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被她吸引,是因为影片介绍上说他因为涉及敏感话题而险些被雪藏。
这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孩的经历和遭遇。
一开始身上因为家庭暴力的淤青,吟唱猫王的歌曲《猎犬》抖动的双腿,一双蓝眼睛,乱乱的卷发,还有身上那件脏脏的老式的对襟连衣短裙。。。
她的生活因为爱上猫王和听唱猫王的歌曲而不再空虚,而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听即将开始的猫王的演唱会。
但是,这个代价竟是小男友的欺骗和电闪雷鸣中失去的童贞。
也许,这就是最敏感的话题,也是促动好奇心去观看的终结。
但是,在悬念揭晓以后,最讶异的不是情节本身,而是,导演在叙述的过程中,一直以来的平静和开阔的眼光,并且,给与了观众这样一双眼睛。
现在细细的回想,故事的节奏和氛围和《断背山》有些许相似,都是将深厚的不容置疑的情感和变化乃至阴谋,细细密密的安排到某一个不经意的情节里,比如摘回的新鲜的柠檬,比如一夜不安的狗叫,比如暴风雨中的河边的避雨的小屋。。。
这些都在看似无意的安静道具似的出场中,最不经意的为后来的种种铺下了悬念。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蛇”这个意象的运用。
在乡村,蛇似乎是再常见不过的动物。
它有毒液和利齿,也象征着贪婪和欲望。
在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组一只蛇缠上一根树枝的特写,主人公小女孩和她的小男友冲着蛇惊奇的跑过去,然后就接吻的条件争论。
后来,在小女孩在树上无忧无虑的唱最爱的《猎犬》时,出现了黑人大叔,他研究蛇和蛇毒,并热爱音乐。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说,就是小女孩准备去捡起地上的死蛇时,大叔告诉他这个时候的蛇依旧会因为反射而攻击人类,并且被咬了以后喝威士忌只能加速死亡。
小女孩是听着的,但是,后来,她那么深情的对同样准备捡起死蛇的父亲喊了一声:爸爸,我爱你。
然后转身离开,依旧哼唱着那首歌,任父亲被蛇咬到,外婆拿起威士忌急救。
故事里,还充满了对宗教的思考。
外婆信奉宗教,但却不肯原谅自己的女儿;父亲曾经对自己家庭暴力并被闪电击中,小女孩问出是不是有罪的人就会受到惩罚,是不是因为她的罪过是身边的人受罚等等;小女孩被强暴后和外婆去做礼拜,牧师宣讲着对猫王歌的厌恶和对内容节奏引发人欲望的批判;大叔在处理蛇的时候,说只要妥善的处理,蛇的灵魂就会得到安息。。。
到底谁的教义才是真正的对人类的救赎,片里的每个人都在用言语和行动去证实着,里面没有所谓的答案,只是,顺应着情节,自然而然的发展;但是,导演似乎提供了一个暗示,那就是,不管别人怎样对待你,必须为自己的灵魂而歌唱,去选择自我的救赎。
而一切,似乎没有必要看的太过重要,只要自己足够强大,任何人任何事,只对身体造成伤害,但灵魂依然是清醒而站立的。
一直很怕见到范宁长大,太多的童星一大就长残了,更多的会陷入落差加大之后的空虚甚至堕落,那就真的陨落了。
套用昨晚电影中的台词说一句:朱迪·加兰、麦·考利金、奥斯蒙特都是普遍,但范宁是例外。
从七岁,到年龄翻了一倍,小精灵而今已经气场压人了。
几十部电影的资历,几乎没有沦为过配角,就算靓汤抱着她也不觉得压价。
如果仅仅是摆弄小童星的可爱,她决然是走不到如此深度(高度倒是小童星们都不输)。
而从一开始涉足电影,在【我是山姆】中,她就超然越过了年龄的临界点,非常舒展地圈住了我的注意和沉溺。
不能否认我的注意,在第一眼是被她冰蓝色的眼睛和白玉西米一样的牙齿,以及齿间荡出的甜腻笑声,抓住。
但之后的沉溺,就完全是被她收放自如、任意释放的深刻演技,囚住。
小范宁彰显神迹的演技气度,注定她不会走常规的主流线路。
和各位大牌较量对手戏之后,她开始涉猎独立题材的禁区。
【猎犬】的争议性放在当今,也造成了纳博科夫时的震动。
但“被强奸”的戏码被范宁一句“这不过是电影”而带过。
这个噱头是她不屑的。
她要着力向我们展现的:是她演唱猫王经典曲目时流下的眼泪,是她拥抱傻子爸爸时心痛而哀伤的眼神,是她在废车里蜷缩成一团的无助和抽搐,是她面对着特写镜头时刺穿灵魂的静谧。
电影中,情节的细碎和物象的隐喻,看似趋向小众的特质,实则也是普遍的指代。
童年阴影是一切早熟的病根,对性的好奇也注定是走火的导线。
在阴霾中透出一丝希望和理想,这样能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就更加弥显残酷、荒诞。
【猎犬】的故事就在这种特质的包装下,把普遍的指代铺展开,遗憾的是这个铺展并不均匀。
所以看完回想起来,情节的线性结构早已模糊了线头,剩下的只是某些场景镜头的拼接。
但是,范宁的投入和精准表现,给这个憋闷的剧情,增植了多于理想和希望的坚韧。
她的小肩头(电影拍摄于她12岁),扛起了原本该是悲剧的颤抖,站稳了,清唱一曲《猎犬》,我为她流泪。
影片深度挖掘了她的模仿能力和唱功,虽然我不是猫王迷,也不甚了了蓝调爵士乐,但看着她情绪肆溢地摇摆,把旋律的感染力雕琢得更有温度和亮色,我的神经忍不住也跟着晃悠了。
看来【逃亡乐队】选上她,应该是缘于这里的精彩吧。
最近一直在追欧美明星的街拍,看到她的身影就返老还童一样地犯痴。
希望她年龄的增长给她带来的是各方面的加强升级,而不是对周围腐蚀的麻木和懈怠。
在看完<<猎犬>>后的第三天,7:18am,我躺在床上把它归到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的行列。
不知为何范宁穿着绿色旧棉布裙光着脚晃悠着两只苍白纤细小腿唱<<猎犬>>的样子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她清澈见底的眼睛透着些许哀伤:You ain't nothin' but a hound dog Cryin' all the time. You ain't nothin' but a hound dog Cryin' all the time. Well, you ain't never caught a rabbit And you ain't no friend of mine.这是一首有带有浓烈美国50年代气息的歌曲却被她唱成慵懒的,让人听了心里直发痒的音调。
没有任何伴奏带点儿小小的鼻音在我脑海里不断地重复着重复着。
但我不明白为什么。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委屈,不同于看湖人比赛时候纳什送出一个妙传却无人配合的憋屈,这是种不可名状的悲伤,为谁?
当然是Lewellen。
在不知什么年纪接受了自己是个没妈的孩子这个事实,爸爸是个酒鬼整日无所事事还家暴-可她依旧很爱爸爸,这点毫无疑疑问。
在所有人都嫌弃被雷劈傻的爸爸时,只有Lewellen挺身而出照顾他。
她曾说过爸爸是她的依靠,并在她不知道是她小姨的那个女人说:"爸爸不会在回来了。
"的时候放下手中的柠檬发了疯似的责骂那女人并跑出了家。
她的外婆和小男盆与算是她的依靠吗?
算了吧,这两个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人。
一个是虔诚的教徒同时也是愚蠢的守旧派,却连自己的女儿都看不住以至于未婚先孕才和Lewellen的爸爸结了婚。
另一个是个没担当导致Lewellen被侵犯的罪魁祸首。
也许,在她心里猫王才是她心灵的归属,是解放她灵魂的那个人。
可是,他是高高在上众星捧月的Elvis Presley,而她只是个贫穷的小小小小女孩儿?
所以她也只好晚上悄悄地对萤火虫瓶子说:"I love you,Elvis."并亲了下玻璃瓶子。
在这一刻她退去了佯装成熟的外衣,她只是个渴望可以见到自己偶像的小女孩儿。
可她绝对不会想到对猫王狂热的喜爱却将她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猎犬将她咬地体无完肤,屈辱与绝望肆意吞噬着她纯洁的心,任凭血在流淌,她却不能哭,如鲠在喉。
这时候Lewellen的眼神空洞的可怕,因为心里的爱被人掏空,只剩一个洞。
最后这个洞总归是被填上了,被那个一直关爱她的黑人大叔填补好,也许一直以来大叔才是她心灵的归属,才是解放她灵魂的那个人。
可是我觉得,有些伤痕是永远也无法被治愈的,它就在那里不声不响,可一旦被触碰它就会让你疼的撕心裂肺,绝对牛逼。
在Lewellen被姨妈接走最后一次回到家时,她间接地结束了爸爸的生命。
让他永远的解脱了。
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思想,也许是在她经历了这次苦难之后真正成熟的蜕变吧。
她想要重新开始一切,无牵无挂的好好生活。
电影里有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并重复看了好几遍一是在雨夜Lewellen在床上被小姨妈搂着,姨妈让她唱一首猫王的歌,她却说"如果你要走,请带我一起走吧,plz."姨妈答应了,而后她轻声唱道:Shall I stay,would it be a sin?
If I 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with u.....伴着雷声唱地我心都碎了。
可第二天,她就不得不接受小姨丢下她自己走掉的操蛋事实。
第二个是Lewellen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林间小道儿,身后猫王那辆标志性的粉红座驾渐渐朝她开近,朝她鸣笛,她下了一跳,回头看去猫王坐在车里给了她一个飞吻。
随着车开远,她反应过来,大叫着:oh!
my god!
Elvis!
随后兴奋地追着车边喊边跑。
我总是有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错觉。
最后,扯一个和主题无关的话题:我想问什么才算得上是好电影,好音乐。
哪有什么狗屁好坏之分。
一千个人心里可能有两千个哈姆雷特。
这么讲好了,可能你很喜欢一部电影一首歌或是一个艺人,但有些人就是不认同,并喜欢冠冕堂皇地搬出一些所谓的'标准'来定夺他们的好坏。
Don't give them a fuck.他们一是把自己当成权威机构派来的代表了。
虽然我也很爱评论,但我始终觉得衡量电影、小说、音乐好坏的标准其实在你自己心里。
你认同它,那它就是好。
只要被一个人认同,那它的创作就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不是么?
(ps:范宁小盆与用她华丽丽的演技再次征服了我,12岁的她在此片中已与Lewellen的灵魂合二为一绝对的演技派没得说。
强烈推荐。
)
电影呈现明显的女性关怀,爱伦,莱维伦,生命中存在某种缺失,爱伦希望挽回母爱,渴望依赖,寻求牵绊,而莱维伦从来就没有母爱,她用猫王的音乐填补灵魂的虚空。
1961年的美国,女人极其弱势,莱维伦对于被强暴,没有反抗,没有认为是伍德男孩的错误,反而觉得羞愧,即便是现在,遭遇这种境况的女人,很多仍然选择沉默,最好的办法是保护自己,所以莱维伦的外婆会嘱咐她远离高草丛,不仅仅因为蛇,但简单的一个嘱咐是远远不够的,女人的苦难太多,性只是其中最尖锐的一种。
由女性关怀进而到弱势关怀,白痴父亲遭众人戏弄,黑人的卑贱地位,导演的观点不是反抗,而是自强不息,她认为你的处境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应受别人的价值观左右。
音乐是毒也是救赎。
导演让猫王的猎犬贯穿电影始终,又借牧师的口说出摇滚乐的毒,不能说导演憎恶摇滚乐,至少不那么喜欢。
她钟情的是充满灵魂的黑人蓝调,蓝调响起时,总是一片祥和,而猎犬的吵闹粗俗潜伏不安,那些摇滚乐围绕的情节,多半是抽烟少年,喧哗,甚至暴力。
蓝调最终治愈莱维伦因猫王失贞的伤。
达寇塔范宁有张愁苦忧郁的脸,尤其皱起眉头,便一脸心事。
范宁诠释的莱维伦懵懂野性,杂草般生长,屈服命运又心存幻想,没有方向,猫王音乐那种格格不入的刺激,能让她暂时脱离茫然生活,她没有选择地沉醉于此,或者偶尔玩点性游戏,直到被强暴,她心里从未被填满的空洞,就象她抬头看到的屋顶那个破洞,开始漏雨,冰冷透彻,性的罪恶感包裹全身,病梦中那些滑腻湿漉的蛇爬上她的床,生死只一线之隔。
银幕上的范宁总是坚强的,导演要塑造的莱维伦需要这种坚强,泪流满面的莱维伦平静地唱出猎犬,在伤痛中蜕变,最后毅然逃离这种鬼生活,她说出的我爱你,同时也包含我恨你,心里那道被撕裂的伤痕永难愈合。
范宁的众多电影中,我觉得这是她演得最好的一次,完全地释放,仿佛这就是她的生活,她的遭遇。
蛇的暗示。
不单是性,还有点图腾的意味。
遍尝蛇毒便百毒不侵,美味煎蛇肉,剥蛇的高明手法能使蛇的灵魂得到安息,导演不厌其烦地展示蛇,可见她对这种动物的喜爱,蛇因毒而令人望而生畏,或许她欣赏这点,她让莱维伦戴上蛇的响尾。
这是部内容残酷,看起来却很温和的电影。
柔和泛黄的色调,无力的人物关系,甚至连高潮都很平淡,这个故事只有表象,留下很多不解。
导演对画面的雕琢很用心,很多单个人物的画面构图,她都会设置前景,或把镜头拉远,留出一片空旷,或者两人场景做光线的明暗对比,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很有艺术气息,每个细节绝不单调,除了看电影故事,你还可以欣赏导演用镜头制造的视觉风景,她喜欢用玻璃将画面朦胧化,喜欢层次丰富的远景,最有感觉的桥段,猫王开着跑车飞吻而过,这一瞬,对莱维伦,刹那即永恒,对观众也是,这是莱维伦碌碌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幕。
邪惡的西方世界有一類神奇的職業名曰傳教士.科技未發達時.這些旅人們以見聞世界之鬼斧神工為初衷.千里跋涉甚至冒種種未知危險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傳播所謂福音.一則以身體的苦難來考驗自己信仰的堅定程度.二則在力圖感染他人的同時求得謀生以及地位.然後翻翻歷史.成功者似乎寥少.往往傳播未成終究淪為冒險.僅以新教為例.現今信仰基督一派的信仰國們都為曾經幾大帝國過去的殖民地或被侵略國等.我的意思大致是儘管我們常說精神與信仰之力不可小覷.然這股力量放之大眾紛繁的迥異與不同步時往往不為人所篤信.那么在信仰打敗我們之前.我們究竟被誰先行打敗了呢?不就是暴力嘛.即當一群人類被另一群人類毆虐至痛不欲生時.信仰由此夾縫間出來開導世人.或圖來生或投善意.信仰圖騰中的神一邊調侃著生的意義何其重.一邊催促我們[喂趕緊去死啊]!當來生或善意之類的概念達成廣泛認識.世界也幾度迎來過和諧.那麼我如果去聲嘶力竭地喊叫暴力才是極致的大善一類言論.想必春哥教跟[工口]真理部的信徒們在恍然大悟后都要急著來對我處以坦克肉泥之刑吧.(隻身前往的傳教士們真是純杯具)信仰能拯救我們岌岌可危的自我?那現實中的春哥真能叫你滿血復活?工口能讓世界更美好?這當然是扯蛋了.中國人其實基本拜金啊!金錢才是目前最火熱的信仰.金錢教恩威並重.科學管理.開戶就送送神器aipc神藥金坷拉.電視營銷.泳裝美女.八榮八恥戴三個表什麽的早就陳詞濫調了.確也叫人一朝聞之便欲罷不能.[春哥工口什麽的不過是它手下兩個跑腿菩薩而已.]閒話至此.這主要是個影片觀後感.公式上稍扯扯這個叫[獵犬]的片子.劇本編寫得很好.看完片子就讓我十分有看看文字本的慾望(有一年看完孔雀后再看劇本結果被震碎的後遺症).達科塔范寧完全就是天才無可挑剔--這點我早就專門發帖表揚過她了.只是導演的功力還比較生澀.節奏把握得差強人意顯得過於平淡.對導演的責怪類似于有一個魚大家吃慣了紅燒你卻非得清蒸.邏輯上看全片的高潮應該是youjiang的那段.操那麼兩下就過去了!?老子不答應!!絕不答應!!!...好吧.我承認完全是出於動物性的私心才這麼覺得的.這個片子總體上屬於不妨一看.卻達不到日久經年效果的一片.不過獵犬里引出了一個很日久經年的話題.即如何救贖自己與開脫那些揮之不去的罪惡感.什麽屬於是罪?我竊認為不單單是他人施加或施加于他人便是罪.對於罪的定義應該是首先知道這是錯的毀人毀物的東西.并同一時間產生厭惡噁心的感覺並且不能夠輕易擺脫最終陷落進去.將痛苦當做習慣或將犯罪習以為常.是為罪惡.在漫長的歷史中大概所有的罪都已被定義了出來並且被冠以一個名稱.甚至還分劃了等級.等級最高的是那些據說生而為人便攜帶無法消解的原罪.極少的極端者甚至覺得看著罪孽發生的自己便有罪了.雖然罪惡感并非一定全使人痛苦.例如貪婪.自私.情色.禁絕.暴力.虛妄.妒忌.偽善.逃避.空虛等等.與之反面的事物卻往往需要克制才能做到.克制通常使人覺得痛苦.沉浸在痛苦中又何嘗不是罪呢?而人早早地都預料到有一天罪惡感或克制會使人連承擔忍受都做不到以致不得不去選擇.痛苦又是否就是存在的終極本意之一?促使人犯罪的動機是無從談起的猶如外星文明一樣不可捉摸.對于罪惡的敬畏就似對痛苦恐懼的藉口和替代.意義是杜撰出來的.死亡是必然的.故事便是人生的一隅.少女聲嘶力竭地喊著你這白癡.淡淡地說爸爸我愛你轉身便走.觸電后變成弱智的父親半夜給女兒抓螢火蟲.蛇醫黑人的怒吼與挽回.顫抖著的後母...現實中總不缺乏這類影子.一旦忽視罪惡感.我們即時等同于形骸.這個選擇很難.就像選擇現實還是理想一樣.除非相信得夠深刻.否則只有徘徊一途.往哪走.只受這星球自轉與公轉影響.
来了豆瓣才知道这片还被列为“禁片”。
的确是题材很敏感,小范宁在影片中又幼稚又成熟,躺在床上跳猫王的舞步充满了诱惑(也许这也是让那个丑陋男最后强暴她的起因)。
我一个女性都觉得诱惑了,何况是男性,更别提恋童癖了……禁了也好,据说恋童癖对着淘宝的童模都感兴趣……除去这点不说,整部片子有点压抑,而且又走文艺风,但是故事总体讲得不够到位,不能一击即中,就像喝酒喝到时候了,就差一杯就可以上头,但导演就不给你这么一杯。
豆瓣上的“剧情简介”怎么编得那么瞎。
Dakota Fanning的神态、演技完全超出她的实际年龄。
看到她穿着女子的衣服墨镜怒斥正准备弃她而去的女人时,被那种成熟震撼了。
音乐很棒,黑人音乐+猫王各有各味道。
记得黑人大叔对她说“即使你没有出名,也一定要继续唱下去,因为音乐可以填补你心里的空虚。
”爸爸总是对女儿施虐,总是无赖地弃家而去。
女儿虽然说着恨他,却在心里一直相信爸爸会回来,并给她捎上一张猫王唱片作礼物。
爸爸的粗野让她失望,雷电后的弱智也让她失望。
爸爸的女朋友没能遵守诺言带她远走高飞,让她失望。
青梅竹马的小男孩让她失望。
诱奸她的青少年让她失望而愤怒。
祖母虽能照料她的起居,但提供的宗教信仰如一潭死水,轻易可以泥沼般困住她。
那么音乐呢?
那首hounddog让她失望吗?
在被诱奸后她连歌都不敢唱了,那让她觉得恶心。
甚至潜意识里已经借用祖母提供的教义来讨厌自己。
是那段肮脏的记忆和她本身对自己的怀疑的共同作用,使她呕吐。
后来呢?
黑人要告诉她一个道理。
她开始时已经不能接受了。
(也许应了“痛恨自己的人,无法尊重他人”的道理)旁人让你恨自己,让你恨你自己喜欢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剥夺你喜欢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剥夺你的特质。
她最后又找回了丢失的热望。
对于音乐,也许也对于生活。
炎热的夏季,静谧的环境,挣扎的内心,幸运的是她的身边始终有爱着她的人在帮助她,最终他们拯救了她。
达科范宁的个人表演才华,吟唱猫王的歌曲《猎犬》抖动的双腿,一双蓝眼睛,蓬乱的卷发,还有身上脏兮兮的老式的对襟连衣短裙,整个儿装扮尽显一副无邪的轻浮,这13岁的女孩,演技惊人。
只是片名不应该叫猎犬,从头到尾都没离开过蛇,貌似叫响尾蛇来得更直接些吧。
生活很难,梦想易碎。
单纯而固执的牺牲是独自面对这个残酷世界的开始。
如果你的梦想一时不能实现,就把它藏在心里慢慢滋长,即使在黑暗中,也要继续充实你的灵魂。
旁人让你恨自己和你所爱,旁人让你剥夺自己的特质,模糊自己的人生。
而你需要在旁人的失望中找回丢失的自己。
抖抖腿,一曲猎犬,走出湿地。
看完这部电影,有很心疼的感觉·····
看的很揪心,那么理想化的一个小姑娘却要面对那么多。
对一直虐待自己的爸爸仍然可以那么爱,为什么最后却看着爸爸走向死亡。
真的不理解,如果说前面爸爸虐待自己,受不了,那时逃掉我还可以接受,可是真的亲手把自己最爱的爸爸推向死亡,真的做不到,这时的爸爸已经单纯的只有对她满满的爱,不再虐待,不再忽视了。
开始新生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吗?
最后她的走掉是要表达什么?
真的好不理解。
范宁真是个天才演员。只是,莱维伦为什么不救自己的父亲?听任他死去,自己走向新生?
超爱猫王hounddog才看的 范宁妹妹气场太过强大
说实话,真心不是很看得懂~~~
天生会演戏的人。
这是一本充满黑暗,充满失望的电影。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挣脱这黑暗,哪怕片子中还是有带来光明的人物和事物,说话充满哲理的黑人查尔斯,被布道者贬低的一无是处甚至是罪恶的摇滚乐,都给女主角莱维伦带来了希望。可惜一切的一切还是抵不过生活对她的嘲弄。当她抱着小狗逃离这该死的生活时,希望是对的。
光着脚才能感受路的真实
都说不好看可是其实很不错
生活很难,梦想易碎,单纯而固执的牺牲是独自面对这个残酷世界的开始
小女孩演的很好!就是困惑最后女孩为什么没给已经失去自理能力的爸爸进行施救!难道那就是成长?
那么暖的开场以为怦然心动呢,结果短短九十多分钟,每个角色的自私自利和狭隘丑陋都被挖出来。“当你的爱被偷走,失去了珍贵的东西时,那里会有一个空洞,你打算怎么去填补它?”只是莱维伦的观念变化,却有比戏剧性更强烈的心灵撞击。
太残酷了,结局也太安慰人了,范宁演下去~~
开始部分老太太太酷了- -
达寇塔比妹妹多的是几分戾气,而这也是我觉得她会发展得更好的原因。演技没的说,不过我实在受不了里面那么多蛇,扣一星。
用来给Dakota fanning
有点。。。。闷。。。。
Dakota Fanning的个人秀。电影中接连不断的出现各种性暗示与心里隐喻。
2010.09.25 @ Home太爱Dakota这个小孩 演出来的孩子总是那么成熟那么惹人怜 Charlie - “When your love is stolen and ripped away from you, there is a hole there..
禁忌话题,人性深处的暗与明。
如斯宁静的田园,如斯不童话的故事
did not understand a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