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弗鲁特韦尔车站

Fruitvale Station,公义终站(港),奥斯卡的一天(台),弗鲁特维尔车站,弗鲁特韦尔,水果谷,Fruitvale

主演:迈克尔·B·乔丹,梅罗妮·迪亚兹,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凯文·杜兰,查德·迈克尔·墨瑞,阿娜·欧蕾利,Ariana Neal,Keenan Coogler,Trestin George,乔伊·奥格莱斯比,Micha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弗鲁特韦尔车站》剧照

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2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3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4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5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6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3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4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5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6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7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8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19弗鲁特韦尔车站 剧照 NO.20

《弗鲁特韦尔车站》剧情介绍

弗鲁特韦尔车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Oscar Grant(迈克尔·B·乔丹 Michael B. Jordan 饰)和女友Sophina(梅罗妮·迪亚兹 Melonie Diaz 饰)还有四岁的女儿一起生活在奥克兰。2008年12月31日,是Oscar母亲的生日。早上,他像往常一样送女儿上幼儿园,送女友上班。Oscar卖过大麻、入过狱,因为经常迟到被炒了鱿鱼,但他准备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努力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晚上,大家欢聚一堂,庆祝他母亲的生日,同时庆祝新年的到来。结束和家人的聚会,Oscar带着Sophina还有一群好友,搭上地铁前往旧金山看烟花。2009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个早晨,狂欢了一夜的他们搭上回家的地铁,Oscar却在地铁上遇到了以前一起呆过监狱的“故人”,他的出现,改变了所有人.....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功夫之城桃色凶车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陌路杀机尹弟下山你燃烧了我境遇之数警醒老公大作战顺德人家之合家欢沦落人爱我给我一个家彼方之歌加勒比爱情蜘蛛侠:平行宇宙警察世家第四季第一分队第四季叛逆性百万亚瑟王第二季谋杀第一季爱情故事我11恋上女镖师玩命速递:重启之战逃出立法院七秒二号陪审员欢快的鬼魂迫在眉梢公司里的小小前辈雷和莉兹

《弗鲁特韦尔车站》长篇影评

 1 ) 有点震撼

一开始就感觉是纪实片的风格,果不其然,前半段看起来很枯燥,对我这种完全不知道背景的人而言,点点都是铺垫,然后就是震撼,看手机型号我想应该是90年代初发生的吧,结尾告诉我是09年发生的事,那就更加震撼了,有段时间还听说在美国黑人的地位甚至有点矫枉过正了,白人对种族歧视的问题更加敏感,这么说还不是这样。

结合最近看的白宫管家,我朝人民看来,起码来说我是很难理解种族歧视会到这个程度,打架嘛,难道是黑人兄弟自己打吗?

也没见抓白人兄弟。

如果都是真实的话,我很佩服奥斯卡他妈,冷静、坚强的一个女人。

不明白为什么最后11个月的放出来了,把真枪当电击枪这个理由真不成立,是专业的警察,又不是小孩子。

各族大融合的结果看来是需要鲜血铺很长的路。

这种拍摄风格如果不是纪实片那还是不要了吧。

 2 ) You shot me. I got a daughter…

2013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AFI评出的2013年十大电影之一。

根据真实焦点事件改编。

2009年的第一天,新年夜,黑人小伙Oscar Grant三世在旧金山湾区快速交通系统(Bay Area Rapid Transit,BART)的弗鲁特韦尔车站(Fruitvale)被白人警察Johannes Mehserle一枪毙命。

当时,进站的火车上发生斗殴,BART警队接到举报后闻讯赶到,将包括Oscar在内的若干嫌疑人暂时扣留在站台。

官方的说法是:Oscar从一开始就不太合作,在听到自己要被逮捕后,把手伸向了腰带处;由于不知道他是否携带武器,Mehserle警官以为他要拔枪,于是打算用电击枪(tazer)将其制服,却情急中误拿了手枪,直到开枪后才意识到大错铸成。

这里面当然有疑点,比如电击枪和手枪在体积和手感上都差很多,拿错的可能性不大,况且在此场合是否该使用电击枪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辩方对此的解释是被告此前不久刚刚经历了“一个少年携半自动手枪逃离警局”的事件,属于惊魂未定,而且他在开枪前说了好几次“我要电击他”,没道理故意改用真枪。

是否真的是拔错枪成为为本案定性的关键,而这个无法查证的动机,恐怕也只有Mehserle自己才知道了。

由于本案广受关注,案件被送到洛杉矶法院审理。

法官当时给了陪审团3个选择:二级谋杀(second-degree murder)、冲动杀人(voluntary manslaughter)、过失杀人(involuntary manslaughter)。

经过两天共约六个半小时的审议,陪审团认同了拔错枪的说法,判定是过失杀人,这类凶案只需要判2-4年;不过(大概为平民愤)另加了一个枪支强化罪(gun enhancement),即在犯罪过程中使用枪支将加重罪行,重者可达十年。

法官后来驳回了枪支强化罪,所以Mehserle实际只判了两年,而且因之前的提前服刑而减刑了约5个月。

判决一出,舆论哗然。

很多人质疑12人的陪审团里没有黑人,公众则将此事件看做警察野蛮行为(police brutality)或警察行为不当(police misconduct)的典型,一时间游行示威甚至暴动骚乱在当地不断发生。

另一方面,作为被告的Mehserle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全家包括其父母都因收到死亡威胁而被迫多次搬家。

此事件发生后,奥克兰本地人、当时尚在南加州大学读研究生的Ryan Coogler在第一时间想到了将其拍成电影。

他的思路是展现Oscar临死前一天的生活,让观众理解他、走进他的世界,然后转入他那宿命般的死亡,从而对观众产生情绪上的冲击。

他的这一构想赢得了奥斯卡影帝Forest Whitaker的兴趣,Whitaker担任了本片的制片人;另一位奥斯卡影后Octavia Spencer则后来入伙,她不仅拉来投资,还不取报酬的在本片中出演配角(狱中探访一幕,大妈肌肉抽搐两下就能马上热泪盈眶有没有!

)。

正是有了这一帮黑人演职人员的努力,才有了这部平实感人却剑指种族歧视的银幕佳作。

枪击发生时,火车上有很多人都用手机录下了全过程;这些录像后来被放到电视和网络上,一方面成为证据,另一方面也极大扩展了本案的影响力。

本片一开始就采用了一段真实的视频,既以倒叙手法交代了背景,又让已经对本案淡忘的观众通过这些广为传播的视频找回些记忆(手机在本片中也多次出现,不知是否也有致敬的意思)。

片子的主体是Oscar最后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他与女友、女儿、母亲、好友、路人、狗等先后产生交集,有真事(比如那一天确实是他母亲的生日,他也的确买了螃蟹回家庆祝)有艺术加工(如给祖母打电话帮路人问做菜方法)有杜撰(比如狗被撞死那段);其间还插入了一段此前坐牢的闪回,表现他虽前科累累,但本性不坏,如今浪子回头,只想重新做人。

Oscar一行人在影片第58分钟时上了火车,1小时零1分时被揪下火车,1小时零4分时发生枪击,1小时零9分时送入医院,所以整个事件的过程等于也只有短短11分钟来还原。

虽然观众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但一切还是来得太突然,这恐怕也是当时的真实感觉——那一枪确实出乎所有人意料。

导演没有让开枪者说出“我要电击他”的台词,大概是怕引起观众困惑,但这样一来显得开枪似是有意为之。

Oscar倒是说了那句真实的临终遗言:“我有个女儿”,更加赚得同情分;考虑到前面50分钟里他所做的种种好人好事和表现出的优良品质,导演的立场还是很鲜明的,有人说本片中立客观我恐不能认同。

影片最后还花了近十分钟表现Oscar的母亲和女友的悲痛和坚强,一来对故事做一了结(如果开完枪影片就戛然而止,感觉应该怪怪的),二来对“给与本片拍摄以很大支持的受害者家属”表示关注,三来也让意犹未尽的Octavia Spencer再飚飚哭技。

片末除了必备的交代事件结局的字幕,还有一段2013年元旦时(事件发生4年后)人们聚集在弗鲁特韦尔车站(算是再次点题)表达纪念和支持的录像。

其中现实中Oscar的女儿有一个长达20秒的镜头。

本片是Ryan Coogler自编自导的第一部长片。

题材选得好,又有伯乐相中,加上不俗的掌控能力,遂能一鸣惊人,在戛纳还获了个新人导演奖。

主演Michael B. Jordan有着和飞人乔丹一样的名和姓,他在高中时也确实打过一段篮球,后来走模特路线加入演艺圈。

两人今年都不到30岁,后生可畏,一起入选时代杂志评出的“将来可能改变世界的30岁以下年轻人”排行榜。

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后,眼光独到的温斯坦影业(Weinstein Company)用两百万竞标下本片的发行权(拍摄只预算不到一百万)。

这笔投资的回报是全球一千七百万的票房。

 3 ) 我们都有一个头脑一副躯体一颗心脏和红色的鲜血

一切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糟,oscar有一个美满的大家庭和一群好朋友,他是一个好爸爸、好儿子、好哥们,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他也喜欢帮助他人,不管别人的肤色是黑是白。

可是新年那一天他的亲朋好友和他曾帮助过的人失去了他。

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

不。

看过这部剧我是窝心的,我不知道造成这次不幸的相关警察和那个白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我知道他的女儿没有了爱她的爸爸,他的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她的女友没了相知的伴侣,他的朋友再也不能和他勾肩搭背了。

为什么会有歧视?

为什么会有不平等?

不管肤色如何,不都是活生生的人吗?

有血有肉。

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胸中的悲愤久久不能平息。

我们都有一个头脑一副躯体一颗心脏和红色的鲜血,我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受。

生活区域和遗传基因的不同造成了肤色的不同,但这又代表了什么呢?

同是相同肤色人种的人长相、瞳色、发色、体态等等还不尽相同。

那么为什么会被憎恨?

为什么会被瞧不起?

错在哪?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给我很大震撼,感觉比《被解放的姜戈》、《为奴十二年》要震撼。

毕竟那些已经是过去时了,这部剧却发生在近些年,因此感染力超强。

据说是导演的处女作,且没有大名鼎鼎的演员阵容,拍出这样的效果真的很厉害。

看了一下,是位黑人导演。

希望这部剧也可以获奖,不会因为导演的肤色而被歧视。

 4 ) 美国是个民主国家

白人警察强杀黑人只需要判2年,服刑11个月就出来了。。。。。。

这是2009年发生在美国的事情。

加拿大多伦多这边一个手持小刀的黑人少年在一群警察的包围下被9枪击毙。。

就像是2013年中国女孩在美国酒店楼顶一个大水箱里面,躶体死去,警察没有找到嫌疑人,最后认定是自杀......奉劝在美国的同胞,千万别惹白人,否则有理也是没理!

 5 ) 形而上的「還原真實」

在電影中心看了這部片子,之前是去看《Her》的時候看到了他的預告,被海報上的那句話所吸引——「看本片是你最後一次袖手旁觀」。

多多少少對這句話比較在意,更何況配合上它的譯名《公義終站》。

公義的終站,是終點,又或是起點?

午前場的電影上座率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是白髮老者,看片時候後面不時傳來師奶的碎碎唸「他只不過是想做一個好人啊」,以及旁人對她們說話的斥責「噓」。

維護影院秩序,這算不算是某種公義呢?

我覺得是。

對於一些在電影院裡還喜歡高談闊論打擾他人的觀眾,向來是不應該手軟的喝止。

說遠了,回到《公義終站》。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不算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敘事節奏的拖沓加不合時宜的變奏導致整部片子有種懸停在半空的過山車的感覺。

前半部分對奧斯卡的鋪墊算是一步一個腳印,把他想告別罪惡的過去,重新做人的心情描繪的絲絲入扣。

當然這也是在為隨後而來的悲劇做鋪墊,越美好的事物,摧毀起來,就越震懾人心。

母親的探監鋪墊了兩個關鍵情節:奧斯卡的衝動,以及與他有過節的獄友。

果然在新年狂歡后回家的地鐵上,這兩者再次相遇,催生悲劇。

忍不住的假設,如果奧斯卡不衝動,是否一切就會不一樣呢?

那這個故事,又是否會帶上另一重意味的種族主義色彩?

反正就是,警察接報打架鬥毆后來拉人,抓的都是奧斯卡和他的黑人小伙伴。

然後不分青紅皂白的將他們按在地上,在新年的第一天,要把他們抓到局子里關起來。

於是奧斯卡又有一點衝動了,儘管他試圖解釋,但他的行為在警察眼裡就是拘捕。

慘劇發生時,是年二十二歲他被按在地上無法還擊或逃生,就這麼實實在在地中了一槍,大出血,無力回天,留下了4歲的女兒。

電影在他宣告死亡后開始快刀斬亂麻,字幕出來介紹了一下開槍警察以錯把手槍當電槍為由被控「過失殺人」判監兩年,以及其他連帶被控瀆職下台的官員,一副草草結案的樣子。

再次引用當時手機拍攝的畫面,以及奧斯卡週年祭時人們到果嶺站祭奠、遊行的畫面,然後說,這條路,還很漫長。

奧斯卡是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男人,就這麼不明不白的冤死在警察槍下?

直觀上說,這電影站在奧斯卡的角度,勾勒了一個有著大好未來卻無辜喪命的黑人,而這人的命,丟在國家機器的白人暴力執法機關手中。

另一方面呢?

這部電影真的是在講種族歧視嗎?

那個警察是一個不分青紅皂白的狂熱種族分子?

他身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we don’t know.我們只看到了奧斯卡的角度,奧斯卡生前最後兩天「從善如流」的記錄,而有關他過去的「Darkness」,還是在零散的閃回和對白中得知。

電影過於追求形而上的「還原真實」,然而這種「偽紀錄片」式的敘事還原的卻是編導認為的真實,表面上再講一個尋求公義的故事,然而敘事角度本身已不夠中立。

讓我想起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也許正如艾倫所言,今年奧斯卡註定只有兩種結果,《為奴》拿最佳,或者你們都是種族其實者。

點到為止。

Copyright © 2014 www.AKIRASTAR.com(獨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6 ) 美国民权运动发展史上最近的种族大暴动

在美国民权运动发展史上最近一次的种族暴动是2009年加州奥克兰的〝奥斯卡.格兰特谋杀种族大暴动〞。

新年应该是一个欢喜和庆祝的好日子,在西方,除夕夜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是和自己最亲的人共同度过的日子。

住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华德区(Hayward,California),年仅二十二岁的非洲裔美国人奥斯卡.朱利叶斯.格兰特三世(Oscar Julius Grant Ⅲ)也和所有其他的美国人一样,与几位朋友在三藩市庆祝了2009年的新年除夕派对。

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以后再也不会庆祝任何新年派对了,因为他在新年刚开始几个小时后,就走完了他二十二年的人生道路。

奥斯卡.格兰特于1986年2月27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华德区出生,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Oakland,Clifornia)一家超级市场里鲜肉部工作。

奥斯卡.格兰特有着累累前科的刑事犯罪记录,从2004年4月12日至2008年5月8日为止,就犯有十二件刑事案件,包括抢劫、偷窃、贩毒、吸毒、打架和非法持有致命武器等违法行为,是加利福尼亚州监狱的常客。

2007年,奥斯卡.格兰特被加利福尼亚州法庭判处入狱十六个月,因为他非法持有上了膛的手枪,当他在交通灯前被圣莱安德罗市警察(San Leandro police)堵住时,他将武器抛向空中,拔腿狂奔,圣莱安德罗市警察在后面用泰瑟枪击倒他,加以拘捕。

奥斯卡.格兰特于2008年9月23日出狱。

这些背景与奥斯卡.格兰特的死亡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悲剧发生时,没有执法的警察认识他,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2009年新年凌晨两点正,有人用手机从三藩市开往福特维尔站的湾区快车(Fruitville Bay Area Rapid Transit Station)地铁上报警,说有十多名黑人正在车厢里互相咒骂,准备打群架,看来将会有大事发生。

大批湾区快车警察立即涌向福特维尔站,等到地铁停住了,湾区快车警察将包括奥斯卡.格兰特在内的闹事嫌疑犯集中在福特维尔站的月台上,等待处理。

奥斯卡.格兰特与几位闹事者趁着湾区快车警察不留神之际,又溜回到地铁车厢去,这被湾区快车警察托尼.皮罗内(Officer Tony Pirone)发现了,他冲进地铁车厢,用武力将两位闹事嫌疑犯揪了出来,奥斯卡.格兰特见状,还没等到湾区快车警察来揪他就自动走回月台。

托尼.皮罗内用手铐铐住了两个闹事嫌疑犯,然后大声命令其他几个人脸对墙地排排坐着不准动。

这时包括约翰尼斯.塞巴斯蒂安.麦赫施勒(Officer Johannes Sebastian Mehserle)在内的五名湾区快车警察到来,他们立即觉得事情比想象中来的混乱和严重。

托尼.皮罗内见到同事来了,就命令约翰尼斯.麦赫施勒拘捕奥斯卡.格兰特和另外一位尚且没有被戴上手铐的闹事嫌疑犯。

奥斯卡.格兰特一听要将自己进行拘捕,于是站了起来,现场开始更加混乱。

托尼.皮罗内和约翰尼斯.麦赫施勒两人立即将奥斯卡.格兰特按住,挥拳朝着他脸部击了两下,再将他的脸贴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托尼.皮罗内用膝盖顶住了他的脖子,使他动弹不得,一手握着手铐,一手要抓住奥斯卡.格兰特乱动的双手,同时大骂道:〝你他妈的黑鬼母狗屁股!(Bitch-ass nigger!)〞 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情绪是激动而不稳定的,在来到事发现场前,他刚在地铁前站处理了一件非洲裔未成年青年持枪闹事事件,那位少年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竟然猛地往地铁轨里跳,结果被摔碎了几条肋骨。

在德国出生,四岁随双亲移民来美的约翰尼斯.麦赫施勒是带着这种情绪来到现场的。

当他看到托尼.皮罗内制服不了奥斯卡.格兰特时,勃然大怒,他猛然站了起来,大声叫嚷着说:〝托尼!托尼!站起来!往后退!往后退!我要用泰瑟枪击他!〞身高六尺五寸,体重两百五十磅的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笔直地站在那里,居高临下,左手解开枪套,取出半自动的邵尔警枪(SIG Sauer P226),双手握枪,朝着奥斯卡.格兰特背上就是一枪!子弹穿过了奥斯卡.格兰特的腹部,射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再返弹回奥斯卡.格兰特的肺部,将他的肺叶射穿了一个大洞!奥斯卡.格兰特中枪后,血流满地,以手抚腹,哀声大叫道:〝你射击我!你射击我!我还有个四岁的女儿阿!〞语罢,昏死过去。

任职警察才两年的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在射击了奥斯卡.格兰特后,知道闯下了大祸,吓得大惊失色,面似死灰,以手抱头,连连大呼:〝我的天!我的天!我的天啊!〞在将别人的儿子枪击致死后的第二天,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女朋友为他产下一个健康可爱的儿子。

奥斯卡.格兰特被九一一呼来的救护车送进附近的奥克兰高地医院(Highland Hosipital)急救,七个小时后死亡。

在现场超过四部手机的录影证据下,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麻烦开始了。

他按照警察部门的行政规定立即检验血液,结论是没有任何的酒精或毒品现象,他援引加利福尼亚州《公共安全警察程序权利法案(Public Safety Officer Bill of Right Act)》和《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修正案》不得自我入罪的权利,拒绝与警察当局合作。

奥克兰警察局内部调查部通知他于2009年1月7日出席听证侦查会,约翰尼斯.麦赫施勒没有到场,通过他的刑事辩护律师迈克尔.雷恩斯(Michael Rains)递交了辞职信。

自从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开枪射杀奥斯卡.格兰特的录影带在网络和电台上不停地传播后,他的父母与家人接到多次的生命恐吓威胁,只得全家离开加利福尼亚州,搬往比较安全的内华达州泽佛湾市(Zephyr Cove,Nevada)暂居。

加利福尼亚州艾拉美达县检察官汤姆.奥尔洛夫(District Attorney Tom Orloff,AlamedaCounty,California)于2009年1月12日以〝谋杀重罪〞将约翰尼斯.麦赫施勒提起公诉,但是起诉书上没有注明是一级还是二级谋杀罪,为案件下了斡旋的空间。

加利福尼亚州艾拉美达县高等法院莫理斯.雅各布森法官(Judge Morris Jacobson)立即签发对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逃亡通缉令。

第二天,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在内华达州泽佛湾市朋友的家里被内华达州刑警拘捕。

约翰尼斯.麦赫施勒自知劫数难逃,于是自愿免掉洲际引渡的繁杂司法程序,返回加利福尼亚州,被关在都柏林市圣塔丽塔监狱(Santa Rita Jail,Dublin,California),等待过堂。

2009年1月1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艾拉美达县高等法院提讯庭上,约翰尼斯.麦赫施勒拒绝认罪。

2009年1月30日,加利福尼亚州艾拉美达县高等法院莫理斯.雅各布森法官裁定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保释金为三百万美元。

加利福尼亚州警察工会(California Police Union)拿出这笔资金,使约翰尼斯.麦赫施勒保释在外,可以临时免掉牢狱之灾。

在第一次过堂的七天采证庭里,案情的发展对约翰尼斯.麦赫施勒非常不利。

他的律师迈克尔.雷恩斯强辩说,他的当事人当时处在一种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中,他的原意是想用泰瑟枪射击奥斯卡.格兰特,但是拔错了警枪,导致了这件死亡悲剧。

主审法官唐.克莱(Judge Don Clay)在作初步结论时认为,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必须要面对可能导致终身监禁的谋杀罪名的审判,理由是他是故意地用警枪射杀奥斯卡.格兰特。

证据是现场的录影带显示,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在射击奥斯卡.格兰特时是双手持枪,根据加利福尼亚州警察训练的程序,这正是使用邵尔警枪的标准姿势和方法,而使用泰瑟枪的标准姿势和方法则是单手。

更重要的是两种武器的重量,泰瑟枪只有七安士(oz),而邵尔警枪的重量则是三十点六安士,从重量到大小,从握枪的手法和射击的姿势来看,两者之间毫无相似之处,因而没有混为一体或错拔武器的可能。

网络在这件刑事案件中扮演推波逐浪角色的影响是惊人的,自从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射击奥斯卡.格兰特的录影带被放在网络上后,四天之内,超过五十万次的下载,然后以每小时一千次访客的速度向着全世界各地传播。

2009年1月8日,新上任的湾区快车地铁董事局发布声明,向奥斯卡.格兰特的家人正式道歉。

但在交给法庭的意见书里则说这是〝一件意外的悲剧〞,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行动是〝合法自卫〞,因为如果他不开枪的话,则会面临着立即性的生命危险。

湾区快车地铁董事局同时委托局外的迈耶斯.纳夫律师楼(Meyers Nave)进行独立调查,迈耶斯.纳夫律师楼调查小组是由前圣里安度市司法部长杰恩.威廉斯(Jayne Williams)负责。

公共的反应尤其是非州裔美国人社区的反应是激烈的,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协会加利福尼亚州分会总裁艾丽斯.哈夫曼(Alice Huffman)公开发表意见说:〝毫无疑问,这次的射击案件是一件犯罪行为!〞报纸、杂志、电台和网络的新闻主流,几乎全部同意一件事:种族歧视问题在这次的悲剧事件中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

湾区快车地铁警察总长加里.吉伊(Bay Area Rapid Transit Station Police Chief Gary Gee)公开说:〝经过调查,这件悲剧与种族问题无关。

〞这个牵强附会的荒唐说法,惹火了当地的非洲裔美国人社区。

几家报纸评论这位湾区快车地铁警察总长的谈话是极度的不负责任,是在火上浇油,是在煽动和激怒民心,〝我们要找的民选官员,就是和加里.吉伊言行相反的人。

〞加利福尼亚州艾拉美达县监督长基思.卡森(Alameda County Supervisor Keith Carson)、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市议员德思礼.布鲁克斯(Oakland City Councilmember Desley Brooks)与伯克利.克普华兹(Berkeley Copwatch)都认为这是一件〝行刑式的冷血谋杀〞。

美国警察暴力行为专家罗伊.贝达德((Roy Bedard)看完了各种角度的录影带后,发表评论说:〝我真的不愿意如此说,但在我看来,这就是在行刑处决。

〞许多人不约而同的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奥斯卡.格兰特不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而是一位白种人的话,这件悲剧是否依然还会发生呢?2009年1月7日,长期积压在非洲裔美国人社区内的怨恨终于借着奥斯卡.格兰特事件的信管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爆发了出来。

这一天,有大概二百五十人在向奥克兰市湾区快车地铁警察局游行示威,由于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而演变成种族暴动,商店的玻璃被砸碎和抢劫,汽车被推翻在马路中间,点火燃烧,几个垃圾箱被汽油烧得弯曲扭转成怪物,暴徒们用空玻璃瓶子为武器,与防暴警察们大打出手,对着干了起来。

奥克兰市警察拘捕了大约一百名暴力破坏分子,一天下来,清点损失,大约是二十万美元。

2009年1月14日,一百多人的种族暴动在奥克兰市中心再起,燃烧汽车,奥克兰市警察又拘捕了十八名暴力分子。

2009年1月30日,在聆听约翰尼斯.麦赫施勒保释案的法庭外,又发生小规模的暴力游行示威事件,奥克兰市警察又拘捕了八名暴力分子。

为了安抚民心,奥克兰市市长罗恩.德勒姆斯(Mayor Ron Dellums)宣布说:〝法庭应该取消这场保释听证。

〞和平示威与游行时有发生。

2009年5月18日的预审庭时,有大约一百人次的游行示威活动,在奥克兰市法院外面进行,游行队伍高呼完口号后,转向了奥克兰市警察局外面继续游行示威。

这几次的示威游行,并没有得到奥克兰市当地非洲裔美国人社区领袖的认可与支持,因为一来, 大部分的示威者不是本地人士,二来过度的暴力行为已经使到游行示威的原来诉求变质。

连一向讲究〝以暴力对抗暴力〞的黑豹党领袖鲍比.西亚尔(Bobby Seal,BlackPanter Party)都站出来指责这次的种族暴动为〝毫无意义〞。

这几次的种族暴动为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刑事辩护律师迈克尔.雷恩斯带来案件的转机,他入状奥克兰市法庭,说在奥克兰市的新闻审判和暴力威胁下,他的当事人不可能在这里得到公平的审判。

种种事实摆在眼前,唐.克莱法官不得不在2009年10月16日同意迈克尔.雷恩斯的要求,将案件转移至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继续审理。

案件由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罗伯特.派里法官(Los Angeles County Superior Court Judge Robert J.Perry)接手。

这位以审判花花公子杂志女郎安娜.尼科尔.史密斯(Anna Nicole Smith)意外死亡案件而扬名天下的法官立即宣布,在这件谋杀案件审判时,他不允许任何的照相机在他的法庭内。

2010年2月1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高等法院预审时,有大约五十人次的人群,在法院外面和平示威游行,为案件留下了一个紧张的不正常讯号。

这次预审有两个主题,一是要求减低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保释金,一是要求换掉原来奥克兰市的检察官。

迈克尔.雷恩斯的理由是原来的检察官在在奥克兰市监狱时,他明知他当事人有律师,还是坚持在没有律师在场的情况下提审他的当事人。

而现在的约翰尼斯.麦赫施勒,既不会对社区造成危险,也没有逃亡的打算,因此不需要那么多的保释金。

可是还没等到迈克尔.雷恩斯的理由说完,罗伯特.派里法官就一口拒绝了他的两个要求。

第二次的预审日期排在2010年3月26日,正式的审理日子是2010年6月7日。

2009年1月6日,奥克兰市律师约翰.布里斯(John Burries)代表奥斯卡.格兰特家人,向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法庭递状,要求加利福尼亚州湾区快车地铁警察局就奥斯卡.格兰特的错误死亡(wrongful death)赔偿二千五百万美元。

2009年2月8日,约翰.布里斯又代表奥斯卡.格兰特的五位同时被拘捕的朋友向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法庭递状,要求加利福尼亚州湾区快车地铁警察局就他们的非法拘捕行为赔偿一百五十万美元,做为他们的精神损失费。

约翰.布里斯又宣布,他正在准备向美国联邦法院递状,要求加利福尼亚州湾区快车地铁警察局就他们违反了他当事人的宪法权利而求偿五千万美元。

经过了讨价还价,加利福尼亚州湾区快车地铁警察局同意支付一百五十万美元,部分是给奥斯卡.格兰特的四岁女儿的教育和生活费用,直到她三十岁生日为止。

约翰.布里斯和奥斯卡.格兰特的家人接受了这个方案,同意撤回〝部分〞的美国联邦法院民事控诉。

2009年6月9日,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在法庭上拒绝认罪,司法审判开始正式进入程序,同年十月,案件开始挑选陪审团成员。

这件划时代大案如期在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开庭,十二位陪审团由八位妇女,四位男性组成,其中八位是白人,三位是拉丁裔,一位是亚裔。

加利福尼亚州艾拉美达县检察官戴维.斯蒂恩(Prosecutor David Stien)坚称约翰尼斯.麦赫施勒是故意借机杀人,求刑十四年。

整件审判在极度的情绪化状态下进行,2010年6月14日,证人卡咯斯.里耶斯(Carlos Reyes)出庭作证指出,在奥斯卡.格兰特被枪射后,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啊,他妈的,我的枪射到他了(Oh shit,I shot him)!〞同一天,奥斯卡.格兰特的前女友索菲娜.梅萨(Sophina Mesa)出庭作证说,在奥斯卡.格兰特被枪击前两分 钟,曾致电她说:〝我们被他们在毫无理由的情形下疼打,回头再给你电话。

〞2010年6月22日,与奥斯卡.格兰特同时被戴上手铐,并被勒令一起跪在水泥地上的杰基.布赖森(Jackie Bryson)出庭作证指出,奥斯卡.格兰特告诉他说,〝算了,我投降了。

〞,而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却一边拔枪,一边咒骂奥斯卡.格兰特说:〝我要操的就是这个(Fuck this)!〞。

最戏剧和情绪化的是2010年6月25日的作证词。

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在证人台上,情绪激动得不停流泪,低头饮泣。

一位奥斯卡.格兰特支持者蒂莫西.丘凌思(Timothy Killings)在旁听席上勃然大怒,大声吼叫:〝你就留下那些操他妈的眼泪吧(save those fucking tears)!〞这个突发事件,震动了法庭上所有的人,也惹怒了罗伯特.派里法官,他立即下令中止审判,和下令庭警现场拘捕蒂莫西.丘凌思,控以藐视法庭罪名。

经过了三个星期的法庭辩论,陪审团于2010年7月8日下午两点十分通知法庭说,他们已经达成共识。

当天下午四点,陪审团宣布被告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非出于本意的过失杀人(Involuntary manslaughter)〞和〝美化枪枝(gun enhancement charge)〞两项罪名成立。

在加州,〝非出于本意的过失杀人〞罪名的最高刑期是十四年,〝美化枪枝〞罪名的最高刑期是十年,两罪可以同时执行,或者分期执行,因此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前途,就完全操在主审法官罗伯特.派里的主观愿望上了。

根据陪审团的有罪裁决,罗伯特.派里法官下令将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现场收押,在监狱里等待法庭的判刑庭。

原先的判刑日是定在2010年8月6日,罗伯特.派里法官为了听取更多的各方意见,将之延后至2010年11月5日。

在2010年11月5日的判刑庭上,罗伯特.派里法官裁决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非出于本意的过失杀人〞罪名入狱两年,而将他的〝美化枪枝〞罪名撤销掉。

奥斯卡.格兰特的母亲旺达.约翰逊(Wanda Johnson)得知这个陪审团的裁决后,在洛杉矶县法院外,发表她强烈的抗议,她愤怒地大声咆吼道:〝我的儿子是被谋杀的!他是被谋杀的!他是被谋杀的!〞由于奥克兰市治安当局有了去年损失二十万美元的暴动经验,在由八女四男组成的陪审团在下午四点宣布其裁决前,已经在市区内布满了防暴警察,但还是无法避免小规模的种族暴动,手机店被抢,银行玻璃被砸,幸而无人伤亡。

奥斯卡.格兰特的祖父也参加了奥克兰市的抗议大游行,他再三强调说,请不要有任何的暴力行为,因为任何的暴力行为,对他死去的孙子来说,都是一种不敬和羞辱。

判决下来的当天下午,大约有五百人在游行抗议这个不公平的裁决,至深夜时演变成打、砸、抢的种族大暴动,手机店被抢,银行玻璃被砸,前后有八十三人被警方拘捕。

在奥克兰市治安当局全力的预防和治安下,暴乱迅速地被控制住,次日即恢复正常。

由于洛杉矶县监狱担心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在狱中遭到黑人囚犯的报复,因而将他独自关押在一间特殊的狱室里。

根据加州法律,在判刑前的关押期,可以双倍计算之,即关押一天,就算是两日。

约翰尼斯.麦赫施勒在判刑前已有了一百四十六天的狱期,在总数是两百九十二天的刑期里扣除之,因此,加州监狱于2011年6月13日凌晨12:01分,即允许他假释出狱。

一件引起群情愤怒的划时代大案,就此结束。

美国联邦司法部民权部在加州法庭的裁决发布后,于2010年7月9日宣布要继续深入调查,看看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非法行为,有否侵犯了奥斯卡.格兰特的宪法保护权利。

根据2010年7月11日的NBC新闻报道说,约翰尼斯.麦赫施勒的律师迈克尔.雷恩斯向公众发布了一份约翰尼斯.麦赫施勒于2010年7月4日的两页手写声明书,其中有云:〝我将在终其余生地每天生活在不应该枪杀奥斯卡.格兰特先生的惨痛伤心回忆里,因为我的行为而使他失去了生命,没有任何的语言可以表达出我的深深后悔。

我知道一个女儿已经失去了父亲,和一位母亲失去儿子的痛苦。

我希望能够与奥斯卡.格兰特先生的母亲和他的女友交谈,但是来自太多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和家人的死亡威胁,使我保持沉默。

我希望有一天,当所有的愤怒成为过去后,我能够有那么一个当面交流沟通的机会。

我知道许多人依然恨我,但如果我不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话,我会更加的难过和不安。

从现在开始,直到永远,无论我是在活着、呼吸、睡眠与清醒,我都会听到奥斯卡.格兰特先生的惨呼:你枪击了我!〞我无法推测约翰尼斯.麦赫施勒这份声明的诚意度是多少,也无法得知会否减少黑白种族的矛盾,更无法确定这是否他的律师为了求得减轻刑期而耍出来的烟幕弹把戏,但是我想这个表面看来的惭愧和歉意,总比装聋作哑冷漠以对来的好吧,听其言,观其行,只有时间可以证明这个大千世间的是非功过

 7 ) 《弗鲁特维尔车站》:苦逼小伙丧命时

遭遇下岗的黑人小伙,不敢把真相告诉家人,苦闷的四处想辙。

强颜欢笑的与家人聚餐后,妈妈嘱咐他别开车坐城铁,结果在车厢中遇到之前监狱中的仇家,两人互起争执动手就打。

对方很快消失在人群中,剩下一帮黑人被警察强行扣下。

一阵慌乱不由分说的过程当中,黑人小伙被白人警察当场枪击身亡。

苦逼小伙就这样离开了不公的世界,留下家人孩子留守,忍受着不公的继续。

与奢华无比荒淫无度的“真实的美国”《华尔街之狼》相比,不知这算不算是真实美国的另一面,至少,这又是一次真实事件改编。

这样的抹黑故事注定进不了主旋律大本营的奥斯卡门槛,还好在奥斯卡以外,本片已经获得28个奖项,算是对死者的祭奠。

只可惜,那名肇事警察,在监狱中呆了一年多后,再也不见踪影,也不会再有人去追究对他的惩罚,或许,这也是一种美式的主旋律结果。

 8 ) 浅谈电影的表现

首先我是纯观众,外行中的外行,这里只谈谈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部电影的政治意味太浓,像前段时间的《白宫管家》、《为奴十二年》、《被解救的姜歌》一样有点矫枉过正的的感觉。

里面对警察对一些白人有刻意的抹黑,对奥斯卡的个人形象up and up and up。

简直成了二十四孝的典范,这里我要说明即使是这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对自己家人的态度也应该是怀有柔情的,但很多人会把这种私人的情感放在他个人道德上,他们会认为对家人温柔的人品德也会高尚的。

但实际情况是,公是公私是私,即使是丧心病狂的连环杀人犯也有家人,而他们对家人的感情决对不会让受害者占到一点点光。

然后是那个受到奥斯卡帮助的白人女孩,她在这部电影里面被反复提到,坦白来说奥斯卡这个人不是以作恶为乐的变态,他做的坏事也不过是因为好逸恶劳和生计所迫。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偶然帮助他人,黑人自来熟和乐观心态算得上种族buff了。

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助人为乐的老好人,但明显电影里面有这种倾向把他描写成一个浪子回头助人为乐的好人。

最后是他放弃贩毒打算走正道明明白白的做人,我也持怀疑态度。

就像我电脑里的毛片删过很多次了,但还不是下回来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不相信一个一直迟到被辞退、多次入狱的人能够突然幡然醒悟然后努力工作——升值加薪——出任总经理——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

同样这种工作我敢说如果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就不会丢掉这个工作,店老板对奥斯卡的态度绝对不适用于“歧视”的定义。

其他的我不敢打赌,但如果是换成一个中国人绝对不可能轻易的让这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丢失,遗憾的是好逸恶劳早已成为奥斯卡的一个性格。

如果之后又遇到一些问题走回老路不过是时间问题,我不惮以最恶意去考虑人性。

这部电影的作用主要就是满足政治态度迎合部分有这种政治态度的人而已。

因为这是主流价值观,呵呵。

最后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深818马丁路德金的经历,绝对是老练的政客,他们的行为出发点不过是政治利益,被枪杀纯属玩屁玩出屎。

然后关于乘警的判刑,窃以为一级谋杀指控不成立。

一级谋杀——美国法律规定一级谋杀指特殊情况的谋杀,比如警员、法官、政府官员、消防员、证人、多重谋杀、折磨或者极端可憎的谋杀。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的预谋杀害,不涉及上述情况的,不属于一级谋杀;下毒和伏击就其本身而言,也不属于一级谋杀。

美国法律的一级谋杀类似于我国法律的直接故意杀人。

对于一级谋杀的量刑是最重的。

以上还是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观点来看而已,如果有人要喷我也不会回的。

 9 ) 接近蠻幹的客觀立場強迫症

逛了逛短評區,好多人會把對這起真實事件的同情,直接轉換成對這部電影的好感。

不禁納悶。

我覺得這是個好電影,但好的電影除了取材要新鮮震撼外,本身的藝術火侯也要有獨到處,直接類比,未免不佳。

這樁槍擊事件的爭議,至今還在持續討論(片尾有放上去年的哀悼式);至於《奧斯卡的一天》,只是在這個還沒有結論的當下,取出了事件本身,努力呈現導演想要中庸的觀點,換為電影的藝術能量。

本片取材自真人真事。

在2009跨年之際,地鐵巡邏的警察開槍射死乘客奧斯卡,引發了巨大的社會震撼。

不過,作為電影軸射的全景,卻不是社會的反應,劇情僅僅只是還原了當事人奧斯卡死前二十四小時的所作所為。

如此中庸的切入觀點,顯然是導演刻意為之。

我對北美這事件很陌生,看完這片才開始作功課。

從槍擊案延伸的討論效應很強很廣。

舉凡:種族歧視(奧斯卡是黑人)的動機?

軍警執法過當的濫權?

司法減刑的包庇與否?

槍枝的正當性?

舊金山社會底層的罪惡滋生?

......似乎都避開於電影的觀點,至少是避開於焦點之外。

是不清楚嗎?

不,絕不是。

Ryan Coogler選擇這在轟動一時的題材作為他當導演的出道處女作,要說沒有些藝術上的企圖,是說不大過去。

只能想成是,他不打算把這起事件,變成好似《失控的陪審團》(Runaway Jury)那樣的電影,將所有關於槍枝的爭議撻伐,都奠基在演員以滔滔不絕的辯證來呈現吧。

他拍出的東西,倒比較像是去年的北歐電影:《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Oslo, 31. august)。

所有敘事的能量都放在主角一時的生活,將一個人平凡一天所能發生的寥寥數事細拍,然後讓觀眾自行去推理出這個人的一切。

我看的電影不多,不大清楚這種基調是否是有具體名稱,或是承襲某部名片的脈絡。

《奧斯卡的一天》大體上,應該是盡可能表現出「客觀」,以還原真相的姿態去呈現奧斯卡。

(儘管任何觀點帶來的結果都是沒有客觀,只有盡可能的客觀)不過導演選擇幾樁事件的剪接法,還是能聞到導演明顯誘導的指標針隱藏在情節骨幹中。

奧斯卡是個小伙子,優點平凡,缺點明顯,他因拉k與慣性遲到而丟了賣場的工作,跟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張,但他想重來給自己一次機會。

然後,沒有然後了,他在地鐵被警察誤解,一槍打死。

如果只是想還所謂原真相,只要拍電影最後二十分鐘的地鐵事件便足,關於奧斯卡白天下午的前戲大可不必。

但最後還是拍成了現在的呈品,可見得這是導演想呈現藝術觀點的匠心處。

前面一大段的奧斯卡生平看來相當沉悶;導演從事件切入人物性格的力道沉穩,短時間的幾句對白就能呈現奧斯卡情緒控管不佳的缺點,功夫犀利。

技巧雖好到不像新手,但劇情沒有任何懸念下,還是很無趣。

導演刻意不讓電影流入通俗的挑戰,不使濫情,立意很佳;沒有煽情,就略冒險。

不過,也有可能是導演覺得,開頭那一段真人真事的錄像,已經足夠釣人胃口,形成希區考克說的「椅子炸彈」,也說不定...?開頭在現場以手機拍攝的影片,到現在還有千萬點閱率,不難想像當年流通多廣。

在這大網路時代,在歷史性的場合出現實況網站跟即時上傳再也不稀奇--這在才經歷服貿事件的台灣看來,還真是親切的事實阿。

用手拍畫面作為電影的開頭,效果等同字幕打上真人真事改編,亦或大特寫報紙頭條,成了帶給觀眾真實性的手法。

只是導演太強調這段錄像的重要,電影中製造了好幾段有些突兀的巧合,才讓這段錄像的出現合理化。

所以,電影中,拍下這段的白人女性剛巧是白天奧斯卡認識的顧客,在地鐵中慫恿奧斯卡一夥幹架的惡棍恰好是奧斯卡在苦牢時的死對頭。

巧上有巧,放在有點刻意日常的生活中,未免太希臘悲劇了些。

為了那個監獄惡棍的戲,導演還被迫植入了一段奧母探監回憶畫面,時間不長,卻破壞了電影限縮在二十四小時的限制,破壞了全片工整,有些可惜。

總結來說,我看這電影的官點選擇,實在是太刻意,幾乎接近蠻幹了。

導演如此努力讓自己不要偏頗,反而讓我看前半段看的不溫不火,有種前面或後面可以擇一砍掉,另成一片的感覺......

 10 ) 晏如归来和弗鲁特维尔车站

那一天,我是第一时间观看了电影《归来》,心情却是五味杂陈,各个角度都试图努力地给予正面的评介,但是显得那么苍白。

便作罢。

偶然看过2013年公映的《弗鲁特维尔车站》,再次谈谈《归来》的心油然而生。

二片各自的导演,张艺谋和瑞恩,放在一起,一定是前者光芒四射,人们甚至不知瑞恩为何方圣贤。

的确如此,毕竟一个是大奖无数,一个是初出茅庐。

但是电影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高低立马显现。

你很难想像《弗》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电影学院刚刚毕业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

结构设计一切是那么自然,所有人物无论戏多戏少都是那么丰满,就像发生在你身边。

故事娓娓道来,你会和主人公的喜怒一起起伏和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虽然这一切只是24小时发生的碰撞。

当奥斯卡被连击三枪,眼含热泪喃喃道:他朝我开枪!!!

我还有女儿!

瞬间,你的心也被击碎。

演员迈克尔.B.乔丹,发挥的淋漓尽致,坚毅和温柔的混合,一度让我认为他是丹泽尔.华盛顿。

陈道明常被人称为老戏骨,但是戏中的天桥下的声嘶力竭、面对女儿“是我告发的”坦承后的淡然以及面对巩俐的那句“我是晏如,我回来了”,都透着浓浓的话剧腔。

《归》剧一开始,我心里就对张艺谋说:千万别拍成《忠犬八公》,一语中谶,不幸言中。

艺谋老矣,不再谋艺!

一部《陆犯晏如》让老谋子糟蹋了,就像当初糟蹋《活着》一样;一个真实事件让瑞恩升华了!

《弗鲁特韦尔车站》短评

C'est la vie.It is not about u,it is about where u come from,ur birth inferiority,u can fight,but u aren't lucky enough to get rid of it.

9分钟前
  • Nora_seriously
  • 力荐

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

11分钟前
  • YOU
  • 还行

圣丹斯电影节每年都会涌现一批让人崩泪的独立电影佳作,本片便是其中之一。通过聚焦怀揣梦想却遭遇社会不公待遇无情被枪击身亡的普通黑人青年生命最后一天的平凡琐碎故事,冗长但十分必要的铺垫让最后半小时的爆发戏十分震颤,极富感染力!★★★☆

13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every life matters

14分钟前
  • lomo36
  • 推荐

3.5

15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好想好想看 也终于看完了 心痛

17分钟前
  • Seriouswayne
  • 推荐

无技胜有技,回顾起点,平淡过场,低潮结尾,中间的情感与控诉像男主与女儿嬉戏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悲悯。主人公流露出来的市井脾气和敏感真情都圆满了他那典型的黑人群体属性。片子在对白人警察的着笔突出其强壮暴怒的体质,是主观的表达和隐秘的谴责。黑人普遍印象的低劣或者能有点原因从片子透露出吧。

19分钟前
  • 白圣杰
  • 推荐

一个车站悲剧,给拍的这么好看。功底深厚啊。黑人小伙其实是个孝顺的温柔的好青年,无奈长的黑,社区糟糕,生子早学历低,没多少工作机会,贩毒进监狱比什么都轻易。关键是,黑人社区还给外人留下了不怎样的印象,于是有了车站上的悲剧。这个悲剧没有人故意施暴,最后好小伙却死了。

20分钟前
  • IRA
  • 推荐

完全可以拍的更有力量一些。。。

24分钟前
  • JET
  • 较差

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些什么。

26分钟前
  • 小程师傅
  • 较差

光天化日之下泱泱美利坚合众国法治社会里的悲剧。谁之罪?

31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一个人历经逆境堕落,正准备重新开始,生命却意外的戛然而止:这其实是一个古希腊悲剧的范本。可惜新人导演只是以“记录”的手法还原了事件,而没有发掘出更多深层内容,从而缺少了撬动人心的支点。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尼玛又是纪录片……现在到导演都他妈有什么毛病??以为所有故事都是十二宫吗???

40分钟前
  • 拍子
  • 较差

那警察是蠢逼吗

43分钟前
  • Freggieg
  • 还行

从米粒那收到了明信片没想到电影节会播,还意外地买到了导演出席场次的票。片子的音乐是瑞典男做的,和导演是同学,一同上台聊天。非常细腻流水账,因为是真实事件,导演把从身边亲人朋友那得到的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可影片上映到现在,oscar的女儿和女朋友都没有看过此片,无法承受之重.sthlm

45分钟前
  • feather
  • 推荐

导演瑞恩·库格勒的处女作,没有任何炫技的成分,有的只是对现实赤裸裸的展示。片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一个年轻人平凡的生活,但是这种宁静却在最后半个小时被无情地打破,所有旁观者悲伤愤怒的情绪都敌不过一条生命的坠落,歧视与不公才是这出悲剧的幕后黑手。

5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真实的残酷,不过有些中轨中举的独立片,不够个人特色。6。5

53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片子有點偏頗。

56分钟前
  • kayiw912
  • 还行

聚众斗殴、辱骂警务人员、拒捕,愣头青的悲剧人生,多读点书吧。

1小时前
  • 微微
  • 很差

洗洗洗

1小时前
  • 墨色的微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