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地情书

大地情书,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主演:殷滨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大地情书》剧照

《大地情书》剧情介绍

大地情书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金鱼约束的罪行恋爱吧!千户大人春去春又回我妻子的一切忍者蝙蝠侠大战极道联盟刑警的日子饮料杯历险记:草追人形影不离鲁邦三世TheFirst优越的一天风斗士哈迪兄弟第三季致命弯道2578:狂人一击学生兵长风渡喋血双雄若要君不知东栏雪暗黑之夜花牌情缘上之句不良教育末日之战大世界扭蛋机2超级老爸恋恋花颜御捕暗月传说伤心往事不死之身

《大地情书》长篇影评

 1 ) 一封写给乡土中国的情书

优酷所播网络纪录片《大地情书》,聚焦尘世凡人,体察乡土民情。

用心用情用功地讲述了一段段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感人故事,光影之间自然流露出乡土中国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令人美在心里、忧在细处。

这部颇具地域特色的影像,几成写给神州大地的情书。

近期,优酷上线的网络纪录片《大地情书》走进东北黑土地上的农村人家,书写了一部颇具地域特色的乡土中国影像志。

该片选取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绥化市为取景地,以当地特色生产活动或民间艺术为索引,对焦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物,讲述了十段令人百感交集的生活故事。

全片以精心的摄影、精巧的脚本,完成了一次时代意义上的创作,成功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村文化,精心精细精准地带入大众的视野。

在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生产生活场景中,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东北农村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兼顾地域性与普遍性,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

虽然该片的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每期内容细分到该市每一个县,但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在奇观式展示当地特色生产活动的同时,细致描摹人们共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跑山人”快速徒手攀上70米高的松树枝头采摘松果、采冰人站在摇摆漂浮的冰块上切割冰面……一组堪称“危险动作”的生产活动影像记录,展现了不为常人熟知、充满视觉冲击的奇观,突显了充满地域特色的劳动场景,给观众带来记忆点。

而对于从事这些特色劳动的普通人,该片则注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精神魅力,以故事化的叙述、“陌生化”的描摹,突显他们并不乐观的生活处境与一如既往的乐观性格之间的张力。

无论是在辛苦劳动之余争当“大米模特”的农村姐妹,还是身患绝症依然义务演出的业余二人转演员,坚强的生命与严酷环境的应答,让故事的内涵和厚度充实不少。

这些悲喜交集的平凡人生,便自然呈现出人类共通的生命情感体验。

围绕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欢、聚与散这些亘古不变的话题,该片将发生在东北农村的故事,沿着现代网络呈现给观众,与观众的自身生活体验共鸣震荡。

片中人物身上坚忍不拔、开朗乐观的人性美,正与解说词中的 “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相呼应,让人良久沉思。

用心用情用功,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

看得出,该片在摄影、脚本等方面花费了不少心思。

将“土”气、原生态的东北农村生活拍出“高级感”的背后,是创作者追求的用心用情用功,和对美的关注、对美的追求。

一碗最为家常的猪肉炖粉条和一锅朴实无华的大酱炖鱼,在特写镜头下色泽晶莹、纹理清晰,竟像顶级名厨手下的珍馐美馔,大量网友在评论中将其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媲美;航拍镜头下一望无际、湿润葱郁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以及大块大块色彩清新明亮的稻田,展现了美丽乡村大地优质的生态环境,被众多网友评论为“随手截图都可以作为电脑桌面”。

镜头对美的捕捉和呈现,是创作者以具象美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热爱,并以之带动观众感觉美、感受美、感动美。

该片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在片头和片中插入主要人物的简短独白,将其与真实生产生活场景随时切换,并使人物扮演类似“说书人”的角色,在自我介绍中推动叙事。

这些独白以黑幕为背景,以近景镜头捕捉人物真实生动的表情,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

不同人物的独白经过剪辑拼接,形成了“对话”效果,使东北乡村文化中朴实、诙谐的地域风采自然流露。

如第三集主人公“种稻冠军”毕家英说:“我先期不会(跳舞),后期我也会了,我也跳得挺好”,紧跟其后的镜头是亲戚张英对她的“无情”揭穿:“她呀,确实跳得不咋地”。

用心用情用功的剪辑,让乡土中国之美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更与东北黑土地水乳交融,趣味丰盈。

精心精细精准,以精品意识体现强烈思想性。

《大地情书》以普通农民为主角,赋予平民化的人物与环境“高级”的美感和格调的同时,精心精细精准地关照着当下乡村中国的文化建设。

该片以“大地情书”为题,以“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为注,站在农民的视角上表达了他们对足下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生命哲学。

这些颇具思想性的表达,在创作者布置的一些悬念和冲突中,以及一些富有戏剧性的桥段里尤为强烈。

如第五集中,一场传统皮影戏落幕之后,镜头里鬓发花白的演员们从幕后走出,安静、整齐地站成一排向台下深鞠一躬,而当镜头转向观众席的时候,成排的座椅上却空无一人。

这一“曲终人散尽”的桥段,利用留白的技巧让观众的情绪仿佛经历了一场由欢欣到沉重乃至震撼的过山车。

这些显然不是随意捕捉的镜头,而是经过了多方面精心的设计,甚至流露出了些许无伤大雅的“匠气”。

但正因如此,该片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纪录片,在充分尊重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承担起了自己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这些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呼吁、思考和忧虑,让其思想性和价值自然呈现,毫无“匠气”。

《大地情书》以用心用情用功的制作,讲述了一个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中国故事,成就了一部真正好看、观众爱看的作品。

借助影像美学与故事美,润物无声地把新时代中国农民的坚忍不拔与乐观向上还原了出来,也让创作者对农村农民的人文关怀流露于光影之隙,真正为大地写了一封“情书”。

——刊载于《广电时评》,版权为其所有——

 2 ) 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东方的美

《大地情书》,朴实+厚重+耐人寻味,整个片子共5集,每一个画面的剪辑、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

或让人心头暖暖,或让人充满忧伤,或令人振奋不已,或令人充满欢欣……如:1、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

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还有那冬储大白菜,那纯手工粉条……温暖!

温暖!

温暖!

2、望奎皮影的传承,充满优思,非遗可是一代代人的精神寄托。

3、勤劳、朴实的采松子父子、采冰小分队,特殊的二人转社团,他们的精神振奋人心!4、戏精米模、纯粹马倌, 展现出新时代农民勤劳、团结、幸福,充满农耕农趣,...唤起我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细细品味,整部片子从头到尾,其实都蕴含着一种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东方的美。

期待续集哦。

 3 )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央视播出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央视播出《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于近期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成为网生纪录片向国家电视台反向输送的典范,(网络版又名《大地情书》),也是新生态环境下凭借卓越的影像产品,深度联动多平台、多领域、多品牌,树立中国纪录片创作、输出、营销、弘扬主流文化价值的新标杆。

《大地情书》(第一季)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用最诚挚的态度,借助电影奇观式表达,将10组百感交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故事呈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广袤黑土地的自然美、人性美、风物美、东方美;其立意高远、格局宏大、美剧质感,让人视觉绽放、情感沸腾,是一部充满着情感温度与现实厚度,饱含着思想深度与艺术精度的精品力作。

【圆满收官——收获斐然的口碑和人气】:自开播以来《大地情书》评分一路走高,豆瓣评分高达8.9分,仅首播阶段正片播放量达136万小时,亿万网友37万弹幕;视频点击量达1.7亿次;热度一路飙升,连续5周强势占据优酷榜单TOP1;超级大V(1000万+、 100万+)倾情推荐。

不仅如此,《大地情书》还斩获多项纪录片大奖,并引发各类媒体实力发声点赞,和众多KOL#意见领袖对“情书”的全新解读,更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 “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乡土中国影像志”、“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的“高级感影像”,一时激起全网对“地域”、“风物”、“特产”、“乡土中国”、“东方人文美学”等话题的热议,成为现象级网生文化作品。

【 把握“主流化”特质】:《大地情书》深谙“文旅融合”、“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电商助农”对于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影像以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奇观式呈现当地特色生产活动的同时,一幅幅文旅融合、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扑面而来,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乡土中国之美;同时影像注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精神魅力,润物无声地把新时代中国人的坚忍不拔与乐观向上还原了出来。

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地域风貌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东方之美的源流和内涵缓缓铺陈在我们眼前,彰显出纪录片的品质和时代正能量。

这里物产丰饶 民风淳朴这里山河远阔 风景绝美【树立人文盛宴新标杆】:每一帧都是热血沸腾的视觉盛宴用高级影像视听,表达质朴情感用美剧质感,打造领域极致产品电影大片的摄制规格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艺术色彩,极大地凸显了纪录片的“高级感”【彰显艺术精度】:《大地情书》也没有高举高打,而是着眼“平凡”,以普通农民为主角,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文化,经由“电影美学”呈现,波澜壮阔,大开大合的画面,极大地凸显了影像的“高级感”,也赋予平民化的人物与环境“高级”的美感和格调,与思维中的“乡土”形象形成对比,在反差中凸显艺术张力,给人惊喜,令人震撼。

“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高级感”正是该影像不遗余力的艺术追求。

虽然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黑龙江绥化市),但该片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以奇观式的表达展示地域特色生产活动,以描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达到观众共鸣。

可以说,在保证了题材平民性的基础上,该片在审美方面并不“平民”,而是与《舌尖上的中国》类似,投向了一种更为“高级”的电影美学,一种“精致”的审美范式。

另外,《大地情书》没有采用惯常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地域精神、特色风物、农业特产、旅游文化、文化传承这些大主题、宏大叙事,碎化、拆解为小故事、小人物、小情趣、小场景、小确幸,突出“年轻化”表达成为创作方向。

 4 ) 传播影视丰富多彩

《大地情书》以优酷、央视为主要传播平台,兼顾网络媒体的权重和央视媒体的权威,以长视频、短视频、音频、美图、美文、话题等全媒体传播手段吸引用户眼球;传播手段的丰富与多元,既让人人都能置身于第一时间的第一现场,亦让一个个话题,轻易就成为蝴蝶效应里的一双双翅膀,引发共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到观众的喜爱。

“跨屏”全媒体传播,引发蝴蝶效应,创新人文纪录片的传播途径。

 5 ) 台上台下的两副面孔,我都爱

小时候最初接触二人转,就感觉是两个人在舞台上互相埋汰的一场土里土气的闹剧,随便笑一笑就过去了。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看了越来越多的二人转表演,就会发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非常质朴,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一些看法。

看到纪录片里的东北二人转舞台,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笑容,无一不不表现出东北人对二人转的热爱。

其实,二人转就是在讲述他们的生活,对某些人来说是图一乐呵,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份心理依托。

第二集《大地情书》,一上来就让我们看到一个精神奕奕的二人转演员,穿着病服在病房里唱二人转。

如果没有后面的采访,我想我恐怕永远都不知道她患上的竟然是癌症。

听赵晓敏讲自己的心路历程,她的表情从微笑,到哽咽,到流泪,再回到微笑,这份坚强真的特别令人心疼,她却说“我自己平常的时候不会哭,只有在苦戏的时候才会真哭,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我比男人更坚强。

”她这句话在安慰别人,也在安慰自己,但是从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别人一句“你什么时候回来”,就能瞬间瓦解她的坚强外壳。

是啊,得了癌症,谁能不怕呢?

不过就是少让身边人担心,所故意表现出来的开心罢了。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其实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们都是因为热爱二人转才会去学习。

就算年纪大了又怎么样?

人生不就是乐在“折腾”嘛!

希望能多看到一些这样平凡、质朴的面孔,他们很真实,很动人,很美丽。

 6 ) 给寒地黑土的情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早上闲逛豆瓣,看到了一篇推荐这部纪录片的短文,讲的是东北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故事。

于是打开来看。

第一集中讲了跑山人徒手爬上高高的松树采松子和采冰人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用铁锹开冰运冰的故事,被震撼到了。

震撼于在工业如此发展的今天,还需靠手工去完成这两件事。

为何不可以站在地上用杆子钩子之类把松塔打下来呢?

为什么不能造一些小型机器人爬上树梢代替人工呢?

大型起重机械无法开进冰河中央,为何没有几台小型机械合力开冰呢?

我相信,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智慧是远超于我的,之所以还保持现在的方法,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和原因。

我们做科研搞技术的,可以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去钻研能够付诸生产、解放劳动力的工程技术,这大多是工程问题,还远未达到科学问题的深度和难度。

患了癌症的二人转演员努力把欢声笑语带给大家,“黑土硒都,春耕大捷”,下乡演出,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比那些“殿堂”艺术家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

“把我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让大家看不出来我是有病的人”,这就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健康心态。

刚好最近看了毛泽东选集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感这种来自人民又到人民中去的艺术家,是最难得的。

大似海上的打鱼人邵把头,80岁高龄,卸任前的最后一年,第一把却落空而归,打了一辈子鱼,头一次碰到空窝儿,他沮丧的表情令人心疼。

祭湖醒网仪式上, 上万斤的大胖鱼随网而出,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似乎也是在给邵把头一个完美的答卷。

割稻大王大油门,有个模特梦,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劳动人民的开心最为简单。

不需要华丽的衣服,不需要浓妆艳抹。

“你觉得我长得啥样?

我觉得我长得挺好。

”比赛虽未取得名次,但开心就好。

说实话,我觉得大油门就单单上台去像往常一样唠嗑,就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准要比她唱歌的效果好。

卖赵家大酱的酱人老赵。

没做好的大酱,宁愿扔掉也不愿意与好酱掺和着一块卖。

“做良心的食品,用口碑说话”。

黑土地上的宅男老丁,不抗倒伏、不抗病虫害的稻子,也坚持种植。

老母亲的菜园里一片绿油油。

儿子种了大片的有机白菜,丰收的季节去赶集“拉秋菜”。

“尽管如今食物不再匮乏,但人们依然留恋这样的生活方式,把一个冬天所需要的瓜果蔬菜,全部拉回家分类窖藏,这样,才算得上是安稳的日子。

”白菜屯里腌白菜,粉条屯里漏粉条。

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吃顿饺子,就是幸福。

“孝心不是等待,而是你就在我眼前。

”这一集相对比较平淡,却是让我最想流泪的一集。

老少马倌儿们以马为乐的田园生活,让人羡慕。

母女对于皮影戏的传承,让人感动。

这是一部充满了烟火气的纪录片,拍摄手法也很讲究,拍的很真实,很精彩,我很喜欢。

 7 ) 情怀

镜头调度充满艺术色彩《大地情书》的画面构图、取景角度和镜头调度,打破传统模式,在4k高清镜头下,上演视觉盛宴。

无论是层林尽染的森林,翠绿欲滴的稻田、热火朝天的劳作、白雪皑皑的呼兰河畔,还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沾满露珠的秧苗、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大地情书》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每一帧,每一个镜头都无比惊艳,让人心神向往,心旷神。

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电影大片的感觉。

 8 ) 电影美学下的乡土中国影像志

一直以来,贫穷、落后、伧俗是大众对农村难以消除的刻板印象,而近期在优酷上线的纪录片《大地情书》,则试图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将带着“土”气的、原生态的东北农村生活拍出了“高级感”。

该片以精巧的脚本、精心的摄影完成了一次美学意义上的创作,成功书写了一部颇具地域特色的乡土中国影像志。

在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生产生活场景中,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东北农村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如副标题“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所暗示的那样,该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农民的故事,而以黑土地为主语则在有意凸显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敬畏和谦卑,昭示着一种农村地区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态度。

该片的拍摄地是一片典型的农村大地——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绥化市,每期内容细分到该市的每一个县,以各县的特色生产活动或民间艺术为索引,挖掘一群平凡世界里的生活英雄,讲述十段令人百感交集的生活故事。

虽然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但该片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以奇观式的表达展示地域特色生产活动,以描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达到观众共鸣。

这使作品达到了猎奇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增加了文本的深度。

“跑山人”快速徒手攀上70米高的松树枝头采摘松果、采冰人站在极不稳定的漂浮的冰块上切割冰面……该片以一组堪称“危险动作”的生产活动开篇,以这些不为常人所熟知、又惊险刺激的奇观给观众带来记忆点,更突显了当地风土人情的地域性特征。

然而,该片没有用奇观统摄全片,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普通劳作与平凡人物的“陌生化”描摹上。

片中,无论是在辛苦劳动之余争当“大米模特”的农村姐妹,还是身患绝症依然义务演出的业余二人转演员,故事都在他们并不乐观的生活处境与一如既往的乐观性格之间找到了张力,以坚强生命对严酷环境的应答充实了故事的厚度。

从这些悲欣交集的平凡人生故事中,该片提炼出全人类共通的生命与情感体验。

由生与死、爱与恨、欢聚与别离这些文学艺术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将发生在遥远东北农村的故事,转换为普通观众根植于自身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

放大片中人物身上坚忍不拔、开朗乐观的人性美,与解说词中的“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相呼应。

该片的亮点并不局限于内容方面奇观式表达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平衡,电影美学的借鉴亦是一条不可不提的特征。

虽以农村农民为拍摄对象,但该片在摄影、脚本方面都营造出了电影的美感与格调。

在摄影方面,片中的一碗最为家常的猪肉炖粉条和一锅朴实无华的大酱炖鱼在“显微摄影”下,竟像顶级名厨手下的珍馐美馔,在大量网上评论中被拿来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媲美;航拍镜头下一望无际、湿润葱郁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以及大块大块色彩清新明亮的稻田,更被众多网友评论为有欧洲小镇的“既视感”。

在脚本方面,该片借鉴电影手法,给每一位主要人物都特别安排了几段以黑幕为背景、近景镜头的简短独白,并让人物在独白中进行自我介绍乃至才艺表演。

聚光灯下的人物面部特征及表情一览无遗,显得尤为真实生动。

除此之外,人物独白还扮演了类似“说书人”的角色用来推动叙事,在讲到关键情节时随即切换到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

此外,一期中不同人物的独白还形成了幽默的对话,如第三期中先由主角毕家英自述“我先期不会(跳舞),后期我也会了,我也跳得挺好”,随即插入配角张英对她“无情的”揭穿:“她呀,确实跳得不咋的”,好似插科打诨,为朴实无华的农村影像平添趣味性。

还有一些设计精巧的桥段也让人过目难忘,如在第五期节目中,一场传统皮影戏落幕之后,演员们从幕后走出,安静、整齐地站成一排向台下深鞠一躬,而当镜头转向观众席的时候,成排的座椅上却空无一人。

这一“曲终人散尽”的桥段让观众的情绪仿佛经历了一场由惊诧到悲痛的过山车。

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技法,有效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拯救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曲艺这一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这些显然不是随意捕捉的镜头,而是在多方面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甚至可以说流露出了些许无伤大雅的“匠气”。

但是正因如此,使该片区别与一般的农村题材纪录片,脱离了令人兴致索然的普通新闻纪实类农村专题片的模子,而具备了较高的观赏性。

可以说,在保证了题材平民性的基础上,该片在审美方面并不“平民”,而是与《舌尖上的中国》类似,投向了一种更为“高级”的电影美学,一种“精致”的中产阶级审美范式。

一般而言,农村题材作品中的平民性,既意味着画风亲民、接地气,也可能是廉价、粗粝和不够“精致”的代名词。

而“精致”已经伴随我国剧烈的城市化进程而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审美关键词,是与“小镇青年”审美相区隔、构成都市中产阶级优越感的审美标签。

这造成了该题材在迎合市场需求方面的一个先天劣势,直接限制了它在资金和人才调度上的空间。

这一现象在多以市场需求、“用户思维”为导向的网络原创作品中尤为突出。

在近年来该题材的网络纪录片中,以完成“政治任务”为指向、平淡无味的宣教和生硬“摆拍”式的制作并不鲜见,它们不仅“作品”属性不足,网络关注度也一向低迷。

而《大地情书》一片在满足内容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之外,更具备深层次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颇具“高级感”的电影美学的借鉴使其拥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尊重了观众对于纪录片审美与文化的需求,成为了一部真正好看的“作品”。

近年来,《乡村里的中国》(2013年)《记住乡愁》(2015年)《了不起的村落》(2017年)等农村题材纪录片都在努力调校乡土中国作为“文化乡愁”的内涵和外延,使其不再用来指涉愚昧与文明、先进与落后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而趋于将乡村形象塑造为带有道德与生态乌托邦性质的文化景观,来帮助医治高速工业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人们精神与生态环境的危机与阵痛,同时 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 为塑造民族认同感提供新的文化资源。

而《大地情书》的精神指归正与这些前作类似,同样遵循着正面文化景观的思路,为乡土中国塑造了道德良善、生态健康的面孔。

同时,也在美学层面为同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9 ) 了不起的东方美

乡土美风物美东方美——《大地情书》影像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借助电影美学,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脱贫攻坚”等重大社会关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段感人故事,光影之隙自然流露出的风景美、物产美、文化美、人性美、乡土美、城市美、东方美,令人美在心里、爱在细处。

这部充满地域特色影像既是写给中华大地的影像情书,亦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影像情书,入选“情书”的地域、风物是亟待被国内外深度认识的代表。

 10 ) 所有的故事,都是写给大地最美的情书

大东北在我眼里,一直以来都是很遥远很寒冷的北方,所有关于东北人的认知,都是源自于哈尔滨开往海南的那列火车,每年寒暑假往返老家,在车上都能遇见,身材高大,不爱洗澡,无论男女性格都是大大咧咧,广东人对他们有个颇带歧视的称呼:捞仔,这是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

崇山峻岭和蜿蜒河流养活了黑土地上的人们,银装素裹的冰面和一望无际的林海很是新鲜,镜头下的十个普通人的故事,虽然生活习性迥异口音陌生,但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乡村生活总是以它最质朴最真实的一面感动着人们,人们遵循简单的道理,为改善生活而努力。

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憎恶,但所有对平凡生活的真挚热爱,并没有什么不同,东北人粗犷豪爽的性格之下,也拥有这份细腻的情感。

冬去春来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间冷暖交替,人们和所有生命体一样,在肥沃土地的大方馈赠之下,渺小而平凡却又努力倔强地生活着,书写一些消逝在微风里的故事,只有大地在安静的聆听,这是他们之间美好的情书。

PS:私以为松花江的镜头,背景音乐应该配上李健的《松花江》。

《大地情书》短评

一举改变了对东北的刻板印象,那里有勤劳质朴的种地人:插秧不过6月,种地还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花最多的精力汗水种高品质的稻米。有坚忍淳朴的打冰人:那厚厚的冰层,瞬间结冰的裂缝,拼命拉冰上岸的纯粹人力劳动。那打鱼人:用满网的鱼宣告了打鱼生涯最后的辉煌。大酱人:严守高品质酱料的稳定出品,用诚信打造品牌。松塔人:用生命换取高处的松塔。皮影人:女儿接手母亲的传承。二人转:一群病人给健康人带去欢笑的同时也疗愈自己。一个个生动活泼开朗乐观,结果就是准备去找绥化大米尝尝。

9分钟前
  • 细菌
  • 还行

东北人喳喳呼呼的,爱吹牛,将排面,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种坚韧豁达。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没觉的现在东北哪不好,家就是家,东北就是东北。

13分钟前
  • 我不是萝卜仙儿
  • 力荐

我和我妈:想去绥化!

16分钟前
  • Ricky
  • 力荐

「我们普通人生活得普通一点,就挺好的。」

18分钟前
  • 李美丽
  • 还行

真的好看。和《中国人的活法》一样,不追求刻画完美的人生,也没有一味向观众传递励志的鸡汤,真实地展现我们朴素的生活状态——泥沙俱下,仍然有攀越高山的心境和精神,才是国人的生活。

20分钟前
  • 见我U盘了没
  • 力荐

看预告片我就想哭了,但是正片内容没那么好,只有前两集质量还算过关。脚本语言有的地方过于生硬,有刻意营造悬念之嫌。着眼小人物是很好,但采访不够深入,拍着拍着主题就失焦了。多好的素材用成这样了呢,急得我抓耳挠腮摸不到头脑。

21分钟前
  • 艾大荀
  • 还行

不是东北人 看的比较迷糊 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24分钟前
  • 只为你而来
  • 推荐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感叹大家对纪录片的容忍度真高。这部纪录片带有央视纪录片明显的套路感,起承转合都有迹可循,前三集不错,后两集明显言之无物有点无聊。但是第一集拉冰块的那里,拉了冰块,可它还是掉进了水里,那一下大家的表情捕捉的很好,拍出了深深的叹息感,比起文案,影响表达力着实不错,但也有拍宣传片和广告的痕迹,人物与自然也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好,刻画的不够深。

25分钟前
  • 소정
  • 还行

啊啊啊!!!我的家乡太棒了!!!

26分钟前
  • 張肆囍
  • 力荐

优酷

30分钟前
  • 豆友57908157
  • 力荐

摄影不错

34分钟前
  • 小蒋不素小蒋
  • 还行

关于东北的故事

35分钟前
  • 卷卷
  • 还行

画面很美,正能量,三观正。前几集很震撼,后面弱了点。

36分钟前
  • 十七少
  • 推荐

2.5

41分钟前
  • lam333
  • 较差

27。不是东北人看着也很感动。广袤的东北大地滋养了坚韧、乐观的一群人。

45分钟前
  • 远山
  • 还行

奔着了解东北乡俗的目的去的,但是也收效甚微。都是现代化的东西了,歌颂小人物也不是很成功,不够深刻,故事很平。

50分钟前
  • 豆子
  • 还行

去过东北,只欣赏了冬天的景观。原来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是比自然风光更值得关注的风景。希望疫情早日放过这片黑土地和黑土地上的人们。

54分钟前
  • 须臾
  • 力荐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回不去的故乡

57分钟前
  • 小刺儿
  • 力荐

感谢带我认识不一样的大东北

1小时前
  • 一人一口小面包
  • 力荐

谁能知道,我看个纪录片看的一顿哭。回不去东北,最想念的东北

1小时前
  • glow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