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类的电影,壹姐看过不少,经典的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励志的如父子篇《当幸福来敲门》,温暖的如战争电影《美丽人生》。
但即便阅电影无数,壹姐也始终无法用自己的言语来为亲情做总结。
好在,龙应台在《目送》中为我们做了解释——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壹姐最近看了一部亲情电影,就与龙应台向我们描绘的母子亲情极为相似,电影名称为《我的妈呀 大手牵小手》,豆瓣评分7.3。
这是一部十足赚人眼泪的电影,影片中母子之间那深沉的误会,总会让人联想到一句古老的至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影片中饰演母亲李好的鲍起静,也因此片入围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网友更是给出了“鲍姐奉献影后级别表演,太动人”的评价。
比如,她会告诉姜思年,不远处有条大蛇,而当姜思年去寻找大蛇的时候,母亲便会趁机离开去上班。
这套路,很熟悉有木有?
是不是作为子女,你在年幼时分也经常被父母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欺骗呢?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欺骗也就算了,最让姜思年在内心里置起一道隔阂的事情是,母亲离开时所说的那句“妈妈很快就来接你”。
可是,这一等,就是十多年。
这一等,从孩童,便等到了成年。
成年后的姜思年,求学毕业,结婚生女,再也不需要对于母亲心存任何依赖。
可这个时候,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颠倒了个儿。
原本将姜思年“丢弃”在姨妈家不闻不问的母亲李好,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位寻求儿子呵护,寻求亲子时光的孤独老人。
而姜思年呢,因对母亲心存怨怼,他执意将母亲丢在养老院中,不加理会。
直到,医院里给他的母亲下了寿命的最后通牒——母亲身患重疾,已然时日无多了。
怎么样?
虽然壹姐还未将剧情介绍完全,但是你应该都已经能够发现此片的“套路多多”了吧。
只是,剧情虽然套路,但那种令人动容的母子亲情却是真的。
毫不夸张的说,素来以铁石心肠著称的壹姐,还是被这部电影撩拨的涕泪横流了。
你能想象吗?
从孩童长到成年,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恨你,可当我真心想要尽孝的时候,才发现,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少,太少!
少到,我跟你说不了几句“我爱你”;少到,我为你做不了几顿饭;少到,我带你去不了几次你想去的景区;少到,我能让你享受天伦之乐的时日,真的无多。
曾经,壹姐被网上的一篇帖子震惊了。
那是一篇教我们计算我们与父母还能相处多久的计算题——假设,你的父母还能活40年。
同一个城市,天天见的,365*40=14600天;一周一次的,4*12*40=1920天;一个月一次的,12*20=480天。
分隔两地的,一年回去两次的,2*40=80天;一年回去一次的,40天。
想想看,今年才二三十岁的我们,未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却只有几十天。
所以,别再问壹姐为何看部电影都能哭成狗了,因为,你不看此片,就真的不知道剧情中的哪些情节,触动了壹姐的那颗泪腺!
看了《我的妈呀》这部带着浓浓港味的电影,算了时间,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竟然哭了半个小时,电影从头到尾都像一杯白开水般平淡无奇,儿子执着于母亲年轻时的“抛弃”,别扭着,挣扎着,不肯原谅,母亲从二八芳华走到迟暮之年,落魄的,脆弱的,不知如何是好。
你从一开始就知道剧情会怎么发展,然而眼泪来的还是猝不及防。
电影从插叙的手法,通过某些场景转换着过去和现在,除了让观众了解剧情,也真实的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母亲是平庸的母亲,希望儿子能站在台上唱歌给她挣面子,希望能看看万里长城,希望能中头彩,这些愿望中有虚荣,有梦想,有市侩,就像你身边的一些人,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承担起男人逃避的重负,用一生偿还债务。
故事的结尾和你想的一样,母亲最终没有穿着她特意买的皮衣看到梦想中的长城,儿子抱着骨灰盒坐在幼时和母亲一起吃饭的树下,他的女儿说着和他当年一样的话,一个轮回,刚刚好。
我的妈呀,一部家庭亲情喜剧,催泪,感人。
先说一下比较明显的缺点,首先是黄浩然的全程面瘫脸让人略感失望,如果是为了最后的释放表现,压抑的有些过了,鲍起静的演技还是很到位的,感觉和惠英红在幸运是我这部片子里的表演是半斤八两的,但是片子明明是主打亲情牌,生离死别的深度,却要用喜剧的配置,让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融合的过于刻意,尤其是一些情节,所以影响了整体表达,这一点幸运是我胜出。
另外配音有些出位,让人常跳到樱桃小丸子或者蜡笔小新,配角们的单纯的喜剧表演还是可以的,挺讨巧,但我感觉和主题搭配略有些生硬。
最后就是套路太多太老。
然而瑕不掩瑜,把最质朴的感情放到电影里,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电影院里时不时轻微的抽泣声很简单的说明了一切。
儿子因为母亲的陪伴缺失,心生怨恨,感觉被抛弃,无法原谅;母亲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忍心放下孩子,去受苦,偏偏不能解释给孩子,造成种种误会,以致于前期各种隔阂的产生。
然而亲情就是亲情,这是无法切断的,两母子哪有什么真正的仇恨,于是最后的释然,最后的相互谅解也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其实可以选择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考虑以后的想念呢?
片中最暖心的一句是:我们回家吧。
眼泪就随之在眼眶中奔流而出了。
推荐!
最后感谢Thinker!!!!
老公和父亲都为她带去了巨额的债务,她坚强的活着,一还就是几十年,她用一个个谎言欺骗儿子,应该是不想让儿子知道她内心的苦吧。。
可不知内情的儿子因为母亲的离开记恨了许多许多年,他恨妈妈的离开,他从一个粘人的孩子变成一个逃离的孩子!
最后因为母亲的病,他们才找回了从前的那份母子之情,这里要特别对鲍起静致敬,尤其是儿子口中说着不会送她去养老院,但还是出尔反尔后,她现在养老院门中望着门外要走的儿子,抓着栏杆的手一紧,泪水一流,这一幕真的让我感觉好似这一别就是两个世界的相隔。。
故事略显老套,但是影片想表达的东西确实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的问题。
除了那些极端的例子外,有多少父母是真的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那?
同样的,有多少孩子愿意背井离乡和父母分开那?
看着他们一天天变老,总会特别害怕,总希望时间可以在他们身上走得慢一点,希望我们可以多一些相处的时间。
影片中的一句台词特别棒“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让它变成想念?
”,在还能珍惜的时候,多珍惜吧,不要让一切变成遗憾和后悔!
父母和孩子之间总会有矛盾,别放在心里,说出来,甚至吵一吵,也比一直埋在心里误会下去的好,可能吵一吵事情就过去了,但如果深埋心底,那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互相折磨了!!
在还能的时候,互换一下身份,从他们牵着我往前走,变成我们牵起他们向前走。。
走到尽头!
随手一点选的片,虽然看题材就觉得是感人故事,情节也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波澜的,但是就是嚎啕大哭到片尾曲都播完还是停不下来。
一些催泪的电影、一些好电影还是要在家里看,才能完全释放感情。
我也对小时候父母明明答应去公园第二天又失约耿耿于怀,但是父母可能撒过很多谎,但谎言里面有保护有爱。
或许时常不能好好沟通,不能相互理解,但是可能正是因为仗着这份爱,才会肆意妄为。
每一个孩子和妈妈都对彼此说了一个巨大的谎言,原本说好的永远陪伴,总有一天是会分开。
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父母子女都能够更多的相互理解,都要相信彼此的爱。
希望我们能够做好,不留遗憾!
人生和生人的意义,大概是世间最难琢磨的两个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少,对妈妈的耐心也越来越少。
很多时候内心纠结而又矛盾,有时候觉得很爱妈妈,有时候又觉得妈妈是个偏心的人。
感觉童年很缺爱,求而不得,心里会十分荒凉。
今年自己刚做了妈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能够陪伴儿子长大,希望他是个活泼乐观的孩子,希望时间慢慢走,让妈妈陪我的时间长一些,也让我陪儿子的时间长一些。
時間距離怎麼都斬不斷的親情,即使媽媽曾經不得已“拋棄”你,多年之後,孩子還是會想念媽媽的溫存,母愛便具備這麼神奇的力量。
被誤解也從來不解釋,那雙小時候隨口說出的要一輩子牽著媽媽的手的誓言終究是實現了還是帶有缺憾?
最後媽媽在馬來西亞的醫院裡去世,而媽媽最終的願望竟然是讓兒子扭轉頭去,因為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死亡的樣子,竟是這樣的願望,我的眼淚不止。
兒子覺得世界上沒有鬼,媽媽卻一直疑神疑鬼的時候,他還是穿上道士的衣服去驅鬼降魔,想必親情就是這樣的吧?
你明明不喜對方的想法,卻還是會以她喜歡的方式去回應對方。
由此,想起《請回答1988》裡面,狗煥的爸爸總有些奇奇怪怪的動作,全家人都不睬,冷漠置之,只有德善以他的方式回應還覺得有意思,爸爸覺得在家裡受到冷落不被重視,狗煥問過娃娃魚才知癥結所在,便也以爸爸喜歡的方式做出回應,爸爸心裡應樂開了花,想必這就是家人吧?
百般“嫌棄”,卻還是捨不得你受傷捨不得你不開心…雖然沒有陪媽媽去長城,心有遺憾,可是最後一程,兒子兒媳還有小女孩的陪伴,人生也便少了一些後悔吧?
就像姨媽說的,在還能珍惜的時候,為什麼要變成想念呢?
這應是導演給我們所有人上的一課。
我哭的稀里嘩啦,和我一起看劇的姑娘也止不住的擰鼻涕,也許是我們心裡都有不能好好陪陪家人愛人的遺憾吧?
龍應台的《目送》那句話真的是深刻:我慢慢地、慢慢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離家的時候,父母總是站在路口目送你走,他們的眼神不好,卻一直望著你知道再也望不見,卻還想再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走遠了,會不會回頭看看呢,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敢回頭,害怕眼淚真的掉下來…
《我的妈呀》,用这么个感叹词做片名,一股无厘头的搞笑片味道扑面而来!
就像印度有部神片叫作《我的个神啊》。
不过事实上,虽然影片有喜剧性元素,但绝非一部闹哄哄的喜剧片;甚至恰恰相反,其实更像是一颗治愈系的巨型催泪弹!
当然,片方在内地改这么个片名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其实与影片的剧情内容有关。
《我的妈呀》讲的确实是“我的妈”与“我”的故事,讲述了一对母子由疏离到相互谅解的动人故事。
影片的前半段,是现在时(现实)与过去时(回忆)交叉穿插进行,是前因后果的铺垫交代。
现在时,影片是冷色调的,处处透露着一种拒人于外的“不友好”气息,象征着母子情感的淡漠隔阂。
由于“养母”姨妈的过世,儿子从香港前往久别20多年的故土马来西亚奔丧,在丧礼上,亲生母亲就是以一种夸张的、突兀的方式“闯入”画面,预示着母子之间的不和谐关系。
于是,母子久别重逢相见,却形同陌人。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儿子轻描淡写地问了句母亲——跟不跟他回香港住?
母亲说不愿意离开马来西亚。
于是,儿子就准备将母亲送往老人院……显然,这种冷淡中,儿子心中带有对母亲的恨意。
“恨意”可以通过期间不断插叙的儿子的回忆中找到答案。
过去时,是泛黄的暖色调,那个时候母子的生活虽辛酸却暖人。
同时,也交代了母子疏离的原因。
因为某些迫不得已的原因(在此就不剧透了),忍辱负重的母亲总要早出晚归拼命赚钱,与儿子聚少离多,甚至把儿子先后寄养于外公家、姨妈家。
这样一来,导致了儿子的不解及不满,于是母子的情感也日渐疏离……当影片进入后半段,前半段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催泪弹一颗接一颗地轰炸!
尤其是最后儿子得知了真相,放下心结,留下来陪伴并帮助年迈的母亲逐一去完成母亲年轻时许下的“愿望清单”……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带的纸巾根本不够用啊正所谓,无论有多大的间隙,始终都是“血浓于水”!
一边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边是念亲恩。
我就想说,大伙也不用带太多的纸巾,三包就好了。
影片带有半自传性质,据说是根据编导的真实经历所改编的。
或许因此,该片带有一种更强烈的主观情绪,用人话来说,就是更加煽情!
这与近来同是有关母/父子情的港片《幸运是我》、《一念无明》的内敛大不一样。
当然,并不是说该片这种不节制更为高明(事实上,就作品的成熟度而言,《幸运是我》、《一念无明》都要比该片好),而只是想说,影片能让观众真正感受体会得到——编导对于亲情感怀的切肤感受。
编导还在片中多次用了经典粤语歌曲《每当变幻时》来表达心情。
影片催泪的成功,也离不开老戏骨鲍起静的出色表现。
在片中算是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位内心充满爱(真是含辛茹苦、大爱无言啊),看上去却像老顽童、老糊涂般神神化化的母亲形象,各种情绪拿捏到位,入木三分。
凭借此片,鲍起静也获得了今年香港金像奖的影后提名,可惜正是惜败给同类型影片《幸运是我》的惠英红。
另外,笔者还挺喜欢王菀之的,感觉很有喜剧天赋(说是“女版王祖蓝”不知道会不会被打呢,哈哈),在该片自然也继续是鬼马精灵的好笑,比如那场扮观音驱鬼的戏。
不过影片也存在一些技法不够圆熟的问题,剧作也过于讲究工整对仗,有些“主题先行”的刻意设计的匠气,比如通篇大量运用的对比手法。
例如影片主线是母亲与儿子的情感,副线则是儿子及其妻女的情感(强化了影片“亲情可贵,珍惜当下”的这一主题);又如过去时儿子小的时候因害怕母亲离开而总是紧紧握住母亲的手,现在时年迈的母亲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影片出现了无数次牵手的镜头画面,其实影片原名就是叫《大手牵小手》);过去时儿子在母亲偷偷离去而追至大铁门往外看,现在时儿子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时,母亲在大铁门目送儿子的远去……当然,这些不足并不影响影片让人泪目的效果。
想必看完《我的妈呀》,观众第一时间都是在想——我要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父母)。
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多打几个电话问候亲人。
反正看完片流完泪,会使整个人都变得更“孝顺”,呵呵珍惜当下,多陪陪家人,不要以工作繁忙之类的为籍口,免得到时“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后悔莫及了。
所谓亲情无价,人生无常,在可以珍惜的时候,何必要让它变成想念呢?
大概这就是该片想传达的主旨吧。
本来单看片名就很无聊,电影标签又贴着喜剧,本以为又是一部乏味单调令人笑不起来的白痴喜剧,却不想,笑不起来是真的,全场是强忍着眼泪看下去。
此时,我倒宁愿它是一部没有内涵强行尬笑的喜剧电影了。
开头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家庭,终日奔波在繁琐的共作中,无暇为孩子做一顿晚餐的父母,以及分居多年患有轻度痴呆症的老母亲。
本以为这又是一部充满家长里短,用老人的重病来考验儿女孝心,几经波折最后以母爱感化儿子儿媳的老调重弹,顶多强行再加上一行即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好笑的笑料来硬凑合出一部勉勉强强的喜剧,谁知我错的离谱。
坚强的单身母亲,辛苦劳作赚钱连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那么的艰难那么少。
我想到了自已的妈妈,无数次的起早贪黑,无非是为了我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那个先后寄养在外公家和姨母家的孩子就像小小的我,每一次分开都怕被抛弃,居无定所的生活导致心中深藏着惶惶不安。
看到剧中的小少年用绳子牢牢系住自已和妈妈的手用胶水粘着眼皮强撑着不睡时,我的眼泪险些流出来。
看着老母亲在养老院里扶着铁门凝望儿子远去的背影时,我也险些哭出来。
当儿子身披道袍,手拿桃木剑,假装给母亲驱鬼时我是笑中带泪。
最后母亲躺在病床上,对儿子说不去长城了,要换一个愿望,只让他背过身去时我再也忍不住泪。
可恨导演,为什么不能给命苦的母子一个完满的结局呢?
为什么一定要错过去北京的飞机?
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一家人安安稳稳的共享天伦之乐后,再安然的让母亲含笑而去呢?
生命的旅程总有终点,如果不能避免,那就让我们选一辆平稳的列车,带我们驶向远方的天国吧。
讨厌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生活已是如此苦难,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在电影里享受一段轻松娱快的时光呢?
如果不能,请不要给悲情的电影强加上喜剧的标签,骗人眼泪很开心吗?
很想将所有的臭鸡蛋烂茄统统砸在剧组人员的脸上!
敢拍悲剧就不敢承认吗?
骗观众的眼泪不要脸!
怨不得电影没人看,整场电影就四个人在看,中途还走了两人。
活该你们骗人!
活该你们不赚钱!
我从来不看这种有些悲情的电影,看完了心里不好受,要好久才能恢复过来。
要不是电影介绍说的是喜剧我是一定不会看的,可恨!
这部电影看完会变丑哦,而且能丑三天,真的,多人验证了。
该电影目前可以列入本人观影史眼泪最多的前Top3,全面密密麻麻的泪点,哭到要崩溃,超级难受,鼻涕眼泪,后来鼻子干脆完全堵死,留个嘴巴呼吸,可我嘴巴要忙着哭啊,所以看到身心疲惫。
隔天起来,依旧水肿,还头痛,大概是悲伤过度吧。
可不仅要忙着哭,还要忙着笑,以前很多电影打着“让你笑着哭、哭着笑”之类的宣传口号,感觉都上当受骗,但这部电影竟然做到了,多次让我破涕为笑,不,是边哭边笑,整张脸的表情管理完全失控,既要哭又要笑,心里又难过又被逗乐,大概也是过度投入了。
最经典的让人又哭又笑的场景,莫过于男主假扮道士以及媳妇假扮观音,还有男主错送送子观音,这些原本有可能拍成恶搞的片段,却让人既不是尴尬得笑不出来,又无法完全开怀大笑,最好的电影其实还是来源自生活,这些像是“愚孝”的行为,其实才是儿女真正的换位思考,击中要点。
我们都要深深地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我为你好”。
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这部电影的“哭”与“笑”,但不及每个人自己去体会一下,用心看一看。
鲍起静69岁了,扮演剧中老年妈妈的角色可谓刚刚好,并再一次带来影后级的表演,该角色和《重返20岁》里的沈梦君属同一类人物性格,年轻时霸气,年老时粗蛮,但这都是生活磨难塑造出来的,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不要忘了她的经历和承受,没有谁天生如此。
女主的一生在剧中安排了两个角色,老年版是鲍起静,年轻版是卫诗雅,当下与回忆在故事发展中交叉呈现,切合得不错,以景换景,以情节推动情节。
所以这两个角色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卫诗雅真的好漂亮,很舒服的那种漂亮,这么一个漂亮的年轻小妈妈,能用瘦弱的肩膀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实在不易。
更大的包袱是,她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她还得养儿子,最可怕的是,还因为别人负债累累,用她的芳华,一辈子都在拼命地干活挣钱,填补那巨大的深渊。
现实中其实很多女人确实就这么过来的,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一种体验,竟能一分一厘地堆出一座金山,被别人剥削的同时,得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下怎样的狠手啊,实在是难以想象。
就像那些没有债务,却能靠修鞋、做手工、卖早点,将几个孩子都送上高等学府的人,那是何其的牺牲自我。
关于男主,印象最深是那部一派胡言却不舍弃剧的电视剧《大太监》,黄浩然这个演员的脸天生很丧,双目无神,有种无情、靠不住的感觉。
但在片子里刚刚好地呈现了一种无情感、无力感。
对母亲的无情,是一种不经意的报复,其实也是母亲在他年少时离开多年导致的疏远隔阂;当重拾旧日情感,却发现对母亲的日渐衰老和病痛有了无力感,不演也自有几分落魄。
从小到大,不变的是,他总要母亲跟她说“对不起”,却没听到他要求别人说对不起,既是人物性格本身类似“口头禅”的设置,也是因为他对母亲确实心存抱怨和误解,带着一股较劲。
他不懂母亲的难,唯有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对不起,是他不曾讨要的,也是最不想要的。
可这一次,母亲主动给了,一声“对不起”,也是一生对不起。
同时还呼应了前面一生中,每次不得不离开时,就骗儿子“看那边,远处有大蛇”,然后赶紧跑掉。
但这一回,她让儿子转头,并看着儿子的背影离去,不再归来。
一个伟大的母亲,永远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为难的一面,曾经是生活的艰难,如今是生命的无奈。
有些人大概会说这片子不够档次,没有大片效果,没有多美的配色和布景。
可其中的情却是在很多大片里没有感受到,所谓的低成本,大温情。
许多场景非常真实,那份真实不单单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而是真实到那些你曾经想过却没有做过的存在你心里的那份真正的真实。
除了上面提到的让人边哭边笑的片段,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儿子要远行了,妈妈不放手,可孩子已长大以前拴不住了,无可奈何,将自己的存款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当着儿子的面,小心翼翼放在桌上——按理说,这个时候,很多导演会安排妈妈说几句,孩子啊钱你拿着什么的,儿子也会说一些不需要啊之类的推辞——可妈妈什么也没说,这个安排超级赞,这种无言胜有言的表演令人浮想联翩,而且更体现一种内心的无措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常觉得,人老了就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三岁看老,他们不过是变回三岁的样子。
你三岁的时候是如何折腾自己的父母,他们老了的时候就会像三岁的孩子般折磨你,死亡之后有没有轮回我不知道,但活着就是一场轮回。
可就算成了孩子,他们却不是真的孩子那般任性,即便神志不清,他们的母性和父性却能依旧保留,这就是生命的神奇。
当我们小时候依赖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当壮年;当他们变成“孩子”总想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当壮年。
可壮年们在对待孩子和老人的时候,却往往态度不同。
从某个角度看,非常好理解,但那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不是这篇文章要涉及的脱轨世界观。
正当壮年的我们,遇上了变成“孩子”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
这个时候,一切的事情都与小时候颠倒了个儿。
他们成了需求方,我们是给予方。
走远的成了我们,当然,时代滚动太快了,他们远远地跟不上。
从数字电视变成网络电视,他们不会按了;微信上的程序和小广告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乱了;看到别人在拼多多上买到便宜东西,羡慕却不会用。
其实不发展的人是不对的,可如果他们已经身心跟不上了呢,错在他们吗?
前几年奶奶还用微信用得很顺,可不知不觉中,就像是从某天突然开始似的,她竟然不会用了,每天都说手机不好,说一百次“奇怪”,小心翼翼地来敲房门,问我有没有空,可不可以帮她看一下手机。
手机还是那个手机,软件还是那个软件,可是人怎么就突然间不会用了呢,那些她曾经熟悉的操作,如今在她看来都成了不解,讲一百次还是不理解,每次都是零,都得从头开始讲,而她不仅不理解,似乎还从来没听过的样子,只觉得是手机不好,更是自己变得没用。
我常在不耐烦中又感到无比哀伤,每次都对自己做得不好不够而懊恼。
不是她学会啊,是她真的身心疲惫了……最后,说说片名。
“我的妈呀”很好记,够口语,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不错的营销方式,也很港式,但从文学角度看,还是显俗了。
另一个名字《大手牵小手》很直观,也很贴合情景,但又有些低龄。
不如叫《对不起》吧,总觉得,成为亲人的这一生啊,我们都欠着对方各种大大小小的对不起。
和《一念无明》异曲同工,联在一起看,意味更加深长。温情的结尾让人片刻间忘记了现实的残酷。
昨日提前观影,本还有些期待,但很失望。非常不成熟的温情催泪片,毫无结构,节奏也很怪,剪辑较生硬,该有的渲染也都没有。题材不错,但完成度不高,浪费了鲍起静的精湛表演。黄浩然很像张国荣,可惜不会演戏。
感情真挚,像散文一样的故事,儿子帮助妈妈完成心愿,母子和解,儿子最后放下过去。不但人会变,关系更会变,就像车开久了需要维护和修理一样。三星
啊真是人到中年看不得这个……
珍惜现在
不知道为何就是不是很喜欢鲍起静的演技。觉得不够自然有点做作。总之一般了。这部的话也是算是一般吧。叫人要珍惜眼前人,世上只有妈妈好,对的。
被解开的是绳结,解不开的是血脉。你在我梦中离去,我也在你转身后离开;你将我丢在陌生的地方,我把你关入漆黑的小屋——我做一切你对我做过的“残酷”的事来报复你,直到你不再能目送我远去,窗上的报纸一片片飘落透出阳光,被遗忘的愿望也为你一项项完成。你缺席了我的成长,我却不能无视你的衰老。
我的妈呀 实在是太无聊了 剧情老套生硬 演员方面只有鲍起静演技在线 王菀之是傻子专业户吗 演的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浮夸
其实演的不错,但同质化影片太多了
当你知道生命的尽头原来这么近,哪还有什么原谅不原谅。
亲子关系,子欲孝而亲不在,赶上了尾巴,如果打工没挣到房子,如果陪伴依旧贫穷,结局都不会这么美好,自古两难全
时空上的交错剪辑蛮好的
为了煽情而煽情,虽然克制了很多,但总感觉有些平庸。黄浩然王菀之等人和鲍姐的表演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某种程度上倒也像极了母子的差距。
合格之上,可惜比我预想的差了点。我顶你个肺。
做戏做戏
快哭瞎了!
可以珍惜,何必想念?
剧情有点小小的尴尬,但是温情总是很容易打动人心~
母子亲情,走煽情路线。但影片很有香港的烟火味,且演员的表演很接地气,为此片加分。
煽情痕跡略明顯。鮑起靜的眼睛很好看,明明是老年人的雙眼,卻有著少女般的俏皮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