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好电影。
简单、平实、不夸张、不浮躁。
作为一部战争片,没有硝烟四起,更没有英雄和救世主,它只是单纯的讲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驻守在阿富汗山区对抗塔利班的英国大兵,在发现驻地附近塔利班异常活动时派出一支三人小分队下山查看,轻快地步伐配合大兵们特有的荤话预示着这是一次普通的巡查。
嘭——!
尘土飞扬!
灰白色的画面将视觉带入到未知的场景,当你犹如影片中的当事人一般迷茫无措时,悲剧已启动。
地雷是步兵的噩梦。
三人小分队中其中一人踩中地雷,在咒骂声中发现伤者已被炸掉半条腿,接下来是紧张的急救,再接下来是慌张的求援。
救援人员很快来到,殊不知,噩梦才刚开始。
接二连三的爆炸,接连倒下的战友,痛入骨髓的哀嚎,血肉模糊的伤口,一切都在叫嚣:地狱已到。
从一个伤者,到四五六个伤者,从最初镇定自若的救援,到满是恐惧的颤抖,人性的脆弱与矛盾展现无遗。
大兵也是人,是人就畏惧死亡。
脚下,是未知的地雷,前方,是等待急救的战友。
在这个既不敢前进亦不敢后退的雷区里,生命一点点流失,希望一点点破灭。
绝望之境,如何自救?
在所有的人物里,我个人最喜欢Mark。
Mark原本已经离开,在得知有人受伤需要救援时,半道跑了回来组织救援。
然而,在六个伤者里,他却是最严重的。
Mark的惨叫声持续时间很短,他用了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说话。
不是看透生死的大道理,也不是慷慨激昂的鼓励,“嘿,天气不错;嘿,你家孩子叫什么名字;嘿,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仿若平常聊天,一点点燃起伤者对生的渴望,也帮助雷区里的其他人一点点远离恐惧的侵蚀。
Ten minutes.好似嘲笑英国直升机救援的效率。
所有人在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Ten minutes里静静地绝望的等待着。
卡贾基四分之三的拍摄都在山谷中,堪称小成本电影的典范。
为数不多演员或站或坐或躺,痛苦、迷茫、恐惧,眼泪、欢笑、颤抖,犹豫、惊慌、崩溃,勇气、信念、绝望,所有情感的表达完全依靠于演员精湛的演技,在生、死、生、死、生的情绪反复中彻底宣泄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
山谷是战场,敌人是自己。
卡贾基是一个故事,它真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好电影。
简单、平实、不夸张、不浮躁。
作为一部战争片,没有硝烟四起,更没有英雄和救世主,它只是单纯的讲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驻守在阿富汗山区对抗塔利班的英国大兵,在发现驻地附近塔利班异常活动时派出一支三人小分队下山查看,轻快地步伐配合大兵们特有的荤话预示着这是一次普通的巡查。
嘭——!
尘土飞扬!
灰白色的画面将视觉带入到未知的场景,当你犹如影片中的当事人一般迷茫无措时,悲剧已启动。
地雷是步兵的噩梦。
三人小分队中其中一人踩中地雷,在咒骂声中发现伤者已被炸掉半条腿,接下来是紧张的急救,再接下来是慌张的求援。
救援人员很快来到,殊不知,噩梦才刚开始。
接二连三的爆炸,接连倒下的战友,痛入骨髓的哀嚎,血肉模糊的伤口,一切都在叫嚣:地狱已到。
从一个伤者,到四五六个伤者,从最初镇定自若的救援,到满是恐惧的颤抖,人性的脆弱与矛盾展现无遗。
大兵也是人,是人就畏惧死亡。
脚下,是未知的地雷,前方,是等待急救的战友。
在这个既不敢前进亦不敢后退的雷区里,生命一点点流失,希望一点点破灭。
绝望之境,如何自救?
在所有的人物里,我个人最喜欢Mark。
Mark原本已经离开,在得知有人受伤需要救援时,半道跑了回来组织救援。
然而,在六个伤者里,他却是最严重的。
Mark的惨叫声持续时间很短,他用了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说话。
不是看透生死的大道理,也不是慷慨激昂的鼓励,“嘿,天气不错;嘿,你家孩子叫什么名字;嘿,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仿若平常聊天,一点点燃起伤者对生的渴望,也帮助雷区里的其他人一点点远离恐惧的侵蚀。
Ten minutes.好似嘲笑英国直升机救援的效率。
所有人在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Ten minutes里静静地绝望的等待着。
卡贾基四分之三的拍摄都在山谷中,堪称小成本电影的典范。
为数不多演员或站或坐或躺,痛苦、迷茫、恐惧,眼泪、欢笑、颤抖,犹豫、惊慌、崩溃,勇气、信念、绝望,所有情感的表达完全依靠于演员精湛的演技,在生、死、生、死、生的情绪反复中彻底宣泄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
山谷是战场,敌人是自己。
卡贾基是一个故事,它真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6年9月,帕拉斯一个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
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俄罗斯占领时期留下的。
他的战友冲到他的身边,结果却发现他们被数量不明的地雷包围了,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三星半,恐慌绝望的气氛营造非常好,观众身临其境,算是独出心裁的战争片。
寓意也很不错。
英国人来的目的很含糊且配给明显不足(对英国参战的质疑),美国人倒是目标清晰装备精良;害死人的不是当下的战争,而是二十年前的战事。
战争的恐怖、残酷、不义和伤痛,表达得含蓄深刻又恰到好处。
英式的话痨,对于喜欢这种类型的关注也相当有吸引人。
弱在人物塑造,除了军医其他都面目模糊,这是与优秀作品的最大区别。
好电影寥寥几笔的小角色也可以印象深刻个性鲜明。
虽说是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但这部电影一看就不是什么大制作,估计最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是出动那几架直升机了,演员也都是甘草型的。
所以奔着“突突突”的过瘾大场面去的军迷可能要失望了;想看明星脸的粉丝,或者喜欢看赤裸上身的壮汉的姑娘们以及最近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弄得很嗨的熊猴们估计也很难对这部电影满意了。
但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对于军迷们来说,更加值得一看。
原因很简单:它太真实了!
一群装备了最先进武器的英国大兵,被搞得血肉横飞,残肢遍地,就算是呼叫来了空中支援也没用——直升机来了不但没用,还本着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的精神连累他们又被炸了一次。
对手好厉害呀!
可是,注意了,对手既不是塔利班的精锐部队,也不是阿富汗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人民战争海洋,让他们束手无策,痛不欲生的,只是一个小山谷里的若干颗不知道埋在哪里的小地雷!
如此而已!
可笑么?
如果你看了电影你就会知道,一点都不可笑!
全副武装的大兵,在区区几颗地雷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无助,每移动一下,都可能意味着被炸上天。
而这,才是真实的战争,真实的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是的,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在战争中都是脆弱和无助的。
影片的反战主题,就是通过对这样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的忠实描述和完整再现,以不可辩驳的姿态血淋淋的立在每个观众的眼前。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同时也我们看到了这群大兵。
我们对他们的遭遇满怀同情,但我们绝对不会对他们在地雷面前的脆弱和无助表示鄙视;恰恰相反,我们对他们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我们对他们在困境中的互相守护满怀敬意,因为我们知道,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我们不可能比他们更有勇气,更加乐观,更有爱心。
为什么?
因为真实,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他们所处坏境的无比险恶,自然也就能体会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难能可贵。
他们的痛哭,他们的哀嚎,他们的咒骂,完全无损他们的形象,不但无损,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情感宣泄只能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他们的不易。
说到底,还是真实打动了我们。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闪现画面不是什么大兵瑞恩,而是另外几个完全不同的场景:烈火中的邱少云,堵住枪眼的黄继光,甚至还有被窝里打手电的雷锋。
这些场景是我从小就被反复教育牢记不忘的,今天再提起却有些哭笑不得了,因为即使是在尽力维护这些形象的,说辞也变成了:这些英雄人物可贵的,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不应该太过于纠结在细节是否真实这一点上,硬要掰扯是否符合科学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呜呼,想探究当时真实情况的是“虚无”,对究竟发生了什么打马虎眼反而是更真实的?
这是什么逻辑呀?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撒谎是不对的”这个幼儿园里教的常识怎么会让那么多成年人彻底无视呢?
不管黄继光,邱少云是怎么死的,一个人肯为自己的信仰牺牲生命,在个人品质和境界上肯定比犬儒主义蝇营狗苟的凑合着活下去的要高一块,他们身后如果有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把一些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以他们的境界,泉下有知恐怕也不会高兴吧?
说穿了,强编故事的这些人与其说是为了让逝者形象更高大,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大家都学习着点,你们看这些英雄如此的奉献,你们也要为我多奉献一些”,另一方面,今天较真要把这些强加于逝者身上的种种不真实的东西剥掉的人,他们的对象也不是逝者本身,而是那些借这些故事为自己谋私利的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把不真实的东西剥掉,才是对逝者的爱护。
回到这部电影,结尾时展示了每一个人物原型的照片和他们的真实归宿,背景音则是当年无线通信的录音,目的还是要还原真实。
也许他们的事迹没有堵抢眼和烈火焚身的传奇色彩,但他们的故事可以讲的更长久一些,同时不必担心被人嘲笑,因为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
虽然这只是常识,但很显然,和其他的很多常识一样,真实的力量这个常识距离普及还差得太多……
如果用看常规战争片的心态去看,一定会失望,全片几乎都没放过一枪!
甚至敌人都没有出现过!
但却又总是会人有些让念念不忘的感觉!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还是不容易忘掉,在一个人的时候,总会突然的想起,然后又重新翻看,明明全部的过程都很清楚,但还是会吸引到我一直慢慢的看完全部,真的有点难找到原因!
可能因为就是真实吧!
首先是真实的故事,然后是足够真实的叙述方式,有点像在看一部纪录片似的!
一部...真实的,有细节展现的记录片。
伴随着拍摄技术越来越高朝,战争电影的质量空前的成长。
记得曾经的拯救大兵瑞恩似乎相当优秀,如今再次观看的时候,发现战争当中的细节拍摄手法已经赶不上现在的作品,尤其是在血腥的描写真实上。
如今很难找到《拆弹部队》这部电影的资源来看,拆弹部队的全程和本部电影类似,大部分比较空档的剧情,看似什么也没有描写,却慢慢地给大家灌输了同一种状态,那就是——反感。
因为太黑暗,太惨烈,所以反感。
人们总是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但是这就是电影当中描写的大背景——战争。
看看这部电影的影评并不多,那就接着这部电影来简单絮叨一些关于战争电影的东西。
最近看到剧情和战争场面最精彩的电影要数《狂怒》了,非常激烈,看得人热血沸腾。
但是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还需不需要有些为“征兵”服务的鼓舞式战争电影?
建国初期的国产战争电影是典型鼓舞式战争电影的范例,非常说教,非常洗脑。
在那个年代似乎需要这个东西,让人们积极投入到战争当中去,为了自己的祖国而战斗,但是当今和平年代,这样的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次看完类似《狂怒》或者《飞鹰坠落》之类的电影总对战争充满了幻想,幻想着战争一旦打响自己在战争中会是什么样的位置,飞行员?
坦克兵?
步兵?
狙击手?
爆破手?
男人应该用鲜血来洗礼自己的成长,用累累战功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是看完卡贾基之后发现,原来之前的幻想,,,纠正,不能说是错的,总之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现在更应该有的心态是远离战争,明白战争的残酷,懂得战场的疯狂与无情。
庆幸自己并未经历某场战争,没有身临其境地被鲜血和死亡所围绕。
这才是一部处在和平年代的战争电影应该达到的效果。
而不是让更多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战争充满憧憬,觉得自己没有经历是一种可惜。
当下一部战争电影应该达到一种让人看了之后有些不畅快的感觉,从而去体会战争的恐怖。
如今的国产电影三观不正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很多价值观是错误的,这种无奈的现状真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题外话)。
总而言之一句,卡贾基,达到了战争电影应有的效果。
美军阿富汗角色是什么,是侵略者,20多年驻留阿富汗,建立所谓民主政权,结果全把民众搞成种毒人员,之所以还在阿富汗,是美军指挥官赚得盆满钵满,美军惨?
被他们虐杀的阿富汗人惨多了,垃圾导演只字不提,又靠细节搏同情来了,我笑了,这不是典型的恶人自有恶人磨吗,哈哈哈哈哈,整部电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美国人自己花重金扶植的塔利班,反而最后被塔利班的地雷炸,炸的好,就是把美国佬的虚伪性炸出来,所以穷国的命不是命,只有你一个美国大兵的命才是命
Kajaki vs Under sandet這兩齣電影有點相似,同樣是真實故事,關於因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
軍人,戰俘...每一步也面對重傷或死亡的可能...其實關於戰爭的電影,一般不是我的喜好,但看這兩齣感覺也不錯。
我是先看 Kajaki,感覺良好,所以也看Under sandet。
如果我是先看Under sandet,可能未必會看 Kajaki。
所以如果二選一,我會揀Kajaki12 November 2014 (London) (premiere)2016年8月25日 - HKKajaki (Kilo Two Bravo) - 卡賈基Director: Paul KatisWriters: Tom Williams (screenplay), Tom WilliamsStars: David Elliot, Mark Stanley, Scott Kyle10 September 2015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Under sandet-地雷區Director: Martin ZandvlietWriter: Martin ZandvlietStars: Roland Møller, Mikkel Boe Følsgaard, Laura Bro
从小就喜欢看战争片,从董存瑞、黄继光、上甘岭,看到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猎鹿人、拯救大兵,漫长的一天,黑鹰降落......为什么爱看呢,可能会感受到精神吧,感受到超越日常的生死、情谊、承诺之类的,和男性荷尔蒙。
直到今天看到这部《kilo two bravo》,买票时看到三级片提示还小楞了一下。
故事情节简单的令人发指,一帮子按部就班,无聊打屁地日子驻守在阿富汗的一个英军小分队,因为一次探路,一个战友被地雷炸飞一只小腿,其他战友过来救护,在紧张忙碌中才发现他们进入一个雷区,紧接着炸了第二次,第三次,倒下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山谷一片哀嚎,所有的人都陷入极其恐惧及懵逼的状态。
救命的直升飞机却迟迟不来。
就这样,在影院里,我们跟这帮无措的小伙子们一起呆着一个多小时,看到极度的挣扎、恐惧、血肉,而且一点也不模糊。
当第一个人被炸时,所有的人都上去帮忙,并努力救治。
第二个人被炸时,人们就有了迟疑,指挥官阿麦和另外一人在现场救治,其余都尽量远离雷区。
然后就是那个弱智的直升机导致了第三个雷被引爆。
看到三个身躯伏在狂沙里的“呯”一声就炸了,实在是太惊悚了。
第四个依然炸在所有人都以为不可能炸的时候。
这个时候,其他的人开始崩溃了,我能不能走出去,哪里是安全的。
该死的直升机为什么还不来?
之类之类的。
医疗兵唠叨着我怎样才能过去,有人想要劝阻他。
其实没有敌人,没有英雄,连这片地雷怎么来的都弄不明白。
就是人的肉体与武器的抗衡。
在那种极特殊的时刻,语言是如此仓白。
而我相信,对于他们,即便是后来获得荣誉勋章,也可能如过眼云烟。
生死面前,人一文不值。
但还是令人动容的,义无反顾去照顾他们的医务兵,其实所有的人都在害怕,不知什么时刻会再响起下一声,但是有需要时,还是认真的去做该做的事。
这跟以前看的战争片差别太大,实在是一部反战的片子。
尤其是看到片尾呈现出这些人物的原型以及现在时,不禁想到一部异曲同工的电影《everest》,一样的结尾方式,一样的真实事件改变,一样的非正常事件,一样的多种偶然引发的惨剧。
一样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地雷真的是一个恐怖的东西。
三星半,可能是现在不喜欢激烈枪战的战争片,片子很合口味。
只有半部电影,后半部基本没法看
难道没有拆雷机器人么?
阿富汗遍地是地雷!
比较无聊,偶尔被地雷爆炸吓一下,这是英军不是美军,应该取材于真实事件吧
前面实在是无聊,催眠效果很足,自从炸了一个英国佬之后剧情就精彩多了,不断嘣嘣嘣,血肉,断腿,声嘶力竭,确实真实的很
其实类似一部密室逃匿题材的电影,旋律控制得非常不错,整个电影没有枪战、也没见到塔利班的半个影子,但是却扣人心弦,且充满了美国式的革命战友情谊。
去入侵人家阿富汗,完事你们踩地雷死了,你们最后还霍霍死这么些人,还缅怀死去的,你们死什么了?
另类不开枪的战争片
这群英国兵也太霉了
惨烈,壮烈
你觉得残忍的同时,别忘了谁是侵略者
没有激烈的枪战,没有武器对抗,甚至没有敌人的一部战争片。几颗数年前的地雷给小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看点就是为了不昏迷过去,一直互相的交谈。
前面冗长的四十多分钟直接毁了一部可以讲得胆战心惊的片子。拍得像过家家。后半截明显导演不会抓点,温吞失去紧张。快进完 3.8
节奏慢,废话多,故事性差。为了纪念一个事件,如果当成纪录片看,还可以。
英国兵参与美国发动的战争,与阿富汗塔利班作战,误入前苏联军队在水库留下的地雷阵当中。湖光山色,士兵说粗口、开玩笑,在以为又是一部描写无所事事的新型战争下士兵生活时,地雷爆炸,导演后面所做的就是让每一次触发都越发真实、血腥和残忍,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意外。画面太重口味,慎看。
拍的很真实,这也只是一个雷区而已,想想战争到底是多么的残酷吧!
残酷战争场景
不太喜欢这镜头,一直在告诉你准备发生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