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格雷斯第五季

Grace Season 5

主演:约翰·西姆,里奇·坎贝尔,劳拉·埃尔芬斯通,萨姆·霍尔,佐伊·塔珀,曼德琳娜·贝拉柳·伦,安德烈·马尼亚塔,奥克利·佩德加斯特,Finn Guegan,Joe Hughes,Brad Morri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格雷斯第五季》剧照

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1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2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3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4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5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6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13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14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15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16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17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18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19格雷斯第五季 剧照 NO.20

《格雷斯第五季》长篇影评

 1 ) 三种视角的独特拍摄

很喜欢这电影的结构影像,流畅柔滑,夹杂着北欧式的冰冷空灵,外表是冰,内心是有温度的。

它分了三种视角拍摄,第三人称的叙事镜头;盲人女主脑中构想的画面;女主写的小说画面。

小说画面十分惊艳,它真的在拍文学,连人物最可有可无的真实内心活动都一个不落的拍了,所以这些镜头带着文学的天然和厚重。

而随着事情发展,三种视角随意穿插,剪辑的十分有张力,突出表现女主内心的脆弱偏执,最后她因本身分不清现实虚幻,镜头也变得肮脏混乱起来,而一切结束,变成白色,让人感到这种偏执只是种小趣味。

女主人公塑造的女性人物由一开始的离异妈妈急转直下,变为失去视觉并被一夜情网友抛弃的孕妇。

随着女主构造的剧情逐步趋向悲哀,观众可以窥探到女主深层的忧虑。

女主在心里与丈夫的对峙也十分精彩。

从怀疑丈夫对自身只是尽义务,到最后信任丈夫的爱,使电影最后的片段非常打动人。

 2 ) …

L'ambiguïté entre la réalité et la fiction, entre ce qui est visible et invisible. On cherche pas l'histoire, mais le sentiment et la sensation du corps.

 3 ) 《盲视》:虚实里谁的生活?

这是部让人看完不禁大呼惊艳的电影,导演通过精彩的叙事结构和出色的剪辑手法讲述了一个盲女的内心世界。

而导演另辟蹊径地通过对盲女心理世界和思绪情感的具象化处理,让整部电影在现实与幻想中交替,而在这看似两个故事的互相交替过程中,故事渐渐的融合,发生交际,并最终合二为一,从而反映出盲女的心理状态。

失明不久的英格丽始终待在公寓里,丈夫鼓励她多出去走走,学着适应,但顽固的她依旧待在公寓里,几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一样的生活。

而在这单调的生活里,英格丽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她在电脑上写那些自己在脑海中幻想出来的故事:关于丈夫出轨和经常在上班时偷偷回家,坐在沙发里观察她;关于一个单亲妈妈,关于一个孤独而对女人充满各种各样幻想的单身男子……而在英格丽的这一人生剧本中,丈夫从网上遇见单亲妈妈,并和她在参观约会,然后单亲妈妈眼睛突然失明。

导演通过镜头切换表现英格丽对自己这一故事中人物的绝对控制权,她闭上眼睛,单亲妈妈就立即失明;她咳嗽,单身男子就立即从睡梦中醒来。

在这个由英格丽所构建的幻想世界里,丈夫往来于现实与幻想之中。

英格丽幻想丈夫背着自己与女人调情,和单亲妈妈发生关系,并导致她怀孕。

单亲妈妈穿了件可笑的裙子去丈夫的party上找他,却发现丈夫与众多女人的淫乱……我们渐渐发现,英格丽所幻想的这个关于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甚至是丈夫的故事,并非仅仅是她无聊时的消遣,在这个故事里英格丽几乎是无意识地投入了自己所遭遇或是刚刚所经历的事情或是某个情绪,而后来那个单亲妈妈的怀孕同样是她潜意识中对自己可能怀孕的猜想。

这个幻想故事是英格丽的内心世界和那些恐惧、脆弱、恐惧与悲伤的具象化处理,它就是英格丽内心世界,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直接用眼睛看到的抽象思维与情感。

而在导演处理下,我们看到英格丽这个刚刚失明不久女人焦虑而充满不安的心理状况。

所上演的这些现实影像正是她内心危机的源头,也因此才导致这个幻想故事的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在于丈夫争吵的单亲妈妈突然变成英格丽自己,丈夫直接质问她。

这些发生在英格丽心中和脑海的对话被我们看见,而也通过这个假设的对话场景,英格丽渐渐看到自己的恐惧。

她所幻想的故事进入她的故事,两个故事最终融为一体,面对质问与疑惑,面对对于世界的不安,面对失明之后的生活。

在那个英格丽所不曾进入的那间黑屋子里,她那深藏着自己思绪与情感的幻想肆无忌惮,也正是这样的肆无忌惮,重拍阻碍,她才最终能走出去,面对自己内心照射的阳光。

导演新颖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那些虚实切换和镜头的剪辑几乎堪称教科书。

在这样新意和令人感兴趣的形式里,导演讲了一个面对自己生活的故事。

那些恐惧、不安与危机,都需要自己面对,或许换个角度,就能找到开门的方法。

2014 12. 22 下午

 4 ) 爱与焦虑

这是一个有关焦虑和爱的故事通过描写一个盲人的心理活动“没人想和一个有焦虑问题的人交往”所以,片中丑陋 可是同样有焦虑问题的英格丽,注定首先成为了女主的信仰寄托 相信他,从而丈夫亦存在信任的可能前后对比可以通过对“丈夫偷溜进来”的心态的转变。

关键的转折点是丈夫对孩子光临的明确欢迎这似乎是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关于维系家庭的共同的主要工具梦是伪装过的潜意识欲望那白日梦(写作)呢?

是对内在刺激的反应刺激越重,表达越荒谬对盲人来说 臆造一定会令代入感越来越真实盲人,没有常识,也就没有常人的判断能力和孤独有类似之处,与社会有天然的割裂层都能表达出日常的一定程度的无聊也都会寻求内心深处的安慰因为触觉的减少,所以盲人的感觉会更加真实这是因为 信任感建立的艰巨,足以发达了她们的感知能力从另一面亦重复了我的认定:眼神本可以看透本质只是现代人更愿意在常态下当它作标签过滤器“我也不知我能撑多久”想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道德思考:当一个家庭遭遇不幸时,你宁愿按部就班接受可预期的毫无生机的悲凉死寂,还是家庭的某位成员以某种“不怎么道德”的方式首先寻求解脱,从而令家庭重现可能的生机?

传说中,某些成功人士,他们的第一桶金,在道德层面上都是多多少少不清不楚

 5 ) 盲视——情欲与孤独

大部分国产电影都有明确的受众性别倾向。

或男或女,在制作电影之前,就有比较清晰的轮廓。

然而,精准的观众定位,虽然能极大提高票房,剥开华丽的外壳,往往只有单薄的核心:取悦。

在我看来,电影做为丰富信息最强大的载体之一,不论最终票房如何,一旦上映就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即使有别于新闻做为公众(官方)媒体的苛刻局限,电影也不该是如此散漫和随意以致于只为取悦而存在。

Blind, 挪威电影,中译"盲视", 讲述一个盲女和她的幻想世界。

镜头带着北欧电影与生俱来的清冷而克制,色调一直是微暗的,剪辑也仿佛有那么一丝游离,甚至很难捕捉到导演的温意。

这样一部本该深陷进固有的女性偏执模板的电影,编剧却填充了丰满的骨肉,描绘了一个情欲和孤独的世界。

盲女曾经是视力完好的教师,失明后惧于出门,黑暗的世界却敏感了她所有的感官。

幻想世界外,她对着空气中不存在的丈夫搔首弄姿,甚至脱光衣服在窗前伫立,病态的渴求着关注。

而在她的幻想世界中,对自身残疾的自卑,对婚姻关系的不安,伴随对情欲的渴望,她创造了奇特的各种人物:单亲母亲在网络聊天室寻找炮友,有焦虑症的偷窥狂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科幻片,电脑里还有着成山的色情电影,还有"幻想版"的丈夫顺理成章的偷吃出轨。

这些人物的关系相互纠缠影响,精彩万分的发展以致于盲女深陷其中,几乎不辨虚实真假,梦里梦外。

幻想世界中的这些角色其实都是盲女内心惶惶的折射。

她对关注的渴求得不到释放,压抑的几乎致病,表面却不得不伪装的安详而平和,仿佛一切都好。

而她幻境中的偷窥狂甚至对着电视节目学习在头上绑绷带假装受伤,以获得走在路上时行人的安慰和关注,甚至只是一个陌生人的拥抱。

盲女对情爱和他人关注的迫切需要,挥之不去的孤独感,都让她光怪陆离的幻境表现出异常的现实合理性。

来自现代社会的人类的敏感和顾虑,被导演通过极端例子完美的放大。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这么强烈的感受到,人类与情欲和孤独永恒相伴。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情欲和孤独来自时代,时空的局限。

而现代社会,又有谁真的被谁需要呢。

又有谁真的施以恳切地关注目光?

或许,乡野奇谈,明星琐事,时尚潮流,更被人们需要。

没有人在乎他人的孤独和呐喊。

即使被众人拥簇,幻境中你我依然是那个假装头部受伤,但只是需要一个拥抱的偷窥狂。

在这广袤的宇宙,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星球。

自行旋转,永恒孤独。

虽然在永恒孤独截止感觉逼格冲天呢!

但是还是要多嘴提另一部电影,2014年横空出世,同样以盲人为题材的《推拿》,导演是娄烨,就是那个似乎电影中永远都有情色镜头,拍的《颐和园》到现在还没有解禁的导演...第六代导演中,管虎(《厨子戏子痞子》)奔向了商业片的康庄大道,就剩他和贾樟柯在文艺界相依为命,多年专注生活和底层人民。

娄烨的电影永远是有关爱的,对小人物的关爱,对社会的敏锐体察,平和又深刻的人情味。

新电影《推拿》亦如是,普世之爱,淳朴,纠葛,平常却浓烈——谁说盲人不能有真挚的情爱?

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爱情本身都不会被错认。

 6 ) 女性主义者没有抗议的说辞吗?

电影的剧本反而不是做得最好的部分,像这种讲述夫妻感情关系的片子,随手一抓一大把;而将剧中现实跟人物虚构的事件混淆的手法也非首创,法国导演欧容的《游泳池》和科恩兄弟的《才子梦惊魂》都算是成功的尝试。

我只是觉得这部编剧的着眼点另辟蹊径而已。

我觉得处理得最绝的部分是剪辑,导演将真实事件和虚构故事水乳交融地无缝连接起来,让观众难以觉察两者的界限。

两个男人在咖啡馆那场,女人在餐厅突然失明那段,以及最后高潮剧情扭转的重要一幕,都让我看得瞠目结舌。

尤其是最后那个破败的房间跟女主角的心理描述契合度很高。

换句话说,导演成功地将盲人看不见的世界用最富有想象力的手段展示出来了,而且是个心思细腻敏感,嫉妒心理超强的北欧女人。

 7 ) 如果今 敏拍写实电影的话

1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

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

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是个Loser。

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

这大抵是埃斯基尔·沃格特(Eskil Vogt)上一部参与编剧作品所要讲的道理。

这部作品名例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最后一年十佳片单的作品,名为《奥斯陆,8月31日》(Oslo, 31. august,2011),导演约阿希姆·提尔(Joachim Trier)。

阿希姆·提尔的上一部作品,也就是处女作《重奏》(Reprise,2006),是沃格特与提尔初次的长片合作,在更早以前,大约在此五年前,他们还在提尔的最初两个执导短片中进行了合作。

《重奏》讲的是两个不同年轻作家的境域,反应到现实中,提尔和沃格特的创作或许还进行了自我代入。

当然,这只是种猜测。

这对挪威电影人搭档的下一部合作作品,将是(第)一部英文片,《比炸弹更响》(Louder Than Bombs),提尔和沃格特共同编剧,在纽约史坦顿岛拍摄,这是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第三部长片。

“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就像这句《奥斯陆,8月31日》中的引用,《盲视》中失去视觉的女人又将通过何种途径去了解人的表情(情绪)?

在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奥斯陆,8月31日》延续了提尔处女作《重奏》的风格,现在,我们看到的沃格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盲视》,似乎也是这样,当然,就电影的主角本身来说(盲女作家或盲女作家养成……包括跟提尔合作的那两部电影,主角都是类似陷入困境的作家角色),是不可能看见色调的,因此,影片中的色调都将是视觉化的虚构。

2《盲视》利用旁白来引导递进剧情,这点跟《重奏》中的感觉如出一辙。

总体来说,旁白是一种混淆视听,是为了让不可靠叙事以不令人察觉的方式融入。

而不同于《重奏》中的旁白,《盲视》的旁白又来自主角(盲人)这个不可靠叙述者之口,这就更加暗示了不可靠叙事成份。

这种第一人称的旁白,有点像最近《黄金时代》中不同的第三方在镜头中的旁白对剧情递进所作的影响,也就是说,这样的旁白或多或少是带有迷惑性的,至少是主观的。

但这样不确定性的旁白却能为戏剧本身带来一种接近舞台剧质感的提升。

但片中的不可靠叙事并不完全都是旁白,旁白只是一种引导机制,待到不可靠叙事的部分自行生长的时候,影片中就以一种空间异动来暗示,就像咖啡馆/公车的五分钟(2732min)、以及紧接着的中断插曲的转场(转至盲女作家敲键盘暗示虚构性)——这种空间异动,通常也表现在剪辑中不同场所的切换对接,但更显著的特征还是一种视觉化奇观的展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到后面的五分钟高潮(7580min)迎来了眨眼般的效应:在你眨眼之间,是否存在前后两个不同世界?

影片就将这样的效果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了,将依据不可靠叙事所牵引出来的平行世界交融在了一起……这么说来,人眼本就是剪辑利器,最原始的剪辑设备,不是吗。

另一方面,除了旁白和恰到好处的配乐之外,影片还有大量的声乐留白,这样的留白出现在现实中也出现在虚构中,甚至说出现在旁白中(如果我们忽略掉它的声音属性,将它以文字想象的话)。

这种留白就像是影片结束之后出现的黑幕白字,是一种深淀,是对飘逸形式感的稳固,同时是纪录片模式的,是予以现实感的提醒。

除了配乐和留白的感觉相去甚远之外,不可靠叙事,还有特别是将倾向于心理活动的幻觉、幻想、以及虚构视觉化的手段,另外如对场所、及窗户、玻璃等的意象(包括像咖啡馆/公车五分钟那样的场所对心理状态的暗示,还有像48分那段脱光了贴着窗户镜头远去这段及其后这段相应的极具暗示性的电影院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电影《面具》片段),都会让人不禁想起今 敏。

会让你联想,如果今 敏拍写实电影的话,大概就是这样的效果。

这比之前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黑天鹅》(Black Swan,2010)——典型的今 敏式心理活动视觉化的表现手法的模仿(关于今 敏式的视觉化的心理表现手法的论述可参见横田正夫的《今 敏监督动画作品中的视觉化的心理表现手法》http://read.douban.com/ebook/1332495/)——更加贴近今 敏的感觉,只不过前者惯用的不可靠叙述者是作家,而后者是偶像明星,前者给人的感觉清冷,而后者火热。

在今 敏处女作《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中,虽然影片的层次着实会让人一不小心就犯迷糊,但是通过解读影片的影像剪辑还是可以大致分清这三方面:真实线,其次就是乱入的各方对未麻的从未发生过的想象部分(特别是狂热粉、同时包括未麻本人),最后就是以想象形式在现实上演的部分(倾向于一种表达形式,可以理想为梦想与现实的交汇);如果加上剧中剧,那就是又一重更深的虚拟现实了。

就结构上,《盲视》的情况也有似于此。

3由圣丹斯协会(Sundance Institute)主办的2014圣丹斯电影节(2014 Sundance Film Festival)于2014年1月16日至26日在美国犹他州的帕克城、盐湖城、奥格登以及圣丹斯等多地举行。

电影节将世界电影竞赛单元(World Cinema Dramatic Competition)(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第一次增设“世界电影竞赛”单元是2005年的第21届)的最佳编剧颁给了《盲视》,算是一种肯定,也希望这不是写而优则导的埃斯基尔·沃格特的唯一绝唱。

 8 ) 盲视:孤独者的自我沉溺

孤独有千百种表达。

一个敏感的人身处热闹喧嚣的party中,一种孤独感便油然而生,这是一种自我与外界的抗拒。

这也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孤独。

挪威电影《盲视》聚焦的却是另一种层面的孤独——一位盲女在自我想象的世界中的孤独探寻。

北欧电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不刻意取悦任何人。

它总是以一种独特的“保持距离感”的方式来结构影片。

看似冷漠,看似无解,但总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此片不仅在欧洲的电影奖项上有所斩获,而且在国内的文青聚集地“豆瓣”网站上,也获得了2014年评分最高的欧洲电影(提名)。

首先,在观看这部电影前,我们脑海中最好先排除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例如,一说到有关残疾人的电影,观众们就满满的同情心爆棚,幻想像国内的电影一样,通过各方人士的烘托,将主人公“身残志坚”的形象娓娓道来;或者大肆演绎“苦情”戏码,揭示残疾人的种种生活困境。

在影片伊始,内省式的基调使得本片与一贯的残疾人的电影大相径庭。

通过依次呈现的景物画面(粗糙的树干、牧羊犬、过渡到公寓的内景),伴以女主人公的心灵独白:“从一些简单的东西开始,一些你已经见过无数次的东西,比如一棵树,一棵橡树,矗立在原野上,或是在其他什么地方......但你看见的,并非真实的记忆。

”一开篇,我们随即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虚实交错的心灵旅行。

《盲视》颇有些意识流的风格,但这种意识流不是倾泻而下源源不断的意识的流动。

它脱胎于现实,又与个人的幻想结合。

整部影片,是女主人公英格丽的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的拼贴画。

这种虚实交错的叙述方式,虽然给观众观影带来一些隔阂,但总体上还不至于陷入云里雾里的境界。

视听语言的切换并不突兀,整体上保持了一种节奏上的稳定。

没有波澜,没有惊险,女主人公在絮絮叨叨的自述过程中,也维持了一种情绪上的超然。

由于自身的残疾,盲女英格丽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靠窗的椅背上,抱着咖啡杯,向窗外眺望。

每到这个时候,她的思绪便不可遏制的翻滚。

英格丽尽管眼盲,但心灵的触觉却异常敏锐。

在她的叙述里,书写出另一个人生剧本:她躲在自我的世界里观察一个名叫埃纳尔的男人的“窥淫”癖好;她时常幻想外出上班的丈夫偷偷溜回家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她敏感的察觉到自己的丈夫在网络交友平台上结识了一位单亲妈妈艾琳,并偷偷与艾琳约会。

英格丽看见自己的丈夫莫腾与艾琳在餐厅里谈笑着,突然间,艾琳失去了视力,紧接着,屏幕上一片漆黑,明明灭灭中,看到英格丽坐在黑暗里对着电脑发呆。

突然察觉到艾琳的异样的莫腾,决定与艾琳分手,艾琳却说自己怀孕了,还挺着大肚子到莫腾的派对上与他对峙。

正当艾琳身着华丽的礼服与莫腾争执时,英格丽却仿佛走进了自己幻想的世界,化身成怀孕的女子与丈夫面对。

在种种斑驳交杂的影像背后,导演无声的传达出女主人公英格丽无法排遣的孤独的内心世界。

影片其实刻意淡化了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窘迫,着重将他们的思想和欲望以一种“断章的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带给观众如梦似幻的观感。

不论是有着“窥淫”癖好的中年男人埃纳尔(究竟是不是英格丽臆想出来的人物,不得而知),还是英格丽事业有成的丈夫莫腾,抑或是单亲妈妈艾琳(艾琳仿佛是英格丽的化身),他们的人生似乎都不具备完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埃纳尔大学毕业以后赋闲在家,因为自身的焦虑症而不敢去找女朋友,他曾经给学校的剧团写过剧本,反响不错,他想着日后自己能为电视台写作喜剧脚本;他经常一个人出去闲逛,戴着震耳欲聋的耳机;偷偷躲在房间里窥探对面楼层里艾琳的日常生活;没事就趴在电脑屏幕前观看一些不健康的视频。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埃纳尔也是一种孤独型人格。

艾琳十年前离婚,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她无法想象没有儿子的周末会是怎样。

在超市里艾琳碰到埃纳尔,艾琳听到了埃纳尔戴着的耳机里放出的是一个她喜欢的乐团的音乐,俩人打了个招呼,之后便匆匆告别。

可以想见,单亲妈妈的艾琳的生活也是孤独的。

在英格丽所幻想出来的人生剧本里,每一个人都在自我的孤独的世界里沉溺。

即便北欧这样高福利的国家,深深的孤独感仍然笼罩在人们心头。

导演并不想声讨和控诉什么,事实上,孤独早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

所不同的是,导演借用一个盲女的身份,来表达这种更加与众不同的孤独。

英格丽不厌其烦的坐在窗口前,戴着耳机听音乐,或者听广播,她试图将自己每时每刻的所思所想输进电脑里,但她总是记录一些,然后觉得不妥,又删掉。

她坐在黑暗的房间里,任由自己的思绪一点点将自己吞没。

如何与自身相处。

如何与内心的恐惧斗争。

一个人,只要她(他)的思想还能运转,生活就不会毫无希望。

英格丽最后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

”失明虽然足够令人绝望,倘若心灵的窗户没有被闭锁,那么一切孤独都会在时间中悄然瓦解。

 9 ) 《盲视》观心

(第六十八期)大隐小众电影小组观影会

当我们不能向外观察时,才开始转向内心的审视。

这原来是一部心理片,通过虚实参半,如梦如幻的镜头语言刻画出女主的内心戏。

其实也可以书就说整部电影都是女主的内心戏,是自己和自己斗争与接纳的过程。

导演用一种印象派似的或动漫分镜似的技巧,通过快速闪现与切换场景营造环境的氛围,女主一边写自己的故事,一边演自己的故事,一边回忆渐渐消失的自己的过去,即出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处处都有伏笔和溯源。

片中完全由女主创造的两个人物,一个丑陋、有性瘾、害羞、却内心善良,一个年轻、漂亮、有性吸引力、却丑态百出,他们都是女主内心的投射。

她怜悯焦虑害羞的男性角色,给了他善良的心肠,而嫉妒年轻讨丈夫喜欢的女性角色,给了她百出的状况。

导演把女性内心的细腻、敏感、不安、焦虑、恐惧、纠结、患得患失和胡思乱想都较为深刻的表现了出来,让人欲罢不能最后发现,去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博弈,揣测他人的行为和意图,都是行不通的。

而接受自己的想法,并全然投入其中,也不失为一种解脱的方法

 10 ) 真假难辨,变幻莫测

今年八月份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算是我八月份以来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可以排进前三了.真的是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电影主要还是讲一个突然失明的妻子,生活一下子都变了,然后一系列的现实和想象.就是这么一部电影,我在看之前是认为算是人性类的电影.事实上也算是人性吧.这部电影我也不打算研究到底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伟大得地方就是在于把一个突然失明的妻子之后的一切心理活动刻画的非常仔细和真实.这算是这部电影成功吸引到我的一个地方了.不管是虚拟还是现实,有好多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共同构造了这个电影里面的世界,让这个世界感觉和我们生活的世界连屏幕的距离都没那么重要了……我最喜欢里面一场戏就是女二在公交车上发信息给男主那场戏了.因为女二看不见了,手机把短信都读了出来,公交车上周围的人也开始了解这个女人的一些故事,最后女二打算摊牌的时候,又放弃了,周围路人的种种表现……真的那场戏真是好看.总体而言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算是3.5到3.8左右,小四星了.

《格雷斯第五季》短评

失明女人的焦虑与恐慌,现实与幻想的反复交错。她幸运地遇到了一个没有被丈夫抛弃的结局。也因此给笔下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一个幸福的结局。

4分钟前
  • Joe Joel
  • 还行

看不懂。

6分钟前
  • 年糕
  • 较差

5年前看的,一个渐盲人的恐惧,寂寞,自卑,脆弱与偏执的狂想世界。

11分钟前
  • 忘川
  • 推荐

接受无能。

16分钟前
  • 周腾他妈
  • 很差

17分钟前
  • 晚春
  • 较差

幻想和现实,交接的有点摸不着头脑

19分钟前
  • 梧桐Xu已飞
  • 较差

看抓狂了 很不舒服的观影体验 强迫自己看完的 两位女主角也实在是丑出一片新天地 总之 除去配乐 这部电影的其它任何部分都几乎让我不适 不能接受

20分钟前
  • 背包上学上成驴
  • 很差

.猜忌,怀疑,不安中的情欲幻想

22分钟前
  • 风铃草
  • 很差

为片尾曲而看 调色和取景我很喜欢 剧情很低俗 结尾才看懂 但也就只是看懂

26分钟前
  • 晨晨醒醒啊
  • 较差

很抱歉,我是真的没看懂

29分钟前
  • 极速飞龙
  • 较差

论一个编剧的自我修养,送上片尾曲 Lantern http://www.xiami.com/song/1774023189

30分钟前
  • Anondot
  • 推荐

一个盲人臆想中的世界,剪辑固然出色,但感觉到更多的是无法捕捉的情绪,3.0。

34分钟前
  • heisenberg
  • 还行

我是个俗人 耐不住性子看不懂

38分钟前
  • Anderson
  • 较差

《盲》很有意思,通过画面去讲一个完全看不到画面的盲人的故事。故事里有很多幻想。电影本身也是作为梦境。有意思的几个点:主人公在写小说的时候,先是有个儿子,后来直接变成了女儿。对话的场景也是从餐厅到车上,这种转变就像混乱的思维一样,呈现的很自然很巧妙。最终那个参加宴会的场景也是发挥的非常好。这个电影如实的讲述了关于幻想的故事。几个场景都非常的有张力。比如在沙发上悄悄地坐着,假装不在的戏。还有宴会上幻想自己的老公跟很多妓女发生关系,电影真是太棒了!

42分钟前
  • In K
  • 力荐

视角没毛病 且深刻

43分钟前
  • 徐友惟
  • 还行

中产无聊男比失明更让人绝望

48分钟前
  • zearq
  • 还行

喜欢这部甚于娄烨《推拿》,将困室中的盲女内心小剧场彻底电影故事化,并在舞台剧的各种交叉互文中,弄得有那么一些小癫狂。

5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但还是有很多旁白

55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太完美了,很好的诠释了那些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58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推荐

亦真亦幻,现实与幻想的完美交织。

59分钟前
  • 莽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