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住在属于他自己的地方”。
不同阶层的人住在不同的区域。
贵族女子住在松涛,端庄优雅,温柔贤淑,听古典音乐,喝红茶,习刺绣,忙于家务,嫁给贵族,安心相夫教子。
小镇女孩拼命学习,家里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努力打拼,终于在东京获得一席之地。
贵族女子也恨嫁,忙于相亲,困于包办婚姻,所幸觅得一良人。
也有贵族女子逃离家族,不依赖家族,靠一技之长实现经济独立,终于不必困于家族教条。
小镇女孩即使家境不错,依然无法继承家族事业,哥哥不会留聪明的女孩子在企业,只能到东京独自打拼。
贵族女孩华子嫁给了青木,从政的权贵家庭,忘不了初次见面华子跪行进入内室,森严的规矩可见一斑。
青木从不反抗家族,那是他人生的必经之路。
他在华子面前永远寡言克制,华子无法触碰到真实的青木。
美纪是青木的高中同学,不属于同一圈层。
可两个人的相处反而轻松自在。
不存在原配与第三者的斗争,几个女人坐在一起,坦率的将一切消弭于无形,不必道德绑架,也不必过于指责,尊重遵从。
终于,贵族女孩的华子厌倦了无趣的生活,选择了离婚,成为了好友逸子的经纪人。
美纪与好友也选择了创业。
无论结婚与否,女性都有自己的困境,也有权利走出困境。
可以肯定的是,华子爱一郎,但一郎却一直以为华子跟他结婚也跟自己继承家业一样,是生来的任务,所以他自始至终都对华子怀着超越夫妻又不像夫妻的距离感,他笨拙的以为华子也在完成家族交给她的任务,所以才在落地窗前那段说“你肯嫁给我已经感激不尽了”,潜台词就是你居然肯来这样森严的家庭当育儿机器。
他并不知道华子其实爱他,走时还摸了一下华子的头,但华子生气的甩开了,因为华子此时才知道一郎是怎么想的。
华子是因为爱上了一郎才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次见父母的时候还用了跪行的大礼(有人说这是卑微,这其实不是卑微,这是他们那个阶层的礼数,你可以说这是贵族的枷锁,是阶级的桎梏,但不是卑微,但它一定是华子爱一郎的表现)华子那天晚上跟一郎说,有什么能帮上忙的请一定跟我说,华子还一直以为丈夫的距离感是因为没有倾诉的对象,她在试图经营这段被一郎认为是任务的婚姻,多傻;而一郎又以为华子嫁他是来固化阶级的,多蠢。
就智商来说,他俩可谓是天造地设了,不当夫妻可惜了。
但离婚带来了转机,它让一郎第一次意识到华子进他们家门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她可能爱我,所以她也需要被爱,需要像正常夫妻一样的生活,所以后来碰到华子时一向一板一眼的一郎表现出了罕见的主动,要不是后面工作人员的催促,他还不想走。
最后说下结尾的对视,有人说华子实现了女性的独立,那个对视是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自信在一笑泯恩仇 江湖再相见。
我不敢苟同,华子身上并没有江湖气,她其实一直就是个小女人,说难听点,她并不适合所谓的独立,能真正实现独立并有动力独立的只有女二那种,经历过世间冷暖,当过秋水浮萍的女人,而华子,并不是,她想找工作都是听朋友说“不工作的女人会被丈夫当成闲人吧”,华子有点讨好型人格,这才是她的人设。
最后她的对视更多是对曾经爱过的人的一种缅怀,甚至依恋,而一郎的表现似乎是一种回应,他在离婚后一定重新审视过与华子的这段婚姻,他肯定意识到华子爱他的这个事实了,所以对于观众,导演留下的这段留白我更希望它是二人将破镜重圆的暗示,毕竟他们太般配了,堪称婚恋界的卧龙凤雏。
开头就很有共鸣,看着女主生活在这么有钱的家族,能想到的事情却只有结婚,完全被家族意志控制,那些貂皮大衣和爱马仕包包,都像墓葬品一样恐怖。
女主还活着,却活成一个人偶,太可怕了。
什么贵族身份,值得一个年轻女孩子如此献祭?
美纪的人生,似乎也没有出路,但是她的房间阳台上,可以看到东京塔。
她没有错过这个世界的精彩。
为觉醒的女孩子感到开心女主还是从人偶状态活了过来,没有表现她之前的内心痛苦,所以她离婚的要求显得有点突然。
显然,很多女孩子,都是甘愿做洋娃娃的。
看评论就知道了。
只要不需要努力活,她们不在意成为桌子上的花瓶。
片子里最喜欢的两场戏都和自行车有关。
第一场戏是美纪和同乡好友在晚上骑着自行车,互载着对方,穿梭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城市的灯火洒在她们身上。
在镜头的空间对比下,她们看起来小小的,飘在半空,又笑容灿烂。
第二场戏,是华子在立交桥上对着两个陌生女孩挥手。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碎了一下。
这里真的很浪漫,因为它是完全陌生人之间的一个行为,不在生活节奏之内,也没有任何社会属性和身份。
本来我以为导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华子的孤立无助。
她孤零零地走在深夜大街上,遥遥望见两个女孩嘻笑着骑车嬉戏。
此时的华子在想什么呢?
她也有这样的闺蜜吗?
但这个时候,女孩们突然朝华子挥手了,然后华子也跟着挥挥手,笑容仿佛在哭泣,挥手的力度越来越大。
看到这里我突然好感动。
那一刻的华子就像在大海的船上,朝着对岸的人挥手,她正在靠岸。
门胁麦的演出很细腻,短短十几秒脸上闪现了孤独、迷茫、诧异、惊喜……各种复杂的情绪,最后露出的笑容很温暖,让我想起一句评价:「有着一张温和的脸,却满身伤痕啊。
」
1、日本的电影一如既往的慢条斯理,但是却像是完整的透露了你的生活,映射了你的神经,似乎要在荧幕里寻找着一丝丝相似,虽然漫长,但是总能让你沉浸其中,一看表,呀2个多小时过去了。
2、没有像《火口的两人》那种名场面,没有婚前婚后的剧烈撕逼,有的只是安安淡淡的相互理解,对于未婚夫的出轨甚至是以前召应召女郎,轻描淡写用气质解决,对于接地气这个事儿,开始无法接受,后来慢慢地从贵族家庭逃离后,也有了自己的事业,远离了以前的在家绣女工逛美术馆的贵人生活,相反,离开了那样的贵人生活,天天与逸子疲于奔命,却看到了难得的笑容,看到了自信的笑容,那份自信是看着曾经想要依赖的男子依然昂首挺胸的自信,便是华子的重生。
此刻,她真正的从一个贵族变成了一个贵人,人格贵重的女人。
3、其实无所谓女权,这是一个人应得的尊重,不管是男的是女的,幸一郎跟着家里的安排继承下去这份”殊荣“也是他选择的路,但是他的选择却是为了贵族身份而成为跪族,自己的人格早已抛于两旁。
当自己的母亲亲手打了老婆一巴掌的时候,他没有挺身而出,而是为了家势与所谓的正义道理选择了沉默,当华子看着他时的那个眼神,便已了然,这个曾经觉得无比适合的男人也就如此,蠕弱如此。
4、好多好玩的地方,原来下午茶是用来看是不是贵族的,我数了数曾经的下午茶,吓出了一身冷汗,吾不配。
华子和逸子在开头河边吃汉堡时的镜头对切与推拉,明显把逸子在那时放于东京之外的地位,而把华子放于东京城内的地位,但是后来呢,城内的贵族也要有城外的逸子的扶持,或者说互相扶持,各自独立,也许是对开头两个探讨人生的稚嫩女生的作答。
还有华子单独被拍时的一脸单纯无邪与华子最后对视前夫的自信与淡然,对比强烈,这两厢对比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跃然而出。
华子刚刚开始见幸一郎爷爷时的拖跪式行走,与美纪的潇洒一对比,谁开心谁更不开心,也是溢出屏幕。
5、我们的女权总是要用言语去表达,要去抗争所谓男权,不激烈不痛伤就没有抵抗,像这样娓娓而来如行云流水的作品能不能有一些?
前几日休假回到母亲家短住几天,不出意料的刚回到家便和她吵了一架。
虽然如同过去所有不那么严重的争吵一样,我们两人很快就忘记这件事情。
第二天下午,打开优酷电影,这部电影出现在显眼的推荐位,貌似曾经在某社交平台刷到过剧照,但电影讲的是什么,看之前我完全不知道。
影片从华子的贵族日常开始,元旦前夕和未婚夫分手的她陷入了被催婚,被相亲的境地,和28-29岁的我面临同样的焦虑和烦扰,这时我已经被代入了。
接下来,让我欣喜的是镜头中的绿意盎然,无论是第一次相亲的餐厅,还是和闺蜜下午茶的餐厅,还是青木家的宅邸,满目浓郁的绿色宛如仙境,让人沉醉。
我不仅感叹,能够在这样的餐厅用餐,能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是多么幸福!
华子的每一身衣服,以及一举一动,都散发出优雅、低调的气息,我已经被布景和服化道的考究深深吸引了。
说回人物和剧情,华子瘦小的身躯、腼腆沉默,温吞如白开水的性格,确实符合我们对传统日本女性的印象。
和小镇女孩美纪相比,她的人生可谓是大写的无聊。
所以青木才会被这样的女孩吸引,她们自称是为东京这座大城市提供养分,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可以尽情享受属于平民的自由,华子精致华丽的生活之下,是被丈夫忽视的窒息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同样是女性主题的作品,以日本代表的东方将静水流深揉进其中,和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影片截然不同,华子不可能在发现自己丈夫出轨后拿起枪,那就成了《Why Woman Kill》,西方的女权看起是很爽快直接,但在东亚,女性长时间被规训的结果就是,她们很难挣脱一层又一层的束缚,但影片中,也有小提琴家闺蜜这样的角色,她们是觉醒的一代,而如今这样的女性越来越多。
近些年,我看多了以女性复仇为主题,或者描写男权压迫的作品,《东京贫困女子》看的我有如石块压胸一般沉痛,也会生出“日本这个国家果然要完蛋”的想法,但《东京贵族女子》以独有的清新格调,把我从那个黑暗的世界拽了出来,或许有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太过“藏着掖着”,但我却觉得,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独有的风格,正是因为没有赤裸裸的揭露阶层造成的不公,以及性带来的压迫,这部电影以其缓慢的节奏呈现了镜头之美,讲述了两个出身不同的女孩殊途同归的命运,不知怎么,就会让我想起多20岁出头看的《下妻物语》《沼泽女王》这样的电影来,虽然相比起来,《东京贵族女子》是非常现实派的表达,并没有什么夸张、神秘、特别反常的情节。
总之,我看完的感受是,我被这部电影治愈了。
《东京贵族女子》,门胁麦和水原希子主演。
电影属于平淡如水的,但别有韵味的那一种。
门胁麦主演的华子小姐,是一个东京某个上层社会家庭的大小姐,单纯、文静,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嫁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士。
虽然她如愿加入了一个政治家家庭,但是却碰上了一个冰冷如铁的政治机器。
水原希子则扮演一个小城市,却考入了庆应大学的聪明女青年。
但因为家庭困难,她后来不得不退学并去夜总会工作。
两人原本毫无交集,但却因为男主角青木幸一郎(高良健吾饰演)而相互结识。
华子小姐认识到人生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于是她开始追求自己希望的生活,并选择和丈夫离婚,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当剧情的背景从东京塔或者东京站闪过时,去过东京旅游的人们也会感同身受吧。
看完这部电影特别有想写点评论的冲动。
不是惊讶于电影本身的技术或者剧情,而是惊讶于两位主角的清醒,他们都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两位女主角中的贵族女子,知道自己想要自由,想要实现自我的价值。
所以,即使是她嫁入比自己出身更好的豪门贵族,在离开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留恋。
但前提是,她有这个资本,她有好的家世做底色,她可以自由的追求想要的生活而不被限制。
她没有体会过另一位主角住在狭小空间的感受,所以把她当成一种温馨甚至是猎奇。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主角,尽管男主角在和她相处的十年里都不知道她出身于何处,也并不真正了解这个女子,但她仍然为他随叫随到。
因为她知道,这个男人身上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能给她介绍工作,能带她进入比自己阶层更高的社交圈层。
所以,如果不是那场三个女人之间的谈话,她应该不会离开这个男人。
但同时,她并不是猥琐阴暗的,她大胆承认自己和男人之间的关系,也坦承面对自己在男人面前扮演一个多么无足轻重的角色。
作文观众我甚至心疼,这个男人明明是豪门贵族,为什么每次跟她约会都在街边小馆。
但好在,她也是清醒的,甚至更清醒。
她没有另一位贵族女子的家世,一切只能靠自己打拼,会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稻草。
虽然她也是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但并没有那么自由和快乐,甚至是带着苦涩和不得已。
面对这样的差距,很庆幸导演没有撒狗血。
生活就是这样,你接受它就好好过它,不接受就出局。
承受锦衣玉食,也要同时承受繁文缛节、男尊女卑。
想要实现阶层跨越就要有苦逼当牛做马的时光。
电影虽然是女性视角,但脱离了女性惯常的感性视角,重新回归理性。
大胆认识到,即使自己只是别人和这个社会的养料,也无畏的乐观前行。
最开始看到原作小说是『东京女子图鉴』很火的那年。
步入社会以后对描写阶级冲突的作品就很感兴趣,大概是因为读书时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些,既好奇各个阶层是什么样子又好奇自己处于什么位置。
虽然我很少能跟这类作品的人物有所共鸣,因为我只是来自一线城市的普通家庭,真正的穷和真正的富的确实都没有体验过,但作为女性有些情节还是挺能感同身受的。
总体上我挺喜欢这个故事,一是因为它没有「打小三」之类的挑拨女性对立的情节,二是因为它基本上就是在说:无论你出身富足或贫寒,不想被男权社会吃干净就只能靠自己。
通过「高考」从偏远小镇来到东京的美纪,在家境殷实的男性眼里只是性资源和提供情绪价值的工具人。
原作里提到幸一郎带她出入高端酒会等场合也是因为她很识趣,不会借机表现得像正牌女友,美纪知道也接受幸一郎对自己的定位其实就是免费的女公关+性伙伴。
她很明白自己和对方没有未来,但如果不是幸一郎,她也没有机会接触到更高的阶层。
所以在知道对方已经订婚之前,她都甘愿维持在召之即来的关系里。
而在东京长大,一直住在传统富人区的华子,虽然家里不是财阀级豪门但也代代经营着医院,她本人也温婉文静、知书达理,是典型的温室白富美。
但她并没有因为出身好婚恋关系就很顺利,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女生要找个好人家嫁了,这样人生才会安稳幸福。
所以原作有描写到在新年当天分手的那段关系中,她会主动去男方家里做家务;为了暗示男友结婚她直接辞掉了工作;逼男友参加家族新年聚会,因此导致分手。
而在她和幸一郎的关系里,她也只是个清白好看的花瓶,婚姻是对方为日后从政所做的一个准备罢了。
你以为白富美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但事实是,白富美们不仅被榨取了性资源、情绪价值和生育能力,甚至连家境好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以供男性用来装点门面、向外人炫耀。
而且最唏嘘、却也司空见惯的是,当华子想离婚的时候,娘家人是反对的。
既是因为她们觉得女性在婚姻中就应该忍耐,也是因为要顾及家族颜面。
现在时常看到有人说「不要把阶级矛盾转化成性别矛盾」,但在男权社会里,不管什么阶级,试图依附男性的女性都是要被吃的。
小镇女被吃得更容易,白富美被吃得更干净,只是吃法不一样罢了。
所以不管家境如何,自立是所有女性唯一的出路。
不要把自己锁在三室一厅,不要等着让男性来认可自己的价值,去工作,去创业,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电影里有个原创情节是华子回家走在桥上,她看到对面正在嬉笑打闹的年轻女孩,对方冲她挥手,她犹豫半刻也挥手回应。
我觉得那一刻华子看到了更自由的自己,她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绝不仅仅是当妻子、当母亲,她也可以很自由,她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很喜欢最后的结局,也祝每位女性都可以活得自由独立。
很喜欢美纪这个角色表现出来的坦然。
她的人生平并不平坦,但她一直处之泰然。
好不容易从小镇考上名牌大学,家里人却因为付不起学费要求她退学,她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开始自食其力打工挣学费养活自己。
和家境殷实的女同学去高档餐厅吃下午茶,看到菜品特别贵,也只是在多年后感慨那价格高得吓人。
打工实在支撑不起学费,就退学打工当陪酒女郎,陪酒时碰到大学同学,还主动大声地打招呼。
同学会上碰到油腻男拿她以前的工作经历羞辱她,直接问她约不约,美纪也只是一脸你这种男人我见多了的无语表情,冷眼盯着看。
和富家公子再见,她很清楚对方只会止步于肉体关系,她也只是把对方当很好的朋友、难得的人脉,对方未婚妻找到她,她立马表态,积极断联,就像同学间吃个便饭明天还会再见一样,就这么说了拜拜。
对方未婚妻找她聊天,她也带她去自己的家,坦荡地把并不豪华宽敞的房间展示给贵族女子看。
考上好大学却被迫退学、落魄时遇到人生顺利的贵族同学、被同学恶意羞辱、见证内部生的顺利人生,每种情况都足以给人冲击,可能产生极大落差感、抱怨世道不公,但美纪没有就此浑浑噩噩,而是一直保持着一种泰然自若的爽直态度,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好像任何难题都化小了。
我很喜欢这种人生态度。
开局很努力地抓住了小镇青年的机会,却没能如愿得到理想的结果。
脚踩自行车,每一步都瞪得费力的人生路上,却总能看到富家子弟们在隔壁的马路上坐着平稳的出租车向前飞驰,甚至还时不时要和他们产生交集。
每当我认为她会颓丧下去时,却总能看到和预期中截然不同的反应,哪怕抓到不好的牌,她也能心态平稳地接着打,抓住眼前能抓住的机会,做到自己能做的。
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好的变化,尽自己所能维持和改善生活,专注于自己的人生,这样确实会少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在电影的结尾,她凭借自己的职业积累和好友创业,也终于站在东京繁华地段的高楼上,笑看曾经吃高档下午茶时看到的风景,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希望许许多多像美纪一样努力生活的普通人,都能像美纪一样获得理想的结果,尽管过程存在些不尽人意、误打误撞,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已经来到那个位置,笑着欣赏曾经貌似遥不可及的东西。
女性主义甚至沦为了包裹阶级矛盾的糖衣
心情不佳的关系忍不住看完了。虽然主线不同,有点现代日本版的《纯真年代》呢。水原希子比想象中会演。对女孩子来说,果然没有比自由更重要的东西。男人做套子里的人虽然也很可怜,但是女孩子一定不要随便同情他们,要自由地过自己的人生啊。
“江山娇,你剪脚趾甲吗?”
虚浮无力的温吞感。议题犀利尖锐,呈现中规中矩,对女性主义困境的表达与社会阶层固化的探讨比较浅尝辄止,双女主的心理状态转变受限于电影篇幅刻画地有些潦草。尽管如此,能在高压男权规制下塑造出如此温柔的女性视角实属难得,女孩子间惺惺相惜的情谊最动人了。选角超nice,各具特色的四位女优:麦麦端庄、水原灵秀、石桥飒爽、山下坚韧。
华子和美纪就像两条相反的路,可是最后却又交汇在了一起
现代都市独立女性图鉴,并没有深挖内核而过于写意,局外人观看有种刘姥姥逛大观园既视感。
都市女性电影吧,双女主和小提琴大女配刻画虽然过于典型但也算精彩,发展有起伏。为主人公取消而搭配的男性,无论是相亲酱油还是门当户对奔故事主题的,就都实在太脸谱化。一切注定却也可以抗争命运的小惊喜外,不也可以有跨越阶层的舔狗吗?
上上下下的人生,门胁麦对角色气质把握得很好
是物质的贵族亦或精神的贵族?在繁华也逼仄的东京,是无处解脱的家族掣肘,是无法彻悟的爱情本质,是被阶级束缚的人各自画地为牢,在瞻前顾后的磕绊中寻找一条正确的去路,是被自由指引的人努力突破屏障,在强大内心的庇护下开辟跃迁的蓝图——片名更应为“东京·贵族·女子”。// PS. 摄影超一流。
故事清淡有余味,服装太美了,门胁麦的每一身都好看
门胁麦很会演👍 但最终走向实在是有点“硬”,类似于“女人不需要男人,只要有好姐妹就有了一切”的论调,和“女人被男人禁锢灵魂”,一样的片面啊。
终究还是在原著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剧情上弱化了华子婚后遭遇的来自丈夫的冷暴力以及在离婚时来自婆家的刻薄和娘家的不理解,删减了美纪在老家遭遇的父权压力。想顺利走出围城阴影和建立独立事业女性人设谈何容易呢,无论是贵族女子华子还是平民女子美纪。从个人喜好而言更喜欢水原希子的美纪,人物更富层次感,KIKO很好地演出了哪怕在社会大学里历练得如鱼得水但是见了华子这样有壁垒的大小姐时紧张的状态。不过小说里直接拿出手机删掉男主的做派更帅气。在SIFF看到这样温和香甜的女性电影,心情还是很愉悦的。
日本拍女性题材还是很在线的。以后老了,就去做下体永久脱毛。
这么高分认真的嘛 太鸡汤了
所谓成功人士还是上层人士又如何,其实只要活在世上就闹心,光鲜背后都是一地鸡毛。PS节奏太慢了,太平缓,就泛善可陈
尽管只是冰山一角,也有残酷现实的林林总总,但女性之间单纯美好善良的让人惊喜,镜头服化道细节的美也是赏心悦目,比较近期国内的那部上海电影,这才是东京爱情+友情神话吧~
同样是贵族生活,政治联姻,女的比男的憋屈多了。华子生在贵族活得依然像个女佣。
太浅薄的女性主义。主题上还是“姐妹抱团没烦恼”那一套假大空,没有什么深刻见解。对不同出身选择不同道路的女孩各自困境和决策,刻画得也都非常想当然。可能过于主题先行的作品,对还原现实多半都没太大兴趣,但是有些苦难,是无法被解决的,过于理想主义的结局只会显得狂妄和轻浮。
日本社會僵硬古板强權的一面真是糟粕。
细腻的东西都有,锐利的东西则无,整体因而少了些力量,始终脱离不了女性主义或者女性视角那抹过于天真的幻想意味。简单说,如果华子不是一个富二代,她有勇气从这样一段婚姻中主动脱身吗?这样因果一贯穿,所谓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之追求,无非是披着灰姑娘羊皮的公主病而已,当然也可以上升为结构之问题。