她不会为了追求事业放弃对最亲的人的临终陪伴。

所以当爸爸对她说:You are a better man than me(你是一个比我好的人)时,我深以为然。

影片中的爸爸没法充满爱和关怀的面对日渐糟糕的Alice,他只爱那个卓越能干的Alice。

所以即便妻子如此的需要他日日陪伴,他仍会选择事业。

Alice害怕生命的短促,害怕自己没有极致的活着,害怕自己家庭不够美满,害怕子女不够幸福,害怕自己的工作受到质疑(所以她才会如此的在意自己的演讲是否足够完美,是否准确的使用了词句)…随着疾病的到来,她终于飞快的失去了对这一切的控制。

Alice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她生病后脑海里常常跳出的青少年时期的画面来看,从她生病后对老公休假陪她的期盼来看,以及她对子女拥有稳定保障的工作来看,她真正在乎的也许就是幸福美满的家庭。

而在她的健康每况愈下,她完全对自己能拥有什么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的大脑完全不懂得害怕的时候,她却真正拥有了来自小女儿深沉的亲情陪伴。

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你越害怕越会失去的例子。

越是想要控制子女的父母,他们给子女规划学业工作和婚姻,却越发现子女不受控制;越想得到的爱人,尽管倾己所有,尊严、钱财都舍弃,却越得不到所爱;越是想要生活完美的人,越害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却越发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越希望被周围人喜欢的人,尽管花了很多心思取悦他人,却越容易发现自己不被人真正的喜爱…曾经成功学在我们的社会非常火爆,但是当大家发现读再多关于成功的书籍,真正成功的也是少数人,而且大家更发现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快乐,不一定真正懂得生命的内涵。

成功学终于失去了市场,毕竟连李开复也需要经历癌症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要按照成功的标准,为什么要热切的追求一切,打造外表光鲜的生活…因为我们很恐惧,很迷茫。

社会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我们甚至为此忙碌的没有时间去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敢与众不同,不敢离经叛道,沉迷于对过去的悔恨与愧疚,执着于对未来的计划和期盼,却忘了我们真正拥有什么。

Alice在她患病后的演讲中提到:我告诉自己,活在当下Live the moment,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是啊!

他人的看法并不重要,社会的价值观并不重要,我们热切想掌控的一切也终将失去。

我们唯有当下!

活在当下,你不用害怕失去,因为你知道一切都在;活在当下,你不用想要控制,因为你知道一切等你创造;活在当下,你不用担忧,因为对未来担忧的内容是未来才能得到答案的;活在当下,你曾经拥有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此地此人。

唯有活在当下,疾病才能被真正击垮。

 5 ) 《Still Alice》- 既然她不复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东西,那么她连「失去」的能力也没有。

关于记忆之遗忘的故事多的是,然而只有这一出电影能够深深撼动我。

那种震撼虽然叫我流泪,却也叫人留恋不已, 毕竟遇到一套从头彻尾都好的电影机会不多。

那种心被揪住并良久不能释怀的感觉,是导演送给我的厚礼。

执笔不只为感动,亦为感谢。

正藉盛年的语言学教授被诊断患有遗传性的阿尔茨海默氏症,那是一个无法抗争的病症。

她要面对的除了是记忆的流失,还有自我的遗忘。

最初是忘记单字,后来是文字、语言的应用。

这对于念语言学的她已是极大打击。

她一生所学、所了解、所撰写,甚至所传授的学问,正逐渐在其脑袋消失。

并非即时的遗忘,是那种缓慢却没有规律的退化,那才叫人难受。

在你毫不知情下失去你所珍惜的东西你倒认命,你大可归咎于无从预备;可是如女主角般明知每天要面临流失却甚么也做不到,岂非更难过?

而这位病人,是对语言、对沟通有着如信仰般的热枕的人。

她将面临记忆的退化与遗忘。

叫她惧怕的并非单纯的失去,因为她已预知自己将不懂得甚么叫「失去」。

「失去」本身的意义在于「曾经拥有」,既然她不复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东西,那么她连「失去」的能力也没有。

爱过的人、曾握在手中的身外物、自己的孩子,甚至乎自己本身,都将从自身消失,一点痕迹也不留。

到头来,体验「失去」的并非自己,而是身边的人。

女主角在阿尔茨海默症协会中的一场演讲当然是全出戏的焦点。

「在这一刻,我是活着的。

」最重要的是下一句:「我知道我是活着的。

」清晰知道自己活着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当下的存活是她知道的,无奈的是,她肯定这一刻会被彻底遗忘。

她声言自己并不觉得在受苦,只是在争扎、在奋力要自己真正地活着,至少能够与自身联系。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联系可还算是活着?

如开首所言,关于记忆力倒退甚至失去的故事多的是,却只有这出能够打动我。

大抵因为故事的重点就放在病者本身,不像其他的商业电影添加爱情或其他旨在催泪的故事。

如十年前那套受人喜欢的The Notebook,一般是关于失忆的女主角不过加插了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性当然强可也因此而分散了焦点。

这出Still Alice情节简单却着重个人情感的演绎及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感觉实在。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与女儿的对话。

幼女直接问了一句:「(失忆)是甚么感觉?

」简单的一句对白却足够营造关心、担心、以及心伤的感觉。

那气氛一直荡漾在电影中,直至结尾幼女抱着母亲那幕方慢慢淡去。

越是简单的故事情节越考验导演的功力,聪明的他选择了平铺直叙的手法说故事,这往往不被广用却是最能带领观众入戏的方法。

而导演的拍摄技巧予人第一身的感觉,带动着观众投入角色,如感同身受。

女主角的演技已不能单纯用「好」来形容,就是她那撒咒般的魔力揪住我的心。

她不演绎哭,却令人抽搐地哭。

泪水是我给导演的回礼,亦是对电影的祟高敬意。

 6 ) 一个与电影有关又无关的故事

以往看到小说或是电视剧、电影里有男女主角得病,总是不屑地觉得“好假,怎么又拿得病或是车祸搪塞观众”。

直到自己身边开始出现真正得了不可能再好了的重病的人,才发现原来其实病痛和死亡一直离自己很近,不知何时,它就这么来了,你所能做的只有接受,无法拒绝、无法逃避、无法逆转。

有两个不太远房的姐姐,都是非常不容易地从宁夏考出来、名牌大学毕业,一个二十头,一个二十尾,却在人生的大好年华时,忽地就相继被诊断出一种基因病变的毛病,身体上每一块肌肉都会逐渐萎缩、失去力气,没有治愈的方法,唯有吃昂贵的进口药延缓。

到现在已经有将近十年过去,我逐渐看着她们两个从要扶着墙走路到只能做轮椅才能行动,从能够看书解闷到现在电视都看不了多会(牵着眼球的肌肉也在退化),等着她们的继续恶化将是完全不能动、吞咽都会没有力气做到,等等。

剧中的Alice不断让我想起她们,Alice的老年痴呆症是在脑部的,身体并无大碍;而那两个姐姐的病在丧失身体的自由,而脑子依旧是百分百清醒。

我不知道哪一个疾病更残忍一些,可是可想而知那种看着生命一点一滴每天从身上消失逝去的感觉会多么恐惧与无力对抗。

这种缓慢地一点一点夺去生命的病,最残忍的不是身体疼痛,而是它将人一点一点剥去自尊和体面、让病人一点一点不成人形——无法行走久了,腿就萎缩,背就弓着,脊柱变形;长期无法出门呼吸新鲜空气,面色就枯槁,丧失全部气色;长时间没有敏锐思考的能力,目光就呆滞,眼球变得浑浊。

在电影里,Alice几乎还算是优雅地病着,可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生命被病痛逐渐抽去的过程从来都是丑陋与无尊严的。

我原本以为自己已对生命看得很淡,我很清楚每个人都总是要走的,早晚的事情而已,可是看到这样加速流走的生命,终究还是会伤感。

在这样无法挽留的狂流中,人们能够做的难道只有等待死亡?

去年的有一天,比较年长的那个姐姐突然宣布自己网恋了,要带着所有的钱投奔山东的一个男人,说他答应要娶她。

所有人,家人和亲戚,着实全被她吓坏了——大家自然觉得像她现在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状况,不可能有人真爱上她,何况是完全没有见过面的网友,所有人都觉得那个男人肯定是要骗了她的钱就把她抛弃,于是都反对她去山东结婚。

不久大家又得知,那个男人,是个脚有残废、还有个儿子的离婚人士,而且家里很穷,居住环境比较差,于是所有人更加觉得这事像是个诈骗预谋,怕姐姐去了就被人抢了所有存款,然后就被抛弃,或者家暴。

但是她坚持要去,说什么都要去,谁的劝都不听。

我想,大概她把这段感情当做是人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吧——一个在彻底被病痛夺去自己前得到“幸福”的最后机会。

那时候我的想法就转变了,我突然觉得既然是这样,那就让她去吧,既然已经处在走向最坏结果的路上,那岔路上突然射进的一缕阳光为什么不抓住它呢?

虽然不知这是天堂还是地狱的一束光,但或许是她人生里最后一个可以赌一把的机会。

经过了好几个月的争执与僵持,她还坚持着,她的家人拗不过,就只好把她送去了山东。

没有婚礼、没有祝福、没有新房,他们就这么住到了一起。

出乎所有亲戚的预料,竟然这一次姐姐赌赢了,她的男人对她很好,之后的几个月里,家人、亲戚分别去看望了她,都说男人非常照顾她,他们生活得安好。

或许这也算是一个注定了悲剧结尾的故事里,一个小小的温暖段落了。

就像电影的结尾,Alice的小女儿搬回纽约照顾她,给她念了“Angels in America”书里长长的晦涩的一段,Alice自然已经完全不知道女儿在念些什么了,女儿做到妈妈身边,温柔地问妈妈刚才她念的是关于什么,Alice说:“Lo..ve.....love”。

如果生命注定是向死而生,明白并接受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若还对人世间有些许执念的话,一定不是功名财富,而是这些微小而温暖的爱了。

 7 ) 无力的爱

《依然爱丽丝》苍白无力的爱!

一位大学教授被诊断出阿尔兹海默病,从此她的生活彻底变了样。

有时候面对死亡并不可怕,失去自我、失去你曾经最珍惜的一切而你却无能为力才是最可怕的。

全片依托朱利安·摩尔出色的表演展现出人们在阿尔兹海默病面前深深的无奈。

以爱为主题,贵在真实,生活还在继续,纵然你是大家无比珍惜的人也无法停止各自追求生活的脚步,只能自己积极面对,爱在此时也显出一丝卑微和无奈。

8分。

ps:被戳中久违泪点!

三次!

 8 ) 爱丽丝没有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年过50却依然清瘦的朱丽安•摩尔又一次在《依然爱丽丝》中展现了令人赞叹的演技。

她刚刚凭借此片拿下了第72届金球奖剧情片女主角的桂冠。

她已经不再需要那种大开大合的表演,凭借细微的表情都能征服影迷。

这个被影迷昵称为摩尔阿姨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影后,这一次,饰演了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

她把一位曾经事业有成、家庭完满的完美女人如何被绝症击中,又如何与之搏斗的故事演绎得无比真切。

阿兹海默综合症日益成为热门题材,无论电影还是文学作品都如此。

这种疾病有着残酷的隐喻色彩,它有一种安静的暴虐气息,它不破坏人的外在却一点点蚕食人的内心,它慢慢吞咽着一个人的所有尊严,让患者忘记朋友、亲人,忘记全世界,忘记本能,忘记自己。

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语言学家,爱丽丝开始忘记如何拼写单词,开始在说话时磕磕绊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的惩罚吗?

医生最终确认她患有早发性阿兹海默症。

这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女人的生活根基开始动摇。

朱丽安•摩尔所演绎的这个角色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那种理性和隐忍的态度,她用一种平缓的、像是询问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的语调与医生探讨病情,她在手机上写下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女儿的名字叫什么,等等,每天回答一次,以此检验自己的状况。

朱丽安•摩尔所选择的演绎方式让这个绝望中的女人没有显露任何极端情绪,却只有令人心碎的眼神,她把深不见底的绝望掩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下。

如果说,对于病痛带给患者的伤害只是第一层的拷问,那么《依然爱丽丝》在此之外又探讨了疾病对于人际关系的破坏。

电影把阿兹海默的伤害拓展至整个家庭,它不但破坏了病人的肌体,更侵蚀了家庭成员的关系。

电影中,当爱丽丝确诊之后,由于疾病的遗传性,她的两个三个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中一个决定不去检查,另外两个查出一个阴性一个阳性,而其中一个女儿又正巧怀孕。

这个时候,这种单纯的疾病带来的不幸就演变成了一种罪孽,爱丽丝由一个病患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无辜的施害者,对于她本人来讲,这又是一次深重的打击,而对于家庭关系,也开始有了某种无法言说的况味。

美国剧情片中有一类作品对于家庭关系有着深刻的解剖能力,《依然爱丽丝》虽然不属于这一类型中的典型,但是也通过这个绝症故事检视了家庭系统中的每个人。

丈夫该奔向事业还是顾及家庭,叛逆自我的女儿此时应该变得乖巧以陪伴母亲最后的清醒时光还是继续追逐自己的内心,当然,在彷徨和纠结之后,作为一部主流电影,它还是给出了一个温暖的结尾。

《依然爱丽丝》一直探讨的其实是尊严。

这种对于尊严的追求渗透在电影的每一个场景中,爱丽丝即使患病仍然坚持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去演讲去工作,每天把自己收拾妥当,给自己泡茶,为家庭聚会烹饪,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维护,对于一个人体面形象的保持就是对于尊严最好的注释。

当我们面对绝境,到底如何安放我们的尊严。

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或许,不放弃对于尊严的追求,本身就是人性中最闪亮的部分。

电影中最残忍的一幕莫过于爱丽丝决定自杀的场景。

她刚发病时,自己录下了视频,告诉未来的自己,当不知所措时就上楼找到那瓶药,全部喝下。

但最终,她看着这段视频,却一次次不记得要在抽屉里翻找什么,而当她终于拿到了药瓶,其实也根本无意识自己在做什么。

她根本就无法有尊严地结束生命,这才是彻骨的悲哀。

当然,她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家人的陪伴下一点点走向混沌。

但毕竟,她与疾病挣扎、搏斗过,那个过程已经足以证明人性的尊严。

 9 ) 大家对这种博同情的片子太宽容了

好莱坞的专业人士大概是从题材上、以及奥斯卡影后的名声和演技上对此片致敬吧,但作为观众来说,此片叙事平淡无奇,戏剧冲突相当俗套。

大概是美国文化中家庭关系本来就比较淡吧,我没有看出家人对主人公有多么深的爱,感觉只是在尽义务。

本片只能算是那种“唤起社会关注某种弱势群体”的宣传片吧。

跟以前的《雨人》《叫我第一名》这样类似的片子比太差了。

 10 ) About Love

我几乎是全程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可能我泪点低。

看着爱丽丝近乎疯狂偏执地倒出玻璃罐里的所有东西只为找到那一样小小的东西的时候我是震惊的。

我的姥姥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天她也是这样疯狂地要打开一个抽屉,而那个抽屉上了锁,锁已经锈迹斑斑,抽屉根本打不开,我对姥姥说算了,别找了,肯定不在这个抽屉里,但是姥姥仍然很执拗地坚持要打开,她找来了扳手、螺丝刀撬锁,把我推到一边去不肯让我帮忙,对了,姥姥还有帕金森,看着她满头大汗颤抖地终于撬开锁之后把抽屉里所有东西倒出来,跟爱丽丝一样倒了个底朝天,但姥姥已经不记得为什么要开这个抽屉以及要找什么东西了,只是在一堆东西里一阵乱翻,当时年纪小,啥事不懂,现在回想真的好心痛。

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最痛苦的是家人,病人逐渐失去语言能力、自理能力甚至记忆,我姥姥曾经是护士长,到最后她连吃饭都不会,我每次去看望姥姥,她总会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而这时候她已经不认识其他人了。

不像其他讲述疾病的电影,整部电影色调光线出乎意料温暖明媚,反衬爱丽丝越来越糟糕的病情。

关于故事的叙述也是平淡自然,在音乐的烘托和演员的表演下更能触及内心,让人感动,往往越是平淡的生活越能从细微之处令人潸然泪下。

爱丽丝自杀没成功后第一件事是问医生这个病是不是遗传性质的,还要让孩子去做检查,母爱伟大。

对于一个语言学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丧失语言能力打击更大了,偏偏爱丽丝摊上了,她的不甘和无奈也着实让人心痛,有一幕深入人心,爱丽丝抱着小婴儿温柔慈祥地笑着,而此时的她也需要像人们对待婴儿一样的对待,被爱被呵护。

又有几人能做到对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家人有耐心?

《依然爱丽丝》短评

21_148。主角是自己大学当教授,夫妻感情正常,三个儿女也算孝顺的中产家庭一份子,电影里提到高学历的人在早期的认知障碍会恶化得更快,我还是忍不住好奇,假如是没有伴侣没有儿女照顾,自己一个苦苦的打工族得了这病会怎么样,当然大家最终都是死,可能这种会死得更快一点吧,倒也不见得是坏事。朱丽安·摩尔表演只能说是中规中举吧,说实在后面演得也有点过了,看得实在没啥感觉

6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漫长的生活中,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却有家人的陪伴也算是一种精神文明宣传,对于观众而言,需要感同身受才能够感悟其中的百般滋味。

7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摩尔阿姨台词功底棒

11分钟前
  • W I l l
  • 还行

Supper 大烂片,以至于都没撸完。可想而知奥斯卡评委都是些什么糟糕老头子。两点:1)情绪易激动的人,容易得ad。2)会计师(未必是喜爱动脑的人,而是有强迫症需要动脑的),容易得ad。也没觉得摩姨的演技在这里有特别的地方,国内小朋友需要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了。

13分钟前
  • 甜麥:冬宫夏宫
  • 较差

演技在哪?这不就是摩尔阿姨信手拈来嘛!既然随便演演都影后了,那安妮特·贝宁趁早赶紧出山,努努力,说不定哪次奥斯卡小年也顺手一个影后了....其实,摩尔阿姨缺的就是绝对的代表作,代表作一出震死一大片,可摩尔阿姨遗憾的是没有...

1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三星半。个人认为摩尔在《星图》里的表演更胜一筹,暮光女也不招人厌了。其实这片子不怎么强,除了演员外别的方面都挺温吞的。

1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除了演技,其他的好平庸啊

21分钟前
  • 曾于里
  • 较差

国王的演讲,依然爱丽丝。。奥斯卡好这口的

24分钟前
  • 汤头精灵
  • 还行

话题白开水

27分钟前
  • 西希弗的石头
  • 较差

朱丽安阿姨影后提名是稳了,但是想拿估计没戏,没有爆发式的表演,有的只是大段大段的表白式自述,在整部影片缓慢的节奏下温吞的像杯白开水,不如消失的爱人女主角。奥斯卡颁奖后添加:尼玛竟然真的拿奖了。。。

28分钟前
  • 约翰迈克莱恩
  • 还行

故事递进得太快或者说病情发展得太快 割断式地 病情就突然严重了 俨然像一个科教片 不像电影 导致情绪传达不到位 摩尔阿姨这次的演技好像有点在她水准以下 而K就是一个LGBT流量明星,真心无演技可言

31分钟前
  • (⊙v⊙)
  • 较差

没有滥用煽情,却也太过白开水了。虽然这种题材,我也不明白自己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看,太悲了啊... 摩尔真的不错,虽然她的确还有许多比这更好的表演;KS好看(三个小孩怎么都那么好看,有点失真哦),请继续演小文艺片!

3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演技确实好,但电影看到后来我都开始快进了。。

37分钟前
  • 每逢
  • 较差

在[依然爱丽丝]的中段,朱利安摩尔给出了一段关于失去的动人演讲,这是这个细致、也许毫无野心的剧本里最出色的段落。很不幸片子的导演不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至少他没有让观众真切地看到这段走向遗忘旅程的全貌,相反他虚伪式的纪实镜头拍下的是矫揉的现实,而非生活本身,因此片子最终显得轻飘飘。

4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较差

叙事平实,Julianne Moore教科书级阿茨海默症演出。这就是场生离,无可奈何地和熟悉的一切告别,连记住自己都成奢望。火候欠缺,类似题材影片已有过太多,这部从角度到拍摄手法都更像部电视电影,哦还不是hbo的,是lifetime那类...

46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1.失智真的比癌症还可怕。2.虽然不能本着养儿防老的心态去生孩子,但有了孩子确实能顶点事儿。3.Kirstin Stewart好man.

50分钟前
  • superorange
  • 还行

演的真假

55分钟前
  • 丝雨飞花
  • 较差

爱从未消失

59分钟前
  • Sunny
  • 较差

我摩尔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整部电影。如果这部电影但凡有一点有些,也是因为摩尔用她内敛得完全没有痕迹的表演,和强大的生活感悟呈现了这样一个绝望和坚强并存的女人。故事平铺,没有选择起伏较大的戏剧高潮,只是从一个人的角度,讲她的爱,她的爱人,她的子女,她的事业,她的绝望和不舍。

60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自杀那段我特别希望她成功……因为如果我有那样一天,我也希望是那么选择。

1小时前
  • 别关注我嫌烦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