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幸存者
Išgyventi vasarą,忘忧上路(台),夏日幸存者,Summer Survivors
导演:玛利亚·卡夫塔拉德泽
主演:Adrija Cepaite-Palsauskiene,盖尔米尼·格莱姆扎伊特,Vilija Grigaityte,Giedre Gudeikiene,Giedrius Jursys,Larisa Kalpokaite,卡罗利斯·考皮尼斯,Danas Kavaliauskas,Tekle Kavtaradze,吉德
类型:电影地区:立陶宛语言:立陶宛语年份:2018
简介:英德蕾(因德雷·帕考斯凯特 Indre Patkauskaite 饰)是一名精神病学专业的学生,在经历了数年的刻苦钻研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实习资格,成为了医师助手。然而,英德蕾实习期所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让她感到非常的头疼,她要同时护送两名精神病人前往另一家医院。他们分别是患有躁郁症,时而精神百倍兴奋不已,时而低落消..详细 >
实在是一般。可能是没有一气看完吧。电影整体比较散,剧情不太多不太丰满。
3.5 局部特写 情绪 公路上短暂的温情依然治愈不了精神疾病 不过不是太喜欢清新色调
so sad...
亢奋有时,沮丧有时,片刻的欢愉稍纵即逝,莫名的悲伤忽如其来,微笑练习的背后是一片空荡荡的荒芜。蝴蝶执意死亡,行程终会结束。看似平静的夏日,有人在看海,有人在唱歌,有人打开车窗感受风的到来,也有人选择离开这场人生之旅。
8.5/10套戲看似好平淡,冇乜起伏,甚至乎有笑聲。其實抑鬱症病人嘅痛苦點會咁容易表現出嚟,當然除情緒爆發外啦。每一個人嘅痛苦源於好多好多方面,旁人豈能明白當中嘅嘢。唔祈求每個人都可以好包容咁對待呢個群體,甚至乎去幫佢哋。苦難已很多很多,面對自己比面對他人更困難得多。一切會好?最後都要睇自己如何面對自己。致陷入疾病而努力掙扎求存嘅人們(包括我自己)。I wii be fine.👌🏻
有些艺术家被抓进精神病院,成了精神病;有些精神病人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成为艺术家,你就是那后者,你的生活就像行为艺术。
蛮喜欢。4.4
可能我病的还不算重,没啥共鸣
文本其实可能是很优秀的,但是导不够深入细腻,有点生硬。男主是先打了电话,无人接听后吞了药片,也许早一点接通电话会不一样,他的死,和他生命意志的脆弱让我想到片子里那个蝴蝶的笑话,还是起作用了,蝴蝶的生命太短了,短到它的决定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这一部电影的时间我们都注视着这个男人,在这种注视里,他的死就不再是像蝴蝶一样无足轻重。
公路救赎之旅。谁是精神病,谁不是精神病?
真羡慕发达国家,拍电影都是关注人的精神卫生的状况,换中国,你不想跟人交往你就闭嘴,谁管你抑郁不想工作不愿回归社会,没饭吃你自然会去找饭吃,不要影响别人就好;你要自杀你可别跳楼,不然会影响小区房价,尤其是高中生,想死可千万不要高考前死,会影响你身边同学高考的正常发挥。中国的现实是一旦发生人命所有监控一定会坏掉,所有消息一定会封锁,你去上诉你去信访会说你是无理取闹,逻辑永远是“受害者有罪”。什么抑郁症在中国可以被宣传成一种富贵病,有吃有喝还觉得不幸福被认为真的有毛病。电影拍的是几个年青人在一段一般意义上的公路旅行中彼此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和出路,交谈、海滩、夕阳的余晖,一切自然与人为的要素都在抚平病人们内心的褶皱,越是这么详和、恬静,就越觉得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有多么糟糕。给低分是嫉妒令我面目可憎。
好喜欢影名啊。想去海边玩,拜南京所赐,疫情反复,暂时又不能出门了。
断断续续好久才看完。是闷闷的公路文艺片吗?议题本身也就是光天化日之下被遮住的车身标志那样闷闷的。没走心的我自然没一眼看懂悲伤的结局
@百老汇 EUFF2019
致郁片,非治愈片
“我的每个小女友都喜欢音乐,你有男朋友吗?”“没有”“那我有机会了”“没有,因为我不喜欢音乐”
真是部小细节非常非常多的影片,几乎走个神,就会漏东西…整部影片本以为会是非常压抑的,不但没有反倒是轻松愉快到真切感受到就如现实生活那般,现实生活没办法理解你的苦楚,你的情绪只能烂在自己的心里,自己体内。保罗自己挣扎呐喊着说:这就是不同阶段的切换,这什么时候能到头!那边妹子崩了,他立马上车陪在身边:只有都去过黑洞才知道黑洞的吸力有多大…保罗不同的依靠着车窗的镜头,废弃汽车旁小花的镜头,修车工对儿子说“跟你妈妈说我们爱她”,最后保罗扒拉药丸到桌上最后平静地接了医生的电话,姑娘开始做微笑练习。有些人活着已经很艰难了。
文拉法辛细节好评
冲着色调去看的这部电影,最后有记忆的也就只有色调了。
@Moma,倒是和这一年的经历微妙契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