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第三季第三集第四集# 大概这个年代已经很少有编剧敢像这个编剧一样探讨基督教信仰的问题了吧。
前两季那个荷尔蒙爆裂,天天给女王戴绿帽的飞利浦亲王似乎终于青春期结束了。
对比飞利浦和爱德华八世可以得出结论,男人没有好色不好色之分,只有会选老婆和不会选老婆之分。
选对了老婆,即使做不了国王,他还是白金汉宫的男主人。
看到老婆15年没有涨工资,飞利浦那个着急啊,上蹿下跳暗示人民,我都打不了马球啦,我家得节约开支啦……揭不开锅的人民一顿暴笑。
然后聪明的飞利浦另辟蹊径,找了BBC来拍皇室纪录片,要人民知道你们供养的皇室绝对是提供了物超所值的服务。
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把皇室的神秘感全部破坏。
没想到在这个故事里编剧竟然夹带了另一条线索,就是飞利浦的母亲,爱丽丝公主的故事线。
第三集开场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希腊,一个揭不开锅的修道院,手指夹着一只烟的修女跟珠宝商讨价还价,为的是一块巨大的锡兰蓝宝石。
珠宝商报了警,说修女可能是珠宝大盗,没想到警察却说,“她是一位真正的公主,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女,她的儿子是英国女王的丈夫!
” 没错,这就是女王婆婆的开场,霸气开挂!
因为战乱,伊丽莎白接婆婆来白金汉宫,飞利浦激烈反对,因为他知道妈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爱丽丝公主穿着道袍,被接到白金汉宫,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俗,也没有没落贵族的装,她有的只是神儿女的尊贵—-对女王的好意表示感谢,对从未谋面的安妮公主只有祖母的亲昵,对迟迟不肯露面的亲儿子只有理解和包容。
挽救皇室颜面的人最后竟然是这位被飞利浦亲王避之不及的精神病母亲。
卫报记者采访了偶遇的爱丽丝公主,得知她年轻时候因为耳聋被误以为精神病,在进行过电击等各种残忍的治疗后,还能用宽容原谅了整个世界,在战火纷飞的希腊做一个平凡的修女,救助穷人后,不禁感慨,这才是皇室的至宝!
飞利浦看完报纸,后悔万分,跑到母亲的卧室请求原谅,母亲问他,“你的信仰如何?
你还是要有信仰啊,这样对你好!
”即使看着自己宛如天使的母亲,飞利浦都还没有理解信仰的力量。
即使有一个信仰强大的母亲,飞利浦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信仰。
他和女王每周去教会,他问女王为什么要做这种重复无聊的事情?
女王说,检讨一个星期的过失,预备下一个星期的挑战。
是的,这是一句实话,教堂就是加油站。
可是,油箱的门不开,上帝也没有办法给你加油。
痛苦的飞利浦一直觉得老牧师太无趣,贴心的老婆就给他换了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新牧师。
新牧师上任,提出想用一处王室的空城堡做职业瓶颈期的牧师的聚会所。
飞利浦非常不屑,但是也同意了,可也免不了去莅临指导的时候大大地讽刺了一下卡壳牧师们“你们就是做得太少,想得太多!
多出去干干活儿就好了!
”体育狂人飞利浦此时正经历了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月,他看着电视转播,羡慕不已,觉得这些去过月球的人一定就是他信仰问题的答案,于是利用自己的身份跟来白金汉宫出访的宇航员约了15分钟的私聊。
当飞利浦内心澎湃地准备了个把问题企图从宇航员口中听到答案时,他却失望的发现,这些宇航员人虽然去过月球,但是心依然没有离开过胸腔。
登月,一件人类历史上那么重大的事情,在宇航员心里只有“按照清单打勾”这一个印象,月球的美根本不能平复吵闹的水冷却机发出的噪音对他们的搅扰。
飞利浦想知道去过月球什么滋味,宇航员只好奇住在白金汉宫什么感受。
无尽的失望终于让骄傲的飞利浦放下了“自推式努力”,他来到牧师们中间,谦卑地坦白了自己的空虚和迷茫,想起来母亲问他信仰如何了,坦诚地向上帝祈求,“Help!
I need Help!”
看完《王冠》第三季第五集其实就有点感慨了,英雄迟暮的蒙巴顿勋爵深情朗诵吉卜林《曼德勒之路》,在高度民主化政体下几乎不可能的一次军事政变的假想破灭……到了第六集,查尔斯体会到普通家庭的温情之后迈向母亲房间的一次尝试,结果换来的是更深的失望……最广受好评的第七集,菲利普深夜一个人看登月的激动,对人类共同体面向未知世界迈向一小步的感慨,对宇航员的无限崇拜在和他们的会面中发现对方也是如自己这些傀儡一样按部就班例行公事的普通人之后而灰飞烟灭。
科学与信仰,亲王的中年危机等话题被一种普遍的迷失与孤独感奇妙融合在了一起……这样一部讲述英国王室、历史、政治的英剧竟然从三个身居高位,身处老年、青年、中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角色刻画出人类深刻而普遍的孤独。
看到豆瓣上都在感同身受的讨论第七集,也算是一种宽慰。
(第四集巴腾堡的爱丽丝公主那集也相当不错)摘抄第六集中的台词:“一位国王之血肉做成的头颅上面箍著一顶空洞的王冠就在那王冠之中死神设立了他的朝廷小丑就坐在那里对著他的威仪嘲弄对著他的排场狞笑准许他一个短暂的时期一个小小的场面,让他称孤道寡受人畏惧,以脸色杀人给他灌输自私自负的幻想使他生起妄念,以为这血肉之躯乃铜墙铁壁一般牢不可破国王这样胡思乱想之际,死神终于到来用一根小针,在那铜墙铁壁上戳一个孔就算完了戴上你们的帽子不要用这么恭敬的样子来讥笑一个血肉做的人抛弃恭敬 惯例 仪式和礼节你们是一直错认了我我和你们一样 吃面包为生同样感觉贫穷 苦痛 需要朋友有此种种你们如何可以对我说我是一位国王呢?” ——节选自《理查三世》
看完了全部三季,无比期待第四季,虽然对第三季换演员这件事耿耿于怀,但也许是为了化妆师不用每一集把年轻的演员们画成中年人吧,或者因为前两集的优秀,想启用老戏骨们让这部剧再上个台阶。
我不喜欢八卦,但这部剧绝不是低劣的皇室八卦,他让百年来出现在英国皇室里的一个个成员生动的呈现在眼前,由历史课本里的封号和功绩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伊丽莎白女王从刚刚即位时的无知天真少女一步步努力成长为一代君王。
第一次见首相,她面对的是一生功绩显赫的丘吉尔,丘吉尔给予她建议。
直到后来,女王第一次学会说服首相,她找出了少年时代的宪政笔记,这是只有王位继承人才可以学习的课程,她给她对面的老人上了关于信任的一课,从这里开始Lilibet终于成为了queen Elizeberth。
伊丽莎白的使命从她父亲被迫即位那一天起就已经被定义了,从那天起不管她是否愿意,是否适合,她都要成为未来的女王,她不同于皇室的其他成员甚至是其他继承人,从不任性,在女王这一人生角色里隐藏了自我,尽忠职守地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玛格丽特公主是我的新晋女神,但她和查尔斯还有维多利亚女皇的女儿louisa一样都爱上了被皇室认为不该爱的人。
玛格丽塔公主的汤森不断被派往国外,直到公主收到汤森订婚的信函之后自己也嫁给了花心摄影师,这是她一生的悲剧。
查尔斯把卡米拉视为这一生的真爱坚决不能失去的人,哪怕失去一次都不行。
可卡米拉嫁给了安德鲁,查尔斯同样是被派到海外。
Louisa爱上了自己的老师,老师被解雇,后来Louisa在维多利亚女皇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男同性恋。
生在皇家,好像含着金汤匙长大,可这照片背后的人有着好多普通人没有的无奈。
若干年后人到中年的玛格丽特公主和摄影师丈夫访问美国,用她后半生最擅长的轰趴搞定了美国总统,那个比赛说黄段子的片段和片头汤森和玛格丽特父亲比赛说黄段子的片段呼应,竟让人感叹,我们最终还是活成了我们爱过的人的样子。
许多好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却历经苦难,菲利普亲王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他的姐姐在他少年时死于空难,他被送到苏格兰一间类似魔鬼集训营的学校接受训练,正因为这一段经历使他自己觉得受益良多,他也决定将查尔斯送往这个学校,而不是让查尔斯穿着考究的西装到离家几步远的伊顿公学上学。
被人诟病的退位国王爱德华八世,在这部剧里却看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他爱情的忠贞不渝。
虽然对卡斯再无期待,可是无比期待第四季关于黛安娜的故事。
黛安娜死于1997年发生在巴黎的车祸,起因是狗仔队追她的车。
在她死后伦敦市民不约而同的来到白金汉宫,在门前摆放花束,花束多到警卫没办法正常换班。
为她举行葬礼的那天,同样是英国民众自发的走出家门静默的站立在她棺木经过的街道两旁为她送行,从威斯敏斯特教堂到Spenser家族私宅的距离有124公里,可人们还是自发的出现在道路两旁向送葬的车辆扔鲜花,希望给她最后的祝福。
甚至在今天的白金汉宫门前地面上,当年曾经堆摆满花束的地方,我仍然发现了一个铜牌,无数到访的游客趴在地上拍这块牌子,看到上面写的话,心在那一刻沉了一下。
这一切让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是什么让这样一位出身不甚显赫,离婚了的王妃拥有如此高的社会声望。
希望在第四季里能够得到答案。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 《王冠》第三季,水准一如既往在线,海伦娜原来演的不是女王,而是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啊,人物性格上更合适了(特立独行,魅力十足同时又过于有个性)。
最后一集女王银禧(登基25周年)纪念仪式在即,姐妹俩的对话太真相了:君主制就是这样,他们要做的就是粉饰太平,他们不能崩坏,否则就是一整个塌陷。
女王在剧里的形象就是稳重克己,默默承受一切,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家庭层面,国家层面一方面当好道具工具人,一方面在政府(也总是濒临崩溃)需要的时候做支持;家庭层面,默默给那些喜欢动不动搞事情的家庭成员收拾残局(什么叔叔为了女人放弃王位导致父王走后小小年纪的她就要扛大旗啦,什么丈夫的情人风波啦,什么妹妹过于调皮捣蛋啦,什么表亲要篡政夺权啦,什么儿子过于软弱要步叔叔后尘啦等等等)。
到第三季结尾,首相威尔逊因阿尔兹海默要退位了,那已经是伊丽莎白二世历经的第七任首相(搓搓小手等待女王和Iron Lady同屏),真是铁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啊。
女王去世之后,不知道这一集结尾的话会不会一语成谶[并不简单],但是绝对算得上一个大的历史节点了,这几年真是天天见证历史。
英国又迎来一位新首相,行事风格长相都有点像隔壁川大叔的鲍里斯。
为了等着与这位首相见第一面并宣布任命,女王不得不推迟今年去苏格兰巴尔莫拉城堡的度假。
作为一个剧迷,看到这条消息,首先想到的是那部描写这位超长待机、号称“活化石”的现任英王的电视剧《王冠》。
第一季是2016年十一月份播出,第二季是2017年的十二月,都赶在圣诞节之前。
以此预测,今年秋天一定能看到这部《王冠》的第三季。
《王冠》第三、四季的时间跨度是1964-1976年,第三季主要聚焦1964-70这几年。
根据这个时间段,本季可能出现与以下内容相关情节:1964-70年,首相Harold Wilson,比女王大十岁。
1969年美国的Apollo 11登月计划。
玛格丽特公主离婚。
卡米拉将在第三季末出现。
1964年Edward王子出生。
1969年查尔斯王子加冕成为威尔士王子。
第二季重要事件回顾:一、以苏伊士运河危机开场。
这场危机是当时首相安东尼-伊登下台的直接原因。
二、国防大臣Profumo艳闻事件。
剧中强烈暗示菲利普亲王与此事有关联。
三、玛格丽特公主与摄影师的婚姻。
历史上的玛格丽特公主对其性取向有所怀疑,但剧中直接露骨地表现了出来。
四、菲利普亲王的首席私人秘书Parker夫妇离婚。
剧中Parker写了许多关于菲利普亲王在外巡游时调情的信,导致王室丑闻,实际上这些信并不存在。
五、美国传教士Graham到英国。
女王为其理念所吸引。
六、Lord Altrincham在电视讲话中批评王室,因此被观众掴脸。
此后王室开始接近平民,开放王宫让民众参观,女王也有了第一次电视转播的圣诞演讲。
七、菲利普亲王坚持把查尔斯王子送到苏格兰的高登斯顿学样。
据说女王因此剧情震怒,因为该剧把菲利普塑造成一个不关心孩子的父亲形象,与事实不符。
差点叫停(thankfully no)。
八、肯尼迪夫妇到访。
女王与第一夫人之间的剧情都是基于猜测或流言。
九、爱德华八世夫妇与纳粹的关系。
十、女王为了地缘政治与一位非洲黑人总统跳狐步舞,朝野上下各种言论。
十一、关于菲利普不忠的各种剧情,史上并无实证。
第一季重要剧情回顾:一、乔治六世去世,女王即位,祖母玛丽王后必须向年轻的孙女行屈膝礼。
二、玛格丽特公主与国王侍卫Peter私下有恋情,与当年的爱德华八世情形类似:要么放弃王室头衔与平民结婚,要么一刀两断。
三、丘吉尔的画像。
“一个松垮可怜的糟老头子”。
四、1952年,由于空气污染和无风天气造成的伦敦大雾。
最初没有引起首相丘吉尔的重视,导致他的迷妹秘书死去。
女王差点解他的职。
五、丘吉尔中风,但对女王隐瞒的身体状况。
最终年轻的女王给衰老的首相上了一堂关于“忠诚与背叛”的课。
六、暗示女王与发小Porchie的不寻常关系。
以女王对菲利普说:“你是我唯一爱过的人。
你能看着我的眼睛,说同样的话吗?
”而结束。
七、加冕。
先是回忆父亲乔治六世加冕前试戴王冠的情形,然后剪辑到年轻的女王加冕前夜。
八、玛特丽特公主最终与Peter分手。
九、关于加冕日是否要亲王下跪,女王与亲王的争吵。
-你到底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女王?
Are you my wife or my queen? -I'm both. -Can you make an exception for me? -No!
这集拍的是亲王的中年危机。
“人活到了某个时间,总觉得在无形中触碰了上限,你发现这辈子只能这样了。
”当菲利普亲王意识到自己也处在同样的处境之中时,他开始改变自己,努力地想去抓住些什么。
他不再去教堂听牧师布道,取而代之的是不停的运动,拒绝自己已经到达上限的事实。
彼时恰好遇上人类第一次发射火箭到月球,白金汉宫里,所有人都屏息看着电视里的宇航员迈出人类在月球表面的第一步。
菲利普亲王也在其中,他守着电视,对火箭的一举一动入神地看着,心里涌起一阵激动澎湃。
女王告诉亲王,三个宇航员有机会访问白金汉宫,一向不问政事的亲王破天荒的请求给自己和宇航员一些独处的时间,他小心翼翼的在纸上写了很多问题。
“当你们在月球上的时候,你们在想什么?”宇航员坐在他对面,回答他“我们忙着检查每一步操作流程,没有太多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月球上的风景不错。
”“仅此而已吗?”“还有冷却机的声音太吵了。
”菲利普亲王兴奋的表情一下子变的失望。
他并没有从宇航员那里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他又一次回到牧师的交流会,一群中年牧师聚在一起讨论中年危机,以前的他从不屑于参加这种活动,认为这些人总是在无病呻吟。
他和牧师们说道:
去过月球的三个年轻宇航员,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人类在月球着落的意义到底有多神圣和浪漫。
而陷入中年危机的菲利普亲王,却发现自己一直所缺失的信仰,并不在遥远的月球上,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虽然这一集里剧情并没有跌宕起伏,只是很缓慢的讲述着一件很平淡的事情。
但是蕴含的道理通过台词娓娓道来。
这一集里,亲王有大量的特写和独白,仿佛是在自言自语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并不需要我们去外太空寻找。
心中所念才是迷茫人生的解答。
文/曼佳《王冠》第三季中,女王四十多岁了,第一个孩子查尔斯王子都已经上大学了。
抛出他们的特殊的职业背景,因为故事的确具有共性,我们就依然当一个普通家庭中的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亲戚们之间的各种微妙关系的故事来看,其实也就很有趣。
这一季中,重点不在放在女王登基后适应王权的过程,和第一个十年婚姻中男女双方互相角力的斗争中,事业已经陷入到稳定,婚姻已经过了蠢蠢欲动的折腾期,对于中年人来说,下一步折腾的重点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婚姻等等。
所以这一季的重点是查尔斯王子。
在第一季中,菲利普曾经对伊丽莎白评价过他们的两个大孩子:这两个孩子个性反了反,儿子像女儿,女儿像儿子。
这里我们看出查尔斯王子的确是内向羞涩的,而安妮公主反而更加敢作敢为一些,这些在后面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更加是表现得比较明显了。
查尔斯王子吧,从幼年时代,他的老爹,也就是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其实打算按照自己成长的硬汉标准来磨砺他,只不过这块料不是那块料,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所以即使培养的路径一样,也是无济于事的。
在第二季中那个可怜的的在学校受尽折磨的查尔斯,其实在他父亲看起来真的是让人尴尬地差劲,总之他的表现很差强人意,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其实也没啥自信,整天看他的那张一点都无法自信,别别扭扭的脸,估计他的父母亲都是内心在打鼓:这样的人真能成为未来的国王吗?不管如何,既然这是他的命,那么还得按照这个方向来培养。
首先培养他做威尔士亲王,力求能安定那里的有点爆发的民族情绪,所以希望他被授勋的时候能够用威尔士语言来演讲。
当然就把他送到威尔士,在当地的一个大学随从一个最著名的威尔士语言学家学威尔士语。
这个老师其实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开始不想收留这个学生,最后还是迫于官威不得不收下。
也没特别打算好好教他,看他还算谦逊努力,不招人烦,更多是看这个挂着头衔的王子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把他带到自己家吃饭。
没想到王子看到老师夫妻俩送自己儿子上床睡觉的场景被产生触动,仿佛他从未这样被父母用心对待过,老师觉得他其实也很可怜,从而情感上更加靠近了他一些。
从这个微妙的场景中,真的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王室父母和子女之间疏离的关系,父母有很多公务,而后者有很多保姆,他们之间更多的只是血缘上的关系,缺乏平常父母子女之间的陪伴和交流, 所以两者之间的感情其实可以想象是乏善可陈的,子女见母亲大人竟然需要向随从的大臣预约。
而他也知道,他将继承自己母亲的王位,似乎有篡位的那种感觉,而母亲内心也觉得奇怪,似乎儿子等着自己的位置,终有那么一天,也许在盼望着她的死亡。
所以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母子关系更像是君臣关系,甚至于更加尴尬。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查尔斯王子,本来是内向怯懦的,后天的教育中也并没有能让他改头换面,所以在他的青年时代,他很需要有一种力量能够鼓励他支持他。
这时候他遇到了阳光四射的女孩卡米拉,他爱上了她,虽然她的爱人不止一个人。
王室开始也觉得他只是需要一些爱的教育,所以听之任之,等到他们发现他真的想娶卡米拉的时候,鉴于卡米拉本身的情史不清不楚,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所以王室联合起来用这样那样的办法破坏他们之间的感情,比如调离他去很远的地方当差,甚至用王室的力量促使卡米拉嫁给了她当时另一个爱的男子,这样查尔斯就相对来说安全了。
查尔斯王子即使非常怯懦,虽然也努力争取他的爱情,但是他本性还是不够强大,即使他一直崇拜自己的那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那个著名的伯伯爱德华八世,但是他也依然并没有到能有勇气抛弃一切现在的地位而和卡米拉在一起的用气,卡米拉也没有给他这样的自信,她依然爱着另外一个人。
所以第三季结束的时候,查尔斯王子痛失自己的最爱,他依然只能是王室的一颗重要的不能出错的棋子。
在查尔斯当时看起来,加上辛普森夫人怨恨地教唆,他的那些亲人其实未必会真正考虑他的感受,他们虽然血缘上是家人,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下命令的方式来让他完成的,其实容不得他有什么意见和想法。
所以从正常人的情绪上来推论,彼时看起来不得不听话的查尔斯王子,也未必没有爆发的那一天,他暂时只是消极地服从。
说完青年男子,再说中年男子,这就是查尔斯王子的老爹菲利普亲王,四十多岁的男人,上一季也经历了很多莺莺燕燕的事情而给王室造成的麻烦,十多年过去了,也许是认命了,也许是男性的荷尔蒙下降终于消停了,不再有男女关系,婚姻上的那么多尖锐的东西需要解决。
不折腾感情和婚姻了,那么男人还能干点什么呢?
事业?
他的事业就是作为王室成员访问啊、到处剪彩,成为他以前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作秀的男人。
他在精神上陷入到了苦闷时期,他想要追求突破。
当时正是美国第一次登月计划成功的时期,亿万观众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壮观时刻。
菲利普亲王热血澎湃,羡慕宇航员一样飞到外太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从另外一个视觉看待世界,也重新看待理想和信仰。
期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一集,一群中年的牧师在他家空出的一个大房子里聚集谈论分析精神和灵魂,力求让大家能走出中年精神和事业上的困境。
王室主牧师邀请他参加的时候,他开始还是装模作样的,虽然几个中年牧师关于精神困境的发言其实击中了他的心事,他却嘲笑说:你们在这里空谈什么,去做一些什么,比如像宇航员一样,做点什么,就不会这么无聊了。
他以为精神的空虚,是因为行为的无力造成的,如果有积极的行动,就不会让精神陷入到虚妄之中。
作为王室成员,菲利普亲王终于有机会能私下见到美国登月计划的几个宇航员英雄,原来他们只是几个小青年,竟然还都在咳嗽中,原来不是铜墙铁壁的外星人体质?
问他们怎么能做到那些非凡人不能想象的壮举的,他们回答只不过严格按照训练程序来进行而已,这都是流程早都安排好的并没有什么个人的行为。
问他们站在月球上看到如此不同的景象的时候他们想到了什么,他希望能听到震耳发聩的一些东西,然而这几个宇航员说闭上眼睛只听到那个飞船外挂的水冷器轰隆隆的声音。
然后他们反问亲王一些问题,你这房子到底有多大啊,你作为著名的男人会怎么怎么的,一些八卦的话题,完全就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的平凡人。
菲利普亲王突然觉得很失望,以为登上太空的都是英雄,而他们原来不过是照章办事的普通人,只是职业不同,并没有什么非凡的地方。
所以他重新回到中年牧师们的茶话会上,真心地发出了呼唤:HELP HELP!
他自己陷入到了中年人的精神上的困境,需要得到帮助。
所以呢,显赫如这世界上之一最有权势地位,没有金钱和下岗忧患的中年男人,也依然会陷入到中年危机中。
更何况我们普通凡人,情感金钱工作未必都在不稳定状态中,或者即使在稳定状态中,也陷入到边际效应递减的怪圈中,即使我们在同一事件上付出再多,而我们得到的好的感应越来越少,甚至少到没有,我们该怎么办?
电视剧中只说亲王和睿智的牧师成为了一生的好朋友,他们在精神和哲学上一直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相信这给了他们力量。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从外面得到的力量和支持总归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的行动力是有限的,即使如宇航员,这是人类走得最远行动力最强的人,在其他很多力量的帮助下他们才能做那么一点既定的事情的。
因此能拯救自己的恐怕还是自己,而且得向内需求答案,从精神层面,哲学上,搞清楚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找到自己的精神立足点,这样才能走出瓶颈,精神上去到广阔天地。
人的脚能丈量的土地总是有限的,人的双眼能看到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然而只有精神和心灵,才可以无限飞奔,无穷无尽。
我当时看到这一季中关于中年的困境,心想于我心有戚戚焉,无论中外无论 富贵平凡,这都是很难逃脱的啊。
再看到一个朋友发圈说: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萨特。
刚好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向内探索,做自己的好朋友,你不会感到寂寞,更不会觉得无聊。
说完中年男人,这一季的另外一个老年男人,就是著名的爱德华八十,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这个人看起来是个非常矛盾的人。
如果他真的是因为美人而舍弃了自己的王位,他口口声声说他们的爱情很完美,他从没后悔过。
他真的没有后悔过吗?
很难让人相信。
他流亡在法国的城堡里,简直就是一个王室博物馆,他在里面保留了很多他上台时候的一些物证,并且不失时机地向来访的人展示这些物件,也回顾他当政时候的一些故事和感想,而且他也一直力求回到王室的大家庭里来,甚至希望能出山当个外交官啥的,虽然后来都没有成功,他就这么从壮年退位,然后几十年一直与英国王室之间保持着很尴尬的关系,甚至被王室下令没有命令不许回到英国,算是一个彻底的流亡者了。
甚至到最后弥留之际,他还是要等到女王亲临并给他作出了尚且认可的盖棺定论,他才终于放下所有的心思终于安息。
所以这世界上到处都存在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也有很多出去的人想进来的。
作为一个男人,或许真的很难因为自己的爱情而让自己彻底满足的,所以爱德华八世才一直那么津津乐道自己曾经的权势地位。
然而放弃后,只能用所谓的圆满的爱情安慰自己绝不后悔,一遍一遍地提及恐怕就是为了强化自己的这种信念吧。
看得出英国人对于这个辛普森夫人并不怎么友好,对这个把他们曾经的国王迷得放弃江山的女人情绪上有很多愤懑,所以第三季中描写她是一个整容怪,是黑寡妇,后来出现的面容也着实让人看着有些惊悚。
但是这样的结局,不到一定的时期又怎么能体会得到呢?
就比如这个时期的查尔斯王子,一直觉得这个伯伯是自己的偶像,为了追寻自己的爱情而放弃这大英的江山,是了不起的壮举,所以他内心觉得他其实就是年轻时候的爱德华八世,他也会按照伯伯的道路为了爱情而坚持自我的主张的。
而这个伯伯当然不会和自己的侄子谈论自己的失落的,这简直是人之常情,因为这样就显得自己曾经的放弃非常地愚蠢,这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其实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既然客观事实已经不能改变,还不如改变自己的主观想法,让感觉好一点。
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上来说,还真的是那么回事。
年轻人嘛,当然总是只能看到眼前的那些东西,以为爱情很强大,总以为某个女人就是自己的ONLY one ,自己最想要的一切和未来。
尤其查尔斯王子这样的,他一生只有一种事业需要自己承当,但是当自己的事业遥遥无期的时候,或者爱情就是拯救自己的最切实际的东西了。
再加上生性懦弱,他的确需要一个强大的有指引能力的人,来帮他实现自己的人生。
所以这一季的主角其实是男人们,从青年男人查尔斯,中年男人菲利普,老年男人爱德华八世,各有各的困境,青年时候的患得患失,中年时期的百无聊赖,老年时候的寂寞不甘,看起来是三个人的困境,其实连接起来就是一个男人的不同时期的困境。
第五集,想给一百颗星,想知道中间关于政变的五个条件是编剧自己总结出来的吗?
感觉好有道理的样子!
真的一集好剧不需要太多台词就表达出来太多内容,关于那个年代全世界都徘徊在意识形态边缘上的形势,女王这个没有政治实权但是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无论是被胁迫还是出于对民主体制的信心,是如何左右英国局势甚至影响到全世界的,并且这种情况为什么能且仅能发生在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关于无论是从爱丽丝公主多年的颠沛流离,还是蒙巴顿爵士对英国的效忠,或是之前菲利普为王室录纪录片,都是国破家亡的王室成员如何立足于世,特别是最后爱丽丝和迪基的会面,悲怆似乎都要镜头里冒出来,关于女王本身像每个人一样也向往着自己梦想着的却永远也不可能过上的生活,女王单独和波切在一起时表现出的无奈,但也是最后和菲利普的吻过后甜甜笑的像少女一样,许多年前选择的婚姻如今仍然深爱着的坚定。
这一集五十分钟虽然台词很少但表达的内容太充实了,女王身为国家形象身负的使命,身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向往与无奈,还有当时整个世界的变革与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被战争和自身固有的政治体制一点点消磨的不可逆转的衰退都表达的分毫不差。
真是值一百颗星的一集。
这一季横跨14年,从1964年威尔逊成为首相为开始,到1977年女王登基25周年结束。
第一集 OLDING片名是英国新首相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的代号,曾被怀疑是KGB的间谍。
1964年,工党代表威尔逊在大选中赢得上一届保守党首相亚历克爵士(Sir Alec)。
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正式名称是保守与统一党(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俗称托利党(Tory Party),偏右政党,也是英国历史最悠久,英国下院第一大党。
辉格党(Whig)现在可指代自由党,辉格一词的来源是“驱赶牲畜的乡巴佬”(whiggamore),本来是歧视语,但后来约定俗成,辉格党员也乐于以此自称。
自由党(The Liberal Party)成立于1859年,曾与保守党并列两大政党,直至1922年被工党取代,成为第三大党。
到了1988年和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s)。
工党(Labour Party)是英国一个偏左政党,当时工党新首相威尔逊(Harold Wilson)的内阁成员大多为反皇派。
Harold Wilson大选获胜1965年,温斯顿·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去世。
丘吉尔国葬在当时还真发现了一位苏联间谍,安东尼·布兰特(Sir Anthony Blunt),女王的艺术品鉴定师,为了顾及MI5的颜面和英美之间的信任,这个消息一直到1979年被撒切尔发布。
第二集 MARGARETOLOGY片名是玛格丽特公主访美时的粉丝团名称。
1964年,越战(1955年-1975年)在约翰逊执政下进一步升级,英国在此时并没有施以援手。
第36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为此心怀不满,再加上他担心和肯尼迪的对比(此为剧情描述),就拒绝了白金汉宫的邀请,直接会见来美的玛格丽特公主。
1965年,玛格丽特公主去白宫参加了约翰逊招待的晚宴,也成功完成一场delicate外交。
当时英国深陷经济危机,有着八亿英镑的赤字,英镑不断被抛售贬值,很有可能违背IMF的承诺,急需来自美方的不少于十亿财政援助。
这一集格外好看,借亲王菲利普之口,讲了玛格丽特那样更为代表个人主义,迷人但也危险,而女王所代表的无趣的沉稳,才是这个国家的基石。
第三集 ABERFAN1965年10月,南威尔士的一个小村庄艾伯凡发生了一起矿难,一是因为煤矿山的高度超过数倍的规定,一是因为降雨造成塌陷。
这场灾难夺取了144人的生命,其中116名是儿童。
艾伯凡矿灾(Aberfan disaster)是一场发生于1966年10月21日的灾难性坍塌矿难。
发生地点位于英国南威尔士格拉摩根郡的艾伯凡镇(Aberfan)。
事故发生在当日早上约9时15分,第7垃圾场(Tip 7)废土堆因长时间受天雨而液化,并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崩塌并冲击艾伯凡镇,事件后来导致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甚至对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个人及管治威信成影响。
首相第一时间飞往事故现场第四集 BUBBIKINS1967年,希腊发生了军事政变,82岁的爱丽丝公主,菲利普的母亲,从雅典被接往白金汉宫。
爱丽丝公主,全名维多利亚·爱丽丝·伊丽莎白·尤丽叶·玛丽(Victoria Alice Elisabeth Julie Marie,1885年-1969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温莎城堡,是路易·蒙巴顿及其夫人维多利亚公主的长女。
她嫁给了希腊的安德烈阿斯王子,有四女一子,唯一的儿子就是菲利普亲王。
当时菲利普亲王在美国节目上哭穷说多年没有涨过工资了,然而王室的年度支出高达250万英镑,一下子引起了争议。
菲利普以为邀请BBC来拍一部他们“辛苦工作”的纪录片就会让纳税人觉得钱花得物有所值,反而迎来更多的批判。
而抨击力度最猛的卫报对爱丽丝公主的一篇报道算是为此转移了注意力。
菲利普最终去见母亲第五集 COUP英国经济一团糟,内阁恶评如潮,首相决定裁减国防费用,蒙巴特爵士(就是和查尔斯很亲近的Dickie)卸任。
王室看赛马1967年11月,为了削减财政赤字,工党政府只好将英镑贬值。
首相宣布贬值英镑威尔逊政府曾两度几乎被军事政变推翻,英国则差一点沦为军政府。
第一次阴谋发生在1968年,蒙巴顿牵涉到英国国内的一场政变传闻中。
路易斯·蒙巴顿于1900年出生于英国的温莎堡。
他是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路易斯·蒙巴顿亲王的二儿子,母亲是黑森-莱茵大公国的维多利亚公主。
他是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舅舅,他的姐姐就是爱丽丝公主。
蒙巴顿将军(菲利普的舅舅)而此时女王正在法国和美国学养马,得知消息后立刻回国slay,应该是三季目前女王最威风的一次。
女王在美国学习赛马管理第六集1969年7月,查尔斯作为威尔士王子在威尔士发表演讲,为此提前学习了三个月。
查尔斯在Wales演讲第七集1969年7月,美国登月成功。
菲利普陷入中年危机,与牧师们做了一番关于“行动力”和“信仰”的探讨。
查尔斯和女王一起看新闻第八集1970年,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成为首相,可惜在他任内的1972年的“血腥星期日”没有出现在剧情中。
1972年,温莎公爵在法国去世。
新首相Edward Heath上位第九集煤矿工人罢工,白金汉宫内都不得不开始点蜡烛。
女王与菲利普1947年结婚,到1972年庆祝25周年结婚纪念,因为10周年时是菲利普做了一段演讲,这次是她。
查尔斯王子被海军破格派任到海外,卡米拉结婚。
狗血的一点是,查尔斯的妹妹安妮曾和卡米拉的男友交往过。
第十集玛格丽特公主的婚姻开始产生裂痕,1973年结识了新欢一个青年设计师,1976年与丈夫正分居。
1974年,Edward Heath落选,Harold Wilson又重新成为首相,但在1976年因为患上了老年痴呆不得已只好辞职。
女王此时已经经历了6位首相。
女王(1926-)1952年即位,到1977年25周年。
《王冠》第二季影评:《王冠》背后,分集剧情介绍《王冠》第四季影评:《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1-2集《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3集世纪婚礼《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4-5集马岛战争《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6-8集《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9-10集《王冠》第五季预测:《王冠》第五季剧情预测同类影视推荐:不列颠历代英国君主影视作品
《王冠》这部剧简直是白芝浩(Walter Bagehot)《英国宪政》(The English Constitution)的最佳影视注解。
白芝浩在《英国宪政》一书中简洁明了地指出君主制得以存续的理由:君主制下,全民的目光都注视着行有趣之事的君主身上;而共和制下,人民的注意力则被分散到各个做着无聊俗务的官员身上。
只要人的感情胜于理性,君主制就会强盛,因为君主制唤起的是人们广泛的情感,而共和制唤起的则是人们的理性。
(To state the matter shortly, Royalty is a government in which the attention of the nation is concentrated on one person doing interesting actions. A Republic is a government in which that attention is divided between many, who are all doing uninteresting actions. Accordingly, so long as the human heart is strong and the human reason weak, Royalty will be strong because it appeals to diffused feeling, and Republics weak because they appeal to the understanding. )这似乎在暗示,当人类理性能够持续战胜情感时,君主制存续的情感基础将不复存在。
事实是,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水平的腾飞,受教育的民众也越来越多,可以说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理性在日益增强。
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了上世纪世界各国君主制的凋零。
然而,英国皇室留存了下来,为什么能够留存下来的原因从《王冠》这部剧中可以窥见一斑。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女王严守宪政精神和中立立场,不干预政党之争,不站队,或者简单来说,不作妖。
第一季中,伦敦严重雾霾,丘吉尔坚称是天灾而非人祸,怠于采取行动。
反对派发起不信任动议(motion of no confidence)。
蒙巴顿将军(Lord Mountbatten)也试图说服女王劝说年老的丘吉尔下台,让更年轻的副手上台。
此时登基不久的女王问私人秘书Tommy Lascelles(曾辅佐女王父亲乔治六世):“what are my responsibilities as head of state? What should I do? When it’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How far dare I go?”Tommy告诉女王,她的前任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遵循先例,不干预党争。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Different situations, different sovereigns.)。
决定权还在女王手中。
女王本来打算出手劝退丘吉尔,在御前会见的最后一刻还是选择了遵循先例,do nothing.后来女王跟祖母Queen Mary说:“It doesn’t feel right to do nothing as head of state.”Queen Mary:“It is exactly right. ”Queen Elizabeth:“Is it? But surely doing nothing is no job at all.”Queen Mary: “To do nothing is the hardest job of all. It requires every ounce of energy that we have. To be impartial is not natural, is not human. People always want us to smile or agree or frown or speak. And The minute we do, we have declared a position, a point of view. And It is the one thing as a royal family we are not entitled to do, which is why we have to hide these feelings, keep them to ourselves.”这个do nothing的君主哲学可能都困扰着每一任即位的君主,尤其当他们风华正茂,觉得自己可以一展宏图,有所作为。
王储查尔斯王子在授封为威尔士王子(Prince of Wales)时表达了对威尔士人民想要保留本民族文化、语言和自决的同情和共鸣,同样被王室被认为是不妥的。
认为自己不被倾听不被允许发声的查尔斯王子在质问女王时,女王向王子重复了祖母Queen Mary当年对她说的话:“Not having a voice is something all of us have to live with. We have all made sacrifices and suppressed who we are. Some portion of ourselves is always lost.”Prince Charles: “That is a choice.”Queen Elizabeth:“ It is not a choice. It is a duty.”女王除了教育自己的儿子,还教育自己的长辈。
第三季中,菲利普亲王的舅舅蒙巴顿将军与英国银行家等联合试图推翻工党政府时,询问女王:“Why are you protecting a man like Wilson?”Queen: “I am protecting the prime minister. I am protecting the Constitution. I am protecting democracy.”Lord Mountbatten: “But if the man at the heart of democracy threatens to destroy it, are we supposed to stand by and do nothing?”Queen: “Yes, doing nothing is exactly what we do. And bide our time. We wait for the people who vote them in to vote them out again, if that is indeed what they decide to do.”女王和蒙巴顿将军的这番交锋,也暗示了女王政治上的成熟,她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被身边人吹耳旁风,此时的她已经不需要再咨询自己的私人秘书,或是向长辈倒苦水,而是鲜明直接地教训了蒙巴顿将军。
Do nothing的政治智慧和保守正统的作风一次又一次地保护了英国脆弱的君主立宪制,比如爱德华七世的退位,但同时也压抑了王室成员的个性,甚至酿成个人悲剧,比如拆散玛格丽特公主与Townsend。
一些不近人情的做法旨在维护王室形象,但却让人们看到王权的冷酷无情,从而招致了不少批评和非议。
第三季中众人皆知的查尔斯王子的爱情故事想必将延续到第四季。
下一季中顺理成章登上舞台的戴安娜这朵英伦玫瑰将给本已脆弱的英国王室再一重击。
Prince Charles: “I have a voice.”Queen Elizabeth: “Let me let you into a secret. No one wants to hear it.”Prince Charles: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e country or my own family?”Queen Elizabeth: “no one.”正如第一季中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在为加冕仪式中亲王需不需要下跪一事争论时那样,女王从未忘记过自己是个妻子、母亲,但在此之前,她是个君主。
丘吉尔在登基不久的女王出访英联邦各国时交代她:“Never let them see that carrying the crown is often a burden. Let them look at you but let them see only the eternal.”然而,王冠之下何止永恒?
女王一直在负重前行。
戴着王冠的那个女人不再是Lilibeth,不是妻子,也不是母亲。
有几集好划水 过于追求单集故事从多个事件来写具体的一个人物
還是挺狠的
完全上了一个新台阶!比前两季好!
个人认为关于女王婆婆那一集是本季最精彩的一集。真正的贵族是不需要珠宝华富点缀的,而且无论富裕与否,心永远与有需要帮助的民众在一起。爱丽丝公主真的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
每个人都对colman充满期待,希望她能用演技弥补相貌的差距。演戏所必须的是不求“形像”,但求“神似”。很遗憾其它人都在淋漓尽致地模仿,而我始终看不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影子。自始至终是Olivia Colman那死气沉沉,毫不自然的表现。一星献给Tobias Menzies和Ben Daniels, 为他们所还原出人物的真实和优雅而感动
看过《王冠》第三季★★★★★ 10集一次性放出,一口气刷完。1964-1977 ,制作水准相当精良,全体换了中年演员,演技全程高能在线,只是“颜值”降了一档。女王就不说了,玛格丽特公主总是容易让人跳戏哈利波特
选角太有问题了,最大的败笔就是玛格丽特公主,演员演技再好形象也得符合人物呀,况且海姨的表演一向很模式化,无论怎么看都不符合玛格丽特,真是令人无奈。其他角色无功无过吧,女王演技很稳,蒙巴顿勋爵倒是魅力十足。
说实话即使是奥斯卡影后,也有适合和不适合的角色,科尔曼本身面孔就非常容易显得刻薄自私神经质,导演这样选角只能说怕沉寂太久得找点话题,可惜了台词和镜头
倒数第二集罢工之后到底什么情况。编剧真的很爱女王了。tony好奇怪,他自己可以找情人却不允许老婆找,还以为他这种人无所谓呢。
202002,习惯了更换主角之后就进入状态,毕竟是演技很好的老演员。这一季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女王要熬死儿子?
仅仅因为不适应新卡司就给低分的人在干嘛啊…
大概是自己的心境完全不同了,一路看得有点生气。我们去讲述普通人或名人的故事,无论他们的困境、挣扎或奇情是不是普世的,其实观众都是以共情的方式来获得情感体验。可是这个家庭,他们这么普通甚至平庸,他们所有的问题都是来源于这个变态的、不合时宜的存在本身,那为什么还不去打破它、不去放过所有人?叙事也很有问题,二战后的党派之争、矿难、矿业罢工种种事情,不是说提过就有分量,处理上显得王室在其中只是过客,也毫不在意。几年前看《女王召见》觉得勉强理解了点monarchy的意义,可其实是建立在存在不可打破又天生荒谬上强扭的意义。只能理解为总要有些为之团结的意义吧,对于大不列颠人来说就是女王。Helena演Margaret真的太差,何况珠玉在前。
稳。女王和公主的中年版都太好了,最喜欢查尔斯的部分,乔什·奥康纳非常可以。第九集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故事令人心碎。她们也不过是比凡人更痛苦的凡人罢了。
进入中年整个色调肃杀了。觉得olivia有点过于沉。当然还是很精彩的。我娃她爹第一季第二季爱煞玛格丽特公主,对这一季的Helena一开始非常不满,不过渐渐也接受了。他可不知道Helena当年的美艳啊。第四集我科林像一道金色的阳光照进这个黯淡阴冷的故事。在剧集中,查尔斯是被亏待被错养,一生蹉跎,女王你忘了父王当年是如何宠爱你的吗?第三季有几集不想给五星,但后来想想,这就是中年,一切都开始分崩离析,开始错败,开始灰暗。
怎么会这么乏味
终于换演员了!最后一集真好看 ps:开拍前女王一定看过脚本
突然有点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剧了
跟着一起学英国现代史。有点像看完1177的感觉。原来西方政坛一直这么糟糕狗血甚至曾经更糟糕。所以如今的混乱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吧?都会过去的。。。这一季的演员全都换人。演技都是杠杠的,剧本又上了一个层楼的感觉。
换了演员,气质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