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梦之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噩梦挽歌(台),迷上瘾(港),梦的挽歌

主演:艾伦·伯斯汀,杰瑞德·莱托,詹妮弗·康纳利,马龙·韦恩斯,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露易丝·拉塞尔,玛西娅·让·库尔茨,珍妮特·萨诺,苏珊妮·谢泼德,夏洛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梦之安魂曲》剧照

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7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8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9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0

《梦之安魂曲》剧情介绍

梦之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瑞(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饰)彼此相爱,梦想着开个服装店,梦想着有个美好的明天。然而他们都离不开毒品,并想着以销毒赚得第一桶金。哈瑞的母亲是个彻底的电视迷,最大的梦想是上电视,为此不顾年迈吞食减肥药。由于药品里的毒品成分,她渐渐上了瘾。哈瑞的朋友狄龙(马龙·韦恩斯 Marlon Wayans 饰)同样是个瘾君子,为了挣大钱加入了黑社会。为了梦想,他们努力着,却一步步深陷毒品难以自拔。 哈瑞的胳膊因注射毒品感染而被割去;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肉体和自尊;哈瑞的母亲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受尽折磨;狄龙锒铛入狱。当视线变得模糊,梦在遥远处呼唤,迷失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安抚自己的灵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因为不是真正的伙伴而被逐出勇者队伍,流落到边境展开慢活人生第二季长梦留痕神医安道全雾气蒙蒙老腔黑钱第一季糖果罐恶霸警察证明毒战我随时都可以离开会痛的17岁皇帝圣印战记欧巴,我入戏了疾速营救大宅门2铁猴子传奇之怒火狼牙狗血屯江湖往事紧锁想一个人死去太空救援科学怪狗爱与荣耀神秘群岛曼哈顿往事波尔达克第三季军歌嘹亮深海巨妖2一代跤王圣诞快乐小蝙蝠侠

《梦之安魂曲》长篇影评

 1 ) 梦之安魂曲 Requiem for a Dream

很少会有电影真实地让我产生生理上的不适。

哈内克用简单的主题简单的画面做到了。

观影过程中,我几度坚持不下去,胃里翻滚着东西,几乎要呕出来。

我很想谈谈“瘾”这个东西。

无论是requirement 还是满足感 还是成就感 还是瘾,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的内核在其中暗涌,支配着我们躁动的心。

我很难讲,如果脱离世俗标准,瘾和成就感是否会殊途同归。

当然这种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他们都是世俗社会的产物,世俗规则是支撑起世俗社会的骨架。

我们无法剥离了骨架去谈稀烂的肉。

那不见得有意义,但是一定没什么结果。

话题拉近一点来谈。

看一看我们触手可及的支配我们生活的事物。

比如我现在敲击的电脑,比如我触手可及的电话,比如我赖以为生的网络。

我想,有一些时刻,我们一定都不算陌生。

比如百分之十的电量,比如不合适的充电口,比如忽快忽慢的网络,比如电梯间失去信号的几秒。

再比如剩余百分之二的一瞬间抓到了充电器,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满格的信号,缓冲的圆圈消失的一秒。

很难讲我们不是addict.我知道这个话题老生常谈。

但是在电影缓冲的那一秒,我下意识抓起手机,看见屏幕提示“您今天使用时间达到限值”。

I was totally shocked.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连一秒钟都等待不了,即使一秒钟,我也要抓起来没有使用权限的手机。

屏幕上“健康使用手机”几个大字使我震撼。

即使在近视度数飙升,无数次提醒自己注意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前提下,我依然无法控制自己。

有时候,精神空虚,读不进去书,听不进去课,就躺在床上刷着社交软件。

说真的,都是了无新意的旧东西,无非是点进去看不了几秒又退出来。

可是我放不下手机。

放不下iPad。

放不下笔记本。

直到眼睛酸痛,我会停止几十秒,揉揉太阳穴,睁开眼睛,点亮手机,go on.我该死地对电子产品着迷。

换了新手机新电脑还想换新的iPad。

结果就是我耗费在电子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无法自拔。

即使现在的这一秒,仍然是。

I am totally addict.除了自我责怪和忏悔,还想聊点别的。

就是影片所展现出来的 瘾 的背后成因。

这点很打动我,也震撼我。

片名requiem for a dream 直接揭示了addiction的背后原因——dream. Sara 梦想上电视,那是她枯燥单调乏味生活的唯一希望。

她开始变得有期望有活力有追求,可是当能力与欲望无法匹配,她开始寻求捷径,她开始贪婪,开始失控,开始堕落到深渊中去。

即使堕落到深渊底层,即使被迫接受电击治疗,即使最终所有的幻觉依然,始终没变的是她对儿子对丈夫对生活的爱。

addiction源于greed,可是探求到底,greed源于love,love for life. 多么荒谬,最终殊途同归。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Harry 和Marion 是如何开始接触毒品的。

无论是HarryMarion 还是Tyrone,他们与传统瘾君子的形象大有不同。

用卖毒品第一桶金给妈妈买礼物,用全部赎金帮兄弟,渴望实现服装设计梦想,冒着被警察抓的风险送兄弟去医院,即使在监狱里仍然第一个想着帮兄弟。

可惜基调错了,一切皆空。

促使他们走向这条一错再错的道路的,也是dream,更确切一点说,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更细节一些,也是希望吃得饱穿得暖 爱的人在身边 有能力去感恩与回报。

可是不是所有的美好愿景带来的crush都会让我们走上更好的道路。

生活处处都有瘾所埋下的炸弹,有时候它们伪装的如Dream一般。

谨慎谨慎。

 2 ) 我的第十二部影评 《迷上瘾》

五月初级电影笔记(12)学会被遗弃——《迷上瘾》先看完《绿野仙踪》,很喜剧很简单,又有点娇柔得让人腻味;随后又看了《迷上瘾》,马上一改先前的轻松,全身投入光怪陆离的剪接中,让我到现在都没有从压抑焦躁中解脱出来,脑子里想的是最酷的抽烟姿势,最眩的死亡方式,此刻,叛逆的感觉离我近在咫尺。

不禁在脑里盘旋着鲍家街的歌词:你说你一直很希望,其实我也一样,空虚把我们仍在街上,生活像是一道墙;何勇也在一旁嘶喊到:有没有希望?

有没有希望?

……是灰色了点,但偶尔跟着这么颓废一下,是一种畅快的宣泄和舒展。

年轻的夏利是个吸毒者,他不停的卖母亲的电视机;莎拉是个贪吃的超级电视迷,她不停的赎回被儿子偷走的电视机。

当日子漫漫消耗时,生活同时给了这两代人新的想法和追求,他们在新的追逐中着迷,不能自拔。

魔裙:一条色泽鲜艳裁剪贴身的红裙,只适合苗条动人的身体,如果已经红颜老去,身材臃肿,建议不要用这样的物件来刺激自己。

这份警告应该贴在莎拉的镜子前面,好阻止她的自不量力。

不过对于一个数着秒针过日子的老女人,再次穿上红裙在电视上重现魅力的决心势不可挡,生活对她来说,就象她开始干枯发白的头发,想要染成明亮的红色,却被染成了桔色。

为一条不切实际的红裙,她每天要服食四种不同的减肥药,药物里的兴奋剂毁了她的神经,她在白雪飘落的季节终于能穿上那条红裙,在街中奔走形容枯槁的她被送进疯人院。

在一个物质丰富工业的国家,在家里的莎拉像个蛀虫啃食食物,啃食自己的身体,没有人陪伴,没有人嘘寒问暖;在精神病院里的莎拉颤动着虚弱的身体,被素不相识的人摆布,监护们一边谈论赌博的话题一边喂莎拉吃东西。

在他们的眼里,生了病的莎拉已经不是人了。

因此,在人情不存在的社会里,如果一个孤独的人不懂得照顾好自己,面临的就莎拉般的惨状。

毒品:没有写真的吸毒镜头,而是剪接一组流畅的画面:针管、泡沫放大的瞳孔体现一种快感和奇幻的感觉。

夏天,夏利萌发贩毒的想法,这样他和朋友泰伦就不会再为没有毒品发愁了,他们赚了不少,日子开始充实幸福起来,然而帮派的仇杀垄断了毒品市场,他们很快陷入“吊瘾”的痛苦;秋天,一切开始变得很糟糕,没有钱也没有毒品,只能回忆夏天的“辉煌”;冬天,夏利和泰伦在去买毒品的路上被关进监狱,夏利的手因为注射毒品溃烂被截断。

一切消失得太快,他们生存的意义仅在于一包白色的晶状体,理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没有成过形,他们来不及想更多的东西,就被拉入泥潭,他们的身边充斥的是暴力、死亡、性和毒品,或者只用物质来填满他们的口袋,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纯洁和崇高,他们年轻的身体还没有点亮便已熄灭。

爱情:最美丽的是爱情,最无辜的是爱情。

影片的开始,还看到夏利和玛利安叛逆青春的身体美丽诱人,他们的爱也让人感到活力。

毒品把他们的爱情催化得十分美丽,他们躺在地板上,玛利安轻轻地说:“我爱你,只有你让我感觉像个人,让我回复自我,觉得自己漂亮,”阳光此时斜洒在地板上,一切看上去那样平静,软弱的爱像一点稀薄的氧气。

当爱情没有了毒品就开始相互抱怨,既而演变成一种仇恨。

夏利为了钱出卖了玛利安,玛利安为了毒品出卖自己的身体,在众目睽睽下表演性。

一连串的堕落是那么的迅速自然,就好象他们天生就注定要走这条路一样。

爱在没有地方依靠的时候只会造成悲剧,曾经相互安慰抱拥的恋人在遭受折磨后,只会各自躲开,独自凋零,幻灭一点点堆聚。

这是一部没有一点希望的片子。

镜头不停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切换,剧情虽然很简单,但每一组凛冽的画面都像把尖刀,简洁又直接,音乐节奏感很强,一直配合剧情的变换,把气氛渲染成极度的颓废紧张。

回想起初看《堕落天使》时激动的,此刻感觉它是那样的伪善,披着鬼魅华丽的外衣讲述其实离堕落很远的故事,而《迷上瘾》用它独特的技术和魅力带来的是内心的:震撼。

2003/4/8凌晨【中文片名】 梦之安魂曲 【导演】 达伦 阿罗诺夫斯盖(Darren Aronofsky) 【编剧】 小 胡伯特 赛尔白(Hubert Selby Jr.)小 胡伯特 赛尔白(Hubert Selby Jr.) 【国家/地区】 美国/ 【类型】 剧情/ 【参考评分】 分数 8.5/10 票数 19145 【译名情况】 梦之安魂曲(台) 主要演员 埃伦 伯斯泰因 (Ellen Burstyn) ...... Sara Goldfarb 贾里德 莱图 (Jared Leto) ...... Harry Goldfarb 珍妮弗 康奈利 (Jennifer Connelly) ...... Marion Silver 马龙 韦恩斯 (Marlon Wayans) ...... Tyrone C. Love 克里斯托弗 麦克唐纳 (Christopher McDonald) ...... Tappy Tibbons

 3 ) 前24分钟,大厦将倾。

《梦之安魂曲》影评——前24分钟,大厦将倾。

影片开头,电视机里出现一档早古风格的节目,主持人在屏幕里说着“别吃红肉,别再吃糖……”各种各样的生活圣经,偶有现场幸运观众上台,接受台下不幸运观众的顶礼膜拜。

男主想把电视机换成毒资。

“你知道我们几个小时内就能把它要回来。

”“如果有,那也没关系。

”这能看出来他母亲对她儿子的“事业”是默许的,同时也对儿子溺爱,一个人躲在门后自我安慰“如果有,那也没关系。

”表明他已经对自己孤独的生活不再抗争,这也说清了她为什么对那个上电视的机会那么渴求。

进入“summer”一切还是快乐无害的阶段。

男主和他的兄弟卖了电视机,就开始享受在电影里5:47到5:54那艺术般的七秒钟。

开袋、细胞、火机、沸腾、注射器、瞳孔、嘴唇、酒精、棉花、血管,最后以放大的瞳孔和放肆的笑声结束。

这种拍摄方式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毒品电影的表现方式。

接下来是多个重要的镜头:在快餐店,二人初步想出了赚钱的计划。

从之后能看出来,男主和他的哥们都想为了自己的未来赚上一笔,尤其是黑人哥们,他一直想实现他对他母亲的承诺。

这时警察坐在旁边,男主去戏弄警察。

这份幻想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可能是毒品的作用,也可能是他们即将开始的生活的缩影。

镜头转到男主和他的爱人,两个人一起干坏事,一起睡,一起聊今后的生机。

当镜头转到两人确定服装店的打算时,配乐突然诡异。

你们是否也有这种感受:两个人最美好的时候仅仅停留在作为相互的玩伴,即使是很简单的玩伴,打打字,听着相互推荐的音乐那么简单,但一旦为了今后考虑,仅仅是一个念头也代表了你冲破了那堵墙,你就拉着你的那个人的手一起走进了泥潭。

男主和女友确定了开服装店的计划,配乐也就开始诡异了。

这个躺在一起的镜头合成特别好。

显得两个人心离得特别近。

镜头转到男主母亲拿起了上电视的电话,从母亲拿出的照片推测他多金的父亲老牛吃嫩草,从他多金的父亲花白的头发和浮肿的脸能看出他父亲大约是正常死亡。

他母亲可能是个傍大款的人,这种人爱美,你们懂吧。

为了重温过去,为了享受邻居带给她的虚荣,更为了孤独的生活能过去,坚持不了食物减肥的她决定去药物减肥。

其中有个场景她翻开减肥书,平静健康的减肥书,突然闪出的no显得那么惊悚。

这不是文艺片,这是clut。

男主母亲被邻居簇拥着向信箱走去,去回复谎言,屏幕一片空白,至此,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缘故开始让毒品去影响自己的生活。

整个影片都是几个人的场景来回切换,就是想给我们展现完全不同又存在交汇的人生。

这篇报告的目的是想说并不是每个人的成瘾并不是全因为乐趣,可能更因为痛苦无助的生活。

 4 ) 社会边缘的丛林法则,Everything fuckup!

很久都没有看过如此精彩的电影了,尽管精彩这个词不够表达我的心情。

镜头感,音乐,音效,人物表演都让我心跳加速。

很后悔为什么直到08我才看到如此绝妙的电影,导演将幻觉,视觉,心理全部通过镜头语言来具象化,非常锻炼心理承受,观者望谨慎。

一般来说,个人是不喜欢连续看同一电影数遍的,因为那样会消减影片的趣味,可是我居然连续看了这片3遍,每次都分泌了肾上腺...影片一直平行交叉于Mrs Goldfarb和儿子Harry两条线。

毫无疑问的是,两边都是处于社会边缘。

一边是孤寂和缺乏社会认知感的垂垂老人;一边是没有理想,心理空虚混乱的儿子,包括Harry的恋人和朋友。

Mrs Goldfarb独自生活,每天都充斥着垃圾电视秀,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以及枯燥无聊、豪无乐趣可言的各类垃圾符号。

由于强烈需要社会认知,Mrs Goldfarb沉迷于低俗的TV SHOW,为此减肥,并且最终沉入药物依赖而一发不可收拾。

镜头不断的快速切换,开关、电视、冰箱、垃圾食品,具体地勾勒了被垃圾文化毒害的无助老年人。

Harry、Marion,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强烈而纯粹的爱着,但是两人低语时的分离式镜头,以及两次出现在Harry眼前,都无可触及的红衣Marion,让人觉得这样的爱充满了错位和虚幻感。

毒品无情的嘲笑了对美好爱情充满憧憬的两人。

白面、钱、针管、注射、瞳孔,不断穿插的快速剪辑,配合着笑声、收银机声、呻吟声、吸入声等音效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当然,同样的手法也利用在了Mrs Goldfarb开电视、开邮箱、吃药等等上面。

电影将垃圾文化、药品滥用等与毒品展开平行对称的叙述。

一系列快镜以及对人物正面的跟随镜头,也不停歇的展示着人物异化。

且慢慢的开始了将人物内心抽象感应逐渐具体化的过程,配合着完美的背景乐,带领我们进入最后的高潮。

反复的切换于几人的痛苦表现,直接且毫无遮掩之意,让我痛并快感着...他们就是社会边缘的人,他们被社会边缘的丛林法则追猎,稍有精神薄弱者即被此法则带走,从精神甚至肉体上消灭。

导演毫不客气的抽着现代人的耳光。

至少抽了我的耳光,想贱贱地问一下,您下次啥时候再来抽?

 5 ) 沉沦

最难的事情也许并不是坚持到底,而是想停的时候可以停下来。

我跟每一个遇见的人推荐这部电影。

Harry发现妈妈吃的减肥药里含有致兴奋的成分,劝她停止,她断然拒绝,流着泪说:减肥是为了穿漂亮的红裙,穿红裙是为了上电视,上了电视就会变成重要的人物,让人无法忽视,只有想到这个才愿意微笑,愿意生存下去。

Harry只好默然。

他太明白这种感受。

迷上瘾,是的。

得不到满足时,感到人是空的,笑不出来,活不下去。

既然无法满足自己的最渴望的需求,那么活着有什么意思。

努力工作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么?

如果我的幸福快乐就是一磅海洛因呢?

于是又变回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我是觉得,一定意义上,这是类似宿命的东西。

一环扣一环,身不由己。

他们彼此相爱,但却无法伸出援助之手。

他们还活着,但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

沉沦是一种迷狂,而迷狂是一道光,让我们欣喜,追随,充满希望,因为我们从不会知道光何时离我们而去。

任何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得不克制的愿望,想吃不能吃,想睡不能睡;想爱不能爱,想留不能留。

虽然都是痛苦,但是还能有比失去自控更可怕的事么?

很多事情,放下了才轻松,跟自己相处亦是学问,你不能不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每一个需要。

 6 ) 拿什么救赎迷途的人生——对《梦之安魂曲》的一些反思

吉他群交流的时候,我说,看了《shame》会觉得压抑。

结果虹说,《shame》只是开胃酒,看了《梦之安魂曲》,你感受到的就不仅是压抑,而是黑暗和绝望了。

我的好奇心就这样被点燃了。

这是一部约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只是当影片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我已大致预测到了结局和后续的一小时所可能发生的种种情节。

于是,我在QQ上留言:在人生道路上迷路的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欣喜,当欣喜变成狂热,梦想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想,又该成为怎样的一种悲凉?

(大意如此)导演对于影片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刻画真实、全面而又感人。

主角Harry,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常常偷盗电视机去换取毒品。

母亲Sara,中年丧夫,生活窘迫,独子不学无术,也极少回家探望自己。

女主角Marion,类似留守儿童的处境,父母给了金钱,却给不了关爱和教育,Harry成了她唯一的感情寄托。

配角Tyrone,主角的黑人好友,小时候立志要当大人物,长大了却和主角一起偷盗贩毒。

四个边缘人物的故事,就这样从万物繁盛的《夏季》展开。

剧情篇(大量剧透)Harry、Marion、Tyrone三人经过统筹规划之后,将原本用于开服装店资金,投入到毒品贩卖之中。

此刻,生意渐入轨道,资金日积月累,他们生活得忙碌而充实。

小有所成之后,人性中善良而温暖的一面开始崭露头角。

Harry明白,母亲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他打算用自己赚到的钱,为母亲购置一台新电视机。

当他和女友Marion商量时,女友毫不犹豫地表示认同,并建议立即动身。

好友Tyrone想到了童年时蜷缩在妈妈怀里,立志将来要当个大人物,只是妈妈却告诉他,你只要当个乖孩子就够了。

母亲Sara则意外地接到了电视台的通知,自己被选为幸运嘉宾,有机会成为电视明星,这让无所事事的她欣喜若狂。

其实她并不指望获奖,她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穿上那件红色连衣裙,在电视上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并向全国观众感谢自己已故的丈夫和“事业”小有所成的儿子。

为了穿上那件红色连衣裙,Sara下定决心减肥,只是美食的诱惑太大,甚至一度让她坐立不安,产生幻觉。

在短暂的挣扎之后,她选择了药物减肥法,即便明知道药物中含有兴奋剂,含有类似于毒品的成分。

她对理想的狂热,让她否决了儿子善意的提醒,让她不顾一切。

影片进行到这里,我已料到了结局,便有了我之前的那段QQ留言,之后的剧情,只不过是视觉、听觉上的补完与冲击罢了。

在万物萧瑟的秋季,好友Tyrone卷入毒枭之间的火拼而被警察抓获,主角Harry花掉了所有的积蓄才将其赎回(可见友情之纯洁)。

更糟糕的是,他们失去了毒品来源,这不仅让他们小有所成的“事业”遭受重创,更让他们沉浸在毒瘾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原本相互扶持、相互依赖的一对恋人也开始相互指责,推脱自身的责任。

而母亲Sara则表现地愈发急功近利,开始双倍、三倍地吞食药物,并在药物的刺激下,不断地产生幻听、幻视,想象着自己上电视时的风光场景。

伴随着挣扎、痛苦和苟延残喘的希望,冬季悄然而至。

只是,冬季带来的不是救赎,而是绝望。

影片的结尾,主角Harry因注射毒品导致左臂感染腐烂,好友Tyrone冒着危险送他去医院救治(投桃报李),结果双双被警察抓获。

一个被送到了戒毒所劳教,一个被医院强行截肢。

女主角Marion因控制不住毒瘾,在挣扎后自甘堕落,沦为毒枭集团的淫乱工具。

母亲Sara,则被带到了医院接受抢救,在经历了痛苦的震荡疗法后,勉强保住了性命,却也只能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

四人最终的画面,都定格在床上,如同幼儿般蜷缩着身子,只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安详,而是无助、痛苦和绝望。

最终,影片在Sara的美好幻想中拉上帷幕,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她,在亿万电视观众前,幸福而又自豪地介绍着已故的丈夫、事业有成的儿子以及儿子美丽的女友。

导演如拨笋般玩弄着苟延残喘的希望,只是拨着拨着,笋越来越嫩,越来越小,拨到最后才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题外话:写到此处,想起某人和我说,不喜欢吃笋的原因是因为感觉笋没啥可吃的,貌似还有几分道理- -!

)。

影片始于夏季,终于冬季,每个季节隐喻了一个人生阶段。

只是,未曾经历过春季的复苏和萌芽,未曾在土壤中扎下根基,从天而降的繁盛如同浮萍一般,看似欣欣向荣,实则随风飘摇。

随着秋季的到来,环境的突变,无力掌控方向的他们,只能随波逐流。

常常有乐观的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只是,对于春无根基,秋无硕果的他们,冬季的到来,便埋葬了一切。

评论篇看完电影,滚动了下鼠标,在留言评论栏中,充斥着同情、无奈和绝望之类的字眼。

其中一条评论让人印象深刻,“给影片纠不足的话,我想:它的出色来自它的主题,却也毁灭于它的主题,影片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希望”。

我想这代表了主流观众群体的心声。

然而对当时的我而言,不曾有过如此强烈的悲观情绪,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

我相信宇宙万物是具备普遍联系性的,事物的内部和外部之间,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之间,无一例外。

(当然,这种联系和宿命论无关。

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看,以常温下的电脑桌为例,构成电脑桌的每一个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而这些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共同构成了我们正常使用的电脑桌。

)主角Harry及其好友Tyrone,既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又不曾脚踏实地去学习一技之长,幻想着通过捷径发家致富,面对挫折时心存侥幸,如赌徒般的不计后果去做最后一搏。

女主角Marion则因缺乏关爱,导致了自我认同的缺失,于是主角Harry对她的肯定和关爱成为了她唯一的心理依靠和精神支柱,而毒品则成为了她肉体上的依赖,自始至终,她都不曾拥有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母亲Sara,过着贫寒、孤独而又毫无目标的生活,甜食和电视是她最大的爱好。

然而,电视台的一个电话打乱了她平静的内心,燃起了她的虚荣。

其实她并不执着于获奖,她的愿望很简单,仅仅是希望自己能够风风光光的上电视,让观众及周围的人觉得她生活得很美好而已。

只是,她的愿望过于强烈,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一种无法自拔的狂热。

这种狂热让她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在药物的刺激下,迷失在现实和幻想的夹缝中受尽折磨。

曾经听闻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我看来,把“必”改成“往往”则恰到好处。

只是对于此片,我是不忍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处对剧中四个人物进行批判的,这是国内那些“豢养型砖家”常常用来推脱社会责任的借口。

影片自始至终,人性中的光明,贯穿全场——母亲对儿子无条件付出的亲情;儿子“事业”稍有起色时顿生的反哺之情;恋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爱情;朋友有难,甘愿火中取栗的友情。

只是,仅靠人性中的那些光辉,不足以救赎边缘人物迷途的人生。

边缘人物的自救,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人生成本,更需要探索出路的视野。

个体能力所难及之处,需要的是人文社会的关怀和救济。

在我看来,物质和人文就像社会的两条腿,可以分先后,可以有交叉,但不能相距太远,否则,跌倒的是整个社会。

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当下的中国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突飞猛进的物质发展和举步维艰的人文重建,催生了当代社会的毒瘤——狂热的成功学(并非指成功学是毒瘤,狂热的成功学才是毒瘤)。

当主流的社会评判体系,对于成功的判断以金钱和权力为唯一标准时,这个社会便只剩下两种人——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

在这个二元对立的环境下,有人出于自身的欲望向着金钱和权力奔跑,有人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开始奔跑,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奔跑所以开始奔跑。

此时,成功学的兴起,似乎为人们指明了一条迈向成功的捷径。

从百度百科上,我找到了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一段自我介绍:“从没有任何人认识我,到我的著作在亚洲畅销数百万本以上,这些成就都是来自不断的学习,我每年平均阅读四百到六百本书以上,并且上过非常多成功的课程。

在短短十年之内,我的人生有极大的改变,我深信只要你想要成功,并且一定要,同时持续采取同样的行动,一定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另有一段关于陈安之的人生使命是这样介绍的:“以最短时间,帮助最多中国人成功!

让中国人都学会成功学,使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暂且不评论一年阅读四百到六百本书以上是否可行(题外话,我真的很想问问他,在繁忙的商业活动之余,每天还要读完1-2本书,难道看的是《葫芦娃》么?

),只是他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灌输给听众两个概念:一是成功是有捷径可寻的;二是只要你按照他所讲的方法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

这无异于向奔跑的人们提供了一片兴奋剂,于是磕了兴奋剂的人开始加倍努力,勇往直前,夺路狂奔,仿佛成功就在眼前。

随着成功学的泛滥,演讲者不再需要去说服观众,而只要用戏剧的方式去激发他们采取行动,进而对他们施以大规模的催眠。

诸如“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之类的催眠口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掀起了个人狂热的同时,汇集成了整个社会的狂热。

狂热让社会丧失理智,渐渐地,不择手段的人多了,互相倾轧的人多了,头破血流的人多了,迷失方向的人也多了。

只是,社会中的金钱资源和权力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能够成功的人必定只是少数,无论付出多少惨痛的代价,我们的整个社会依然充斥着失败和不幸。

影片中母亲Sara的悲剧一次次在现实中重演。

如何救赎?

正如之前所言,当个体无力自救之时,需要的是人文社会的关怀和救济。

对于今时今日之社会,分两步走或许可行:一是平息狂热,让成功学回归的理性的轨道;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价值体系,重新定义成功的概念。

首先来看成功学原理基础:弗洛伊德的三我、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马斯洛的需要学说。

其基本范畴是:目标、行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管理、自身修养、特长、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简而言之,“成功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或者说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

通过积极、正面、阳光的心态去对面事业、家庭、社会中方方面面,通过自我探索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在我看来,成功学的本质在于,帮助人们增加获取成功的机会和能力,而非给饥饿的听众画一个面包,告诉他们只要达成某某条件就一定能获得这个面包。

从哲学角度说,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此处,个人的能力,个人对成功的渴望,为获取成功而付出的努力等等都是内因,而机遇和运气则是外因。

若要成功,两者缺一不可。

换句话说,成功出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但有能力的人努力了却未必能成功(写到这里,想起了前天小兜在群里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我却坚持性格影响命运,并且影响的程度较大,但不能决定命运,也是因为上述的道理)。

如果说平息狂热只能治标,那么建立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才是治本的一种方式。

根据生物学的理论,一个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越是有利于这个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

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我坚定地相信,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应趋于多化。

事实上,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往往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无论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希特勒时代的德国还是文革时代的中国,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带来了高速的效率,高速的效率带来短暂的辉煌,而短暂的辉煌带来了全民的狂热,而全民的狂热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从微观角度看,每个人的基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了个体的性格、能力、爱好和观念各不相同。

有些人喜欢追逐权力和金钱;有些人喜欢思考人类的苦难,提出改革的方案;有些人喜欢艺术创作;有些人喜欢做出好吃的糕点;还有些人,他们只想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

无论哪一类人,让他们在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这便是一种成功了。

又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条微博:“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丽江。

一个年薪十万,买不起房,朝九晚五,每天挤公交,呼吸着汽车尾气,想着出人头地。

一个无固定收入,住在湖边一个破旧的四合院,每天睡到自然醒,以摄影为生,到处溜达。

没事喝茶晒太阳,看雪山浮云。

一个说对方不求上进,一个说对方不懂生活。

两种生活方式,你怎么选?

”坚持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人的选择,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构建起宽容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便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救赎。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但是不能因为将来谁都要死就否定一个人活在当下的意义。

此时,我想到了一句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但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勤勉于当下,努力于今朝,修行于日常的人生哲学。

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走看看停停,这就是我目前的选择。

 7 ) 我看梦之安魂曲

这部电影有好多海报,但是我挑选了这张:康奈利看海的背影。

伯斯汀的追逐,康奈利回头,甜美的笑。

突然的门响声,打断了暂时的梦,开始了人物的恶梦,也是剧情的陡转直下。

记住这些非主流而出色的演员吧,记住他们伟大的表演贾里德·莱托:不可能成为尼古拉斯·凯奇,但是没有他就没有《战争之王》的深刻珍妮弗·康奈利:据说是英格丽褒曼的女儿,天生的戏骨埃伦·伯斯汀:如果她成为梅丽尔斯特里普,电影就不会如此动人,记住这张面孔记住这经典的表情,而不要记住她的名字,因为她只是为这部电影而生的,她的永恒只是这部电影的瞬间!

蒙太奇剪接的极致,将完全不相关的事物组合,表达的不止是叙事,更有人物的内心。

康奈利穿着内衣对着镜子自我欣赏,美元图案,白色粉末,玻璃,女人的笑声,玻璃上粉末的残渣,瞳孔的放大表现了吸毒的过程,这与《猜火车》《恐惧拉斯维加斯》的精彩桥段可以齐名电击疗法,监狱,监狱服役的场景,康奈利身体上的美元,众人的呐喊围观,康奈利在众人呐喊下变态地性交,切割胳膊的恐怖场景,监工扭曲的变形的笑脸,一次次冰冷残酷的电击超快速的蒙太奇剪接带来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和往复,感官上的刺激直接冲击到内心深处。

难得一见的诡异剪辑!

当莱托突然坠入黑暗,梦醒了,只有冰冷的音乐继续抚慰大家受创的心灵在伯斯汀安详的微笑中,故事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8 ) 摄魂协奏曲 之 梦的挽歌

如果我要串一个豆列收藏我非常喜欢,但是又无法轻易推荐给所有人的电影的话,这部绝对是列表中遥遥领先的第一位。

同样会在这个豆列中的还有,不同的是对于美丽心灵永恒阳光至少我还知道会有挺大一部分的群体会很喜欢;而对于梦之安魂曲,由于主题和大量令人不适的画面,我知道能安然接受的,乃至喜爱它的人群会狭小很多。

也正是因为相同的原因,能够和我同样欣赏热爱这些影片的人,都会得到我坚决无疑地认同为,奉为同好甚至知音。

我完全无法掩饰对10年前Darren Aronofsky这部作品的热衷,自从黑天鹅上映之后,到两周前纽约的一个电影组织办”Darren Aronofsky’s Dream and Nightmare”电影节前后一个月时间,我一共看了接近十遍。

从来没有任何电影能让我在短期内连续观看超过3遍,但是这部实在是和它宣传的内容一样令人上瘾,完全难以戒除。

而更加让我惊讶的是即便在看了很多遍熟知片中的每个细节之后,每次播放我还能够感受相同乃至超过之前的震撼,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观影体验。

其实还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在多少大禁片列表中下载看过这部,当时迅速看过没有留下过多印象,而之所以多年之后能够更加懂得观赏,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不乏关系。

当自己也一样有过在幻觉和梦境中挣扎的体验之后,就能够感受到本片在编排摄影组织等各方面的极端出类拔萃:线索这部电影围绕母亲Sara,儿子Harry,女友Marion三条主线,伴随好友Tyrone算是副线。

每条线之间相互交叉关联,但是某种程度上说又各自独立存在异常清晰。

这种方法让一部1小时40分钟的影片有了相比其他同样时间影片两到三倍的内容,而即便每条主线分到的绝对时间不可避免地少了很多,但是任何一条线都一样有着完整的“基本性格塑造 – 培养观众和与角色感情 – 关心(进入)角色的选择 – 随角色命运心情剧烈波动 – 震撼结局”的循环轮回。

除了Darren Aronofsky,相信没有其他导演能够把这片拍得如此紧凑有效率。

统计数据也能够说明一点原因:一般电影由600-700个片段组成,但是本片中有多达2000个片段剪辑而成。

可见剧组在编剧和剪辑中下了多大的功夫。

人性有些人会觉得本片就是纯粹一禁毒宣传片,有些人觉得这片对毒品描述得实在太精妙了,简直要反而成为了毒品的宣传片,怎么看见仁见智,我在这里就不对这个表面的主题多与评论了。

在看了很多遍之后,另外一点却逐渐浮上水面:剔除毒品或是药品的成分,片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人。

母亲Sara从头开始就表现出非常的善良温和,爱儿子爱去世的丈夫,直到最后一刻ETC治疗脑部重创之后这种爱没有丝毫改变;儿子Harry孝顺母亲,深爱女友,忠于朋友,在生意上稍微有成就之后第一想到的就是买电视回报妈妈的爱,对女友Marion的爱意毋庸置疑,直到最后重病和逮捕,还是心心念念联系Marion,Tyrone被捕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把绝大多数存款提出来保释好友,这已经是为人上的近乎完美,唯一的瑕疵就是他在近乎绝望的时候让女友去找那个秃顶叔叔要钱;Tyrone也是对得起Harry的友情,很明显由于他的黑人身份和更接近货源,在“生意”中他比Harry应该是有更多贡献,但是他完全和好友一起分享所有收获,而后来好友病发,他毫不犹豫冒着极大被捕危险,陪着Harry去医院,即使在监狱里,想到的也只有让人帮帮他的朋友,这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朋友。

而Marion虽然在这方面表现并不如其他三人突出,但是也明显看出她有着很强烈的原则感,也极爱男友Harry,于是在片末的巨大内心挣扎就集中在她身上。

片中的大部分配角也都同样是好人,Sara的那群阿姨朋友们,真心真意地关心着她;收电视的大叔;他们的朋友Angel;Sara去的电视台里面的工作人员;再到警察和医生;在片中表现得都是善良的一面。

即使有少量反面角色,也是以直接了当的“恶人”方式出现,这是剧情片中极少有的没有人心叵测没有背叛出卖的人格完美片。

而当这层感悟浮出水面之后,影片的观赏能够更进一步。

书中序里对原著的评价:" It is Selby's gift to us that once again we find ourselves aching for his people - which is to say we find ourselves loving the unlovable" 算是深得我心很多人觉得本片过于压抑和令人不快,但是我说片中有好过其他影片的人性,是否能够让黑暗的主题中,看到一丝暖意呢?

这种情况下,通篇下来唯一,也就随之及其突出不和谐因素就集中在那些毒品上配乐音乐是本片中最大的亮点之一,Darren Aronofsky的御用配乐师Clint Mansell在这部里面给出了他的最顶峰之作。

我承认可能还有别的电影总体上更让我喜欢,但是没有任何其他电影能在音乐,以及乐曲和影片的结合中能出其右。

回想其他喜欢的影片,基本上鲜有那种脑海中浮现出画面的同时耳边音乐能够一起随之回响的感觉,而这部却能够给我完整多维的全面印象,尤其是那段经典的重复变奏电子组合乐段,也就是片中不断在几个序曲以及尾章Lux Aeterna中重复用到的节奏,一次次帮助画面将剧情推到高潮,从头到尾扣人心弦,让观众所有注意力被吸引而无法自拔。

我曾经被黑天鹅的配乐深深震撼,然而后来意识到相对于有历史经典曲目作为基础铺陈的重新编排,安魂曲里面的原创则更让人无比佩服。

相信好莱坞欣赏这个的还大有人在,这部的音乐在之后的不少影片中被重复利用。

摄影摄影则是让本片登峰造极的另一个因素。

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Darren大量地进行了演员的面部细节拍摄以达到最直接的描述,大部分时候他还是用了最爱的在演员身上固定摄影机的方法。

这种方法对于涉及直接感官描述的场合具有很优秀的效果,而本部中这种方法又最大程度地在荧屏上成功模拟吸毒后那种感官异常敏锐但是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削弱的效果。

让片中的很多镜头都给我及其印象的深刻,比如说Marion为了要钱去秃顶叔叔那里出卖肉体之后走出房间,进入电梯,走出电梯走进大雨中最后吐了的那一段长镜头,这是我最爱的画面和音乐结合片段;再如Sara第二次去看医生时自己说话时不时地停滞难前,外部声音又会变速变调,同时又有仿佛不时有巨大的威胁压迫感,是我见过的最棒的仿毒品镜头表现;也有Harry和Marion数次在摄入之后空灵的音乐和缓和安静的旋转镜头,也是对同样幻觉另外一种手法的表述;还有Sara第一次吸毒之后收拾房间的快进镜头,以及Harry,Marion和Tyrone在第一次Party上的快进组合镜头;再有Sara在房间里穿着梦想的红衣,涂上深深的唇彩在房间里面挥舞着双手摇头晃脑的片段。

更不用提那个在影片中出现了无数次的打粉,吸入,抽针,注射,血管流动,瞳孔放大的组合镜了。

很难想象一片中采纳了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摄影手法,并且每个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并且效果极佳。

演员如果能够给Natalie Portman在Black Swan中的表现8.5 – 9 分的话,那么本片中Ellen Brustyn的表现能再多出额外的1分。

实在对她的表现拜服得五体投地,在如此高密度的近距离镜头中,能够如此到位地表演到这个开始受寂寞折磨,之后在药片中挣扎的阿姨的一切心绪和彷徨,其演绎才华和功底深不可测。

个人觉得最近5年的学院奖男女主配角得主中,应该没有任何一个能达到她在这里面的表演难度和强度,而她的如此表现居然还是在当年的评奖中输给了Julia Roberts,只能说是委员会不能完全正视本片主题,实在是巨大的可惜和遗憾。

除了那些毒品侵蚀下的给力表演片段之外,个人最喜欢的是Harry来看她那次末尾她那一大段独白时的表情: ”I'm somebody now, Harry. Everybody likes me. Soon,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see me and they'll all like me. I'll tell them about you, and your father, how good he was to us. Remember? It's a reason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 It's a reason to lose weight, to fit in the red dress. It's a reason to smile. It makes tomorrow all right. What have I got Harry, hmm? Why should I even make the bed, or wash the dishes? I do them, but why should I? I'm alone. Your father's gone, you're gone. I got no one to care for. What have I got, Harry? I'm lonely. I'm old. Now when I get the sun, I smile. ”。

光光这一分钟就足以竞逐所有表演奖项了。

而除她意外,各个主角都在这个高难度的片中给予了很不错的表演,这里就不一一加以分析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IMDb上看到Darren Aronofsky为了让演员更好的理解毒瘾的感觉,强制几个年轻角色一个月避免性爱和吃糖,真是个非常囧的方法……三季本片的一条线索就是季节,开始于夏季,通过了秋季,结束于寒冬。

片中取了FALL的双关意,既是秋天也是跌落的意思。

夏天是好日子,Harry和Tyrone的业务蒸蒸日上,而秋天的开始正好安排在Tyrone卷入枪战并且被捕的瞬间,冬季从Sara正式发疯奔溃而开始,都是恰到好处。

值得玩味的是,本片中没有春天,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实际时间是从第一年夏天延续到次年的冬天。

首先是Tyrone在末尾和Harry提到说:“Last Summer was a motherfucking ball, huh?”,其次是当Sara说她从夏天开始用药时,医生反问:“Last Summer?”医生应该对毒品周期有足够概念判断大约多少时间能到这个程度。

所以我相信本片的故事实际上延续了一年半。

而之所以没有春天,应该是寓指毒品的世界里没有春天这个季节,很深刻残酷。

重回人性片中还有一个部分对人性的挖掘也是发人深思的。

Sara是那么一个喜欢表现自己,做梦都想尽一切办法上电视的人。

而当她在后来幻觉中真的上了电视,却由于拍到的是自己简陋的家,狼狈的样子而极其的羞愧和彷徨失措,最向往的东西突然同时也变成了最害怕的东西。

幻想了多少次自己在聚光灯下作出最为光鲜亮丽的表演,而当自己无准备地被迫推上舞台,刺眼的聚光灯反而成为吞食自己的怪兽。

人心都有人前人后的一面,一辈子穷其努力将美好的自己推到前台让别人享受,而不好的一面用尽全力拉回来自己慢慢去品尝并且无条件宽容,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可是,又有几个人能逃过这种悲哀呢。

当2011年1月4日Movie Society电影节放映结束,全场观众静静地坐着,一直到片尾演员列表和致谢全部放完,大量观众还是留在原座,久久没有离去。

对于喜欢的观众,这是一部“摄魂”级别的影片。

 9 ) 没有春天的四季 令人绝望的安魂曲

导演不想给人以希望啊!

很好的中文译名,这是部讲述所有希望都被断送的故事,原因则是Drug,英文里这个意思包含了毒品和药物,和电影中如出一辙。

非常赞赏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切换,音乐渲染,故事编排。

唯一不能五星的理由就是那无尽的绝望,给观众留下深深的震撼,可能也是想借此告诉大家毒品一旦染上,就再无出头之日。

没有春天的四季,没有希望的影片,带给我们难忘的安魂曲。

 10 ) 沉沦VS尊严

终于看完了最折磨人的最后十几分钟。

里面人的遭遇堪比著名小说《悲惨世界》。

如此的沉沦实在让人难受。

觉评分不低而去看,看后胸口微闷,有点想吐。

从身体反映来看,本片让人感官不适。

它以腐烂疾病堕落打破了人的日常世界以及普通的人类的日常愿望。

让我好奇的一点是,影片里这几个人自始至终都软弱的任人宰割。

没有任何的能强大起来的个人意志。

他们没有理想。

所以沉浸在幻梦中。

他们首先是自己遗弃自己的人。

这么说过于冷酷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沉沦而软弱的时候。

但是想想那些在噩运中创造美好的人吧。

某些粗野如果是用来反抗教条那么它是可贵的,甚至是闪着光芒的。

如果它仅仅是以一种状态来表现,它的价值,也许是一具解剖体的价值。

也就是说,它本身没有什么,如果我们来以它观察世界的时候,它可以提供什么。

这是纯工具性的价值。

于是,我们可以以此为起点进行思考。

首先,他们每个人在开始的时候都有愿望。

可是最初的愿望不成,他们的愿望都随事情的发展发生了转移:“上电视”“贩毒——赚钱”。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愿望有一个共同点:不真实。

本来,人的正常生活,或者说,上帝给人的生活,是劳动——收获——消耗——劳动。

这也是人正常的获取人的尊严以及价值的循环。

在影片中,这样的生活给虚无化了,他们希望通过获奖的方式和投人性中迷幻而不可控制之机的方式,来直接获得他们想要的成果。

这是天上掉馅饼的想法。

他们因此而付出了代价。

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年人。

引申开来,是谁让这里的人们这么迷茫而找不到生存的道路?

电影中的人迷失于黑暗是谁造成的?

我的答案是:那些造梦的机器。

比如:皇帝万岁、购物中心、妻荣子贵、孔圣人走过的门槛、叉叉叉的成功学……各式各样的梦境五光十色相当诱人。

它们以各式各样准备好的姿势首先击碎人的感官继而统领人的欲望然后腐蚀可贵的理性,终于把人们的人生成功的扭转方向,而且运作相当精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这么说的吧。

可是在这儿还不能这么说。

这个世界的构造如此之复杂。

单单的沉沦也是不可能的。

人的生命有那么多的渴望,而且那么多的人,在工作着、等待着那些本应属于他们的尊严。

《梦之安魂曲》短评

IMDB250里看的最压抑的一部片子。

2分钟前
  • Seamoon
  • 还行

肆意的剪辑分屏,带着不安与恐慌极速下坠,渗入到神经的撕裂感将你完全吞噬

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最让我想吐的电影~~太有震撼力了,我表示以后都不会再看了

9分钟前
  • 玉玺~~来也
  • 很差

半夜看,眼睛要晃瞎了。信了知乎的邪,压抑?这是什么精神污染的片子,硬生生把我从困看到精神。

10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迷幻电影,流于炫技。配乐出彩,performer是Kronos Quartet

14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还行

我想如果写一篇影评的话,题目叫做“吸毒的人没有春天”,当然从电影史论的角度讲,指出阿罗诺夫斯基和杨·斯凡克梅耶、汤姆·提克威之间的关系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1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男主说话好奇怪的口音,这次人人的字幕漏掉很多。看完后有点反胃,不想推荐给别人。PS女的居然是美国往事里的小女孩

20分钟前
  • Evil freedom
  • 还行

分屏快切幻象,线索辐射展开,平行剪辑回归胎儿姿态,梦魇般的视像节奏,配乐令人窒息。

2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告诉我们自控力和好朋友是多么重要,对于自控力差的人选择环境和朋友会影响你的以后。另外那个玛丽安就是无病呻吟啊!!bitch就是矫情,以为谁都欠你的。

22分钟前
  • QQQQQ
  • 还行

同样是有关毒品的高分电影,喜欢‘猜火车’,不喜欢这部。猜火车至少有很多台词能产生共鸣。

24分钟前
  • 牛花
  • 很差

话说这是第一部这种题材但是差点把我眼泪煽下来的片子。。。我应该警醒自己永远也不要犯这四名主角的错。。。。不过话说回来女主很漂亮。达伦啊10年之后我又给了我们黑天鹅。。。你是这个世界永恒的黑暗角落!

25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看完这电影就跟死了一回似的。我的top10之一。秒杀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配乐。

2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

32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这就是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禁毒宣传片,WTF!

33分钟前
  • ken
  • 很差

太无聊了,这是宣传片吧肚毒品只是催化剂。

35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较差

太慘了...大晚上的真不該看這個

37分钟前
  • 树木希凉
  • 推荐

Dark side of life. Addiction kills people. And society never salvages losers.

41分钟前
  • 计划不变
  • 还行

1算是一条超长的重口味戒毒广告,实在不明白高分从何而来。2讲述了一个男淫吸毒,从而成功把朋友,女友,老妈都发展成瘾君子,最后一起死翘翘的狗血故事。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荣心才是女人最难戒掉的毒瘾。

46分钟前
  • 型英帅靓正
  • 很差

农村非主流式电影,以为镜头越晃剪接越乱就叫个性了吗?反之,剧情倒是弱的可怜,一丝鸟事拍的磨磨唧唧。也许是我期望过高,不过真的完全没有感觉到黑色与压抑,故事讲了跟没讲一样,淡又无味,最多值2星。

49分钟前
  • 小忧伤
  • 较差

男主好像Tom Hiddleston……晦涩的音乐,躁动的画面,暗淡的色调……无论它怎样精确地刻画描写出了吸毒者的人生,但是这样颓废消极的片子果然还是不适合我,看的时候边吃东西只是想吐。这些人本身就有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也不奇怪药物上瘾之后这些问题会被夸大。后半部分混乱的漩涡确实很震撼。

53分钟前
  • 五月丸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