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 (of Tayoko Shiojiri in the Shiotani Basin),盐谷时日(台),盐谷,Occident's March
导演: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C·W·温特
主演:Tayoko Shiojiri,Hiroharu Shikata,加濑亮,Mai Edström,Kaoru Iwahana,Jun Tsunoda,本木雅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瑞典,日本,英国语言:日语,英语,瑞典语年份:2020
简介:凛冬将尽的山间村落,农事从不是轻松的活。对于上了年纪的塩尻太太而言,比体能衰退更拖着日子的,是逐日耗损的精神。塩尻太太与村里的长者相互关照,如守望那青春渺然、生机一息的稻田,以及相守一生,如今却一身病痛的丈夫。她得和时间一起注视着伴侣的衰亡、悼念村落的颓败,以及那片又将春去秋来的大地与万物的生死轮回。 导演双人组..详细 >
欧美双导演描摹的一次得体的东方式迎接死亡送走亲人的过程,也是对《东京物语》的现代化反向解构,人变老后还是很可怕的。农妇日夜劳作联络邻里照顾生病的丈夫,而摄影机是充当陪伴着她的角色,孤独的生活充斥日常重复之中并被淹没在捕捉沉浸的这美好的田园日式风光之中,只有扫墓葬礼时家人才能齐聚一堂。两位日本男星的出现也暗示着这只是伪纪录,刚感叹完美的生态,加濑亮就聊到环境已被破坏大不如前,而本木雅弘还以为要上演《入殓师》的角色。五幕开启前的小诗和黑屏配乐白噪音环境音好像在对应那句人死时也会听到声音的,还有田间从远走来的翩翩幽魂,超级时长越是被拉伸延缓,反倒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匆匆。有一场车内讲述二战日本兵故事的戏很诡异,竟然画面声道字幕都不是在一个时空里。导赏休息午饭时间总计十小时和票价都破了影院观影记录。
在欧美导演镜头下见到如此细密却又精准的日式美学肌理,的确是桩稀罕事,尤其将天光云翳等外在的自然景语消长用于氛围搭建,似将整个山谷的呼吸吐纳都记录了下来。尽管不厌其烦用空镜来填充时长,穿插以妇人独白和与室内固定镜头的做法并非融贯,甚至还有些笨拙,景深的作用因而被稀释,造成了观者与这个叙说“人生四季”的故事始终隔着扇屏风。直至尾段方才觉出,正是在美术馆特有的弱情节、定帧影像诗和虚构对话之间的信步游走,让影片用一种专属于外来者娴静、温润的视角,最大限度捕捉到了日常的波纹和流动,任人在众多闲散瞬间堆积成的意境丛中,感受内在心绪发酵,去谛听那天地沙鸥的回响。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稻花丰年,蛙声一片,经济凋敝,人情如旧,生老病死,人生无常。超长镜头的注视与沉默,大段大段的空镜不厌其烦铺陈,一言不合就硬切室内场景,有时候恍惚以为是怀斯曼跑到日本农村拍了另一部《人生果实》。很多时候都在纳闷:有必要这么长吗?突然就想起李安谈蔡明亮的话(也可能是记错了):他拍得很痛苦,我看得也很痛苦,何苦呢?看到葬礼的部分才勉强分得清谁谁谁,最后字幕滚动当中看到“written:2010-2016”才纳闷:嗯?这不是纪录片吗?8个小时的鸿篇巨制,目前在电影院看过的最长的电影,全程没有睡过一分钟,起初看得很轻松,错过了十分钟也不要紧,散场后腰疼得像刚刚被割了两个肾一样(我完蛋了)。出门旅游一定会写明信片那个老爷爷,可能就是活到退休的老年版的我了。-2021-8-15票价不贵
10月16日到10月23日观影
#Berlinale70“Encounters”BP,一部声音电影。
和看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有同样的感觉,对生命的美的发现和赞美中不断混杂着对衰老的恐惧和厌恶,生命无论如何都不能如愿,但能在一天过去的日记结尾写一句,“今日、楽しかった。”这样的人生就足够了。
白噪音乐园
在被作者用精巧构图与声效修饰的冗长生活中找寻一些偶发的诗意,更像是创作者与观影者通过电影进行的一场行为艺术。但是~真没必要这么长。。。“雷声惊醒了雪”,邻座的鼾声惊醒了我~若时长减半评分可加1~
很梦幻的观影体验。很难说我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记住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我睡着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甚至其实不好说我到底有没有睡着,或是一直昏沉地清醒着。然而,富于层次和变化的精确声音设计,以及碎片化的诗影像,使得每次睁眼,都可以再次无芥蒂地进入影片。像是遥遥地应了那句话“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而我在这8小时内,在这个影厅中,像是度过了很多个一天。影像真正成为了梦的一部分,甚至梦也成为了影像的部分。这似乎就是时间一直以来在我身上流动的方式,浑噩,但并不痛苦,重点正在于寻找其中的恬淡和趣味。好处在于,死亡也变得平和。每个部分最前的闭眼听声环节太美妙。葬礼中镜头转向的那片蓝天像是灵魂的归处。
最佳眠伴 颁给工作与时日 影音效果极佳 片子太冗长了 关于亲人告别这种2个多小时就能讲完的事儿,同样的片子日本也有,比如即将上映的漫长的告别
拍摄耗时和影片时长都超长的巨作 日本乡下老人的日常生活 早起劳作 邻里聚会 送别老伴 家族葬礼 比起讲一个故事 更侧重用镜头和声音还原场景 有时候的镜头像是某个角色的第一视角 而大部分时间镜头是固定的 不会跟着人物的走动而变化 不动的镜头和真实的音效 作为伪纪录片 演员念台词的语气一点点京都腔与日常说话无异 很难相信外国导演可以把日本乡下还原成这种样子
1.西方存在主义与东方禅宗美学的碰撞和互文。摄影机镜头稳如打坐高僧,8小时的时长,极端的声画分离,海量的固定机位空镜头和长镜头,以静制动,以动衬静,以求观者达到凝神屏息、沉思默想、静观坐忘的境界。2.人、物、电影(视听声画)返璞归真,回到本源状态。风吹雨打、鸟鸣虫嘶、一日光景、四季风物、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俳句、围棋、庭院、枯山水一众日式美学元素,在长久的倾听和凝视下,满载诗意和神性,获得间离效果和独立美学价值。而在远景镜头中,融入环境的人只占一个角落。黑屏转场,创世之初,先闻声音,后见光影,先有万物,后有人。劳作和时日是人对上帝的效仿以及上帝对人的惩戒与恩赐。3.虚构体、纪录体和实验体的多重混合。给小津(尤其《东京物语》)、阿巴斯(尤其《二十四帧》)和戈达尔(声画关系)的隐形致敬。
7.3 时日太容易磨平一个人了,润二的逝世给了Tayoko一个后滞的情感宣泄,口记停顿了许久,眼泪也是在亲邻来时才落下,在此之前她的内心情感被故意边缘化了,没有波澜的口记,在画框边缘倾听,在暗部诉说。
早上6点出发,晚上7点往家走,看电影似乎成为了“工作”,而电影也成为了“时日”本身。虚构的故事被赋予真实的形式被记录在电影这一虚构的载体中被投影到真实的影院里。虚实完全被打破的9个小时,着实是有趣的体验。
声画结合确实很美,实验性太强了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夸还是该骂好,但是也确实有可取之处:对于声音和念白,对话以及画面的拼接设计以及叙事结构的新颖,你是无法否定导演这种大胆的尝试是成功的,但是过多无意义的场景让这“520分钟”的噱头显得索然无味,但是这段故事令人发自内心的动容是无法否定了,如果让我再来一次去选择是否要看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买这张票在电影院里呆上一天
平凡与爱情
长达近8个小时的纪录片体现出了“直接电影”的某些特色,比如导演或者拍摄者基本不介入、不控制、不采访,一一种更为旁观的视角呈现山村老人们的生活。当然与怀斯曼略有不同的是,该片仍有女主的旁白,似乎也是她的日记或者自白,作为整个纪录片的一个内在线索,串联其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劳作与时光。在某种意义上,影片也间接致敬了另一位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才看完,建议在不需要电影的时刻观看
应该叫“在乡村的光阴与劳作”,说剧情片更像纪录片,镜头很少推拉摇移,机位几乎不动,八个小时太长,剪成二个小时更好。
电影还是很好的,中间影院的座椅太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