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08大选好像不会处2000年的这种事吧?
舆论都认为那个黑人已经赢了!
个人虽然倾向于麦凯恩 但是看样子还是有点隐忧的Anyway,说到这个影片,其实都是这样,在任的总统会对下届大选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就像现在布什任内的最后碰上“9.11”和经济衰退,结果就对GOP的选举不利了,就象2000年。
克林顿任期内,先是莱温斯基案后来是对古巴的一个小男孩的事,让佛州选民对民主党很是生气,因此结果就是这样了...我们其实除了看看结果 还能做什么呢?
这是人家美国人选领导人,人家在怎么选,选一个中国人认为不合适的人也跟你没有关系,无论谁当选都会一手按着Bible,一边宣誓效忠美利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嘛,不是象中国人为自己捞所以有人说美国大选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娱乐片!
那我们就好好的欣赏吧
毕竟我是不懂政治与法律的,所以我在看完了《选票风波》之后,唯一的想法就是,那些当年选择了小布什的人,那些当年那么奋力为他辩护的人们,现在究竟是否一如当年呢?
或者他们还是会说,有谁会预知未来的八年会发生什么呢,要是知道有911,有伊拉克战争,有经济危机,干脆连选举都不用进行了。
不错,说的也对,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大吗小布什的种种恶行的时候,戈尔已经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仍在为抵抗全球变暖四处奔走。
时间真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让所有人在八年里都啼笑皆非。
你的选择是对的吗?
你确定吗?
十年之后依然如此肯定吗?
二十年呢?
或者更久呢?
所以王书亚说,我们渴望投票,其实是渴望犯错的机会,而不是渴望投票可以产生真理。
我们渴望选举,但心理又知道真正的选择高过我们的选择。
John Hurt 老爷子扮演的前国务秘书说:“what kind of hope are we giving other countries that want to share our values?” 义正言辞的美国精神,外国人看来多少有点搞笑。
尤其是,当均由英国人扮演的“老法师”代表美国两大政党握手开战时,情况越发微妙了 看着Tom Wilkinson的强势做派,我忽然间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会与bulldog划等号
又见Kevien Spacy,这个男人的魅力实在是……不说什么了我。
不过说实话,这个片子我很难去看懂,还是看完之后在豆瓣上将美国选举制度补了个课,让我去看这么一部片子就好像让老外来看我们文革时期电影一般,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特有的政治环境,我实在是看得一头雾水……但是又不忍心打两星,就冲着这个男人,我还是给了三星。
影片把矛盾对立演绎得很好,自始至终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对于这场纷争我的看法是重新计票作为佛州现有制度的一部分被执行是必须的。
但是民主党在重新计票过程中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要求不断“纠正”其它的制度预设,比如对模糊的执行标准重新进行诠释,则缺少法理的支持。
毕竟这需要由立法端来完成,而这一切又无法在短时间被达成(即使高院承认了现有制度的不准确)。
所以民主党失败在于无法在有限时间通过撬动制度变化来满足自己的预期,从现实说也只能是这样的结果。
话说回来,佛州选举制度的缺陷是长期存在的,两党的目光不应等到波及自己的利益了才有所“惠顾”。
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方事前事后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补救。
看似小事没人上心,结果急吼吼地亡羊补牢,失去执政权就当买个教训了。
有人好事想联系到我朝的故事,对不起,我们是天地君亲师的人治,扯不上老美的那些地。
昨日深夜,看完HBO的电视电影《Recount》,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用豆瓣的语言来说就是,我当时就贞经了。
我几乎无法相信,一个处处以 自由 民主 标榜自己的国家,其政治制度的基石——选举制度——竟然可以如此漏洞百出,丑陋不堪。
回想起这个国家之前的种种美化自己制度优越性的宣传,我不由感到阵阵恶心——一个政府实在是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啊!!!!
我现在才知道,大文豪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里所描述的场景,真的就是事实;我现在才幡然醒悟,高中政治课本里,对美国竞选制度的评价“不过是在一群不喜欢的人中间选出一个较为喜欢的人而已”原来真的是那么的贴切。
同时,我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自己生活在地球上最完美的政治制度下而感到无比庆幸无比自豪!
我还要感谢美国左派人民艺术家们入木三分的表演,深刻揭露了美国政治家们道貌岸然虚情假意的恶劣本质,鞭挞了所谓民主选举背后种种不公平/不公正/低效率的丑恶现象。
在电影中,这些现象可谓俯首皆是,下面我仅挑选几个“经典”的案例与广大爱国人士分享:【政党操纵民团,请愿游行如同演戏】剧中2党竞选班子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该让我们的民团上街了” “组织我们的选民到XX门口去示威一下把” 或者 “差不多了,我们该把示威的人扯下来了”。
竞选班子会直接给他们的支持者发T恤,标语甚至道具,煽动他们到公共场所示威游行。
这算什么?
这是对民意赤裸裸的操纵,是低级庸俗的政治秀。
这种行为不但大量消耗选民的金钱,而且煽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族群对立。
在这点上,我国先进的人民代表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被选举人从来不会对选举人进行煽动性的蛊惑宣传,不会以利诱选举人的选票;我们的选民从来不知道被选举人是谁,保证了大家都不会有任何冲突,选举肯定在和谐安详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游行示威必须申报的原则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是真正的执政为民。
【效率低下,选举结果一拖再拖】投票,记票,置疑,重新记票,上诉,再重新记票,再上诉。。。。
马拉松式的记票和上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选举结果从11月拖到12月才公布,使得2000年美国大选几乎成为世界上其他真正民主国家比如朝鲜,古巴等国民众的笑柄。
美国民众不得不走到离家很远的投票站,用古老的打孔针在制作暧昧,含义混沌,及其容易投错票的硬纸卡上投出自己的选票。
相反的,我国的选民就幸福的多,我们从来不需要为选举的形式和内容担心,因为我们深信,一个优秀的制度一定可以保证我们选出自己喜欢的领导人。
而我们的选举结果从来就一贯伟大光荣而且正确,不会有任何人置疑,一次通过,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效率。
【所谓全民,实际“选”民】2000年美国大选,佛罗里达州爆出一个不大不小的丑闻,州政府花了450万美元,专门做了一个数据库,把佛州所有的罪犯,以及那些和他们名字相近的人挑选出来,不给予他们选举资格。
比如你叫奔贝儿霸,而恰好同州里有个罪犯叫霸贝儿奔,不好意思,你的选举权就被剥夺了,你就算去投票也是废票。
整个佛州,因为这个规定而被剥夺选举权的人达2万之多,其中大部分为少数族裔。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得出2个结论。
1,佛州政府滥用公努,居然为了一个小小的数据库程序就花了450W纳税人的血汗钱。
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个工程是承包给和州政府有亲属关系的人手里了,这里面有个庞大的利益链,否则很难解释。
2,一个地方政府,居然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投,哪些不可以投。
这对那些鼓吹美国民主,一人一票的“精英人士”来说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实际上,我国才是真正的一人一票,我们甚至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的基层政府,如果要收回农民的选举权,往往需要给予经济补偿,出钱才能买到选民的选举权。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选民的普遍选举权是真实存在的,是神圣到只能用金钱去侵犯的,相对于美国这种不告而取,相差不可以道里记。
【执政党利用现有政治资源,压榨在野党】这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00年大选,民主党候选人戈尔自己就是副总统,他可以利用执政党的政治资源优势,攻击竞争对手;而在选举焦点佛罗里达州,恰恰是共和党把持的州政府,州长就是布什的弟弟,他也利用地利之便,为共和党广开后门;双方可以说是你来我往,各显神通,可怜美国的选民,如同提线木偶一般被两党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自以为生活在民主之中,真是可悲可叹。
想到自己国家,一党永远执政,多党长期参政,政治协商,和谐共荣,怎能不顿生自豪之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Recount》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现实主义电影。
从这把放大镜中,我们可以一窥美国选举制度的全貌。
历经200年苟延残喘的所谓美国民主,已经并入膏肓,行将就木,正越来越被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厌恶和唾弃,而我国独创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将民主和效率结合,正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吸引着朝鲜人民,古巴人民和其他许许多多国家的人民一起,分享我们的优越性和价值观。
最后,我要提醒广大同胞,在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和政府自豪骄傲之余,不要忘记大洋彼岸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2亿美国人民,以及海峡那边深受美式民主蛊惑至今还未醒悟的台湾同胞。
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解放台湾,解放全世界,早日实现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制度,同一个领袖”的阴特娜胸奶耳梦想!
下下来半个月了,冲着spacy的面子才看的《recount》,之前已知道一些2000年美国总统内幕,从一开始,gore就没赢的机会。
bush真牛,他的当选充分印证了国内的一句俗语“千好万好、不如有个好爹”,查一查他的简历,做生意老赔钱,但就是有风投愿意给他投钱,从政老出问题,但就是有人给他擦屁股。
老美的民主就是那么回事,用选举人团票来替代普选,国内好多人总以为老美就是民主的最佳代表,嗨,没钱你去竞选试试。
所谓民主就是一句口号,跟“公平”他老人家一样,纯粹在梦中和文学中才出现,其他任何场所你都见不到他,他和上帝一样,你总是祈祷他会出现,可惜呀。
写到这想到了刚结束的美国大选,奥巴马背后一定有金主,就因为他是个黑人,不想投票的人都去了,大伙看看他当选后的作为吧,如果他真心为普通老百姓做事,那他就不是总统了,而是个上帝,可惜,上帝是不存在的。
如果形势需要,再往后老美很可能会整出来个女人总统、移民总统。
这么多人帮助bush当上美国总统,纵观八年来的种种,此大哥的总统做的够成功,911就帮他的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很奇怪他咋没在下台前打下伊朗,是他的投资商们算了笔帐感觉没搞头还是美军实力不够。
kevin还是那么魅力无敌,快奔pacino去了,毕竟,年龄大了。
凯文斯派西曾一度被“小金人后反应”困扰,像哈利.贝瑞一样,这位表演技艺稳健,擅长驾御各种性格人物的演技派在得奖后就一直没接过配得上影帝称号的好角色,《Recount》一片让人看到他翻身的曙光,斯派西在片中将扮演戈尔总统的副参谋长荣.克莱因(Ron Klain),他也是协助戈尔针对当年投票结果对佛罗里达州征服提出诉讼的法律顾问.
讲述了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因选票的特殊性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以2000年布什戈尔之战为背景,讲述了美国政治中的一个实例。
这部电影也很系统地呈现了2000年美国大选的情况。
评论家说明谁赢得了福罗里达州,谁就赢得了选举。
最终布什成为了美国的第四十三届总统大选。
当然有的人满意,有的人不满意。
由于两位总统候选人的票数相差不是很大。
并且在网络公布的数据和新闻数据不同,原因是一台投票机错误地计票。
所以戈尔的支持者们想通过票数重计的方式挽回局面。
人们权力阻止戈尔发表演说,终于在戈尔发表演说前让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在人们强烈要求重新计票的的情况下,佛罗里达开始了重新计票程序,但是这个州的法律限制了重新计票。
经过分析之后,甚至觉得人工计票才是最公平的,但是人工计票是有限制的的,首先是法律限制,即除非软件或硬件错误的情况下才能人工计票,其次是人工计票需要大量时间。
因为在这个州的有些地方计票器不先进,导致大量无效投票。
最终的结局没有反转,布什胜利,戈尔落选。
在这部电影中,重新计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戈尔决心赌一把,还是有其他的阴谋?
我们要搞清楚地是,就算重新计票的结果会出现什么状况。
首先,当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之前,佛罗里达州务卿已经宣布布什当选,也就是说,从程序上讲,布什已然当选,不管这中间布什是否耍了心机,。
其次,戈尔要求重新计票,并得到佛州最高法院的判决支持。
这个判决无视此前依法按程序确认的结果(布什领先300票并确认当选),无视当前客观情况(是否可能在短短3天内完成计票),也无视未来可能的结果(如果未能按时完成计票,布什仍然会合法当选)。
如果按照佛州最高法院的判决重新计票,却又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按照佛州法律,将由佛州政府(也就是布什弟弟的政府)指定选举人。
也就是说,不管是否重新计票,都无法阻止布什当选。
然而,如果戈尔真的在重新计票中翻盘,布什的总统合法性将遭受严重质疑,这对于整个国家将会是一场严重的宪政危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戈尔说“就算我输了,你也赢不了”。
所以这才是戈尔德最终阴谋。
而事实也在另一部美国纪录片中得到了证实。
布什当选总统之后,许多人对他的总统合法性质疑,但由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才没有进一步的抗议。
知道911时间之后,布什才在美国政府奠定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以至于在2004年能顺利连任,并且在众多总统中也算是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了。
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文斯对多数方的判决表达了异议意见,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我们或许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到底谁是今年总统大选的赢家,但最终输家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对法官作为法治公正的守护神的信任。
”这段话其实是道出了最高法院在这场纷争中的无奈。
他们自认为出手挽救了这个国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宪政危机,却为此背了一个干涉政治的黑锅。
按照规矩,总统的选举由选民的选票决定,并在国会确认。
也就是说就算有争议,也是国会的事,而不应该扯上最高法院。
在纪录片《华氏911》中我们也的确看到在确认程序上,许多众议员发言质疑布什的当选。
然而我们也看到,正是因为最高法院一锤定音,才让这场闹剧戛然而止。
随后的国会确认程序上,众议员们也只不过是发发牢骚,却没有任何一名参议员附议。
难道民主党的参议员们心里不清楚这个结果对他们有多不公平吗?
但他们心里更清楚的是,最高法院为什么会做出此前的判决——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宪法的尊严。
他们的抗议会给整个美国丢脸,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议员们必须为它争取荣耀,而不是把丑事一闹再闹,直到人尽皆知。
这场重新计票本来就是美国政治上的一场闹剧,是美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笑话。
美国自身应该加速完善自身的法律机制来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HBO就是一民主党的电视台啊。。。
共和党在州政府 州议会 选票委员会和联邦最高法院都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民主党唯一的优势就是州最高法院 所以此片反应了共和党在各个层面对民主党进行打压 却对州最高法院的偏颇裁进行决选择性失明三权分立--美国立国之根本 而2000年 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了彻彻底底的践踏州最高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 都企图利用自己对法律的解释的权利来影响大选的结果但是我就是一彻头彻尾的民主党支持者。。。
陷入与寒冷造型匹配的节奏迷狂,把马良找回来演用意再明显不过,这就是《纯真》的续集。露西尔给出了悲惨的答案,出逃寄养家庭的孩子找不到幸福,曾经心怀恻隐的导师也已变作权力的诱饵
Randfilmfest XII. @kleines BALi. w/ nom & Albin. The ending was quite abrupt.
概念很诱人,透过水晶能看到的一千种现实…间离真的是Hadžihalilović想要的吗?「银幕—雪中世界—现实」凝结成一场纯粹的幻境/行动情感的缺席/两个演员都很好,张力也是有的,但情节展开上稍微有点差强人意/阅读感情线少了深度,试图感受影像呢,像用雪敷在脸上发烫的感觉。走出影院了还在回味最后一场戏残留的幻觉…
#Berlinale 75 感觉依旧是《纯真》同类型思考的延伸,比起前作在更现实更迷影的背景里却显得更空泛更单调。电影宫真是雄壮美丽,但我还是看睡着了。
柏林主竞赛到底在搞什么啊我的天呐
要是再诡异很多就好了/见到了Marion来q&a, ifc center
这部居然华语场刊才0.6吗???安徒生童话《The Snow Queen》的高水准当代新编。类《色戒》的剧本结构,却更艰涩,双线并行,一条是童话里的The Snow Queen和Bianca,一条是现实中的Cristina和Jeanne,双线交织,共同构建起“女王与信徒”间错综复杂、五光十色的关系。最厉害的是在童话与现实间的轻盈穿梭——一个Jeanne从模型窗口看向内部的眼部特写,反打到冰雪女王从床上起身,在逐渐刺眼的白光中走向窗边,窗外景色已变换成真正的冰雪国度——四两拨千斤,技法上的成功、影像上的胜利。虽然节奏缓慢氛围阴森是对观众不太友好,但也能看到作者生怕观众看不懂在尝试解释,比同样有着coming of age主题的Dreams强多了,再次痛骂本届柏淋评审团和Todd Haynes。
原来你只是乌鸦,想吃掉我。在黑漆漆的夜晚很安静的看完,很玄妙。
拉到极致就是女性体验一把第一性快感,但实在是个加长版商业广告,对于两位女主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个人魅力展现机会,每一帧拿出来都能做形象照,其他的真的是不明所以。
充满期待地抢了个press场,咋说,大中午的,都不觉得在阳间😂😂😂全片蓝色,冰雪,雾气,晦暗,空房间……全是情绪和氛围。也不是没有好的地方,乌鸦不错,要么被啄要么咬死。因为亲人死亡而贪恋冰冷的爱,也很强烈。总体上,故弄玄虚,空洞无物。
坐在沙发那里我就嗅到一股女同味……没辜负我,不烂但古树节奏太长了
Forgive me for not understanding.
以后看电影之前要好好睡觉!!!不好好睡觉就看电影是亵渎艺术!!#MIFF
下辈子换我和玛丽昂演吻戏好吗?
問題在於現實邏輯不成立,情感邏輯成立。 難以讓人相信的故事,不會被感動。
2.4/10 #Berlinale75 如同那穿越雪山刺骨的寒风般空洞,充斥着无法使人沉心凝视的姿态和面孔,黑暗童话徒有空壳地把可幻视为模特台走秀与服化道展览场的主要部分掩盖住,从母亲尸体的冰冷到另一种爱情/伤痕的冰冷,通过乏味的物体进行幼稚的串联,母亲的项链珠或是冰雪女王衣服上的吊坠。穿越棱镜的光投射向虚无缥缈的远方,片场的野鸦似乎正是这部迷惑作品的写照:预设的危险,刻意人造的悬疑,故作玄虚的心理恐惧,但在底层文本的缺失中全部失效。令人尴尬地反复使用走廊景深/车内正反打/人物追踪镜头,一种调度上的枯竭。冰雪在这里都丧失了魅力,似乎只有冰面上起舞的黄衣女子还残存着这部电影的最后一口气,然而她依然痛摔在冰场上。完全不明所以且言之无物的糟糕之作。
0/5。又臭又长,亲的吓我一跳,歌迪亚这么想不开?接这个本子?
#Berlinale75女主演演这么卖力,豆瓣演员表不往左拉都看不到她。引入部分是迷人的,可惜元素堆砌太多,又是传说又是元电影又是女同的,反而忘记了创造多点角色之间的连接,以至于两个演员完全不来电,故事也显得故弄玄虚…
2.5 雪这样拍还蛮有意思,但叙事节奏有点迷,小女主有点接不上Marion的戏。总之Marion太美了
#MIFF9 很meta的精神分析片,安排精致了三层文本:安徒生的原著—戏中戏60代铅黄风片场—权力关系诡谲的diva和暗中观察的孤女小配角。双女主的配置很难不联想到《穆赫兰道》的自我-本我的投射,只是这层关系讲得太浅了,想必也是很多人评价这部成为女老登电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