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在网上找到了故事原型如果英雄片早这么拍,身边已经有一大群和春哥齐名的平民英雄了不服的请参照当年描写董存瑞、黄继光的战地通讯关于真实事件的采访报道不输给电影当然,是另一种滋味。
以心灵触碰角色内心,用眼神展现真挚时刻。
雕琢演技惊喜频现,赤子之心银幕呈现。
未来精彩继续!
事实再次证明,好看的商业片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大投资的。
中国的商业片就该走这种道路:精心的构思,中小额的投资,非明星演员,用类型片来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
我以前强烈推荐的《情不自禁》和《疯狂的石头》即是范本,而《千钧。
一发》又是一例。
《千钧。
一发》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土法泡制的好莱坞式惊险片”。
男主角老鱼是小城公安局研究爆炸品的老警察,这天老城区的一片破楼里发现炸弹,小城里没有拆弹专家,老鱼临危受命上阵,把炸弹解决了,不料后面又陆续发现炸弹,前后一共有11个!
老鱼能逐一把它们拆掉吗?
中国式的英雄最终会牺牲掉吗?
电影的紧张气氛营造得不错,虽然是一个接一个的拆弹,却不会感到闷。
而且,“土法泡制”的东西要对比以往看过的好莱坞大片才有趣味,如《生死时速》那类。
举例说吧,老美放炸弹的地点,要么就是摩天大楼,要么就是飞机地铁,咱这呢,竟然是破得不能再破的居民楼,而且还是个地下烧鸡加工场,那种脏和恶心就别提了。
老美的炸弹,精致的呀,液晶显示的计时器,不断跳动的绿色信号灯,咱这呢,用来计时的是上发条的闹钟,汽油用塑料瓶装着,外面再用黄色封箱胶缠着。
够土的吧,但这多中国特色啊。
人家老美的男主角,铁定是个帅哥啊,基努里维斯啥的,临危不惧,抽空还能跟漂亮的女主角谈谈情,咱的老鱼,少说也有50了吧,老爹卧床老婆下岗儿子待业,有空就到结冰的江上捞鱼帮补三餐,拆弹的时候手抽筋汗如泉脾气暴躁跟领导提给老婆儿子解决工作的最后要求。
但这多真实多可爱啊。
咱的警察英雄片早就该这样拍啦。
而且,跟《疯狂的石头》一样,充斥在电影里的各种背景元素就是我们今天活生生的生活啊,像普通人民对日本的不齿、地下食品加工厂、开加长悍马的暴发户、洗浴中心里恶俗的二人转、买东西开发票报销、职工下岗、考警察要大学文凭、贫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党政统一指挥的新闻报道……在国产电影里看到这些,是多么的难得啊,也许并不是广电的审查不给拍这些东西,而只是我们的导演都无意识地忽略了真实的生活元素,这反而是最可怕的。
2003年齐齐哈尔连环爆炸案中,警察于尚清用两天时间拆除11枚炸弹,却在最后一刻被炸至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全身百余处伤残。
这起震惊全国的“非典型英雄故事”,在2008年被高群书导演搬上银幕时,却意外撕开了主旋律叙事的光鲜外衣,用粗粝的镜头语言将“平民英雄”的悲壮与体制的荒诞赤裸裸地摊在冰天雪地里。
影片开场便透着黑色幽默:派出所副长老鱼举着冰钎在松花江上凿冰捕鱼,这个日后被冠以“排爆英雄”称号的中年男人,彼时的专业经验仅限于处理邻里纠纷与查抄土制鞭炮。
当连环炸弹惊现酒店,整个公安系统竟找不出一位专业排爆人员,领导们围坐抽烟的镜头里,烟雾缭绕间飘出一句“老鱼你去”。
没有防爆服、没有电子干扰仪,只有从渔民生涯里借来的鱼钩、冰镐,以及菜市场讨价还价练就的胆量——这座工业城市的安全防线,竟要靠一个民警的生存智慧来维系。
高群书刻意淡化了英雄主义的光环:老鱼颤抖的手反复在炸弹外壳上打滑,汗水浸透的警服紧贴着脊背,给妻子打电话时支支吾吾的“遗言”里藏着对死亡的恐惧。
当他在防空洞里用晾衣杆远距离勾动炸弹引线时,观众看到的不是《拆弹部队》式的精密操作,而是底层警察在专业缺失下的无奈自救。
这种“土法排爆”越惊险,越反衬出公共安全体系的结构性脆弱——正如原型于尚清在现实中哀叹:“但凡有个正经排爆组,哪轮得到我这半吊子拼命?
”影片最刺痛人心的,是撕开了英雄叙事的温情面纱。
老鱼反复念叨“解决了炸弹儿子就能进公安局”,在遗书里工整写下“抚恤金别让媳妇乱花”,这些市井算计让英雄回归凡人本色。
当他浑身是血地被抬出废墟时,镜头没有停留在鲜花掌声中,而是对准了病床上缠满绷带的躯体——那只被炸飞手指的右手,再也不能握紧冰钎;近乎失明的双眼,倒映着单位承诺的“英模待遇”终于兑现时的苦笑。
这种“奖励前置”的潜规则,让壮举沾染了交易色彩:用肉身伤残换后代编制,究竟是制度的慈悲,还是系统的赎罪券?
真实案件中的于尚清,余生都活在止痛药的阴影里。
当媒体散去后,他需要自己联系假肢厂,为儿子工作指标跑断腿,这些未被拍进电影的后传,恰与片中老鱼在颁奖典礼上僵硬的笑容形成互文。
导演用洗浴中心欢腾场面与爆炸现场的交叉剪辑,完成了对英雄主义的祛魅:所谓“挺身而出”,不过是小人物在生存压力与责任枷锁间的被迫选择。
《千钧一发》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英雄供奉在神坛。
当老鱼佝偻着腰,拎着鱼竿走向第11枚炸弹时,松花江的冰层在镜头下裂开细纹——这何尝不是世纪初中国基层治理困境的隐喻?
专业设备的缺席、官僚系统的颟顸、个体命运的悲怆,都被封印在这部“非典型主旋律”电影里。
当我们为老鱼的勇气落泪时,更该听见冰层下的叩问:一个需要普通人用血肉之躯填补制度漏洞的时代,真的配得上这样的英雄吗?
附注: 2014年7月,于尚清旧伤复发,被送进齐齐哈尔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到8月13日,因病情危急,组织上经过商量后,决定将于尚清送到北京治疗。
可惜的是,虽然医生们拼尽全力,但仍然没能挽救于尚清的生命。
2014年11月6日,于尚清因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8岁。
我说的是电影《千钧∙一发》。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于是,王局握着老鱼(Old Fish,这是影片的英文字幕,专业)的手说:“你不拆那只好我去拆了!
”稍懂点事儿的非愤青都知道,王局那话的意思是“还不快给老子拆炸弹去,没工作的老婆和刚复员的儿子不想解决了不是?
”接着,七八个领导鱼贯撤出炸弹现场。
就在我想写《千钧∙一发》的当下,这是我最先回忆起来的场景。
本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不赘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记得电影节那会就有这片子了。
首先国产片,枪毙;其次,连简介都没想看;最后,容易让人链接到港制故弄玄虚的警匪片(而且我也一直是这样以为的)。
事实证明,小觑国产片,无耻!
在如此艰难的影视创作发行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支持本土导演和本土片。
找不到钱的导演已经很可怜了,字幕显示这片子里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是黑龙江某警察局的现任警察,包括本片主角“非专业拆弹专家”老鱼,人还是个二级警督,副所长。
卖相不错,一看就是个好人。
本片是经真人真事改编,群众演群众,足金。
这部电影,四字形容,“千钧一发”。
有文化就是有文化,一言以蔽之,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言简意赅,主题突出,直捣黄龙。
简介各位自己google去。
不过个人经验,看电影前别先着急看简介,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智商。
因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已经编无所编了,所以看完简介的恶果就是“这样也能拍电影?
”的疑惑,那什么都不用看了。
片子的颜色灰蒙蒙,寒冷的东北特有的凉。
街道很拥挤,东西很杂乱,机关还是那些机关,警察也是那些警察。
来事儿的48号,巷小楼飘,整一群租群搭的危楼。
老鱼,一快退休的公务员,“除了生孩子啥都会(其老婆评语)”的炸弹界的“江湖郎中(赤脚医生)”。
说此片有中国特色,凡是机关里待过的同志都一定有体会。
莫名其妙在那危楼里有炸弹了。
“谁懂?
谁懂?
谁懂?
”“听说老鱼特懂!
”“老鱼,行不行?
”“我怎么会拆那个!
……那,试试?
”从局里到市里,专业人员赶不过来,领导们心急如焚,双双眼睛露着绿光,齐刷刷煞到老鱼。
老鱼是个标准的三角猫,略懂炸弹。
心肠很热,干劲强,家里老婆独大,唯唯诺诺,官微言轻,逼上梁山的时候也能拉下老脸给领导同志送点薄礼,点头哈腰,实诚人,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嗯,混得不好的中国式公务员形象。
赤手空拳,毫无任何防护装备,老鱼同志拆了一加工鸡黑窝点的一土制定时炸弹。
那加工黑窝点具体详情请参见央视《新闻调查》。
油腻,血淋淋,活鸡在笼子里咕咕叫,死鸡陈尸在大水槽。
老鱼拆完弹周身疲软,被人抬着出去,医院里晃了一圈,回家,屁股还没挨到沙发,来电话,又发现炸弹了。
啥,别开玩笑!
真的?
再去。
情况很危急,领导很生气。
观众有点小骚动,哪来那么多炸弹?
二进宫,换成配电箱。
这回终于给老鱼穿了件防爆背心,戴上顶头盔。
那炸弹都长差不多,剪完封箱带,黄的绿的蓝的红的线。
老鱼同志心灵手巧,惯于就地取材,成功拆除。
接着,又来炸弹了,在烟囱里。
被拉到篮里的菜——老鱼同志发现问题不对了,他原本就着热心肠帮下忙,怎么老母鸡变鸭他就成专业的了?影片走到这,观众们愤怒了,哪里来的炸弹?
老鱼害怕了,得找专业的,我不行啊。
可是,军令如山,老鱼这般普通的一线民警,真被逼上梁山了。
炸弹一个一个来,老鱼每次拆炸弹影片都使用了鲁迅先生的“重复”修辞手法,大家屏息静气;拆完炸弹,老鱼汗如雨下,观众们从愤怒变到恐慌,哪里来那么多炸弹?
于是,原本非专业人士拆炸弹的江湖闹剧瞬间变成了心理悬疑,那不停蹦跶出来的炸弹,那乱七八糟的线,老鱼的汗水哧溜哧溜地滴,惊悚的电话铃声不停地响。
还没有爆炸吗?
什么时候爆炸?
几点了几点了?
快结束了,估计这个要爆炸了。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拆不完的炸弹,一个又一个。
谁这么缺德在这种危楼里扔那么多炸弹?
老鱼开始觉得这条命是千钧一发,观众们无奈又惊恐的等着哪个炸弹会爆炸。
一层又一层鸡皮疙瘩。
老鱼的结尾:绑成木乃伊躺在病床上。
2天拆了11个炸弹并身负重伤,因此被荣立二等功。
(难不成这炸弹没炸,老鱼同志还不够资格领这个奖?
)放炸弹的元凶,深沉背景请参见黑心老板克扣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所引起的报复勒索(千万别欺负人家外来务工者,后果很严重)。
幸好没光荣了,结束的时候有人这么说。
实在是老百姓心目中最朴素的要求。
灯亮的时候,起身竟也浑身打漂,手啊脚啊都颤颤巍巍起来。
看人拆炸弹其实没那么恐怖,但是看一个非专业人士在2天里拆了11个炸弹还真有点虚,尤其是这等着炸弹爆炸的心情,太难熬(谁让我还是瞄过两眼简介)。
在中國電影資料舘看的這片。
場内人聲洶洶,是因爲已經過了放映時間卻沒有任何動靜而焦躁。
後來在一中年男人一聲怒吼“還放不放了給個説法啊”之後,燈滅了。
爾後銀幕亮起。
說的是一個警察拆除炸彈在最後負了重傷的故事。
至於之間夾雜的世間百態,就不算在大綱之内吧。
老魚完全不是拆彈專家,他有的是軍人的責任感和膽識以及從軍的經驗和意志。
不過當時別人都更不能上——有的是實在對炸彈一竅不通,有的是爲了多活個幾年而不是去冒這種無謂的險。
作爲一個市民型英雄,把自己生命押上去时的臺詞也就是簡單的一句“那我試試”。
然後就是長久的在土炸彈與土炸彈之間奔走拆卸。
唯一的喘息時間裏他會去洗一個通徹的搓澡,然後回家整理鑿開冰鈎上來的魚,然後在八成又是叫他去現場排彈的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草草擦一把手,裹著厚夾克出門發動機車。
下一刻他就出現在那個曲折淩亂的大院。
那裏所有的房梁都因爲沉澱了生活的無奈而吃力的歪斜,讓人不敢去責備而只是期望他們能安然挺立過自己的租期。
這個場景多麽熟悉,讓我總是糾緊了心。
雜亂和貧窮吞噬了多少人論和夢想,現在還有大大小小四處藏匿真假難辨的自製炸彈在暗中偷笑。
哪怕它只是一個普通的三角黃銅鬧鐘加上了雷管,倒計時總是讓人心跳加速。
這個主角實在是有夠單純,他跟上司頂嘴,他率直得魯莽,他爲了兒子的工作用自家制的醬菜去討好上頭,他總是不知退縮。
他有著我們所擁有的弱點和毛病,可是他那麽強大,強大得“除了不會生孩子別的什麽都能做”,強大得端著地雷就往荒僻処飛奔還不小心摔地上了,強大得有了尼龍繩和自製鉄鈎就算備齊了所有裝備。
看著這樣一個人,我實在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心裏有隱隱的回音。
他是個真實的人,這算不算是讚譽?
想象一個在高樓閒走鋼絲的人出行前向你告別,他手裏擧著的平衡木就是他的生命和家人的未來,你便不會覺得那些囑咐同事關照家裏的話是無謂的煽情,你便不會覺得,那張被風吹落的遺書只是個增強戲劇性的濫情橋段。
也沒有風蕭蕭兮的悲壯和夕陽如血的淒涼。
他的背影只是辛酸,隱藏在熱忱和勇敢之後的。
那並不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精神,只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哪怕,拆彈也便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作爲一部電影,它不是沒有詬病,它遠不及完美。
我完全的把它的結局想複雜了,於是有了一種空虛的失落感。
旁邊的大姐姐通宵趕畫稿於是在警笛的轟鳴中淺淺睡了一覺,也小小的説明了它有缺陷。
可把它當作紀錄片看,不得不承認導演輕描淡寫的跳躍鏡頭還是很有力度和感覺的,特寫的表現力也是足到頭頂。
雖然結局疲軟,但紀錄片不苛求劇情啦。
敍事的調門對頭就行。
放映結束后介紹了演員們,老魚的原型身上挂滿了明晃晃的徽章。
觀衆們鼓掌良久,向真實致敬。
由于导演高群书在《千钧一发》观影结束后同各位影友见面交流,许多人当着导演的面不愿意说“狠话”,只是在某些地方稍微质疑了一个高导,结果仍然引起小小嘴仗。
等到活动全部结束,有的影友在私下聊天的时候就对影片彻底“开扁”,什么“拆弹的描写过于重复,审美疲劳”了,什么“故事虎头蛇尾,结局没悬念”了,什么“主人公设计过于做作,有的角色莫名其妙”了,什么“某些细节过于夸张不真实”了。
总之是埋怨多多,好感少少。
说实在话,某些影友指出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在观影过程中,我也会深切的感受到,但我并不倾向于对《千钧一发》做出十分负面的评价,因为这个片子虽然缺点不少,但依然值得宽容面对,因为目前在国产片中,这种涉案惊险题材的警察片已经十分罕见了,而且影片在前半部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也并没有主旋律的腔调,还颇具娱乐和商业的元素,某些情节还不乏导演黑色幽默的闪现,即便对本片持负面评价的影友,在观影中也能听到他们多次的笑声。
而且,即便影片的后半部分不令人满意,但是从整体上说,影片的节奏感还是比较快的,不会让人彻底发闷,能够让人带着一丝紧张的心情看完全片,高导刻意给影片打造的纪录片风格也比较到位。
对于这样一部兼具艺术片和商业片特点的独特影片,从题材到表现形式上都不乏新意,也能看出导演拍摄的诚意与用心,对全体非职业演员的把控也十分到尾,所以我觉得对本片还是宽容一些为好。
所有人都在仰视,仿佛老鱼在只身爆破堰塞湖似的,只可惜影片并没有表现出海报上的气势《千钧一发》取材于几年前齐齐哈尔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个毫无排弹经验的民警老鱼在48小时内连排11枚炸弹,最后光荣负伤。
导演高群书表示,由于跟主人公原型聊天后对他的经历颇为感动,所以决定用纪录片的形式还原老鱼排弹的全过程,所以全片没有采用任何配乐,只用真实的背景声,台词也极为生活化、口语化的,许多台词根本就是主人公原型的原话。
影片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展开,东北那边经常会发现日军遗留武器,老鱼的工作似乎与此有关,引爆日军遗留武器他会在现场录像,其他民警发现疑似日军遗留毒气和炸弹,也会请他到现场鉴定,但他并不是什么炸弹专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民警,关于炸弹和毒气的认识不过是来自当年当工程兵的知识积累以及多年当警察的经验总结。
他的家庭也很平凡,住在老式家属院里,拥有一个小家和一个唠叨而体贴的老婆,上有老父亲的哮喘病让他记挂,下有即将复原转业找工作的儿子需要他操心。
在开头主人公背景铺垫的段落里,从选景、服装、道具到对白,所体现的普通人生存状态都让人感觉十分亲切、贴心,还颇具生活本真的趣味,例如查获收废品小贩误收日军遗留毒气罐和炸弹一段就很有意思,黑色幽默也开始出现,紧张感也开始营造,老鱼把从小贩处收来的炸弹跟他自己的鱼一起放在摩托车的前车筐中,一个颠簸摩托车翻倒连炸弹带鱼洒一地,老鱼手忙脚乱地把鱼堆在路边让别人帮忙看管,再把炸弹放进前车筐前进,来到冰封的河边,拿着炸弹奋力一掷,轰!
顺利排险,连路边车祸纠纷的一群人都停下争吵,直着脖子往他那里看。
影片的开头挺不错,已经表现出了主人公的朴实真诚和责任感,为他其后英勇排弹的行为做了必要的铺垫。
随后就是危机发生,大批警察封锁某处加工肉食制品黑窝点院落,这里发现了有人故意放置的土炸弹。
老鱼自然作为“专家”被请到现场,他马上发现这是一颗定时炸弹,于是问题出现了,省厅和当地驻军排弹的相关部门只懂制式炸弹,不懂土炸弹。
死马也得当活马医,领导开始让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把用胶带绑在煤气管子上的炸弹冲下来,消防队员进了屋也不管炸弹在哪儿开了水枪就一通扫射——黑色幽默,经过老鱼指点对着炸弹冲也没起什么作用。
眼看炸弹要到时间,老鱼主动要求排险,还经常有相熟的警察仿佛看热闹似的想帮忙,都被老鱼轰了出去,然后他一步一步拆胶带、拆弹,割断导线,在他割断之后仅一秒,定时炸弹的铃声就响了,险情解除,老鱼全身虚脱坐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拆第一个炸弹的这段情节和细节都相当精彩,从炸弹的位置到老鱼找玻璃片看炸弹上的时间,再到撬开障碍物取出炸弹,再到拆弹,整个过程紧张感、现场感十足,还不乏幽默,把观众的观影的兴趣点逐渐推向高潮,可惜后面的情节就再也没有超越这个高潮的情节出现了。
除了左边那个女警察,包括中间的主人公老鱼在内的所有警察,都是由真警察出演,给影片带来了极强的真实感,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的把控也值得称道领导给老鱼准备了庆功酒,老鱼还没开始动筷子,技术组报告院子里又发现了炸弹,老鱼只得火速前往,这回领导给他准备了钢盔和防弹衣,排完这个炸弹的时候,老鱼汗如雨下,鞋子里的汗水都一汪了。
有的影友说这么出汗有些夸张,我想说导演不是白痴,既然表现这个细节,那应该是有所依据的,除非有人能拿出人类在极度紧张情况下流汗量的依据,否则不应该对此轻易质疑。
第二天,院子的烟囱里又发现了炸弹,老鱼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再次赶到。
看到这里,其实观众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俗话说的好: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
已经排了两次弹,接下来的剧情还是排弹,如果说前面两次紧张气氛的营造还能让观众揪心的话,从第三次开始,观众心情已经逐渐放松了,脑海中基于理性也开始想到,在国内电影环境下,造成重大损害的炸弹在银屏上是炸不了的。
好在排第三颗炸弹的时候导演又用上了黑色幽默,老鱼用鱼竿把炸弹从烟囱里钓了出来,炸弹在鱼竿上晃晃悠悠,众人小心翼翼,很有笑点,之前老鱼曾说过这个炸弹可能是手机引爆,此时手机铃声响起,众人又一惊,结果证明只是老鱼的手机响了,观众看到这一段无不爆笑,可以说笑料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情的不足。
但接下来的剧情彻底失控,老鱼钓完炸弹在楼道里随便一碰,竟然又发现一枚炸弹,于是又是排弹,排完这一个后来又出来三个,接着排……故事越来越单调,越来越枯燥,即便导演又祭出了“鱼钩排弹法”和“真假炸弹说”来搞搞新意,但剧情基本上在排弹与洗澡中不断重复,小小新意犹如杯水车薪无法挽救观众对不断重复的厌烦心理。
好感减退,恶感渐生,于是看什么都不顺眼起来,有的影友觉得老鱼动不动就甩手不干有些耍大牌,觉得老鱼身旁的女同事总是出来搅和显得太刻意。
其实我倒觉得这些细节并不突兀,也是能做出合理解释的,是没必要深究的,老鱼动不动就发话甩手不干我觉得倒是体现了他身上的压力,排了许多炸弹都没炸,许多人开始放松警惕,瞎掺和意见,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活计,弄不好就玩儿完,所以不希望别人在旁边叽叽喳喳。
退一步说,就算是他耍大牌又如何,一个普通人一下子被众多领导奉为救星,有点脾气很正常。
至于他那个总是出现的女同事,剧情其实有暗示他们俩大概是一个组的,关系亲密一点,时常来拆弹现场看看很正常,而且国内的警察大部分都没经过什么爆炸的,看到这个阵势,不知害怕却有凑热闹的心理其实也是一种真实。
就本片来说,导演高群书虽然有不少失策之处,但题材、情节、人物上的新意让本片脱离了主旋律的俗套,拥有一种处于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的特性影片后半部分的失策在于故事趋于重复、平淡,直至老鱼去拆最后一颗炸弹,观众们已经有感觉这个肯定会爆了,所以紧张感再也提不起来,最后影片不咸不淡地结尾,也极其不出彩。
不过,个人感觉除了剧情上的问题外,导演过于痴迷于拆弹,没有用更为丰富的细节和故事来塑造主人公,也是造成影片整体失利的主因。
本来开头对主人公的刻画还是蛮成功的,到了拆弹的环节,应该给观众看到更多主人公在整个事件中的心态起伏,仅仅是紧张、害怕这两种表现是不够的,还应该更细腻一些。
或者说,仅仅是表现紧张、害怕的情绪,也可以有不同的、丰富的表达层次。
除了拆弹,还应该增加一些拆弹之外,老鱼同领导、家人、同事之间的戏来丰富剧情,比方说他对领导一直这么没完没了地用自己是什么心态?
排了一个又一个炸弹他有没有后悔过当初掺和进来?
对于上面一直没派专业的拆弹人员来他有没有什么意见?
玩命拆弹对老婆对家庭有没有什么内心亏欠之处?
其实有许多细节、故事和心态都可以去进一步发展,但实际上在片中后半部分对老鱼的刻画除了拆弹就是写遗书,留遗嘱(请求领导给老婆儿子找工作)。
结果,看完影片之后,老鱼只是给观众留下一个“拆弹机器”的简单印象,而不是个血肉丰满的人,也就无法让观众对他投注更多的感慨、同情和尊敬了。
(文/列文)
我们所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从家来到学校,再来到社会,这其中碰不到太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经历过剧变,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属于这个社会的真正的高层,因此也不会有那种高层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的故事。
然而,当你一旦接触犯罪,聆听犯罪故事时,你就接触到这个世界的真谛。
我是个有神论者,我觉得一定有神在控制着这个世界。
逆道者亡,顺道者昌。
这是中国的古话。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你顺着这个道走,通畅。
你逆行,一拐一插,你就完蛋了
前面几个炸弹,都很小心,简单的用剪掉电线方法,难的用鱼钩远程处理,而且放在下面空地直接远处拉,并不怕他爆炸,人也安全!
最后一个,既然箱子可以随便搬???
一堆人都能跟着??
还都已经搬到安全区了。。。
为啥不也是用钩子远程处理呢?
就算这个炸弹用钩子没用,因为可以随便搬动,那把装炸弹的啤酒箱子整个放到一个防爆罐里面,然后旁边放一个雷管引爆它,不也行吗?
为啥最后一颗那么随意??
直接用手??
我猜测啊,男主是不是为了妻子和儿子有个工作,故意舍身引爆??
不然真说不通啊。
(注:以上内容只针对电影演员表演情节进行分析,真实事件原型拆弹案件和电影剧情区别较大,不在此贴讨论范围内)
[看到这部电影之前,就已经有若干人在推荐它,其中有关雅荻和howie这样的一向值得信赖的影评人,所以我对本片还是很期待的。
所以我看完后略有失落,是因为之前期待太高,如果是没有预热直接看到,可能感觉会有所不同。
]howie说本片是“2008年的《疯狂的石头》”,“真正的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商业片”,这种评价应该是值得让我充满期待的。
所以,我的失落,不能埋怨导演高群书,只能埋怨howie。
按照惯例,在说本片的好之前,先把我最不爽的地方拉出来说说。
作为一部基本由非职业演员完成的影片,片中那个唯一的职业演员,就是扮演女警察胡小林那个人,我只能说她在片中实在太扎眼了。
每一次,天哪,每一次,毫无例外地,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她都非常恰到好处地跳出来破坏掉剧情张力和非职业演员费半天劲营造出来的真实氛围,败兴地提醒观众这儿出现了一个蹩脚的演员在抢戏。
从剧情和角色的设置上来看,胡小林这个角色的出现,明显有导演照顾戏份的因素。
可导演成全了你,你也得成全导演啊。
我不知道这个女演员是哪里人,但在周围人都说东北话的前提下,女警察胡小林讲的蹩脚东北话实在太过于明显。
而且她的表演也让人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她在一堆真警察中,除了象一个演员外,什么都不象。
说回正经事。
这部电影有些“专家”评价为具有“希区柯克”式的悬疑风格,对此评价我个人感受是一头雾水。
我觉得二者根本没什么联系。
本片的故事其实是有大问题的,但考虑到题材和背景,这种刻意的回避因为太过于明显,以至于我们都能准确地接受到这个信息,并明白这种缺陷存在的原因。
基本上,本片在故事上和《东方时空》时期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那种风格很接近,与其说它是希区柯克,不如说它是小津。
作为一个在剧情上单线索推进的故事,而且是严格按照时间轴推进,这在悬念营造上本身就会先天不足。
具体到本片,这种悬念是无法支撑90分钟的长度的。
本片开场用了可能将近30分钟的时间来叙述和铺垫主人公老鱼的生活状态,其中基本没有戏剧冲突元素。
老鱼是非职业演员扮演的,虽然很适合本片的整体气氛,但也会在表演上受到局限。
犹如纪录片一样的开场,基本就是用来建立人物的,和叙事基本脱节,对于那些不在意人物的观众来说,开场不免显得有些枯燥。
只有到了炸弹事件突然出现后,观众的注意力才开始高度集中在主人公老鱼身上。
但故事本身又无法利用炸弹事件继续去营造悬念和冲突,剩下的就只有老鱼一个人的状态和感受来独自支撑60分钟的漫长时间。
这一点对于非职业演员来说,是很困难的。
扮演老鱼的这个演员,据说是一个派出所副所长,他在片中的表现,确实是非常精彩,如果不是那个女警察胡小林经常出现在他身边抢戏和捣乱的话,观众会非常认可这个人物的。
但是对于一部在宣传中大量提及“炸弹”和“希区柯克”字眼的影片来说,部分观众可能会有一种对剧情和场面的预期。
影片中人物很出色,也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叙述排弹本身的过程,但对于那些有预期的观众来说,片中“视觉奇观”场面的重复,也很容易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
本片作为一部低成本影片,拆炸弹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视觉奇观”场面,而且片中几场拆弹戏都尽可能地在场地和模式上做到了变化,但局限于故事和背景,这种“视觉奇观”场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同时它所营造的悬念和吸引力,也很难维持影片下半段的紧张感。
最后的结局,我个人感觉都不能用“反高潮”来定义了,简直是“反观众”式的。
虽然关注本片的观众都会知道最后的人物命运,但太过明显的种种剧情细节暗示,就会让已经知道结局的观众,连“期待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都没有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部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说明剧情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下降到可以暂时不关注的地步了。
最后的炸弹爆炸前,略显拖沓的剧情铺垫损失了不少故事张力,所以最后当炸弹爆炸时,对观众来说就不会有“非常突然”的感受——甚至可能还会有泄了气的感觉。
当前面的排弹场景结束后,视觉奇观对剧情的支撑消失了,而人物命运又没有任何转折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没有落差,没有转折,甚至连同情都很难产生,观众就会对银幕上那个裹得象木乃伊一样的老鱼发出笑声——我觉得那场观众的笑点太低,他们几乎对任何场景都能笑出来。
在说了这么多遗憾之后,我还想说的就是,《千钧。
一发》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影片。
虽然就我个人感受来说,里面有很多遗憾,但如果从整个产业角度来说,本片是一部非常需要我们关注和鼓励的影片,因为它真正地开始了努力——虽然没有howie说的那么商业化——面对观众,面对市场,面对审查,面对资本,面对诸多相互矛盾的限制,它开始了尝试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而且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认可。
在本次上海电影节中,有很多很多的导演,其中有很多是著名的前文艺片导演,也开始言必称“商业片”了。
但从最后的情况来看,他们所说的商业片只不是高成本的文艺片而已。
对于《千钧。
一发》来说,我不想说它是“真正的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商业片”,因为在缺乏对比的情况下,这种评价可能有点过于激动了。
但起码它是一部努力去尝试和实践的影片,是一部能够让观众觉得受到尊重的影片。
偶然在电影台看了《千钧一发》,非常喜欢。
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不知为什么,想着老鱼,脑海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钢的琴》里面的陈桂林。
两部电影都取材于东北,破败老城的灰暗场景,小人物的辛酸和坚持,朴实幽默的方言对白,是共同点。
当然,《钢的琴》有更多爆笑的桥段。
而《千钧一发》除了那个女警,都是非专业演员,虽然《钢的琴》里专业演员的表演同样真实自然。
还是说说老鱼和陈桂林。
俩人都是东北中年男人,属于心灵手巧无所不通那种,如果不是大环境造成的窘迫现状,他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他们身边的人也会更幸福。
俩人都其貌不扬,甚至不修边幅,但心里手里都有两下子,尤其是都会钓鱼。
其实老东北有不少这样的男人,虽然过得拮据,但很乐观很懂生活,而且心地善良热心助人。
如果有机会,他们会拿出一根筋的劲头,像个真正的爷们儿一样拼一把。
俩人在很多细节上有相通之处。
婚姻都不尽如人意,但自有倾慕他们的女人。
对老人孝顺,疼爱孩子,关键是能带给孩子正确的观念和积极的力量,所以儿女都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这样的父亲。
与人为善,和同事朋友的关系都好,有死党。
说话直接又幽默,有点爱面子,不肯屈从权贵又迫于生计不得不适当屈就。
等等。
最后说说《千钧一发》里面的洗澡。
老鱼接连拆弹,每次都浑身湿透一次比一次更紧张更累,导演巧妙地用几次洗澡进行了连贯和推进。
开始是在单位浴室洗,后来去澡堂子,又有了搓背的,最后去了豪华会所,洗了按摩浴池,还看了二人转。
原来男人的洗澡也可以被反复描摹,呵呵。
不是核弹,不能远程引爆么~~~就这点想不开
真人真事,真实警察,对这部片子的好感有多一分。拍的很生活化,很真实。
拆弹部队啊!!!有木有!!!???
一般
够黑,够真。
这绝不是一部商业片。
这么好的一个故事拍成这么傻逼,后面他是怎么拍出风声的!
为平凡人立传。
还可以吧
真实事件改编的就挺离谱了,感觉好多地方都降智了,不是很紧张刺激感,也没看到二级英模,不知道儿子能不能当警察。
奇幻现实主义?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 会觉得这个剧情太离奇了
说你行,你就行,你不行,也得行
完全不同于《拆弹专家》,写实派的影像风格,淡化故事与现实之间的边界,看完之后忽然意识到,真正的英雄和我们一样,都是血肉之躯。真警察演绎警察故事,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过于雕琢的作品未免显得做作
很好看!
还行
9分。欺负老实人,逮着一个人往死里薅,憋屈。一开始老鱼徒手排雷,放摩托车兜里颠啊颠,吓死个人!老鱼真的是除了不会生孩子啥都会的全才~拆第一颗炸弹因为来不及了,略懂一二的老鱼硬上可以理解,后面这么多颗居然还不向上级请示增派专业排雷人员来,我是真的不懂,是老鱼的命不是命吗!?局长对打退堂鼓的老鱼说了两遍“你不上我上”,典型的官大一级压死人,不过这种生死局,不在我的专业职责范围内我肯定不上。电视报道里全是领导的讲话,真正的英雄没有画面。老鱼身受重伤得到了什么?二等功,光荣,有锤子用,能吃吗?领导许诺解决的老婆孩子的工作还是没解决。拆弹拆到后面,一群人跟着,就像玩一样,只有老鱼不断强调,前面没爆纯属侥幸。听到老鱼跟老婆打电话匆匆交代一下,眼泪止不住地流…最敬佩当好警察好医生好老师的人们,向你们致敬!
民警老鱼充当拆弹专家 105分钟爆炸受伤 最后醒没醒未知。一个小时后两倍速看完 实在没意思 优酷112分钟版,110分钟出字幕
有尊严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