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格斯·兰斯莫斯在电影狗牙里给我们演示了一个微缩版的极权社会,一个与世隔绝的奇怪家庭。
家庭成员由一对父母和大儿子、两个女儿组成,一家五口终日生活在一座隐秘的大宅子里。
三个孩子自小被父亲隔离于此,他们不能接触除父母外的人,对高墙之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电影里父亲是唯一可以驾车到外面去的人,他有一份正常的工作父权在这个家庭中是至高无上的,是这个模拟社会的一切规定者和诠释者,他小心翼翼的经营着这个家庭,会刻意的撕去买来商品的外封,严格掌控者围栏之中儿女的思想走向。
在父亲给子女制定的教育中一切都被改写,比如电影开头父亲给孩子们录制的词汇教育sea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可以说,我要坐在大海上休息。
highway是一阵强烈的风。
父亲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把未见过的词汇全部转变为眼前所有断绝你对一切未知的想象。
父亲常常告诫孩子们围栏之外的危险性,甚至欺骗的说他们之前有一个大哥因为不听话跑了出去在外过着凄苦的生活,以至于大女儿会悄悄把蛋糕扔向墙外,小儿子会喃喃对着墙外不存在的大哥说着些什么。
一个极权社会的成功在于他的密闭性,一切陌生的事物都可能会引起内部的混乱,所以当一只野猫出现在院子里可把孩子们吓坏了,小儿子残忍的将猫杀害父亲借机给孩子门上了一课围栏之外多么危险这种叫猫的生物会把人撕碎,他们不存在的哥哥就是死在猫的利爪下,为了抵抗猫的入侵父亲教会了孩子们狗吠,院子里天真的孩子俯身在地认真学这狗叫多么的荒诞,可对于规则的制定者这一切是正常的是必须的。
回看电影里的这个极权模型,一个掌控者父亲,一个监控者母亲(父亲上班时家中的一切由母亲掌控),从小就接受父亲所授予世界观长大的三个孩子们,一个绝对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环境。
有那么几刻看着偌大的草坪,不太耀眼的阳光,水温适当的泳池也会觉得这个封闭环境的是一种平衡的生活状态甚至是乌托邦式的。
可孩子们永远不可能像薄伽丘描绘的年轻人那样畅聊性、人间百态,有的只是他们麻木的看着天空飞过的飞机以及在园中各种古怪的举动。
搅乱极权封闭的永远是人的本性和外界对思想的唤醒,在小儿子成熟之时父亲利用金钱和一个女员工达成交易为自己儿子提供性服务,克里斯蒂安是受雇来满足儿子的性需求的却悄悄的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密闭性,她不时冒出来的新词汇让孩子们感觉新鲜却让母亲解释的慌乱,比如大儿子问僵尸什么意思母亲慌张的解释是一种小黄花。
甚至克里斯蒂娜为了满足私欲偷偷教会了大女儿用舔这种人类最初的方式来交换物品,大女儿舔了克里斯蒂娜的下体换来了会发光的头箍,以及彻底改变这个家庭的三盘电影录像带,正是这三盘电影录像带彻底革新了大女儿的世界观对围栏之内的种种产生了怀疑。
父亲发现了大女儿的录像带察觉了这个家庭的动摇,在惩戒大女儿后不再相信任何人,但为了满足大儿子的性欲不得不在围栏之中上演的令人发指的乱伦。
当儿子和女儿上床之后,大女儿两眼无神的重复着录像带《洛基》里的台词:“你这个婊子,下次在这样我他妈废了你。
”尽管这不是针对大儿子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但可见三盘录像带对于大女儿的影响之大,孩童是善于模仿的,尤其对新鲜的事物,正是这些新鲜事物的冲击让大女儿有了一次夜逃,作为一个逃离者父亲却并不感到恐慌他可以完美的编制大姐姐和之前的大哥哥一样在围栏外面的世界死去了谎言。
电影里有段对于训练狗的言论,狗店的老板自信的说狗只是一团可塑的泥巴只要五个阶段训练,你想要暴躁、温顺的都可以。
对于人这同样适用,但人难以训化的是对于欲望和思想的控制。
我们眼见过太多独裁者试图构建的集权社会,改良你的言论,给你营造恐惧感,彻底革新你的思想使其单一化。
《狗牙》是一次极权社会的模拟,也是人类对于权力的黑色隐喻,导演用极简的画面构图强烈对比人性中最黑暗疯狂的荒草地。
《狗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极权存在于家庭同样存在于国家,在对于权力的掌控下那双大手所导演的荒诞幕剧我们甘为之做演员。
小女儿问,妈妈,能把电话递给我么?
妈妈给了她一个盐罐。
爸爸说,赢的人会有奖励,奖励看录像,于是大家一起看家庭录像。
妈妈说掉下来的飞机会属于应该得到它的人,原来儿女们都以为天上的飞机和玩具飞机是一个大小。
爸爸带回家一个女人,让自己的儿子与她做爱,直到她《出卖》这个家庭,给了大女儿两盘录像带。
于是他决定让大女儿代替她的角色,与他的儿子做爱。
一整片的荒谬让人越来越崩溃,直到看过了《诺基》的大女儿打断了自己的犬牙。
这时她会相信,人的犬牙是不会自己掉下来的。
绝对的保护,代表了绝对的占有,家长,甚至政府,每每将保护放在嘴边,把占有放在灵魂。
他们说猫会进攻我们的住宅,绑架我们的亲人,他们说外面的世界是危险的,以至于你无法用脚触碰家宅以外的土地。
在荒谬之中成长的孩子们,要么在荒谬中灭亡,要么就在荒谬中爆发,而爆发力的大小与荒谬持续的长度成正比。
任何一个在好奇心驱使下要发现真相,满足逐渐增长的欲望的同时,都经历着比在同一条件下沉溺于现状的人更多的困惑与折磨。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象征,象征希腊这些年来对国人的隐瞒,隐瞒这无法继续的经济,这入不敷出的现状让恐慌变成谎言,直到对它的打击狂升猛增。
原来这种恐慌的隐瞒早就深入民心。
我看着大女儿放肆地跳着舞,荒诞但是绝望,我相信,父亲的后车厢真的可以带她进入这外界被肮脏感染了的黑洞。
谎言是善意的,谎言也是稻型灰影的催化剂,这并不像妈妈说的那样,我没有生别的孩子,因为我只爱你一个。
冷冽低對比的影像美感,家庭實拍紀錄片的粗粒子影像,荒誕戰慄的故事情節,幾近瘋狂的價值思想...說它是希臘片是很難相信的。
詭異荒謬的劇情思想,一幕幕反倒像是英法俄一派的年輕藝術家,批判社會批判現實批判掌權者而拍的改革電影。
他的主軸很顯然,當一個家庭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當父母的權利掌控至最大,底下的孩子是被禁錮亦是被奴育的狗,自由地訓養在被束縛的家庭社會。
很可笑,很荒繆,但以泛世界大觀背景來看,也提點了現在的我們可能都是怎麼來的:被那些人為精心操控的資訊訓養來的--就像狗一樣。
父亲-国王母亲-王后大儿子-王子女儿们-公主片中有一段是关于父亲到狗只训练场想取回自己的狗,狗场主人说训练狗分五个阶段,一个个阶段才能形成自己想要的狗。
父亲正在自己的王国,训练着自己的臣民。
王后则是共谋者。
日常家务,比赛,游戏,一些不能出外,关于等级制度(集便签)的规定,晚上的娱乐项目被限定,一些关于与外界联系的词语(键盘、电话、僵尸、远足、高速公路)被改成日常的词语。
并规定当犬齿未脱落时,他们仍未成年,不能走出家中,就算走出去,也要坐车。
父亲利用自己厂长的身份,雇门卫(克里斯蒂娜)解决自己儿子的性需求。
他们各自的名字,我们的片中无法得知,只知道克里斯蒂娜和布鲁斯(大女儿在录像带里面学的人民)。
他们之间称呼也是姐姐、妹妹、哥哥、父亲和母亲。
名字被隐去,没有指定的名字,片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代入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
父亲-厂长,极权统治者,国王地位,家中权利最大,也是最厉害的人(在儿女们眼中)。
王后-手球冠军,当父亲不在家时,则代替父亲管理儿女,训练儿女,协助父亲编造关于他们所认知的世界的谎言。
大儿子-无个性,对于不存在的哥哥怀有恨意。
大女儿-活跃,被克里斯蒂娜欺骗交换礼物,舔了她之后,开始有所启蒙。
尤其是交换了录像带,接触了外面的世界,无不期待自己的犬齿脱落,成年。
在父母的结婚纪念日里面疯狂跳舞进入癫狂状态,后用哑铃敲掉自己的犬齿,躲入父亲的后尾车厢。
小女儿-和姐姐互相依赖,互相玩游戏,在片中性格和哥哥差不多。
这部让兰斯莫斯声名鹊起的代表作当年在戛纳首映时引起极大争议,简直好比是21世纪的《索多玛的120天》。
这种比喻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看到影片中那个极其病态的家庭以及与世隔绝的孩子,还是免不了让我联想到帕索里尼遗作中的萨罗共和国。
兰斯莫斯第二部作品延续着处女作中开辟的作者标签,用一套足以自洽的逻辑建构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空间,再配上一套荒诞的规矩来维持这个“世界”的运转。
幸好,导演摆脱掉处女作《吉尼塔》里晦涩费解的情节设计,在这个充满现实意味的故事里创造出荒诞幽默感与警世的寓意。
从现实层面来看,这是一个管教严厉的父亲采用极端手段来教育子女的故事。
各类匪夷所思的手段层出不穷:禁用电话、雇佣女性满足儿子性需求、训导家人像狗一样吠叫等等,最终的目的就是将孩子于世隔绝起来,禁止他们离开这个家。
尽管片中的刻画过于荒诞,但在当今社会里不少家长的类似心态可谓屡见不鲜。
他们往往用“爱”的名义来过分管束或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在成长中遭遇错误与失败,事实上这种溺爱总是适得其反,孩子无法获得自由思考的空间,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想去了解和适应外面的世界。
然而,影片并非旨在批判当今的家长式教育观念。
在我看来影片更倾向于是一部警世的政治寓言,这才是兰斯莫斯最厉害之处。
影片中那个几近封闭的家庭好比是极权统治下的社会,父亲对应着独裁者,母亲是维护统治的帮凶,而他们膝下的子女无疑就是被压迫的百姓。
独裁者为了维持统治,首先利用谎言通过愚弄的方式,渲染外部世界充满了危险,并筑起围墙将人圈养起来;其次是禁锢思想,将语言和知识过滤后再“传授”给人民(片中父母故意曲解某些词语的意思,及父亲主动“翻译”Fly me to the moon歌词最明显);还通过更多奖罚分明的手段,不断在人民面前树立威严,进一步维持高压统治。
影片名字其实翻译成《犬齿一家》要比《狗牙》清晰准确多。
“犬齿”这个极其重要的符号在后半段情节发展上埋下了强有力的悬念,大女儿不惜敲掉自己的犬齿,借以逃脱出这个家庭,事实上却是暗中隐喻着自由的思想已开始在她身上萌生,此前她和妹妹在庆祝父母结婚周年派对上的独自狂舞可以看出端倪。
而所有这一切正是与父亲带回来的那名女职员息息相关,正是那名女子将外界的真实面貌带给了她,令她终于鼓起勇气反抗这个极权统治的独裁者。
兰斯莫斯对制定/破坏规矩的设计似乎乐在其中,在之后的《龙虾》也有类似的刻画。
而在本片里,女儿最后出逃的命运在结尾画面中嘎然而止令人浮想联翩,而《龙虾》的结尾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这位希腊导演还在片中使用大量非常规的构图,只呈现人物的下半身、足部,或者把头部切出画框之外。
这种怪异的美学效果一方面印证着希腊“诡异浪潮”的意味,同时也契合着影片的主题:极权主义压迫下的人就如动物一样,无法得到人性化的对待与体现。
甚至在父亲带来的女职员与儿子发生性行为的段落中有更触目惊心的表现,两人完全是机械一样冷冰冰的状态。
兰斯莫斯用这部寓意深刻、形式炫目的作品敲开了戛纳的大门,此后入选主竞赛的《龙虾》和《圣鹿之死》都能在类似的结构与氛围里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作者意味,同时也引领着希腊的“诡异浪潮”在影坛上创出一道耀眼的光芒。
这部电影表面是讲一个与世隔绝的畸形家庭。
看的时候每每惊叹,这样的电影怎么是希腊拍出来的,不是民主国家么,怎么对独裁制度理解得这么深刻。
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近代希腊也曾经是军事独裁的受害者,直到1975年才成立了民主政权。
怪不得。
对此片其实不用多解释什么,隐喻很明显很直接,大家心知肚明。
所谓极权,不管是小家还是大国,你们懂的,手段就是那些。
焚书坑儒之类的既非前无古人更不是后无来者。
闭关、愚民、高压,世界各地都有过或正有着同样参透奥妙的统治者。
片中的三个孩子折射出人们面对强权的种种心态以及所导致的不同命运。
姐姐好奇心比较重,胆子也比较大。
这类人往往是苦头吃的最多的,但也只有她有可能逃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
男孩子最傻最听话,脑子被洗得最彻底,他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可怜可悲,所以偶尔有“好果子”吃。
妹妹有撒谎精和暴力的趋向,这部分人将成长为统治阶级的帮凶和打手。
这个电影荒谬吗?
我怎么觉得这么地似曾相识。
现实不就是如此么,还是你也被洗脑了。
(第八十三期)大隐小众电影观影会
——《狗牙》目前,2018最佳草坪、泳池、大房子,一家五口用栅栏围出了一个“乌托邦”。
在这里语言的意义被重新赋予,任何不幸不雅的词汇都被解释成中性的意义,僵尸是黄色的小花,贱货是屋顶的大灯。
唯一不好的是一种叫“猫”的无法控制的可怕生物跳出主流的价值观,仅仅从生活方式而言,作为父母的选择,它无可厚非,但作为被选择的孩子,便显得无辜与无聊。
孩子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像狗一样被驯化。
当人被圈养在一个舒适区,失去了自主性,它还是人吗?
特别想说的一点是,影片中的性场景。
原本应该是充满情欲的画面,却成为例行公事一样的存在,不再羞涩暧昧,没有情欲,不再美好,只让人觉得无聊与沉闷父亲创造了一切规则,没有自由意志。
他说,犬齿掉了才是长大,他又说,等掉了的犬齿再长出来才是独立。
第一句的解释是犬齿已无法脱落,孩子无法长大,当叛逆的孩子痛下决心,将自己的牙齿敲碎,虽然痛得撕心裂肺,却带着成长的微笑。
满心以为经历了疼痛的成年礼,便可以获得自由,却还没有察觉,她失去的已永远无法再次获得,她以为的独立,永远无法达到。
大姐失去的犬齿永远长不回来,期待落空,等待她的只是个悲剧。
她的思维仍被局限在以前的教条之下,无法自知,无法逃脱这部电影的思考点很多,寓意也不止在政治,它的外延很广。
我们讨论到了社会建构、原生家庭、极权制度、习得性无助、谎言与信仰、单一与多元。
电影本身的语言不多,人物不多,景别不多,剧情不多,仅仅表现了特殊的一家人的一段特殊时期,却在众多的留白和精心设计的寓意上给人留出了很多讨论思考的空间你想要怎样的生活?
你处于一个怎样的社会之中?
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
教养行为对思想的改变?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有意义?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但我始终相信,多元的比单一的更有意思。
即便这也是一种虚幻,即便自己的选择可能导致毁灭性的错误。
但至少我们有了更多可能,去带着镣铐选择更多选项中的一个,而不是麻木的走向千篇一律的大道
把子女当做宠物来养,非比寻常。
冷,恐怖,毛骨悚然。
大女儿问什么叫外阴,妈妈回答你哪里看到这个词的,答从录像带封面,妈妈说外阴是一种大灯,比如说打开外阴,屋子亮了……当大女儿用哑铃一下一下的砸掉自己的犬齿的时候……我要崩溃了……这算是溺爱还是宠爱?
冷暴力,比喷血浆还吓人。
我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新闻了,过度溺爱子女,使子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好像是奥地利?
父亲判了三年……
无边无际的海洋只是客厅里纹丝不动的皮质沙发,诗意远方只是坚硬的地板,翱翔的白色小鸟只是冰冷的霰弹枪,山间开满的黄色花朵名为僵尸。
如果外面的世界如此无趣甚至可怕,果然还是围墙里的家最好。
这个极权主义下的家里充满畸形:含漱口水是残酷的惩罚,用麻醉药迷晕自己是有趣的游戏;精心塑造的黏土小狗无法成为主人心仪的宠物,散养的空气孩子是完美的反面教材;磷光石发夹的价格是一次口交,玩具飞机的争夺值得亲生兄妹拔刀相向。
从外面世界进来的女人带来了新鲜事,这是不被愚民政策允许的,可是这个女人是一种必需的资源,怎么办?
家庭内部自产自销,完美解决问题。
围栏外有一种可怕的怪物叫作猫,径直走出便会被撕成碎片,坐上车会保险一些,更安全的方式是变成狗,这样才有机会活下去。
妹妹伤了哥哥,撒谎说是一只拿着锤子的猫做的,因为猫是她认知中最可怕的东西,她可能心中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这个谎言天衣无缝:既然猫能够轻易杀死那个不确定是否真实存在的大哥,那么伤了二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父亲会不知道她在撒谎吗?
他知道,可他并不会拆穿,因为比起家庭中某个成员撒谎,维持“猫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这样的假象是更重要的事情,女儿固然撒谎了,但她的谎言让他的统治更稳固了,所以几乎没有犹豫地,他狠狠地扇了儿子一耳光。
犬牙掉了,可以离开家,由于家外有可怕的猫,离开家需要开车,而犬牙重新长出后才可以学开车。
我们永远无法离开。
姐姐狠心敲掉了自己的犬牙,布满血迹的洗手池见证她的决心。
牙掉了,终于可以离开家了,可是牙还没有重新长出,她还不会开车。
她的认知依然停留在那个畸形的家中,敲掉一颗牙是她能想到最有血性最离经叛道的事情,她依然不敢踏出家门一步,只能藏进车后备箱。
一个女儿走了,全家人连夜出动寻找,不过又能找多久呢?
家里马上就要诞生新的生命,送去训练的狗也要被接回,后备箱里生死未卜的女孩能被人记住多久?
不禁又想起那个不知真假的大哥,有没有可能姐姐走过的路他当年早已走过?
影片开始,呈现的怪异,逐步带你觑视窒息封闭的病态生活。
三个“小朋友”学习完扭曲变异了的单词,开始玩测试耐力的游戏。
后来他们又玩蒙眼睛找妈妈,游泳池里诈死并救生,抢飞机模型,麻醉自己看谁先醒来……温和的玩法变得无聊了,他们就会找些激烈的,比如一刀划开弟弟的手臂,一剪子虐杀小猫……直至最后大女儿用哑铃敲碎自己的犬牙,血肉模糊地钻进汽车后备箱,以行动呐喊出向往外面的世界,要脱离魔窟的自然意愿。
讲上面的剧情,你会瞠目结舌,这不是全部,还有更多无法想象的面目,是以一个家庭为形态展现的极权主义、以父亲的角色诠释的独裁者。
微缩在了一家人身上,可怖的氛围却是可以惊醒世人的。
当然,对于置身可怖氛围中的人,看这电影并解读,我觉得情感上一定是复杂怪异的,没错,我觉得复杂怪异。
一个富裕的变态家庭,一对夫妻与三个成年的孩子,在与世隔绝的乡郊别墅生活。
在父亲与母亲共谋的软性恐怖统治中,孩子们像动物一样,迫使没有思想地吃喝拉撒。
他们是犬齿之家,只有父亲开车出入家门与外界接触。
其他人不得跨出家门半步,他们被灌输外面到处都是凶猛吃人的动物,而且都在漫长隔绝社会的生活习惯中,变成了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惧怕亦无力幻想的原始“生物”。
但有欲望,带有暴戾的攻击性,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自控力,没有是非善恶的分辨力。
跳出人形,可以想象,豢养的画面。
而要维持这样一种特殊家庭的稳定和谐,犬之首的父亲自有办法。
作为统治者,利用"为你好"的谎言剥夺了他们的一切权利,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思想上,头领享受自幼洗脑幼仔的成功果实,并随他们的成长继续发展加固着。
“僵尸”的单词在这里是“花朵”的意思,“电话”的意思是“椒盐”,随便一个来自外界的词汇都被美化成其他词意,必须屏蔽所有会激发孩子们思考的信息,包装袋上的说明一律销毁。
但小女儿可以阅读医学书籍,自以为医术高明。
大女儿可以群魔附身般乱舞,纵容萌芽的创造力与自我存在感。
儿子无需禁欲,父亲还会异常重视这些,就像重视发情期的动物,以免其危险的攻击性。
事物总有正反面,哪怕百分之九十的隔绝,依然是个漏缝的蛋,那就有苍蝇叮咬。
总之,思想上的控制,应该是在极端的虚伪的保护主义口号掩饰下的专制,又是寻求兽化而孤注一掷的病态心理,定然是要制造灾难的,只需要某个临界点。
生活中,他工厂的门卫女便是用钱找来的发泄工具,以防泄露秘密,女人被戴上眼罩,定期被犬爸爸带入这个家庭,动物似地满足成年儿子的需求。
结果女人不老实,用发夹、发胶、录像带交换,诱骗犬女为其性服务,结果被犬爸爸发现,并恶劣惩罚。
之后乱伦上演,为保持家庭的彻底封闭、安全,大女儿担当起慰安儿子的工具,整个家庭暂时回归平静。
但非真相,随犬爸爸的会议精神——必须接纳训练完毕的小狗(非常怯懦的小白狗),及那盘录像带的深刻影响,大女儿消失,像他们之前祭奠的哥哥,是死是活?
又一个逃走了,而他们家的生活依然在悄无声息的毁灭中继续行进。
只用文字表达,足够惊悚怪诞。
但移入画面,在电影《狗牙》中诠释,就有了偏重唯美与雕饰的艺术气息。
有一点必须肯定,片子对细节的刻画,相当细腻。
但我又会觉得其中一些细节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完全可以点到为止。
甚至其影响力遮住了导演所要传递的沉重意义。
我看希腊电影十分有限,所以在观看完《狗牙》之后,脑子里一下子填满了限量的影像,却都是美轮美奂的珍贵古希腊裸体雕塑像,又想起那个可置换人物的笑料,是法国卢浮宫还是何地艺术博物馆,老婆婆解下围巾,用它来遮掩裸体雕塑像的私密处。
笑是笑了,其实我还是不懂婆婆的举动怎么就成了“她一人迂腐”的糊涂,她的羞涩与否,若不干涉阻碍他人,都可视做正常,或许人们反感的是另一回事,是故步自封的“文明”,而且如此生动的“思想”还在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生活中继续。
就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能力,它所能呈现出何种极致,乃至变态,希腊《狗牙》主要实验了这样一课题。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他不仅要成为统领全家的国王,他还要掌控妻子与孩子们的思维与行为,并信仰着一种变态的远古犬齿兽类的生活模式。
这也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至少完全影响着这一家子五口人的生活。
现实中类似的可能存在,这时就要相信那句话,丰富多彩的生活,演绎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因为,特例是加工成艺术作品绝好的材料,所以可以理解用这样一部作品参选奥斯卡外语片的意图。
坦白讲,我看电影之前,对剧情毫无概念,但就是冲着希腊电影被提名的幕后文章去的。
结果,比较《更好的世界》,此部落选也觉在情理之中。
正如电影故事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家庭教育方式,超越限度,便失去了令观者各抒己见的客观魅力,只剩下集体推倒邪恶之墙的忿气。
导演太过兴奋的情绪外漏是整部剧深度被消减的症结,欧格斯•兰斯莫斯懂得缓中急冲的力度,也知表现变态的各种小技巧,但太过沉溺他的镜头,最终导致香艳过浓,能露则露,能做则做,故事又太过平缓,没有高低起伏,回味的内涵如摇曳的烛火,渐远只有豆大的光了。
但对犬爸爸的性格刻画是成功的,变态的人格表现淋漓尽致,差就差一点汹涌的气势与力度。
有两个片段特别精彩,用录像带拳击大女儿的脑袋,用录像机狠砸门卫女的头,那几个动作吓死人了。
而其他人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服务于剧情的硬件构思也够独特,白色服装、简单家具、空洞无物的思想,被置放进奢华的别墅,营造的不协调,的确也是渲染主题的用心之处。
始终要说电影徒留遗憾的地方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上。
如若可以浇注更多的“关心”在各种病态行为方式上,从心理层面,而非放大生理,伸拉出叙事的韧性,在犬爸的变态行径中着墨些短浅的前因,多透露一些孩子们可能“背叛家庭”的蛛丝马迹,以便剧情更合理,那么电影就可加长至100多分钟,观后就不会有意犹未尽的淡味。
可能还会冠上另一经典心理惊悚片的美名,谁知道会不会和《闪灵》一样,让人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家长心有余悸?
为成长教育敲响警钟。
重视人文关怀。
另外,让那些生活在自由国度的人倍加珍视自由的人生,若无所谓,且看看现代仍存在的大批奴隶们的日子吧。
没字母,就这么看的。无感。可能是我还不懂吧!
有病就治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很不舒服,也不容易理解,看了影评才体会出其中的隐喻。
客厅里的海,坚硬的旅途,会飞的美丽霰弹枪,山间开满黄色僵尸含漱口水是残酷的惩罚,用麻醉药迷晕自己是有趣的游戏;精心塑造的黏土小狗无法成为主人心仪的宠物,散养的空气孩子是完美的反面教材;磷光石发夹的价格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玩具飞机的争夺值得拔刀相向围栏外有一种可怕的怪物叫作猫,径直走出会被撕成碎片,只有变成狗才有机会活下去,可是爸爸,为什么姐姐敲掉自己的犬牙?
这种通片隐喻的影片,我最看重的是除去喻体,其本体是否也是完整、可信、精彩的,这是基础。本片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差劲。
后劲不足
论洗脑后的人性
家庭版一九八四
上班看的,个人觉得一般
为啥要杀猫啊你个畜生!
很难懂也不想懂的电影。
Extremely pathetic!!!
太深刻?
喔
又一家庭荒誕劇。上次看《艾瑪·布蘭克最後的一天》感覺比這片好多了。《艾》講述遺產糾紛。《狗牙》講述家庭教育問題。
冷冽的光更勝冷酷的家。
主演的老头有出镜索多玛120天么
你没事吧
差强人意。
如果真是关于极权隐喻的话 难得看一次这么差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