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牧歌

American Pastoral,美国田园诗,美国心风暴(台)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詹妮弗·康纳利,达科塔·范宁,彼得·里格特,鲁珀特·伊文斯,乌佐·阿杜巴,莫莉·帕克,瓦莱瑞·卡瑞,汉娜·诺德伯格,朱莉娅·西尔弗曼,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香港语言:英语年份:2016

《美国牧歌》剧照

美国牧歌 剧照 NO.1美国牧歌 剧照 NO.2美国牧歌 剧照 NO.3美国牧歌 剧照 NO.4美国牧歌 剧照 NO.5美国牧歌 剧照 NO.6美国牧歌 剧照 NO.13美国牧歌 剧照 NO.14美国牧歌 剧照 NO.15美国牧歌 剧照 NO.16美国牧歌 剧照 NO.17美国牧歌 剧照 NO.18美国牧歌 剧照 NO.19美国牧歌 剧照 NO.20

《美国牧歌》长篇影评

 1 ) 《美国牧歌》影评:“动人”

伊万·麦克格雷格导演的这部电影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扎实、感人。

《美国牧歌》受到了一些批评人士的猛烈抨击。

但伊万·麦克格雷格的导演处女作对他来说并不是耻辱,对菲利普·罗斯的普利策获奖小说来说也不是耻辱——或者说不是严重的耻辱。

这是一部虽然古板但却不失活力的银幕剧,穿插着一些“甜瓜”的元素,讲述了一个男人在实现美国梦的过程中被动摇的故事。

前体育英雄“瑞典人”勒沃夫(麦克格雷格饰),他的前选美皇后妻子道恩(詹妮弗·康纳利饰)和他们的小女儿梅丽是一个发光发亮的家庭之爱的典范——罗斯甚至在他们的名字里植入了这个词——直到这个女孩变得激进,变成了恐怖分子和城市炸弹袭击者。

这个家庭四分五裂。

梅丽消失了好几年。

碎片像弹片一样莫名其妙地到处乱飞。

有些东西住在英雄的心里。

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即将进入70年代。

在小说的结尾,美国梦随着水门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崩塌。

那些因本周的美国大选而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折磨的人,可能会对罗斯的恐怖故事感到如坐针毡。

尽管电影中的政治共鸣比书中少,也几乎没有作者冒险切换的时间顺序或不同主题的自由关联,但其清晰、直白的严肃性却出奇地感人。

它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质感和一个地方的感觉(纽瓦克,新泽西州)。

麦克格雷格和康纳利很好地扮演了爸爸和妈妈,汉娜·诺德伯格和达科塔·范宁在不同的年龄扮演了梅丽。

By:Nigel Andrews

 2 ) 其实这是一部有深度的,反应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电影。

说的是反战,但映射了心理对人的影响,心里崩溃毁灭一切……所以,反战只是一个由头。

影片中段直至结束,越来越沉闷伤感的剧情,讲述了父爱之伟大,不离不弃……但事实又并非如此简单,也许只有类似经历的人才会有同感。

所以,普通人不容易产生共鸣。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部好影片,但不会给你带来轻松愉快,但也没什么反对的理由。

 3 ) 信笔闲耕

不想说太多的废话,一个近乎完美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一个近乎疯狂地女儿,用自己所谓的高尚亲手葬送了自己父亲的人生。

我所感到的在那样一个动乱又安稳的年代背景下,一位平凡的父亲对女儿真挚无私,不求回报,深沉压抑的爱。

妻子的无耻背叛与贪图享乐使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他曾经深爱,把自己夹在女儿和她之间饱受煎熬的那个女人。

主人公在听到女儿所遭受的种种非人一般的待遇后所表现出的出离的愤怒与妻子冷艳高贵愈发青春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让他的内心从未得到片刻愉悦,而碍于亲人朋友又不能流露出来,多年的压抑,饱受痛蚀的灵魂,再也不愿忍受让女儿受到分毫的伤害。

于是她不顾妻子的阻拦,收拾起他一直珍藏的承载着关于他与女儿之间最温馨美丽的回忆物品去等待女儿出现。

然而女儿依然拒绝跟他回家,最终他愤然扯下了女儿脸前的面纱,看到的女儿残缺的牙齿,想到了女儿曾经经受的难以言表的苦难经历,他再也不愿做一丝强迫女儿意愿的事情了,他只能静静地离开,等待着再次探望女儿。

然而,女儿再也没能出现,无尽深沉疯狂的思念,最终摧垮了他的身体,带着没能见女儿一面的深深遗憾离开了人世。

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用一个曾经只与主人公有这一面之缘的主人公弟弟的同学的口吻,在听主人公弟弟的口中讲述的故事的方式,将整件事情娓娓道来。

我想我能够理解他的妻子,她受够了女儿的叛逆,和女儿对自己毫不尊重的粗鲁行为和语言。

在经受了几番煎熬几番辗转甚至精神崩溃之后,她决定彻底放下,通过一些手段找回自己的青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换一个新的环境,彻底的摆脱过去。

而她发现丈夫与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背离而去,再加上温柔多才的设计师恰好抚慰了她寂寞空虚的心房,我相信她犹豫几番之后,最后总没能抵挡住设计师的攻势,其实之前已有伏笔,女主的岳父对总设计师的挑剔评论后的几句牢骚,似乎已经在提醒自己的儿子,而主人公内心如焚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看完电影之后内心冲击久久不能平复,美国牧歌所展现出的美国公民自由多样的思想,中产阶级的奢靡生活,理想主义追逐理想所使用的极端手段,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4 ) 《美国牧歌》——that's not cool.

本片根据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改编。

《美国三部曲》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包括《美国牧歌》(1997)、《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1998)和《人性的污秽》(2000)。

三部小说均以祖克曼的视角展开叙述,在主题上保持了一定的连贯性,描写了战后美国人的生活和战争对美国几代人的影响。

如果排除七十年代反越战和歧视以及为了自由平等闹暴动的政治混乱背景来说,本片就是讲述了一个本是人生赢家的爸爸遭遇了青春期女儿严重的叛逆行为,最后老婆发疯出轨,女儿落魄街头的悲剧。

感慨一下做父母的真的太不容易了。

面对女儿的极端行为,妻子选择忘记和重新开始,而丈夫永远沉迷在寻找女儿的痛苦深渊之中。

政治是任何时代都撇不开的话题,任何人的人生都无法脱离属于他的时代背景。

有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二战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颓废和冲动,这种阴影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完全治愈。

二战后,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但直到今天,小范围的战争仍旧没有停止。

我们仍旧在呼唤平等,呼唤人权,宣扬人道主义。

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很难不会被时代的风洗脑,毕竟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在特定时代的框架家中构建的。

相信很多美国人是反战的,但他们反战,反对剥削,反对不平等的方式又是暴力的。

年轻人总是政治活动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怀有梦想,因为他们纯真,因为他们足够愚蠢。

女孩恨透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完美的爸爸妈妈,而外面还有很多人在受苦。

所以她被煽动,去搞事情,宣扬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女儿的青春期叛逆可以说是非常极端的。

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描述的。

后来,她选择独自受苦,或许是被强暴后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罪有应得,她永远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可惜她并不想被拯救。

身心都坏掉了。

可怜的父亲,丢失了女儿,死不瞑目。

如果撇开这样特定的大政治背景来说,这不过就是一个叛逆行为非常极端的女孩毁了幸福人生的故事。

影片中非常有趣的是,当她拥有幸福家庭的时候结巴,落魄后却好了,这其实就是心理问题。

她年幼时就经常喜欢挑战老师,后来自然接受了改革的春风,叛逆,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说得难听点就是,人家黑人被奴役几百年饱受折磨可以愤怒可以搞事情,你一个千金小姐就是吃饱了撑得,与其说想改变世界,不如说因为父母太过优秀,看到渺小平凡的自己产生了严重的自卑,障碍性结巴,加深了这种反差。

女孩因叛逆做出恐怖分子的行为,也不过是为了发声,想让自己显得了不起。

再长大,经历多了,才知道自己的可笑和卑微。

最后落寞地惩罚自己。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不健康才是最可怕的。

而自卑原来可以夸张成这样。

从电影中很难看出父母到底做错了什么。

虽然我认为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父母的错误。

或许,仅仅是妈妈太漂亮,爸爸太爱妈妈,因此她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童年缺失的东西,会耗费后面的一生去补足。

而青春期犯罪,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还好我,算是安然无恙的长大了。

2020-02-03 00:44 华沙

 5 ) 伊万本人的父女关系和承载苦难的能力

作为喜欢伊万(尤恩)的人,这个影评不是要八卦,而是表达对白左围攻他的同情。

一、关于导演处女作的问题这个电影是在导演辞职的情况下,由伊万接替的,当时或者停拍,等待选择新导演,那将带来投资灾难,甚至导致前期拍摄彻底报废,伊万作为男主熟悉拍摄的各方面,他成了导演的接替者,这跟他雄心万丈地要当导演,不是一回事。

伊万获得欧洲电影节影帝的《影子写手》,其实也是临时救场。

原定的尼古拉斯·凯奇,是好莱坞大腕,但他的经纪团队看到了影子写手政治上过分敏感,有可能无法在美国院线推出,坚决辞演,伊万不怕,在导演波兰斯基还在监狱待审,遥控拍摄的情况下,接替出演,稳定了整个剧组。

伊万可能没有政治正确的理念,也比较讲义气,仅此而已。

二、伊万本人的父女关系伊万有一个红到直接当艺术作品的公益广告,叫《宝贝宝贝,我爱你》,婴儿可爱的插画,配合伊万温柔似水的诗朗诵,呼唤的是成人对子女的责任。

其中的温情打动了千千万万人,伊万是英国公认的好爸爸,忠于家庭,爱护孩子,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公益广告中慈父的代言人。

不过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是一家五口中,唯一的男人。

他的困扰跟影片不一样,他被抱怨的主要原因是更爱大女儿,还是更偏心其他女儿的问题。

他教育女儿的风格偏软,女儿抱怨他基本用法语(他太太是法国人),伊万听懂了也装听不懂。

他家里的权威是他太太,如果哪个女儿行为欠妥,由太太批评女儿,伊万只负责冷淡那个孩子,协助树立妻子的权威。

但伊万的女儿们据说非常乖巧懂事,一方面他其中一个女儿是毫无血缘关系的蒙古养女,是他骑摩托横跨欧亚大陆,去往美洲路途上,探访蒙古孤儿院时发现的,当时因为孩子太小,只有两岁,在条件简陋的孤儿院里成活困难,旅途结束他回家跟妻子商量后,决定收养。

但孩子来到后,最初几年身体不好,有过紧急住院的情况。

伊万跟自己亲生的孩子更亲昵,但对这个养女最关心,其中的基础是同情心,亲生女儿比较好接受一点。

另外,伊万年轻的时候,性格特别开朗,属于跟谁都微笑那种人。

但年龄渐长之后,出现了类似情绪低落期的问题,他长期在外工作,剧组人际关系复杂,伊万那种迁就别人的柔软性格,积攒下来许多负面情绪,他在外工作期间依旧状态极好,但回到家里,反而有可能不爱说话,活力降低,甚至萎靡不振。

而这种情绪问题,最终反映到了身体上,他额头原本有颗痣,在发生癌变后,进行了切除。

在某盛大颁奖典礼上,由他来推荐癌患励志纪录片《抗癌的我》,几乎是最有说服力的人选。

可惜只有40多岁,就笼罩了这种问题。

妻子和女儿们对他的身体情况一清二楚,格外关爱他,他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女儿小小年纪,表现的礼貌、周到、亲切,远远超过了年龄。

他家里的爱是双向的,不是单单父亲爱妻儿,而是妻子、女儿也很痛爱他。

三、伊万那些死去的孩子们有句开玩笑的话,叫做如果你想早死几年,你就去做慈善吧。

慈善其实是最容易惹起非议的事情。

伊万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义工,所以他作为冒险家第一次摩托横跨欧亚美大陆时,将所得赞助款和播出收益捐给了该组织,结果引发了很多英国人的指责,说国内的事情不管,给联合国捐款。

伊万对此的回应是,只有当我做的慈善伤害了别人时,我才是错误的,他对慈善的要求是没有受害者就行。

但这些指责促成了第二次跨洲的摩托车旅行,去的是战火未停、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各国。

这个纪录片也很红,不但赞助很多,而且播出费用较高,并且出版了畅销书。

这些收入成为苏格兰儿童收容所的奠基性资金。

这会他确实把慈善款大部分给国内了。

苏格兰儿童收容所,并不是孤儿院,而是临终儿童养护机构,免费帮助那些为救治得绝症的子女,经济上被拖垮,或者身体上被累垮的父母,如果孩子确实没有治疗价值了,就送到这里,有专人照顾,父母在工作之余,可以陪着孩子同住。

机构里并不是愁云惨雾,而是将死亡进行了浪漫化处理,孩子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葬礼,口授自己的悼词,写下幻想自己回归天堂后的各种趣闻。

伊万多次为该机构捐款。

伊万对孩子的爱,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其实也延伸到了敌对国家。

他在伊拉克战后的各种动荡和恐怖袭击频发的情况下,来到伊拉克,拍摄了有关战争孤儿的纪录片,他指出战后重建,跟消灭独裁政府同等重要,对英国政府对此毫无预案,推诿责任的做法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

而且他不主张接纳移民,认为只有出现环境灾难的时候(如核电站事故),移民才是选项,伊拉克人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哪怕只是借款),完全可以重建家园。

这个纪录片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援助伊拉克意义很大,其实也影响了英国的移民政策。

伊万的身体状况和年龄,注定了他很快就会回归他演艺事业起步的地方,即在BBC拍摄工作压力较小的电视剧。

所以英国公众期待出现另一个和伊万相仿佛,事业上成功,收入较高,同时又热心公益的演员或者运动员之类,因为他曾经支撑的公益项目必将转移出去。

伊万是个传奇,但这个传奇是不是可复制的?

伊万以他在欧美演员中较低的身高,超细的腰肢,比硬汉脆弱太多的感情,承载了很多苦难,正如同他眼睛下方那颗泪痣,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很多早已不在人世,但我相信,他们在伊万的微笑里,曾经看到过天使的样子。

白左们骂伊万之前,最好想想他们又都付出过什么?

 6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缺口

看完American Pastoral 这部电影,我大致记住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何被一个问题孩子逐渐瓦解。

一个思想偏激的女儿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极端的不归路。

一个伟大的父亲如何穷极一生竭尽所能的要救回这个女儿,至死方休。

吾家有女初长成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是长成像电影里头哪个那样——活活把母亲逼成了疯子婊子,又把父亲折磨得半死……那就真是大吉利是了~啧啧这样的一个女儿,我不知道身为父母的观众作何感想,而我比较衰,我只想到八个字:生女如此,不如掐死!

可是华丽丽贯穿整部电影的父爱光辉简直叫我这个衰老母惭愧得睁不开眼睛——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你是我制造出来的,所以不管再坏再烂再邪恶,我始终爱你,我绝不会放弃你,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这个伟大的父亲果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女儿。

他漫漫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女儿带回家。

然而,这样一个好父亲,终究还是挽救不了这个孩子。

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女儿始终不肯回头?

为什么她要离弃父母?

而且离弃得如此彻底?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时侯那样天真善良,长大后却变得如此扭曲偏激?

是父母爱的偏差?

是错交了一群坏朋友误入邪道?

还是此女天生自带崩坏因子?

我甚至在想,此女要不是那么恰好赶上了反战浪潮的风口浪尖,会不会是另一番局面?

不知道。

人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

好吧,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就算了,但至少该多多少少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吧?

哦Sorry,一部好电影只负责讲故事,至于答案,自己慢慢琢磨吧~这部电影有人骂到不行,可我觉它适合象我这样头脑简单的人,因为它简单的呈现了复杂的人性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彼此纠缠不清的关系——很多时候怪来怪去恨来恨去,到头来都不知怪谁恨谁好~追根究底,也许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道缺口的关系吧?

我总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缺口,无时无刻不等待着一个出口。

那个出口也许像电影里的母亲一样,决堤崩溃后从此一泻千里一去不回头。

又或许像那个伟大的父亲一样,竭尽所能的拼命修堵填补最后依然无法叫女儿回头。

因为心里的那道缺口,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寻求出口。

因为想找一个出口,许多人事都成了无意识的借口。

电影里的父亲是女儿内心深处的一道缺口,所以母亲成了女儿的出口。

电影里的夫妻关系是隐藏在婚姻生活里的缺口,所以孩子成了夫妻的出口。

电影里的青少年问题和种族冲突是深埋在社会底下的缺口,所以反战和各种社会运动成了他们的出口。

性格乖张叛逆又无处宣泄是青少年的缺口,所以潮流趋势成了他们的出口。

而我们的人生,大概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缺口形成的吧?

否则何以总是在寻求圆满?

以此类推,是不是人生越急于寻求出口,就会越加大缺口?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又环环相扣的复杂关系,你要如何定义?

又该如何破解?

 7 ) 美国牧歌 —— 孩子,父母,社会。。。执着的父爱和孔子的伦理

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 美国三部曲 美国牧歌 改编的,从题目看,讲的是美国的故事,而内容也是讲述一位父亲和自己的家庭尤其是和女儿关系。

这似乎在说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它却以小见大的反映了那个时期美国的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影片中瑞典哥的女儿的偏执是由于口吃导致的吗?

她父母给她的安全感还不够多吗?

他父母给她的这些爱似乎不足以支撑她通过叛逆的青春期,导致了这个家庭持续的紧张进而分裂的状态。

他们的这个女儿,从小就憎恨战争,看到新闻中和尚自焚深受刺激,长大后这个乖乖女变得叛逆,再加上越南战争,自己社会上的反政府行动和过分的暴力,让这个本来神经脆弱的孩子变得疯狂,她做出了爆炸的恐怖行径并且离家出走,令多个家庭受到严重伤害,也让自己的父母几乎陷入绝境。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他们的中产家庭堪称完美,但他们的孩子却憎恨他们,憎恨这个中产家庭,这很难理解。

也许电影在后面给出了答案。

瑞典哥的妻子,在女儿出走后,经受不住压力,终于崩溃而展现出她的另一面。

她开始恨瑞典哥,恨他追求自己,恨他让自己参加选美,跟他娶了自己,总之,她恨自己的丈夫,恨他给自己带来不幸,她陷入偏执之中,最后通过整容总算是稳定,但没完,她很快有了婚外情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也不再想自己的女儿。

这一切和她女儿的青春期的偏执和狠毒如出一辙。

也许这就是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

在这期间,相对于母亲,父爱的伟大就显示出来!

瑞典哥没有放弃,他抓住每次机会,找到自己女儿,表达了对她的爱,他相信自己的女儿,相信她即使犯错也会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又在女儿绝望的情况下年复一年的给他的女儿精神上的支持,最终,他的去世将他的女儿从精神废墟中拉回到正常社会。

这是一个伟大父爱的杰作。

没有这位父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守候在她破烂的门口给她以召唤,她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

最终,在父亲的葬礼上,她,这个女儿回来了,直奔父亲的灵柩,没有理会任何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母亲,所有的人都呆在那里,看着她。

她曾经是罪人,现在她回来了。

电影中有一段,但他的女儿炸死了加油站员工,这位父亲第一个动作就是为女儿隐瞒,包辟她的犯罪行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孔子的一个故事,孔子曾经说,如果父亲犯罪儿子包庇,儿子犯罪父亲包庇,他都是赞成的,反之不赞成。

这大概就是所谓虎毒不食子,又所谓亲亲相隐吧。

人性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爱都是自私的!

进一步,瑞典哥家庭的变化,对应了美国社会的变化。

瑞典哥和自己深爱的妻子生下了心爱的宝贝女儿,美国人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汇聚在一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个女儿是善良的,厌恶一切暴力,但又是偏执的,愿意用一切暴力摧毁她看到的不公。

这是美国人的民族性格,骨子里的东西,就像瑞典哥的女儿梅乐,善良,敏感,又充满暴力。

这是一个年轻民族的典型的表现。

这个国家,相对那些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来讲,还很年轻,充满活力,他们正在成长,发育,遇见了很多自己不曾遇见但其他有着漫长历史的国家司空见惯的事情,她要建立自己的秩序,她年轻,充满力量,摧毁一切拦路虎,就像梅乐,和其他反战极端分子,他们用炸弹摧毁一切阻挡他们意志的人和物,毫不留情,然而在这暴力的背后,美国人的内心中的那一点点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也在不间断的发生着作用,就像瑞典哥,他的父爱,在年轻强大的暴力面前显得那样弱小,好像不堪一击,随时会崩溃,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自己女儿是正义的,是善良的,就像美国人坚信上帝是正义的善良的,不会抛弃他们一样。

他最终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而美国社会最终也没有抛弃这些年轻人。

同样,他们,这些年轻人的信念没有摧毁美国,正相反,他们为美国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动力,让这个国家继续年轻。

瑞典哥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即使遭遇了妻子的误解和背叛,家庭分崩离析,但他坚强的维持着,最终,就如同美国社会一样,迎来了新的生命 - 梅乐回来了。

美国社会也以有着更多情感,有着更加进取的精神的状态回归了,更有力量,更有人性(当然这是作者的理想)。

影片结尾并没有刻意描写瑞典哥的死亡,就如同老的美国的死亡一样,当新的生命开始正视自己,正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上一辈人的使命就光荣的完成了,世界是年轻人的,永远是他们的。

再回到子女教育,父母需要做的的不是教导,恰恰是像瑞典哥那样,自信的,默默的爱,在等待中,努力让下一代在执着的爱的影响下,回归到充满人性的道路上。

这爱并非物质,而是一种信任和坚持。

 8 ) 题材很好

题材很好……演员也都很赞……1.口头吆喝跟动手实践就是有点不一样呢:就好像我们总说减肥跟早睡早起、要每天看见凌晨四点xxx的样子一样2.女主已老,47岁,最早看她的片子是《移魂都市》,虽然没有她常规的裸戏,但有骚糅的歌声跟腰细大胸3.反战这种东西,有点像"xxx说过………"这种姨妈贴吧

 9 ) 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无奈

电影本来是看不下去的,然后看到中间发现这是讲父亲对女儿的爱的,就看下去,看到结果发现讲述的是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无奈……一个健康快乐有幸运的男人,叫做“瑞典仔”。

他娶了个选美冠军,生了个女儿。

问题是女儿一开始就是个问题儿童。

小时候就结巴,父母也给她找了心理医生。

更要命的是,女儿虽然活在父母创造的良好环境里,却接触了极端的革命思想。

她同情被压迫的人,然后加入了极端组织,更要命的是,居然制造炸药,炸毁了很多公共场所,造成了四个人的死亡。

随着第一次爆炸事件发生,FBI就抄了瑞典仔的家,并且一直在搜查他的女儿。

瑞典仔的妻子也发疯了,尽管他答应妻子整容,以重新开始。

但是却发现重新开始的妻子,居然与别人出轨……一切都回不到过去。

瑞典仔为了女儿,也私下里一直在寻找,甚至因为女儿,被极端组织的人欺骗了多次。

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女儿,却发现女儿因为当初的出走,受到了种种伤害,也因为对杀人的负罪感,信奉了极端的耆那教(虫子都有灵魂)。

他想带女儿回家,一再地,但是女儿坚持不回,甚至还转移了住所。

这让他后半生经常地到女儿曾经住过的破旧地方驻足……直到瑞典仔去世,他的女儿才在葬礼上出现。

电影用瑞典仔的朋友的口吻说:瑞典仔的死,是因为他的女儿。

当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父亲的可怜。

它讲述的更大更多。

父母爱子女,耗尽一切想要让子女拥有美好无憾的人生。

但是更多的“命运”并不是父母决定的:比如那个让女儿孤僻的“结巴”,父亲是大帅哥运动员,母亲是美国小姐选美的冠军,这样好的基因,却生了“结巴”的女儿。

明明懂得和女儿一起看电视,看到僧侣自焚的镜头也赶紧过去阻挡,但是女儿却坚持要看完,然后半夜却睡不着,跑到父母房间里问:为何那个可怜的人要自焚?

良好的经济条件,瑞典仔有自己的工厂,妻子有自己的农场。

但是女儿却因此而认为父亲是剥削工人,母亲是虐待动物……甚至因此而仇恨父母。

偶然性的因素,似乎比决定性的必然性的因素更强大。

尽管父母用强大的能量却创造这样充满决定性和必然性的环境。

但是女儿并没有上大学,而是投身“革命”,万劫不复。

17.11.9 s

 10 ) 将大时代背景压至最低,只谈爱与不离不弃!(有剧透,请谨慎)

虽然没看过原著,也没有经历过片中那个时代的混乱,但是仅从本片的节奏、叙事、风格以及主次线让人立刻联想到了国师的《归来》。

两部影片都是以大时代为背景,讲述普通家庭的遭遇。

国师的《归来》采用了“留白”的手法将大时代的部分巧妙的避过(其实人人都知道怎么回事,避过是为了过审,也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导演所要强调的主线故事),《归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相信大家都看过,如果没看过赶紧找来看吧!

本片则将美国国内反越战及黑人民权运动这个大时代为背景,讲述自小叛逆的女儿离家参与运动与家人失去联系(心理女医生那番让人诧异的谈话,导致女儿小小年纪便色诱父亲,以及后来的叛逆疯狂),焦急的父亲想尽办法去寻找,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找到女儿,可惜女儿经历了被绑架、强奸等等事件之后已经皈依某印度宗教,待人处事、生活方式已经让人不堪入目,父亲劝其回归家庭被女儿拒绝,但父亲始终遵守承诺对女儿不离不弃,始终守护女儿身边........

《美国牧歌》短评

好意外豆瓣才给不到7分,刷了一些比较评论,给分不高主要还是觉得电影不如书吧,但我个人觉得不应该把两种不同的载体放在同一平面比较。一万奎哥还是拍出了自己那种很像一篇散文小说的味道,没有很多的惊涛骇浪,但是深陷其中的绝望却一步一步的进逼,使人窒息,女主回春还是巨大的恐怖。看完戏之后一直在想,男主角这样的境遇,心理医师真能帮得上忙吗?当人生走到了这一步,看着你所爱的人,不是你所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思索着自己是哪里做错了,又该如何活下去?最后葬礼上出现的那一幕,可有可无,看Merry轻轻走来,那是一种讽刺的脚步,踩着这个时代的绝望,但是对于躺在棺材的父亲来说,又何尝不是对他终其一生的追寻,最后的温柔致敬呢?

6分钟前
  • 胖胖
  • 力荐

我看到的是满满的父爱……

10分钟前
  • leslieQ
  • 还行

难怪西方中产阶级会谈共色变,看了本片那些所谓白左的行为,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认同,因为太极端了!但回过头,确实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通过争斗,奥巴马说不定现在也在布鲁克林贩毒吧,呵呵!

14分钟前
  • 那些年
  • 还行

贫民窟长大的私生子黑孩成了毒贩子,是社会的悲剧;富裕和睦的中产家庭出来的孩子当了恐怖分子,就是匪夷所思的惨剧了。无比赞同男主的立场,他参军,他办实业为任何种族的人平等提供体面的工作,这才是一个强大国家的根基。而那些自诩高尚的嬉皮士“左派青年”,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15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Ewan自导自演的作品,电影节奏平缓,剧情不紧不慢的展开却看得人扎心,所有以爱为名犯下的错啊,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塞莫尔是个好父亲,无奈中年危机遇到了时代的悲剧,总之够虐。不管是作为导演还是扮演角色,Ewan全如老父亲般的慈爱和投入在剧中,连脸上的褶子都显得好看!

17分钟前
  • 推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扭曲常年打着反战和人权的旗号却时刻在发动/协助恐怖袭击平民的白左到现在还没死完。(心疼一万蜀黍

20分钟前
  • 不认识
  • 较差

心疼这个爸爸,心酸

2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3.5 今年看哭的第一部片子。似乎有点类似“Beyond the Known World-2015”,甚至中间还小黄片撩一下观众,到了后半段发力没法抵御,女儿说你不要管我,伊万说“i am your father, i made you”。连妈妈也放弃了,爸爸怎么也不放弃。最后她来参加他的丧礼。甚至不用也不想在意故事的背景。

2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后面,已经看不到父亲对妻子的爱了,只剩下对女儿的爱。人只会关心最短的木板,却忘了离自己最近的,她也很受伤...如何面对不如自己预想,甚至确实是悲惨的下一代的人生?

29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372 这大概是世界上少有的坑爹闺女了…Ewan真的好细腻啊,连拍出来的片子都带着他专属的温柔。演绎父亲的时候连眼角的褶子都是戏,看得我嗷嗷捶大腿“这么好的爹不要你送给我ಥ_ಥ” 片尾感谢名单里跳出了Eve McGregor,捂心口倒地啃狗粮_(:з」∠)_ Ewan请多多出作品!

32分钟前
  • 砂漠monkey
  • 推荐

看得出着墨的重点在于identity的羁绊 甚至是原罪 不单女儿 三代人都经常透露着这方面的执念 父亲对女儿的坚持还挺感人的 电影整体来看还可以 但时不时会有些地方正入戏就跳了 一头雾水 最后 伊万好帅

37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有几个儿女是能如父母所愿的。人生下来就是孤独的,注定沥尽苦难的一生,然后带着失望和痛苦离开这个世界

39分钟前
  • Vivian
  • 推荐

时代出了问题,孩子问父母,父母也无法解答,无法互助也无法自救的两代人,时代的牺牲品,齐齐坠入深渊。 看完原著来反馈,觉得没有忠于原著,省略最后的家庭聚会,整个寓意都改变了。电影的表达比原著狭窄很多。

41分钟前
  • lettertou
  • 较差

剧本台词写得太直接,恨不得把主题全写出来

45分钟前
  • 灮。
  • 还行

不是太能理解一个好好的女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那么流浪主义,自己人不人,鬼不鬼,戴着面纱在恶臭环境下生存,这是在报复谁?这是在向谁宣泄不满?这是在表达自己怎样的生活需求?可怜老父亲,一脸心疼加迷茫。果然,孩子大了,与父母的世界就越发离散了

50分钟前
  • 三兮
  • 较差

电影背景和经过省略了太多,导致没看过原著或者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人,很难代入电影里。只能勉强给及格分,毕竟都是大咖。

52分钟前
  • BLū.
  • 还行

You're not anti-war, you‘re anti everything. 生女如此,早当掐死。

55分钟前
  • Torrilla
  • 还行

非常好的改编电影啊。简化了小说情节,但是主要冲突和冲突的伏笔都展开得很好。反战和战争带给一个个人,家庭,小镇和整个国家的破坏,都有力地呈现出来了。没有提名金球和奥斯卡好可惜

57分钟前
  • 猫小姐
  • 力荐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有精神疾病基因的人生下了个精神病女儿,之后也触发了自己的精神病基因,成了精神病患者。

59分钟前
  • 小鳄
  • 还行

看的非常难受,代入感的梦魇

1小时前
  • 河流底层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