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dgar Hoover,但凡看过两部涉及大型犯罪的美国电影/电视的人,都曾经在台词的哪个犄角旮旯里听过这个名字。
西厂——FBI——的创立者,近半个世纪权倾朝野,历任八位总统而始终不倒。
直至今日,FBI办公室的内部装修,Hotch叔Rossi叔们的名牌西装,依然铭刻着这位一代目的性格与品味。
传奇人物。
如果按片中的说法,于“恐怖”这一领域中,在二十世纪的美国,J.Edgar Hoover实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信息战(个人资料网络和信息分类学)的最早提倡与实践者,犯罪学(尤其是司法鉴定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没有他,就没有CSI就没有CM就没有《沉默的羔羊》就没有今日的美国,亦没有其他所有模仿FBI建立起来的专司处理地方警力无法handle的重大犯罪的中央性司法部门。
但是在二战结束之后,Hoover却未改变他在FBI始创时那一套应付“战后非常时期”的“超常规做法”。
在黑手党猖獗之时,他不愿将“有组织犯罪”作为FBI的首要任务而执意打击“境内敌对势力”(境外的敌对势力归东厂CIA管)。
他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擅用FBI的资源监视窃听异见者搜集大量情报,以至肯尼迪和尼克松两任总统都不敢奈他何。
水门事件之后,隐私安全的地位陡然提升,加上Hoover业已西归,FBI指挥官的任期亦被限止在10年内,不再恐惧的围观群众七嘴八舌,各种批评甚嚣尘上。
按照人类的优良传统,无论是赞扬或攻击一个人时,伊的私生活比起伊的工作成就来说,总是更理想的目标。
Hoover如此对付政敌,亦遭政敌如此反击。
Hoover以“同性恋”攻击Adlai Stevenson要挟Eleanor Roosevelt的同时,自己也被卷入基友流言且和他的副手Clyde Tolson被凑做堆。
更有甚者,还有人言之凿凿称其有“异装癖”。
而无论是这些流言蜚语的赞同者还是反对者都无有过硬的证据——Hoover确实终身未婚,也确与Tolson一生“友爱”(后者还是Hoover的遗产继承人),但他生前也与女明星有过交往。
著名的纪实小说家Truman Capote(就是写〈冷血〉的那位)坦承他倾诸笔端的小道消息并非事实,只是存心想看Hoover出丑。
一个人太有名时,就成了靶子。
挺他的基友希望他是基友,恨他的保守派希望他是异装癖,一把把口水射过去,靶面上已经看不出真实。
如果要拍“纪实”性质的人物传记,这块口水滴答的靶子就是个麻烦——若要回避这些争议,那就什么也拍不得;但假若不回避,针尖和麦芒不管情不情愿总要选一边站过去,站得太深太稳难免有失偏颇,骑墙摇摆又恐怕一脚踏空。
东木爷爷表示他从来不干这等挟流言以猎奇,秉立场而造谣的事儿。
所以这片子,标题就不用Hoover那名动天下的姓氏,而取其名的缩写与教名J.Edgar,Hoover签名的前半部分。
人物传记是有这等规矩的,如果是官方正史则用人物常见名,Frida的传记自唤Frida,Patton的传记标题Patton,Milk的传记就是Milk,而跑野路子穿插小说情节的则需回避,比如Nesh的传记要叫A Beutiful Mind,济慈的传记得取Bright Star,Sade的传记则名Quills(中文没这规矩,比如叶问和黄飞鸿还有关云长神马的随便喊)这部电影的名字用了Edgar这一私下亲友才使用的称呼,先自声明:这部人物传记的核心并非要记录FBI第一任指挥官生平所作所为,而是要通过这些有资料可依的事实和流播于民间的传说,去窥视这个名叫J.Edgar的人的个性。
他无法信任别人却又渴望依赖某个人的矛盾,对自身不足(口吃、异装癖,性取向)的恐惧,是他将自己武装到牙齿打击一切可能的侵犯以自保的内在动机。
他在政治权力上空前绝后的成功利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可以说他的内在恐惧及使用克服这些负面心理的渴求,折射出某一个时期的美国主流观点。
通过J.Edgar,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时期的美国历史,处在这段历史中的美国人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下的犯罪史,以这些犯罪史对日后美国的立法与政策的影响。
影响跳过了J.Edgar的中年时期而直接跳入晚年——肯尼迪的政治左倾,从他上任始,美国进入了另一种历史阶段。
东木爷爷喜欢干这种事。
他不judge,不以“是”与“非”,“好”与“坏”,“正面”与“反派”将自己的人物塑型着色,然后推将出来给观众看“瞧,他其实是个好/坏人”。
他让人物自己,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声音发言。
也许这一句话这一件事在甲眼中是好的,许在乙看来就是坏的。
但是那个说话的人,做事的人,总相信自己是对的。
而重要的不是好或者坏,而是为什么……为什么有这样一种你或许不赞同的正义观,这样一种你不认同的行为模式,在另一个时空里有另外一群人赞成并认同?
即使我们最后寻问不到原因,至少要看到听到知道,有这样的不同。
用当时的历史观去看当时的历史,用当事的人去说当时的事,听着很美,可是当这位当事人身上插满了争议贴满了标签写满了传言的时候,剧本取舍间,要怎么撇清——至少要无限削弱——拍摄者的立场,就成了一个问题。
安导有他的宽容和温婉,东木爷爷则有他的独白和否认。
本片有三条记事线,一条是观众POV的现时,一条是Edgar对其自传记录者的口述,另一条则是Edgar的回忆。
影片初始,在Edgar讲完Palmer爆炸案之后,记录的探员问他“你当时真的在爆炸现场吗?
”,Edgar回答“我是不是在现场不是重点”,向观众撇清“以下凡Edgar的POV皆有虚构”。
影片行将结束时,Tolson指责Edgar说“你并没有逮捕John Dillinger(关于此案〈公民之敌〉有另一个叙述立场),Lindbergh也没有下楼和你握手……这一切的谎言,只怕连你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人的回忆且会自欺,连当事人都无法分辨真假的故事,再记入文章做成影像,就更加无从验证了。
而本片中所述之事是否真实,就像Edgar在Palmer爆炸案发生时的地理位置一样,并不重要。
故此在现时,Edgar口述和Edgar的回忆这三种叙事之间,电影不做任何色调上的分界。
除了Palmer爆炸案一段“小说”氛围浓重之外,之后各线的拍摄手法也趋于同一。
故意模糊虚构与事实的分野。
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当一切记录都不是百分百可靠时,愿望相信哪一部分,最后是由观众的立场来决定。
当然,通过这样一段记叙,东木爷爷想要传达的讯息,是自来毫不羞涩地借用主角直白讲明——Slogan1:知悉历史是为了判断现在Slogan2: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JKR:这是我的名言,喂!
)不够含蓄,这恐怕是东木爷爷最大的软肋了——如果要让观众判断,就要相信观众的理解能力。
出于对观众的不信任,这一部在黑手党问题上点到即止(Hoover在追击黑手党一事上的消极怠工态度要掀起来全是各种各样的政治阴谋论,会混淆主题),在“异装癖”问题上极力克制避免猎奇向的电影,在Edgar的感情问题上却是汁液欲滴。
假使没有那个扑倒的深吻,没有那明明白白的“我爱你”,只是握握小手,只是四目相交,只把立场维持在这个地方,会给其人物亦给观众更大的空间,给影片更明净的立足。
但是东木爷爷就是忍不住啊,每次遇到这种禁忌另类爱的时候就奈不住那喷涌的煽情冲动。
而且作为一代女性杀后,东木爷爷拍起欲语还休的感情戏来格外擅长酝酿观众的情绪。
在Clybe小受露着一口小白牙蓝眼睛一闪闪的说“我接受这个工作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以后无论好歹,无论和睦还是争吵,我们都要一起吃午餐和晚餐”(这是结婚誓言么!
剧本叔你太明显了好不好,台词敢不敢再含蓄点)的时候已经有观众开始窃笑了,你还非打对视的大特写,还打两遍啊两遍!!!
你这是闹哪样啊!
观众集体发出淫笑了啊!
然后两人相约旅行,说要住套房的时候观众又开始窃笑了(法国观众的悟性很高啊!
)你还把两人洗漱的镜头剪在一起,再用中景拍两人一起出到厅里,观众又开始集体淫笑了啊,姐这个GV达人都脸红了啊!
这种“偷看小两口新婚之夜”的羞涩感是肿么回事啊!
东木爷爷你在拍这段的时候根本是穿越回《廊桥遗梦》了吧,姐特么的虽然只在少女时代看过一遍,到现在还记得你跟梅姨吃饭然后扑倒的那场戏啊。
Clybe的种种表现根本是梅姨上身啊!
你还不收手还不收手还不收手!!!
表白了吧,扑倒了吧,打滚了吧,接吻了吧,over了吧over了吧over了吧!!!
over了啊啊啊啊!!
(不过杀必死很到位啦,姐晚上回去脑补了很多这样那样的后续才睡着,睡着以后还做了这样那样的梦)。
那个画老妆画得僵尸体一样的化妆师傅是有多仔细的还给小李子的嘴唇上了被吻伤的淤青啊!
这到底是闹哪样啊!!!
东木爷爷,下次咱hold住成不成?
就算是跟腐尔摩斯抢情人节档也hold住啊。
你看人家钙导也只有让阿福和阿花扑来扑去啊。
你要相信群众的YY能力啊!!!
嗯,好吧,其实因为扑倒这场戏姐偷偷给加了半星一星(众:你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算什么啊!
某:咳,身为腐女有腐女的职业操守啊!
卖腐给力的要加星这是基本原则啊咧!
)最后说下小李子。
这次又是奔小金人去的。
说实话看预告片的时候姐是很失望的,心说这回我就是有心帮你祈祷怕都没机会使力。
结果全片看下来还是可以的(但化妆师傅一定要拉出去切腹八遍)。
老妆的样子确实很像Philip Hoffman,看预告的时候姐有想可以把人物切三段,小李子演中年时期,Hoffman演老年时期。
但因电影想拍的不是“书面记录的Hoover”亦或“观众想像中的Hoover”,所以这个选角倒是意外合适了——影片中的Edgar在职场上呼风唤雨,一声令下美国地动三摇,在私底下却总有一份不安全感,一种需要被肯定需要被期待需要被鼓励的脆弱。
P.Hoffman过于舒适自在,这种紧张感只能靠演的。
而小李子的紧张感,无所适从感,某些时候有力使不上的焦虑感,是他自有的。
本色来演永远比伪装来演要天然可信(不过当小探员拍马屁说“二十世纪最有名的人,那该是您老”的时候,Edgar那个被拍爽了又不愿意露出来的傲娇感姐还是私心想看Hoffman做啊)小李子的表演生涯大概以大船分成前后两段。
前半段的小李子叛逆但真诚,在who's eating gilbert grape里和J.Depp对戏时表现得特别明显——没把自己太当一回事,认真也放得开。
其实姐比较喜欢这个时期的小李子,包括total eclipse,marvin's room,他跟前辈级明星们对戏并没有太多演技上的障碍,有什么就端出来。
后半段就开始坑爹了,各种毁容也就算了,那种想通过挥刀自宫来学成方法派演技秘籍的心理我不懂啊!!!
本色演员究竟哪里不好了!!!
戏好才是真的好啊!
东木爷爷看演员,尤其是看那些被贴了花瓶标签的大明星还是很准的。
J.Edgar是个复杂的人物,并不易演。
但其本身气质和小李子有重合的地方,小金人提名可以有,拿不拿得到么……反正姐帮你祈祷吧,小李子。
PS:关于Hoover本人的性取向,个人是倾向于他因为过于害怕自己是基友,所以自我催眠刻意回避这种想法,更别说采取行动了。
跟名媛的交往应该也是想把自己掰直但最后没能成功。
异装癖就有点离谱了——不是说他就一定没有,但是就算有,以Hoover的多疑,是绝对不会在公众场合异装打扮落人口实的。
剧本抱着任何“异化”Hoover的传说都能增加人物层面的idea把这一段流言编进故事也是有点多余,至少在影片中并不fit in,看得出东木爷爷在拍异装那一段时匆促,远不比拍基情部分来得酝酿,不知道为什么竟没把这一节剪掉
什么是美国精神?
最近看了《格调》一书,书里头最后一章讲,拥有美国精神的是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少之又少,不能用上中下层阶级归类,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事物的奥妙,蔑视权贵和上流,无视匹夫和庸俗,有着独立自由的追求。
我想,胡佛算是能体现美国精神的那一类人了。
他的性格极为倔强,有着坚定的信仰,势要和坏蛋斗争到底,还美国人民一个安全的居住之地,抱着这个信仰,他发明了精细的警察系统,记录了人们的指纹,成立了科学研究小组等,用尽一生为之服务,他的精神像一匹无畏的悍马,驰骋在繁杂无序的人间,一股与天斗斗无穷的姿态,一股桀骜不驯的架势。
他的精神是如此宏伟,但他的私心却让他走下神坛,捏造案件的事实,夸大自己的功德,欺骗审问他的国会等,这些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精神即使再怎么伟大,他依旧难逃命运的诅咒,离不开欲望的侵袭,完美中总是带有污渍,毛主席也是这样。
让我们扬弃这些公私兼并的道德品质吧,允许人犯错,更鼓励人立功,全面否定和全面肯定都不算全面,路总是有第三条可以走,也许,完美的人还未到时候呈现,还需要一个过程,那就让我们赞赏那些能让这个过程提早进行下去的人们,他们是推动历史的英雄,值得赢得我们的掌声,没错,我说的是胡佛。
我喜欢嘲笑权贵
影片的开头是描写共产主义分子的,那情景和今天的恐怖主义真是太相似了,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怎么回事。
胡佛是很有野心和权利的人,但很好奇他所谓的秘密档案是否真具有那么大的威力,政治人物本身都不干净,但胡佛其中几位总统上司不是泛泛之辈,有的还是二战英雄和知名将军,如果靠着秘密档案就让美国总统束手就擒的话,总统也太不堪一击了。
刚开始以为是美国第31任总统,后来发现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创始人,假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基本属实,那么他真的是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演员了,一个对权力极度渴望的自私到极点的偏执狂;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简单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这样的人,那真的会变成“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下场,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类变得复杂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假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并不属实,只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者其他需要而被媒体所刻意塑造的,又得感叹权力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扔进地狱。
不过胡佛已经不在了,对于他来说后人怎么看他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案例。
做个简简单单的人,有饭吃,有觉睡,有梦想可以追求,有一定的精神生活,有亲人,有爱人,有朋友,有个温暖的家庭,有个可爱的孩子,真的够了,毕竟我们不是胡佛也不是乔布斯,伟人的代价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
由里奥那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掌镜的“胡佛传”,尽管由“米尔克”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撰写剧本,并涉及胡佛与门徒托尔森长达50年的地下恋情,但在日前接受GQ杂志采访时,迪卡普里奥和伊斯特伍德都强调:这不是一部同志电影!
用伊斯特伍德的话来说:“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伙伴。
是不是同志应由观众判断。
但电影并不是关于两个同志,而是关于一个男人,他如何操纵身边的所有人,经历9届美国总统仍权势熏天的故事。
我根本无所谓他是不是同志。
”以此为引,我们可以将布莱克的剧本分割为三段,解读这个建立了美国最重要机构——联邦调查局,塑造美国近半个世纪面貌,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胡佛。
(含大量剧透,请斟酌阅读;另外由于片中大量涉及美国反gong史,为保险凡涉及该词一律用GCZY代替)【PART 1】在GCZY大肆渗透美国的20年代,胡佛如彗星闪亮登场,这个气场缤纷的小伙子一来就展示了过人的调查能力。
1919年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家里被 GCZY分子投掷饵雷炸弹,年轻的胡佛骑着自行车第一个赶到现场。
当时胡佛24岁,刚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
帕尔默招募胡佛进入司法部,授权后者组建特别情报小组(GIU),胡佛和小组成员以缜密的推理和侦查,顺利抓获了当时美国无政府主义的精神导师埃玛·高德曼和肇事暴力分子。
这既是电影揭幕,也为全片设定了基调:GCZY对美国本土的渗透从未间断,并且从事着危险的暴力活动。
很多人都以为苏联是从50年代克格勃后才开始策反美国,剧本纠正了这个误解。
可以说,“胡佛传”贯穿始终的就是反GCZY。
GCZY分子被塑造得面目可憎,他们狡猾和善于伪装,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受迫害形象相反。
那些制造炸药的工厂和钻法律空子的手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者。
伊斯特伍德在这里要传达的信息再明显不过:为制止恐怖、保证安全,一个强大完备的联邦力量势在必行。
这个时期的胡佛超级注重仪容整洁、恋母情结严重,不擅长与同龄女士交谈。
但另一方面,他身手矫捷,观察敏锐,有超乎常人的判断力。
片中他办起案来颇有福尔摩斯的神采,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远超同侪。
最让人赞叹的是他思考的深远。
例如我们知道是胡佛在后来建立了FBI指纹数据库,而这个创意的来源是他在20年代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设计的卡片检索系统。
这一时期的胡佛无疑是个另类、讨人喜欢的天才,人们把他想成能破案的达尔文,就像迪卡普里奥在04年“飞行大亨”中饰演的那个精力旺盛的发明家一样!
【PART 2】作为承前启后的核心,第二部分从林德伯格幼童绑架切入,正式宣告了联邦调查局的崛起。
而胡佛与副手兼学徒克莱德·托尔森的情感萌芽,成为了壮阔历史中的微妙浪花。
1932年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的儿子、18个月的小林德伯格被人从新泽西州的家中绑架,2个月后尸体在家附近被发现。
该事件轰动一时,光侦查就花了两年。
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手段,侦破难度比今天的辛普森案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胡佛巧妙的将公众对侦查的诘难转化为筹码,推动国会通过了林德伯格法案,为为他一手建立的联邦调查局争取到了一条影响深远的原则:受害人一旦跨州即为联邦犯罪,联邦调查局将取代州警成为执法主体(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有点不证自明)。
该原则是联邦与地方职能分权的第一条红线,也是FBI迅速崛起的关键。
这一时期的胡佛成为了媒体人物和玩弄媒体的人物。
青年时期的羞涩已完全褪去,他游刃于花边新闻和大案报道中,与女明星们调情,利用新闻报道获取他想要的信息。
他甚至慷慨出借自己的形象到漫画和电影中,前提是——必须正面。
意气风发的他逐渐习惯于玩弄公众于股掌。
而随着权力的扩张,剧本也渐渐转向黑暗。
胡佛利用自己的调查权,开始对政府官员使用录音窃听等非法手段。
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尼克松,都曾受到他直接或暗示的威胁。
他指示FBI调查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因为他怀疑后者有一个同性爱人,想获得要挟资本;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1952年竞选总统,胡佛派人散布史蒂文森是同性恋的谣言、破坏他的政治形象;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收紧FBI随意抓捕GCZY分子的权力后,胡佛启动了非法的秘密抓捕计划:“反谍”(COINTELPRO)。
此时的胡佛开始让所有人胆战心惊,除了一个人:克莱德·托尔森。
托尔森的扮演者艾米·汉莫坦言,在看到剧本时让他不适的不是同性恋,而是不懂为什么克莱德会如此喜欢并甘心委身胡佛阴影下50年。
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的回答可能会感动无数人:当你喜欢的人只要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克莱德和无数学徒一样,因为对胡佛怀有神明般的崇拜而进入FBI;但不同于无数学徒,他因为唯一把胡佛当作普通人来爱,而成为胡佛的灵魂伴侣。
他们每天一起午餐,一起晚餐,从未间断,没有缺席过一天。
吃完饭后还会(小心翼翼的)手牵手散步。
不过克莱德在进入FBI后主管的是人事和纪律部门,因此当胡佛开始随意篡改自己的档案后,两人感情渐生裂痕。
【PART 3】可以说直到这里,胡佛内心的最黑暗才真正迸发, 形象也开始接近现代对他做出的一系列负面评价。
60年代后出于对GCZY幽灵的恐惧加深,胡佛对很多组织团体都心存怀疑,使用包括渗透、造谣、窃取、监听在内各种手段遥控。
最大的事件自然是对马丁·路德·金的非法监听。
讽刺的是,胡佛想利用马丁·路德·金在诺贝尔奖前夕背叛妻子出轨的录音作为筹码,但自己跟克莱德同样见不得光的关系让他也成为纽约黑帮的要挟对象。
晚年胡佛开始对身边任何人都不相信,变得更加冷酷无情,脾气也更加怪异,撒的谎更多也更大(甚至在国会听证上)。
托尔森最终与他爆发直接冲突,指责他对公众隐瞒了数十年的个人档案。
事实上,从杜鲁门开始,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内各届美国总统都考虑过罢免胡佛,但最终无不投鼠忌器。
胡佛的最大资源——录音磁带和窃听笔录,让所有想对付他的人都不得不衡量其可能带来的政治冲击。
1964年就在胡佛为肯尼迪遇刺案做国会陈述前,约翰逊豁免了美国政府公职人员法定退休年龄限制(当时为70岁),批准胡佛为FBI“终身”局长(有趣的是,胡佛也将70岁的豁免用到了克莱德身上,挽留后者一直就任FBI副局长)。
而肯尼迪遇刺的最终报告,直到胡佛死后才得以发布。
报告谨慎指出FBI可能有参与策划刺杀肯尼迪。
胡佛的死并不体面。
在剧本中,这位掌控FBI半世纪的风云人物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发:他身穿丝绸睡袍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权贵人物的性爱录音笔录,还有打碎的男性裸体雕像。
电影结尾,尼克松的人正把胡佛的办公室翻个底朝天,寻找那些不利于尼克松的证据;而另一边尼克松对公众发表着动情的演说,赞美胡佛留下的“伟大遗产”。
胡佛时代刚落幕,新马基雅维利就匆匆上演,予人以强烈戏谑。
【总结】布莱克的“胡佛传”剧本最引发争议之处有二:1)胡佛与克莱德的关系;2)胡佛对马丁·路德·金的做法。
胡佛和他的最大成就FBI无法用简单的二元善恶来区分,而“胡佛传”剧本同样存在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取舍平衡。
剧本对胡佛私生活的刻画,最直接来源是胡佛传记“官方与机密:约翰·埃德加·胡佛的秘密生活”,作者安东尼·萨默斯提到胡佛异装,“穿毛绒绒、荷叶边、带蕾丝的黑色长裙,踩高跟鞋,还戴卷发头套。
”胡佛50年代反GCZY调查的副手、律师罗伊·科恩宣称胡佛私下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沮丧、想方设法拥有一份正常感情。
然而这些信息从未经过确认,罗伊·科恩本人更是一个未出柜同志。
我们只知道胡佛确实与克莱德都终身未婚,一起做任何事,生前住所比邻,死后墓地相依。
但同性恋情的标签是否就与历史真相吻合呢?
剧本显然在发掘真相上并非强项,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作为二号灵魂人物的的克莱德·托尔森,在布莱克的剧本中一直是Toulson,而实际上正确的拼法是Tolson。
迪卡普里奥和汉莫“激情对戏”的谣传显然过火了,至少剧本中没有任何“动作”场面,只有亲吻戏。
而任何爱情,只要掺杂了政治,你就不可能指望它会像“断背山”那样回肠荡气。
胡佛对马丁·路德·金以及很多宗教社会团体的做法,都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自由和隐私权利。
作为美国最受尊崇的电影大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只一次谈到,自己一惯支持自由主义,胡佛对公民的侵犯代表权力令人憎恶的被滥用。
但电影似乎在充满悖论的强调侵权行为存在良善初衷以及必要的背景,对当时GCZY的刻画尤其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恐怖主义。
“胡佛传”连同之前的“硫磺岛家书”“父辈的荣誉”似乎体现了伊斯特伍德从右倾向左倾的政治立场转变——尽管伊斯特伍德本人可能会不认同,但对11月进入影院的多数观众来说,极可能会这么觉得。
电影预告结尾,那句“伟大的人,也可以是腐败的”,或许正代表了伊斯特伍德现实的无奈。
说实话我实在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片...尽管不排除类似理查三世这种实际骁勇善战身材英武,但在莎翁笔下退为驼背瘸腿的情况在此出现;但看本片并稍微联想一下当年,胡佛的形象在历史和电影中大概都是这个特点:独霸专权。
真是独啊。
年轻的时候自不必说,到老了临死之前的最后一晚,居然还在老相好托尔森劝他早日激流勇退的时候道:我凭什么要激流勇退,他们凭什么不能认同我的功绩,你再这样说我要怀疑你对我的忠诚度了!
忠诚度,唉。
几十年前按耐不住只亲了一口,之后再没怨言地跟在您身边,到了还被质疑是否忠诚。
托尔森真是忍让,听到这么刺耳的话不过是冷声重复一遍,再无其他怨言。
最后倒是胡佛自己回过神来,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但肯定是最后一次轻轻吻了一下托尔森的额头。
下一秒,托尔森仰起头不可置信又充满感情地答了一句Thank you,于是女性观众们心全都碎了随即又被蜜补上缺口...这怎么能够不是一部爱情片?!
不过说实话,电影最开始,大概也是因为观众对人物本身还存在新鲜感,被影片带着会思考不少问题。
胡佛提到如果想要扩大调查局的能力范畴,必然要借力于地方检察系统。
都是权力机关怎么愿意随随便便就把职权范畴拱手向让呢?
这还不简单,先拿检察长最不待见的公众人物开刀:庭审,判决,驱逐出境。
东风这就来了。
因此联邦调查局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调查机构之一,显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任何事情做的太极致,都是一把双刃剑。
保护公民安全,意味着需要掌控所有人的资料,不管是公开的还是隐私的。
这大概是为什么片尾胡佛去世后,尼克松的第一反应完全不似之后全民广播中表述的沉痛哀悼,而是痛快地告诉手下人:终于送走他了!
赶紧冲进他办公室,把那些天杀的秘密文件给我拿回来!
做到这个份上,胡佛本身该有多悲情,我都不愿意再往下想。
他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坚定不移地认为是正确的正义的。
旁人大概也从不辩驳,唯一唱反调的就是托尔森,却很难落到好。
影片中间胡佛和托尔森的关系已经愈发密切之时,一天两人和三位女士喝酒。
胡佛对于其中一位女士跳舞的邀请极为烦躁,回到房间后和母亲抱怨(朱迪丹奇爵士您是要演戏演到什么时候?!),母亲循循善诱,最后告诉他,我宁可失去你也不愿你有奇怪的性取向。
所以才来了这么一场观众们看着都要憋屈死了的感情戏啊...必须说,莱昂纳多大概是冲着奥奖去的,但他还真不是片中最出彩的人。
Armie饰演的托尔森那双亮闪闪的蓝眼睛真是会说话,尽管那场高潮的争吵片段演戏的痕迹还是有点明显,要多多修炼呀。
最让人舒服的,还是娜奥米沃茨的角色。
稳重踏实,其实却感情丰富。
最后吐槽,傲骨贤妻真是一部老牌电影演员捞外快的好地方啊。
作风不拘小节的法官Abernathy,L&G律所的离婚案首席David Lee全都出现了,搞得他们出现的时候我都有点出戏...不过总而言之,不枉一看。
但重点真不是在工作,是在基情啊扶额..
这是一部“超出预期”的电影。
137分钟的片长,只有中间偏后一点儿略显缓慢;看似“凌乱”的剪辑,对于那些做了一些功课去看电影的人来说,恰是把主线拎起的最好方式。
可以说,迪卡普里奥张力十足的演出,让这部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充满了活力——老爷子的风格本身偏沉闷,而迪卡普里奥的中和效果,则让这部影片找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执著。
就像《飞行家》里面的霍华德-休斯先生一样,埃德加-胡佛先生同样执著得疯狂。
他执掌了调查局(后改名联邦调查局)长达48年之久,历经8任总统,16任首席检查官,为国家服务了一生——这样的服务,不是每天坐坐办公室、看看报纸就能打发的,而是经历了众多挑战、对手的敌视、同僚的猜忌之下,自身权衡的结果。
正如影片所反映的,如果没有那些“机密档案”,胡佛很难在这个位置上坐长久。
因为他享有的调查“特权”太过于宽泛,所以对他的质疑从来没有间断过。
无论是听证会,还是面见总统,每一次都是在火山口上行走,而这一切也为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胡佛对于礼仪和学历的看重,让他的调查局从一开始就不同于普通的警局部门,而他对于刑侦学的贡献,同样丰富了现代的侦查手段和技术,更不用说那些足够让人惊奇的文献检索设计了。
作为一个“在打击犯罪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且偶尔为此违反程序”的人,胡佛对于罪犯的追究近乎偏执。
在《公众之敌》中担任主角的罪犯约翰·迪林杰,就成为了胡佛扩展自身管辖权和控制权的最好借口。
无论他是否完全出于公众利益,至少FBI的成立,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合法权利。
作为一个一生都致力于打击罪犯的人,作为一个完全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人,胡佛用一种执著的信念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哪怕这些价值有着极大的副作用。
胡佛一生未娶,与副局长关系过密,一辈子只有一个私人女秘书;当然,这些都是事实。
只是当我们感慨“人无完人”的时候,是否真正想过什么才是完美的人生?
难道传统的世俗价值所决定的,就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吗?
难道我们无法容忍一个视为榜样的人物,有着这样那样不完美的缺点或瑕疵吗?
是否,我们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观点看待自己时,却用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去看待一个真正伟大的平凡人——他与我们一样,只是方式不同。
事实上,胡佛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虽然我们的教科书会“教导”我们,历史事件是客观的,这个人不推动自然会有后来人去助其发展;但是正因为推动者必须放弃许多,他才得以牺牲自我成就大我。
他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人的心态之上,因为他已经不属于他自己,当所有人的责任需要一个人去抗的时候,我们无法探究这个人的真实想法,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综合体,一面时代社会的镜子。
2013-03-08一个经历过8届总统的高级官员(听起来像王朝时代的“四朝元老”之类的老大臣),一个掌控着最有权限的秘密警察机构的创始人,在电影中被描绘成一个沽名钓誉的老头、一个搞不定小秘书的挫男、一个总是跟着老妈混的乖宝宝、甚至,一个异装癖、一个和自己的副手痴情一生的同性恋。
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的身份, 他真的可以藐视所谓的“为尊者讳”。
他拍的是一部真实的记录片,而不是歌功颂德的传记。
胡佛应该是最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反对一切传统白人反对的东西,而且从不介意自己采取多肮脏的手段,与其说8届总统尊重他,不如说所有的总统都怕他。
他秘书碎掉的那些纸张后面,隐藏了多少要等待50年才能揭秘或者永远也不得而知的故事?
I need you, Clyde.Do you understand? I need you.On one condition.Good day or bad, whether we agree or disagree,we never miss a lunch or a dinner together.
历经前后八任总统,十六位总检察官,依然屹立不倒的;世界上最神秘的组织的决策者;在任长达48年,直至1972年逝世才终止了履职,这个人,是连尼克松都得感概道:“他是这个年代里的一个传奇”,他就是,首任FBI局长,J•埃德加•胡佛。
开始只是司法部的一位小职员,然而却是个精力充沛的好家伙。
电影中并行的两条主线:一条是他的结巴,特别紧张的时候,说话会结巴,他的同事们背地里都喊他“飞毛腿”,然而他却非常在意个人形象;另一条就是他的断背倾向,他是个万人迷,然而,却暗地里喜欢穿女装娘娘腔。
然而,他母亲告诉他,“我宁愿你现在死去,也不愿你是个娘娘腔!
”自小他父亲就精神错乱,所以,他母亲就成了家中说一不二的那个人,也成为了他心中最重要的亲人。
早年他拒绝接受自己的取向,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母亲的影响。
影片中,他母亲逝去的那一刻,他伤感欲绝,穿上了母亲的衣服,带上了母亲的项链,当一束月光斜斜打在他的脸上时候,那一刻,他扯断了母亲最爱的项链,也扯破了身上的衣服,依我想,从那一刻起他就决定做回自己,接纳自己的取向。
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那一刻,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做回喜欢的自己了,而不是母亲希望的自己。
他和托尔森在宾馆里争吵的那一段情节,是描述他们两人感情冲突最剧烈的情节。
贯彻整部影片的,是他和副手托尔森的那份感情,无论是去看赛马,还是托尔森暗嘲他好功自大,以及细节非常精彩的两人初识的片段,最后黄昏岁月彼此陪伴的时光年轮。
电影镜头不断在老年胡佛口述回忆录以及其中的故事里切换,给我们一种时光流动的错觉,从而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胡佛心理成长变化以及和托尔森感情的沉淀。
岁月荏苒,时间如水,慢慢的如水般流动中我们领略了他的传奇一生,历经这么多年在美国权力巅峰屹立不倒的胡佛,是一位伟大的枭雄,也是一位为了美利坚土地的安全倾注了一生心血的美国守护者。
也许他功过参半,也许他是有断袖之癖,然而,我们无法否认他对FBI的重大贡献,一位严肃固执的政治家。
老年妆是最大的败笔。搅基高潮来得太晚,也太突兀,睡一觉起来接着再看特么完全不影响.....
剧情冗长分散是硬伤 Leo上了岁数越来越好看了 真心的
与其说是一部政治人物的传记,倒不如说是一部同性的爱情电影,本来应该大书特书的变成了点缀,本来应该一笔带过的却加上了浓墨重彩,一部没有主题的电影
碟中谍4里没用上的头套跑这儿来了吧?
都说老年妆是硬伤,可我更感兴趣的是他都老成这样了说话还特精神不带喘气儿,好吧不愧是Speed。然后赛艇哥哥对小李的爱太令人感动了嘤嘤嘤,渣李还怀疑人家的忠心啊呸人就差没摇尾巴了好吗!既然都是传记很难不和前些天看过的米尔克比,所以这个看得让人想睡想尿的琐碎故事哥给两星已经很仁慈了
PPT
无趣的政治片, 炒作同性恋题材不是百发百中的得奖的.
布莱克的《米尔克》堪称好莱坞当代的典范剧本之一, 但这《胡佛》写得还没前者一半好. 叙事方式相似, 但想讲的太多, 人物太复杂, 结果又杂又乱, 哪方面都没讲好. 老爷子拍得太阴暗了, 而且明显不知如何处理同志元素. 同志情节僵硬无比, 尴尬得观众连连笑场. 至于小李的表演, 我只能说仁者见仁吧.
一个老头子的访谈录
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和父母的教育分不开,当胡佛的妈妈对他说,宁可我的小孩去死也不要他成为异装癖时,他的一生就只能伴随着情感的压抑了。片子很长,内容太多而且时空交错,显得有点零乱。两人的感情太揪心了,hoover求clyde留下时真是泪奔。汉莫童鞋的眼睛真好看,真心吐槽他的老年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非常敬业,但就是少了1点天分。导演把这么精彩的人物拍得如此难看,仿佛一个乞丐面对一顿丰盛的大餐感到无从下嘴
传记类的片子,不能去追究趣味性,这段时间看的电影数量不多,此片算是今年开篇的一杯白开水。莱昂纳多算是很用心的演员了。虽然那个上了年纪的胡佛妆让我很讨厌,不过我相信莱昂纳多必须是个帅老头。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导演平淡纪实的讲述让人昏昏欲睡也颠覆了我们对fbi史上最有权势头头的所有幻想 但莱昂的演技依然无可挑剔。。。。
有种奇异的喜感
高潮在后面,真爱啊尼玛。。。
没看多久就睡了
要说的太多,说出来的没多少
本以为是部政治片,结果发现是部爱情片……亮点在于Armie Hammer的爆发。
超级无聊啊。。。。对这种政治人物传记电影真心不感冒。。全是快进看的
我觉得不错,人物刻画的很好,那种坚持,那种信仰,那种巧言令色都在了,人物很丰满,爱情戏也做得很细腻,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动人的情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