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梦爱三部曲:爱
Kjærlighet,Sex Dreams Love Trilogy: Love,Kjærlighet (Sex Drømmer Kjærlighet),Love,性梦爱之谈情(港)
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
主演:安德莉亚·巴伦·郝威格,塔约·齐塔戴拉·雅各布森,马尔特·恩盖布里特森,拉尔斯·雅各布·霍尔姆,托马斯·古勒斯塔德,玛丽安·萨斯塔德·奥特森,莫滕·斯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24
简介:马里安是一位年过四十的女医生,对长期稳定的关系没有兴趣。当她的同事托尔告诉她与男性的随意性行为既能带来满足感又不会承担任何承诺时,她意识到这正是她想要的。详细 >
看完想听TheBeatles「Norwegian Wood」
人物性格塑造得很细腻,每个角色内心的冲突都被镜头语言和对白很好地表达出来。还没看过导演的其他作品,这部作品拍得比较慢热,但越看越抓人。从女主人公向朋友倾诉自己的one night stand朋友不赞同这一场景开始,很多隐形矛盾和挣扎一一被暴露出来,而且矛盾暴露之后并不是割裂,而是一种对别人的理解和努力与自我和解的温情。喜欢这种温情,让人觉得生命还是充满希望和美好的hhhhh
。。。还是期待梦吧
又是在电影院快睡着的一天
3.5,依然是日记体絮絮叨叨地讲北欧中产白人如何探索亲密、自我的边界,乘渡轮上下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水、动态、不定、追逐的空间,cruising。
依然是北欧的性冷淡风,没有《性》那么深刻
地貌、建筑、天台、夜色中的渡轮,剧中人们花费大量时间交谈。想到类似的对话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正在发生,让人意识到电影其实说的是APP时代奥斯陆人们生活的模样。
太形而上,有种强烈的“不务实”感,精英味太重,人与人之间关系太浅,观影过程中也感觉自己像是浮木随浪起伏漂泊不定……可能可以归结为文化差异吧,总之我这个中国胃很难消化了
#Venezia81 上一部《性》其实谈了很多梦,这部《爱》又谈了很多性。这部女性是主角,相比上一部更丰富多元,叙事不囿于单一线索,奥斯陆的风景也在这种视角(片中也有游客质疑,是不是太「niche」了)下被重新解读。ps. 船上刷Tinder现场看真人的桥段蛮有意思。
带着对《性》的偏见来看《爱》,但其实《爱》比《性》好得多的多,对社会中人与人亲密关系的讨论细腻到了毛细血管,恍惚间有种看北欧版侯麦的感觉
轮渡空间的设置很妙,它是封闭的,又是移动的,作为一个过渡,它成为了天然的中间态空间,人们得以短暂脱离日常秩序,在抵达新的社会身份之前,模糊掉稳定的角色界限,有了一种可以尝试、可以逃逸的错觉,抛开娱乐场所或约会场景的预设期待,暂停制度属性,一切情感、性、社交行为都显得更加冒险暧昧而又真实
真的好。。。。寡淡,不想看别人聊天,我自己都不爱聊天
3.5
昨天不想写,就放到今天了哈哈。这部电影出乎意外的让我觉得很好看…前面有一些漫长,好几次我打开手机了。但是越看到后面,看到女主和别人的一些对谈,她们关于生活、关系等等的想法时,我的思考也开始碰撞。或许好不好看,对我的意义就是会不会让我去思考吧。「我好像一直在找出路」「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被…困住了」这都是我常常在思考的事,还有女主和地质学家亲吻前的交谈,只是我记不太清具体内容…都让我感觉,我也要和它们一起寻找答案。里面的男护士的邂逅也让我动容… 我更喜欢的是 地质学家给女主看他做的Oslo的地质结构模型,他们的手在抚摸大地,最后交汇,然后亲吻… “她给我讲光年、讲地壳、讲某个地质纪如何下了十几万年的雨,我经常听得一头雾水,却又莫名觉得感动。”Maybe我就是这样的心情…
三部排的话这部第二吧,但实在是有点奥斯陆宣传片感怎么回事
这文本量像是连续看了2个小时的书,意思是画面信息含量太低,作为电影这样是不合格的 #HKIFF49
如果讲得不那么散就好了喜欢护士小哥
@cinematheque 实际上在谈性(整个三部曲的一个特征也是顾左右而言他)设计感最重的一部,出字幕卡显示日期有点像《夏天的故事》,这部里面做手术的心理医生第三部结尾好像又出现了
严肃电影一般探讨了当代人对于性&爱&婚姻的看法。人本身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对与错,特别是在性爱方面,只要能为结果负责就好。
只能说北欧和东亚完全不是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