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两段式从普通警察和富家女出发挖掘以色列内部阶级矛盾,结尾令人窒息,用双目对视来连接毫无瓜葛的两位主角,也可能唤醒的是二者所属阶级共同的良知,关于富家女其实还可以塑造的更好,交待的更全面一点。
这样的热血青年团体估计没什么号召力吧,念着软弱无力的口号,整得像个邪教。警察那条线也是无聊至极。
不错的故事,让这个导演讲述得磕磕绊绊的。导演采用两条线并进,前松后紧,这样的讲述方式并无问题。不知为何,导演却放弃如此饱满的故事,放弃紧张且充满悬念的情节,去过度展现人的身体。结尾部分倒比较干净利落,让影片不至太难看。
#桃花岛观影团#两个没有关系的团体在结尾相遇,特殊的结构造就结局的高潮,内容属于讲述形式,冲突不强,沉闷到需要自行去感受,高潮也是戛然而止,留有足够的想象和感受空间
3.5,结尾,左翼抵抗分子们的突然间倒下,一个舞台化的反情节高潮是影片最终的形式感。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忍受《警察》漫长的建构,而这种建构仿佛仅仅为了支撑最后几幕的“交汇”,Lapid的这部处女长片是对于法国新浪潮及其左翼视角的拙劣模仿,除却其对于主观镜头的热爱与实验之外,他似乎想用粗糙的地下电影形式完成某种叛逆,但实际上却退回到了前蒙太奇时期,以及明确政治隐喻性的二段式结构
将性别符号与政治上的冲撞挂钩 (处处散发大男子主义气息的特警=国家机器;一腔热血闹革命的瘦小女青年=对体制的反抗者) 在结尾试图交汇的时候被一方以快速得近乎无情的方式扼杀 而在对视中 胜者的眼神里也并没有嗜血的快感 只见信念感在崩塌
反现代文明 一群追求公平正义的年轻极端分子vs一群打击恐怖主义的特警 剧情紧张极为克制 却蕴含力量
生死间的凝视把两条线连在一起,戛然止于黑暗的诗意革命被武力终结。对将死富家女的凝视被同僚色情化误解,其实他只是困惑震痛于可爱柔弱的女子生命的逝去。道德的理解基于各自所在的立场,价值观的冲击和对抗因为左翼文青这条线人物背景描述不足而被弱化。虽然是处女作也有了后期的摄影风格,大量的中近景和特写营造了空间和心理上的逼仄感,以及内容上惯常的性暗示。最后黑灯的那几声枪响冲击力极强。以色列版《天注定》,左翼青年必修课。
Lapid左翼自由主义的政治倾向,由两个身份阵营的主角视角组成。特警,他们不是秩序的维护者,也不是民众的保护人,他们是当权者的维稳制裁工具;恐怖分子,他们不是宗教圣徒也不是虔诚的复国主义犹太人,他们不过是理想主义热血过头但内心胆怯的孩子。人生中相遇的第一眼和最后一瞥,构成了这两段人生交叉折叠的震撼,有一些漂亮的想法,锋利而生硬。
标准的以色列电影,不怎么耐看,彻底的自然主义手法,涉及左派立场,整体勉强及格
一方講求團結但在個人利益上不得不出賣隊友, 勸喻臨盆在即妻子不要分享生產資訊背後自己偏逢人便說, 一方講求全員犧牲危難關頭仍然叮囑隊友多喝水. 電光火石衝突後的四目對望, 所有年輕人的信念和價值被粉碎得無從探究
对这样的表达很难做得更好。
【4】像天然的一双手分别抓取社会的两端,执法者-理想主义者,在枪响与黑暗中交汇再分离,只留下了作者观察的瞳孔仍在凝视。
只有一明一暗的交错堪称完美。
A-,转换视点后的强烈政治诉求让人迷惑。
那些盲目的一知半解的左青,其实更像是个愤青。
#补标 以前看到富家子弟为了底层人的利益组织反抗为之献身我还会流几滴眼泪(be like看到安灼拉英勇牺牲),现在看到这些仗着家里有钱想博眼球却头脑简单又毫无建设性只会一味破坏的人就头疼,勇气可嘉,但是能不能做点实事呢?
因为片名,一直以为海报上的女性才是特警,没想到。
在冲撞且持续紧绷的动作中,发泄欲望来自性和体制压抑也来自渴望被认同的爱被听见的声音,且都相汇在最终的对视之中,但就像一场自慰,依然没有出路(需重看同义词。
前半段对身体和色情的描绘前所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